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欧美大码aⅴ在线播放-日本欧美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本女同在线观看-日本女同在线-国产日韩在线-国产日韩视频一区

《釋名卷第二》釋名譯注劉熙作品集

釋州國第七

【題解】

州國,指州邑與封國。本篇一一解釋了這些州邑與封國各自的得名之由,包括州名、國名、郡名,以及井、邑、丘等較小的行政區劃之名。

7.1 青州①,在東,取物生而青也②。州③,注也④,郡國所注仰也⑤。

【注釋】

①青州: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今山東德州、齊河以東,馬頰河以南,濟南、臨朐、安丘、高密、萊陽、棲霞、乳山等市縣以北、以東和河北吳橋地。東漢治臨菑(今山東淄博臨淄區北)。

②取:采用,選用。

③州:古代行政區劃名。

④注:集中,聚集。

⑤郡國:郡和國的并稱。漢初,兼采封建及郡縣之制,分天下為郡與國。郡直屬中央,國分封諸王、侯,封王之國稱王國,封侯之國稱侯國。注仰:同“屬仰”。抬頭注視,注目仰望。

【譯文】

青州,在東方,選取植物青綠的特色而命名。州,得名于“注”,郡縣和侯國注目仰望它。

7.2 徐州①,徐,舒也②,土氣舒緩也③。

【注釋】

①徐州: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于今江蘇長江以北和山東東南部地區。東漢治郯(今山東郯城)。

②舒:緩慢,從容。

③土氣:土壤的性質。舒緩:從容平緩,舒展緩慢。

【譯文】

徐州,徐,得名于“舒”,土壤的性質舒展平緩。

7.3 楊州①,州界多水,水波揚也。

【注釋】

①楊州:即揚州。或稱“維揚”。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東漢時治所在歷陽(今安徽和縣),末年治所遷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合肥(今安徽合肥西北)。

【譯文】

楊州,境內很多水面,水的波浪激揚。

7.4 荊州①,取名于荊山也②。必取“荊”為名者,荊,警也③,南蠻數為寇逆④,其民有道后服⑤,無道先強⑥,常警備之也。

【注釋】

①荊州: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相當于今湖南、湖北二省及河南、廣西、云南、廣東的一部分。

②荊山:山名。在今湖北南漳西部,漳水發源于此。

③警:戒備。

④南蠻:古稱南方的民族及其居住的地方。數(shuò):屢次。寇逆:賊寇,叛逆。

⑤有道:謂政治清明(指政治有法度,有條理)。后服:較遲降服。與“無道”(政治紛亂)對言。

⑥無道:指社會政治紛亂,黑暗。

【譯文】

荊州,得名于荊山。之所以一定要選取“荊”作為名稱,荊,得名于“警”,南方的民族屢次成為賊寇叛逆,那里的人民在政治清明時較遲降服,在社會紛亂時首先強橫,需要時常警戒防備他們。

7.5 豫州①,地在九州之中②,京師東都所在③,常安豫也④。

【注釋】

①豫州: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當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東豫東、皖北地。

②九州:傳說中的中國上古行政區劃。實際上只是當時學者各就其所知的大陸所劃分的九個地理區域,各家所說各州境界亦多出入。

③京師:泛稱國都。東都:此指洛陽,在西漢京都長安之東,故稱。

④安豫:安寧快樂。

【譯文】

豫州,轄地在九州的中央,都城洛陽所在地,經常安寧快樂。

7.6 涼州①,西方所在②,寒涼也。

【注釋】

①涼州: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東漢時治所在隴縣(今甘肅張家川)。轄境相當于今甘肅、寧夏,青海湟水流域,陜西定邊、吳旗、鳳縣、略陽和內蒙古額濟納旗一帶。

②西方:古人觀念中的西部邊遠之地。

【譯文】

涼州,西邊地方的所處之地,寒冷清涼。

7.7 雍州①,在四山之內,雍翳也②。

【注釋】

①雍州:東漢興平元年(194)分涼州河西四郡置。轄秦嶺以北、弘農以西諸郡。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武威),建安十八年(213)移治長安縣(今陜西西安西北)。

②壅翳(yì):隱蔽,障隔。

【譯文】

雍州,處在四面的高山里邊,障隔隱蔽。

7.8 并州①,并,兼并也②,其州或并或設③,故因以為名也④。

【注釋】

①并(bīng)州:漢代以今山西及陜西的舊延安、榆林等府地為并州。

②并(bīng),兼并(bìng)也:原作“曰土無也”,據盧文弨、邵晉涵等校改。邵晉涵曰:“《御覽》作‘并者,兼并也’。”

③或:有時。并:合并。設:建立,開設。

④因:依照,根據。

【譯文】

并州,并,兼并的意思,這個州有時合并有時分設,因此根據這個情況用它作名稱。

7.9 幽州①,在北,幽昧之地也②。

【注釋】

①幽州: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東漢時治所在薊縣(今北京西南)。轄境相當于今北京、河北北部、遼寧大部、天津海河以北及朝鮮大同江流域。

②幽昧:昏暗不明。

【譯文】

幽州,在北方,是幽暗不明的地方。

7.10 冀州①,亦取地以為名也,其地有險有易②,帝王所都③,亂則冀治④,弱則冀強,荒則冀豐也⑤。

【注釋】

①冀州: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大致為河北中南部,山東西端和河南北端。

②有險有易:有亂有治。

③都:建都。

④冀:希望,盼望。

⑤荒:收成不好,兇年,歉收。豐:豐收。

【譯文】

冀州,也是選取地方特點作為名稱的,那地方有治有亂,是帝王建都之處,社會動亂了就希望得到治理,國力弱了就希望能夠強盛,年成不好了就希望獲得豐收。

7.11 兗州①,取兗水以為名也②。

【注釋】

①兗(yǎn)州: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約當今山東西南部及河南東部地區。

②兗水:即沇(yǎn)水。濟水的別稱。發源于河南濟源王屋山,至溫縣入黃河。又自滎澤復出黃河南,東流至山東瑯槐(今廣饒)入渤海。

【譯文】

兗州,選取兗水用作名稱。

7.12 司州①,司隸校尉所主也②。

【注釋】

①司州:三國魏通稱司隸校尉部為司州,轄區在今陜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

②司隸校尉:舊號“臥虎”,是漢至魏晉監督京師和地方的監察官,因率領由一千二百名中都官徒隸所組成的武裝隊伍而得名。主:主宰,主持,掌管。

【譯文】

司州,它的得名是因為它是由監察官司隸校尉掌管的。

7.13 益州①,益,阨也②,所在之地險阨也③。

【注釋】

①益州: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其最大范圍(三國時期)包含今四川(川西部分地區)、重慶、云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及緬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

②阨(ài):同“隘”。狹窄,險要。

③險阨:險要阻塞。

【譯文】

益州,益,得名于“阨”,所在的地方險要阻塞。

7.14 古有營州①,齊、衛之地于天文屬營室②,取其名也。

【注釋】

①營州:古九州之一。大致位于今河北東南部、河南東北部、青州東北、遼東等地。

②齊:古國名。在今山東泰山以北黃河流域和膠東半島地區。衛:古國名。大致位于今黃河以北的河南鶴壁、安陽、濮陽,河北邯鄲和邢臺一部分,山東聊城西部、菏澤北部一帶。天文:日、月、星辰等天體在宇宙間分布運行等現象。營室:星名。即室宿,二十八星宿之一。

【譯文】

古代有營州,齊國、衛國一帶的地方在天文上屬于營室,就取了它的名稱。

7.15 燕①,宛也②,北方沙漠平廣③,此地在涿鹿山南④,宛宛然,以為國都也⑤。

【注釋】

①燕(yān):周代諸侯國名,又稱北燕。姬姓。周公奭之后,在今河北北部和遼寧西端,建都薊(今北京城西南隅)。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后為秦所滅。

②宛:曲折,彎曲。

③北方:在我國多指黃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平廣:平坦廣闊。

④涿(zhuō)鹿山:位于河北涿鹿東南。相傳黃帝曾于此大戰蚩尤。

⑤宛宛:盤旋屈曲、蜿蜒曲折的樣子。

【譯文】

燕,得名于“宛”,北部地區的沙漠平坦廣闊,燕地在涿鹿山的南邊,彎彎曲曲、高高低低的,把它作為國都。

7.16 宋①,送也,地接淮泗而東南傾②,以為殷后③,若云滓穢所在④,送使隨流東入海也⑤。

【注釋】

①宋:周代諸侯國名。子姓。周武王滅商后,封商紂子武庚于商舊都(今河南商丘)。成王時,武庚叛亂被殺,又以其地封與紂的庶兄微子啟,號宋公,為宋國。

②接:靠近,連接。淮泗(sì):淮河與泗水。泗水位于山東中部,是淮河下游第一大支流,常與淮河連稱。傾:偏斜,傾側。

③殷:朝代名。商王盤庚從奄(今山東曲阜)遷都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后世因稱商為殷。至紂亡國。

④滓穢(zǐ huì):污濁。

⑤隨流:隨著流水。入海:進入海洋。

【譯文】

宋,得名于“送”,宋國地域靠近淮河與泗水而向東南傾斜,作為殷商的后代,好像是說渣滓污穢存在的地方,運送他們隨著流水東到大海。

7.17 鄭①,町也②,其地多平,町町然也③。

【注釋】

①鄭:周代諸侯國名。姬姓。本周西都畿(jī)內地,周宣王封弟友于此。在今陜西華縣西北。周平王東遷,鄭徙于潧(zhēn)、洧(wěi)之上,是為新鄭,即今河南新鄭。

②町(zhèng):平地。

③町町:平坦貌。

【譯文】

鄭,得名于“町”,鄭國土地大多平緩,平平坦坦的樣子。

7.18 楚①,辛也②,其地蠻多而人性急③,數有戰爭,相爭相害,辛楚之禍也④。

【注釋】

①楚:周代諸侯國名。羋(mǐ)姓。始祖鬻(yù)熊。西周時立國于荊山一帶,都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周人稱為荊蠻。后建都于郢(yǐng,今湖北江陵西北紀南城)。春秋戰國時國勢強盛,疆域由湖北、湖南擴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和四川。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

②辛:辛苦,困苦。

③蠻:荒野遙遠,不設法制的地方。泛稱長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性急:性情急躁。

④辛楚:辛酸痛楚。

【譯文】

楚,得名于“辛”,那地方蠻荒遙遠而人性情急躁,多次發生武裝斗爭,彼此爭斗互相殘害,是辛酸痛楚的禍害啊。

7.19 周①,地在岐山之南②,其山四周也③。

【注釋】

①周:朝代名。姬姓。前11世紀武王滅商建周。都城鎬(hào)京(今陜西西安),史稱西周。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被殺。次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

②岐山:山名。在今陜西岐山縣境。上古稱“岐”。

③四周:四面環繞。

【譯文】

周,地域在岐山的南邊,那里的山四面環繞。

7.20 秦①,津也②,其地沃衍③,有津潤也④。

【注釋】

①秦:周代諸侯國名。嬴姓。周孝王封伯翳之后非子于秦(今甘肅張家川東),作為附庸。秦襄公始立國,至秦孝公,日益富強,為戰國七雄之一。春秋時全部占有今陜西省地,故習稱陜西為秦。

②津:潤澤,濕潤。

③沃衍:土地肥美平坦。

④津潤:滋潤,濕潤。

【譯文】

秦,得名于“津”,那里的土地肥美平坦,有水滋潤。

7.21 晉①,進也,其土在北②,有事于中國③,則進而南也④;又取晉水以為名⑤,其水迅進也。

【注釋】

①晉:周代諸侯國名。姬姓。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堯之故墟唐,南有晉水,至叔虞子燮(xiè)父改國號晉。故址在今山西、河北南部、陜西中部及河南西北部。

②在北:在鎬京(宗周,今陜西西安西南)、洛邑(今河南洛陽)等京師之北或西北。

③事:指天子、諸侯的國家大事,如祭祀、盟會、兵戎等。于:往,去。中國:京師,國都。

④南:南去,向南行。

⑤晉水:汾(fén)水支流。在今山西太原西南。

【譯文】

晉,得名于“進”,它的地域在國都的北邊,有大事要去京師的時候,就向南進發;又選取晉水作為名稱,而晉水得名是因為它的水流迅速前進。

7.22 趙①,朝也②,本小邑③,朝事于大國也④。

【注釋】

①趙:周代諸侯國名。嬴姓。戰國七雄之一。開國君主趙烈侯與魏、韓三家分晉,建立趙國。疆域包括今山西中部、陜西東北部及河北西南部。

②朝(cháo):朝拜,進見。用于卑見尊、下見上。

③邑(yì):侯國。

④朝事:臣服。大國:古指大諸侯國。

【譯文】

趙,得名于“朝”,趙國本來是個小的侯國,要朝拜于大的侯國。

7.23 魯①,魯鈍也②,國多山水,民性樸魯也③。

【注釋】

①魯:周代諸侯國名。姬姓。故地在今山東兗州東南至江蘇沛縣、安徽泗縣一帶。

②魯鈍:粗率遲鈍。

③民性:人的天賦本性。樸魯:樸實魯鈍。

【譯文】

魯,就是粗率遲鈍,魯國境內有很多山和水,人的天性樸實魯鈍。

7.24 衛①,衛也②,既滅殷③,立武庚為殷后④,三監以守衛之也⑤。

【注釋】

①衛:周代諸侯國名。姬姓。前11世紀周公封周武王弟康叔于衛。大致位于今黃河以北的河南鶴壁、安陽、濮陽,河北邯鄲和邢臺一部分,山東聊城西部、菏澤北部一帶。

②衛:防守,衛護。

③殷:即商朝。

④武庚:商紂之子,名祿父。武王克殷,封為殷侯。武王崩,武庚與管叔、蔡叔、霍叔作亂,成王命周公誅之。

⑤三監:周武王滅商后,以商舊都封給紂子武庚,并以殷都以東為衛,由武王弟管叔監之;殷都以西為鄘(yōng),由武王弟蔡叔監之;殷都以北為邶(bèi),由武王弟霍叔監之。一說指武庚、管叔、蔡叔。

【譯文】

衛,得名于“衛”,在滅掉殷商以后,把商紂的兒子武庚封為殷侯,由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監視并防衛他。

7.25 齊①,齊也②,地在渤海之南③,如齊之中也④。

【注釋】

①齊:周代諸侯國名。姜姓。故地在今山東泰山以北黃河流域和膠東半島地區。

②齊:通“臍”。肚臍。比喻當中,中央。《列子·周穆王》:“四海之齊,謂中央之國。”

③渤海:海名。在我國東北,以山東、遼東兩半島環抱而成。亦稱“北海”。

④如:原作“勃”,據吳志忠本校改。吳翊寅曰:“吳本作‘如齊之中也’。案:‘齊’即‘臍’字。《莊子·達生》篇:‘與齊俱入。’釋文引司馬注云:‘齊,回水如磨齊也。’《列子·黃帝》釋文同,是‘臍’古作‘齊’之證。《漢書·郊祀志》:‘齊所以為齊,以天齊也。’蘇林曰:‘當天中央齊也。’又《水經·淄水》注引《地理風俗記》云:‘齊所以為齊者,即天齊淵名也。’又《史記》索隱引《齊記》云:‘臨菑城南有天齊淵……言如天之腹齊也。’‘勃齊之中’誼不可通,當改‘如’為是。”中:居中。

【譯文】

齊,得名于“齊”,齊國的地域在渤海的南邊,就像肚臍在肚子的中央。

7.26 吳①,虞也②,太伯讓位而不歸就③,封之于此,虞其志也。

【注釋】

①吳:周代諸侯國名。也稱勾吳、攻吳。姬姓。始祖為周太王之子太伯,至十九世孫壽夢稱王,據有今江蘇、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

②虞:通“娛”。下同。

③太伯:一作“泰伯”。姬姓。周太王長子。太王欲立幼子季歷,他與弟仲雍同避江南,改從當地風俗,斷發文身,建立吳國,成為吳國的始祖。讓位:讓出官爵或職位。歸就:回歸就位。原作“就歸”,據吳志忠本、佚名校改。

【譯文】

吳,得名于“虞”,周太王長子太伯讓出職位而不回歸就位,周太王就把他分封在這里,使他娛情樂志。

7.27 越①,夷蠻之國也②,度越禮義③,無所拘也④。此十二國,上應列宿⑤,各以其地及于事宜制此名也⑥。至秦改諸侯、置郡縣⑦,隨其所在山川土形而立其名⑧,漢就而因之也⑨。

【注釋】

①越:周代諸侯國名。姒(sì)姓。春秋時興起,戰國時滅于楚。

②夷蠻:東夷和南蠻。古代中原地區對東方和南方各族的泛稱。

③度越:猶“超過”。禮義:禮法道義。

④拘:拘守,約束。

⑤列宿(xiù):眾星宿。特指二十八宿。疏證本曰:“鄭注《周禮·保章氏》說十二次之分野云:‘星紀,吳越也;玄枵,齊也;娵訾,衛也;降婁,魯也;大梁,趙也;實沈,晉也;鶉首,秦也;鶉火,周也;鶉尾,楚也;壽星,鄭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

⑥及:和。于:以,依照。事宜:事情的道理。

⑦秦:朝代名。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中原,自稱始皇帝,建都咸陽。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國君主。在其統轄區域內,世代掌握軍政大權,但按禮要服從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貢述職,并有出軍賦和服役的義務。郡縣:郡和縣的并稱。郡縣之名,初見于周。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國內為三十六郡,為郡縣制之始,漢初封建制與郡縣制并行,其后郡縣遂成常制。

⑧山川:山岳、江河。土形:地形。

⑨就:憑借,趁著。因:沿襲,承襲。

【譯文】

越國,是東南方的少數民族國家,超越禮法道義,沒有什么約束。這十二個國家,上面對應天上排列的星宿,各自根據地域或依照事理而制作國名。到了秦代廢除諸侯、設置郡縣,根據它們所在的山河土地形勢而設立地名,漢代依舊沿用了這些名字。

7.28 河南①,在河之南也②。

【注釋】

①河南:即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前205)改河南國置。治所在洛陽縣(今河南洛陽東北漢魏故城)。轄境相當于今河南原陽、中牟二縣以西,孟津、伊川二縣以東,孟津至滎陽段黃河以南,汝陽、臨汝、新密、新鄭等縣市以北地。

②河:專稱黃河。

【譯文】

河南郡,在黃河的南邊。

7.29 河內①,河水從梁山而南②,從雷首而東③,從覃懷而北④,郡在其內也⑤。

【注釋】

①河內:即河內郡。秦置。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轄境相當于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衛輝)以西地區。在漢代有地狹人眾之稱。

②河水:專指黃河。梁山:指呂梁山。位于今山西西部,黃河與汾河之間。主峰在離石東北。昔日大禹治水,鑿呂梁以通黃河,便是指此。原作“岐山”,據盧文弨、疏證本、朱彬校改。

③雷首:即雷首山。今山西的中條山脈西南端,介于黃河和涑水間,主峰在山西芮城西北。東:向東去。

④覃懷:今河南武陟以西、孟縣以東地區。原作“譚首”,據吳志忠本、佚名校改。吳翊寅曰:“吳本‘譚首’作‘覃懷’。案:‘譚’即‘覃’之或體,各本作‘譚首’,涉上文‘雷首’而誤。此據《禹貢》《漢·地理志》改,當從之。”北:向北去。

⑤郡:古代地方行政區劃名。周制縣大郡小,戰國時逐漸變為郡大于縣。秦滅六國,正式建立郡縣制,以郡統縣。漢因之。

【譯文】

河內郡,黃河從呂梁山向南流,再從雷首山轉向東流,又從覃懷地區向北流,郡就在這個彎子里。

7.30 河東①,在河水東也。

【注釋】

①河東:黃河流經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稱山西境內黃河以東的地區為“河東”。秦漢時指以今夏縣為中心的晉南。河東郡,戰國魏置。后屬秦。治所在安邑縣(今山西夏縣西北十五里禹王城)。轄境相當于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區。

【譯文】

河東,在黃河的東邊。

7.31 河西①,在河水西也。

【注釋】

①河西:漢時指今甘肅、青海兩省黃河以西,即河西走廊與湟水流域。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降漢后,以其故地置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因地在黃河上游以西,地理上自成一體,政治上聯系密切,故稱“河西四郡”。

【譯文】

河西,在黃河的西邊。

7.32 上黨①,黨②,所也③。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也④。

【注釋】

①上黨:即上黨郡。戰國韓、趙各置上黨郡,其后韓郡并入趙,入秦后仍置上黨郡。轄境相當于今山西和順、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東地。上黨地區是由群山包圍起來的一塊高地,地高勢險,自古為戰略要地。

②黨:處所。

③所:處所,地方。

④黨:原書無,據盧文弨、疏證本等增補。

【譯文】

上黨郡,黨就是“所”。在山上,這個處所最高,所以叫作“上黨”。

7.33 潁川①,因潁水為名也②。

【注釋】

①潁川:即潁川郡。秦置,漢沿置。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州)。轄境約在今河南中部及南部等地。《史記·秦始皇本紀》:“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

②潁水:河川名。源出河南登封西境的潁谷,東南流經河南、安徽,至西正陽關入淮河。

【譯文】

潁川郡,根據潁水取名。

7.34 汝南①,在汝水南也②。

【注釋】

①汝南:即汝南郡。漢高帝四年(前203)置。治所在上蔡縣(今河南上蔡西南)。轄境相當于今河南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

②汝水:河川名。有南北之分。此指南汝河,為淮河支流。源出河南泌陽北黃山東,東北流經遂平之汝南、新蔡,匯合于洪河(古稱澺水),又東南流出息縣注于淮水。

【譯文】

汝南郡,在汝水的南邊。

7.35 汝陰①,在汝水陰也②。

【注釋】

①汝陰:即汝陰縣。秦置。治所在今安徽阜陽。

②汝水:此指北汝河,為潁河支流。源出河南嵩縣外方山,經汝陽、汝州等縣市,東至商水縣入潁河。陰:水的南面。

【譯文】

汝陰縣,在汝水的南邊。

7.36 東郡、南郡①,皆以京師方面言之也②。

【注釋】

①東郡:秦置。漢因之。治所在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約當今河南東北部和山東西部部分地區。南郡:戰國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置。漢轄今湖北粉青河及襄陽以南,荊門、洪湖兩市以西,長江和清江流域以北,西至重慶巫山。

②京師:泛稱國都。方面:方向,方位。

【譯文】

東郡、南郡,都是按照國都的方位命名的。

7.37 北海①,海在其北也②。

【注釋】

①北海:即北海郡。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分齊郡置。治所在營陵縣(今山東昌樂東南)。轄境約當今山東濰坊、安丘、昌樂、壽光、昌邑等市縣。東漢改為北海國,移治劇(今山東壽光東南)。

②海:此指渤海。

【譯文】

北海郡,渤海在它的北邊。

7.38 西海①,海在其西也②。

【注釋】

①西海:即西海郡。西漢末于今青海附近置。治所在龍耆城(今青海海晏)。后因以為青海的別名。

②海:此指西北方的大湖或大池。

【譯文】

西海郡,海在它的西邊。

7.39 南海①,海在其南也②。宜言“海南”③,欲同四海名④,故言“南海”。

【注釋】

①南海:即南海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置。治所在番禺(今廣東廣州)。秦、漢之際地入南越,西漢元鼎六年(前111)滅南越后復置。轄今廣東滃江、大羅山以南,珠江三角洲及綏江流域以東。

②海在其南也:原作“在海南也”,根據上文“北海,海在其北也”“西海,海在其西也”以及下文“東海,海在其東也”之例改之。顧頡剛說:“謂‘南海,在海南也。宜言海南’,然則五嶺之北豈為大海乎?南海一郡將孤懸海中乎?”

③宜:應當,應該。

④同:齊一,統一。四海:古以中國四境有海環繞,各按方位為“東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譯文】

南海郡,海在它的南邊。應當說“海南”,因為想要使四海的名稱一致,所以說“南海”。

7.40 東海①,海在其東也②。

【注釋】

①東海:即東海郡。秦置。治所在郯(tán)縣(今山東郯城)。楚漢之際也稱郯郡。西漢轄境相當于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連云港贛榆區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江蘇宿遷、灌南以北地區。

②海:先秦時期多指今之黃海,秦漢以后兼指今之黃海、東海。

【譯文】

東海郡,海在它的東邊。

7.41 濟南①,濟水在其南也②。

【注釋】

①濟南:即濟南郡。因地處古四瀆之一“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西漢文帝十六年(前164)以濟南郡置濟南國,轄境約當今山東濟南歷下、市中、天橋、槐蔭、歷城、長清、章丘、濟陽以及濱州鄒平等地。景帝三年(前155)濟南王劉辟光謀反被誅,國除為郡。

②濟水:河川名。源出河南濟源王屋山,南流注入黃河。亦稱“沇水”。

【譯文】

濟南郡,濟水在它的南邊。

7.42 濟北①,濟水在其北也②,義亦如“南海”也③。

【注釋】

①濟北:即濟北郡。

②濟水在其北也:根據下條“濟陰,在濟水之陰也”之例以及濟北郡的地理位置,疑當作“在濟水之北也”。

③義:意義,道理。

【譯文】

濟北郡,濟水在它的北邊,道理也就像“南海”那樣。

7.43 濟陰①,在濟水之陰也。

【注釋】

①濟陰:即濟陰郡。因在濟水之南而得名。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從梁國分出,始為國,明年為郡。治所在定陶(今山東菏澤定陶區)。東漢時期,濟陰郡屬兗州八郡國之一。

【譯文】

濟陰郡,在濟水的南邊。

7.44 南陽①,在國之南而地陽也②。凡若此類郡國之名取號于此③,則其余可知也,縣邑之名亦如之④。

【注釋】

①南陽:即南陽郡。秦置。包有河南舊南陽府和湖北舊襄陽府。漢轄境相當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山、十堰鄖陽區之間地。

②國:國都。陽:山的南面。

③郡國:郡和國的并稱。取號:選取名號,命名。

④縣邑:縣城。如之:如此,像這樣。

【譯文】

南陽郡,既在國都的南邊又在大山的南邊。凡像這樣的郡和國的名號是從地理形勢方面選取的,那么其余的也就可想而知了,縣城的名稱也像這樣。

7.45 大曰“邦”①。邦,封也②,封有功于是也③。

【注釋】

①邦:古代諸侯的封國。

②封:帝王以土地、爵位、名號授給王族或有功的人。

③有功:有功勞、有功績之人。于是:在此。

【譯文】

諸侯的封國面積大的叫作“邦”。邦,得名于“封”,分封有功勞的人在這里。

7.46 國城曰“都”者①,國君所居②,人所都會也③。

【注釋】

①國城:國都。都(dū):國都,京都。

②國君:天子或諸侯國之君。

③都會:會集,會聚。

【譯文】

國都叫作“都”,它是天子或諸侯國君主居住的地方,也是人們會集的地方。

7.47 周制①:九夫為井②,其制似“井”字也③。四井為邑④,邑猶悒也⑤,邑人聚會之稱也⑥。

【注釋】

①周制:周代的制度。

②夫:成年男子的通稱。井:井田。

③制:形制,樣式。

④邑:人民聚居之處。大曰都,小曰邑。泛指村落、城鎮。

⑤悒(yì):憂郁不安,亦即心中郁結。

⑥邑人:同邑的人。聚會:聚集,會合。

【譯文】

周代的制度:九個成年男人耕種的田地為井,因為它的形制像“井”字。四處井田成為村邑,邑好像說“悒”,是同邑之人都來聚集結會的稱謂。

7.48 四邑為丘①。丘,聚也②。

【注釋】

①丘:古代區劃田地、政區的單位名。

②聚:聚集。

【譯文】

四個村邑成為丘。丘,得名于“聚”。

7.49 四丘為甸①。甸,乘也②,出兵車一乘也③。

【注釋】

①甸(shèng):古代征賦劃分田里、區域的單位。

②乘(shèng):車子。春秋時多指兵車,包括一車四馬。

③兵車:戰車。一乘:古時一車四馬。

【譯文】

四個丘成為甸。甸,得名于“乘”,要應征拿出四匹馬的戰車一輛。

7.50 鄙①,否也②,小邑不能遠通也③。

【注釋】

①鄙:邊邑。

②否(pǐ):閉塞,阻隔不通。

③小邑:小的村落、城鎮。遠通:通達遠方。

【譯文】

鄙,得名于“否”,小的村鎮不能通達遠方。

7.51 縣①,懸也②,懸系于郡也③。

【注釋】

①縣:地方行政區劃名。周時已有縣邑。秦統一六國后,始以郡統縣,歷代沿用。

②懸:吊掛,系掛。

③懸系(xì):懸掛系結。

【譯文】

縣,得名于“懸”,懸掛系結在郡的下面。

7.52 郡①,群也②,人所群聚也③。

【注釋】

①郡:古代地方行政區劃名。周制縣大郡小,戰國時逐漸變為郡大于縣。秦滅六國,正式建立郡縣制,以郡統縣。漢代沿用。

②群:指人群。

③群聚:成群聚集在一起。

【譯文】

郡,得名于“群”,人們成群聚集在一起。

7.53 五家為伍①,以“五”為名也。又謂之“鄰”②,鄰,連也,相接連也。又曰“比”③,相親比也④。

【注釋】

①伍:古代民戶編制單位。五家編為一伍。

②鄰:古代行政單位。五家為鄰。

③比:周代地方的基層組織。

④親比:親近依附。

【譯文】

五家成為伍,把“五”作為名稱。又叫作“鄰”,鄰,得名于“連”,互相連接。又叫作“比”,互相親近依靠。

7.54 五鄰為里①,居方一里之中也②。

【注釋】

①里:古代地方行政組織。自周始,后代多因之,其制不一。此以二十五家為一里。

②方:古代計量面積用語。后加表示長度的數字或數量詞,表示縱橫若干長度的意思。多用于計量土地。里:長度單位。古以三百步為一里。

【譯文】

五鄰成為里,處于方圓一里的范圍之內。

7.55 五百家為黨①。黨,長也②,一聚之所尊長也③。

【注釋】

①黨:古代地方基層組織。五家為鄰,五鄰為里,五百家為黨。

②長(zhǎng):尊敬。

③聚:村落。尊長:尊敬,尊重。

【譯文】

五百家成為黨。黨,得名于“長”,在一個聚落里邊奉為尊長。

7.56 萬二千五百家為鄉①。鄉,向也②,眾所向也。

【注釋】

①鄉:基層行政區劃名。周制,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

②向:仰慕,歸向。

【譯文】

一萬二千五百家成為鄉。鄉,得名于“向”,眾人所歸向的地方。

釋形體第八

【題解】

形體,指身體。本篇解釋了全身多達一百零七個身體部位名稱的得名之由。其解釋的順序,是先釋表示全體的詞,如體、軀、形、身,次釋表示局部的詞,如毛、皮、膚、肌、骨、肉等。就解釋身體局部的詞來說,先釋表示身體上部的詞,如發、眉、頭、額,再釋表示身體中部的詞,如胸、腹、心、肺、要(腰),后釋表示身體下部的詞,如股、脛、腳、足等,自上而下,依序排列,體現了古人對人體的系統認識。

8.1 人,仁也①,仁生物也②,故《易》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③。”

【注釋】

①仁:仁愛,相親。核心指人與人相互親愛。

②生物:生長萬物。

③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周易·說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立人,立身,做人。

【譯文】

人,得名于“仁”,仁愛能夠生長萬物,所以《周易》上說:“立身做人的正道在于仁愛和道義。”

8.2 體,第也①,骨肉、毛血、表里、大小相次第也②。

【注釋】

①第:等級,次第。有時也用于數字前表示次序。

②表里:表面和內部。次第:依次。又指排比編次。

【譯文】

體,得名于“第”,骨和肉、毛發與血液、表面和內部、大與小排列編次有序。

8.3 軀①,區也②,是眾名之大揔③,若區域也。

【注釋】

①軀:身體。

②區:區域。有一定界限的地方或范疇。

③眾名:眾物之名。揔:同“總”。聚合,匯集。

【譯文】

軀,得名于“區”,是眾物之名的聚合,就像一個地區那樣。

8.4 形①,有形象之異也②。

【注釋】

①形:形象,面貌。

②形象:形狀,外貌。異:不相同。

【譯文】

形,有形狀外貌的差異。

8.5 身,伸也①,可屈伸也②。

【注釋】

①伸:伸開,挺直。

②屈伸:屈曲與伸舒。

【譯文】

身,得名于“伸”,能夠屈曲與伸舒。

8.6 毛,貌也,冒也①,在表所以別形貌②,且以自覆冒也③。

【注釋】

①冒:覆蓋,蒙蓋。

②表:外表。所以:用以,用來。形貌:外形,容貌。

③覆冒:蒙蓋,掩蔽。

【譯文】

毛,得名于“貌”,也可以說是“冒”,在外表用來區別外形容貌,并且用以蒙蓋掩蔽自己。

8.7 皮①,被也②,被覆體也③。

【注釋】

①皮:本指獸皮。帶毛叫皮,去毛叫革。引申指人的皮膚或動植物體表面的一層組織。

②被:覆蓋。

③被覆:覆蓋,掩蔽。

【譯文】

皮,得名于“被”,覆蓋掩蔽身體。

8.8 膚,布也①,布在表也。

【注釋】

①布:鋪開,分布。

【譯文】

膚,得名于“布”,分布在外表。

8.9 肌①,懻也②,膚幕堅懻也③。

【注釋】

①肌:肌肉,瘦肉。

②懻(jì):堅強,強硬。

③膚幕:皮膜。此指覆蓋在肌肉外表的筋膜。幕,通“膜”。人或動植物體內的薄皮形組織。堅懻:堅牢,堅韌。

【譯文】

肌,得名于“懻”,皮膜堅韌。

8.10 骨,滑也,骨堅而滑也。

【譯文】

骨,得名于“滑”,骨頭堅固而光滑。

8.11 胑①,枝也,似木之枝格也②。

【注釋】

①胑(zhī):同“肢”。

②木:原作“水”,據疏證本、黃丕烈、吳志忠校改。周祖謨說:“吳改‘水’為‘木’,是也。蘇輿云:《御覽·人事十六》引正作‘木’。”枝格:長枝條。

【譯文】

胑,得名于“枝”,像是樹木的枝條。

8.12 肉①,柔也。

【注釋】

①肉:此指人體的皮膚、肌肉和脂肪層。

【譯文】

肉,得名于“柔”。

8.13 筋①,靳也②,肉中之力,氣之元也③,靳固于身形也④。

【注釋】

①筋:肌腱或附在骨頭上的韌帶。

②靳(jìn):原作“力”,據疏證本、吳志忠本等校改。疏證本曰:“今本誤作‘力也’。案:‘力’聲不近‘筋’,據下‘靳固’之言,當改為‘靳’,則音誼皆合矣。”靳,牢固,穩固。

③氣:指人的元氣,生命力。元:根源,根本。

④靳固:堅固,牢固,穩固。身形:身體,形體。

【譯文】

筋,得名于“靳”,筋肉的力量,元氣的根源,穩定在身體上。

8.14 膜①,幕也②,幕絡一體也③。

【注釋】

①膜:人或動植物體內的薄皮形組織,具有保護作用。

②幕:覆蓋,籠罩。

③幕絡:連綿牽絡、籠罩蒙覆貌。一體:指整個身體。

【譯文】

膜,得名于“幕”,連綿牽絡、籠罩蒙覆于整個身體。

8.15 血,濊也①,出于肉,流而濊濊也。

【注釋】

①濊(huì):水多貌。

【譯文】

血,得名于“濊”,源出于肉,濊濊流淌。

8.16 膿①,也②,汁厚也。

【注釋】

①膿:瘡口潰爛所化的黏液。

②(nóng):濃厚。

【譯文】

膿,得名于“”,膿液濃稠。

8.17 汁①,涕也②,涕涕而出也③。

【注釋】

①汁:眼淚。

②涕:眼淚。

③涕涕:淚流的樣子。

【譯文】

汁,得名于“涕”,滴滴掉落的樣子。

8.18 津①,進也,汁進出也。

【注釋】

①津:汗水等體液。

【譯文】

津,得名于“進”,體液進進出出。

8.19 液①,澤也②,有潤澤也③。

【注釋】

①液:原作“汋(zhuó)”,蔡天祜刊本作“汮(jūn)”,文義均不通。疏證本曰:“人身無所謂‘汋’者,‘汋’字蓋誤也。疑當為‘液’。”此說有理,但證據未足,現申說之:一、從字形上看,“液”字又寫作“洂”,與“汋”形近,與蔡天祜刊本“汮”字形更近。《釋名》全篇無“液(洂)”字而有“汋”字,可能多處“液(洂)”訛為“汋”。二、從讀音上看,“液”為喻紐鐸部,“澤”為定紐鐸部,古音相近,符合《釋名》聲訓條例。《釋形體》同篇:“腋,繹也,言可張翕尋繹也。”以“澤”作“液”的語源,正如以“繹”作“腋”的語源。三、從文意上看,汁、津、液、汗前后相次,符合《釋名》以類相從的編撰條例。四、《釋飲食》篇:“吮,循也,不絕口,稍引滋汋,循咽而下也。”“汋”亦為“液(洂)”之形訛。漢班固《白虎通·情性》:“口能啖嘗,舌能知味,亦能出音聲,吐滋液。”滋液,就是唾液,與“吮”條文意相合。據此,改“汋”為“液”。

②澤:濕潤,滋潤。

③有:助詞,無義。用作形容詞詞頭。潤澤:滋潤,使不干枯。

【譯文】

液,得名于“澤”,滋潤不枯。

8.20 汗,涆也①,出在于表②,涆涆然也。

【注釋】

①涆(hàn):原作“”,據《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李善注及王先謙校改。下同。《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澔澔涆涆,流離爛漫。”李善曰:“澔澔涆涆,光明盛貌。”王先謙《釋名疏證補》曰:“《漢書·劉向傳》:‘汗出而不反者也。’‘’字字書所無,疑是‘渙渙’之誤。《易》言‘渙汗’,又疊韻字。《說文》:‘渙,流散也。’《詩·溱洧》:‘方渙渙兮。’傳:‘渙渙,盛也。’以釋‘汗’字,于義亦安。”按:從字形看,“涆”字更近似。涆,水迅速流動的樣子,又光明盛大的樣子。

②表:外表。

【譯文】

汗,得名于“涆”,汗水流出身體外表,嘩啦啦明晃晃的樣子。

8.21 髓①,瀢也②,瀢瀢然也③。

【注釋】

①髓(suǐ):骨中的凝脂。

②瀢(wěi):流動貌。原作“遺”,據吳志忠本、佚名校改。

③瀢瀢然:魚貫而行的樣子。原作“遺然”,據吳志忠本校改。吳翊寅曰:“吳本作:‘髓,瀢也,瀢瀢然也。’案:‘汗’言‘然’,故‘髓’言‘瀢瀢然’,亦據誼改。”

【譯文】

髓,得名于“瀢”,相隨而行的樣子。

8.22 發,拔也①,拔擢而出也②。

【注釋】

①拔:抽出,拽出。

②拔擢:抽引。出:出生,生出。

【譯文】

發,得名于“拔”,抽引而生出。

8.23 囟①,峻也②,所生高峻也③。

【注釋】

①囟(xìn):原作“鬢”,據疏證本、吳志忠校等改。周祖謨說:“‘鬢’別見下文,畢校改作‘囟’,‘囟’‘峻’同音。”囟,囟門,嬰兒頭頂骨未合縫的地方,在頭頂的前部中央。也叫“腦門、頂門”。按,“囟”字又寫作“顖”,“鬢”又寫作“”,形近易訛。

②峻:高,陡峭。

③高峻:高聳峭拔。

【譯文】

囟,得名于“峻”,生在高峻的地方。

8.24 髦①,冒也②,覆冒頭額也③。

【注釋】

①髦:古代兒童頭發下垂至眉的一種發式。

②冒:覆蓋,籠罩。

③覆冒:蒙蓋,掩蔽。頭額:額頭,腦門子。額,原作“頸”,據許克勤校改。許克勤曰:“‘頸’當作‘額’,字之誤也。《詩》毛傳及《說文》并解為‘發至眉’,則髦為覆冒頭額甚明。”

【譯文】

髦,得名于“冒”,蒙蓋住額頭。

8.25 眉,媚也①,有嫵媚也②。

【注釋】

①媚:嬌艷,美好。

②有:助詞,無義。用作形容詞詞頭。嫵媚:姿容美好可愛。

【譯文】

眉,得名于“媚”,姿容美好可愛。

8.26 頭,獨也①,于體高而獨也②。

【注釋】

①獨:獨特,特別。

②體:身體。

【譯文】

頭,得名于“獨”,在身體上居高而又獨特。

8.27 首①,始也②。

【注釋】

①首:頭。

②始:開首,起頭。

【譯文】

首,得名于“始”。

8.28 面①,漫也②。

【注釋】

①面:臉部,頭的前部。

②漫:同“曼”。細潤,柔美。

【譯文】

面,得名于“漫”。

8.29 額,鄂也①,有垠鄂也②,故幽州人則謂之“鄂”也③。

【注釋】

①鄂:通“堮(è)”。邊際,界限。

②有垠鄂:形容高起而邊界明顯的形狀。垠鄂,即“垠堮”。界限,邊際。

③幽州:古九州之一。即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

【譯文】

額,得名于“鄂”,高起而邊際明顯,所以幽州的人就叫額頭為“鄂”。

8.30 角者①,生于額角也②。

【注釋】

①角:額骨兩端。

②額角:額的兩旁。

【譯文】

角,生在額頭的兩端。

8.31 頞①,鞍也②,偃折如鞍也③。

【注釋】

①頞(è):鼻梁。

②鞍:鞍子。套在騾、馬背上便于騎坐的坐具。上部中段呈凹面,兩端凸起。

③偃折:彎曲,曲折。

【譯文】

頞,得名于“鞍”,兩頭高中間凹曲折像馬鞍。

8.32 目,默也①,默而內識也②。

【注釋】

①默:靜默不語。

②內識(zhì):記在心里。識,記住。

【譯文】

目,得名于“默”,把看到的默默記在心里。

8.33 眼①,限也②,瞳子限限而出也③。

【注釋】

①眼:眼珠。

②限:期望。一說,阻止,限制。

③瞳子:瞳仁,瞳孔。亦泛指眼睛。王先謙《釋名疏證補》曰:“‘限限’不見它書,‘限’訓‘阻止’,與‘出’義不合,童子亦非可出者。疑本作‘童子限而不出也’,傳寫致誤耳。”疑“而”為“欲”之訛。“欲” “而”二字的草書形似易混,故訛。

【譯文】

眼,得名于“限”,瞳仁躍躍欲試地想要出來。

8.34 睫①,插接也,插于眼眶而相接也。

【注釋】

①睫(jié):眼瞼邊緣的細毛。

【譯文】

睫,就是插接,插在眼眶里而上下可以兩相接合。

8.35 瞳子①:瞳,重也②,膚幕相裹重也③;子,小稱也④。主謂其精明者也⑤。或曰“眸子”⑥。眸,冒也⑦,相裹冒也⑧。

【注釋】

①瞳子:瞳仁,瞳孔。虹膜中央的小孔,光線通過瞳孔進入眼內。

②重(chóng):重疊,重復。

③膚幕:皮膜。此指上下眼皮、眼角膜、虹膜等組織。幕,通“膜”。

④稱:稱呼,稱謂。

⑤精明:光亮,鮮明。指眼睛明亮。

⑥眸子:瞳仁。也泛指眼睛。

⑦冒:覆蓋,籠罩。

⑧裹冒:包裹,覆冒。

【譯文】

瞳子:瞳,得名于“重”,多層皮膜相互包裹重疊;子,是對小的事物的稱呼。“瞳子”主要說的是眼睛最明亮的部分。也叫“眸子”。眸,得名于“冒”,能夠包裹蒙蓋。

8.36 鼻,嘒也①,出氣嘒嘒也②。

【注釋】

①嘒(huì):小聲。

②出氣:呼吸,喘氣。嘒嘒:象聲詞。形容細微的聲音。

【譯文】

鼻,得名于“嘒”,出氣聲音細微。

8.37 口①,空也②。

【注釋】

①口:發聲和飲食的器官。

②空(kǒng):穴,洞。

【譯文】

口,得名于“空”。

8.38 頰①,夾也②,面兩旁稱也③。亦取挾斂食物也④。

【注釋】

①頰(jiá):臉的兩側從眼到下頜之間的部分。

②夾(jiā):從左右相持或相對。

③面:原書無,據王先慎校補。王先慎曰:“今本‘兩’上脫‘面’字,《御覽》引‘面’下脫‘兩’字。《急就篇》顏注:‘面兩旁曰頰。’即本此,可證。”

④挾(jiā)斂:挾取收斂。挾,同“夾”。斂,聚集,收獲。

【譯文】

頰,得名于“夾”,臉面兩邊的稱呼。也取名于挾取收斂食物。

8.39 舌,泄也①,舒泄所當言也②。

【注釋】

①泄:發泄,發散。

②舒泄:抒發,發泄。

【譯文】

舌,得名于“泄”,發泄該說的話。

8.40 齒,始也①,少長之別始乎此也②,以齒食多者長③,食少者幼也。

【注釋】

①始:開始,開端。與“終”相對。

②少長(shào zhǎng):年少的和年長的。

③以齒食多者長:此句末尾原有“也”字,據段玉裁、疏證本校刪去。篆字疏證本曰:“今本此處有‘也’字,據《太平御覽》引刪。”

【譯文】

齒,得名于“始”,從年少到長大的區別從此開始,使用牙齒吃得多的人是長大了的,吃得少的人是年幼的。

8.41 頤①,養也②,動于下,止于上,上下咀物以養人也③。

【注釋】

①頤(yí):口腔的下部,俗稱下巴。

②養:供給人食物等,使生活下去。

③上下:升降。咀:嚼,嚼食。

【譯文】

頤,得名于“養”,從下邊動作,到上邊停止,上上下下地咀嚼食物用來滋養人的身體。

8.42 牙,樝牙也①,隨形言之也②。

【注釋】

①樝(zhā)牙:又稱鉏牙、齖、槎牙、楂枒等。錯雜不齊貌。

②隨:依據,按照。

【譯文】

牙,得名于“樝牙”,是根據形狀來說的。

8.43 輔車①,其骨強,所以輔持口也②。或曰“牙車”③,牙所載也;或曰“頷車”④,頷⑤,含也,口含物之車也⑥;或曰“頰車”⑦,亦所以載物也;或曰“鼸車”⑧,鼸鼠之食積于頰⑨,人食似之,故取名也。凡系于“車”,皆取在下載上物也。

【注釋】

①輔車:頰骨與上下牙床骨。輔本指車兩旁木,所以夾車者。人頰骨似車輔,故稱。

②輔持:輔助,支持。

③牙車:下顎骨。即下牙床。

④頷(hàn)車:原書無“車”字,據疏證本、吳志忠本等校補。頷車,即牙車,下顎骨。

⑤頷:下巴。

⑥車:牙床。

⑦頰(jiá)車:牙下骨,載齒的腭骨。

⑧鼸(xiàn)車:頰輔與牙床。

⑨鼸鼠:田鼠的一種,灰色短尾,能頰中藏食。

【譯文】

輔車,它的骨頭強硬,用以輔助支持口腔。有人叫它“牙車”,是負載牙齒的地方;有人叫它“頷車”,頷,得名于“含”,是嘴里含銜食物的地方;有人叫它“頰車”,也是負載食物的地方;有人叫它“鼸車”,鼸鼠的食物藏在臉頰旁的口腔里,人吃飯像它,所以起了這名。凡是屬于“車”的,都是取名于從下面負載上面物體的。

8.44 耳,耏也①,耳有一體②,屬著兩邊③,耏耏然也④。

【注釋】

①耏(ér):頰毛,胡須。也形容多須的樣子。

②一體:一樣,一同。

③屬著(zhǔ zhuó):依托,附著。兩邊:兩側。

④耏耏:猶“髯髯”。舒展的樣子。

【譯文】

耳,得名于“耏”,耳朵有兩只是同樣的,附著于兩邊,自然放松的樣子。

8.45 唇,緣也①,口之緣也。

【注釋】

①緣:邊沿。

【譯文】

唇,得名于“緣”,是嘴的邊緣。

8.46 吻①,免也②,入之則碎,出則免也。又取抆也③,漱唾所出④,恒加抆拭⑤,因以為名也。

【注釋】

①吻:嘴唇,嘴角。

②免:逃避,逃脫。

③抆(wěn):擦拭。

④漱唾:吮吸與吐出。漱,吮吸,飲。唾,吐,嘔吐。

⑤恒:經常,常常。

【譯文】

吻,得名于“免”,食物進去就被咬碎,出來就會幸免。又取名于“抆”,吮吸和吐出的東西,經常擦拭,因而用作名稱。

8.47 腃①,卷也,可以卷制食物,使不落也。

【注釋】

①腃(quán):嘴唇,口邊。原作“舌”,據疏證本、王鳴盛校意改。疏證本曰:“今本‘因以為名也’之下提行別起,作‘舌,卷也’云云。案:‘舌’已見前,不應重出。鄭注《周禮·考工記·梓人》云:‘吻,口腃也。’今本‘舌卷’蓋‘口卷’之訛,口卷即‘吻’,當承‘吻’下,故并為一,而以‘或曰’字聯合之。”王鳴盛曰:“疑此當作‘或曰口腃,可以卷制’云。”按:雖“口”“舌”字形相近,但增“或曰”二字,則與原文相差太大,故不如改為“腃”字更為合理。

【譯文】

腃,得名于“卷”,可以用來卷制食物,使其不掉下。

8.48 鼻下曰“立人”①,取立于鼻下,狹而長,似人立也。

【注釋】

①立人:人中。指人的上唇之上正中凹下的部分。

【譯文】

鼻子下面的人中叫作“立人”,取名于長在鼻子下面,狹窄而細長,好像人立在那兒一樣。

8.49 口上曰“髭”①。髭,姿也②,為姿容之美也。

【注釋】

①髭(zī):嘴唇上邊的胡子。

②姿:容貌,姿態。

【譯文】

嘴唇上邊的胡子叫作“髭”。髭,得名于“姿”,成為外貌儀容的美姿。

8.50 口下曰“承漿”①,承水漿也②。

【注釋】

①承漿:穴位名。下唇中央的凹陷處。因其處可承接口涎等,故名。

②承水漿也:原作“漿水也”,據盧文弨、疏證本等改。疏證本曰:“承水漿也,今本作‘漿水也’三字,據《太平御覽》引增改。”水漿,指飲料或流質食物。也指體液、汁液。

【譯文】

嘴的下邊叫作“承漿”,承接汁液。

8.51 頤下曰“須”①。須,秀也②,物成乃秀,人成而須生也。亦取須體干長而后生也③。

【注釋】

①頤下:下巴的下面。須:下巴或嘴邊的毛。

②秀:植物開花抽穗。

③須:須要,需要。體干(gàn):身體,身材。長(zhǎng):長大,成年。

【譯文】

下巴或嘴邊的毛叫作“須”。須,得名于“秀”,植物長成了會開花抽穗,人長成了就會生出胡須。也取名于必須身體長大以后才能生出胡須。

8.52 在頰耳旁曰“髯”①,隨口動搖,髯髯然也②。

【注釋】

①髯(rán):頰毛。亦泛指胡須。

②髯髯:多須貌。

【譯文】

在臉頰耳朵旁邊的毛叫作“髯”,隨著嘴巴的活動動蕩搖擺,毛茸茸的樣子。

8.53 其上連發曰“鬢”①。鬢,濱也②;濱,崖也③,為面額之崖岸也④。

【注釋】

①其:指代上條所言之“髯”。鬢:臉旁靠近耳朵的頭發。

②濱:水邊,近水的地方。

③崖:岸邊。也指邊際,界域。

④面額:臉面,面部。崖岸:邊際。

【譯文】

頰毛上面連著頭發的毛發叫作“鬢”。鬢,得名于“濱”;濱,就是邊際,鬢發是面部的邊際。

8.54 鬢曲頭曰“距”①。距,拒也②,言其曲似拒也。

【注釋】

①曲頭:尾部彎曲。頭,猶“端”,此指鬢發尾端。距:雄雞、雉等腿后突出像腳趾的部分。比喻鉤形之物。

②拒:通“矩”。畫方形或直角的用具,即曲尺。下同。

【譯文】

鬢發尾部彎曲的叫作“距”。距,得名于“拒”,是說它彎曲得像曲尺。

8.55 項①,確也②,堅確受枕之處也③。

【注釋】

①項:脖子的后部。

②確:堅硬。

③堅確:堅固,堅實。受枕:接納枕頭。受,接取。

【譯文】

項,得名于“確”,堅硬結實的它是接納枕頭的部位。

8.56 頸①,俓也②,俓挺而長也③。

【注釋】

①頸:脖子的前部。

②俓(jìng):同“徑”。直,直接。

③俓(jìng)挺:同“徑挺”。直貌。挺,直,直立。

【譯文】

頸,得名于“俓”,直立而較長。

8.57 咽①,咽物也②。

【注釋】

①咽(yān):消化和呼吸的通道,位于鼻腔、口腔的后方,喉的上方,相應地分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通稱咽喉。

②咽(yàn):吞入,吞食。

【譯文】

咽,是吞咽食物的。

8.58 ①,在頤纓理之中也②。青徐謂之“脰”③,物投其中,受而下之也;又謂之“嗌”④,氣所流通,阨要之處也⑤。

【注釋】

①(yān):咽頭,喉結。

②頤(yí):口腔的下部,俗稱下巴。纓:系冠的帶子。以二組系于冠,結在頷下。理:紋理,紋路。

③青徐:青州和徐州的并稱。脰(dòu):頸肉。轉指喉結。

④嗌(yì):咽喉。亦指咽頭。口腔與食道中間的區域,為漏斗狀。

⑤阨(ài):狹窄,險要。要:險要。

【譯文】

,在下巴之下系冠纓子的紋路之中。青州和徐州一帶把它叫作“脰”,食物投到里邊,接納并咽下;又叫作“嗌”,氣體在這里流轉通行,是狹窄險要的地方。

8.59 胡①,互也②,在咽下垂,能斂互物也③。

【注釋】

①胡:鳥獸頷下的垂肉或皮囊。

②互:交,合。

③斂互:斂合,收斂包合。斂,收藏。

【譯文】

胡,得名于“互”,在咽喉下面,能夠收斂包藏食物。

8.60 胸猶啌也①,啌氣所沖也。

【注釋】

①胸:身體前面頸下腹上的部分。啌(xiāng):水或食物進入氣管引起咳嗽。

【譯文】

胸猶如說“啌”,是嗆氣時所沖擊的地方。

8.61 臆猶抑也①,抑氣所塞也②。

【注釋】

①臆(yì):胸骨,胸。

②抑:遏制,阻止。

【譯文】

臆猶如說“抑”,是閉氣時所塞滿的地方。

8.62 膺①,壅也②,氣所壅塞也③。

【注釋】

①膺(yīng):胸。

②壅:堵塞,阻擋。

③壅塞:阻塞。

【譯文】

膺,得名于“壅”,是氣息壅塞的地方。

8.63 腹,復(複)也①,富也②,腸胃之屬以自裹盛③,復(復)于外復(複)之④,其中多品⑤,似富者也。

【注釋】

①復(複):重復,重疊。

②富:充裕,豐厚,多。

③腸胃:腸與胃。裹盛(chéng):包裹,容納。

④復(復):又,更,再。

⑤品:物品,物件。

【譯文】

腹,得名于“復(複)”,也得名于“富”,腸胃之類的用以自我包裹容納,又在外邊重復包裹,里面有很多物品,像是個富有的人。

8.64 心,纖也①,所識纖微②,無物不貫心也③。

【注釋】

①纖:細小,微細。

②所識(zhì):記得的事物、事情。纖微:細微。

③貫心:深入心中。

【譯文】

心,得名于“纖”,記得的東西纖細微小,沒有什么事物和事情不深入到心里。

8.65 肝,干也①,五行屬木②,故其體狀有枝干也③。凡物以木為干也④。

【注釋】

①干(gàn):指器物、事物的主干。

②五行:我國古代稱構成各種物質的五種元素,指水、火、木、金、土。木:五行之一。

③體狀:形體,形狀。枝干:樹枝和樹干。比喻旁支和主干。

④木:原作“大”,據盧文弨、疏證本等校改。疏證本曰:“木,今本訛作‘大’,據《太平御覽》引改。”

【譯文】

肝,得名于“干”,在五行上屬于木,所以它的形狀有旁支和主干。凡是器物都以木為主干。

8.66 肺,勃也①,言其氣勃郁也②。

【注釋】

①勃:盛貌。

②氣:呼吸,氣息。勃郁:茂盛,旺盛。

【譯文】

肺,得名于“勃”,是說它呼吸的氣息勃勃旺盛。

8.67 脾,裨也①,在胃下,裨助胃氣②,主化谷也③。

【注釋】

①裨(bì):增加,增補,補益。

②裨助:增益,補益。胃氣:中醫指胃的生理功能及其精氣。

③主:主宰,掌管。也就是負責某功能。化谷:消化糧食。谷,糧食作物總稱。

【譯文】

脾,得名于“裨”,在胃的下邊,補益胃的功能及其精氣,負責消化糧食。

8.68 腎,引也①,腎屬水②,主引水氣③,灌注諸脈也④。

【注釋】

①引:抽取,收納。

②水:五行之一。

③水氣:此指五行中水的精氣。

④灌注:流瀉,澆灌。脈:血管。

【譯文】

腎,得名于“引”,腎在五行里屬于水,主宰抽取水的精氣,澆灌每條血管。

8.69 胃,圍也,圍受食物也①。

【注釋】

①圍受:圍裹收納。

【譯文】

胃,得名于“圍”,是圍裹收納食物的。

8.70 腸,暢也①,通暢胃氣②,去滓穢也③。

【注釋】

①暢:通暢,通達。

②通暢:暢通。胃氣:中醫指胃的生理功能及其精氣。

③去:去掉,除去。滓穢(zǐ huì):骯臟污濁,此指糞便。

【譯文】

腸,得名于“暢”,暢通胃的功能及精氣,除去糞便。

8.71 臍①,劑也②,腸端之所限劑也③。

【注釋】

①臍:肚臍。人和其他哺乳動物肚子中間臍帶脫落之處。

②劑(jì):剪絕,割截。

③腸端:古人或以為肚臍連著腸子,臍帶為腸之一端。限劑:限止,截斷。

【譯文】

臍,得名于“劑”,由腸子的一端截斷而成。

8.72 胞①,鞄也②。鞄,空虛之言也③,主以虛承水液也④。或曰“膀胱”,言其體短而橫廣也⑤。

【注釋】

①胞:通“脬(pāo)”。尿脬,膀胱。

②鞄(páo):柔革,指車輪外框包的皮革。

③空虛:空無,不充實。

④虛:空虛,空無所有。承:接受,承受。水液:液體。此指尿液。液,原作“汋”,為“洂(液)”之形訛。參8.19注釋。8.73與此同,不贅述。

⑤橫廣:廣闊,廣大。

【譯文】

胞,得名于“鞄”。鞄,說的是空無所有,尿脬主管以空虛承接尿液。也叫作“膀胱”,是說它的體形短而寬廣。

8.73 自臍以下曰“水腹”①,水液所聚也。又曰“少腹”②。少③,小也,比于臍以上為小也。

【注釋】

①水腹:肚臍以下部位,或指臍下兩旁。

②少(shào)腹:小腹。

③少:小。

【譯文】

從肚臍以下叫作“水腹”,是尿液聚集的地方。又叫作“少腹”。少,得名于“小”,與肚臍以上比起來算是小的。

8.74 陰①,蔭也②,言所在蔭翳也③。

【注釋】

①陰:男女外生殖器。

②蔭(yìn):遮蓋,隱蔽。

③所在:存在的地方。蔭翳:遮蔽。

【譯文】

陰,得名于“蔭”,說的是陰器存在的地方受到遮蔽。

8.75 脅①,挾也②,在兩旁,臂所挾也。

【注釋】

①脅(xié):身軀兩側自腋下至腰上的部分。亦指肋骨。

②挾(xié):夾在腋下。

【譯文】

脅,得名于“挾”,長在身體兩旁,為胳膊所夾持。

8.76 肋①,勒也②,檢勒五臟也③。

【注釋】

①肋(lèi):肋骨,胸部兩側成對的、扁而彎的長形骨。

②勒(lè):約束,抑制。

③檢勒:約束,限制。檢,約束。五臟:指心、肝、脾、肺、腎五種器官。

【譯文】

肋,得名于“勒”,約束心、肝、脾、肺、腎五種器官。

8.77 膈①,隔也②,隔塞上下③,使氣與谷不相亂也④。

【注釋】

①膈(gé):膈膜,人或哺乳動物胸腔和腹腔之間的膜狀肌肉。也稱橫膈膜。

②隔:遮斷,阻塞。原作“塞”,據吳志忠本校改。

③隔塞:原作“塞”,據盧文弨、疏證本等補出。疏證本曰:“今本脫‘隔’字,據《太平御覽》引增。”

④氣:呼吸的氣息。相亂:互相混雜。

【譯文】

膈,得名于“隔”,隔開上部的胸腔和下部的腹腔,使氣息與食物不相混雜。

8.78 腋①,繹也②,言可張翕尋繹也③。

【注釋】

①腋:胳肢窩。

②繹(yì):尋繹,理出事物的頭緒。引申為解析。

③張翕(xī):張開、關閉。翕,收斂,聚合。尋:伸開雙臂測求長度。繹:抽引,收縮。

【譯文】

腋,得名于“繹”,說的是可以開合伸縮。

8.79 肩,堅也①。

【注釋】

①堅:強勁。

【譯文】

肩,得名于“堅”。

8.80 甲①,闔也②,與胸、脅皆相會闔也③。

【注釋】

①甲:背脊上部跟兩胳膊接連的部分。后作“胛”。

②闔(hé):閉合。

③皆:疏證本、黃丕烈、吳志忠校作“背”。疏證本曰:“背,今本訛作‘皆’,據《太平御覽》引改。”會闔:會合,聚集。

【譯文】

甲,得名于“闔”,與胸、脅均互相會合。

8.81 臂,裨也①,在旁曰裨也。

【注釋】

①裨(pí):副貳,輔佐。

【譯文】

臂,得名于“裨”,在旁邊輔佐就是裨。

8.82 肘,注也①,可隱注也②。

【注釋】

①注:通“柱”。支撐。

②隱:用同“穩”。安穩,穩定。

【譯文】

肘,得名于“注”,可以安穩支柱。

8.83 腕,宛也①,言可宛屈也。

【注釋】

①宛:彎曲,宛轉。

【譯文】

腕,得名于“宛”,可以宛轉屈曲。

8.84 掌,言可以排掌也①。

【注釋】

①排:劈擊。掌:用手掌拍打。

【譯文】

掌,說的是能夠劈擊掌摑。

8.85 手,須也①,事業之所須也②。

【注釋】

①須:依靠。又指須要,需要。

②事業:古代特指勞役、耕稼等事。

【譯文】

手,得名于“須”,是勞作干事必須依靠的。

8.86 節①,有限節也②。

【注釋】

①節:骨節,骨骼連接的部分。

②限節:限制,節制。

【譯文】

節,說的是有所限定節制。

8.87 爪①,紹也②,筋極為爪③,紹續指端也④。

【注釋】

①爪(zhǎo):指甲,也指手指或手。

②紹:承繼。

③筋:肌肉,肌腱或附在骨頭上的韌帶。極:盡頭,終了。

④紹續:繼續,承續。指端:手指末端。

【譯文】

爪,得名于“紹”,筋肉的盡頭是爪,它承續手指的末端。

8.88 背,倍也①,在后稱也。

【注釋】

①倍:背對,背向。

【譯文】

背,得名于“倍”,背向前方所以這樣稱呼。

8.89 脊,積也①,積續骨節②,終上下也③。

【注釋】

①積:累積,堆疊。

②積續:累積,連續。骨節:骨頭,骨頭的關節。

③終:竟,盡。

【譯文】

脊,得名于“積”,累積接續骨頭的關節,直到上下的兩個盡頭。

8.90 尾,微也,承脊之末稍微殺也①。

【注釋】

①末稍:末端,末尾。稍,禾末,泛指事物的末端。微殺(shài):細小。殺,細小。

【譯文】

尾,得名于“微”,承接脊骨的末尾變得細微了。

8.91 要①,約也②,在體之中,約結而小也③。

【注釋】

①要(yāo):同“腰”。

②約:纏束,環束。

③約結:約束,扎縛。

【譯文】

腰,得名于“約”,在身體的中間,受到約束扎緊而細小。

8.92 髖①,緩也②,其腋皮厚而緩也③。

【注釋】

①髖(kuān):髖骨,組成骨盆的大骨,通稱胯骨。也指髖骨所在部位。

②緩:寬綽,松弛。

③腋:吳志忠校:“當有誤,各本同。”按,“腋”應是“腴(yú)”之形訛。腴,腹下肥肉。《靈樞經·衛氣失常》:“膏者,多氣而皮縱緩,故能縱腹垂腴。”證明腴部皮緩,與《釋名》“皮厚而緩”相合。緩,松弛,寬松。與“縱”同義。縱,松緩。《靈樞經》中常見“皮緩”“皮縱”之說,相反地,還可說“皮急”。如《靈樞經·本藏》:“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里(或作“果”)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不相離者大腸結。”

【譯文】

髖,得名于“緩”,那里的肥肉表皮豐厚松軟。

8.93 臀①,殿也②,高厚有殿遌也③。

【注釋】

①臀:原作“臂”,據郎奎金刻《逸雅》本及段玉裁、朱彬等校改。朱彬曰:“彬謂‘臂’字重,此必‘臀’字之誤。古者最后謂之‘殿’,故軍敗在后為‘殿’,宮殿之‘殿’與尾首之臀,皆取義于‘殿’。”臀,人體后面兩股上端和腰相連的部位。

②殿:通“垠”。界限,邊際。

③有殿遌(è):形容高起而邊界明顯的形狀。殿遌,猶“垠堮”。邊際,懸崖。遌,通“堮”。崖岸,邊際。

【譯文】

臀,得名于“殿”,高起厚實而邊界明顯。

8.94 尻①,廖也②,尻所在廖牢深也③。

【注釋】

①尻(kāo):肛門。

②廖(liáo):同“寥”。空曠,深遠。

③廖牢:猶“寥寥”。空虛貌。亦作“牢牢”,寥廓深遠貌。

【譯文】

尻,得名于“廖”,肛門所在的地方空虛幽深。

8.95 樞①,機也②,要、髀、股動搖如樞機也③。

【注釋】

①樞:本指轉軸或承軸之臼。此指髀樞,髀骨外側的凹陷部分,也稱“髀臼”。按,本條原與上條不分,據內容分開另立為條。

②機:關鍵,樞紐。

③髀(bì):股部,大腿外側。股:大腿。動搖:搖擺晃動。

【譯文】

樞,得名于“機”,腰部、股部、大腿搖擺晃動就像轉軸和樞紐那樣。

8.96 髀,卑也①,在下稱也。

【注釋】

①卑:低。與“高”相對。

【譯文】

髀,得名于“卑”,在下肢部位的稱呼。

8.97 股①,固也②,為強固也③。

【注釋】

①股:大腿。

②固:牢固,堅硬。

③為(wèi):因為。強固:堅固,牢固。

【譯文】

股,得名于“固”,因為它堅強牢固。

8.98 膝,屈也①,可屈伸也②。

【注釋】

①屈:原作“伸”,據周祖謨、徐復校改。徐復《〈釋名〉補疏》:“‘膝’ ‘伸’聲不近,當以‘屈’為義。《世說新語·方正》:‘梅頤見陶公,拜,陶公止之。頤曰:“梅仲真膝,明日豈可復屈邪?”’即用屈義。”屈,彎曲。

②屈伸:屈曲與伸舒。

【譯文】

膝,得名于“屈”,因為它可以屈曲與伸舒。

8.99 腳①,卻也②,以其坐時卻在后也③。

【注釋】

①腳:腿的下端,小腿。后來又指足。

②卻:退。

③以:因為。坐:古人鋪席于地,兩膝著席,臀部壓在腳后跟上。

【譯文】

腳,得名于“卻”,因為它在人坐著的時候退卻在后邊。

8.100 脛①,莖也②,直而長,似物莖也。

【注釋】

①脛(jìng):小腿。

②莖:草木干。泛指直立的柱或竿。

【譯文】

脛,得名于“莖”,又直又長,好像植物的莖干。

8.101 膝頭曰“膞”①。膞,團也②,因形團圜而名之也③。或曰“蹁”④。蹁,扁也,亦因形而名之也⑤。

【注釋】

①膝頭:膝蓋。膞(zhuǎn):膝蓋。

②團:原作“圍”,據段玉裁、疏證本等校改。疏證本曰:“案《說文·肉部》云:‘膞,切肉也。’《囗部》云:‘團,圜也。’據誼,此當作‘團’。弟‘團’‘膞’同是‘專’聲,容可假借。”團,圓。

③團圜(yuán):團圓,圓貌。圜,同“圓”。圓形。

④或曰:原書“或曰”另起一條,今據疏證本、吳志忠本等與前合并。或,有人,有些人。蹁(pián):膝蓋。

⑤因形:根據形狀。

【譯文】

膝蓋叫作“膞”。膞,得名于“團”,是因為形狀團圓而為它命名的。有的人叫“蹁”。蹁,得名于“扁”,也是根據形狀而命名的。

8.102 足①,續也②,言續脛也。

【注釋】

①足:腳。

②續:連屬,連接。

【譯文】

足,得名于“續”,是說它是接續小腿的。

8.103 趾①,止也,言行一進一止也。

【注釋】

①趾:腳指頭,也泛指腳。

【譯文】

趾,得名于“止”,說的是行走時一只腳前進一只腳停止。

8.104 蹄①,底也②,在足底也③。

【注釋】

①蹄:獸畜足趾端的角質物,后借以通稱獸畜的腳。

②底:最低下的地方,物體最下的部位。

③在足底也:原作“足底也”,另成一條。前面已有“足,續也”,這里不應再有“足”條,據黃丕烈、吳志忠等與“蹄,底也”合并,并據吳志忠本、佚名校增一“在”字。足底,指足下面,即足掌,又稱“腳底板”。

【譯文】

蹄,得名于“底”,因為它在腳底。

8.105 踝①,確也,居足兩旁,磽確然也②。亦因其形踝踝然也③。

【注釋】

①踝(huái):小腿與腳之間左右兩側突起的部分。由脛骨和腓(féi)骨下端的膨大部分形成。

②磽(qiāo)確:土地堅硬瘠薄。此泛指堅硬。

③踝踝:單獨凸出的樣子。

【譯文】

踝,得名于“確”,長在兩只腳的外邊,很堅硬的樣子。也因為它的形狀像是單獨凸出的樣子。

8.106 足后曰“跟”,在下旁著地①,一體任之②,象木根也③。

【注釋】

①旁:通“方”。方向,方位。著(zhuó)地:落地,碰到地面。

②一體:整個身體。又疑“一”是古文“上”之形訛。“一體”應是“上體”,與下條“上體之所鐘聚”之“上體”一致。且腳跟也是整個身體之一部分,再言“一體任之”,稍有未協。又12.107“起,啟也。啟,一舉體也”,“一”也疑是“上”之誤。啟是跪,危坐。古人跪是膝蓋著地,臀部抬起,身子上聳,這正是“上舉體”之義。任:使,用。引申有憑依、依據之義。

③木根:樹根。

【譯文】

腳底的后邊叫作“跟”,在下邊落地,擔負著整個身子,像是樹的根。

8.107 踵①,鐘也②。鐘,聚也,上體之所鐘聚也③。

【注釋】

①踵(zhǒng):腳后跟。也泛指腳。

②鐘:匯聚,集中。

③鐘聚:匯集,聚集。

【譯文】

踵,得名于“鐘”。鐘,就是“聚”,上面身體的重量匯聚的地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人做人爽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人妻一二| 久久久久这里只有精品网|亚洲AV无码 | 波多野结衣资源在线看 小飞基| 草莓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在线看| 伊人精品综合电影| 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老妇| 精品国产77777在线观看| 7777久久亚洲中文字幕水蜜桃| 手机看片在线精品观看视频| 国产老肥熟妇女7m视频| 亚洲美女大胸诱惑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手机在线精品免费A片| 伊人大焦久热| 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福利养生女子| H无码3D无修无遮AV天堂| 亚洲高清一本道在线看| 好吊妞998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乙| 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优,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无码—夜夜嗨|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体验顶| 18禁美女黄网站色大片免费观看动画 | 一本在线不卡视频二区|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护士| 印度少妇凸BBwBBw|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狠狠综合,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精品国产国产九九| 亚洲午夜精品A片?9?1一| 激情 小说 亚洲 图片 伦 | 国产caowo13在线观看一女4男在线手机观看 |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插曲在线高清免费观看| 三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播放|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久久| 久久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中文字幕久久综合久久优播| 久久91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奶水久久 | 国产极品情侣在线D奶| 少妇14p欧美| 樱花成人免费网站 视频 软件|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沈先生-性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