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姓名:陳友松
- 別名:字敦偉
- 性別: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生于
- 出生日期:1899
- 逝世日期:1992年3月23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陳友松(1899~1992年3月23日)生于湖北京山,卒于北京。原名豹,字敦偉、友松。早年留學菲律賓、美國,師從J.杜威等大師。1935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其間曾攻讀視聽教育課程。歸國后任南京中央教育電影檢查委員會委員,并在上海大夏大學任社會學系系主任,開設(shè)教育電影課。每班一百多名學生,經(jīng)常前往上海各電影制片廠參觀,這是中國大學開設(shè)最早的教育電影課程。后又先后在西南聯(lián)大、湖北省立教育學院等高校任教或任職。
1936年,與盧時白、吳鐵成、褚民誼、潘公展、郭有守、徐悲鴻、徐公美等發(fā)起成立全國電影教育用品公司,并與中央電影攝影場、金陵大學展開合作,以推進電影教育和無線電教育為宗旨,包括自制非常時期教育及教課影片、譯售并出租外國制教育及教課影片、縮制有教育意義的小型長片。同年,擔任中國教育電影協(xié)會上海分會編輯;另擔任中國第一個以電化教育為名的期刊《電化教育》的主編,共出版6期,抗戰(zhàn)開始后停刊。1937年2月,出版中國第一部有聲教育電影著作《有聲的教育電影》,該著作根據(jù)美國教育電影專家恩士倍杰在哥倫比亞視聽教育課堂講義編寫而成,增編中國教育電影現(xiàn)狀與需求,此舉在引進和傳播美國視聽教育理論及其本土化創(chuàng)新方面做了開拓性貢獻。1952年全國大專院校調(diào)整,調(diào)至北京師范大學任教。
他長期致力于教育理論的教學、研究和翻譯工作,主要著述有《中國教育財政之改進》《有聲的教育電影》《蘇聯(lián)的教育》等。他學貫中西,積極從事國際教育交流活動,為中國電化教育事業(yè)作出了積極努力。“文化大革命”后曾任全國比較教育學會顧問、全國陶行知研究會顧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