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衍品的大意是講:無論善惡(之行),積小成大,最終都會應證《法句》上所說的道理。
施舍給(他人的)平安即使很小,但這種施舍的福報卻是很大;智慧(之人)從小小的施舍開始,最後得到的卻是很大的福報。 ㈠
施加辛勞給別人,卻又希望獲得保佑:禍殃罪報反歸自身,自然廣泛地遭遇怨恨 。 ㈡
已經做了很多事情,不該做的事也已做了:耽於俳優所奏之樂放縱心意,(丑)惡習慣與日俱增。 ㈢
日日精進佛法不止,踐行正確(法則)舍棄非法行為,修行身心自我覺解(佛法),這便是端正的踐行(之道)。(四)
既然自己悟解了智慧,況且又有廣博的學問;漸漸地進於(大道趨向)普遍廣大,好像把油酥投入水中(慢慢地水乳交融)。(五)
自己沒有智慧之意,又不喜愛學習請教:(心胸)漸趨凝結緊縮狹窄,就像(煎好的)酪酥投入水(自然沈淪)。 ㈥
靠近大道聲名顯赫,猶如高山之雪(遠遠可見):遠離佛道便會愚蒙,猶如黑夜射箭(無人知曉)。(七)
作為佛門弟子,常常解悟自我的覺醒:晝夜(不停)地念佛,一心以佛法、圣僧為念。(八)
作為佛門弟子,常常解悟自我的覺醒:白天黑夜以禪定為思,樂於觀照自我的專心致志。(九)
每當生活飽暖無虞之時,就應自覺的減少食量;按照這一方法實踐,痛苦與欲望自然減少,節食可以使人長壽。(十)
學道誠難舍罪亦難,家如火宅居於其中也艱難:合夥謀財更困難,最難莫過有吾身。(十一)
比丘乞食誠尷尬,何不自勉修佛道?精進不止受供養,最終無須求於人。(十二)
信仰堅定戒德成,因戒可得出世寶:亦可因此得同道,所到之處皆供養。(十三)
或坐或臥或行走,心定如石不放逸,專心一志求寂滅,必然樂於住樹間。(十四)
原典
廣衍品第二十九十有四章
廣衍品者,言凡善惡,積小致大,證應章句①。
施安雖小,其報彌大;慧從小施,受見景福②。 ㈠
施勞於人,而欲望祐;殃咎歸身,自遘廣怨③。 ㈡
已為多事,非事亦造④,伎樂放逸,惡習日增。 ㈢
精進惟行,習是舍非,修身自覺,是為正習。(四)
既自解慧,又多學問;漸進普廣,油酥⑤投水。(五)
自無慧意,不好學問;凝縮狹小,酪酥⑥投水。 ㈥
近道名顯,如高山雪;遠道暗味,如夜發箭。(七)
為佛弟子,常悟自覺;晝夜念佛,惟法思眾⑦。(八)
為佛弟子,常悟自覺;日暮思禪⑧,樂觀⑨一心。(九)
人當有念意,每食知自少;則是⑩痛欲薄,節清而保壽。(十)
學難舍罪難,居在家亦難;會止同利難⑾,艱難無過有⑿。(十一)
比丘乞求難,何可不自勉?精進得自然,後無欲於人⒀。(十二)
有信則戒成,從戒多致寶;亦從得諧偶,在所見供養⒁。(十三)
一坐一處臥⒂,一行無放恣,守一以正身,必樂居樹間。(十四)
注釋
①證應章句:證實回應了《法句經》中各章句所說的。
②受見景福:受見,回報;景福,大福。
③廣怨:多方面的怨恨。
④非事亦造:非事,不該做的事;造,做,故意生出來。
⑤油酥:少數民族用牛羊乳制成的食品,呈液體狀態。
⑥酪酥:亦是少數民族用牛羊乳制成的食品,呈固體塊狀。
⑦思眾:即念僧,專心系想四雙八輩之圣泉。
⑧禪:即寂靜審慮之意。此乃因心專注而思惟詳密的狀態。
⑨樂觀:即觀心、觀照自己,以期明心見性。
⑩則是:以這為標準,為準則。
⑾會止同利難:與人相處共謀財利。
⑿無過有:沒有再超過對有我身的執著。
⒀無欲於人:無求於人。
⒁在所見供養:在所,在所處之處;見供養,即被供養。
⒂一坐一處臥:無論是打坐或處臥,皆守一念而正身心。一,專心致志,毫無雜念?!?/p> ]]>
生死品大意是講,人的魂靈死亡之後,其精神猶在,隨順以往的業力轉世投胎再生。
生命如同果實待熟,??衷夥炅懵渲畷r:所有生命皆有苦,誰能達致不死境?(一)
初從父母恩愛生,又因淫欲墮輪回:生命形成如閃電,晝夜流轉難止息。㈡
此身乃為必死物,唯有神識無定形:身死神識能再生,罪福依然如影隨。 ㈢
生命終結與開始,不是一世能了結,癡愛不除久輪回:墮入輪回受苦樂,身死神識不滅亡。(四)
身軀與「四大」,皆為有質礙的物體,受、想、行、識等四陰,乃為無形之心法:幻變有情十八種,十八種有情皆因十二因緣起。(五)
神識棲息有九處,生死輪回不斷滅:世間愚蒙不知此層道理,蔽於愚闇無慧眼。(六)
自我被(貪、瞋、癡)三垢蒙蔽,缺乏慧眼意根妄動生妄見:或謂死後如生時,或謂一死神識滅。(七)
神識出入(欲界、色界、無色界),以及善與不善共五處:瞬息來去無聲息,生死如響應斯神。(八)
欲界、色界、無色界非真有,一切皆電宿業成:猶如種子隨順原初本體形相,人生善惡果報自然如影隨形。(九)
神識假借色身而被稱為「名」,猶如燃燒之火因薪而得名字:點燃蠟燭為燭火,隨遇木炭草木牛糞等薪柴而有不同名稱。(十)
心法起動萬法起,心法寂滅萬法滅:興衰變幻猶如雨變冰雹(冰雹變雨),輾轉循環不相識。(十一)
神識行走於(天、人、畜生、地獄、餓鬼)五道之中,沒有一處經歷:舍棄此身復又受形於彼身,猶如車輪旋轉行走,離開此地又著彼地。(十二)
如人身居房中,一朝命去棄舊室:神識以身為房屋,身死神識不消亡。(十三)
神識寄住形軀內,猶如麻雀藏籠中:鳥籠破壞雀飛走,身死神識飛逝再轉生。(十四)
癡愚之輩總視清凈為恒常,癡想有身便是樂:嫌此望彼未得人生上等精義,我佛認為此輩乃是愚蒙之人。(十五)
神識流轉今世至未來世,貪瞋癡三垢、色受想行識五蘊,變幻擴充,便有了人世苦海的十二因緣,罪淵銷盡,了脫苦海便得歡喜。(十六)
身口意三事斷絕之時,方知身軀一文不值:生命只不過是有呼吸、有體溫和意識諸因緣和合而成,舍棄身軀,諸等因緣轉眼消逝。(十七)
當人死後僵臥地上,猶如草木一無所知:看到身軀相狀原本如此,只是虛幻假有,而愚闇之人卻貪戀不舍。(十八)
原典
生死品第三十七十有八章
生死品者,說諸人①魂靈亡神在,隨行轉生。
命如果②待熟,??謺懵?;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㈠
從初樂恩愛,因淫入胎影;受形命如電,晝夜流難止。㈡
是身為死物③,精神無形法;作令死復生,罪稿不敗亡。㈢
終始④非一世,從癡愛久長;自此受苦樂,身死神不喪。(四)
身四大為色⑤,識四陰日名;其情十八種,所緣起十二⑥。(五)
神止凡九處,生死不斷滅;世間愚不聞,闇合無天眼。㈥
自涂以三垢,無目意妄見;謂死如生時,或謂死斷滅。(七)
識神造三界,善不善五處;陰行而嘿到⑦,所往如響應。(八)
欲色不色有,一切因宿行;如種⑧隨本像,自然報如影。(九)
神以身為名,如火隨形字;著燭為燭火,隨炭草糞薪。(十)
心法⑨起則起,法滅而則滅;興衰如雨雹,轉轉不自識。(十一)
識神走五道,無一處不更⑩;舍身復受身,如輪轉著地。(十二)
如人一身居,去其故室中;神以形為廬,形壞神不亡。(十三)
精神居形軀,猶雀藏器中;器破雀飛去,身壞神逝生。(十四)
性癡凈常想,樂身想癡想;嫌望非上要,佛說是不明。(十五)
一本二展轉⑾,三垢⑿五彌廣,諸海十二事⒀,淵銷越度歡。(十六)
三時⒁斷絕時,知身無所直⒂;命氣溫暖識,舍身而轉逝。(十七)
當其死臥地,猶草無所知;觀其狀如是,但幻⒃而愚貪。(十八)
注釋
①說諸人:向人們解說。
②如果:像果實一樣。
③為死物:為必死之物。
④終始:指生命的輪回、完結。
⑤四大為色:四大,地水風火;色,物質也。
⑥所緣起十二:導致十八種的情有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原始佛教揭示人生之苦的十二種原因。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⑦陰行而嘿到:暗暗地走動,無聲地到來。
⑧種:種子。種子所生物像其自身。
⑨心法:小乘的說法,心法,即心王。它是宇宙中五位——心王、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之一。大乘的說法,若一切萬有分為色心二法,則總合心王與心所為心法,相對於色法而言。
⑩不更:不輪換。
⑾一本二展轉:一本,神也;二展轉,再次地投胎轉換生命形式。
⑿三垢:即指貪、瞋、癡,也稱「三毒」 。
⒀諸海十二事:十二事,當指十二因緣;諸海即人生的苦海。
⒁三時:《中華大藏經》,宋本《法句經》皆作三事。應是指「身、口、意」三業。
⒂無所直:即無所值。沒有什么價值。
⒃但幻:只是空幻的。
]]>道利品大意是向人間的君、父、師等人,指出一條為善之道,以正道率領眾人。
人們皆知敬奉他們的上輩(或上司),君王應知禮敬沙門:信道持戒樂施多聞(佛法),終受福報一生安樂。 ㈠
前世積德有福慶,生生世世為人王:善施仁政治天下,奉持佛法萬民從。㈡
國王身為臣民主,常以慈愛待其民:躬身踐行佛法戒律,更以吉兇疏導天下。 ㈢
居安思危應牢記,遠慮明察福報大:福德回報無私情,不問尊貴與卑微。(四)
生為人間領袖,修德公正母枉曲:調伏心念戰勝諸惡,能夠如此便是法王。(五)
見識端正就能布施恩惠,(心懷)仁愛就好幫助他人:既施以利且又平均,像這樣做,眾人就會歸附親近。 ㈥
猶如(水)牛奮力渡水,引導正確隨從亦將端正:敬奉佛法心念(就)不會偏邪,能像這樣眾人就普遍安樂。(七)
不要胡亂搞惱神像,以免招致苦痛禍患:惡毒(心)意(實)乃自殺(兇手),最終不能到達善之處所。(八)
持戒之德可以依靠,(這樣的人)福報常常尾隨其身:洞見(佛)法(意蘊)便為人間長者,最終遠離(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 (九)
持戒慎(獨)可以驅除諸種苦惱,其福其德在三界之中皆處尊位:鬼龍邪毒種種禍害,不能冒犯持戒之人。(十)
沒有道義(之人)不可能誠信,欺瞞虛妄之人喜好斗爭:應當知道遠離(這些邪惡),靠近愚闇引發的罪禍必然很多。 (十一)
仁慈賢德之人其言誠信,廣泛聆聽(佛法)守戒之德完滿;應當知道親近依附這些(仁賢多聞之士),靠近智慧,誠實、美善品德就會增多。(十二)
善於言辭卻不守戒律,心志紊亂就沒有善的行為:即使身處潛隱幽靜之處,這樣仍是不學(佛)法之人。(十三)
美麗言論以端正(中道)為上乘,符合佛法精神的言辭是第二乘;慈愛言論可以算是第三乘,誠實無欺言論可以算第四乘。 (十四)
不要隨意地獲得利益之刀刃,這將自己攻伐自己身(心):愚闇之人學習喜好虛幻學說,行為遭到他力的牽引因而遭受牽引的罪咎。(十五)
貪淫、瞋恚、癡(愚),這三種(意識)是不善之本(體):身(心)因為這三種(意識)而自我戕害,報均由癡愛(之意)而產生。(十六)
(人若)有福是為天人,非法之輩將受惡劣形軀(之苦):圣人明智獨具慧識,常常很好地承受佛之教訓。(十七)
守戒之德乃為後世(造福)業,已經守戒之人福報將降臨其身:(蒼)天與(世)人都稱贊善德,心(念)端正無時(無處)不安樂。(十八)
為惡念(頭)不(知)止息,日日處在捆縛之中而不知自我悔改;生命逝去猶如河水流淌(日夜不止),看見惡時應當堅守戒律。(十九)
現在我的頭,白發已生,如人遇盜:已經有天使在召喚了,時候正好應當出家。(二十)
原典
道利品第三十八十有九章
道利品者,君父師行①,開示蓋道,率之以正。
人知奉其上,君父師道士;信戒施聞慧,終吉所生安。 ㈠
宿命有輻慶②,生世為人尊;以道安天下,奉法莫不從。㈡
王為臣民主,常以慈愛下;身率以法戒,示之以休咎③。㈢
處安不忘危,慮明福轉厚;福德之反報④,不問尊以卑。(四)
夫為世間將,順正不阿枉;心調勝諸惡,如是為法王。(五)
見正能施惠,仁愛好利人;既利以平均,如是眾附親。 ㈥
如牛厲⑤渡水,導正從亦正;奉法心不邪,如是眾普安。(七)
勿妄嬈⑥神像,以招苦痛患;惡意為自殺,終不至善方。(八)
戒德可恃怙⑦,福報常隨己;見法為人長,終遠三惡道。(九)
戒慎除苦畏,福德三界尊,鬼龍邪毒害,不犯持成人。(十)
無義不誠信,欺妄好鬬爭;當知遠離此,近愚興罪多。(十一)
仁賢言誠信,多聞戒行具;當知親附此,近智誠善多。(十二)
善言⑧不守戒,志亂無善行;雖身處潛隱,是為非學法。(十三)
美說正為上⑨,法說為第二,愛說可彼三,誠說不欺四。(十四)
無便獲利刃⑩,自以尅其身;愚學好妄說,行牽受牽戾。(十五)
貪淫瞋恚癡,是三非善本;身以斯自害,報由癡愛生。(十六)
有福為天人,非法受惡形;圣人明獨見,常善承佛令。(十七)
戒德後世業,以作福追身;天人稱譽善,心正無不安。(十八)
為惡念不止,日縛不自悔,命逝自川流,見惡宜守戒。(十九)
今我上體首,白生⑾為被盜;已有天使⑿召,時正宜出家。(二十)
注釋
①行:輩。
②福慶:幸福與好運。慶,福也、可賀也。
③休咎:吉兇。休,吉慶、美善。
④反報:回報。
⑤厲:奮力。
⑥嬈:無辜地騷擾、惹怒。
⑦恃怙:依靠。
⑧善言:符合善的標準的言語。
⑨美說正為上:用漂亮的言辭闡述正等正道為上乘之言論。
⑩無便獲利刃:不要隨便地獲得利益之刀刀。此為譬喻之語,把「利」看作是鋒利之刀刃。
⑾白生:白髮生出來了。
⑿天使:指閻魔王之使者,天者自然之義,以發自自然之業而警醒世人,故譬之為天使?!斗鹫f閻羅王五天使者經》則舉有生、老、病、死、王法之牢獄等五天使,亦稱為五大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