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翻胃食藥痼冷積滯腹痛
[第三門] 大溫脾丹
神曲(三兩,炒)麥(炒)附子(炮,去皮臍)干姜(炮)良姜吳茱萸(湯洗)桂(去皮)陳橘皮(湯洗)白術(各二兩)細辛(去葉)桔梗(各一兩)上為細末,用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湯下,食前服之。
[第三門] 撾脾湯
撾,陟瓜切,捶也。
川姜(炮)良姜(炮)陳皮(去白)青皮(去白)草果(煨熟)縮砂仁白術官桂(各上為細末,每服一大錢,入鹽少許,沸湯點服,不拘時候!
[第三門] 桂曲丸
健脾溫,進飲食,助克化。治食少易傷,胸滿惡心,或心腹疼痛,病后衰弱,氣不人參蓽茇白術干姜(炮)高良姜(微炒)縮砂仁肉豆蔻(面裹煨)陳皮(湯洗,去兩塊,銼,炒熟上件羅為細末,熟湯泡,蒸餅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前一時米飲下五十丸至七十丸。
[第三門] 香樸湯
草果濃樸(姜制了者)陳皮(各二錢)良姜(四錢)甘草(炙)川姜(炮)白術(各一錢)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個,同煎至七分,去滓,帶熱服,不拘時候。有氣者,加木香二錢。
[第三門] 濃樸煎丸
孫兆嘗云:補腎不若補脾,脾胃既壯,則能飲食,飲食既進,能生榮衛,榮衛養骨髓,補益精血。是以《素問》云:“精不足,補之以氣,形不足,補之以味。”宜服濃樸煎丸,溫中下氣,去痰進食。
濃樸(極濃者去粗皮,銼指面大片,秤生姜不去皮,凈洗,作片子。二味各一斤。用水五升同煮,水盡,去姜,只將濃樸焙干)舶上茴香(四兩,炒)干姜(四兩,銼,骰子大)甘草(銼,半寸長,二兩。二味再用水五升,同焙干濃樸一處煮,水盡,不用甘草,只將干姜、濃樸焙干)附子(二兩,炮,去皮臍)上同為細末,生姜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米飲或酒下。
[第三門] 大養脾丸
京師古老錢張防御家方。
丁香皮良姜(各一兩)藿香葉甘草(各一兩半)上并生用,碾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隨意服之。
[第三門] 太倉丸
治脾胃因饑飽不時生病,太倉丸,蔣簽判方橘皮(不去白,湯洗,一兩)陳倉米(用簸去空者,半兩)上二味為細末,姜汁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湯下。等分亦可。
[第三門] 白術沉香散
墜氣,益脾胃。
沉香人參(紫暈者)白茯苓半夏曲訶子肉木香(《類聚》作二兩)川姜(各一兩)白術干山藥(各一兩半)甘草(六錢)丁香(半兩)附子(兩個,炮)上為細末,每服二大錢,水一中盞,生姜三片,棗子一個,木瓜一片,煎七分,食前服。
[第三門] 八味理中丸
治脾胃虛弱,胸膈痞悶,心腹疼痛,腹滿身重,四肢不舉,腸鳴泄瀉,飲食不川姜縮砂仁麥(各二兩)神曲炒白茯苓人參(各一兩)甘草(一兩半,炙)白術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分作十丸,姜湯空心嚼下,或加半夏曲一兩,入鹽點服亦可。
[第三門] 大藿香散
大治一切心肺脾胃氣變為萬病,服之皆愈。盛秀文傳于賀方回云:頃在河朔因生脾胃泄瀉膿血,仍發脾氣,嘔吐霍亂,心腹撮痛,時出冷汗,四體厥逆,殆不可俟懷此藥,煎以進,再服即定。
藿香葉(一兩)木香青皮(去穣,麩炒)神曲(炒)人參(去蘆)肉豆蔻(面裹煨)良姜汁制,炒)陳皮(去白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吐逆瀉痢不下食,或嘔酸苦水,翻胃惡心,并用水一盞,煨生姜半塊拍破同煎,鹽一捻安盞中,候煎藥及七分熱呷;水瀉滑泄,腸風臟毒,陳米飲入鹽熱調下;赤白痢,煎甘草、黑豆湯下;脾元受虛邪變為寒熱,或脾胃虛冷,醋心氣脹,宿滯酒食,噫同煎至七分,入鹽少許,嚼姜棗,湯熱服;胃氣吃噫,生姜自然汁半茶腳,入鹽點熱呷;絕不思食,或吃少,氣弱膈滿,煨姜小塊先嚼,入鹽點熱服,中酒亦如之;一切氣膈變成萬病,如上服之。尋常不拘時候,如湯點,入姜、鹽、紫蘇最佳,大能消食順氣,利膈開胃,其功不可細述!
[第三門] 蓽茇丸
亦名潑雪丹,又名縮水丹。靈苑有治療方狀甚詳!蓽茇人參白茯苓(去皮)干姜(炮,各半兩)胡椒大附子(炮,去皮臍)官桂(去皮)蓽澄茄訶子(面裹煨,去核,各三分)上為細末,煉蜜搜和,杵三、二百下,丸如梧桐子大,食前鹽米飲下四、五十粒。
快脾飲子,陳慶長方。
連皮草果甘草(炙)附子(炮,去皮臍)陳皮(去白,各五兩)良姜濃樸(去皮凈秤,各五兩三分)上咀為散,每服四錢,生姜十片,棗二枚,水一大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服。
[第三門] 安中湯
蘇家方。
草果仁陳皮(連白)川姜(炮)良姜益智仁蓬莪術(炮)京三棱(炮)甘草(炙,上上為細末,食后每服二錢,入鹽湯點服。
[第三門] 椒附健脾散
余姚陸醫方。川椒(去目,微炒出汗,秤)濃樸(去粗皮、姜汁制)縮砂仁肉豆蔻(面裹煨)訶子(煨姜(炮)甘草(炙,以上各一神曲(炒)大麥(炒,以上各七錢半)上咀,每服四錢重,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三枚,同煎至一盞,去滓,稍熱,食前服。
[第三門] 姜橘丸
呂仲武傳余姚陸醫方。
生姜(洗凈,不去皮,切作片子,焙干)陳皮(去白稱,各一斤)神曲(二兩,炒)上為細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姜湯、熟水任下,不拘時候。
[第三門] 大建脾散
鄭器先傳。
蓽澄茄干姜白豆蔻丁香(各半兩)白茯苓甘草肉豆蔻青皮半夏(姜制一宿)茴香縮砂仁濃樸(姜制一宿)神曲陳皮檀香(各一兩)草烏(炮,去皮臍尖)附子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生姜七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第三門] 大建脾丸
調中養氣,和胃健脾。治中焦積寒,胸膈氣痞,嘔逆惡心,腹脅疼痛,臟腑虛滑多傷,困倦少力,肢體怠惰,晝少精神。
肉桂(去粗皮)濃樸(去粗皮,細銼,用生姜一兩研爛,同淹一宿,炒令香熟)干姜(炮)甘草(炙,各一兩)肉豆蔻(面裹煨)丁香胡椒附子(炮,去皮臍)木香蓽茇神曲(炒)白茯苓(去皮)白術麥(炒)人參(去蘆)白豆蔻(各半兩)訶子(面裹煨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溫米飲送下,食前服。
[第三門] 啟脾丸
治脾胃虛弱,氣不升降,中滿痞塞,心腹膨脹,腸鳴泄瀉。可進飲食。
人參白術青皮(湯洗,去穣)神曲(炒)麥(炒)陳皮(湯洗,去穣)濃樸(去粗皮,銼,姜制一宿,炒)縮砂仁干姜(炮,以上各一兩)甘草(炒,一兩半)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米飲湯送下,空心食前服。
[第三門] 大養脾丸
滁州趙學諭方。
人參(去蘆)川姜(炮)桂(去粗皮)干山藥(以上各半兩)白術白茯苓縮砂仁胡椒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每兩只作十丸,食前細嚼白湯下一丸。
[第三門] 煮樸丸
健脾胃,療中寒,止腹痛,進飲食。
濃樸(去粗皮)益智(連殼)青皮(去白)陳皮(去白)青鹽(各四兩)大棗(二百枚,去上同以水二升,酒二升,醋一升慢火煮,令酒、水、醋盡,焙干,為細末。別用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米飲送下,空心食前。此藥治腹痛甚妙!
[第三門] 正胃散
治翻胃嘔逆,藥食俱不下,結腸三、五日至七、八日大便不通,如此者必死之疾。全州大智禪師進方云:臣得自異人傳授,十痊八九。
白水牛喉(一條,去兩頭節并筋膜、脂肉,節節取下,如阿膠片,黑牛不可用,須就宰牛,人買下修事了,臨病時旋炙修合。)上喉節用好米臘一大盞浸,頻翻令勻,微火炙干,再蘸再炙,醋盡為度,存性,不得見太陽火,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前用陳米飲調下,輕者一服見效!
[第三門] 熟水草果飲
法嗣秀王方。
烏梅肉(四兩)草果干姜(炮,各三兩)赤茯苓(二兩)甘草(炙,半兩)上為咀,每用半兩,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去滓,瓷器盛,如熟水調和隨意服之。
[第三門] 附子黃草果飲
張叔平上舍傳。
白術官桂(去皮)附子(炮,去皮臍)白芍藥草果(炮,去皮)良姜黃(去蘆,微半兩)甘草(炙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個,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
[第三門] 治翻胃大效散
羅太丞方。
田螺殼黃蜆殼(二件不以多少,久在泥土中,多年陳者尤佳,各處燒成白灰)上每劑用白梅肉四兩,田螺殼灰二兩,黃蜆殼灰一兩,同搜拌令勻,作團,用砂盒子盛,蓋了泥固縫,發頂火,令焦黑存性,取出碾細,每服二錢,用人參、縮砂湯調下,陳米飲亦得。如無盒子,只用建盞兩只相合,根據前法燒,食前服。凡人覺心腹疼痛,即翻胃先兆,此
[第三門] 治翻胃單方
灶中土(用十余年者)上為細末,米飲調下三、二錢許。
[第三門] 安脾散
治翻胃吐食,及吃食咽酸,日吐黃水,曾經諸方不瘥者,服之神效安脾散。
高良姜(一兩,以百年壁上土三、二合敲碎,用水二碗煮干,薄切成片)南木香草果(面浸去穣,以上各半兩)甘草(炙,一兩半)上同為細末,每服二大錢,空心食前米飲入鹽點服,鹽酒亦得。頃者甲申之春,以事至臨安寓,止朱家橋詹翁店,詹翁年六十余,苦翻胃危殆,已治棺在床側,適予有宣司之辟,往別而去,其詹翁已不能言。及十一月自淮上歸,過其門,意此翁已不存,為之慘然,方訪問間,而此翁已出迎揖見,其顏色極紅潤,甚驚異之,問其所以,乃云:官人是日離去,即有一川官來歇,得藥,數服遂愈,其后授得此方。昨以此在建康醫朱機宜新婦,及近日醫圓通觀維那,皆作效!詹丞宗書。
[第三門] 治翻胃
及不怡飲食,楊叔子知府傳。半夏(湯洗十遍)胡椒上等分為細末,姜汁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湯下。
[第三門] 治翻胃
及脾間諸疾,腹痛泄瀉等,圓通維那可觀傳,渠曾親得效。
鄒面地蔥花即火草花也上不以多少焙干為細末,蜜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不拘時候。
[第三門] 棗合丸
治脾胃虛冷,干嘔惡心,嘔吐涎沫,全不思食,十膈五噎,并皆治之。
丁香(半兩)半夏曲(一兩)干姜(炮)胡椒木香(各二錢)上為細末,生姜汁浸,蒸餅為丸,每一兩作一十五丸,每服一丸。用大棗一枚去核,入藥在內,用濕紙裹棗,煨令香熟,去紙,細嚼,溫生姜湯送下,空心食前。
[第三門] 姜合丸
療中脘停寒,胸膈結痞,嘔吐惡心,不思飲食。
附子(炮,去皮臍)肉桂(去粗皮)砂(紙上飛過)木香(以上各一兩)陳皮(去白)丁香沉香蓽澄茄青皮(去白,各半兩)茴香(一分,炒)上件為細末,次入砂,研勻,酒煮,面糊為丸,每一兩作二十丸。每服一丸,以生姜一塊,剜如盒子,安藥在內,濕紙裹煨令香,去紙放溫,細嚼,鹽湯送下。
[第三門] 治翻胃
葛丞相傳。
松節上銼碎,酒煎服之。
[第三門] 扶老強中丸
久服溫暖五臟,大建脾胃,充實肌體,養真氣,通和血脈,逐宿食,除痰飲,消脹滿,破癥結,化水谷,補中壯氣,令人喜食。
吳茱萸(揀凈,炒)干姜(炮,各四兩)大麥(炒十兩)神曲(銼,炒,二十兩)又方添陳皮、青皮各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不拘時候,米飲下,熟水亦得。
常
[第三門] 治膈氣
向司戶方。
附子一個,先以銚子炒鍛石,令十分熱,埋附子于灰中,候灰冷取出,將鍛石根據前法再炒,如此三次,然后取附子,去皮臍,入丁香四十九個,不見火,同為細末,空心以糟茄兒三
[第三門] 六丁丸
治翻胃如神。姜堯章傳。
五靈脂(五錢重)生辰砂(一錢重)母丁香(一兩不見火)上搗羅為細末,入黃狗膽、粽子尖為丸,如雞頭大,姜湯米飲下,每服一丸。三十年病三、兩丸止。此即《本事方》香靈丸,只用丁香,及分兩不同。母丁香即丁香也,《沈存中筆談》言之甚詳!
[第三門] 治嘔吐
無為徐醫方。
胡椒(二十一粒)丁香(十四粒)半夏(七個,湯洗去滑)上同為細末,生姜自然汁丸如雞頭大,每用一丸,以干棗一枚,擘破去核,入藥在內,以濕紙裹煨熟,放溫,以米飲湯爛嚼送下。
[第三門] 治嘔吐
胸膈痞滿不通。
枳實(去穣)白茯苓(銼)上各半錢,煎四味大理中丸一丸作一服,或服俞山人降氣湯十五味者。
[第三門] 小木香散
治翻胃,全不下飲食,開胃和氣小木香散,出《博濟方》。
胡椒(二十一粒)木香(一小塊)糯米(一撮)上三味同炒,至米熟為度,杵為末,分作兩服,每用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庚戌年乳媼病,得上三方而愈。
[第三門] 千金大思食丸
食藥又名透氣丹,張承祖傳。
烏梅(去仁不去核)神曲(炒,各十兩)蒼術(四兩)麥(一十五兩,炒)干姜(炮)京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橘皮湯下。
[第三門] 七香丸
真徐家方。
甘草(銼碎,炒)甘松(去土,揀凈)縮砂仁丁香皮姜黃益智(各一兩)香附子(擦去毛,凈二兩)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小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細嚼白湯下。七香丸極多,惟此方最真。
又方,馮仲柔傳浙東藥局見賣,亦是徐家方,分兩不同。
丁香皮(六兩)益智莪術(各三兩)香附子(二十兩)甘草(四兩)甘松(一兩)縮砂仁上為細末,面糊為丸。
[第三門] 消食丸
《和劑局方》消食丸不用蜜,以蒸粟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至七十丸甚妙!
[第三門] 三棱丸
食藥三棱丸,行在糯米倉巷口,牟郎中家方。
陳倉米(四兩,揀凈,以新好色巴豆二十一粒,削去皮,慢火同炒,候倉米香黃,巴豆黑色為度,不令米焦,揀去巴豆不用,只用倉米橘皮去白,焙干,與倉米等分秤)上同為細末,白面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湯下,少甘草亦得!滁州蔡司理所傳云:張方提刑家方,治諸般積聚,酒食百物所傷,陳米一升(數年者),巴豆一兩去殼,同炒,令紫色為度,去巴豆不用,秤炒米四兩,入陳橘皮一兩,麝香少許,神曲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湯下,食后服之。治小兒慢脾風,只服五丸甚妙。
郭醫云:食藥用巴豆者,春冬可服,夏秋不可服,易動臟腑。
[第三門] 附子倉米湯
補虛,生胃氣,逐冷痰,和五臟,快胸膈,進飲食,止泄瀉。平江章興祖承務親得效。附子(一只,炮,去皮臍,八錢重者)人參(去蘆頭)甘草(微炒)半夏(湯泡七次,切作片,焙干,姜汁制)黃白術(各半兩)川姜(二錢,微炒)南木香(一錢半)上為咀,每服二大錢,水一大盞半,入炒陳倉米半合,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第三門] 十味丁香煮散
治脾胃傷冷,中脘痞滯,胃口宿寒,停痰留飲,氣積不散,心腹大痛,脅肋水谷,嘔逆惡心,下竭上虛,食飲不下,肢體瘦怠,自汗不止,陽氣暴脫。陸子丁香川姜(炮)附子(炮,去皮臍)甘草(炙)陳皮(去白)青皮(去白)益智仁良姜上為細末,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入生姜三片,入鹽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帶熱空心食前服。
[第三門] 痼冷丸
韓府判傳。
白術(半兩)神曲(一兩,炒令黃色)川姜(炮)桂心(各二錢)川椒(一錢,炒香)吳茱上為細末,用蜜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食前米飲下五十丸或百丸。
[第三門] 白澤丸
治脾丸積冷,臟腑虛寒,真丸不固,腸虛泄利,心腹撮痛,氣逆嘔吐,自汗無時。
陽起石(火通赤,研)附子(炮,去皮臍,取末,各一兩半)白檀香(取末)滴乳香(別上件和勻,滴水成劑,分作六十丸,每服一丸,水一盞化開,姜三片,煎至七分,通口溫服,空心食前。葛丞相所傳方附子只用一兩,去麝香,加天雄一兩,炮,去皮臍。
[第三門] 丁香溫氣湯
治胃寒嘔吐涎沫甚妙。張上舍傳名莘云,其母常服有效!丁香吳茱萸(湯浸,微炒)桂心(去粗皮,各一兩)附子(炮,去皮臍)黃(去蘆)白一兩半)甘草(七錢,上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二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
[第三門] 靈砂丹
治飲食所傷,一切積滯或痢赤白不瘥者。赤,甘草湯下;白,干姜湯下;赤白,干草湯下。酒食所傷,及暴瀉,白湯下,并食后臨臥服,勝感應丸。沈仁父傳。辰砂(細研)砂(研細,各二錢)黃蠟(半兩)巴豆(去皮殼,完全者,四十九個)上先將蠟于銀石器內熬溶,次投巴豆在內,渫令黑,濾出不用,只將黃臘入前二味為挺子,要時旋丸,大人服綠豆大七丸,小兒量歲數大小加減,老人、小兒、產婦皆可服。最治酒飲。今人施痢藥者,以黃丹代辰砂亦驗。《本事方》治瀉痢所用巴豆數不同,其說病證甚詳!
[第三門] 蘇湯煎
治膈中不快,酒食不消,飲食或怡或不怡,善治脾丸一切虛中積滯。寧安道方。
肉豆蔻丁香木香砂(各一分)京三棱莪術(各一兩,燒,存性)上為細末,將烏梅肉為丸,如麻子大,每服十四粒,熱紫蘇湯送下,空心食前服。
[第三門] 軟黃丸
治一切虛中積滯,兩脅有塊,寒熱往來不定。此方乃先君避地金州時,醫者夏巡所都機家叔位每用,以為神藥,治危疾皆驗,蓋諸藥既為蠟柜,不復有野狼虎之性,專于攻已。
粉霜輕粉砂密陀僧砒霜(各一錢)雄黃烏魚骨白丁香(即雀糞也)黃鷹條上件藥一處研為細末,黃蠟一兩,溶和為膏,旋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至五丸,食后臨臥冷水浸一時辰,卻用冷水下。
[第三門] 桂香散
《蘇沈良方》桂香散,治脾胃虛弱及腹痛甚驗。方見婦人諸疾門。
[第三門] 玉抱肚
治停寒痼冷,心腹刺痛,常系于臍腹間甚妙。梁縣鄭主簿渙傳一方,用針砂如下法只入砂半兩,并不用余藥。
針砂(四兩,鐵銚內火炒,用木或竹棒兒不住手攪,煙出盡為度,放冷)白礬(半兩)砂(一錢)粉霜(半錢)上件白礬等三味同研為細末,與針砂拌和,只作一服,以水數點灑,用匙拌,攤令勻,濃皮紙為貼,闊二寸以上,長四、五寸貼之,外以帛子包,系疼處,或常系臍下,如覺大熱,即再炒過,別入余藥,仍可用。
[第三門] 茴香煎丸
治脾胃弱,腎氣虛,飲食不美,噫醋吞酸,臍腹筑刺,小腸氣痛,及中酒惡心益脾腎,大病之后,氣體瘦弱,尤宜服之。漢陽章教授。續添川椒(半兩,去籽及合口者)老生姜(二兩細研)濃樸(去粗皮)茴香青鹽(海鹽亦得,以上五味入瓷罐,湯浸得所,慢火煮干,各一兩)大川烏附子(二味去皮臍尖,銼骰子(米泔浸一宿,上為細末,醋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鹽湯下,空腹食前服。
[第三門] 蒜紅丸
治脾積,腹脹如鼓,青筋浮起,坐臥不得者。華宮使方。
揀丁香木香沉香檳榔青皮(去白)陳皮(去白)縮砂仁蓬莪術(炮)去皮牽牛草果子(各一兩)肉豆蔻(面裹煨)粉霜(各一錢)白茯苓(去黑皮)人參(各半兩)蒜(上為細末,以生熟蒜研細,生絹扭取汁,旋用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丸,食后淡鹽湯送下。忌咸酸魚酢茶醬腌藏雞鴨生冷馬牛雜肉之類,只吃淡白粥一百日。
[第三門] 五香觸痛丸
大治冷物所傷脾胃,并酒食傷,久積成癖,胸膈痞塞,心腹疼痛不可忍者,服有傷滯臟腑不過一行,無傷滯臟腑不動!丁香藿香木香乳香沉香桂心吳茱萸青皮(去白)蓬莪術枳實(去白,麩炒)京三棱(各一兩)砂(四錢)一出牽牛末(三兩)橘皮(一兩,去白,同巴豆五兩去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熟水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