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四十二
京畿【平谷縣】
原平谷縣在薊州城西北八十里【明一統志】
【臣】等謹按平谷縣元明俱屬薊州
本朝始改隸順天府又考縣志稱在薊州城西北九十
里與今驛路相符舊志誤
增平谷縣在順天府東北一百五十里東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五十里東至薊州界三十里西至三河縣界十五里南至三河縣界二十五里北至密云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薊州界六十里西南至香河縣治九十里東北至薊州界四十里西北至密云縣治九十里 【大清一統志】
原漢置平谷縣屬漁陽郡在今通州北晉廢今縣本唐漁陽縣之大王鎮【方輿紀要】
增漢置平谷縣屬漁陽郡晉初省後復置後魏太平真君七年省入潞縣後改入漁陽縣 【大清一統志】
原平谷金大定二十七年以漁陽縣大王鎮陞【金史臣】等謹按金史地理志作平峪問奇集云峪讀如裕平谷縣名
原元至元三年并入漁陽縣十三年復置縣屬薊州明因之【清類天文分野之書】
【臣】等謹按元史作至元二年
原縣治在東街洪武初建【平谷縣志】
原平谷縣治舊無城永樂二年營州中屯衛自塞北徙入安置平谷縣城始建焉是時草創未甃以磗成化丁亥始以磚石包砌高二丈五尺兵部尚書淳安商輅作記嘉靖壬子重修河南按察副使邑人王鏜作記嘉靖癸亥撤舊城而新之增崇五尺四門各建以樓東曰挹盤西曰拱辰南曰迎泃北曰威遠翰林院編修蒲坂張四維作記【同上】
增隆慶二年濬濠池比舊深丈余濶半之東西二門添置吊橋【同上】
增平谷縣城周三里門四濠廣二丈 【大清一統志】
【臣】等謹按平谷縣城於乾隆三十三年興修至三十六年告竣
增乾隆三十四年
御制平谷道中作 背指岡巒谷就平煙郊靄靄暢新晴村民知我重農意叱犢扶犁不輟耕 春日遲遲喜載陽脫輕毳欲換綿裳六朝來往於何異麥隴綠深苖且長 老幼扶攜出縣城相親到處愛民情圖其安樂無多巧政簡還教官吏清
【臣】等謹按平谷道中
御制詩恭載首見之篇余不備錄
【原文彭平谷道中詩 奉檄趨平谷西風送馬蹄秋深衰柳變日落晩山低荒草平原合黃云入望迷邊城烽火息野老自提攜 文博士集原商輅平谷縣新城記 平谷縣在薊州治西北八十里西連密云古北口東接山海道經遼東北臨極邊諸山永樂初置營州中屯衛蓋重鎮也縣故有土城歲久頹圯巡撫都御史閻本謀諸總兵焦壽參將劉輔疏請於朝得允爰命衛指揮袁忠督軍夫增筑之周衛六百丈城外為塹沿塹植榆柳萬株經始於成化丁亥四月訖工於明年二月 商文毅集補張四維平谷縣修城記 平谷古漁陽地北臨大漠城郭溝池所以為防御計者視內地為急然介在四山中烽警視諸邊差少是以守土者易焉備御日疏縣舊有城池歲久夷陀攀堞往來不異逵道知縣事任彬思與葺之值歲?財詘未能也癸亥冬被兵君率士民設方略固守得免於危兵既解君乃延縣之巨室閭長黨正喻以將有事城池為捍御永策衆驩然稱便於是諏日戒工城以丈計凡周六百五十撤而修之者過半舊崇二丈二尺增筑五尺又於城四門各樹以樓匾其東曰挹盤西曰拱辰南曰迎泃北曰威遠城隅增舖舍四又濬其隍丈余沿塹悉植以柳當四門之沖置便橋焉經始於甲子閏二月竣於是歲六月凡五閲月而工成條麓堂集】
原儒學在縣治南建於金增修於元至正間有泃陽逸士納琳布哈記【平谷縣志 按納琳布哈納琳蒙古語細也布哈犍牛也舊作納憐不花今譯改】
【原納琳布哈明倫堂記 元列圣相承百務俱興尤加意者詔令國都州縣設立學校平谷薊郡之屬邑京師之僻徑也己巳年監察御史鄭立建加號碑設學田丙子歲主簿范恕教諭張貴恊謀構明倫堂泊學官居舍戊寅教諭胡從先鑄尊鼎飭籩豆九經史藉煥然一新上供釋奠下資諸生講習此數君子創作於前可謂能矣迨甲申劉元皓建學門屏增廣田立故金國張侯建廟記以表首剏之功吁微元皓不能明數君子之功微數君子不能伸元皓之志可謂克盡其行所當為者予故書之匪特敘二三子之功抑以為來今之勸時至正七年丁亥三月丁巳也 同上】
增嘉靖二年增拓縣學兵備副使臺峰熊相作記嘉靖四十年重修巡按御史上海秦嘉楫作記【同上】
【臣】等謹按平谷縣學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重修
增平谷東橫大嶺西峙兔山北倚瑞屏南瀕泃水【畿輔疆域志】
原平谷縣在盤山西故稱盤隂四周皆山中則平地因以平谷名【長安客話】
原瑞屏山在縣北二十里連峰秀列如屏上有石臺下有興隆寺元大德元年建明弘治中重修俗呼蕭家院【平谷縣志】
原妙峰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峰巒秀拔下有九沽泉【同上】
【臣】等謹按畿輔山川志云妙峰山在縣東北二十
里
原雞足山在縣東北三十里下有三泉寺金承安二年建【平谷縣志】
【臣】等謹按平谷縣志三泉寺在馬家莊東北寺東西北三面環山南則有三泉各相去數丈品列於前寺居其中故名
增泉水山在縣南八里山下有泉逆流河發源處也灌田數十頃 【大清一統志】
增峨嵋山在縣北二十二里【同上】
原嵑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峯巒峭峻林谷深邃有雙泉寺金明昌中建【平谷縣志】
【臣】等謹按畿輔山川志云嵑山在縣東五十里
原城山在縣東北五十里四山高聳中平如城有石室止容一人棲臥【平谷縣志】
【臣】等謹按畿輔山川志城山在縣東六十里又今嵑城兩山隸薊州境
增氣鼓嶺在縣南十五里山形如鼓上有云氣 【大清一統志】增分水嶺在縣西北五十里【同上】
增牛心陀在縣北十五里【同上】
原泃河在縣東南自薊州流入界又南入三河【方輿紀要臣】等謹按唐書地理志三河縣北十二里有渠河塘蓋即泃河之譌俗亦名洳河又名草橋河至寶坻縣又名龍港皆泃河異名也
原泃河源出口外入縣境之黃崕口廣漢川自東迤邐遶縣城西南流經三河縣北至寶坻縣入白龍江【名勝志】原洳河在縣東南五里源出密云縣石峨山流經縣境又西南流入三河縣界【方輿紀要】
增洳河水又東南流逕平谷故城西而東南流注於泃河【水經注】
原周邨河在縣西十里源出口外流入洳河【方輿紀要臣】等謹按平谷縣志作入泃河今考周邨河源出三河縣念頭村流入縣境自北而南入泃河
大清一統志云入泃之處曰洳口在三河縣北五十里據此則洳泃二水合流處亦相沿互稱矣
原逆流河在縣東南八里一名小碾河源出縣南泉水山西北流凡九十九曲而入泃河【方輿紀要】
原馬莊河源出縣東北海子與縣東北獨樂河及五百溝水俱合流入於泃河【同上】
增馬莊河在平谷縣東三里源出縣東北海子莊南流入泃河 【大清一統志】
增五百溝水出匕山北東逕平谷縣之紻城南東入於泃河【水經注】
原獨樂水出北抱犢固南逕平谷縣故城東【同上】
增獨樂河在平谷縣東北二十里或伏或見斷續無常西流入泃河水經注作南入泃即此 【大清一統志】
【臣】等謹按獨樂河一名獨漏河其水自口外由薊州境至北獨樂河莊漏入地中不見故稱獨漏河相距八里許至瀝津莊東南復泛溢而出故名瀝律又自瀝津遶縣城東順流入泃河與志所云伏見無常符合
原龍泉在縣東南十里明成祖嘗駐蹕於此飲其水甘因錫以今名【名勝志】
原夏謙澤在縣東北百余里晉隆安初後燕慕容寶為拓跋珪所迫自中山至薊盡徙府庫北趨龍城珪將石河頭時屯漁陽引兵追之及於夏謙澤為慕容會所敗胡氏曰澤去薊北二百余里今縣東北有海子或以為即故澤也【方輿紀要】
【臣】等謹按水經注鮑邱水又東南入夏澤南紆曲渚一十余里北佩謙澤渺望無垠據此是夏謙為兩澤不得混為一水顧炎武日知錄云三河縣西有夏店疑因古夏澤為名此夏謙為兩澤之一證也
增平谷故城在今潞縣北【後漢光武紀注】
增故城在今平谷縣東北漢置 【大清一統志】
增古縣城在今縣城東北十二里今名城子莊【舊縣志】原營州中屯衛在縣治東永樂二年移建於此【方輿紀要】增黃松峪關在平谷縣又東與密云縣將軍石關相接關北為熊兒峪關又西為熊兒營今邊界分屬密云而其地則逼近縣境 【大清一統志】
原看花臺在城南五里逆流河之西相傳金章宗玩花於此遺阜尚存又有望馬臺在縣東二十里發箭臺在縣西北二十里皆章宗游獵處也【名勝志】
原世傳黃帝陵在漁子山今平谷縣東北十五里岡阜窿然形如大冢即漁子山也其下有軒轅廟【長安客話】原元封元年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冢橋山釋兵須如帝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公孫卿曰黃帝已仙上天羣臣思慕葬其衣冠【漢武以上二條原在故事邊障門今移改】朱彛尊原按史記黃帝崩葬橋山魏王象繆襲等撰皇覽云在上郡地理志謂是上郡同陽縣括地志謂在寜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今平谷之陵人多疑流傳之誤然帝既都涿鹿則葬於此理亦有之抑衣冠之葬或者非一處也
【臣】等謹按據
大清會典告祭軒轅陵
本朝仍舊制在今陜西鄜州之中部縣境
補軒轅陵在橋山載紀所同特橋山匪一上郡媯州皆有之漢武帝元封元年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此上郡之橋山也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六月丁卯南次石亭幸上谷壬申幸涿鹿登橋山觀溫泉使使者以大牢祀黃帝遂至廣寧泰常七年九月幸灅南遂如廣寧幸橋山遣使者祀黃帝因東幸幽州太武帝神?元年八月東幸廣寧臨觀溫泉以太牢祭黃帝此媯州之橋山也郭景純注山經云帝王冢墓皆有定處而山經往往復見蓋圣人久於其位仁化廣及絶域殊俗之人各自立位而祭起土為冢是以所在有焉景純之論可謂善言古者矣後之讀史偏執成見以史記為是必以魏書為非然黃帝既都涿鹿安在媯州之不可營葬乎【讀史 此條原在邊折衷 障門今移改】
原金花公主俗傳金章宗女也墓在縣東北三十里馬家莊兩山相抱自崕口鑿石穴施四銅環棺木懸空引海子水流入於內其深莫測至今捕魚者或見之【同上】增漢全椒侯馬成墓在縣二里有碑【平谷縣志】
原臨泉寺在縣南八里遼建俗名高村寺【同上】
原凈寜寺去縣八里在西鹿角莊金大定二十年建俗名鹿角寺【同上】
原浄嚴寺在大新砦去縣八里遼天慶十年建【同上】原石佛寺在縣北十里元至正二年建【同上】
原慈福寺在縣東北十五里正統九年建邑人金純撰碑【同上】
增覺雄寺在平谷縣治西遼重熙十三年建嘉靖八年重修置僧會司於內 【畿輔寺觀志】
原香嵐寺在漁子山砦南二里至平谷縣二十里金明昌三年建俗稱波谷寺【平谷 此條原在邊縣志 障門今移改】
原縣有水峪寺龍家務莊舊為耕屯處【屯政考】
增白云寺在黑豆峪塞北至縣二十五里金皇統四年建明弘治十三年重修俗稱繼廣寺【平谷縣志】
原延祥觀在縣東北二十里北獨樂河莊初名元寶觀至元間邱長春過此觀有枯柏捫之復榮有南塘老人張天度為作詩玉谿老人趙鑄為作記【盤隂雜志】
【原趙鑄元寶觀柏記 歲丁亥京東諸紳請長春真人醮於田盤山之棲云觀過平谷飯於城東獨樂村元寶觀中有柏枯瘁已人師嘆曰可惜起而摩之明年春其杪葉復生郁茂如故見者奇之予一日托宿於州之通元觀道人李志平示予南塘老人譽長春子活死柏之詩所謂非異人不能成異事非異書不能表異蹟也志平欲永其傳乃書其事於石 平谷縣志原張天度詩 山村老翁須眉白根撥和云移小柏殷勤擁護數十年直干亭亭高百尺明堂大廈構良材正恐工師求選擇奈何亂世生不辰翻有饑民斧斤厄半身寂寞被戕殘顔色枝條頓狼籍朅來枯槁已三年不忍風催并日炙長春仙子偶經過兩手摩挲言可惜明年太歲在元枵秀葉參差如舊碧異事那免時俗疑至人得道良不測 長安客話】
增梁惠成王十六年齊師及燕師戰於泃水齊師遁【竹書紀年】
增建武元年光武遣吳漢率耿弇等十二將追銅馬五幡及平谷大破之【後漢光武紀】
【原平谷耕民得一釡水沃則沸飯炊則熟釡下有漢諸葛行?字碎之其復層中有水火二字 獅山掌録臣】等謹按以上各系平谷縣以下附僑治各條又按朱彛尊原書京畿門後附僑治一門乃幽營州界隋唐間所置覊縻州郡以處東北降蕃者但有州名無所役屬存之亦足以見當時安撫外蕃之制今仍其舊附京畿卷末
原唐太宗平突厥諸蕃稍稍內屬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藉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著於令式其後或臣或叛經制不詳突厥之別部及奚契丹靺鞨降胡高麗隸河北者為府十四州四十六號為覊縻云【唐書】
原隋於營州之境汝羅故城置遼西郡以處粟末靺鞨降人【唐書】
原隋開皇中粟末靺鞨與高麗戰不勝有厥稽部渠長突地稽率忽賜來部窟突始部悅稽蒙部越羽部步護賴部破奚部步括利部凡八部勝兵數千人自扶余城西北舉部落向關內附處之柳城乃燕郡之北焬帝大業八年為置遼西郡并遼西懷遠瀘河三縣以統之【隋北蕃風俗記】
原武德元年省瀘河【唐書志】
原武德五年靺鞨渠長阿固即始來【唐書列傳】
原六年自營州遷於幽州城中以首領世襲刺史貞觀元年省懷遠【唐書志】
原二年靺鞨乃臣附所獻有常以其地為燕州【唐書列傳】原開元三十五年徙治幽州北桃谷山【唐書志】
朱彛尊原按突地稽隋書作度地稽粟末作栗末考粟末水名或作速末則栗字疑誤又唐書地理志注云武德元年曰燕州而列傳貞觀二年靺鞨始來附以其地為燕州當從列傳為正
原燕州東至檀州八十里西至幽州九十里南至昌平縣五十里北至大山五里西南至芹河五里東南至廢易京城四十里西北至乾河山五里東北至宋城鎮二十五里【太平寰宇記】
原燕州領縣一遼西州寄理幽州縣亦遷於今所【同上】原建中二年州為朱滔所滅因廢為幽都縣【唐書】
原真州武德初以洓沬烏素固部落置【同上】
原慎州唐武德初置隸營州萬歲通天二年移於淄青州安置神龍初復隸幽州領縣一逢龍契丹?營州後南遷寄治良鄉縣之故都鄉城【太平寰宇記】
原夷賓州乾封中以愁思嶺部落置【唐書志】
原夷賓州唐乾封中於營州界內置處靺鞨愁思嶺部落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元年遷於徐州神龍初還隸幽州都督領縣一來蘇寄治於良鄉縣之古廣陽城【太平寰宇記】
原黎州載初二年析慎州置僑治良鄉之故都鄉城【唐書志】
原黎州以處浮渝靺鞨為素固部落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元年遷於宋州安置神龍初還隸幽州都督領縣一新黎寄治於良鄉之故都鄉城【太平寰宇記】
原元州貞觀二十年以辱紇主曲據部落置僑治范陽之魯泊村【唐書志】
原元州隋開皇初置萬歲通天二年移於徐宋州安置神龍元年復舊今隸幽州領縣一靜蕃【太平寰宇記】
原威州本遼州武德元年以內稽部落置初治燕支城後僑治營州城中貞觀元年更名【唐書】
原威州唐武德元年置遼州總管自燕支城徙寄治營州七年廢總管府貞觀元年改為威州隸幽州大都督領縣一威化契丹?營州後乃南遷寄治於良鄉縣石窟堡【太平寰宇記】
原昌州貞觀二年以松漠部落置僑治營州之靜蕃戌七年徙於三合鎮後治安次之故常道城【唐書志】
原昌州始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二年遷於青州安置神龍初還隸幽州領縣一龍山【太平寰宇記】
原師州貞觀三年以契丹室韋部落置僑治昌平之清水店縣一孤竹【唐書志】
原師州貞觀三年置州于營州東北廢陽師鎮故號師州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元年遷于青州安置神龍初還隸幽州都督領縣一陽師寄治于良鄉之故東閭城【太平寰宇記】
朱彛尊原按師州所領縣唐志則為孤竹寰宇記則為陽師孤竹則帶州所領縣也又唐志覊縻不録帶州而昌師帶鮮信五州皆遷於青州之境則又及之其同異之故所未喻也
原帶州唐貞觀十九年於營州界內置處契丹乙失活部落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元年遷于青州安置神龍初還隸幽州都督領縣一孤竹舊治營州界契丹?營州後寄治于昌平縣之清水店為州治也【太平寰宇記】原沃州載初中析昌州置萬歲通天元年沒于李盡忠開元二年後置【唐書志】
原沃州以處契丹松漠部落隸營州改隸幽州領縣一濱海本寄治營州城內州?于契丹乃遷于薊州東南回城為治所【太平寰宇記】
原信州萬歲通天元年以乙失活部落置僑治范陽境【唐書志】
原信州初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二年遷于青州安置神龍初還隸幽州都督領縣一黃龍寄治范陽縣【太平寰宇記】
原青山州景云元年析元州置【唐書志】
原青山州隸幽州都督領縣一青山寄治于范陽縣界水門村【太平寰宇記】
原鮮州武德五年析饒樂郡督府置【唐書志】
原鮮州分奚部落置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元年遷于青州安置改置幽州領縣一賓徒初治營州自青州還寄治潞縣之古縣城【太平寰宇記】
朱彛尊原按後漢志幽州刺史部有賓徒屬遼西
原崇州武德五年析饒樂都督府之可汗部落置貞觀三年更名北黎州【唐書志】
原崇州唐武德五年置隸營州都督領縣一昌黎貞觀二年置北黎州寄治營州東北廢陽師鎮八年仍改為崇州置昌黎縣契丹?營州徙治于潞縣之古縣城【太平寰宇記】
原歸義州歸德郡總章中以新羅戶置僑治良鄉之廣陽城縣一歸義後廢開元中信安王褘降契丹李詩部落五千帳以其衆復置【唐書志】
原歸義州總章中置以處海外新羅隸幽州都中領縣一歸義良鄉縣之故廣陽城州所理也【太平寰宇記】
原順州順義郡貞觀四年平突厥以其部落置順佑化長四州都督府于幽靈之境【唐書志】
原思順州唐貞觀六年置寄治營州南五柳城天寶元年改為順義郡乾元元年復為順州領縣一賓義郡所治在幽州城內【太平寰宇記】
朱彛尊原按新舊唐書地理志俱作順州而寰宇記作思順州疑衍
原瑞州本威州貞觀十年以烏突汗干部落置在營州之境咸亨中更名【唐書志】
原瑞州初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二年遷于宋州安置神龍初還隸幽州都督領縣一來遠舊治在營州界州?于契丹移治于良鄉縣之故廣陽城【太平寰宇記】
原凜州天寶初置隸幽州都督府僑治范陽境【唐書志】原自燕州以下諸州皆東北降蕃散處幽營州界以州名覊縻之無所役屬安祿山之亂一切驅之為寇至德之後入據河朔其部落之名無存者今記唐天寶之故跡地理焉【太平寰宇記】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四十二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四十二舉正
乾封原書訛作乾符今據唐書志【夷賓州條】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四十二舉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