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史第五卷)
一
(1)羅馬人在利比亞的遭遇就是這樣的了。現在我要來談談對哥特人的戰爭,但是,我首先得提一下在這場戰爭之前哥特人和意大利人之間的關系。
(2)在拜占庭的芝諾統治期間,西方的統治大權屬于奧古斯都 〔1〕 ,羅馬人通常用一種愛稱把他叫做奧古斯圖路斯,因為他是在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便登上了皇帝寶座的 〔2〕 ;(3)他的父親歐列斯特斯,一位極為明智的人,以攝政的身份代他統治。而就在不久之前,羅馬人已誘使斯奇里人、阿拉尼人和其他一些哥特人的部族同他們結成聯盟;并且從那時起,他們吃了阿拉里克和阿提拉的許多苦頭,也就是本書前面提到的那些 〔3〕 。(4)隨著蠻族分子在他們中間變得強大起來,羅馬士兵的威信也立刻就衰落下去,因而雖然美其名叫聯盟,羅馬士兵卻日益受到外來者的殘暴統治,受這些人的壓迫;乃至蠻族人無情地把羅馬人十分厭惡的其他措施強加到他們身上,最后竟要求和意大利人一道分享意大利的全部土地。(5)他們確實曾命令歐列斯特斯,要他把三分之一的土地交給他們,而當他堅決不同意這樣做的時候,他們就立刻把他殺死了 〔4〕 。(6)在羅馬人當中有一個名叫歐多亞克的人 〔5〕 ,此人原是皇帝的一名衛士,這時他同意執行他們的命令,條件是他們使他登上皇帝的寶座。(7)他用這種辦法取得了統治大權之后 〔6〕 ,卻沒有進一步傷害皇帝,而是允許他以一介平民的身份繼續生活下去 〔7〕 。(8)由于他把三分之一的土地給予蠻族,并從而使他們極其牢靠地歸附于自己,這樣他便穩穩地掌握統治權有十年之久 〔8〕 。
(9)大概就在這時候 〔9〕 ,由于皇帝的允許而定居在色雷斯的哥特人也拿起武器來反抗羅馬人了。他們的首領是一個名叫提奧德里克的人,他是在拜占庭取得了執政官稱號的一位貴族。(10)但是芝諾皇帝善于利用自己當時所處的地位,竟然說服提奧德理克到意大利去進攻歐多亞克并為他本人和哥特人贏得了西方的統治權。(11)原來他說過,特別由于他已經取得了元老的高級稱號,因此與其冒著巨大的危險同皇帝展開決斗,那還不如把篡奪統治大權者趕走,成為全部羅馬人和意大利人的主人。
(12)提奧德里克聽了這個建議甚為歡喜,于是去了意大利,全體哥特人都跟隨著他,他們把婦女兒童和他們能帶上的一切用品都安放在車上。(13)當他們走近伊奧尼亞灣 〔10〕 的時候,他們根本沒有辦法渡過去,因為他們手頭沒有任何船只。于是他們便沿著海灣的海岸行進,沿途穿過了陶蘭提人以及這里的其他部族的地區。(14)歐多亞克率領著自己的軍隊在這里迎擊哥特人,但他們在多次戰斗中被打敗,于是他們和他們的領袖便閉守在拉溫那和工事特別堅固的其他城鎮 〔11〕 。(15)哥特人圍攻這些地方,按照情況用相應的辦法攻克了所有這些地方,例外的只有兩個地方,無論用勸降還是用猛攻的辦法都不能攻占。一處是離拉溫那有三百斯塔迪昂 〔12〕 遠的要塞凱吉納 〔13〕 ,另一處就是拉溫那本城,歐多亞克這時就在那里。(16)拉溫那這座城市位于伊奧尼亞灣頂端的平原上,離海有兩斯塔迪昂遠,它的位置使得人們無論乘船還是用一支步兵都無法接近它。(17)船舶所以不能在這里靠岸是因為海洋在這里形成了一段不下三十斯塔迪昂的淺灘;結果拉溫那的海濱在水手們看來離得很近,但是實際上卻由于大面積的海上淺灘而十分遙遠。(18)而且步兵也根本不可能攻臨城下,因為那又名為埃里達諾斯河的波河從凱爾提卡地區 〔14〕 流過來,經過拉溫那并且其他可以通航的河流以及若干沼澤地也從四面八方把它包圍起來,使得這座城市四面都是水域。(19)每天這里都發生令人十分驚異的一個事件。原來在清晨很早的時候,海水便漫過陸地形成一道河流那樣的東西,其長度足夠一個輕裝的人走一天,這道在陸地中間形成的河是可以通航的;然后在下午很晚的時候,海水又退回去,使得海灣消失,河道里的水也被帶回大海本身 〔15〕 。(20)因此所有那些為了商業目的或由于別的什么原因而必須把糧食運進城里或是從那里把它們運出去的人們便把他們的貨物放在船上,再把船拖到照例會形成海灣的地方去并在那里等候海水的涌入。(21)而到了漲潮的時候,船只便一點一點地從地面上漂浮起來,船上的水手也開始操作,從這時起他們便是海上航行的人們了。(22)不僅僅是這里有這種事情發生,沿著這一地區的全部海岸直到阿奎列亞城也都照例是這種情況。(23)然而并不是每次總是以同樣的方式發生這一情況;而當月光微弱的時候,大海涌進的勢頭也便不強,但是從第一個半月直到第二個半月期間,海水涌入的勢頭卻比較大。關于這件事就說這些了。
(24)到了哥特人和提奧德里克圍攻拉溫那已經三年的時候,哥特人對久攻不下已感到厭煩,而歐多亞克這一方面的人又苦于沒有必需的糧食,于是雙方在拉溫那的主教的斡旋之下締結了一項協定,協定規定提奧德里克和歐多亞克應當在完全平等的條件下居住在拉溫那 〔16〕 。(25)在這之后的一段時間里,他們遵守協定;但是后來,據說提奧德里克發現歐多亞克有陰謀反對他的活動,于是便以召歐多亞克來參加宴會為借口,陰謀把他殺害 〔17〕 。而在取得了曾敵視他但是存活下來的那些蠻族的歸附之后,他本人就穩穩地成了哥特人和意大利人的最高統治者。(26)雖然他并不要求有權取得羅馬皇帝的名位或稱號,但是人們直到他去世都用“列克斯”(rex)這個稱號稱呼他 〔18〕 (因為蠻族就是習慣于這樣稱呼他們的領袖的 〔19〕 ),而且,在治理他自己的臣民時,他使自己具有一位天生的皇帝所應有的全部品德。(27)要知道,他極為用心地遵守公正的原則,他確保法律的執行,他保衛自己國家的疆土使不受周邊蠻族的侵犯,并且表現出盡可能高度的智慧和英勇。(28)他本人對自己的臣民幾乎沒有做過一件不公正的事情,也不許別的任何人干這樣的事情。而的確,如果說有這樣事情的話,那就是哥特人在他們自己人中間分配了歐多亞克分給自己一派的人們的那些土地。(29)雖然在名義上提奧德里克是一個篡位者,但是實際上他是一位真正的皇帝,比起從一開始便擁有這一高位的任何皇帝來毫無遜色。而哥特人和意大利人都把他愛戴到如此程度,乃至竟然過于違反人們一般的習慣。(30)要知道,在所有的國家里,人們都有各自不同的偏愛,結果當權的政府一時只能取得一部分人的歡心,如果它的行動得到這部分人的擁護的話,而對于另一部分人,如果政府不按照他們的意愿行事,那就會得罪了他們。(31)但是提奧德里克卻統治了三十七年,當他去世的時候 〔20〕 ,他不僅使自己成為所有自己的敵人懼怕的對象,而且使自己的臣民在失去他時感到深切的悲痛。他是這樣死的 〔21〕 。
(32)西姆瑪庫斯和他的女婿波埃提烏斯都出身于古老的貴族家系,在羅馬元老院里,他們兩人是首領人物 〔22〕 ,又都擔任過執政官。(33)由于他們都研究哲學并且以一種其他任何人都比不上的方式留心于主持正義,通過慷慨贈與的金錢而使本國公民和異邦人免遭貧困,這樣他們便得到了聲譽并且引起最卑劣的人們對他們的忌恨。這些人在提奧德里克面前誹謗他們。(34)提奧德里克相信了這些人的誹謗,便以叛國的罪名處死了這兩個人并把兩人的財產沒收入國庫。(35)幾天之后,當提奧德里克正在吃飯的時候,仆人們把一只大魚的頭放到他的面前。(36)但是在提奧德里克看來,這卻像是不久前被殺死的西姆瑪庫斯的頭顱。的確,由于牙齒咬著下唇,兩只眼睛嚴厲而又可怕地望著他,這魚頭太像是對他進行威脅的一個人了。(37)為這種非常的怪事所嚇倒的提奧德里克覺得全身發冷不能自持,便跑回自己的臥室,要人們把多層被子蓋到他身上,這樣才鎮靜下來。(38)后來他把事情的全部經過告訴了他的侍醫埃爾皮狄烏斯并且為自己在西姆瑪庫斯和波埃提烏斯身上所干的錯事痛哭流涕。(39)由于對這一不幸事件傷心悲痛過度,不久之后他就死了。這是他對自己的臣民所干下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不義之行,而其原因則是他在對兩個人進行判決之前,并沒有像他慣常所做的那樣,做一次徹底的調查研究。
二
(1)在提奧德里克去世之后,他的外孫阿塔拉里克取得了他的統治大權 〔23〕 。阿塔拉里克這時是八歲,正在由他的母親阿瑪拉宗塔撫養著,因為他的父親已不在人世了。(2)在這不久之后,優斯提尼安便在拜占庭接過了皇帝的大權 〔24〕 。(3)阿瑪拉宗塔成了自己兒子的監護人之后,便把統治大權掌握在自己手里;她表明自己具有極大的智慧和正義感,從而充分表現出男子的氣魄。(4)在她掌握統治大權期間,在任何情況下她都沒有對任何一個羅馬人施行過體罰或是進行過罰款。(5)而且,對于拼命想虐待羅馬人的哥特人她并不讓步,她甚至把西姆瑪庫斯和波埃提烏斯的財產歸還給他們的子女。(6)阿瑪拉宗塔想使自己的兒子在生活方式方面有似于羅馬的王子,因此便強迫他到一位有學問的教師的學校去學習。(7)她從哥特人的老年人當中選出三位她認為比所有其他人都精明和有教養的人,要他們和阿塔拉里克生活在一起。(8)但是哥特人根本不喜歡這種做法,因為他們很想侮辱他們的臣民,他們希望他更多按照蠻族的方式對他們進行統治。(9)有一次母親發現這男孩子在自己的房間里做了某件錯事,于是便懲罰了他;他哭著從那里跑到男人的房間去。(10)遇到了這孩子一些哥特人因這事而大鬧起來,他們責怪阿瑪拉宗塔,硬說她想盡快把孩子折磨死以便再嫁一個丈夫并且和他一道統治哥特人和意大利人 〔25〕 。(11)于是哥特人當中所有有地位的人便集合到一起,然后來見阿瑪拉宗塔,指責她說,在他們看來,他們的國王所受的是錯誤的教育并且對他本人也不利。(12)他們說,學問這東西和勇敢的精神相去甚遠,老人教育的結果大多只能使人的精神變得怯懦和屈從。(13)因此在任何工作中都要表現出勇敢精神并要享有盛名的人應當擺脫教師灌輸給他的怯懦并要進行軍事訓練。(14)他們還說,即使提奧德里克也決不會允許任何哥特人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去;(15)要知道,他經常對他們所有的人說,一旦他們害怕皮鞭,他們就決不會再有決心藐視刀槍。(16)于是他們要她考慮如下的情況:她的父親提奧德里克生前甚至沒有聽到過什么學問的事情,但是仍然成為這全部地區的主人并且奪取了根本不應屬于他的王國統治權。(17)他們說:“因此,皇后啊,現在立刻遣散這些教師,讓和阿塔拉里克年紀相同的一些男子和他做伴,這些人將和他一道度過青年時期,他們將會按照蠻族的習慣促使他成為一位出色的人物。”
(18)聽了這些話之后,阿瑪拉宗塔盡管并不同意,但又擔心這些人會搞什么陰謀,于是便裝出很喜歡他們的意見的樣子,同意蠻族要求于她的一切。(19)當老年人離開了阿塔拉里克之后,她便要一些男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和阿塔拉里克做伴;這些男孩子都未成年,只是比阿塔拉里克要大一些。(20)一旦他長大了,這些孩子便開始教唆他酗酒并且和女人通奸,從而使他變成一個極為墮落的青年,乃至愚昧無知到不想聽從自己母親的忠告。后來他竟然全然拒絕擁護她的事業,盡管這時蠻族已在公然聯合起來反對她了;原來他們竟然膽敢命令這位婦女離開宮殿。(21)但是阿瑪拉宗塔并不害怕哥特人的陰謀,也不像一般婦女那樣軟弱無能地退讓,而是依然表現出適合王后身份的威嚴;她從蠻族當中選出三個最有地位的人,也是陰謀反對她最有力的人,命令他們到意大利最邊遠的地方去,不過不是一起去,而是三個人盡可能遠地分開;這樣做表面看來是把他們派出去保衛國土使不受敵人的侵犯。(22)盡管如此,這些人在自己那些不惜長途跋涉而仍然同他們保持聯系的朋友和親戚的幫助下,繼續在他們反阿瑪拉宗塔的陰謀的細節方面進行準備。
不再能容忍這類行為的婦女于是想出了如下的一個計劃。(23)她派人去拜占庭請示皇帝優斯提尼安,他是否愿意提奧德里克的女兒阿瑪拉宗塔到他那里去,因為她想盡快離開意大利。(24)皇帝對她的建議表示高興,于是要她前來并且為她準備了埃披達姆諾斯那里的一所最好的房子。這樣,如果她來的話,可以在那里停留;她可以在那里隨便住多少時候,然后再到拜占庭來。(25)阿瑪拉宗塔了解到這一情況之后,便選出了幾個哥特人,他們都是有魄力并且對她特別忠心的;她命令他們殺死我上面提到的三個人,因為這三個人是陰謀反對她的罪魁禍首。(26)她本人則把她的全部財富,其中包括四萬斤黃金放到一艘船上并且要對自己最忠誠的幾個人也登上了船,命令他們去埃披達姆諾斯,而在到達之后,就在那里的港灣拋錨;除非她本人有命令,不要從船上卸下任何東西。(27)她這樣安排的目的是:如果她得知三個人已被殺死,她可以留在意大利并且把船召回來;但是,如果其中有一個人還活著,她便不會指望有任何圓滿的結局,因而她便計劃盡快乘船離開意大利,在皇帝的土地上為她本人和她的財產尋求安全的庇護。(28)阿瑪拉宗塔把船派到埃披達姆諾斯的目的便是這樣。當船到達埃披達姆諾斯的港口時,押送錢財的人執行了她的命令。(29)不久之后,當那三個人按照她的命令被殺死了,阿瑪拉宗塔便把船只召回,而她仍留在拉溫那加強了自己的統治,盡量使之萬無一失。
三
(1)在哥特人當中有一個名叫提奧達圖斯的人,他是提奧德里克的姊妹阿瑪拉弗里達的兒子。他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他精通拉丁文學和柏拉圖的學說,可是沒有任何作戰的經驗。他根本不參加積極有益的活動,卻一心只想著弄錢。(2)這個提奧達圖斯擁有圖斯卡尼 〔26〕 的大部分土地,卻還極力想用暴力的手段把其余的土地從它們的主人手里奪過來。在提奧達圖斯看來,身旁有一個鄰人乃是一種不幸。(3)阿瑪拉宗塔則是用一切辦法扼制他的這種企圖。因此他一直對她不能忍受并且是憎恨她的。(4)于是他就想出這樣一個計劃,那就是把圖斯卡尼交給皇帝優斯提尼安,而在從皇帝那里取得一大筆錢和元老的尊貴稱號之后,便可以在拜占庭安度余年了。(5)提奧達圖斯想出這個辦法之后,正好從拜占庭向羅馬大主教這里派來了兩位使節,他們是以弗所的主教敘帕提烏斯和從馬其頓的菲利皮來的德米特里烏斯。他們此行的目的是來討論在基督教徒中間引起爭議和矛盾的一個信條。(6)雖然我十分清楚這些爭議之點,但是我卻根本不想提它們;因為我以為,探討上帝的本質,研究它是怎樣一種事物,這乃是一種瘋狂愚蠢的行為。(7)我以為,甚至人自己的事情,人們都不能理解得準確,更不用說有關上帝的本質的那些事情了 〔27〕 。因此,就我本人而論,關于這些事情,還是審慎地避而不談為好,這只是為了對于古老的和可尊敬的信仰不采取褻瀆的不信任的態度。(8)就我這方面來說,我不想就上帝表示任何看法,而我所要說的只是:上帝是至善的,一切事物都在他的威力的控制之下。(9)讓每一個人,無論他是僧侶還是俗人,就這些事情,談出他認為他理解的意見吧。至于提奧達圖斯,那他秘密地會見了這些使節并且要他們把他的計劃報告給皇帝優斯提尼安,他說的就是我剛才提到的事情。
(10)但這時阿塔拉里克由于酗酒過度而得了一種癆病。(11)因此阿瑪拉宗塔陷入極大的困惑之中;因為,一方面,她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兒子的忠誠,要知道,他已經墮落到不可救藥的地步了;另一方面,她認為,如果阿塔拉里克不在人世,今后她的生命也不會是安全的,因為她得罪了哥特人當中大多數的頭面人物。(12)因此,為了挽救自己,她想把對哥特人和意大利人的統治權交給皇帝優斯提尼安。(13)正巧這時元老院的一個名叫亞歷山大的,和德米特里烏斯以及敘帕提烏斯一道來到了拉溫那。(14)原來當皇帝聽說阿瑪拉宗塔的船停泊在埃披達姆諾斯的港口而她本人過了很久還遲遲不動身的時候,他便派亞歷山大前來調查并且把有關阿瑪拉宗塔的全部情況向他報告。(15)原來皇帝把亞歷山大作為使節派到她那里去,是因為皇帝對于利律拜烏姆的事件——這些事件我在前面已經談過了 〔28〕 ——深感不安;因為利比亞的軍隊中有十名匈人開小差逃到了康帕尼亞,而負責守衛拿波利的烏利亞里斯卻在阿瑪拉宗塔完全同意的情況下接納了他們;此外,還因為在西爾米烏姆 〔29〕 周邊對蓋帕伊狄人 〔30〕 作戰的哥特人像對待敵對城市一樣地對待伊利里庫姆 〔31〕 的最邊上城市格拉提安納。(16)為了就這些事情向阿瑪拉宗塔表示抗議,他寫了一封信并派出了亞歷山大。
當亞歷山大到達羅馬的時候,他把主教留在那里,忙著處理他們此行所要辦的事情,他本人則去了拉溫那,他見到阿瑪拉宗塔后,就暗中傳達了皇帝的信息,但書信則是公開地交給她的。(17)信里寫的話大意有如下述:“屬于我們的利律拜烏姆要塞被你用武力攻占,現在仍然在你手里,你收容了開小差的蠻族、我的奴隸,而你還沒有決定把他們送還給我,并且在這一切之外,你還殘暴地對待我的城市格拉提安那,而這座城市是絕對不屬于你的。因此,現在你應考慮一下這些做法將來會引起什么后果了。”(18)這封信交給了阿瑪拉宗塔并且她讀了這封信之后,便作了如下的回答:(19)“人們完全有理由期望一位號稱有道德的偉大皇帝幫助一個對當前所做的一切毫不了解的年幼的孤兒,而不是沒有任何理由地同他爭吵。(20)要知道,除非一場斗爭是在條件對等的情況下展開的,否則即使勝利了,這也不會帶來任何榮譽。(21)但由于利律拜烏姆的事件和十名逃兵,以及由于我們的士兵在進攻他們的敵人時——那些敵人由于某種誤會,正好裝作是一座友好城市的樣子——所犯的錯誤,你確實在對阿塔拉里克進行威脅。(22)但是你不要這樣,皇帝啊,你不要這樣,你要記起,當你對汪達爾人作戰時,我們不僅不妨礙你,而且甚至熱心地向你提供一條自由的通道使你去進攻敵人,還提供一個市場,讓你購買必不可缺的給養 〔32〕 ,特別是還供應給你大量馬匹,這是你最后制服敵人的主要原因。(23)真正配得上聯盟者和朋友這個稱號的,不僅是在戰爭中和鄰人結成盟友的人,而且還有實際上在戰爭中在每一種需要方面都幫助別人的人。(24)請想一下,當時你的艦隊在海上除了西西里之外沒有可以停泊之處,而如果不是在西西里買到給養,艦隊便不能到利比亞去。(25)這樣看來,你的勝利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我們的緣故。要知道,只有在困難的情況下提供一個解決辦法的人,才理應為由這一辦法而產生的結果而取得榮譽。(26)皇帝啊,對于一個人來說,還有什么比戰勝自己的敵人更令人高興的事情嗎?可是就我們來說,結果卻是我們受到了相當大的損失,因為我們并沒有按照戰爭的慣例享有我們應得的那一份戰利品。(27)可是現在你也想從我們手里奪走西西里地方從古代便屬于我們的利律拜烏姆,那是值不了幾文錢的一片荒蕪的山地,如果那地方從古以來正好屬于你的王國,你也會理所當然地至少把它作為服務的報償送給阿塔拉里克,因為他在你最急需的時候幫助了你。”(28)這就是阿瑪拉宗塔公開寫給皇帝的話;但在暗中她卻同意把整個意大利交到他的手里。(29)使節們回到拜占庭之后便向皇帝優斯提尼安報告了一切:亞歷山大告訴他的是阿瑪拉宗塔決定采取的方針,而德米特里烏斯和敘帕提烏斯則把他們聽到的提奧達圖斯所說的一切報告給他,他們說提奧達圖斯在圖斯卡尼有很大的權力,他擁有那里的大部分土地,因此要實施他的協定根本不會有任何困難。(30)皇帝聽到這一情況極為高興,于是立刻把伊里利亞人彼得派到意大利去。這個人是鐵撒羅尼卡的公民,是在拜占庭受過訓練的演說家,一個既審慎又溫和的人,一個生來就有說服別人的能力的人物。
四
(1)但是,正當這里發生我所說的這一切事情的時候,許多圖斯奇人在阿瑪拉宗塔面前痛斥提奧達圖斯,說他肆意凌辱圖斯奇的全體人民,毫無道理地掠奪他們的產業,特別是屬于皇帝家族的產業,這就是羅馬人習慣稱為“世襲皇莊” 〔33〕 的東西。(2)為此,阿瑪拉宗塔把提奧達圖斯召來以便了解情況,而當提奧達圖斯在指控他的人們面前罪證確鑿而毫無抵賴余地的時候,她便迫使他把無理掠奪來的一切交還,然后才放他回去。(3)由于從這時起她因自己的做法大大地觸怒了提奧達圖斯,他們二人便處于相互敵視的狀態,而且由于這個愛錢如命的人不能再繼續進行殘暴的非法活動,所以他感到極為惱火。
(4)大概就在這同時,受到疾病很大折磨的阿塔拉里克死了 〔34〕 ,他只做了八年的國王。至于阿瑪拉宗塔,由于她注定要遭到厄運,她根本沒有考慮到提奧達圖斯的本性,沒有考慮到不久前她對他所做的一切,卻認為如果她對他施加特殊恩惠的話,他是不會對她有為難之處的。(5)于是她派人去召見他,而當他到來時便開始用甜言蜜語哄他,說在過去一段時期里,她已清楚地知道,人們都認為她的兒子很快就會死去;因為她已聽到所有醫生的看法,他們的判斷是一致的,而且阿塔拉里克的身體也一直在衰弱下去。(6)并且,既然她看到,無論哥特人還是意大利人對于現在已經代表提奧德里克一族的提奧達圖斯都沒有好的印象,因此她就想為他洗刷這一惡名,這樣,如果他應召即位,可以不受惡名的影響。(7)但是她又說,在這同時還有一項涉及司法的問題使她感到不安,因為她知道,那些自稱受過他的凌辱的人們已經會發現關于他們自己的遭遇他們已找不到任何人可以對之進行申訴,而他們的敵人卻已經成了他們的主人。(8)正因為如此,雖然在他的惡名被清除之后,他被她召來繼承王位,但是她說他必須受最鄭重的誓言的約束,授予提奧達圖斯的只是國王的頭銜,而事實上是她和先前一樣地掌握實權。(9)提奧達圖斯聽了這話之后,雖然他按照阿瑪拉宗塔所希望的一切條件宣了誓,但是他是懷著邪惡的意圖和她取得協議的,因為他還記得過去她對他所做的一切。(10)這樣,判斷錯誤并且為了提奧達圖斯的誓言所欺騙的阿瑪拉宗塔就把他宣布為國王。(11)并且她派出一些哥特人以使節的身份去拜占庭,把這事向皇帝優斯提尼安作了報告。
(12)但是提奧達圖斯取得了統治大權之后,在一切事情上便完全不按照阿瑪拉宗塔對他的期望和他自己所作的保證行事了。(13)他先是把被她殺死的那些哥特人的親屬——在哥特人中間,這樣的人是不少的,而且地位很高——拉攏到自己一面來,然后突然下手處死阿瑪拉宗塔的一些親信,并且在使節還沒有到達拜占庭以前就把她關起來了 〔35〕 。(14)在圖斯卡尼有一個烏爾西那湖 〔36〕 ,湖上有一個島 〔37〕 ,這個島極小,但是上面有一座堅強的要塞。(15)提奧達圖斯便把阿瑪拉宗塔囚禁在這里并且派人看守 〔38〕 。但是他擔心自己的這一行動會觸怒皇帝——實際上正是這一情況——于是他便把羅馬元老院的一些元老利貝里烏斯和歐皮利奧還有別的幾個人派出去,要他們盡量在皇帝的面前為他的行為辯解,要皇帝相信,盡管阿瑪拉宗塔先前對他進行過難以彌補的傷害,但是他卻絲毫沒有虐待她。(16)這是他本人寫給皇帝的話,此外他還強迫阿瑪拉宗塔——盡管她很不情愿——寫同樣意思的話。
(17)這些事件的經過就是這樣了。但是彼得已經受皇帝的派遣,作為使節來到了意大利;皇帝指示他背著任何別的人同提奧達圖斯會見,并且在提奧提圖斯用誓言保證不把他們的這些舉動泄露給任何人之后,再和他一道把圖斯卡尼的問題妥善地落實下來;(18)而在秘密地會見阿瑪拉宗塔時,他應當同她把整個意大利的問題安排得對雙方都有利。(19)但在表面上,他的使命是就利律拜烏姆和我剛才談的那些問題 〔39〕 進行協商。皇帝根本不知道阿塔拉里克之死,不知道提奧達圖斯繼承王位的事情,也不知道阿瑪拉宗塔的遭遇。(20)彼得在途中遇到了阿瑪拉宗塔的使節,才得知:首先是提奧達圖斯已經登上王位;(21)稍后在到達面臨伊奧尼亞灣的奧隆 〔40〕 這個城市時,他在這里遇到了利貝里烏斯和歐皮利奧一行,這才知道了所發生的一切,而在把這事報告給皇帝之后,便留在那里了 〔41〕 。
(22)當皇帝優斯提尼安得知這些情況時,他便打算使哥特人和提奧達圖斯陷入混亂;于是他給阿瑪拉宗塔寫了一封信,說他極愿給她盡可能多的支持,同時他還指示絕不要隱瞞這一信息,而是要提奧達圖斯和全體哥特人都知道這一點。(23)而當從意大利來的使節到達拜占庭的時候,除去一個例外,所有的人都把全部事件向皇帝作了報告,而特別是利貝里烏斯;(24)因為他是一位特別正直可敬的人物,是一位深知如何維護真理的人物。(25)但是只有歐皮利奧一個人始終堅持說提奧達圖斯對阿瑪拉宗塔沒有任何強暴行為。(26)當彼得到達意大利的時候,阿瑪拉宗塔已經不在人世了。原來,被她殺死的那些哥特人的親屬到提奧達圖斯這里來,說除非盡快地把阿瑪拉宗塔除掉,否則無論他本人還是他們的生命都是不安全的。(27)他同意了他們的意見,于是他們便到島上去,就地把阿瑪拉宗塔殺死了。(28)這一行動在所有的意大利人以及在哥特人中間引起了極大的悲痛。(29)正如我剛才所說的 〔42〕 ,這位婦女最嚴格地遵守每一種道德規范。(30)于是彼得公開地向提奧達圖斯和其他哥特人堅決表示,既然他們干出了這一卑鄙的罪行,那么在皇帝和他們之間將會是一場毫不留情的戰爭。(31)但是提奧達圖斯竟然愚昧無知到仍然尊重和袒護殺害阿瑪拉宗塔的那些人,他一直設法要彼得和皇帝相信,這一不義之行是哥特人干出來的,對此他不但完全不同意,而且是斷然違背他的意旨的。
五
(1)正在這個時候,貝利撒里烏斯由于打敗了蓋利梅爾和汪達爾人而享有榮譽。皇帝得知阿瑪拉宗塔的遭遇之后立刻宣戰,這是他在位第九年的事情。(2)他首先就命令伊利里庫姆的統帥蒙都斯向由哥特人統治的達爾瑪提亞推進并且試圖占領撒羅尼斯 〔43〕 。蒙都斯是一個蠻族,但是對皇帝的事業極為忠誠并且是一位能干的軍人。繼而他又命令貝利撒里烏斯率領著四千名正規軍和輔助步隊 〔44〕 ,還有大約三千名伊掃里人從海上行動。(3)統帥都是著名人物:色雷斯人康士坦丁和貝撒斯;來自伊伯里亞 〔45〕 (和米地亞相鄰)的佩拉尼烏斯,此人出身伊伯里人的王室,由于敵視波斯人,在此之前便跑到羅馬人這一面來了;統率征集來的騎兵的是瓦倫提努斯、馬格努斯和音挪肯提烏斯;統率步兵的是希羅迪安、保路斯、德米特里烏斯和烏爾西奇努斯;伊掃里人的領袖則是恩尼斯。(4)此外還有兩百名聯盟的匈人和三百名瑪烏里人 〔46〕 。但總領全軍的最高統帥是貝利撒里烏斯,在他身邊有許多知名的長槍兵和衛士。(5)伴隨著他的還有他的妻子安托尼娜在前一次婚姻所生的兒子佛提烏斯。他還是個青年人,臉上剛剛長出胡須,但是此人極為穩重并且性格的堅強要超過他的年齡。(6)皇帝指示貝利撒里烏斯要他做出好像要去迦太基的樣子,而一旦他們到達西西里,他們應當基于非如此不可的某種理由在那里登陸并試圖攻占該島。(7)并且,如果他們能不費任何氣力便把那里制服,他們應當保住該地,不要叫它再失掉;但如果他們遇到任何阻礙的話,則他們應當盡快乘船到利比亞去,不要叫任何人有機會看出他們的意圖。
(8)他還寫信給法蘭克人的國王們,講了這樣的話:“哥特人用武力強占了屬于我們的意大利之后,他們不僅絕對沒有把它歸還給我們的意思,反而進一步對我們干出了令人難以容忍的和超越一切限度的不公正的行動。(9)因此我們不得不向他們發動征討,你們應當參加到我們的一面來進行這一戰爭,因為不僅反對阿里烏斯謬說的正教信仰,而且還有我們雙方對哥特人的共同仇恨,都使這一戰爭成為你們的,也是我們的戰爭。”(10)以上就是皇帝的信里的話;他不但給了他們一筆錢作為禮物,并且,一旦他們積極參加進來,他還同意給更多的錢。這樣,他們便十分熱心地保證和他結盟,共同戰斗。
(11)這時蒙都斯和他率領的軍隊開進了達爾瑪提亞,在那里和前來迎戰他們的哥特人交戰并且打敗了他們,攻占了撒羅尼斯。(12)至于貝利撒里烏斯,則他停泊在西西里之后便攻占了卡塔那;而他把卡塔那變成作戰的基地之后,用招降的辦法沒有遇到任何麻煩,便攻占了西拉庫賽和其他城市。例外的只是守衛帕諾爾姆斯 〔47〕 的哥特人,他們相信自己堅固的防御工事,所以根本不愿向貝利撒里烏斯投降,卻命令他率領自己的軍隊盡快離開那里。(13)貝利撒里烏斯考慮到從陸地方面攻取這個地方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下令海軍駛入港灣,因為港灣一直延伸到帕諾爾姆斯城下。(14)原來港灣就在圓形城墻的外面,并且是完全沒有人守衛的。當船只在這里拋錨時,人們可以看到桅桿是高過胸墻的。(15)于是他立刻叫射手都坐到艦船上所帶的所有小船上去,然后把它們拉到桅桿的頂端。(16)當哥特人受到從上面來的攻擊時,他們簡直是嚇壞了,于是立刻表示投降,把帕諾爾姆斯交給了貝利撒里烏斯。(17)結果皇帝便制服了整個西西里,使之成為對自己納貢的國土。這時貝利撒里烏斯簡直是福星高照,其幸運的程度不是言語所能形容的。(18)過去由于他戰勝汪達爾人而取得了執政官的榮譽,而就在他仍然擁有執政官稱號并且征服了整個西西里的時候,他在他執政官任上的最后一天 〔48〕 ,在軍隊和西西里人的高聲歡呼中進入了西拉庫賽,同時把金幣撒向所有的人。(19)但是這種巧合并不是他有意安排的。但如下情況對一個人來說卻是一次幸運的機遇,即在為羅馬人收復了整個島之后,他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進入了西拉庫賽;因此他交卸自己的執政官職務并成了前任執政官的地點是在此地,而不是像慣常的情況那樣是在拜占庭的元老院。以上便是貝利撒里烏斯獲得好運的情況。
六
(1)而當彼得得知西西里已被征服的時候,他便更加堅持非要把提奧達圖斯狠狠嚇唬一頓不可并且不許他離開。(2)提奧達圖斯變得膽怯起來,連話也講不出,他本人和蓋利梅爾 〔49〕 一道就好像成了俘虜似的,于是他背著任何其他人同彼得進行談判;結果在他們之間達成一項協定,協定規定提奧達圖斯撤出整個西西里,把它讓給皇帝優斯提尼安。此外每年還要送他一頂三百磅重的金冠。而只要皇帝有這樣的要求,提奧達圖斯就得把三千名哥特戰士派來。還有,提奧達圖斯本人不應有處死任何主教或元老的權力,也沒有把他們的財產沒收入國庫的權力,除非由皇帝作出了決定。(3)如提奧達圖斯想把自己的任何一個臣民提升為貴族或給以其他什么元老頭銜的話,那他也沒有授予這個榮譽的權力,這也要請求皇帝授予。(4)羅馬民眾在向他們的君主歡呼時,總是首先要呼叫皇帝的名字,然后才是提奧達圖斯的名字,無論在劇場、跑馬場和有必要這樣做的任何其他地方都是這樣。(5)提奧達圖斯的青銅像或其他材料的像永遠不應單獨放,而是要和皇帝的放在一起,放置方式是把皇帝的像放在右面,左面才是提奧達圖斯的。提奧達圖斯在簽字批準這一協定之后,便要使節回去了。
(6)不久之后,這個人的心里便為恐怖感所籠罩,這使得他怕得要命,苦惱萬分,一聽到戰爭的名字就嚇得發抖,而他覺得如果皇帝根本不中意他和彼得締結的協定,戰爭會立刻到臨他的頭上。(7)于是他再次把這時已到達阿爾巴尼 〔50〕 的彼得召來秘密會商,并且問這個人他是否認為皇帝會中意這一協定。彼得回答他說皇帝是會中意的。(8)接著他問道:“如果這些條款他根本不同意,那又會發生什么事呢?”(9)彼得回答說:“那你就得進行戰爭了,最尊貴的先生。”他說:“這是怎么回事?難道這是公正的嗎?我親愛的使節。”于是彼得立刻回答說:“我親愛的先生,每個人都應當保持適合自己本性的追求,這怎么能不是公正的呢?”(10)提奧達圖斯問:“請問這是什么意思?”彼得回答說:“這是說,你的最大興趣是研究哲學,而皇帝優斯提尼安的則是成為配得上羅馬人的一位皇帝。而區別就在這里:對于一個研究哲學的人來說,殺人致死,特別是殺害這樣多的人,這是完全不適當的,并且還應當補充說,這個看法是符合顯然為你所信奉的柏拉圖的學說的,因此如果你不放棄一切殺害的行為,那你就是褻瀆神靈了;可是對他來說,設法獲取從古以來便屬于他自己的王國的土地,那是完全正當的。”(11)提奧達圖斯深信這個看法是正確的,于是便同意把王權交給皇帝優斯提尼安,他和他的妻子就這一點發了誓。(12)他又要彼得發誓保證,只有在他看到皇帝不愿接受前一個協定時,才向他泄露后面的協定。(13)并且他還派遣一位特別忠于他又是羅馬公民的主教茹斯提庫斯和彼得同行,以便在這一協定的基礎上進行協商。他還把一封信托付給這兩個人。
(14)彼得和茹斯提庫斯到達拜占庭之后,便根據提奧達圖斯所指示他們的,向皇帝報告了第一個協定。但是當皇帝十分不愿接受這一建議時,他們才拿出后來筆錄下來的計劃。(15)信件的內容是這樣:
“對于宮廷生活,我是毫不陌生的,因為我有幸生在當時是一位國王的我的叔父的宮廷里,并且受到了無愧于我們民族的教育;但是我沒有什么戰爭經驗,也不習慣于戰爭所造成的騷亂局面。(16)要知道,從我的幼年時起我便熱情地傾心于學術的爭論并且一直把自己的時間完全用于這類事情。因此直到現在我都是遠遠地離開戰爭的混亂。(17)所以說,當我有可能避開二者的時候,我卻要渴望王位給予的光榮并從而過一種充滿危險的生活,那真是太荒謬了。(18)因為二者都不能給我以歡樂:前者是因為它易于使人生厭,如果全都是甜食的話,人們就不想吃了;而后者是因為對于這類生活的不習慣會使人感到困惑不安。(19)至于我個人,如果我的產業能給我每年不少于一千二百磅 〔51〕 黃金的收入,那么我對這會比對王國更加重視,并且我將會把對哥特人和意大利人的統治權立刻交給你的。(20)要知道,做一個擺脫一切掛慮的農民,較之過一位國王那樣不斷受危險威脅的焦慮不安的生活,對我來說是更大的快樂。(21)請盡快派一個人來,這樣我就可以適當地把意大利和王國的事務交給他了。”
(22)提奧達圖斯的信的內容就是這樣。皇帝對此感到極為高興,于是作了如下的回答:“很久以來我便從報告得知你是一位明智的人,但是現在,看到你已作出不用戰爭解決問題的決定,則我便根據實際的經驗認識到這一點了。(23)過去這樣做的某些人已經完全被毀滅了。(24)你把我們變成朋友而不是敵人,對這一點你是絕不會后悔的。你不僅會得到你向我們所要求的一切,而且你還會取得羅馬人的各種最高榮譽的殊榮。(25)現在我把阿撒那西烏斯和彼得派出去,為的是使締結的協定能有所保證。貝利撒里烏斯隨后也就到你那里去以完成我們之間所作的一切安排。”(26)寫下了這些話之后,皇帝就把阿撒那西烏斯(此人是前此奉派到阿塔拉里克那里去的那個亞歷山大的兄弟,亞歷山大出使一事前面我已說過了 〔52〕 )和彼得(這是第二次,這個演說家也是我上面提過的 〔53〕 )——派去,命令他們把他們稱為patrimonium 的“皇室產業”分配給提奧達圖斯;并且只有在他們起草了一份書面文件并且用誓言鞏固了協定之后,才把貝利撒里烏斯從西西里召來以便接收王宮和整個意大利并保衛它們。(27)他并且寫信給貝利撒里烏斯,說一旦他們召請他,他應當盡快到那里去。
七
(1)正當皇帝進行這些協商并且這些使節正到意大利去的時候,在阿西那里烏斯和格里帕斯以及其他一些人統率下的一支哥特大軍已經開進了達爾瑪提亞。(2)當他們已經到達撒羅尼斯附近時,蒙都斯的兒子馬烏里奇烏斯遇到了他們。馬烏里奇烏斯當時正帶領著少數人進行偵察而不是出來作戰的。(3)盡管如此,還是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戰斗。在戰斗中走在最前面和最英勇的哥特人都陣亡了,羅馬人幾乎全軍戰死,其中包括他們的將領馬烏里奇烏斯。(4)蒙都斯聽到這個消息時對這一不幸事件極為悲痛并感到極大的憤怒,于是他立刻出發進攻敵人,連隊列也不曾整頓。(5)隨后發生的戰斗極為酷烈,但是對羅馬人來說,這卻是一次卡德木斯的勝利 〔54〕 。因為盡管大多數的敵人在戰斗中死去,而其余的人肯定也都逃散了,但是一直在進行追殺并且無論什么地方發現敵人都窮追不舍的蒙都斯由于自己兒子的不幸而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結果被幾個逃兵或別的什么人刺傷而倒下了。因此追擊停下來了,兩支軍隊也分開了。(6)直到那時羅馬人才記起了西比拉 〔55〕 的詩句,先前說出的詩句看來對他們是一種警告。(7)原來這詩句是:當阿非利加被占領的時候,“世界”將要和它的后裔一道毀滅。但這并不是神諭的真正含義,而在暗示利比亞將再次由羅馬人所統治之后,它又加上這一句,即那個時候到來時,蒙都斯會和他的兒子一道死去。因為它的原文乃是:“Africa capta Mundus cum nato peribit.” 〔56〕 (8)但由于“mundus”這個詞在拉丁語中有“世界”的含義,他們就以為這里的蒙都斯(mundus)指的是世界了。(9)這件事就說到這里了。至于撒羅尼斯,沒有任何部隊開進去。既然羅馬人已經完全失去了將領,于是他們就回去了,而哥特人當中已經沒有一個最勇敢的戰士,他們害怕起來,便占領了近旁的一些設防的城堡;(10)原來他們根本沒有信心守衛撒羅尼斯,而且住在那里的羅馬人對他們也不是十分友好的。
(11)當提奧達圖斯聽到這一消息時,他就完全不把現在來到他這里的使節放到眼里了。就本性而論,他乃是一個極不可靠的人物,他從來沒有一個肯定的看法,而是看風使舵,時而害怕得要命,而這是違反理智和對情況的正確理解的,時而又走到另一個極端,膽大包天,非言語所能形容。(12)因此當他聽到蒙都斯和馬烏里奇烏斯陣亡的消息時,他竟然得意忘形起來并且以就當時發生的事情而論完全沒有道理的一種方式,竟敢在使節們終于來到他這里時嘲弄他們。(13)當彼得有一次因為提奧達圖斯違背他和皇帝之間的協定而提出抗議時,提奧達圖斯便公開地把他們兩個人召來,說了這樣的話:(14)“使節的地位是值得自豪的,而一般說來,在所有的人當中又是受到尊敬的;但是使節只有在行動得體從而保衛了他們的使節稱號的尊嚴的時候,他們才能保有自己的這些特權。(15)如果他被發現有侮辱君主的罪行或者同別人的妻子有不正當關系的話,那么人們認為殺害一位使節也就是公正合法的了。”(16)提奧達圖斯向彼得講了這種不敬的話并不是因為他和一個女人發生不正當的關系,而顯然是為了證實有一些罪名是可以把使節處死的。(17)但是使節們卻作了如下的回答:“哥特人的領袖啊!事實并不是像你說過的那樣,你也不能在站不住腳的借口的掩蓋下放肆地對身為使節的人干褻瀆神明的事情。(18)由于使節如果得不到監視他的那些人的允許,則喝一口水也是不容易的,因此即使他想這樣做,他要想成一名奸夫也是不可能的。(19)而至于他從派他來的人口中聽到其后又加以傳達的建議,他本人按理也不能承受由這些建議——如果它們不是好的建議的話——產生的罪責,這一罪責理應由發出命令的那個人來承擔。使節的唯一責任只在于完成交給他的任務。(20)因此我們所說的一切都是我們接受派遣時皇帝指示我們說的,你一定要安安靜靜地聽好我們的話。要知道,如果你不冷靜而作出越軌的行動,你所能做的一切將是使使節蒙冤的行為。(21)因此,現在正是你自愿履行你向皇帝所作的一切保證的時候。的確,我們正是為了這個目的來的。你已經收到了他寫給你的信,他寫給哥特人當中最重要人物的信,除了交給他們本人,我們不曾交給其他任何人。”(22)當在場的蠻族重要人物聽到使節們的這番話時,便要他們把寫給他們的信交給提奧達圖斯。(23)信里的話是這樣:“我最關心的事是接納你們回到我們的國家,對此你們是會感到高興的。要知道,你們到我們這邊來不是為了遭受屈辱,而是為了更加受到尊重。(24)而且,我們并不是命令哥特人到具有你們感到陌生或格格不入的生活習慣的人們中間來,而是來到這樣的人們中間,他們過去曾是你們的朋友,只是由于偶然的情況你們才和他們分離開一個時候。由于這樣一些原因,現在我把阿撒那西烏斯和彼得派到你們那里去,你們應當協助他們辦好一切事情。”(25)這封信里的話就是這樣。提奧達圖斯把所有的信件讀完之后,不僅決定在事實上不履行向皇帝保證的一切,而且把使節嚴密地監視起來。
(26)但是當皇帝優斯提尼安聽到這一切情況,又得知在達爾瑪提亞發生的事件之后,便把皇家馬夫長康士坦提安派往伊利里庫姆,要他在那里募集軍隊并且以他能以采取的無論什么方式去攻打撒羅尼斯;此外他還命令貝利撒里烏斯盡快進入意大利并像對付敵人一樣對付哥特人。(27)于是康士坦提安來到埃皮達姆諾斯并在這里逗留了一些時候以便征募軍隊。就在這同時,格里帕斯率領下的哥特人和另一支軍隊進入了達爾瑪提亞并攻占了撒羅尼斯。(28)康士坦提安盡可能完備地進行了一切準備工作之后,便從埃皮達姆諾斯率領全軍出發并且在埃皮道茹斯 〔57〕 停泊下來,而當一個人乘船進入伊奧尼亞灣時,埃皮道茹斯便在他的右手。那里恰巧有格里帕斯派出來進行間諜活動的人們。(29)而當他們看到康士坦提安的艦隊和軍隊時,便以為海上和整個陸地到處都是士兵,于是他們便回到格里帕斯那里去,宣稱為了對付他們,康士坦提安帶來了一支有多少萬人的軍隊。(30)對此格里帕斯感到驚恐萬狀,他認為迎擊他們的進攻乃是不智之舉,但與此同時,他又十分不愿意被皇帝的軍隊所包圍,因為他們完全控制了海上;(31)但是最使他感到不安的是撒羅尼斯的防御工事(原來它的較大部分都已傾圮了)以及當地居民對哥特人的極為可疑的態度。(32)由于這些原因,他便率領著全部軍隊離開那里,并且在撒羅尼斯和斯卡爾東 〔58〕 之間的平原上設營。康士坦提安則率領著全部艦隊從埃皮道茹斯出發,然后停泊在利吉納 〔59〕 ,這是海灣里的一個島。(33)從這里他又派出他手下的幾個人,讓他們去探聽一下格里帕斯的計劃,然后向他報告。隨后,在他從這幾個人那里了解到全部情況之后,他便以全速一直駛向撒羅尼斯。(34)當他來到離城市附近的一個地方時,他便要他的軍隊登陸,而他本人也安靜地待在那里。但是他卻從自己的軍隊里選出了五百人,要他本人的一名衛士名叫西菲拉斯的擔任他們的將領,并命令他們去攻占隘路 〔60〕 ,因為他聽說,這條隘路就在城郊地方。西菲拉斯按照他的命令做了。(35)第二天,康士坦提安和他的全部軍隊便開進了撒羅尼斯,艦隊則停泊在離城不遠的地方。(36)接著康士坦提安又關心城市的工事,下令趕忙把工事的所有傾圮的部分修復起來;而格里帕斯和哥特部隊在羅馬人占領撒羅尼斯之后的第七天便離開那里到拉溫那去了。這樣一來,康士坦提安便占領了整個達爾瑪提亞和利布爾尼亞,并且把住在這里的所有的哥特人爭取到自己方面來。(37)達爾瑪提亞發生的事件就是這樣。而普洛科皮烏斯所記述其歷史的這場戰爭的第一年便這樣地結束了。
八
(1)而貝利撒里烏斯在西拉庫賽和帕諾爾姆斯安排了衛戍部隊之后,便率領著其余的軍隊從麥撒那去列吉烏姆(詩人們的傳說認為斯啟拉和卡里布狄斯 〔61〕 就在這里),那一地區的居民每天都到他這里來。(2)原來由于自古以來他們的城鎮就沒有城墻,因此他們沒有任何保衛自己的手段,但是由于他們對哥特人的敵對態度,很自然的,他們對他們當前的統治當局是極為不滿的。(3)在哥特人當中有一個叫埃布里木斯的人 〔62〕 ,他帶著自己的隨從人員投奔到貝利撒里烏斯這邊來。他娶了提奧達圖斯的女兒提奧狄南特,因而他成了提奧達圖斯的女婿。他立刻被送到皇帝那里去,并取得了許多榮譽的禮物,特別是得到了貴族的身份。(4)貝利撒里烏斯的軍隊從列吉烏姆穿行布路提烏姆和路卡尼亞,而他的艦隊則貼近大陸行駛,和軍隊同行。(5)當他們到達康帕尼亞的時候,他們來到了沿海的一座名叫拿波利的城市,這座城市所以堅固不僅是因為它的自然地勢,而且因為這里面有一支人數眾多的哥特衛戍部隊。(6)但是貝利撒里烏斯下令艦船停泊在港口內投射物達不到的地方,而他本人則在城市附近扎營。他先是用招降的辦法取得了城市近郊的一個要塞,然后又在城市居民自身的請求下允許他們把他們的一些知名人士送到營地來以便要他們申明自己的愿望并且在得到他的回答之后把它報告給民眾。(7)拿波利人立刻把斯提凡努斯派了出去。此人來到貝利撒里烏斯面前,就說了如下的話:
“統帥啊,你對我們這些沒有干過任何壞事的羅馬人作戰,這種行為是不公正的。要知道,我們居住在一個小城市里,又有一支蠻族的衛戍部隊管著我們,因此即使我們想反抗他們,我們也沒有這個力量。(8)而實際的情況卻是,即使這些衛戍部隊也必須在他們來這里監視我們之前把他們的妻子兒女以及他們最珍貴的財產留在提奧達圖斯那里。(9)因此,如果他們竟然和你有所接觸,那么很明顯,他們不僅出賣了城市,而且出賣了他們自己。(10)如果一定要毫無隱瞞地講出真心話來,則你的對我們作戰的做法對你自己也是不利的。如果你攻下了羅馬,則拿波利也是你的,你無需再多費任何氣力;如果你在那里受挫,可能即使這座城市你也不能穩穩地守住。(11)因此,你在這次圍攻行動上所花費的時間是不會取得任何成果的。”
以上便是斯提凡努斯的話。貝利撒里烏斯則作了如下的回答:
(12)“我們到這里來的做法是明智還是愚蠢,這個問題我們并不想交給拿波利人去討論。但是我們希望你們細心掂量你們應當考慮的那些事情,然后只按照你們自己的利益行事。(13)因此,把皇帝的軍隊接入你們的城市吧,因為他們來這里是為了保衛你們和其他意大利人的自由的,但你們不可選擇會使你們遭受最嚴重不幸的做法。(14)對于那些為了使自己擺脫奴役或任何其他可恥事物而去作戰的人們來說,這樣的人如果他們在戰斗中取得勝利,那他們就會有雙重的好運,因為除了他們的勝利之外,他們還擺脫苦難而得到自由;而如果他們被打敗,他們也為自己求得一些安慰,因為他們畢竟不是甘心情愿地選擇這一最悲慘的命運的。(15)但是,至于可以不必作戰而有機會得到自由,可是還要戰斗以便使自己永遠保持被奴役地位的那些人,這樣的人們,如果他們勝利的話,他們在最緊要的一點上卻失敗了,并且,如果他們在戰斗中結果并不像他們所期望的那樣,那么除了他們總的厄運之外,還要遭受戰敗的災難。(16)對于拿波利人,這些話也就足夠了。但是對于這里的這些哥特人,則我們要他們作出選擇:或者今后加入我們的行列,在偉大的皇帝的統治之下,或者返回他們的老家,對此我們不會給他們任何傷害。(17)要知道,無論你們還是他們,如果對這些意見不予考慮,而膽敢用武力反抗我們,那我們也將不得不,如果這是上帝的意旨的話,把你們不管是誰當作敵人對待。(18)但是,如果拿波利人自愿站到皇帝的事業這一面來,從而擺脫殘暴的奴役,我自己就敢向你們擔保,答應你們將取得不久前西西里人所希望得到的那些好處,關于這些好處,西西里人是不能說我們有背約行為的。”
(19)以上便是貝利撒里烏斯要斯提凡努斯帶回給百姓的話。但是在私下里,貝利撒里烏斯又許給他許多報酬,如果他使拿波利人向皇帝表示善意的話。(20)而斯提凡努斯回到城里便傳達了貝利撒里烏斯的話,并且表示了自己的意見,認為同皇帝作戰是不明智的做法。(21)在這件事上幫助他進行活動的有一個名叫安提奧庫斯的人。他本來是一個敘利亞人,但因經營海上生意而長期住在拿波利。他在這里因其智慧和公正而享有很高的聲譽。(22)但是在拿波利人當中有兩個受過訓練的演說家同時又是知名人士的人物帕斯托爾和阿斯克列皮奧多圖斯。這兩個人對哥特人十分友好并且是根本不想對現狀作任何改變的。(23)這兩個人想方設法阻礙談判的進行,于是誘使民眾提出要對方做許多重大的讓步并試圖迫使貝利撒里烏斯發誓保證立即實現他們所要求的一切。(24)于是在一個文件里把這些人們認為貝利撒里烏斯絕不會接受的條件寫下來之后,他們便把它交給了斯提凡努斯。(25)而斯提凡努斯回到皇帝的軍隊那里之后便把文件交給了統帥,問他是否愿意實現拿波利人向他提出的一切建議并就此發誓。于是貝利撒里烏斯答應他們的建議都會予以實現,然后便把他送了回去。(26)當拿波利人聽到這個消息時,他們同意立刻接受統帥的保證并開始強烈要求盡快把皇帝的軍隊接納到城里來。(27)原來他表示他們將不會遇到任何不愉快的事情,在這一點上,任何人都可以根據西西里人的情況這一充分的證據作出判斷,因為,正如他所指出的,不久前在西西里人把蠻族的暴政換為優斯提尼安的統治之后,他們的命運有了轉機,不僅僅成了自由的人,而且擺脫了一切沉重的負擔。(28)于是他們便十分興奮地要去城門那里把它們打開。哥特人雖然不高興他們的行為,但是又不能加以阻止,因此便采取了旁觀的態度。
(29)但是帕斯托爾和阿斯克列皮奧多圖斯卻把百姓和全體哥特人召集在一個地方,講了下面的話:“城市的普通老百姓,特別當他們就他們全體作出獨立的決定而不征求他們的任何知名人物的意見的時候,他們會毀掉他們自己和他們自己的安全,這乃是十分自然的事情。(30)但是我們這些即將和你們同歸于盡的人們卻有必要向你們提出這樣的意見,作為向祖國最后應盡的一項義務。(31)本城的公民們,我們已看到你們是一心想把自己和這座城出賣給貝利撒里烏斯,因為他答應給你們許多好處并且發了最重的誓言來保證實現他答應的條款。(32)如果他也能向你們保證這一點,即他將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則任何人也不能否認,你們采取的方針對你們是有利的。(33)不按照將成為主人的那個人的想法去做,那會是一件十分愚蠢的事情。但是,如果事情的結局還不能肯定并且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能力保證命運所作的決定的話,那么請考慮一下你們的冒失行為會給你們帶來怎樣的不幸吧。(34)要知道,如果哥特人在戰爭中打敗敵人,他們將把你們作為敵人,作為對他們犯下了滔天大罪的人加以懲處。(35)因為你們的背叛行為不是出于迫不得已,而是由于你們的膽怯而有意這樣做的。這樣,甚至在貝利撒里烏斯看來,如果他在戰爭中挫敗了自己的敵人,我們也許仍然像是對自己的領袖不忠和出賣了他們的人,因為我們已經證明自己是逃兵,所以很可能皇帝會把一支衛戍部隊安放在這里,永遠監視著我們。(36)要知道,有一個叛徒幫忙的人雖然在勝利時會因為這個叛徒的服務而感到高興,可是在這之后,出于因叛徒過去的行徑而產生的懷疑,他對這個幫過他忙的人會又恨又怕,因為他本人手里有這個人不忠的證據。(37)但是,當前如果我們表明自己是忠于哥特人的,從而英勇地面對危險,則一旦他們克服敵人,他們是會重酬我們的,而即使貝利撒里烏斯成為勝利者,他也會對我們采取寬容的態度。(38)因為即使在失敗的情況下,忠誠也不會受到任何人的懲罰,除非這個人喪失了理智。(39)有什么情況使你們這樣害怕敵人的包圍呢?你們既不缺糧食,又沒有受到封鎖,任何生活必需品都可以運進來,你們還可以信賴城市的工事和這里的衛戍部隊 〔63〕 ,因而能安安穩穩地待在家里。在我們看來,即便貝利撒里烏斯,如果他有能用武力奪取這一城市的任何希望的話,他是不會同意和我們締結這一協定的。(40)而且,如果他想公正地和對我們有利地行事的話,他就不應當設法恫嚇拿波利人或是用要我們不公正地對待哥特人的辦法來確立他自己的權力,而應對提奧達圖斯和哥特人作戰,這樣在我們不承受危險或無需有背叛行為的情況下使城市轉到勝利一方的統治之下。”
(41)他們講完這話之后,帕斯托爾和阿斯克列皮奧多圖斯便叫猶太人 〔64〕 出現在人們面前,猶太人保證說,城市不會缺少任何必需品,而哥特人方面則保證,他們會保衛這圓形城墻的安全。(42)為這番論據所說服的拿波利人于是要貝利撒里烏斯盡快離開那里。(43)但是他卻開始了圍攻。他對圓形城墻進行了多次攻擊,但是每次都被擊退并且損失了許多士兵,特別是那些自稱勇敢的士兵。(44)原來拿波利的城墻是難以接近的,這一方面是因為有大海,而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某種險要的地勢,那些想發動進攻的人們在那里任何地方都打不開缺口,這不僅是因為這里總的地形,也因為那里的土地的坡度陡峭。(45)不過貝利撒里烏斯切斷了引水入城的水道;但是他用這個辦法也并沒有使拿波利人驚慌失措,因為在圓形城墻里面有泉水,足以滿足他們的需要并使他們不致因水道被毀而受嚴重的影響。
九
(1)被包圍的人們背著敵人派人到在羅馬的提奧達圖斯那里去請求盡快把援軍派來。但是提奧達圖斯沒有進行任何作戰的準備,因為如前所述 〔65〕 ,他生來就不是一個英勇好戰的人。(2)人們說他遇到了另外一件事情,這件事把他嚇得失魂落魄并且使他陷入更大的焦慮。就我來說,我并不相信這種說法,即使如此,我還是要把這事說一說。(3)提奧達圖斯過去喜歡咨詢那些自稱能預卜未來的人,而這一次,面臨這樣的局面他完全不知道怎么辦才好——這種情況比任何其他事情都更易于驅使人們去請教預言;于是他便去請教在預言方面享有盛名的一個希伯來人,問他當前的戰爭會有怎樣的結果。(4)這個希伯來人建議提奧達圖斯把每組十只的三組豬分別關在三個豬欄里,分別給它們起了哥特人、羅馬人和皇帝的戰士的名字,然后靜靜地等上一些日子。(5)提奧達圖斯按照他所說的做了。而當指定的日子到來時他們兩人便去豬欄看豬的情況。結果他們發現起了哥特人名字的豬除了兩只之外全都死了,而起了皇帝士兵的名字的豬大多數還活著。至于起了羅馬人的名字的那些豬,雖然它們的毛全都脫落,但活下來的卻還有一半。(6)當提奧達圖斯看到這一情況時,已經看到了戰爭的結果,因為他清楚地知道,羅馬人的命運肯定是有一半死去并且他們的財產被剝奪,而哥特人會被打敗,他們的民族留下的只有少數,而皇帝只會損失少數的士兵,但會是這場戰爭的勝利者。(7)據說,由于這個原因,提奧達圖斯沒有一點同貝利撒里烏斯作戰的勁頭兒。至于這個傳說,讓每個人按照他相信或不相信這個傳說而作出自己的判斷吧。
(8)但是在從陸上以及從海上圍攻拿波利人時,貝利撒里烏斯開始感到困惑了。原來他開始認為他們絕不會向他投降,而且,他也不能指望攻占這座城市,因為他正在發現那里險要的地勢原來是十分嚴重的障礙。(9)而且在這里還消磨了時間,這種耽擱也使他感到痛苦,因為他正在設法使自己不致被迫在冬季向提奧達圖斯和羅馬發動進攻。(10)他確實甚至已經下令給軍隊要他們打起背包了,他的意圖是打算盡可能快地離開那里。然而正當他處于極度困惑之中的時候,卻遇到了下面一件幸運的事情。(11)有一個伊掃里人很想看一看水道的結構,以便弄清楚水道是怎樣把水供應給城市的。(12)于是他在離城很遠的地方,也就是貝利撒里烏斯把水道打斷的地方鉆進了水道并沿著水道很容易地向前走,因為水道被打開之后,已經不再有水流在里面了。(13)但是當他走到離圓形城墻附近的一個地點時,他碰上了一塊大石頭,大石頭不是用人力放在那里而是大自然安排在那里的。(14)多年前修筑這條水道的人們在他們把水道砌到這塊大石塊跟前時,接著從那里打通了一個隧道,這個隧道雖然沒有一個人穿行過去的寬度,但是那寬度卻足夠叫水流過去。(15)因此,水道的水槽結構并不是到處都一樣寬,而在大石塊這里水槽就變窄,窄得一個人也穿行不過去,特別如果他穿著鎧甲或帶著盾牌的時候。(16)當伊掃里人看到,如果在那個地點把水槽拓寬一點,他覺得軍隊也不是不可能進到城里去的。(17)但他是個地位卑微的普通人,從來沒有和任何一位將領講過話,于是他便把這事告訴了一個名叫保卡里斯的伊掃里人,他在貝利撒里烏斯的衛士當中是一位知名人物。保卡里斯立刻把全部情況向統帥作了報告。(18)聽了這個消息非常高興的貝利撒里烏斯重新有了勇氣,他答應以重金酬謝這個人,要他試著去干這件事,并且下令他本人和一些伊掃里人合作,盡快在石頭里打開一條通道,但是要注意到不要叫任何人發覺你們正在干的事情。(19)保卡里斯于是把最適于干這項工作的伊掃里人選拔出來,和他們一道秘密地進入了水道。(20)他們來到因石塊而水道變得狹窄的地方之后就著手干了起來,他們并不是用鑿子鋤頭之類的工具劈砍石頭,這樣敵人聽到聲音就會知道他們在干什么了,他們是用鋒利的鐵制工具堅持不斷地去刨石頭。(21)而很快地這工作就完成了,一個穿著胸甲拿著盾牌的人可以從那里穿過去了。
(22)當這一切最后完全安排停妥的時候,貝利撒里烏斯有了這樣一個想法,這就是:如果他通過戰爭行動率領軍隊攻入拿波利,那結果會造成生命的損失,也還會發生在敵人攻掠城池時通常會發生的其他一切事件。(23)于是他立刻把斯提凡努斯召來,對他講了如下的話:“過去我多次見到城市被攻占的情況,我很熟悉這時會發生什么事情。(24)要知道,他們會殺死一切年齡的男人,至于婦女,即使她們要求死,也不會把處死這種好事給予她們,而是被帶走去遭受蹂躪并受到令人憎惡的和最悲慘的對待。(25)由于戰爭而失去應得的撫養和教育的孩子被迫而成為奴隸,而且成為一切人當中最可憎的那些人的奴隸,因為正是在那些人手上沾滿了他們的父親的鮮血。(26)而且這還不是一切,我親愛的斯提凡諾斯,我還沒有提到那摧毀一切財產并且把城市的美麗消滅干凈的大火。當我看到這座拿波利城會遭到反映在過去被攻占的城市上面那樣的命運時,我對城市和你們這些城市居民起了憐憫之情。由于現在我已把攻城的手段加以完善,城市的攻克是無可避免的了。(27)但是我并不希望千百年來便為基督教徒和羅馬人居住的這座古城會遭到這樣的命運,特別是在我這樣一位羅馬士兵的統帥手上,而且在相當程度上還因為在我們軍隊里有許多蠻族,他們在這座城下失去了他們的兄弟或親屬,如果他們通過戰爭占領這座城市,他們的憤怒我是無法控制的。(28)因此,在你們還能自己做主選擇和實現對你們有利的做法時,選一條較明智的道路并避開不幸吧。如果你們遭到你們也許會遭到的命運,那么,按道理講,你們不應怪罪你們的命運,而是應怪罪你們自己的判斷。”貝利撒里烏斯說了這樣一番話之后,就把斯提凡努斯打發回去了。(29)斯提凡努斯在拿波利人面前一面哭著一面十分悲傷地報告了貝利撒里烏斯對他說的一切。(30)但是拿波利人注定不受懲罰不會成為皇帝的臣民,他們既不害怕,又不作出向貝利撒里烏斯投降的決定。
十
(1)貝利撒里烏斯終于做了如下準備打入城中的安排。當夜幕降臨的時候,他選拔了大約四百名士兵并指定由馬格努斯(他是一個騎兵支隊的指揮)和伊掃里人的頭目恩尼斯領導他們,他命令他們全都穿上胸甲,拿著盾和劍,安安靜靜等待到他發出信號的時候。(2)接著貝利撒里烏斯又把貝撒斯 〔66〕 召來,要他待在自己身旁,因為他要就和軍隊有關的一件事同他交換意見。(3)到夜深的時候,他便向馬格努斯和恩尼斯交待了他們的任務,向他們指出在這之前他打通的水道,并下令他們率領四百名戰士拿著燈火進城。(4)他派了兩個會吹喇叭的人和他們同行,這樣他們一旦進入了圓形城墻,他們既能使全城陷入混亂,又能使他們自己的人知道他們在做什么。而他本人則準備了大量的云梯,它們都是先前做好的。
(5)于是這些人進入水道并向著城市推進。他同貝撒斯以及佛提烏斯 〔67〕 留在他那里并在這兩個人的協助下照料一切具體的事務。(6)他還派人到營地去,叫那里的士兵不要睡覺,手持武器做好準備。與此同時,他還把一大隊人馬集合在自己身邊,這些人都是他認為最勇敢的。再說去城里的那些人,一半以上的人因為害怕危險而跑回來了。(7)馬格努斯雖然對他們一再勸告,卻仍然不能說服他們追隨他,于是他便率領他們回到統帥這里來。(8)貝利撒里烏斯把他們罵了一頓,然后從他身旁的隊伍中選出二百人來,命令他們和馬格努斯一道前去。佛提烏斯也想率領這支隊伍,于是他也跳進了水道的通道,但是他被貝利撒里烏斯攔住了。(9)隨后,那些怕危險而逃回的人因統帥和佛提烏斯的責罵而深感羞恥,這時再度有了面對危險的勇氣,于是便跟在其他人后面出發了。(10)貝利撒里烏斯擔心在離水道最近的塔樓上放哨的某些敵人會注意到他們的活動,于是便到那里去,命令貝撒斯用哥特語同那里的蠻族交談,以便使武器的聲響不致被對方聽到。(11)于是貝撒斯便大聲勸他們向貝利撒里烏斯投降,并保證他們會取得豐厚的報酬。(12)哥特人則嘲笑他,又放肆地對貝利撒里烏斯和皇帝講了許多侮辱的話。
(13)且說拿波利的水道建筑不僅一直修到城墻,而且有一大段是在城里,它是架在由燒制的磚砌成的高大的拱門之上的。這樣,由馬格努斯和恩尼斯率領的人們到了水道的建筑里面之后,他們誰也不知道甚至他們這時到底已來到了什么地方。(14)而且他們不能在任何地方離開水道的建筑,直到最后,走在最前面的人走到水道沒有頂子的一個地方,那里有一處已經完全被廢棄的建筑。(15)里面住著孤單而又極其貧苦的一個婦女,有一株橄欖樹長出來在水道上面。(16)當這些士兵看到天空并且發現他們已經來到市中心時,他們便開始研究怎樣從那里出來,但是無論帶上或不帶著武器,他們都沒有辦法離開水道。原來這里的建筑物很高,而且沒有辦法爬上去。(17)士兵們感到十分困惑,不知怎樣才好,因為這時他們集合在那里,開始相互間大大地擁擠起來(原來后面的人一直不斷地擁上來,這里開始擠著一大群人)。其中有一個人想爬上去。(18)于是他立刻放下自己的武器,手腳并用地拼命向上爬,終于來到那個婦女的住處。看到她在那里之后,就要她保持沉默,否則就把她殺死。(19)婦女嚇得要命,就不敢講話了。于是他就把一條結實的皮帶系到橄欖樹的樹干上,而把另一端拋到水道里去。這樣士兵們每次一個人抓住這條皮帶,總算吃力地上來了。(20)在所有的人都上來之后,四分之三的黑夜已經過去了,于是他們到城墻那邊去。在兩個塔樓里的衛戍士兵根本沒有料到這樣的事會發生之前,這些人就把他們殺死了。這兩個塔樓是在圓形城墻的北面,貝利撒里烏斯偕同貝撒斯和佛提烏斯就在這里等待著事態的發展。(21)因此,當喇叭手在召喚士兵向城墻展開進攻時,貝利撒里烏斯便把云梯搭在城墻上,下令士兵攀登上去。(22)但實際的情況卻是,沒有一個云梯夠得上女墻那樣的高度。原因是工匠并不是比著城墻制造的云梯,因此它們都不能達到應有的高度。(23)由于這一原因,他們就把兩個云梯綁在一處,只有通過用兩個云梯登城的辦法,士兵才越過了女墻的高度。在貝利撒里烏斯負責作戰的這一面,事件的發展情況就是這樣。
(24)在圓形城墻臨海的那一面,放哨的士兵不是蠻族而是猶太人,士兵在這里也不能使用云梯或攀登城墻。(25)猶太人過去曾反對貝利撒里烏斯試圖不戰而占領這座城市的努力,因此他們使他們的敵人感到惱火,為此他們如果落入敵人之手他們是沒有任何指望的。因此,盡管他們能以看到,城市已經被攻占,他們依然繼續頑強地戰斗,對于敵人的進攻,其堅持抵抗的程度出乎人們的一切想象。(26)當天亮了起來,已經登上城墻的某些人向他們發動進攻時,既然他們也正在受到從后面來的攻擊,于是也就逃跑了,這樣,拿波利就以猛攻的方式被攻克了。這時全部羅馬軍隊便進入了被打開的城門 〔68〕 。(27)但是駐守在東門附近的那些人,由于他們手頭沒有云梯,而且城門這里根本無人把守,所以就放火把它燒掉了。(28)原來這里的守衛已經跑掉了,城墻無人防守了。(29)這之后便發生了一場大屠殺,因為所有的士兵都感到憤怒,特別是在攻城時有兄弟或親屬在城下陣亡的那些人。他們一直是無分老少,把遇到所有的人全都殺死,他們還沖入家宅,把婦女兒童變為奴隸并且掠奪貴重物品當作戰利品;在這方面馬撒該塔伊人比所有其他人都厲害,因為他們連神廟也不放過,而是把逃到那些地方去的人也都殺死,直到貝利撒里烏斯巡視城市各處時才制止了這種行為,他把所有的人召集到一起,講了下面的話:
(30)“既然上帝要我們取得了勝利并且使我們取得了極大的光榮,把一座先前從來沒有被攻占過的城市交到我們手里,我們應當表明我們是配得上他的恩惠的,我們通過對被戰敗者的人道主義態度,讓人們都看到我們打敗這些人乃是理所當然的事情。(31)因此不要對拿波利人表示無限的憎恨,不要讓你們對他們的敵視態度繼續到超過戰爭的限度的地方去。(32)要知道,當人們被打敗時,打敗他們的人就絕不要再恨他們。雖然你們把他們殺死,但是你們卻不能在將來擺脫敵人,而你們還會因你們臣民的死亡而蒙受損失。因此不要再傷害這些人,也不要再毫無控制地放任自己的憤怒情緒了。(33)要知道,戰勝敵人然后卻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這些人的全部財產足夠用來獎勵你們的勇敢,但是他們的妻子兒女卻應當送還給他們。讓被打敗的人們從事實認識到由于愚昧無知他們失去了怎樣的朋友吧。”
(34)在講了這番話之后,貝利撒里烏斯便把拿波利人的妻子兒女以及奴隸全部交還給他們,這些人沒有受到過他們的任何侮辱,他并且使士兵同公民取得和解。(35)這樣一來,拿波利人在那一天就既成為俘虜又重新獲得了他們的自由,重新得到了他們的財產中最寶貴的東西。(36)原來擁有黃金或任何其他貴重物品的那些人先前曾把它們埋到地里去隱藏起來,這樣他們便得以向敵人瞞過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他們在收回自己的房屋時,同時也收回了自己的財產。(37)持續了大約二十天的圍攻就這樣地結束了。在城里被俘的哥特人不下八百,他們被貝利撒里烏斯監管起來,但是貝利撒里烏斯沒有對他們有任何傷害,而是像對待自己士兵一樣地尊重他們。
(38)前面我已經說過 〔69〕 ,曾經使民眾作出一種愚蠢決定的帕斯托爾看到城市被攻克,突然中風死去了,盡管這之前他既沒有得過病也沒有受過任何人的傷害。(39)但是和他相勾結的阿斯克列皮奧多圖斯卻和活下來的知名人士一道來到貝利撒里烏斯這里。(40)斯提凡努斯于是用這樣的話嘲笑和責罵他:“全人類當中最卑劣的東西啊,看一看,由于你為了對哥特人表示忠誠而出賣了公民們的安全,你給你的祖國帶來了怎樣的災難!(41)而且,如果蠻族一方面勝利的話,你就會說這是你本人為他們立的功勞,而把我們每一個提出比較明智意見的人送上法庭,罪名是想把城市出賣給羅馬人。(42)可是現在,當皇帝攻占了這座城市并且我們由于這個人的公正而得救的時候,你竟然不顧一切地膽敢到統帥這里來,就好像你對拿波利人以及對皇帝的軍隊沒有干過任何罪有應得的壞事似的!”(43)斯提凡諾斯的話就是這樣。他對拿波利的不幸遭遇深為悲痛,這才對阿斯克列皮奧多圖斯進行了責罵。但是阿斯克列皮奧多圖斯卻對他作了這樣的回答:“高貴的先生,當你因為我們對哥特人的忠誠而責備我們時,實際上你卻完全在無意中稱贊了我們。(44)你知道,除非這是一個有堅定信念的人,任何人都不可能對他的處境危險的主人表示忠誠。至于我,那么勝利者會發現我是國家的一個真正的衛士,就像不久前他發現我是一個敵人那樣,因為具有忠誠本質的人不會因為命運的改變而改變自己的信念。(45)而你呢,如果他們的命運不是繼續像先前那樣地順利,你就甘愿聽從進攻他們的那些人的建議了。犯有信念不堅定毛病的人只要心里一害怕,他就會放棄對于和他最親近的人們的忠誠。”(46)以上就是阿斯克列皮奧多圖斯所說的話。但是當拿波利的民眾看到他從貝利撒里烏斯那里回來時,便集合起來斥責他,說他要為他們遭到的一切不幸負責。并且他們直到把他殺死,把他的尸體裂為碎片之后才住手。(47)這之后,他們又到帕斯托爾家里去搜尋他本人。當仆從們堅持說帕斯托爾已經死掉的時候,他們是根本不相信這話的,直到最后他們看到這個人的尸體才罷休。于是拿波利人便把他的尸體插到城市近郊的柱子上。(48)然后他們就請求貝利撒里烏斯寬恕他們只是由于憤怒而干出的事情,并且在得到他的寬恕后就散去了。以上便是拿波利人遭到的命運。
十一
(1)羅馬和羅馬周邊的哥特人早就對提奧達圖斯的這種無所事事的態度大為吃驚了,原來敵人已經來到他的近旁,他卻不愿意同他們作戰,因此他們都對他十分懷疑,認為他在把哥特人的事業自愿地出賣給皇帝優斯提尼安,而他所關心的只是自己能夠弄到盡可能多的錢,以便過逍遙自在的日子。因此當他們得知拿波利已被攻占時,他們立刻開始公開地對他進行所有這一切指責并且在離羅馬二百八十斯塔迪昂 〔70〕 的一個小地方集會。羅馬人把這個地方叫做列伽塔 〔71〕 。他們認為這個地方最適于作為營地,因為這里有可以放馬的廣闊的原野。(2)還有一條河流經這個地方,當地居民用拉丁語稱這條河為“德肯諾維烏姆”(Decennovium) 〔72〕 ,因為它在流經等于一百一十三斯塔迪昂的十九哩路程之后,便在塔臘奇那城附近入海了。在塔拉奇那近旁有一座奇爾凱烏姆山,人們說奧德修斯就在這里見到了奇爾凱 〔73〕 ,不過我卻認為這個說法并不可信,因為荷馬說奇爾凱住在一個島上。(3)可是我應當指出的是,由于這個奇爾凱烏姆山遠遠地伸入大海,所以無論從海上駛近它或是從陸地上到它附近的海岸,人們都會認為它完全像是一個島。只有當一個人來到這座山上時,他才會看出他先前的看法錯了。(4)也許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荷馬也許就把它稱為一個島了。但我還是回來接續前面講的事情。
(5)哥特人在列伽塔集合之后便選定維提吉斯做他們以及意大利人的國王 〔74〕 ,這個維提吉斯雖然不是名門出身,但是先前當提奧德里克對蓋帕伊狄人作戰時 〔75〕 。他曾在西爾米烏姆周邊的戰斗中有過赫赫的聲名。(6)因此,當提奧達圖斯聽到這一消息時,便趕快逃到拉溫那去。但是維提吉斯趕忙派出一個名叫歐普塔里斯的哥特人,指示他把提奧達圖斯帶回來,活的死的都可以。(7)原來這個歐普塔里斯是仇視提奧達圖斯的,原因有如下述。歐普塔里斯曾向一個有遺產可繼承又非常漂亮的年輕婦女求婚。(8)但是受人賄賂的提奧達圖斯卻把歐普塔里斯正在追求的這個婦女從他那里奪走,讓她和另一個人訂了婚。因此,由于這樣做不僅可以解消他的怒氣,而且可以服務于維提吉斯,所以他便不分晝夜特別認真和起勁地追拿提奧達圖斯。(9)提奧達圖斯還在路上時就被歐普塔里斯趕上了,歐普塔里斯把他打翻在地,像屠宰畜牲一樣地把他殺死了。 〔76〕 提奧達圖斯一生和他的已到第三年的統治的結局便是如此 〔77〕 。
(10)于是維提吉斯就偕同和他在一起的哥特人進入了羅馬。并且當他得知提奧達圖斯的下場時心中非常高興,還把提奧達圖斯的兒子提奧德吉斯克路斯監視起來。(11)但是他認為哥特人對戰爭的準備遠不是完善的,為此他覺得最好還是先到拉溫那去,在那里對一切做了盡可能周密的準備之后,最后才展開戰斗。于是他把全體哥特人召集到一起,作了如下的發言:
(12)“戰友們,在關鍵時刻,最偉大事業的成功通常不是有賴于倉促的行動,而是有賴于細心周密的計劃。(13)在很多情況下,在有利的時機采取的拖延政策較之相反的做法會帶來更多的好處,而在不利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倉促卻使許多人成功的希望受挫。(14)要知道,雖然就兵力而論人們是在對等的條件下作戰,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那沒有準備的人較之力量雖差一些卻在進入戰斗時做了盡可能周密準備的人更容易被打敗。(15)因此,我們不可為了取得一時的榮譽而頭腦發熱,從而給我們自己造成無可彌補的損害。與其避開一時的屈辱,從而很可能在今后一直灰溜溜的抬不起頭來,那倒還不如承受短時期的羞辱但從而取得不朽的光榮。(16)而且你們和我一樣肯定知道,在高盧和味內提亞以及最遙遠的地方,都有大批的哥特人和實際上我們的全部武器裝備。(17)而且,我們正在對法蘭克人各民族進行一場和這場戰爭同樣重要的戰爭,而如果不先把一場戰爭圓滿了結便去進行另一場戰爭那會是很大的愚蠢。要知道,從兩方面受到夾擊而不知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于一個敵人的人們會敗在兩面敵人的手下,這是理所當然的事。(18)因此我要說的是,現在我們必須從這里直奔拉溫那,并且在把對法蘭克人的戰爭結束并且盡可能完美地把我們所有其他事務安排停妥之后,然后我們再率領全部哥特大軍必須同貝利撒里烏斯決出個究竟。(19)我認為,你們中間的任何人對于這次撤離也不要試圖加以掩飾,或不敢把它叫做逃跑。(20)要知道,用得恰當的怯懦之名曾挽救過許多人,而另一方面,某些人在不恰當的時機取得的勇敢的聲譽卻使許多人失去了他們成功的機會。(21)要知道,值得追求的并不是事物的虛名,而是從所干的事情當中取得的實利。要知道,一個人的價值表現在他的事業上,不過不是表現在它們的開頭而是它們的結尾。(22)不在敵人面前逃跑的,乃是加強了準備之后立刻就向敵人發動進攻的那些人,而不是始終汲汲于保全自己性命乃至故意袖手旁觀的那些人。而關于這一城市的被攻克,希望你們中間的任何人都不要感到害怕。(23)你們知道,一方面羅馬人對我們是忠誠的,他們將為哥特人保衛城市的安全,并且他們將不會吃任何苦頭,因為我們不久將回到他們那里去。(24)而另一方面,如果他們對我們有任何疑慮的話,則他們即使把敵人引入城內也造不成巨大的損害;因為更好是堂堂正正地對敵人展開戰斗。(25)盡管如此,我會注意不要發生任何這類的事情。我們要把許多人和一位最明智的領袖留在這里,他們有足夠的力量有效地保衛羅馬,不僅會使這里的形勢對我們有利,而且不會因我們的這次撤退造成任何傷害。”
(26)以上就是維提吉斯的發言。所有的哥特人都表示同意并準備上路了。在這之后,維提吉斯又細心周到地對羅馬主教西爾維里烏斯 〔78〕 、羅馬元老院和人民做了說服工作,他向他們提到了提奧德里克的統治,他并且敦促他們所有的人保持對哥特人的忠誠,還要他們發最嚴重的誓以保證做到這一點。他還選拔出不下四千人并且要一個名叫留德里斯的成年人做他們的將領——留德里斯因其明智而享有盛名——以便使他們為哥特人守衛羅馬。隨后他便率領著其余的軍隊出發去拉溫那了,和他同行的有作為人質的大多數元老。(27)當他到達那里的時候,他就使阿瑪拉宗塔的女兒瑪塔宗塔 〔79〕 、一位已達到結婚年齡的少女做了他的妻子,盡管這是完全違反少女的本意的。他和提奧德里克家族聯姻之后,便可以使自己的統治更加鞏固了。(28)在這之后,他又開始把哥特人從四面八方集合起來,加以組織和裝備,適當地把武器和馬匹分配給每一個人。只有在高盧執行保衛任務的哥特人他不能召來,因為他們不放心法蘭克人。這些法蘭克人在古代被稱為“日耳曼人”(Germani)。(29)最初他們怎樣在高盧站住腳的,在那之前他們生活在什么地方,還有他們怎樣又成了哥特人的敵人的,這就是我下面要談的。
十二
(1)正如在本書前面所說的 〔80〕 ,當一個人從大洋乘船在伽迪臘地方進入地中海時左手的陸地就叫歐羅巴,而和歐羅巴相對的地方叫利比亞,再向前便是亞細亞。(2)至于利比亞以外那邊的地方,我就說不準確了 〔81〕 ;要知道,那里幾乎是完全無人居住的,由于這一原因,人們認為從那里發源流向埃及的尼羅河的最遠的源頭人們對之是毫無所知的。(3)但是歐羅巴在它開頭的那個地方和伯羅奔尼撒極為相似,它的兩面都面臨著大海。首先向著大洋、面向西方的土地叫易斯巴尼亞 〔82〕 ,它一直延伸到比利牛斯山脈的阿爾卑斯地方。(4)原來這一地區的居民習慣于把狹窄、封閉的山路稱為“阿爾卑斯” 〔83〕 。從這里一直延伸到利古里亞邊界的土地稱為高盧。在那里有另一處阿爾卑斯把高盧和利古里人的住區分開。(5)但是高盧比易斯巴尼亞要廣闊得多,這是自然的,因為從一個狹窄的半島開始的歐羅巴在向前延伸時逐漸變得寬闊起來,直到最后成了一片極為廣闊的地帶。(6)這個地方兩面臨海,北面受大洋的沖洗,南面則是被稱為蒂勒尼安海的大海。(7)高盧那里有許多河流,其中有羅納河與萊茵河。這兩條河的流向是相反的,羅納河流入蒂勒尼安海,而萊茵河則流入大洋。(8)這一地區的湖泊眾多 〔84〕 ,這里古時是日耳曼人居住的地方,這是一個蠻族的民族,他們在起初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現在則被稱為法蘭克人。(9)住在他們旁邊的是阿爾波里奇人 〔85〕 ;阿爾波里齊人和高盧,還有易斯巴尼亞所有其余的居民自古以來都是羅馬的臣民。(10)再向東,接在他們后面的是又一個蠻族的民族都靈吉人,這塊土地是第一位羅馬皇帝奧古斯都贈給他們的 〔86〕 。(11)在他們南面不遠的地方住著布艮第人 〔87〕 ,而都靈吉人以北則是兩個強大民族蘇埃維人 〔88〕 和阿拉曼尼人 〔89〕 。所有這些民族都是從古以來便居住在這些地方的獨立的民族。
(12)但是,久而久之,西哥特人向羅馬帝國發動進攻,占領了全部易斯巴尼亞和羅納河那一面的高盧 〔90〕 ,并且使之臣服于自己和向自己納貢。(13)當時的情況是:阿爾波里奇人已經參加了羅馬人的軍隊。但日耳曼人則想使這個民眾臣服于他們自己,因為阿爾波里奇人的領土和他們的土地相鄰并且他們改變了從古以來的政治體制。于是日耳曼人開始掠奪他們的土地,并且,由于急于想同他們作戰,就以全民的規模向他們發動了進攻。(14)但是阿爾波里奇人證明了自己的勇敢和對羅馬人的忠誠,他們在這一戰爭中表明自己是勇敢的人,并且,由于日耳曼人不能用武力征服他們,他們就想把對方爭取過來并用通婚的辦法使兩個民族成為親屬。(15)阿爾波里奇人高興地接受了這一建議。因為實際上他們都是基督教徒。這樣他們便結合成一個民族并且變得十分強大了。
(16)現在另一批羅馬士兵也被安排在高盧邊界負保衛之責。(17)這些士兵沒有辦法返回羅馬同時又不愿向他們的信奉阿里烏斯教派的敵人 〔91〕 投降,于是帶著他們的軍旗和多年來一直為羅馬人保衛的土地投靠了阿爾波里奇人和日耳曼人。他們把這樣保存下來的、他們祖先的全部風俗習慣傳給自己的后人,并且這個民族懷著充分的敬意保存了這些風俗習慣甚至直到我的時代。(18)甚至在今天,人們也能清楚地認出他們在古時是在哪些軍團服役的,而且他們在作戰時總是帶著他們自己的軍旗并且總是遵循他們祖先的風俗習慣。(19)并且他們在每一個細節上,甚至在他們的鞋子方面,都保存了羅馬服裝的樣式。
(20)只要是羅馬的政治體制仍然保持原來的樣子 〔92〕 ,皇帝便領有整個高盧直到羅納河的地方;但是當歐多亞克把這一體制變成一種專制統治時 〔93〕 ,由于專制統治者對西哥特人做了讓步,于是他們便占領了全部高盧直到阿爾卑斯這里,也就是高盧和利古里亞交界的地方。(21)但是在歐多亞克垮臺之后 〔94〕 ,都靈吉人和西哥特人開始害怕現在變得越來越強大的日耳曼人的力量(原來他們的國家已經變得人口極為眾多,并且對于他們時時遇到的那些人,他們都毫不掩飾地用武力加以制服),因此他們渴望同哥特人和提奧德里克結成聯盟。而既然提奧德里克想使這些民族依附于自己,所以他也不拒絕和他們通婚。(22)因此他便把自己的未婚的女兒提奧吉胡撒許給了當時西哥特人的領袖小阿拉里克 〔95〕 ,又把自己姊妹阿瑪拉弗里達的女兒阿瑪拉貝爾加許給了都靈吉人的領袖海爾美涅弗里都斯。(23)由于這一情況,法蘭克人因為害怕提奧德里克而不敢欺侮這些民族,但是他們卻發動了對布艮第人的戰爭。(24)但是后來法蘭克人和哥特人為了對付布艮第人締結了一項進攻性的聯盟,他們約定各自派出一支軍隊向布艮第人發動進攻。(25)他們還約定如果有一方沒有出兵,而另一方對布艮第人發動進攻,打敗他們并且占領了他們的土地,則勝利者應當從沒有參加征討的另一方取得約定數量的黃金作為罰款,并且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被征服的土地才歸雙方所共有。(26)于是日耳曼人根據他們和哥特人締結的協定,發動大軍向布艮第人展開進攻。但是提奧德里克,像他所說的,仍在進行準備工作,而有意把軍隊出發的時間推遲到第二天以便觀望事態的發展。(27)不過到最后他還是派出了軍隊,但是命令將領們不必急忙向前趕路。如果他們聽說法蘭克人勝利了,從這之后他們應當迅速推進,但是,如果他們聽到法蘭克人遭難,他們就不要再向前推進,而是留在原地。(28)于是他們著手實現提奧德里克的命令,但就在這時,日耳曼人單獨同布艮第人發生了戰斗 〔96〕 。(29)戰斗進行得激烈頑強,雙方都有重大的傷亡,因為戰斗的雙方真可說是勢均力敵。(30)但法蘭克人打跑了敵人,并把他們驅趕到當時他們占據的土地的邊遠地帶去,不過在那里有他們的許多據點,而法蘭克人便占領了所有其余的土地。(31)哥特人聽到這個消息之后,迅速地趕來了。當哥特人受到聯盟者的激烈譴責時,他們只抱怨這一地區的路難走,并且在交出規定數量的罰金之后便按照協定和勝利者把土地平分了。(32)這樣便可以比任何時候都更清楚地看到了提奧德里克的先見之明,因為他沒有損失自己的一個臣民,只用少量黃金便取得了敵人一半的土地。結果是哥特人和日耳曼人一開頭就占有了高盧的部分土地。
(33)但是后來,當日耳曼人的力量變得越來越強大的時候,他們開始不把提奧德里克和他的威懾作用放在眼里并對阿拉里克和西哥特人發動了戰爭。(34)阿拉里克得知這一消息后便盡快地召來了提奧德里克。提奧德里克于是率領大軍前來助陣。(35)就在這期間,西哥特人得到了日耳曼人在卡爾卡西亞那城 〔97〕 附近扎營的消息,便迎頭趕去并且在扎營后,安安靜靜地待在那里。(36)由于他們花費了很多時間用這種辦法封鎖敵人,因而他們開始感到惱火,并且由于看到自己的國土受到敵人的掠奪,他們發起火來。(37)終于他們對阿拉里克有了許多侮辱的行動,他們由于阿拉里克害怕敵人而咒罵他,還因為他的岳父的耽擱而嘲弄他。(38)原來他們認為他們自己在戰斗中和敵人是旗鼓相當的,即使沒有人幫助他們也能以在戰爭中打敗日耳曼人。(39)因此之故阿拉里克不得不在哥特人還沒有到來之前同敵人展開戰斗 〔98〕 。(40)日耳曼人在戰斗中占了上風,殺死了大部分西哥特人和他們的領袖阿拉里克。(41)繼而他們占領了高盧的較大部分并加以守衛,又加緊地包圍了卡爾卡西亞那,因為他們聽說國王的財庫就在那里,這財庫是老阿拉里克先前攻占羅馬時作為戰利品從羅馬掠奪來的 〔99〕 。(42)在這些財寶當中有希伯來人的國王所羅門的財寶,這是一批極為令人驚嘆的東西。它們大部分都是用祖母綠寶石裝飾著的;它們是古時羅馬人從耶路撒冷搬運來的 〔100〕 。(43)活了下來的西哥特人于是宣布阿拉里克的私生子吉瑟利庫斯為他們的領袖,因為提奧德里克的外孫阿瑪拉里克還是一個很小的孩子。(44)但是后來當提奧德里克率領哥特人的軍隊到來時,感到害怕的日耳曼人撤去了對卡爾卡西亞那的包圍。(45)于是他們便退出了那里并占有了羅納河那一面的高盧直到大洋的地方。提奧德里克既然不能把他們從那里驅趕出去,便允許他們占有這片領土,但高盧的其余部分則由他本人收復了。(46)隨后,在把吉瑟利庫斯除掉之后,他便把西哥特人的統治權交給了他的外孫阿瑪拉里克,而且,由于阿瑪克里克還年幼,他本人便代他攝政。(47)而他在取得了卡爾卡西亞那城的全部錢財之后便迅速地返回了拉溫那。此外,他又繼續不斷地把將領和軍隊派到高盧和易斯巴尼亞去,這樣他自己便掌握了統治的實權并且為了明確他要可靠地和永久地占有這個地方,他作出規定這些地方的領袖都應當向他繳納貢稅。(48)雖然每年他都收到這些貢稅,但是為了做出他并不貪財的樣子,他把它們作為每年的贈賜送給哥特人和西哥特人的軍隊。(49)結果,久而久之,哥特人和西哥特人由于他們為一個人所統治并且擁有同一塊土地,他們的子女便相互通婚,從而這兩個民族結成了親屬的關系。
(50)但是后來提奧德里克派為軍隊統帥的一個名叫提烏迪斯的人娶了一個易斯巴尼亞的婦女。她并不是西哥特人,但她出身當地一個富有的家族,不僅擁有大量的財富,而且在易斯巴尼亞還擁有大片的產業。(51)用這筆產業他征募了大約兩千名士兵作為自己的親衛隊;在名義上他是因提奧德里克的授權而成為哥特人的領袖的,但實際上他是一個十足的專制統治者。(52)極為明智和有經驗的提奧德里克害怕對自己的奴隸發動一場戰爭,因為他擔心這時法蘭克人也會對他開戰,這是他們的本性所決定的,或者西哥特人方面也會起來反對他。因此他不僅不撤銷提烏迪斯的官職,反而繼續要他領導軍隊,只要軍隊去作戰的話。(53)不過他卻指示哥特人當中的那些首要人物寫信給提烏迪斯說,如果他到拉溫那來向提奧德里克致敬的話,那他的做法不僅是正當的,而且其方式也配得上他的明智。(54)但提烏迪斯雖然執行提奧德里克的一切命令并且年年不誤地繳納貢稅,但是他并不同意到拉溫那來,也不向寫信給他的那些人保證他會這樣做。
十三
(1)在提奧德里克去世之后 〔101〕 ,法蘭克人由于感到不再有任何人能對抗他們,便對都靈吉人發動了進攻,他們不僅殺死了都靈吉人的領袖海爾美涅弗里都斯,還奴役了他們整個民族。(2)海爾美涅弗里都斯的妻子帶上自己的孩子秘密地逃到她的兄弟提奧達圖斯這里來。提奧達圖斯這時正是哥特人的統治者。(3)在這之后,日耳曼人又向在前次戰爭中殘存下來的布艮第人 〔102〕 發動了進攻,他們在戰斗中打敗了布艮第人之后把布艮第人的領袖囚禁在此地的一處要塞里監視起來,另一方面又奴役了布艮第人這個民族,并從那時起強迫他們像俘虜那樣和他們一道去進攻他們的敵人,而對于先前布艮第人居住的全部國土,則他們使之臣服并向他們繳納貢稅。(4)而正在統治著西哥特人的阿瑪拉里克在長大成人之后,給日耳曼人的強大真是嚇壞了,于是娶了日耳曼人的統治者提烏迪貝爾特的姊妹并且同哥特人與他的表兄阿塔拉里克分割了高盧。(5)這樣,哥特人便取得羅納河以東他們的那一份土地,而羅納河以西的部分便由西哥特人統治了。(6)此外還約定:提奧德里克規定的貢稅不再向哥特人繳納,這樣阿塔拉里克便誠實地和公正地把他從卡爾卡西亞那城奪取的全部錢財歸還給了阿瑪拉里克。(7)繼而,既然這兩個民族由于通婚而結合起來,因此他們允許每個人自己作出選擇:他是愿意隨妻子去她那里,還是把她帶到本民族來。(8)許多人把妻子帶到他們喜歡的民族那里去,但也有許多人是隨著妻子而定去處的。(9)但后來阿瑪拉里克因得罪了他的妻子的兄弟從而遭受了很大的苦難。(10)原來他的妻子是信奉正教的,而他本人卻是作為異端的阿里烏斯教派的信徒,他不允許他的妻子繼續保持她平時的信仰或按照她的祖先的傳統執行宗教儀節;而且,由于她也不愿按照他的習慣行事所以他對她是極不尊重的。這個婦女對此無法忍受,便把全部情況告訴了自己的兄弟。(11)為此日耳曼人和西哥特人之間發生了戰爭。在長時期當中戰爭是進行得極為激烈的 〔103〕 ,但最后還是阿瑪拉里克被打敗了,他損失了許多人并且自己也戰死了。(12)于是提烏迪貝爾特帶走了他的姊妹以及全部錢財,還占領了西哥特人手里的那部分高盧。(13)被打敗的人們當中存活下來的帶著他們的妻子兒女從高盧到易斯巴尼亞提烏迪斯那里去,這時他已在那里公開地成了一個專制統治者。這樣哥特人和日耳曼人便占有了高盧。
(14)但是在后來 〔104〕 ,哥特人的國王提奧達圖斯得知貝利撒里烏斯已經來到西西里時,他便和日耳曼人締結了一項協定,約定日耳曼人應取得屬于哥特人的那部分高盧并且應取得兩千磅黃金 〔105〕 ,但作為回報他們應當在戰爭中幫助哥特人。(15)但是在他還沒有實現這一協定之前,他便遭到了他命定的下場 〔106〕 。正是由于這一原因,以瑪爾奇亞斯為首的許多最顯要的哥特人便在高盧執行保衛任務。(16)但是維提吉斯并不能把他們從高盧召回 〔107〕 ,不過他確實并不認為這些人有足夠的數量來同法蘭克人對抗,要知道,法蘭克人很有可能橫掃高盧和意大利,如果他率領全部軍隊向羅馬進軍的話。(17)于是他便把哥特人當中所有忠誠的人召集起來,說了這樣的話:
“同胞們,現在我把你們召集來而要提供給你們的忠告聽了并不是令人愉快的,但卻是必須的;你們要心平氣和地聽我說并且以適合于我們當前情況的方式好好加以考慮。(18)要知道,當事情的發展并不像人們所希望的那樣的時候,不顧不可抵拒的必然或命運而仍然把當前的做法繼續下去,這對他們來說是不適宜的。我們的備戰工作在所有其他方面都處于盡可能好的狀態。(19)但是法蘭克人是我們的一個障礙;為了對付他們——我們的宿敵——我們的確付出了生命和金錢的代價,不過直到目前為止,我們卻還是做到保住了我們自己的東西,因為我們面前沒有別的敵人。(20)但是現在我們又不得不去對付另一個敵人,因此首先必須結束對他們的戰爭,要知道,如果他們仍然對我們采取敵視的態度,他們肯定會和貝利撒里烏斯站在一處來反對我們。(21)有共同敵人的人們很自然地相互間會結成友誼和聯盟。(22)其次,即使我們分頭對每一個敵人作戰,最后我們也會敗在他們雙方手里。(23)因此,與其為了極力想保有一切而被敵人所摧毀同時又失去全部統治大權,那還不如遭受不大的損失,卻保存了我們王國的絕大部分。(24)因此我的意見是:如果我們把同日耳曼人相鄰的高盧各行省以及提奧達圖斯答應給他們的所有的錢給日耳曼人,則他們不僅會放棄對我們的敵意,而且甚至還會在這一戰爭中幫助我們。(25)至于在稍后,當我們的事情有所好轉的時候,我們如何能把高盧拿回來,你們當中的任何人也不要考慮這個問題吧。現在我想起了一句古老的格言 〔108〕 ,它要我們‘處理好當前的事情’”。
(26)聽了這番話之后,哥特人當中的知名人士認為這個計劃是有益的,因而想按計劃去做。于是立刻有使節被派到日耳曼人那里去以便把高盧的土地和黃金送給他們,并且締結一項攻守聯盟。(27)當時法蘭克人的領袖是伊爾迪貝爾特、提烏迪貝爾特和克洛阿達里烏斯,他們接受了高盧和金錢并按照每個人統治的領土分配了土地,并且他們同意對哥特人表示極度的友好并秘密地把輔助部隊派給哥特人,不過這些部隊不是法蘭克人,而是從臣屬于他們的民族那里抽調出來的士兵。(28)原來他們不能和哥特人公開締結反對羅馬人的聯盟,因為在當時不久之前曾同意在這一戰爭中幫助皇帝。(29)使節們完成了這個奉派的任務之后便返回拉溫那。當時維提吉斯還召回了瑪爾奇亞斯和他的部隊。
十四
(1)正當維提吉斯進行這些談判的時候,貝利撒里烏斯卻在準備進軍羅馬了。因此他從步兵當中選拔了三百人并以希羅迪安為他們的將領,而交給他的任務則是守衛拿波利。(2)他還把一支相當數量的衛戍部隊派到庫麥去,他認為這支部隊有足夠的力量保衛那里的要塞。因為除了在庫麥和拿波利之外,在康帕尼亞便沒有任何要塞了。(3)正是在庫麥這個城市里,居民們指出了西比拉洞窟的地點,他們說這里便有她宣布神諭的廟宇;庫麥是臨海的,離拿波利一百二十八斯塔迪昂 〔109〕 。(4)這時貝利撒里烏斯正在整頓自己的軍隊,但羅馬的居民擔心他們會遭到和拿波利人同樣的災難,便在對事態加以考慮之后作出決定,認為還是把皇帝的軍隊接納入城為好。在所有的人當中羅馬的主教西爾維里烏斯 〔110〕 是最主張采取這個辦法的。(5)于是他們便派出了一個名叫費戴利烏斯的美狄奧拉努姆 〔111〕 人(美狄奧拉努姆在利古里亞),這個人先前是阿塔拉里克的一位顧問(羅馬人把這個官吏稱為quaestor 〔112〕 )。他的任務是請貝利撒里烏斯進入羅馬,保證不進行戰斗而把這座城市交給他。(6)于是貝利撒里烏斯便率領著他的軍隊從拿波利出發,沿著拉丁大道前進,這時阿皮亞大道就在他的左側,阿皮亞大道是羅馬執政官阿皮烏斯在九百年前修筑的 〔113〕 ,所以用自己的名字來給這條道路命名。
這條阿皮亞大道論長度可以要一個不帶行裝的旅行者走五天。它從羅馬一直通到卡普亞。(7)這條大道的寬度可以容兩輛馬車對面走過去。它是世界名勝之一。(8)原來筑路用的石材都是質地堅硬的制造石磨的石頭 〔114〕 并且是從很遠的地方運到這里來的 〔115〕 。(9)在這一地區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這種石材。他先是把這些石材磨平磨光滑并切割成多邊的形狀,然后把它們砌合到一起,而不把混凝土或其他任何東西澆灌到夾縫里去。(10)它們接合得如此牢固,接縫處吻合得如此結實,乃至當人們看到它們時,就好像它們不是拼合到一處,而是長到一起似的。(11)盡管在這樣一個長時期里每天上面有許多車輛和各種各樣的牲畜走過,它們任何地方的接縫都完全沒有裂開,也沒有任何一塊石頭被磨損或變薄。可以說它們甚至沒有失去任何自己的光彩。關于阿皮亞大道就講這些了。
(12)至于正在守衛羅馬的哥特人,則直到他們得知敵人已來到跟前并且了解到羅馬人的決定時,他們才開始為城市的安全擔心起來,并且,由于他們又沒有力量迎擊敵人,他們簡直手足無措了。(13)但是后來,在羅馬人的允許下,他們全部離開那里去拉溫那,沒有走的只有他們的那位將領留德里斯,我想這是由于他本人所處的那種地位而感到羞愧的緣故。(14)結果就在那一天的同一個時候,貝利撒里烏斯率領著皇帝的軍隊從被稱為“阿西那里烏斯門” 〔116〕 的城門進入羅馬,而哥特人則從另一個被稱為“佛拉米尼烏斯門”的城門撤出了羅馬。這樣一來,在皇帝優斯提尼安在位的第十一年最后一個月(羅馬人稱這個月為December 〔117〕 )的第九天,羅馬在六十年的間隔之后再次回到羅馬人的統治之下 〔118〕 。(15)貝利撒里烏斯把哥特人的統帥留德里斯和各城門的鑰匙送到皇帝那里去,而他本人所關心的是把城圈修復起來,因為它在許多地方傾圮了。他把城垛的每一個城齒都加上一個翼并且在左手加上一種側面的護墻,以便使從城垛對進攻者展開戰斗的士兵不會受到從左面猛攻城墻的敵人用投擲物造成的傷害 〔119〕 。他還在城墻四周挖掘一條很深的壕溝,作為防御工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16)羅馬贊賞統帥的細心周到,特別是在城垛這件事上表現出來的經驗;但是使他們感到大為吃驚和苦惱的是:如果他竟然會想到他會被包圍的話,他怎么又會想到他能夠進入羅馬呢,要知道羅馬是不可能經受一次圍攻的,因為它不可能得到糧食的供應,原因是它并不臨海,而環繞它的城墻又是如此之長 〔120〕 ,而特別是它實際上又位于十分平坦的平原之上,就地勢而論,是進攻者極容易逼近的。(17)貝利撒里烏斯雖然聽到了所有這些議論,卻仍然繼續對付圍攻的一切準備工作,他從西西里來時帶在船上的糧食都被他存放在公共的糧倉里,而且他還強迫所有的羅馬人,盡管他們對此感到惱火,把所有他們的糧食從城郊運到城里來。
十五
(1)這時有一個從撒姆尼烏姆來的名叫皮察斯的哥特人也把他自己和與他同住在那里的全體哥特人,還有撒姆尼烏姆從沿海到流過那一地區中部的河流 〔121〕 的那一部分的一半交到貝利撒里烏斯手里。(2)原來住在河那一面的哥特人既不愿學皮察斯的樣子,也不愿做皇帝的臣民。于是貝利撒里烏斯給了他一些士兵,幫助守衛這一地區。(3)而在這之前,卡拉布里人和阿普利亞人,由于在他們的土地上沒有哥特人,也曾自愿地向貝利撒里烏斯投降,無論是沿海的還是內地的居民。
(4)在內地的城鎮當中有一個城鎮叫做倍涅文圖斯 〔122〕 。在古時羅馬人把這個城市叫瑪列文圖斯(Maleventus),但現在人們叫它倍涅文圖斯,以避免前面一個名字的不祥之兆 〔123〕 ,因為ventus在拉丁語里有“風”的意思。(5)原來在隔海相對的大陸上的達爾瑪提亞,那里常刮一種猛烈而又極為強暴的風;當這種風開始刮起來時,那里不可能有一個人能繼續走在路上,而是人們都關在自己家里等著。(6)確實,這種風的力量如此之大,它甚至把一個騎馬的人連同他的馬卷起,帶到空中,繼而使他在空中隨處轉動一番之后,把他摔死在很遠距離之外他可能偶然碰到的任何地方。(7)結果,如上所述,和達爾瑪提亞相對的倍涅文圖斯因位于較高的地方;所以也要受這種風的某種不利的影響。(8)這座城市古時是由提德烏斯的兒子狄奧美德斯建立的,當時他在伊利昂 〔124〕 陷落后從阿爾哥斯被趕了出來。他把卡利東地方野豬的牙作為標志留給城市,這些豬牙是過去他的叔父美列亞格爾打獵所得的獎品。甚至直到我的時代它們還在那里,那是一個很值得一看的觀光項目。豬牙周長不下三拃 〔125〕 ,形狀像一彎新月。(9)據說狄奧美德斯就是在這里和安奇賽斯的兒子埃涅阿斯相遇的,當時狄奧美德斯從伊利昂來并且遵照神諭的指示把雅典娜的像給了他,這像是狄奧美德斯和奧德修斯一道在希臘人攻占特洛伊以前作為間諜去那個城市時取得的戰利品。(10)他們還說,當后來他生病并且就他的病情去請示神諭時,神諭回答說,除非他把這座像送給特洛伊的一個人,否則他是永遠不會把病治好的。(11)羅馬人說他們不知道這個像本身現在到底在什么地方,但甚至直到我的時候,他們指給人們看的乃是一件仿制品,它是用一塊石頭鑿出來的,現在放在幸福女神神殿東部露天下那座青銅的雅典娜像的前面。(12)而這件石頭的仿制品是一個女戰士的形象,她好像作戰似地把槍刺出去;不過盡管是這種姿勢,她卻穿著一件長到腳的內衣。(13)它的面部和希臘的雅典娜像并不相似,卻和古埃及人的作品完全一樣。(14)但是拜占庭人卻說,這個像是皇帝康士坦丁從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廣場 〔126〕 挖掘出來并安放在那里的。關于這件事就說這些了。
(15)這樣,貝利撒里烏斯就爭得了意大利伊奧尼亞灣 〔127〕 以南直到羅馬和撒姆尼烏姆的這一部分的全部土地,而海灣以北直到利布爾尼亞的領土,如前所述 〔128〕 ,則是康士坦提安取得的。(16)但現在我要談一談,意大利是怎樣住上了各地的居民的。亞得里亞海 〔129〕 有一處深深地進入大陸的出水口,這樣就形成了伊奧尼亞灣,但是在終端處它并沒有形成一個地峽,像大海進入大陸的其他地方那樣。(17)比如以科林斯城所在地的列凱烏姆為終點的所謂克里賽歐斯灣便形成了這個城市的有大約四十斯塔迪昂寬的一個地峽。(18)而人們稱為黑色海灣 〔130〕 即海列斯彭特所面臨的海灣則在凱爾索涅斯形成一個不比科林斯地峽寬而是和它大小差不多的地峽。(19)但是從作為伊奧尼亞灣終點的拉溫那城到蒂勒尼安海,對于一個不帶行裝的人來說,是不少于八天的路程。(20)而這原因是,這一海灣在前進時 〔131〕 總是深深地傾向右側。而在這一海灣下手,第一個城市就是那現在稱為敘德路斯的德律歐斯 〔132〕 。(21)在這個城市的右手住著卡拉布里人、阿普利亞人和撒姆尼特人,接在他們之后的是皮凱尼人,皮凱尼人的居住地區一直延伸到拉溫那城。(22)在左手住著其余部分的卡拉布里人、布路提伊人和路卡尼亞人,接在他們后面的是康帕尼亞人直到塔臘奇那城的地方,他們的土地和羅馬的土地是鄰接的。(23)這些民族占據兩個海的沿岸地帶和意大利那一部分的全部內陸地區。而這就是先前稱為大希臘(Magna Graecia)的地方。在布路提伊人的居住區里,還住著埃皮吉費里的羅克里人、克羅同人和圖里伊人。(24)但是在海灣以北,首先遇到的居民就是被稱為埃皮羅提人的希臘人,他們的住區一直延伸到臨海的城市埃皮達姆諾斯。(25)和這一地區相鄰接的是普列卡利斯地區,再過去就是被稱為達爾瑪提亞的地區,它的全部被認為是西部帝國的一部分。從那里再過去就是利布爾尼亞 〔133〕 、伊斯特里亞和一直延伸到拉溫那城的味內提人的地區了。(26)這些地方在那一地區是臨海的。但是在他們上手則是西斯奇人和蘇埃維人(但他們不是法蘭克人的臣民而是另一支),他們是居住在內地的。(27)再過去就是卡爾尼人和諾里奇人。在他們的右手住著達奇人和潘諾尼亞人,他們有一些城市,其中包括西恩吉都努姆 〔134〕 和西爾米烏姆,他們的地區一直延伸到伊斯特河 〔135〕 。(28)在這次戰爭開始時統治著伊奧尼亞灣以北的這些民族的是哥特人,但是在拉溫那的上手波河左岸的地區住的是利古里亞人 〔136〕 。(29)在他們以北一個名叫朗哥維拉的極為美好的地方住著阿爾巴尼人。這些人的那一面則是臣服于法蘭克人的各民族,而西方的國土屬于高盧人,高盧人再過去就是易斯巴尼亞人了。(30)波河的右手是埃米利亞 〔137〕 和圖斯卡尼各民族,它們的住區一直延伸到羅馬的邊界。關于這一點就說這些了。
十六
(1)這樣,貝利撒里烏斯便占有了羅馬的全部領土直到梯伯河的地方并且把它防守起來。而當他把一切都盡可能好地安排停妥的時候,他便把他自己的許多衛士以及不少長槍手(其中包括馬撒該塔伊人扎爾特爾、霍爾索瑪努斯和埃斯克瑪努斯)此外還有一支軍隊交給了康士坦丁,并命令他到圖斯卡尼去以便奪取那里的城鎮。(2)他還命令貝撒斯攻占圖斯卡尼的一座防守堅固的城市納爾尼亞。這個貝撒斯本人是個哥特人,他屬于這樣的一些人:他們從古以來便住在色雷斯,當提奧多里克把哥特民族從那里帶進意大利時,他并沒有跟隨他,并且他是一個剛毅果斷的人,一個出色的戰士。(3)原來他既是一個第一流的將領,又是一個能夠巧妙地進行活動的人。這個貝撒斯在居民的完全同意之下占領了納爾尼亞,而康士坦丁則毫不費力地占領了斯波利提昂 〔138〕 和佩路吉亞 〔139〕 以及其他一些城鎮。圖斯奇人也自愿把他迎入自己的各個城市。(4)因此,在斯波利提昂安排了一支衛戍部隊之后,他本人便帶著自己的軍隊安安靜靜地留在佩路西亞,這里是圖斯卡尼的首府。 〔140〕
(5)當維提吉斯聽到這個消息時,他便派出了由烏尼拉斯和皮撒斯率領一支軍隊去對付他們。(6)在佩路吉亞郊區,康士坦丁迎擊這些軍隊并展開了戰斗。由于蠻族在數量上占優勢,戰斗起初打得難分難解,但是后來羅馬人由于他們的勇敢而占了上風并打跑了敵人,并且當他們在一團混亂中逃跑時,羅馬人幾乎把他們所有的人殺死;而且他們生俘了敵軍的將領并把他們送到貝利撒里烏斯那里去。(7)而當維提吉斯聽到這一情況時,他不愿安安靜靜地留在拉溫那,原來他已因瑪爾奇亞斯和他的士兵還沒有從高盧趕到這里而感到苦惱了。(8)于是他便向達爾瑪提亞派出了由阿西那里烏斯和烏利吉撒路斯率領的一支大軍去收復達爾瑪提亞重歸哥特人的統治之下。(9)他還指示他們把來自蘇埃維人地區的一支蠻族軍隊并入他們自己的軍隊,然后直接去達爾瑪提亞和撒羅尼斯。(10)他還派出許多戰船和他們一道出發,為的是他們可以同時從陸上和從海上包圍撒羅尼斯。(11)他本人則率領著他的全部軍隊趕赴羅馬去對付貝利撒里烏斯,他帶去作戰的騎兵和步兵的數目不下十五萬人,他們大部分以及他們的乘騎都是披著甲胄的。
(12)因此阿西那里烏斯在到達蘇埃維人的國土之后,便開始征募一支蠻族的軍隊,而另一方面,只有烏利吉撒路斯一個人帶著哥特人進入利布爾尼亞。(13)而當羅馬人在一個名叫斯卡爾東的地方同他們展開戰斗時,他們在戰斗中被打敗并且退到布爾努斯城去;而烏利吉撒路斯就在那里等待他的同僚。(14)但是康士坦提安聽到阿西那里烏斯所做的準備時,便為撒羅尼斯的命運感到不安,于是他便召來了守衛那一地區所有要塞的士兵。(15)繼而他便在整個城墻的四周挖了一道壕溝,并且為了對付圍攻盡可能完善地做了所有其他的準備工作。而阿西那里烏斯在集合了一支極為龐大的蠻族軍隊之后便來到了布爾努斯城。(16)在那里他同烏利吉撒路斯以及哥特軍隊會合,然后向撒羅尼斯進發。他們在城壁四周修起了一道柵欄,又把士兵滿滿地載到船上要他們警惕地注視著要塞向著大海的一面。他們便這樣地著手從陸上和海上把撒羅尼斯包圍起來。(17)但是羅馬人突然向敵人船只發動了進攻,并且打跑了他們;他們打沉了許多滿載著人的船,又拿獲了許多上面沒有人的船。(18)但是哥特人并沒有撤去他們的包圍,而且繼續猛烈地進行他們的圍攻并且使羅馬人比先前更緊湊地把自己封閉在城里。達爾瑪提亞這里羅馬和哥特軍隊的情況就是這樣。
(19)但是維提吉斯從來自羅馬的當地人那里得知貝利撒里烏斯手下的軍隊人數甚少,便開始為他之撤離羅馬而后悔起來。他對當時的情況不再能容忍,而現在又感到怒不可遏,因此便向敵人開始了進軍。(20)在向那里進軍的路上,他遇到了正從羅馬來的一位神父。于是據說維提吉斯十分激動地向這個人打聽貝利撒里烏斯是否還在羅馬,就仿佛他擔心他不能捉到他,而貝利撒里烏斯會在他到達之前跑掉似的。(21)但是據說這個神父的回答是,他根本無需擔心這一點。因為他這位神父便能以保證,貝利撒里烏斯從來不會使用逃跑的辦法,而是會留在原地的。但是據說,維提吉斯一直在越來越不耐煩地向前趕路,他祈禱說,他希望在貝利撒里烏斯從羅馬逃跑之前能親眼看到羅馬的城墻。
十七
(1)當貝利撒里烏斯得知哥特人傾巢出動向他這邊攻來的時候,他陷入一種進退兩難的處境。原來,一方面,他不愿意沒有康士坦丁和貝撒斯的軍隊在自己的身邊,因為他自己的軍隊太少了;可是另一方面,如果他把圖斯卡尼的據點放棄,這在他看來也是不利的,因為這樣一來哥特人將會用這些據點來反對羅馬人。(2)因此在經過考慮之后,他便帶話給康士坦丁和貝撒斯,要他們把足夠的力量配置在絕對需要他們的那些據點之中,然后率領其余的軍隊盡快趕到羅馬來。(3)康士坦丁按照他的指示做了。他在佩路吉亞和斯波利提昂安置了衛戍部隊之后,便率領著其余的軍隊開向羅馬來了。(4)但是這時貝撒斯卻還比較從容不迫地在納爾尼亞進行布置,而由于敵人走的正是那條路,結果城市郊外的平原上到處都是哥特人。(5)這些人乃是走在其余軍隊前面的先頭部隊;貝撒斯和他們展開了戰斗,沒料到竟打敗了他遇到的哥特人并且又殺死了許多人,但是當他看到敵人人數太多而無法抵擋時,他便退回了納爾尼亞。(6)他按照貝利撒里烏斯的指示把一支衛戍部隊留在那里,便火速地趕向羅馬并報告說敵人馬上就要來到近前,因為納爾尼亞和羅馬相距只有三百五十斯塔迪昂 〔141〕 。(7)但是維提吉斯根本不想攻占佩路吉亞和斯波利提昂,因為這兩個據點極為堅固,而且他并不十分想在這里消耗時間。(8)這時他的一個期望就是要找到還沒有從羅馬跑掉的貝利撒里烏斯。而且,甚至當他得知納爾尼亞也在敵人的手里的時候,他也不愿意在那里有任何舉動,因為他知道這個地方是難以接近的,而且是在陡峭的地段上;(9)原來納爾尼亞是在一座高山之上,納爾努斯河就從山腳下流過,納爾尼亞之名便是從納爾努斯河得來的。(10)有兩條路通到山上去,一條在東面,另一條在西面;一條非常狹窄,因山路陡峭而難走,另一條只有通過架在河上的橋才能達到,這座橋就在這里提供一條通路。(11)這座橋是早年皇帝奧古斯都修筑的,是十分壯觀的一處觀光地點;據我們所知,它的那些橋拱是最高的。
(12)因此維提吉斯不愿把時間浪費在這里,便從那里離開,率領著全部軍隊全速向羅馬進發;這次他是通過撒比尼人的地區行軍的。(13)當他逼近羅馬,離開它不過十四斯塔迪昂的時候,他遇到了梯伯河上的一座橋 〔142〕 。(14)就在當時不久之前,貝利撒里烏斯在這里修了一座塔樓并給它安上了門,他并且要一隊衛兵駐守在里面,但并不是因為這是敵人越過梯伯河的唯一通路(因為在許多地點既有船又有橋),而是因為他想要敵人在路上耽擱更多的時間,要知道,他在指望皇帝那邊會把另一支軍隊派來,而且還為了羅馬人可以把更多的糧食運進城里來。(15)要知道,如果蠻族在那里被擊退的話,他們會設法通過別的什么地方的一座橋渡河,而他認為這要用去他們至少二十天的時間,而如果他們要想把足夠數量的船放到梯伯河上,那也許會耗去他們更多的時間。(16)因此,這些正是使他在那里安排衛戍部隊的理由;哥特人那天也在那里設了營,但他們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并認為他們勢必在第二天對塔樓發動猛攻。(17)但是這時有二十二名開小差的士兵跑到他們這里來,這些士兵是羅馬軍隊里的蠻族士兵,原屬于音挪肯提烏斯麾下的騎兵部隊 〔143〕 。(18)正在那時,貝利撒里烏斯恰好也在梯伯河附近設營,以便他們能進一步阻止敵人過河并且以某種方式向敵人表示自己的勇敢。(19)但是如上所述,守橋的全體士兵為大群的哥特人所嚇倒,他們感到危險太大而失去了抗衡的勇氣,于是就在夜里放棄他們守衛的塔樓而跑掉了。(20)他們認為自己不能再去羅馬,于是偷偷地向康帕尼亞方面逃去,這或者是因為害怕將領會給他們以懲罰,或者因為他們沒有臉面去見自己的同伴。
十八
(1)第二天,哥特人毫無困難地摧毀了塔樓的門,渡過了河,因為沒有人試圖同他們對抗。(2)但是還不知道衛戍部隊這里的所作所為的貝利撒里烏斯卻正在率領一千名騎兵到河上的橋這里來,以便觀看地形并確定他的士兵設營的最佳地點。(3)但是當他走近的時候,他們碰上了已經渡過了河的敵人,并且完全不情愿地同某些敵人展開了戰斗。(4)貝利撒里烏斯盡管先前他是在一個安全的地方,但這時他不再想處于統帥的位置上,而是開始像一個普通士兵那樣地站在前面的隊列里戰斗了。(5)結果,羅馬人的事業便遭到了巨大的危險,因為戰爭的全部重大決策是要由他作出的。(6)原來這一天貝利撒里烏斯騎的是一匹久經戰陣的馬 〔144〕 ,它十分懂得如何拯救它背負的騎馬人。這匹馬通體是深灰色的,只有面部從上到鼻孔處是雪白的。希臘人稱這種馬為“法利昂” 〔145〕 ,蠻族則稱之為“巴蘭”。當時大多數哥特人都把投槍和其他投射物向它和貝利撒里烏斯投去,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是這樣。(7)原來前一天投到哥特人這邊來的逃兵,當他們看到貝利撒里烏斯在前列戰斗時,深知如果他陣亡,羅馬人的事業也就立刻垮掉了,于是大聲呼叫要他們“向那白臉的馬投射”。(8)結果這句話就傳了開來,所有的哥特人都知道了,他們根本沒有打聽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因為人們正在混戰之中,他們也并不清楚地知道,這話指的是貝利撒里烏斯。(9)但是大多數的人猜想到,這句話這樣快地便在所有哥特人中間傳遍,這絕不是偶然的,于是他們大多數的人便不管所有別的人,而開始射向貝利撒里烏斯。(10)哥特人中間每一個想表現勇氣的人立刻激起一股爭取榮譽的巨大熱誠,他們盡可能地逼近貝利撒里烏斯,一直試圖抓住他并且在盛怒中不斷用刀劍刺過去。(11)但是貝利撒里烏斯本人則一面躲閃騰挪,一面不斷地把他遇到的向他進攻的敵人殺死,而在這個危險時刻,他也大大地得益于他自己的長槍手和衛士們對他的忠誠。(12)因為他周邊的人表現了這樣的勇敢,以致我認為這是迄今世界上任何人從來不曾表現過的。(13)原來他們在自己的統帥和他的乘騎前面舉起了盾牌來保護他們,這樣便不僅承受了所有的投射物,而且逼退并打跑了不時向他進攻的那些敵人。這樣一來,整個戰斗便集中到一個人身上了。(14)在這一戰斗里,哥特人方面陣亡的不下一千人,他們都是戰斗在最前列的;而在貝利撒里烏斯的親信當中最勇敢的許多人都戰死了,長槍手瑪克森提烏斯是在對敵作戰中立下了大功之后倒下的。(15)但是萬幸的是,在那一天貝利撒里烏斯既沒有受傷也沒有被投槍刺中,盡管戰斗是圍繞著他一個人進行的。
(16)羅馬人終于由于自己的英勇而打跑了敵人,人數極多的蠻族一直逃回他們的大部隊那里去,在那里還沒有接戰的哥特步兵不費任何周折便擋住了他們的敵人并迫使敵人退了回去。(17)而當另一支騎兵又來支援哥特人時,羅馬人便拼命地逃跑,直到他們逃到一座小山那里,于是便爬上去,在那里堅持下來。但是敵人的騎兵卻直接跟蹤而上,于是展開了第二次的騎兵戰斗。(18)在那里安托尼娜的兒子佛提烏斯的馬夫瓦倫提努斯表現得特別英勇。他獨自一人跳到敵人的大群里去,親自抗擊哥特人的猛攻,這樣就挽救了自己的同伴。(19)羅馬人便用這種辦法逃掉了,他們來到羅馬城防工事的地方,而追擊的蠻族也一直跟蹤到被稱為“撒拉里亞門” 〔146〕 的城門之下。(20)但是羅馬的民眾害怕敵人會和逃回的羅馬人一道沖進城內從而打進要塞,因而很不愿把城門打開,盡管貝利撒里烏斯一再敦促他們開門,并為此對他們進行了威脅。(21)要知道,一方面,那些從塔樓向外看的人們認不出這個人來,因為他的臉和他的整個頭部滿都是血污與塵土,同時誰也無法看得很清楚,因為這時天色已晚,是日落的時候了。(22)而且羅馬人沒有任何理由認為統帥會活下來;因為從前一次敗退逃回的那些人曾報告說,貝利撒里烏斯在前面的行列里英勇戰斗時已經犧牲了。(23)因此用力向前沖擊并滿懷巨大憤怒的大群敵人正打算直接越過壕溝并進攻那里逃跑的敵人。(24)越過壕溝之后的羅馬人發現自己大批人被緊緊地擠在城根一帶乃至一個人挨上另一個人的時候,他們正在被壓擠到一個小小的空間之中。(25)但是工事內部的人們,由于他們失去了統帥和完全沒有準備,又為自己以及為城市擔驚受怕,所以他們完全無力保衛他們自己的人,盡管這些人處于十分危急的處境。
(26)于是貝利撒里烏斯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這個想法沒想到竟然使羅馬人擺脫了危局。原來他一面激勵所有自己的人,同時就突然向敵人發動了進攻。(27)而敵人甚至在這以前便已經亂成一團,因為天色已經暗了下來而且還因為他們是在進行追擊這一事實;可是現在,當他們完全出乎意料地看到逃跑者又向他們發起了進攻時,他們就以為是城里又有一支軍隊前來支援了,于是便全都驚慌萬分地立刻拼命逃走了。(28)但是貝利撒里烏斯并不拼命追趕他們而是直接回到城墻這邊來。這時羅馬人才鼓起勇氣把他和所有他的士兵接納到城里來。(29)貝利撒里烏斯和皇帝的事業差一點兒就被斷送了。在早上很早便開始了的戰斗直到黑夜才結束。在這次戰斗當中表現得比所有別的人更加勇敢的,在羅馬人當中是貝利撒里烏斯,而在哥特人當中是維桑都斯·汪達拉里烏斯。當環繞著貝利撒里烏斯展開了戰斗時第一個向他發動攻擊的就是維桑都斯·汪達拉里烏斯,直到他身上負了十三處傷而倒下之后才停止。(30)由于人們都認為他當場就陣亡了,他并沒有受到同伴們的照料,雖然說他們是勝利的一方。結果他就和戰死者一道躺在那里。(31)但是在第三天,當蠻族在羅馬的城圈近旁設營并且派出一些人去掩埋他們的死者并舉行傳統的葬禮的時候,那些搜尋戰死者遺體的人們才發現維桑都斯·汪達拉里烏斯還活著。維桑都斯·汪達拉里烏斯的一個同伴請維桑都斯·汪達拉里烏斯向他說幾句話。(32)但是維桑都斯·汪達拉里烏斯甚至連話也說不出,原來他體內因饑餓和他的傷痛引起的口渴而正發燒,因而他示意要對方給他灌一點水到嘴里。而當他喝了水并且恢復了神智的時候,他們便把他抬回了營地。(33)由于這一功業,維桑都斯·汪達拉里烏斯在哥特人中間獲得了巨大的名譽。此后他又活了很長一個時期,享有極大的聲望。而這便是戰斗后第三天發生的事情。
(34)但是那時,貝利撒里烏斯在他和他的隨從得到了安全之后,便把士兵和幾乎全體羅馬民眾集合到城墻的地方,并且命令他們點起很多堆火并在整個夜里都在警覺地守衛著。在巡視城墻各處的工事時,他都進行了整頓并且任命他的將領分別負責各個城門的守衛工作。(35)但是負責守衛那被稱為普萊涅斯提那門的城門 〔147〕 的貝撒斯卻派了一名使者到貝利撒里烏斯這里來,要他報告說,從另一個城門攻入的敵人已經占領了城市,這個城門橫跨在梯伯河之上 〔148〕 ,并且是以圣徒潘克拉提烏斯的名字命名的。所有和貝利撒里烏斯在一起的人聽到這個消息,都敦促他盡快從另一個城門逃命。(36)但是他在聽到這個消息之后,并不驚慌失措,而且他立刻宣布說這個報告是不正確的。(37)他這方面也派出了自己的一些騎兵盡快渡過了梯伯河,這些騎兵在那一帶進行了視察之后便帶回話來說,那一地區的城墻沒有受到任何敵方的進攻。(38)于是他立刻下令給負責守衛每一個別城門的將領:每當他們聽到工事的任何其他部分被敵人攻克的消息時,他們不應當設法協助進行守衛工作,也不應當放棄他們的崗位,而是應當靜靜地在原地等待;因為他本人會處理這樣的事情的。(39)而他這樣做是為了在遇到一個不確實的謠傳時他們不致再次陷入混亂之中。
當羅馬人還處于一團混亂之中的時候,維提吉斯把他的一名名叫瓦奇斯的將領,一個相當有地位的人派到撒拉里烏斯門 〔149〕 那里去。(40)此人到了那里之后,便開始譴責羅馬人對哥特人的叛變行為;他說,他們既叛賣了他們的祖國又叛賣了他們自己,因為他們不相信哥特人的強大力量卻相信保護不了他們的希臘人,盡管先前他們已看到,到意大利來的希臘人只是演悲劇和諧謔劇的優伶還有海上的盜賊而已 〔150〕 。(41)瓦奇斯所說的就是這些以及諸如此類的許多話,但由于沒有一個人和他搭話,他便回到哥特人和維提吉斯那里去了。(42)至于貝利撒里烏斯,他也引起了羅馬人對自己的許多嘲笑,原來雖然他好不容易才逃出敵人之手,他卻要他們從此鼓起勇氣來,不要把蠻族放在眼里。他說,因為他清楚地知道,他肯定能戰勝他們。他如何能肯定地認識到這一點,在后面我還會加以說明的 〔151〕 。(43)已經是深夜了,貝利撒里烏斯的妻子和他的那些在場的友人才終于好不容易強迫直到這時還沒有吃飯的貝利撒里烏斯吃了很少的一點面包。兩軍便這樣地度過了這一夜。
十九
(1)第二天,他們又列陣準備戰斗了。哥特人認為由于羅馬城規模大 〔152〕 ,因此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通過圍攻把它占領,羅馬人則在于如何保衛它。羅馬城墻有十四個大城門和幾個較小的城門。(2)哥特人既然不能用他們的全部軍隊從四面八方把城包圍起來,于是他們便設置了六個設防的營地,從這里攻擾包括從佛拉米尼烏斯門直到那個被稱為普萊涅斯提那門的城門的這五座城門的這一段城墻;而且所有這些營地都被他們設置在梯伯河的左岸。(3)因為蠻族擔心敵人會把以穆爾維烏斯為名的那座橋摧毀,從而使他們到達不了河右岸的全部地帶直到海邊的地方,并且用這種辦法一點兒也不會感到遭受圍攻時遇到的麻煩,于是他們便在梯伯河對岸地方的尼祿平原上設置了第七座營地,這樣在他們兩支軍隊之間便可以有一座橋了。(4)這樣一來,又有兩座城門被暴露在敵人的進攻威脅之下,這就是奧列利烏斯門 〔153〕 (現在這座門以基督的主要使徒彼得為名,因為他的墓離開這里不遠 〔154〕 )和特蘭斯提布爾提努斯門 〔155〕 。(5)這樣看來,哥特人用他們的軍隊包圍的只是羅馬城的一半左右,但是由于他們在任何方面都不受河流的阻隔而完全不能接近城墻,因此任何時候只要愿意他們都可以向整個城周發動進攻。
(6)現在我就來談一談羅馬人如何在河流的兩岸修筑城墻。(7)在古時,梯伯河有很長一段通常是沿著城墻流過的,甚至在它現在被攔入城墻的地方。但沿河的城墻所在的這塊土地是平坦而又極易接近的。(8)同這一塊平地相對,在梯伯河的對面有一座大山 〔156〕 ,從古以來羅馬的所有的磨坊都設立在這里,因為有一條水道把很多水引到山頭,而水便強有力地從那里的斜坡傾瀉而下。(9)由于這一理由,古羅馬人決定把這座山和它附近的河岸用一道墻包圍起來,這樣敵人便根本無法把那些水磨摧毀,也不能渡過河去輕易地對羅馬的城墻發動攻擊。(10)因此他們決定在這一地點的河上架一座橋并且使它和城墻連接起來;通過在河對岸的地區修建許多房屋,他們使得梯伯河流經城市的中心。關于這事就說這些吧。
(11)哥特人在所有他們營地的四周都挖掘了深溝并且把從溝里掘出來的土堆在溝的內側,使這土堤變得特別高,而且他們還把大量削尖的木樁插在土堤上,從而使他們的營地一點也不比設防的要塞差。(12)尼祿平原上的營地是在瑪爾奇亞斯的統率之下的(因為這時他已經和同他一道在高盧設營的隨從們從高盧來到這里),而統率其他營地的是維提吉斯和其他五個人;因為每一處營地都要有一位將領負責。(13)這樣,哥特人用這種辦法安排好了陣地之后便破壞了全部水道,為的是使它們根本不能把水引入這個城市。羅馬城一共有十四條水道,它們是古人用燒制的磚砌成的;水道是如此寬和如此高,它可以使一個人在里面騎著馬前進 〔157〕 。(14)而貝利撒里烏斯這方面則是以如下的方式安排城市的防務的。他本人據守小的平奇烏斯門和在它的右手的門,即撒拉里亞門。(15)因為這兩個門這里的城墻容易受攻擊,同時羅馬人又能從這兩個門出去迎擊敵人。他把普萊涅斯提那門交給了貝撒斯。(16)在平奇烏斯門的另一面的佛拉米尼烏斯門被貝利撒里烏斯交給了康士坦丁負責守衛,他先前便已把城門關閉,從里面堆砌起一面大石塊的墻壁從而極為安全可靠把它封了起來,這樣任何人也無法把它打開。(17)由于敵人的一處營地就在很近的地方,他擔心敵人會在那里對城市有什么陰謀行動。(18)而對于其余的城門,則他命令由步兵的將領們加以防守。他盡可能安全地把每一條水道封閉起來,方法是在相當長的一條距離內把水道內部用磚石之類的東西填滿以防止任何人通過它們從外部進來造成危害。
(19)但是,如上所述,在水道被破壞之后,水便不再推動石磨,而在圍攻期間由于缺乏一切食物,羅馬人完全無法利用任何種類的牲畜來轉動它們。的確,他們幾乎不能為他們不可缺少的馬提供飼料了。(20)于是貝利撒里烏斯想到這樣一個辦法。就在我前面剛才提到的和城墻連接的那座橋 〔158〕 的下面,他從兩岸拉過來繩子并且把它們拉得盡可能緊,又把兩只船并排地系在繩子上,船與船之間相隔有二呎的距離,這里從橋洞下來的水流是最有力量的;于是他便把兩個水磨分別安放在兩只船上,在它們中間安置通常使水磨轉動的機械裝置。(21)在這些船下手他又系上其他的船,每只船后面都依次有另一只船,同樣地把水車安放在它們中間,這樣有長長的一串。(22)這樣,由于水流的力量,水車便一個接一個地獨自轉動起來,它們又帶動和它們相連的水磨,從而為羅馬城磨出足夠的面粉。而當敵人從開小差的士兵了解到這一情況時,他們便用如下的辦法摧毀水車。(23)他們把大的樹木和不久前陣亡的羅馬士兵的尸體收集起來,不斷地把它們投入河中;(24)它們大多數被水流沖到船中間去,從而把水車撞毀。但是貝利撒里烏斯看到發生的情況之后,便想出了如下的對策。(25)他在橋上手拉起了長長的完全橫越梯伯河的鐵鏈。河水沖過來的一切物件碰到鐵鏈就擠在那里不能再向前走了。(26)被指派干這項工作的人們在這些東西順流而下時不斷地把它們拖出來,放到陸地上去。而貝利撒里烏斯這樣做,與其說為了這水磨,不如說因為他吃驚地考慮到,敵人會乘著許多船在這個地方進入橋里,這樣在人們知道他們的出現以前,他們已經在城市的中心了。(27)這樣一來,蠻族就放棄了這個試圖,因為他們在這上面沒有取得成功。此后羅馬人便繼續使用這些水磨,但是由于缺水,他們完全無法再洗澡了。(28)不過他們的飲用水卻是足夠的,因為即使住在離河很遠地方的那些人也能從井里打水。(29)至于把城里的污物排出去的地下水道,貝利撒里烏斯則認為沒有必要擔心它的安全,因為它們都是排放到梯伯河里去的,因此敵人不可能在地下水道方面對城市有任何陰謀舉動。
二十
(1)為了對付圍攻,貝利撒里烏斯就作了這樣的安排。在撒姆尼特人中間有一大批在自己田野上牧放牲畜的少年,他們從自己人中間選出兩個力氣大的,把一個人命名為貝利撒里烏斯,另一個人命名為維提吉斯,然后要他們兩個人角力。(2)于是兩個人便拼命地比試起來,結果那個被命名為維提吉斯的被摔倒了。于是這一大群少年便開玩笑地把他吊到了一棵樹上。(3)但恰巧這時在那里出現了一只狼,于是少年們便都跑掉了。而那個被吊在樹上命名為維提吉斯的少年在那里受了懲罰的一陣子折磨之后便死掉了。(4)當撒姆尼特人得知這一事件后,他們并沒有對這些孩子施加任何懲罰,而是從這一事件的意義得到啟示,因而宣布說貝利撒里烏斯肯定會取得勝利。關于這件事就說這些了。
(5)但是羅馬民眾完全不習慣于戰爭和圍城的苦難。因此,當他們開始因不能沐浴和缺少糧食而感到苦惱,發現他們自己為了保衛城墻不得不放棄睡眠,并且疑心這座城市用不了多久便會被攻占的時候,而與此同時,當他們又親眼看到敵人掠奪他們的土地和其他財產的時候,他們開始感到不滿和氣憤,因為他們并沒有干任何壞事,卻要遭受被圍之苦和這樣大的危險。(6)于是他們自己集合成群,公開地咒罵貝利撒里烏斯,理由是在他從皇帝那里得到足夠的兵力之前,竟敢向哥特人發動戰爭。(7)而且被稱為元老院的議會的成員也都在暗中對貝利撒里烏斯發出了這樣的責罵。維提吉斯從開小差的士兵聽到了這一切而想在他們中間激起更多的不和,認為用這種辦法可以把羅馬人的事業攬得一塌糊涂,因此他便派出一些使節到貝利撒里烏斯那里去,其中有一個人名叫阿爾比斯。(8)當這些人來到貝利撒里烏斯這里之后,他們便當著羅馬元老們和所有軍隊將領的面講了如下的話:
“將領啊,從古以來人們對于他們給予事物的名稱便作了準確而恰當的區分;而這些區分當中的一個是:魯莽和勇敢是有區別的。(9)魯莽一旦控制了一個人,這就會使他不光彩地遭到危險;但勇敢卻使他因英勇的聲名而取得應有的獎賞。(10)現在是二者之一驅使你們對我們作戰,但這是二者之中的哪一種你們會立刻使我們看清楚的。要知道,如果,一方面,當你們同哥特人作戰時你們相信自己的勇敢,那么,高貴的先生,你會有充分的機會來干一番勇敢的人的事業,因為你們只需從你們的城墻上看一看敵人的軍隊便可以了;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你們是因為魯莽才來向我們發動進攻的話,肯定你們現在就會為你們的膽大妄為而后悔的。(11)要知道,輕舉妄動的那些人的意見,在他們發現自己處于危急狀態時,往往是會改變的。因此現在不要再叫這些羅馬人繼續吃苦了,他們是提奧德里克用不僅是溫馨富裕而且是自由的生活所撫育的人們,不要再同哥特人和意大利人的主人那個人對抗了。(12)你們像現在這個樣子被圍困在羅馬城內并且卑怯地害怕敵人,而另一方面這座城市的國王卻在一個設防的營地里消磨時光并且使他自己的臣民遭受戰爭的災難,這豈不是十分荒唐的事情嗎?(13)但是我們卻要給予你和你手下的人一個機會,可以帶上所有你們的財產立刻不受傷害地離開。要知道,粗暴對待已經懂得采取新的明智看法的人們,我們認為這是既違反神的意旨,又不符合人的行為規范的。(14)而且我們還樂于問一問在場的羅馬人,哥特人有什么對不住他們的地方,使得他們既背叛了我們,又背叛了他們自己,要知道,直到目前為止他們一直受到我們的善待,而現在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也知道他們期待于你們的援助是什么貨色了。”
(15)以上就是使節們的發言。對此貝利撒里烏斯作了如下的回答:“在什么時候商討我們的事業,這不是你們的事情。要知道,人們習慣上絕不是按照他們的敵人的判斷來進行戰爭的,而通常每個人自己都是按照他認為是最好的方式來安排他自己的事情的。(16)但是我要對你們說的是,將會有這樣一個時候,那時你們將要把你們的頭鉆到薊叢里面去并且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藏身之處。(17)再說我們攻占的羅馬吧,我們手里的羅馬根本不是屬于別人的東西,倒是你們先前侵犯了這座根本不屬于你們的城市,只是現在你們并非心甘情愿地把它歸還它過去的主人而已。(18)不管你們當中的什么人,如果想不經過戰斗而希望插手羅馬的事情,那他就想錯了。告訴你們,只要貝利撒里烏斯活在世上,他就不可能放棄這座城市。”這就是貝利撒里烏斯的話。(19)羅馬人由于心里十分害怕所以坐在那里一言不發,甚至在使節們最后由于他們背叛了哥特人而責罵他們時,他們也不敢對使節作出回答;當然,只有一個名叫費戴利烏斯的人認為應當奚落他們一頓。(20)這個人當時是近衛軍長官 〔159〕 ,是由貝利撒里烏斯任命擔任這一職務的;而由于這一原因,他似乎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忠于皇帝。
二十一
(1)使節們于是回到自己的軍隊那里去了。當維提吉斯向他們打聽貝利撒里烏斯是怎樣一個人,以及在從羅馬撤退的問題上他的意圖如何時,使節們回答說,如果哥特人認為他們不管用任何辦法會把貝利撒里烏斯嚇倒的話,那他們的希望便落空了。(2)當維提吉斯得知這一情況時,他便開始十分認真地計劃對城墻的一次猛攻,而他對攻打要塞所做的準備是這樣的。(3)他用木料制造一些和敵人的城墻一樣高的塔樓,他是通過以一排排砌石的寬度為依據而進行的許多計算而發現了它的準確尺寸的。(4)他的這些塔樓下面的每個角都安了輪子,輪子在轉動時可以在規定的時間把塔樓推到進攻的軍隊所希望的任何地點去。塔樓是用由軛連結在一處的牛來拖動的。(5)在這之后他又準備了很多一直可以達到胸墻的云梯,還有四部被稱為“公羊”的攻城器械。(6)這種器械是這個樣子。同樣長度的四根直立的木柱相互對著樹立起來。在這四根柱子上他們又安上八根橫梁,上下各有四根,這樣便把它們固定在一起。(7)在他們這樣造成了一個四面的建造物的架子之后,他們不是用木墻或石頭墻把四面圍起來,而是給它的四面都蒙上一層生皮,這樣拉它的人們會感到輕快,而里面的人們也最少危險被敵人從外部射中。(8)在這裝置里面,他們從上面用可以自由擺動的鏈子吊著另一條橫木,使它的位置大概在內部的中間。然后他們削尖橫木的端部,給它包上一個大的鐵頭,正好像他們給投槍的圓尖包頭,或者,有時他們把鐵頭做成方形,像是個鐵砧子似的。(9)這整個裝置被安放在四個輪子上,每一根直立的柱子下有一個輪子,每個攻城器械至少有五十個人從里面推動它。(10)繼而當他們把這一器械推到城墻的地方時,他們便通過轉動某一機械裝置把我剛才提到的橫木向后拉,然后讓它以巨大的力量向前沖擊城墻。(11)通過反復的撞擊,這個橫木便十分容易地把它沖擊的無論哪里的城墻撞倒打穿,并且正是由于這一理由,這一器械有了它現在的名稱,因為橫木沖擊的一端,既然是突出的,所以通常沖撞它會遇到的任何東西,正好像公羊的行動一樣。(12)進攻城墻的人們使用的公羊就是這樣。(13)而哥特人正在準備好多用木柴和蘆葦制作的柴束,其用途是:把這些柴束投入溝里就可以使那里變為平地,而這種器械也就可以越過去了。而哥特人這樣地進行了準備之后,他們是迫不及待地想對城墻發動猛攻的。
(14)但是貝利撒里烏斯把人們稱之為“巴利斯塔” 〔160〕 的一種器械安放在塔樓上。這種器械的外形像是一張弓,但是在它們的下側有一個帶鉤的木桿伸出來;安在弓上的這個木桿在弓上可以自由移動,它下面則有一個平直的鐵座。(15)因此當人們想用這種器械射擊敵人時,他們便用系在它們上面的一條短繩把弓的兩端拉緊,而把箭放在木桿的溝槽里,這里用的箭比他們用弓射出的箭短一半,但是卻是一般箭的四倍粗。(16)不過它們并沒有通常的箭上的羽毛,而是用薄木片代替羽毛。他們把它制造得在每一方面都像箭,而使加到上面的箭頭很大,以便同它的粗細相配合。(17)站在它兩邊的人用某種裝置把它擰緊,隨后有溝槽的木桿向前沖出,然后停止,而箭便從木桿上射出 〔161〕 ,其力量如此之大,它的射程至少是普通箭的一倍,如果它射中樹木或石塊,它是很容易把它射穿的。(18)被稱為“巴利斯塔”的器械就是這樣,人們所以這樣稱呼它,是因為它發射的力量很大 〔162〕 。他們把另一些可以投擲石塊的器械沿著女墻設置起來。(19)這些器械和投石器相似,人們叫它們“野驢” 〔163〕 。而城門外部他們則安放了“狼” 〔164〕 ,他們是用如下方式來制造“狼”的。(20)他們先把兩根從地面直到女墻那樣高的木頭樹立起來;然后再把相互榫接起來的木條裝配到一起,有的直放,有的橫放,這樣在交叉處的空間看來像是一連串的空格子。從每一個交叉的地方都有一種喙形物伸出來,它們和粗大的刺棒十分相似。(21)隨后他們便把交叉的木條固定在兩根直立的木頭上,從頂端開始向下到一半的地方。這之后便把這兩個木柱靠在城門上。(22)只要敵人一走近它,上面的人便抓住木柱的頂端向外推,這器械便突然落到進攻者身上,用突出的喙輕易地殺死被它所能制住的所有的人。這就是貝利撒里烏斯所做的事情。
二十二
(1)在圍攻開始以來的第十八天日出時分,哥特人在維提吉斯的率領下向設防的要塞進發以便猛攻城墻,羅馬人看到他們根本沒見過的塔樓和“公羊”向他們攻來感到十分驚慌。(2)但是貝利撒里烏斯看到敵人的隊伍帶著攻城器械向他們迫近時卻笑了起來,他命令士兵保持安靜,除非他發出信號,在任何情況下也不要開始戰斗。(3)至于他為什么發笑,他并沒有說明理由,但后來人們才知道。但是羅馬人認為他是用玩笑掩蓋他的真實感情,因此咒罵他,說他無恥,他們感到憤怒的是:在敵人向前推進時他竟然不設法制止他們。(4)但是當哥特人接近壕溝時,統帥第一個拉開了弓而幸運地射中身著甲胄走在人們前面的那個人的頸部并把他殺死了。(5)受到致命傷的這個人仰面朝天地倒下了,這時羅馬全軍發出了先前從來沒有聽到過的一片震天的歡呼,因為他們認為他們已經有了一個絕妙的吉兆。(6)貝利撒里烏斯再次射出一箭,這第二次和第一次完全一樣,而從城墻上發出了更大的歡呼,羅馬人竟認為敵人已經被打敗了。(7)于是貝利撒里烏斯給全軍發出信號要他們射箭,但他卻命令他自己身旁的人們只向著牛射。(8)結果所有的牛都倒下了,這樣敵人就再也不能把塔樓向前推動,并且在慌亂中也不知如何應付正在進行的戰爭中的緊急局面。(9)這樣人們才明白了貝利撒里烏斯的先見之明,即他并不想在敵人還離得遠時扼制他們,還明白了為什么他笑敵人的愚蠢,因為他們竟然無知到想把牛驅趕到敵人的城下。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撒拉里烏斯門的地方。(10)但是在這里受挫的維提吉斯卻把一大批哥特士兵留在這里,把他們組成一個很深的方陣并且指示將領們絕不可猛攻城墻的工事,而是留在原陣地迅速向女墻發射,以便不給貝利撒里烏斯任何機會去支援城防的任何其他地方,這樣他本人就可以帶領優勢的兵力去攻打那個地方了;隨后他便率領一大支軍隊去了普萊涅斯提那門,羅馬人把這一部分的工事稱為“維瓦里烏姆”(Vivarium) 〔165〕 ,這里的城墻是最容易受到攻擊的地方。(11)事實是,那里已經有了戰爭器械,其中包括塔樓和攻城槌(公羊)以及大量的云梯。
(12)但就在這個時候,哥特人以如下的方式在奧列利烏斯門 〔166〕 發動了另一次猛攻。原來羅馬皇帝哈德里安的陵墓 〔167〕 就在奧列利烏斯門外面,離開工事大約有石頭的一擲那樣遠,這是一座十分壯觀的建筑。(13)它是用帕若斯的大理石修造的,石塊接合得嚴絲合縫,中間根本不抹任何東西 〔168〕 。它的四面都一樣長,每面大概是石頭的一擲的長度,但它們的高度卻超過城墻的高度。(14)在那上面有同是大理石的人和馬的雕像,工藝極為精美 〔169〕 。但是由于這陵墓在古時的人看來像是威脅城市的一座要塞,所以他們從城墻修出兩道墻把它圍了起來 〔170〕 ,這樣便使它變為城墻的一部分。(15)確實,它看起來就好像那里城門前作為屏衛 〔171〕 的一座高高的塔樓。因此,這里的工事是很起作用的。而受貝利撒里烏斯的任命負責守衛這一陵墓的正好是康士坦丁。(16)他還指示康士坦丁負責守衛和它相連結的城墻,因為那里只有一支人數不多、微不足道的衛戍部隊。原來由于城墻的這一部分是全部城墻中最少可能受到攻擊的(因為有河流在這段城下流過),所以他認為這里不會受到猛攻,因而只在那里安置了一小支衛戍部隊,并且由于他手里的士兵不多,所以他把大多數的士兵安置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17)原來皇帝的軍隊在這次圍攻開始時集結在羅馬的至多也只有五千人。(18)但是由于有人報告給康士坦丁說,敵人正在試圖渡過梯伯河,因此他擔心工事的那一部分的安全,便在少數人的陪同下親自全速趕到那里去進行協助,而命令他的大部分士兵守衛城門和陵墓。(19)但就在這時哥特人已開始對奧列利烏斯門和哈德里安塔樓展開了猛攻,他們雖然沒有任何作戰器械,但是他們帶來了大量的云梯,并且認為通過射出大量的箭,他們會很容易地使敵人處于手足無措的地位,還因為敵人數量少而無需任何困難便會戰敗敵人的衛戍部隊。(20)在他們向前推進時,他們在面前舉起了并不比波斯人使用的長楯為小的盾牌,并且在不為敵人發覺的情況下逼近到他們跟前的地方。(21)原來他們推進時是在延伸到使徒彼得的教堂 〔172〕 的柱廊的掩蔽之下的。他們是從掩蔽處突然出現并展開了進攻的,這樣守衛的士兵既不能使用被稱為“巴利斯塔”的器械(因為這些器械只能把弩箭直射出去):也的確不能用他們射出的箭來阻擋向他們進攻的敵人,因為敵人使用的大楯使局勢對他們不利。(22)但是哥特人繼續向他們發動猛烈的進攻,向城垛射出了大量的箭,并且他們已經要把云梯搭到城墻上了,因為他們實際上已經把保衛陵墓的士兵包圍起來了。要知道,每當哥特人向前推進時,他們總是從兩翼包抄到羅馬人的后方 〔173〕 ;而在一個短時間里,羅馬人感到了恐慌,因為他們不知道用什么辦法來挽救自己,但是后來他們一致商定把大多數的巨大雕像砸碎,這樣他們便取得了大量石塊,然后雙手舉起它們向敵人的頭部砸去,敵人于是在大量的石塊面前退下去了。(23)而當他們向后退一小段路程時,這時占了上風的羅馬人鼓起了勇氣,便伴著有力的吼叫聲通過向敵人射箭和投石塊而把進攻者打退。(24)他們開動器械,這使他們的敵人十分害怕,而敵人的猛攻便迅速給結束了。(25)而就在這時,康士坦丁也來了,他已經把試圖渡河的敵人嚇住并且不費什么氣力地把他們趕了回去,因為敵人并未發現這部分城墻完全無人守衛,像他們預料的那樣。奧列利烏斯門 〔174〕 這里于是又得到了安全。
二十三
(1)但是還有一支敵人的軍隊來到了梯伯河對岸的那個被稱為普萊涅斯提那門的城門,不過他們在那里無所作為,沒有任何可說的事情,因為那里是防守堅固的。原來城市在這里的工事是位于陡峭的地段上,它的地點不利于敵人進行猛攻。(2)保路斯親自率領一支步兵隊伍正守衛在那里。同樣地,他們也不敢進攻佛拉米尼烏斯門,因為它位于一個陡坡上,因而不是很容易接近的。(3)守衛在這里的是被稱為“列吉斯” 〔175〕 的一支步兵隊,他們的將領則是烏爾西奇努斯。在這個城門和它右手被稱為平奇烏斯門的小城門中間有一段城墻在古時自己裂了開來,不過沒有裂到地面,而是向下裂到一半左右,但它仍然沒有塌下來或受到別的損害,只是它的兩側有所傾斜,乃至看起來一部分比其余部分向外凸出,而另一部分又凹進去。(4)由于這一情況,羅馬人自古以來便用他們自己的語言把這個地方稱為“破墻” 〔176〕 。(5)但是當貝利撒里烏斯在開頭想把這一部拆毀重修時,羅馬人卻制止他這樣做,他們說使徒彼得曾向他們保證,他將負責保衛這里的城墻。這位使徒受到羅馬人的崇敬,人們對他的敬畏超過對其他任何人。在這里發生的一切事件其結果在所有方面都是羅馬人所思和期待的。(6)在哥特人圍攻羅馬期間,無論是哪一天還是在整個時期當中,沒有任何敵人的軍隊來到這個地方,那里也沒有發生過任何騷亂。(7)確實使我們感到吃驚的是:在整個時期里,無論是他們進行猛攻的時候,還是在夜間實現他們攻城計劃的時候,則無論我們還是敵人都不記起工事的這一部分。(8)事實上,正是由于這一原因,稍后也沒有任何人敢于修復城墻的這一部分,而直到今天,那里的城墻仍然是這樣地裂著。關于這事就說這些了。
(9)在撒拉里烏斯門這里,有一個身軀高大、驍勇善戰又有相當地位的哥特人,身穿胸甲,戴著頭盔,卻不留在同伴的隊伍中而是單獨站在一棵樹旁邊不斷地向女墻那邊射出了許多支箭。(10)但這個士兵卻偶然地被他左手塔樓上的器械射出的弩箭所射中。(11)弩箭穿透了這個人的胸甲和身體,還有一半長度以上射進了樹木,并且把他釘在了弩箭射入樹木的地方,結果使他成為一具吊在那里的尸體。(12)當哥特人看到這一情況時他們嚇壞了,因此他們雖然保持了隊形,卻退到了射程以外的地方。不過他們不再騷擾城上的士兵了。
(13)但是貝撒斯和佩拉尼烏斯卻來召請貝利撒里烏斯了,因為維提吉斯在維瓦里烏姆這里向他們發動了最猛烈的進攻。貝利撒里烏斯對那里的城墻是不放心的(因為前面已經說過 〔177〕 ,那里是城墻最易受攻擊的部分),所以他親自全速前來增援,只把他的一個朋友留在撒拉里烏斯門那里。(14)他發現維瓦里烏姆這里的士兵害怕敵人的進攻,因為敵人在這里發動的進攻極為猛烈而且人數眾多,于是他就要他們蔑視敵人并恢復了他們的信心。(15)由于那里的地面 〔178〕 十分平坦,因此這里可以受到任何敵人的攻擊。并且由于某種原因,那里的城墻坍塌的地方很多,乃至磚與磚之間接合得不很牢固。(16)因此古羅馬人在它外面又另修了一小段城墻把它圈起來,但這樣做并不是出于安全的考慮(因為它上面沒有任何作為工事的塔樓,實際上也沒有修造任何女墻,沒有任何可以用來擊退敵人對工事的進攻的手段),而是把它用于一種很不得體的奢侈做法,即他們可以把獅子和其他野獸關在里面養起來。(17)而正是為了這一原因,羅馬人把這個地方稱為“維瓦里烏姆”(Vivarillm);對于一個正規飼養未經馴服的野獸的地方,羅馬人就是這樣稱呼的。于是維提吉斯便開始在沿著城墻的不同地點準備了各種各樣的器械,并且下令哥特人在城墻外挖掘地道,因為他認為,如果他們進到城里來,便可以輕而易舉地占有主要的城墻,因為他知道它決不是防守堅固的。(18)貝利撒里烏斯看到敵人正在維瓦里烏姆那里挖地道并且在許多地點向工事發動猛攻,他既不許士兵保衛城墻,也不許他們留在女墻那里,只有很少數人是例外,不過在他身邊的是全軍中最精銳的部分。(19)但是他要他們都穿上胸甲、手中只持刀劍準備在下面城門附近。而當哥特人打穿城墻進到維瓦里烏姆里面來的時候,他迅速派遣奇普里安和其他幾個人到圍墻里去對付他們,命令他們放手戰斗。(20)他們殺死了所有攻進來的人,因為這些人根本沒有自衛,同時在出口處由于空間擁擠還有相互踐踏致死的。(21)而由于形勢的突然逆轉敵人驚慌失措并且沒有保持應有的隊形而是分頭亂竄,貝利撒里烏斯卻突然打開城門,讓自己的全部軍隊出城抗擊敵人。(22)哥特人根本沒有想到抵抗,而是四下里抱頭逃竄;羅馬人則窮追不舍,不費任何氣力便把他們遇到的所有的人殺死;追擊用了很長的時間,因為敵人為了進攻這里的城墻,從自己的營地出發走了很長的一段路程。(23)隨后貝利撒里烏斯又下令把敵人的器械燒掉,燒得高高的火焰自然更為加重了逃跑者的驚慌情緒。
(24)與此同時,恰好在撒拉里烏斯門也發生了同樣的情況。原來羅馬人突然打開城門,出其不意地向蠻族攻擊,而當敵人沒有進行任何抵抗而轉身跑掉時,他們便把敵人殺死了;于是他們便燒掉了他們近旁的作戰器械。(25)城墻許多部分的火焰燒得很高,哥特人已經不得不從整個城圈退下去了;雙方士兵的呼叫聲響徹云霄,城上的人們是在催促追擊者,而營地里的人們則是為他們身受的巨大災難而號泣。(26)那一天哥特人方面陣亡的三萬人而受傷的人更多,這是他們的將領宣布的。原來由于他們是大量的人集合在一處,所以從城上雉堞向他們進攻的人,通常總是會射中他們中間的某個人,而同時向外的出擊也使得極多受驚嚇的和逃跑的人喪命。(27)而且城下的戰斗在早上很早的時候便開始了,直到午后很晚的時候才結束。因此在那一夜里,雙方的軍隊都在原地營宿;羅馬人在工事上高唱勝利之歌并且把貝利撒里烏斯捧到天上去,他們取得了從死者身上搶來的戰利品,另一方面,哥特人卻是照顧傷者,哀悼死者。
二十四
(1)于是貝利撒里烏斯就給皇帝寫了一封信,信中的大意是這樣:“我們按照你所命令的來到了意大利,我們已經使自己成了意大利大部分土地的主人而且還在把蠻族趕走之后占領了羅馬。這里蠻族的將領就是不久前我解送到你那里去的留德里斯。(2)但是由于我們在西西里和意大利安排了大量的軍隊以保衛我們已表明能以攻占的要塞,結果我們的軍隊便減少到只有五千人。(3)但是敵人卻集結了十五萬人來進攻我們。首先,當我們出去偵察他們沿梯伯河的兵力,卻違反我們的意圖而不得不同他們展開戰斗時,我們差一點被他們的大量投槍所埋葬。(4)在這之后,當蠻族以全軍之力攻打城墻并且利用各種作戰器械對每一處的工事發動猛攻的時候,他們幾乎在第一次沖擊的時候就俘獲了我們并攻占了羅馬城,并且,若不是某一偶然事件使我們免遭毀滅的話,他們本來是會得到成功的。(5)超越事物的本性的成就按道理不宜于歸之于人的勇氣,而應歸之于一個更強大的力量。(6)到目前為止我們成就的一切,無論這是由于某種幸運或勇氣,都是再好不過的;但是從現在起向前展望,我能以希望你的事業會取得更大的成就。(7)但是,我有責任說的和你有責任做的任何事情,我將絕不向你隱瞞,因為我知道,人類的事情不管根據上帝的意志怎樣發展,但是對任何一件事業負責的人們總是會按照他們自己的所作所為贏得稱贊或受到指責。(8)因此,希望有足夠數量的武器和士兵送到我們這里來,以便從現在開始,我們可以以對等的力量同敵人作戰。(9)要知道,人們不應當在所有的事情上相信命運,因為命運,從它的方面來說,并不總會是一樣的。但是,皇帝啊,請務必記住這一點,如果這時蠻族戰勝了我們,我們將被驅出原來屬于你的意大利,還將失去軍隊,而在這一切之外,我們還將因為我們的行為而蒙受不管會是多么大的恥辱。(10)因為我不想說,人們還會認為我們毀掉了羅馬人,正是這些人把對你的王國的忠誠看得比他們自己的安全更重要的。(11)因此,如果這樣的事發生了,對我們來說結果將會是:迄今為止我們取得的成功到頭來將表明那只不過是災難的一個序曲而已。(12)要知道,如果過去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即我們已被逐出羅馬和康帕尼亞,并且在早得多的時候,我們被逐出西西里,則我們只會感到一切不幸當中最輕微的不幸的痛苦,這就是,我們發現自己并不能依靠別人的財產發財致富。(13)此外,你還應當考慮到這一點,即使有比一萬人多許多倍的人來守衛羅馬,他們也絕不可能守衛任何一個長時期,因為這座城市占的地區大,并且由于它不臨海而被切斷一切糧食的供應。(14)雖然目前羅馬人對我們是友好的,但如果他們的困苦處境持續下去,也許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一條更符合他們自己的利益的道路。(15)要知道,隨隨便便就同別人結為朋友的那些人,習慣上只有在對方交好運而不是遭厄運的時候才同他們保持友誼。(16)而且,羅馬人迫于饑餓還會做出他們不愿做的許多事情。(17)至于我,我知道,對于你的王國我甚至有獻出生命的義務。而由于這個理由,只要我活著,就沒有任何人能使我離開這座城市,但是我請你考慮一下,貝利撒里烏斯的這樣一個結局會給你帶來怎樣一種名聲。”
(18)貝利撒里烏斯寫的信便是這樣。深感痛苦不安的皇帝于是開始匆匆忙忙地集合一支軍隊和艦隊,并且下令瓦列里安和瑪爾提努斯 〔179〕 全速前往增援。(19)實際上他們在冬至前后已奉派率領著另一支軍隊從海路去意大利。(20)但是他們乘船只到達希臘,并且由于他們無法再向前推進,他們就在埃托利亞和阿卡爾那尼亞過冬了。(21)皇帝優斯提尼安把這一切告訴了貝利撒里烏斯,這樣便使他和全體羅馬人有了更大的勇氣并且使他們的熱情鞏固了。
(22)這時在拿波利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在那里的市場上有哥特人的領袖提奧德里克的一幅像,它是用各類極小的并且幾乎是所有各種顏色的石子拼成的。(23)當提奧德里克還在世的時候,有一次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這幅畫的頭部散開了,拼在一處的石子亂了次序,盡管并沒有任何人接觸過它,而恰巧就在這時,提奧德里克隨即結束了自己的一生。(24)八年后,提奧德里克像身體的部分突然又散了,而提奧德里克的外孫阿塔拉里克立刻也死了。(25)又過了不久之后,鼠蹊附近的石塊又崩落到地面上,結果提奧德里克的孩子阿瑪拉宗塔便過世了。已經發生的這些事情就有如上面描述的那樣了。(26)但是當哥特人開始包圍羅馬的時候,巧的是這個鑲嵌的像從大腿到足尖的部分又崩落了。(27)這樣一來,整個鑲嵌畫便從墻壁上消失了。而羅馬人在預言這一事件的意義時認為,皇帝的軍隊在這一戰爭中將會得到勝利,理由是提奧德里克的腳部正是他所統治的哥特人民,因此羅馬人便更加抱有希望了。
(28)此外,在羅馬也有幾個貴族宣布了西比拉的預言 〔180〕 ,他們說城市遭到的危險只持續到七月。(29)因為命運注定,到那時將會有一個人被任命為羅馬人的國王,從此羅馬人便不必再害怕任何蓋特人的危險了。(30)他們認為預言中的蓋特種族就包括哥特人。這個預言的原話是這樣的:“在這第五個(克溫提利斯)月里,在〈新〉國王的統治下,(羅馬人可以根本不用害怕)蓋特人了……” 〔181〕 。(31)并且他們說,這第五個月乃是七月,因為有的人指出,圍攻是從三月一日開始的,從那時算起,第五個月正是七月,另一些人認為,這是因為直到努瑪做國王時為止,人們把三月認成是第一個月,而在那時之前,一整年里包含十個月,因此我們的七月才有了Quintilis的名稱 〔182〕 。(32)然而,說到底,這些預言沒有一個是應驗的。要知道,當時并沒有一位國王被派到羅馬人這里來,并且一年過去之后,圍攻的軍隊也沒有撤走,而且在哥特人的國王托提拉的統治時期羅馬人再次陷入類似的險境,這事以后我還要談到 〔183〕 。
(33)但我以為,這個預言指的并不是蠻族當前的這次進攻,而是已經發生或以后的某個時候會發生的另一次進攻。(34)按照我的看法,在西比拉的預言得到證實之前,凡人是不可能發現它們的真實含義的。(35)造成這種情況的理由,就是在我研讀了有關的一切預言之后下面我要說的。西比拉所講的并不總是談依次發生的事件,它們的敘述更談不上非常有系統,而是就利比亞的騷亂講出某一詩句 〔184〕 之后立刻又轉到波斯的國土上去,(36)從那里又進而敘述羅馬人的事情,接著又敘述亞述人的事情。并且在提出有關羅馬人的預言時,又預言不列顛人的災難。(37)因此之故,在西比拉預言應驗之前,任何人都不可能理解它們,而只有在預言實現之后,在人們根據經驗能以對這些話加以考察之后,時間本身才能以表明它才是對西比拉的預言的一個精確的解釋者。不過對這類事情,每個人愛怎么看就怎么看吧。而我還是要回到前面我岔開的地方再說下去。
二十五
(1)在哥特人猛攻城墻但是被擊退的那一夜里,兩軍都留在陣地上沒有睡,這一點我在前面已經說過了 〔185〕 。(2)第二天,貝利撒里烏斯下令所有的羅馬人把他們的妻子兒女以及他們認為在守衛羅馬城時并非必需的那些奴仆都送到拿波利去,目的則在于避免缺糧的威脅。(3)他還命令士兵也同樣做,如果有誰也有男性的或女性的侍從的話。他還說在被圍攻期間,他不再能按通常的定量把糧食供應給他們,他們實際上只能取得他們每日定量的一半,其余一半則用現金支付。(4)他們于是也都按照他的指示做了。緊跟著大群的人便起程到康帕尼亞去了。一部分人十分幸運地弄到了停泊在羅馬港口的船 〔186〕 ,便乘船出發了,還有一部分人則是循著所謂阿皮亞大道 〔187〕 步行離開的。(5)無論是步行還是乘船離開港口的人,都不必害怕圍攻者會給他們造成危險。這是因為,(6)一方面,由于羅馬城市很大,敵人無法用營地把整個羅馬包圍起來;另一方面,他們的小股的隊伍不敢遠離營地,因為他們害怕敵人的出擊。(7)因此被包圍的人們在一個時期里有很多機會既能到城外去又能從外面把糧食運進來。(8)特別是在夜里,蠻族總是感到十分害怕,因此他們只是在放哨之后便安安靜靜地待在自己的營地里了。(9)原來從城里不斷有隊伍出去,特別是人數眾多的瑪烏里人,并且每當他們發現他們的敵人在睡覺或分小股游蕩的時候(這種情況通常往往發生在一支大軍之中,這時出去的人們不僅僅是為了方便方便,而且還需要牧放馬和騾子以及適于當作食品的動物),他們便會把敵人殺死并迅速地劫奪對方的財物,如果碰巧敵人的人數眾多,他們就向回跑,因為他們是天生的快腿,又是輕武器的裝備,所以在逃跑時追趕他們的人永遠是追不上的。(10)因此絕大部分的人都能以從羅馬撤退出去,有些人去康帕尼亞,有些人去西西里,還有些人去他們認為較容易去或認為更適于去的地方。(11)但是貝利撒里烏斯看到他部下的士兵人數根本無法保衛整圈的城墻,因為我在前面提到過 〔188〕 ,士兵的數目是有限的,并且這些人不能在總是不睡覺的情況下進行守衛,而一部分在守衛時另一部分人自然要睡覺的。與此同時,他還看到絕大多數的民眾極為貧困并且缺乏生活必需品。要知道他們都是靠雙手勞動的人,根本沒有隔宿之糧,并且既然他們由于城市被圍而無工可做,所以也就沒有取得糧食的手段。為此貝利撒里烏斯把士兵和公民混編起來,把他們分派到每一個崗位并且每天為一個沒有正式入伍的人規定了一份固定的報酬。(12)這樣組成的隊伍足夠守衛城墻,足夠擔起在規定的夜里指定給每個隊伍的、在工事上放哨的任務,隊伍里的成員全都輪流參加站崗。用這種辦法,貝利撒里烏斯便解決了士兵和公民兩方面都感到苦惱的問題。
(13)但是由于懷疑羅馬的大主教西爾維里烏斯暗中同哥特人進行背叛性的談判,所以貝利撒里烏斯立刻把他送往希臘,稍后又任命一位名叫維吉利烏斯的人擔任大主教的職務。(14)并且根據同樣的罪名,他從羅馬驅逐了一些元老,但是稍后,當敵人放棄了包圍的行動并撤走時,他便又叫他們返回自己的家。(15)在這些人當中有一個名叫馬克西姆斯的,此人的祖先馬克西姆斯 〔189〕 過去曾有過反對皇帝瓦倫提尼安的罪行。由于擔心把守城門的衛兵會參預陰謀并且擔心會有人從外面接近城門,意圖用金錢收買他們,他每個月都要把城門所有的鑰匙毀掉兩次并制造新的,每次的式樣都不相同,他還把守衛換到離他們先前的崗位很遠的另一些崗位上去,并且每天夜里他都安排不同的人負責領導工事上作守衛工作的那些人。(16)這些軍官的職責是巡視城墻的一部分,工作是輪流進行的并且把哨兵的名字記下來,而如果有誰不在那一部分,于是他們便暫時派另一個人代替他并在第二天向貝利撒里烏斯本人報告是誰不在,而不管這個人是誰,以便給予適當的懲罰。(17)并且他還命令樂師夜間在工事上演奏樂器,而且他又不斷把一隊隊的士兵,特別是瑪烏里人派到城外去,他們的任務便始終是在壕溝附近度夜,他還要狗和他們一道去,以便不使任何人會在不被發覺的情況下走近工事,甚至在一段距離之外。
(18)與此同時一些羅馬人試圖秘密地把雅努斯神殿的門強行打開。(19)這個雅努斯 〔190〕 是羅馬人用他們自己的語言稱為“佩那提斯”(Penates)的古老的神當中的第一位。他的在廣場上的神殿位于元老院的對面,而元老院則稍稍位于“三位命運女神”(Tria Fata) 〔191〕 的上方 〔192〕 。(20)羅馬人習慣于把“莫伊拉伊”(Moirai) 〔193〕 稱為“三位命運女神”。神殿全部是用青銅建成,形狀是正方形,但它的大小僅是以覆蓋雅努斯的神像。(21)這一神像是青銅的,高度不低于五肘 〔194〕 ;在所有其他方面,它都像是一個人,只是有兩個頭,一個臉朝東,另一個臉朝西。(22)同他的兩個面孔相對,各有青銅門一座,古羅馬人在和平與繁榮時期習慣于把這些門關上,但是在發生戰爭的時候,他們便把門打開了。(23)但是當羅馬人像任何其他人那樣真誠地信奉了基督教的時候,則即使發生了戰爭,他們也不再像過去那樣把門打開了。(24)但是在這次圍攻期間,我認為那些還記起這一古老信仰的人們曾試圖暗中把門打開,但是并沒有完全取得成功,他們只把門開到這樣的程度,乃至他們不再能把門像先前那樣嚴嚴實實地關好。(25)并且干了這事的人并沒有被發覺;對這一事件也沒有進行任何調查,這在大混亂時期是很自然的情況,因為指揮官們不曉得此事,而除了極少數人之外,民眾也都不知道這事。
二十六
(1)既氣憤又困惑的維提吉斯先是把他自己的幾名貼身衛士派到拉溫那去,命令他們把在這次戰爭開始時他送到那里去的全部羅馬元老都殺掉。(2)羅馬元老當中預先得知這一消息的得以跑掉了,其中便有維爾根提努斯和羅馬大主教維吉利烏斯的兄弟列帕臘圖斯,他們兩個人都去了利古里亞并且留在那里;但所有其余的人都送了命。(3)在這之后,維提吉斯看到敵人那邊還享有很大程度的自由,他們不僅能以把任何事物隨心所欲地運到城外,還能從陸路和水路把食品運到城里來,于是他決定占領羅馬人稱為“波爾圖斯”(Portus)的港口。
(4)這座港口離開羅馬城有一百二十六斯塔迪昂 〔195〕 ;這樣羅馬便根本不能說是一座沿海的城市。(5)那里是梯伯河河口所在之處 〔196〕 。梯伯河從羅馬那邊流過來,就在離海大約還有十五斯塔迪昂的地方,分成兩支,形成了人們所說的“圣島”(Isola sacra)。(6)河流繼續下行,島也變得越來越寬,使得它的長寬相當,因為兩股河流之間已經有十五斯塔迪昂的距離了。(7)而且梯伯河的兩面仍然都能通航。梯伯河右面的支流流入港口,而在古時羅馬人在河口外的海岸上修建一座城市 〔197〕 ,由極為堅固的城壁環繞著,它的名稱和港口一樣也叫“波爾圖斯”。(8)但是在左面,梯伯河另一個入海的地方,有一座叫奧斯提亞的城市,位于河岸終止處的外面,古時它是一處十分重要的地點,但是現在城墻已全不存在了。(9)而且羅馬人在很早的時候便修了一條從波爾圖斯通向羅馬的道路,道路是平坦的并且沒有任何不方便之處。(10)許多駁船 〔198〕 總是停泊在港灣里準備接生意,那近旁還準備了相當數量的公牛。(11)而當商人的船到達港灣時,他們便把貨物卸下來,把它們放在駁船上,然后由梯伯河去羅馬。但是他們根本不用帆或槳,因為任何風在河上都推不動這些船。要知道,這河是極為彎曲而不是直線的,船槳在這里也用不上,因為水流總是逆著它們的。(12)因此,他們便不用這些辦法,而是把駁船的繩子系在牛的脖頸上,這樣就像拉牛車那樣地把它們拉到羅馬。(13)但是在河的另一面,當一個人從奧斯提亞城去羅馬時,道路卻受到森林的阻隔,一般說來它處于荒廢的狀態。這條道路甚至不是貼近梯伯河河岸的,因為人們不在這條路上用牛拖船。
(14)哥特人發現港灣這里的城市無人防守,在第一次進攻時便把它占領了,他們殺死了許多住在那里的羅馬人,這樣便把城市和港灣都占領了。(15)他們把一千人安置在那里作為守衛,其余的人便返回營地了。(16)這樣一來,被包圍的人們除了通過奧斯提亞之外便不可能從海上把貨物運進來,而不用說,通過奧斯提亞的這條路是既十分艱難又是危險的。(17)要知道,羅馬的船甚至不再能在那里停泊,而是停泊在安西烏姆地方 〔199〕 ,安西烏姆離開奧斯提亞有一天的路程。(18)他們發現從這里把貨物運到羅馬去非常困難,原因是人手缺乏。因為貝利撒里烏斯不放心羅馬的工事,所以他根本無法把衛戍部隊派到那里去加強港灣的防衛,(19)不過我以為,如果甚至只有三百人守衛在那里,蠻族是絕不會試圖對那里發動攻擊的,因為那里有極為堅強的工事。
二十七
(1)哥特人在猛攻城墻而被擊退之后的第三天,他們所做的事情便是這樣。但是在波爾圖斯城市和港灣被攻占之后二十天,瑪爾提努斯和瓦列里安帶領著一千六百名騎兵來到了這里。(2)他們大部分是匈人、斯克拉文尼人 〔200〕 和安塔伊人 〔201〕 。這些人就定居在伊斯特河 〔202〕 對面不遠的地方。(3)貝利撒里烏斯對他們的到來十分高興,認為此后他的軍隊應該對敵人展開戰斗了。(4)因此在第二天,他便下令他的一個名叫圖拉真的貼身衛士、一位勇猛而又主動的戰士,帶領守衛隊伍中的二百名的騎兵直接去敵人那里,并且一旦他們迫近營地便要到一座高高的小山上去。這是他已經指給圖拉真的那座小山,然后便靜靜地待在那里。(5)如果敵人向他們發動進攻,則他無論如何不要同敵人展開白刃戰,也不要用短劍或投槍進行戰斗而只用弓箭。一旦他發現所有的箭都已射完,他應當拼命地跑回工事,而無需考慮是否丟臉的問題。(6)在作出了這樣的指示之后,他便準備了射箭的器械并且安排了精于使用這種器械的人。于是圖拉真和他手下的二百人便出了撒拉里烏斯門 〔203〕 ,向著敵人的營地行進。(7)哥特人看到這一出其不意的行動大為吃驚,便沖出營地迎戰,他們每個人都盡量裝備上最好的武器。(8)但圖拉真的隊伍卻策馬馳上貝利撒里烏斯指給他們的小山的山頂,從那里開始用箭來抗擊敵人。(9)而由于他們是向著密集的大群人馬射箭,所以射出的箭大部分都能以射中一個人或一匹馬。但是當他們所有的箭終于用完的時候,他們便拼命地向后方奔馳,而哥特人則緊緊地追在他們身后。(10)但是當哥特人逼近工事的時候,操縱器械的人便用器械向他們射箭,蠻族嚇壞了并且放棄了追擊。(11)據說,在這一戰斗中哥特人陣亡的不下一千人。幾天之后,貝利撒里烏斯又派他自己的另一名貼身衛士蒙狄拉斯和狄奧根尼斯,兩位極為能干的戰士,帶領三百名衛士出發,要他們做另一部分人先前做的同樣的事情。于是他們便按照他的指示行事。(12)而當敵人向他們進攻時,戰斗的結果是使敵人同樣地遭到不少于前次戰斗中的傷亡,也許傷亡還要超過前次。(13)甚至第三次衛士歐依拉斯和三百騎兵奉命出擊,給他的指示是用同樣的辦法對付敵人,而他也取得了同樣的戰果。(14)通過用我所說的辦法進行的這三次出擊,貝利撒里烏斯殺死他的敵人有四千左右。
(15)但是維提吉斯并沒有考慮兩軍在武器裝備和戰斗經驗方面的差別,而認為只要他用一小支部隊向敵人發動進攻便也可以十分輕易地給敵人造成慘重的損失。(16)于是他派出五百名騎兵,命令他們逼近敵人的工事,并且對敵人的全部軍隊使用同樣的戰術,就像先前敵人多次用小部隊對他們使用的、使他們遭到慘重損失的戰術那樣。(17)于是他們便來到離羅馬城不遠的一處正好為弩箭射不到的高地上并停留在那里。(18)但貝利撒里烏斯卻選出了由貝撒斯率領的一千人,要他們對敵人展開戰斗。(19)這支隊伍把敵人團團地包圍在中間,一直不斷地由背后向他們射擊,從而殺死很多人,并通過向其余的敵人逼近而使他們不得不離開高地。(20)結果在實力并不均衡的兩支隊伍之間發生了一場白刃戰,而大多數哥特人被殺死,只有不多的人得以逃脫返回自己的營地。(21)于是維提吉斯用尖刻的語言責罵他們,硬說他們是由于膽怯才在戰斗中失利的,不久之后他又設法選另一批人來挽回損失,不過他暫時還是鎮靜的。三天之后,他從全部軍營中選拔了五百人,要他們在敵人面前顯示自己的勇氣。(22)貝利撒里烏斯一看到這些人已經迫近,立刻便派出由瑪爾提努斯和瓦列里安率領的一千五百人前往迎戰。(23)而在立即發生的一場騎兵戰斗當中,數量方面占有很大優勢的羅馬人毫不費力地打敗了敵人并且實際上把他們全部殲滅了。
(24)在敵人看來,下述情況簡直是一場可怕的事故并證明命運是同他們作對的:原來當他們一方面人數眾多而只有少量敵人來對付他們時,他們卻被打敗,而另一方面,當他們以少數人去對付敵人時,他們同樣要遭到失敗的命運。(25)但貝利撒里烏斯卻由于自己的智慧而得到羅馬公眾的普遍贊揚,他們很自然地會對他的這種智慧深為嘆服,可是在私下里,他的朋友問他,在他大敗于自己的敵人之手 〔204〕 而逃脫出來的那一天,他作出判斷的依據是什么,以及為什么他深信在戰爭中他會對敵人取得決定性的勝利。(26)他說起初他只以少數人對敵人作戰時,便注意到兩支軍隊之間的區別到底在什么地方,這樣,如果他以力量同敵人相適應的一支軍隊 〔205〕 同敵人作戰,大群的敵人根本不能對羅馬人造成傷害,因為羅馬方面的人數少。(27)而區別便在于,實際上所有的羅馬人和他們的聯盟者匈人都是武藝精良的馬上射手,但是在哥特人方面卻沒有一人有這方面的經驗,因為他們的騎兵習慣上只使用長槍和劍,而他們的弓手是徒步作戰的并且要有重武裝士兵的掩護。(28)由此他們的騎兵,除非是進行白刃戰,便沒有辦法保衛自己使不受作為弓手的敵人的傷害,因此他們很容易被箭射中殞命;至于他們的步兵,他們也根本沒有足夠的力量向騎馬的敵人發動進攻。(29)正是由于這些理由,貝利撒里烏斯宣稱,在最近的這些次戰斗里,蠻族被羅馬人打敗了。而哥特人在記取他們親身經歷的意想不到的苦果之后,從此便不再以小股的兵力襲擊羅馬的工事,也不再在受到敵人騷擾時追擊他們,而只限于把他們從自己的營地趕回去而已。
二十八
(1)但是后來由于已經享到的好運而得意起來的羅馬人卻一致渴望同哥特人的全軍作戰并且認為他們應當在戰場上堂堂正正地交戰。(2)不過貝利撒里烏斯考慮到兩軍的人數依然相差懸殊,因而仍舊不愿用他的全部軍隊進行一場決定性的戰斗,他仍然更多是忙于進行他的出擊并且一直在研究如何用這種出擊來反對敵人。(3)但是當他由于軍隊和一般羅馬人對他進行的大量指責而終于放棄他自己的想法的時候,雖然他愿意用他的全部軍隊作戰,但仍然想通過一次突然出擊的辦法來開始這場戰斗。(4)好多次每當他正要這樣做時他都失敗了并且不得不把進攻推遲到第二天,因為他吃驚地發現敵人因為從逃兵方面得到的消息而預先了解到他要干什么事情并出乎他的預料地對他作了防備。(5)因此之故,現在他竟然愿意甚至在戰場上堂堂正正地一決雌雄,而蠻族也樂于出來進行這次較量。而當雙方盡量好地做好了戰斗準備的時候,貝利撒里烏斯便把全軍集合起來,作了如下的訓話:
(6)“士兵同伴們,并不是因為我發現你們有任何怯懦的表現,也不是因為我被敵人的力量所嚇倒,我才回避同敵人作戰的,而是我看到,當我們用突然出擊的辦法作戰時,我們的事情就進行得順利,因而我認為,我們應當始終堅持會使我們取得成功的戰術。(7)因為我認為,當一個人當前的事業進行得自己感到滿意的時候,則改變成另一種作戰方式是不合適的。但是既然我看到你們都急于想冒這個危險,所以我也就充滿了信心并且絕不會違背你們的熱情。(8)因為我知道,決定一場戰爭的最重要的因素永遠是戰士們的態度,并且通常正是由于他們的熱情才取得成功的。(9)因此,帶著勇氣列隊準備戰斗的少數人能以戰勝大群的敵人,這一事實所以為你們的每個人所熟知,這并不是來自道聽途說,而是來自每日的作戰經驗。(10)不要使我這位統帥先前的光榮事業蒙受羞辱,不要使你們的熱情所激起的希望蒙受羞辱,這便都仰仗于你們了。(11)要知道,在這一戰爭中我們已經成就的一切必然要根據今天的結果才能作出判斷。(12)而且我看到,當前的時機對我們也是有利的,要知道,它使我們很可能比較容易地戰勝敵人,因為先前發生的一切已經使他們提不起精神來了。(13)要知道,當人們屢遭不幸的時候,他們的心便不再能同勇敢精神產生哪怕是輕微的共鳴。但愿你們當中誰也不吝惜馬匹或弓或任何武器吧!(14)要知道,我是會立刻用其他裝備來彌補你們在戰斗中損失的一切的。”
(15)在作了這樣的勉勵之后,貝利撒里烏斯便把他的軍隊引出了小的平奇烏斯門 〔206〕 和撒拉里亞門,并且命令少數人出奧列利烏斯門 〔207〕 而進入尼祿平原。(16)他指定這些人由一位騎兵部隊的指揮官名叫瓦倫提努斯的來率領,他指令瓦倫提努斯不要展開任何戰斗或過于逼近敵人的營地,而是不斷地作出馬上就要發動攻擊的姿態,這樣任何駐守在這一地區的敵人也無法通過附近的橋去幫助其他營地的士兵。(17)要知道,正如我在前面說過的 〔208〕 ,既然尼祿平原上的蠻族人數眾多,所以只要使他們都無法參加戰斗并且同其余的部隊分離開來,在他看來這就足夠了。(18)而當一些羅馬民眾也拿起武器志愿追隨軍隊時,他卻不允許他們和正規軍一道編成戰斗的隊伍,原來他擔心一旦他們真正地戰斗起來,他們會被戰爭的危險嚇倒,這樣就會使全軍陷入混亂,因為他們都是勞動民眾,根本沒有作戰的經驗。(19)但是他卻命令他們在梯伯河對岸的潘克拉提亞門 〔209〕 的外面組成一個方陣,并且在他本人發出信號之前靜靜地待在那里,他這樣安排的理由在于(而實際上事情果然如此):如果尼祿平原上的敵人既看到他們,又看到瓦倫提努斯手下的人們,他們就絕不敢離開自己的營地同哥特人其余的部隊一道對他自己的部隊展開戰斗。(20)并且他認為,使這樣多的人同他的敵人的軍隊分離開來,這乃是一件幸事,又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優勢。
(21)在這一形勢之下,他在那一天想只進行一場騎兵的戰斗;確實,大多數的正規步兵這時不愿意總是他們慣常的那種樣子,又因為他們從敵人手里奪取了戰馬這樣的戰利品,所以他們在騎術方面有了經驗,而且這時他們也成了騎馬的戰士。(22)既然步兵人數不多,他們甚至組不成任何一個像樣子的方陣,他們從來沒有勇氣同蠻族交戰,而總是在剛一進攻時便逃跑了,因此他認為要他們在遠離工事的地點列陣是不安全的,而認為最好是要他們留在他們原來的陣地上,也就是在壕溝的近旁;他這樣設想的目的則在于,如果羅馬的騎兵被打敗,他們可以接應逃跑的騎兵,并且作為一支生力軍,幫助騎兵擋住敵人的進攻。
(23)但是在他的貼身衛士當中有兩個人,一個叫普林奇皮烏斯的人是位知名人士,皮西狄人,還有一個叫塔爾木圖斯的伊掃里人,他是伊掃里人的指揮官恩尼斯的兄弟,這兩個人來到貝利撒里烏斯面前,對他講了下面的話:(24)“最杰出的將領啊,我們請求你不要作出這樣的決定,把你這支人數雖不多卻要同數十萬蠻族大軍交戰的軍隊同步兵的方陣割裂開來,也不要認為人們應當瞧不起羅馬的步兵,因為我們聽說,正是由于羅馬人的步兵,古羅馬人的力量才變成像今天這樣偉大的。(25)要知道,如果他們在這一戰爭中沒有做出任何重要的事情,這也絕不能證明步兵的怯懦,卻是步兵的指揮官理應受到責備,因為在戰斗隊列中只有他們是騎馬的,而他們并不愿意考慮人人有責的戰爭勝負問題,通常的情況卻是,他們的每一個人都是在戰斗開始之前便自己逃掉了。(26)正如你所看到的,所有的步兵指揮官都已經變成了騎兵,并且他們很不愿意堅定地和自己的部屬站在一起,因此如果你還想保有這些步兵指揮官并且要他們同其余的騎兵一道進行戰斗,那么就讓我們率領步兵去作戰吧。(27)既然我們和這些步兵一樣也是不騎馬的,我們將盡自己之所能幫助他們承受大群蠻族敵人的進攻,我們切望我們能按照上帝的意旨給敵人以任何懲處。”
(28)聽到這一請求時,貝利撒里烏斯起初對此并不同意。因為他特別喜愛這兩個極為出色的戰士并且他不愿意這樣少量的步兵去冒這樣的危險。(29)但他終于為他們的熱切態度所征服,才同意他們的士兵中的只有少數人和羅馬民眾一道去守衛城門和沿著城上方的雉堞,也就是安放作戰器械的地方,其余的人則歸普林奇皮烏斯和塔爾木圖斯率領,而命令他們以正規的隊列駐守在后方。他這樣安排的目的,首先就是:一旦這些部隊在遇到危險時變得驚慌失措,他們不會使軍隊的其余部分陷入混亂。其次,一旦騎兵的某一部分在什么時候被打敗,則這可以使他們不致敗退得太遠,他們完全可以退到步兵中間來,這樣他們可以在步兵的協助下抗擊追擊者。
二十九
(1)羅馬人方面就這樣地做了戰斗的準備。至于維提吉斯,則他把所有的哥特人全都武裝起來,不留一個人在后面的營地里,只有不適于作戰的那些人是例外。(2)他命令瑪爾奇亞斯麾下的隊伍留在尼祿平原以執行保衛橋梁的任務,這樣敵人便不會從那個方向向他的士兵發動進攻了。而他本人則把其余的隊伍集合起來并作了如下的發言:
(3)“也許你們當中有些人會以為,我對自己的統治大權有所擔心,這才使得我在過去對你們表示友好的態度,而現在又講出好聽的話,以便鼓起你們的勇氣。(4)這樣的想法同人之常情是并不違背的。要知道,愚蠢的人對于他們想加以利用的人通常總是和顏悅色的,即使那些人的地位比他們要低賤得多,但是對于他們不需要其幫助的其他人,他們就道貌岸然、難以接近了。(5)但是,至于我本人,無論死亡還是失去權力,我均不在意。說老實話,如果有一個哥特人要披上這紫袍,我今天就把它脫掉,這甚至是我求之不得的事情哩。(6)而且我一直認為提奧達圖斯的死亡是最幸運的一件事,因為他竟有這樣一種特權,那就是把自己的統治權和自己的性命都丟在本國人之手。(7)降臨到一個個人身上的災難如果不使他的民族也遭到毀滅,至少在不缺乏智慧的人看來,是不乏一種安慰的要素的。(8)但是當我思考汪達爾人的命運以及蓋利梅爾的死亡時,出現在我頭腦之中的想法就絕不是一般的了。可以說,我似乎看到哥特人和他們的孩子已經淪為奴隸,你們的妻子以最可恥的方式受到最可恨的人們的玩弄,而我本人和提奧德里克的外孫女 〔210〕 則任憑當前我們敵人的高興而被流放到無論什么地方去;我希望你們因為擔心會遭到這樣的命運也來參加這次戰斗。(9)要知道,如果你們這樣做,在戰場上你們會覺得獻出生命比在戰敗之后茍活下來更有意義。品行高尚的人心目中唯一的不幸便是在被他們的敵人戰敗之后存活下來。(10)至于死亡,特別是迅速到來的死亡,這對于先前沒有受到好運光顧的那些人來說,它永遠會帶來幸福。(11)顯而易見,當你們經歷當前的戰斗時如果抱有這樣的想法,你們將不僅十分輕易地打敗你們的為數如此之少的敵人和希臘人 〔211〕 ,而且還將會立即對他們進行懲處,因為他們曾無緣無故地對我們干出了不公正和橫傲無禮的勾當。(12)雖然我們可以自豪地宣稱,在勇氣、人數和其他每一方面我們全都超過他們,而他們所以竟然敢于同我們對抗,那只是因為他們對我們的不幸幸災樂禍;他們有的唯一財富便是我們表示的冷淡態度;他們本不應有的好運助長了他們的自信。”
(13)講了這番激勵的話之后,維提吉斯就為作戰對軍隊作了安排。他把步兵放在中心的地位,而騎兵被安排在兩翼。(14)但是他并沒有把他的方陣的隊列安排在遠離營地的地方而是離它很近,這是為了:一旦發生潰敗的情況,敵人能容易地被趕上和消滅,這里有充分的空間進行追擊。(15)原來他的打算是:如果戰斗是在平原地帶展開的一場堂堂正正的正規戰斗,他們甚至不能堅持一個短時期;因為雙方人數的相差懸殊,他認為敵人的軍隊根本不是他的軍隊的對手。
(16)這樣雙方的軍隊從早上很早的時候便展開了戰斗;維提吉斯和貝利撒里烏斯都在后方督促自己的軍隊,激勵他們要有堅定的表現。(17)在開頭是羅馬人的武器占上風,蠻族的士兵在他們的弓箭的射擊下一直有大量的人倒下,但是沒有對他們進行任何追擊。(18)原來哥特人的騎兵由于是大量密集的隊形,別的人很容易填補陣亡者所形成的空間,因此他們中間因陣亡而造成的損失一點也不明顯。而羅馬人知道自己人數很少,但他們卻在戰斗中取得如此的成果,他們顯然是感到滿意的。(19)因此在中午他們已經把戰斗推進到敵人的營地并且消滅了許多敵人之后,他們便急于回到城里去,只要能找到任何借口的話。(20)在戰斗的這一部分,有三個羅馬人表明自己是比所有其他人更加勇敢的人物,他們是伊掃里人阿提諾多茹斯,一位在貝利撒里烏斯的衛士當中享有令名的人物,另兩個人是提奧多里斯庫斯和格奧爾格,他們是瑪爾提努斯麾下的長槍兵,又都是卡帕多奇亞人。(21)因為他們一直不斷地戰斗在方陣的前列,用長槍消滅了許多蠻族。這里戰斗的進程就是這樣。
(22)但是在尼祿平原上,兩軍卻面對面地對峙了很長一個時期,而瑪烏里人則通過不斷地出擊并把長槍投向敵人,從而一直在困擾著哥特人。(23)要知道,哥特人很不愿意跑出來同羅馬人作戰,因為他們害怕離他們不遠的羅馬民眾的兵力,當然,他們以為那些羅馬民眾都是士兵,而他們所以安安靜靜地留在原地不動,是因為心里想對哥特人進行一次伏擊,目標是繞到敵人后方,實行兩面夾攻,從而加以消滅。(24)但是到了正午的時候羅馬軍隊突然向敵人出擊,結果哥特人出其不意地被打敗,他們因這次進攻的突然性而不知所措。(25)并且他們甚至未能逃回自己的營地而是逃到附近的小山上去,靜靜地留在那里。(26)而羅馬人雖然人數不少,但他們并不都是士兵,他們大多是沒有防身甲胄的人群。由于統帥不在現場,所以急于想在戰爭中插一手的許多水手和羅馬營地里的仆從就和軍隊混到一起了。(27)正如我在前面所說的,雖然單單他們的人數就確實嚇倒了蠻族,使他們不得不跑掉,然而由于他們沒有秩序,卻又使羅馬人在那天慘遭敗績。(28)原來由于有上述的人群混合進來,這給士兵造成巨大的混亂;并且雖然瓦倫提努斯一直在高聲向他們發布命令,但他們根本聽不到。(29)為此他們甚至不曾追擊逃跑的敵人或消滅一個敵人,而是使他們在小山上得到休息并安全地望著下面發生的一切。(30)他們甚至沒有想到把那里的橋毀掉,以防止羅馬后來從兩面受到圍攻;要知道,如果他們這樣做,蠻族便不再能在梯伯河的對岸設營了。(31)而且,他們甚至沒有到橋那邊去,包抄正在同貝利撒里烏斯作戰的敵人的后方。而我認為,如果他們這樣做,哥特人就會不再想抵抗,而是立即逃脫,各自尋求生路去了。(32)但實際的情況卻是,他們占領了敵人的營地,動手劫掠他們的財物;他們著手從那里運走許多銀器和其他許多值錢的東西。(33)就在這時,蠻族一時里留在原地沒有舉動,而只是看著發生的一切,但終于他們同心協力、十分憤怒地呼嘯著沖向他們的敵人。(34)他們發現敵人在一片混亂中正在打劫他們的財物,便消滅了許多人并很快地把其余的人也趕跑了。因為所有在營地里被捉住但逃脫了被屠殺命運的那些人是樂于把肩頭的劫掠來的東西拋棄并跑掉的。
(35)當尼祿平原上發生這些事情時,蠻族軍隊的其余部分這時還留駐在離他們的營地很近的地方,他們用盾牌保衛自己,猛烈抗擊敵人,許多人以及更多的馬匹被他們消滅。(36)但是在羅馬人方面,負了傷的和戰馬被殺死的那些人離開了隊列,這樣,先前人數本來就不多的一支軍隊里,人數之少這一點就變得更加明顯了,他們和哥特大軍之間的區別也就明顯地加大了。(37)處于右翼的蠻族騎兵終于注意到了這一點,于是他們策馬向他們對面的敵人沖去。而那里的羅馬人抵抗不了他們的長槍,就趕忙跑掉,來到步兵的方陣。(38)但是步兵也抵擋不住對方進攻的騎兵,他們大部分也開始隨著騎兵一道逃掉了。緊跟著羅馬軍隊的其余部分也開始后退,敵人就緊逼在他們的身后,而這敗退便成為不可扭轉的了。(39)可是普林奇皮烏斯和塔爾木圖斯以及他們麾下的少數步兵,在抗擊哥特人方面卻作出了英勇的業績。(40)原來由于他們繼續作戰并且不屑于和其他人一道逃跑,這使得大部分哥特人感到吃驚乃至他們竟停止了追擊。這樣一來,步兵的其余部分和大部分的騎兵便比較安全地逃掉了。(41)普林奇皮烏斯就在他所處的地點倒下了,他的整個身體被砍成碎塊,在他周邊倒下的步兵有四十二人。(42)但是雙手各持一支伊掃里投槍的塔爾木圖斯從兩方面刺向朝他進攻的敵人,最后只因為他已經遍體鱗傷,這才停了下來;但是當他的兄弟恩尼斯帶領著一隊騎兵前來增援時,他又有了活力,就這樣帶著全身的傷口和血塊迅速地跑回工事,而他手里的投槍卻一支也沒有丟掉。(43)由于他是天生的飛毛腿,所以盡管受了重傷,還是得以逃脫,只是在他剛剛到達平奇烏斯門的時候才倒下來。他的一些同伴以為他已經死了,便把他放在盾牌上抬了回來。(44)但是他又活了兩天才死去,從而無論在伊掃里人當中還是軍隊的其他人當中都贏得了崇高的聲譽。
(45)這時已完全被嚇倒的羅馬人才注意到保衛城墻的事情,他們關閉了城門,而由于驚魂未定,他們竟然拒絕接納逃回的人入城,因為他們擔心敵人會和逃回的人一道沖進來。(46)而那些逃回卻未能進城的人們則越過壕溝,背靠著城墻在那里嚇得發抖,他們站在那里,完全忘記了什么叫做勇氣,根本無法抗擊蠻族,盡管敵人正在迫近他們,并且要越過壕溝向他們發起進攻。(47)所以造成這種情況是因為他們大多數人失掉了他們的投槍,它們是在戰斗中或在逃跑時折斷的,并且他們又不能使用弓,因為他們緊緊地擠在一起。(48)當城墻上出現的保衛者人數不多的時候,哥特人一直在向前逼進,他們想把所有被關到城外的人消滅掉并制服守衛城墻的人們。(49)但是當他們看到保衛城墻的羅馬士兵和民眾人數十分眾多的時候,他們立刻放棄自己的打算,一面對敵人破口大罵,一面從那里策馬返回后方。(50)而在蠻族的營地開始的這場戰斗,就在羅馬城外的壕溝和城墻這里結束了。
注釋
〔1〕 《小年代記》,I,308;瑪爾凱利努斯·科美斯,475年。按芝諾統治期間為公元474~491年,即我國南朝宋元徽二年至齊永明九年。
〔2〕 475年7月31日。
〔3〕 參見《戰爭史》,第3卷,第2章,第7節以次;第4章,第29節以次。
〔4〕 476年7月28日。
〔5〕 《小年代記》,I,309;瑪爾凱利努斯·科美斯,476年。
〔6〕 《小年代記》,I,309;476年7月23日。
〔7〕 《小年代記》,I,310,314;3,323;瑪爾凱利努斯·科美斯,476年。
〔8〕 歐多亞克在489年被提奧德里克所打敗并被他圍困在拉溫那,493年歐多亞克同他投降并在向年被他處死。因此歐多亞克的獨立統治的時期是十三年。
〔9〕 提奧帕尼斯,I,94,22;131,12;埃瓦格里,3,27;約爾丹,Romanica,348;Getica,290以次;瑪爾凱利努斯·科美斯,487年和488年。
〔10〕 實際上就是整個亞得里亞海。參見本書第15章,第16節有關注釋。
〔11〕 489年。
〔12〕 合55公里左右。
〔13〕 阿爾卑斯山以南的一座小城市,它的名稱一直保存到今天,西塞羅的書信和普利尼的著作都提到過這個地方。
〔14〕 另一種異文是從凱爾提卡(凱爾特人住區)的山里( ρ ων)。
〔15〕 他的意思是:早上漲潮時這里形成一個海口(πορθμós),晚上落潮時海水又流回去。
〔16〕 《小年代記》,I,320。
〔17〕 瑪爾凱利努斯·科美斯,489年。伯里(Bury)版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1776—1788,共六卷)第四卷,第180頁對這一事件作了有趣的記述,可以參看。
〔18〕 瑪拉拉,384;埃瓦格里,3,27;提奧法尼斯,I,131,13;219,2。
〔19〕 這是一般的說法;在蠻族當中,rex這一詞通常指地位比βασιλ 要低的人。參見本書第四卷,第14章,第38節。
〔20〕 526年;瑪拉拉,383。
〔21〕 《小年代記》,I,333。
〔22〕 這可能使人聯想起古典時期元老院的“首席元老”(princeps senatus)。
〔23〕 526年;《小年代記》,2,235。
〔24〕 527年。
〔25〕 蘇達(辭書)引用普洛科皮烏斯這個地方時沒有“和意大利人”的字樣。
〔26〕 即埃特路里亞(Etruria),這片土地從意大利北部的埃米利亞(Aemilia)一直延伸到羅馬的邊界。
〔27〕 這和我國古代人們的看法有相似之處。古人認為天道幽遠,不易測度,故一般采取存而不論的態度。“六合之外,圣人不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遠之”等等都是這種精神的反映。
〔28〕 參見《戰爭史》,第4卷,第5章,第11節以次。
〔29〕 在今天的米特羅維茨(Mitrowitz)附近。
〔30〕 南歐的一個民族。
〔31〕 巴爾干半島西北部,和意大利隔海相對。
〔32〕 參見《戰爭史》,第3卷,第14章,第5、6節。
〔33〕 patrimonium。
〔34〕 534年10月10日;《小年代記》,I,333。
〔35〕 約爾丹,Getica,306;瑪爾凱利努斯·科美斯,534年;《小年代記》,I,333。
〔36〕 今天的波爾塞那湖(Bolsena)。
〔37〕 瑪爾塔(Marta);“現在已完全無人居住,但是石頭上卻鑿出一些臺階,據說從這里可以通向關閉阿瑪拉宗塔的監獄。”(霍奇金)
〔38〕 535年4月30日。
〔39〕 參見本卷第3章,第15節。
〔40〕 今天阿爾巴尼亞境內的阿夫羅那(Avlona)。
〔41〕 等待指示。
〔42〕 參見本卷第2章,第3節。
〔43〕 又叫撒羅那(Salona),在今天的斯帕拉托(Spalato)附近。
〔44〕 foederati。參見本書第3卷,第11章,第3、4節和注釋。
〔45〕 大致相當今天的格魯吉亞,就在高加索的南面。
〔46〕 非洲西北部的摩爾人(Moors)。
〔47〕 今天的帕勒莫(Palermo)。
〔48〕 535年12月31日。
〔49〕 蓋利梅爾被俘事參見《戰爭史》,第4卷,第7章,第12—17節;第9章,第11—14節。
〔50〕 今天的阿爾巴諾(Albano),在阿皮亞大道上,參見《戰爭史》,第六卷(本書第二卷),第4章,第8節。
〔51〕 原文十二個centenaria,參見《戰爭史》,第1卷,第12章,第4節;第3卷,第六章,第2節注釋。
〔52〕 參見本卷第3章,第12節。
〔53〕 參見本卷第3章,第30節;第4章,第17節以次。
〔54〕 喻指得不償失的勝利。典故來自希臘神話中底比斯的建立者卡德木斯(Cadmus)。
〔55〕 西比拉是傳說中古羅馬女預言家,關于她的來歷有種種不同的傳說,記載她的預言的所謂西比拉預言書在共和時期已有多種不同的本子,由官方保守的本子于公元前83年毀于火之后又重新加以收集。預言為詩體,大多含混不清,可作多種解釋。
〔56〕 參見伯里本的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第4卷,附錄15中對這一神諭有所論述。最后一詞peribit有幾種異文,伯里本是periet。
〔57〕 今天的臘古撒·維奇亞(Ragusa Vecchia)。
〔58〕 在謝本尼科(Sebenico)附近。
〔59〕 今天的列吉納(Lesina)。
〔60〕 這是從西面進入該城的一條重要通道。
〔61〕 據希臘傳說,斯啟拉原來是被海神波賽東所愛的一個女子,她被她的情敵阿姆斐特里特用魔草變成了妖怪后,就在她的洞穴(在麥撒那海峽)里伺伏經過的水手把他們吃掉。而那叫卡里布狄斯的漩渦就在它對面。荷馬的史詩《奧德賽》(第12卷,第85行以次)記述了奧德修斯的船經過這一洞穴時的情況。
〔62〕 約爾丹,《羅馬史》,370;Getica,309;瑪爾凱利努斯·科美斯,536年。
〔63〕 指哥特人,參見本章第5節。
〔64〕 他們在歐洲城市往往聚居于特定的街區,從事商業和銀錢業活動。
〔65〕 參見本卷第3章第1節。
〔66〕 參見本卷第5章,第3節。
〔67〕 參見本卷第5章,第5節。
〔68〕 536年。
〔69〕 參見本卷第8章,第22節。
〔70〕 約合50公里。
〔71〕 在提拉奇那(Terracina)附近。
〔72〕 這個詞是由拉丁詞“十”(decem)和“九”(novem)組成。這里所說的“河”實際上是從阿披伊·佛洛姆(Appii Forum)到提拉奇那的一條溝渠。
〔73〕 奇爾凱據荷馬的說法是太陽神赫利奧斯(Helios)的女兒,能施魔法,奧德修斯在流浪中登上了她住的埃亞伊(Aeaea)島,他的隨從被她施魔法變成了豬,他在赫爾美斯的幫助下才沒有中她的魔法,但被她留在島上并和她生了兒子。
〔74〕 瑪爾凱利努斯·科美斯,536年;約爾丹,《羅馬史》,372;Getica,310。
〔75〕 參見本卷第3章,第15節。
〔76〕 536年12月。
〔77〕 瑪爾凱利努斯·科美斯,536年;《小年代記》,I,133。
〔78〕 他是536年到537年的教皇。
〔79〕 瑪爾凱利努斯·科美斯,536年;約爾丹,《羅馬史》,373;Getica,311。
〔80〕 本書第3卷,第1章,第7節。
〔81〕 參見本書第4卷,第13章,第29節。
〔82〕 西班牙。
〔83〕 λπ ls。拉丁語alpes。這個說法不知何所據。按這個凱爾特語詞有人認為和拉丁語的albus(白色)有關,因為這里的山高處終年積雪。古希臘語有個不常用的“白”字(alphós)也可能和alpes有關。
〔84〕 這里指的是萊茵河以西的地區,當時這里是一片森林和沼澤的地帶。
〔85〕 普洛科皮烏斯這里說的阿爾波里奇人估計就是阿爾莫里齊人(Armorici)。這樣,他們占據的地帶就是今天的比利時。
〔86〕 今天法國東南部。
〔87〕 今天法國東南部。
〔88〕 在布艮第人和日耳曼人之間。
〔89〕 在今天的巴伐利亞。
〔90〕 即羅納河以西。
〔91〕 西哥特人。
〔92〕 即為人們所承認的一個帝國王朝。
〔93〕 476年。
〔94〕 493年。提奧德里克打敗歐多亞克后,在意大利建立東哥特王國(至555年)而以拉溫那為首都。
〔95〕 約爾丹,Getica,297和299;《小年代記》,I,322,324。
〔96〕 534年。
〔97〕 在納爾波高盧,今天的卡爾卡索尼(Carcassone)。普洛科皮烏斯這里弄錯了。他說的這場戰斗實際上是在波瓦蒂耶(Poitiers)附近進行的。
〔98〕 507年。
〔99〕 410年;參見本書第3卷,第2章,第14—24節。
〔100〕 這是公元70年提圖斯攻占耶路撒冷時的事情。這里所說的財寶是公元410年從羅馬搬來的。猶太財寶的其余部分則成為汪達爾人吉澤里克的戰利品的一部分。參見本書第4卷,第9章,第5節和注釋。
〔101〕 526年。
〔102〕 參見本卷第12章,第24節以次。
〔103〕 531年。
〔104〕 普洛科皮烏斯是接在前面被插筆敘述打斷的地方(第12章開頭處)寫的。
〔105〕 參見本書第1卷,第22章,第4節;第3卷,第6章,第2節和注釋。
〔106〕 參見本卷第11章,第9節。
〔107〕 參見本卷第11章,第28節。
〔108〕 參見修昔底德(i,35)θ σθαι τ παρ ν(對付當前的局面);賀拉斯:《詩歌集》(iii,29,32),“quod adest memento | Componere.”
〔109〕 約合二十三公里。
〔110〕 參見本卷第11章,第26節和注釋。
〔111〕 今天的米蘭。高盧城市中叫這個名字的不少。
〔112〕 通譯“財務官”,但它的職責并不限于財務,和共和時期不同,這時他還是皇帝在法律事務方面的顧問(π ρεδροs),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還負責起草和公布新的法律。
〔113〕 歷史上是監察官阿皮烏斯·克勞狄烏斯在公元前312年負責修筑的。
〔114〕 主要是玄武巖。阿皮烏斯修筑當時是石子路,后來才換成石塊。
〔115〕 這顯然是作者的錯誤,因為沿這條路可以找到熔巖的石坑。
〔116〕 阿西那里烏斯(Asinarius)這個詞來自拉丁語asinus(驢),所以如果意譯的話就是“驢門”。
〔117〕 拉丁語:十二月;英語的December也是沿用了拉丁語的這個詞。
〔118〕 536年。
〔119〕 指防守者的左手。這樣,城垛橫向呈┌┌┌形,而不是通常一連串直的城齒。帶翼的城齒曾用于龐貝的城墻,奧佛貝克(Overbeck)的《龐貝》(第46頁)有精辟的說明。
〔120〕 城周太長難以在每個點上防守:羅馬城周長大約十九公里。
〔121〕 可能是比費爾諾(Biferno)或桑格羅(Sangro)。
〔122〕 慣常的拼法是倍涅文圖姆(Beneventum)。作者用這種拼法是為了和他后面的說明相一致。
〔123〕 參見普利尼(Ⅲ. xi 16,§105),他說這個名字最初是“Maleventum”,因為那里的空氣對健康不利。
〔124〕 即特洛伊。狄奧美德斯是荷馬史詩《伊利亞特》所記述的主要戰士之一。
〔125〕 長約70厘米。
〔126〕 康士坦丁廣場在賽馬場以西不遠的地方。廣場的主要紀念物之一是現在仍立在那里的一個巨大的斑巖石柱,它通常被說成是“燒過的石柱”。
〔127〕 即亞得里亞海。
〔128〕 參見本卷第7章,第36節。
〔129〕 這里所謂亞得里亞海實際上是地中海的如下一部分:南到阿非利加,西到西西里和意大利,東到希臘和埃皮洛斯;因此普洛科皮烏斯所說的“伊奧尼亞灣”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亞得里亞海”。
〔130〕 現在的撒羅斯灣(Gulf of Saros),在伽利波利(Gallipoli)半島以北和以西。
〔131〕 向著西北方向。普洛科皮烏斯的意思是說,亞得里亞海在其上端應當更多向左(即向西)傾斜,以便形成他驚訝地發現并不存在的地峽。
〔132〕 敘德倫圖姆(Hydruntum);參見本書第3卷,第1章,第9節及注釋。
〔133〕 今天的克羅提亞。
〔134〕 今天的貝爾格萊德。
〔135〕 即多瑙河。
〔136〕 普洛科皮烏斯似乎有誤:利古里亞以及埃米利亞(見后第30節)是在波河以南。參見本卷第12章,第4節;在這里,利古里亞被說成一直延伸到阿爾卑斯山。
〔137〕 它的首府是普拉肯提亞(皮亞岑佐)。
〔138〕 今天的斯波列托(Spoleto)。
〔139〕 今天的佩路吉亞(Perugia)。
〔140〕 約爾丹,《羅馬史》,374;Getica,311。
〔141〕 約65公里。
〔142〕 這座橋是穆爾維烏斯橋。這是537年2月21日的事情。
〔143〕 參見本書第5章,第3節。
〔144〕 關于貝利撒里烏斯的這匹馬,參見E. 什洛德爾(E. Schr der)在《古代史雜志》(Zeitschrift f. d. Alter)第35卷(1891)上發表的文章,(該卷第237頁以次)。
〔145〕 有白斑的馬,“白臉”馬。
〔146〕 在羅馬城東北。
〔147〕 羅馬城東部之城門。
〔148〕 關于作者對于“橫跨在梯伯河之上”的城門的描述,參見第19章,第6~10節。
〔149〕 參見本章第19節。
〔150〕 參見本書第4卷,第27章,第38節及注釋。
〔151〕 參見本卷第27章,第25~29節。
〔152〕 城區太大則不易防守。
〔153〕 普洛科皮烏斯此處有誤。他指的實際上是科爾涅利烏斯門。
〔154〕 據傳統,圣彼得的會堂在使徒墓地的上手。
〔155〕 即奧列利烏斯門。
〔156〕 雅尼庫路姆山(Janiculum)。
〔157〕 這種說法夸大了;水道的高度由四至八英尺不等。
〔158〕 奧列利烏斯橋。參見本章第10節。
〔159〕 當時都是虛銜,只代表一種身份而已。
〔160〕 參見阿米亞努斯·瑪爾凱利努斯(XXIII,iv)對“巴利斯塔”(弩)和其他作戰器械的描述。普洛科皮烏斯這里記述的器械是早期的弩機;而“巴利斯塔”投射的應當是石頭而不是箭。
〔161〕 木桿是放箭的,弓弦驅動的是這個木桿而不是箭,但木桿停下來后,箭繼續向前飛馳。
〔162〕 ballista這個詞的語源似乎和希臘語的ballein(投)有關。作者此處沒有把語源講清楚。
〔163〕 據阿米亞努斯(引自同上處),這種器械也叫“蝎子”。
〔164〕 這種裝置在古典時代是少見的。李維(XXVIII,iii)提到的“lupi”(狼)是鉤子;維蓋提烏斯(Vegetius)的《論戰具》(De Re Militari)(ii,25和iv,23)說“lupi”(還有鉤子)是用來制服攻城槌的。
〔165〕 參見本卷第23章,第15—17節和注釋。
〔166〕 普洛科里烏斯在這里又弄錯了(參見第19章,第4節),他這里指的應是科爾涅利烏斯門。
〔167〕 現在叫圣安吉洛堡(Castello di Sant’Angelo)。
〔168〕 指砌磚砌石時使用的灰漿之類的東西。
〔169〕 這一方形結構是這一紀念建筑的基礎,每一面長度是300羅馬尺,高度85羅馬尺。在這上面是一個圓柱形的鼓狀物,四周有柱子環繞并帶有雕像,而這個鼓狀物上面也許還有另一座鼓狀物。詳見約爾丹(Jordan)的《羅馬地志》(Topographie der Stadt Rom)(iii. 663以次)。
〔170〕 普洛科皮烏斯忘了指出,這一陵墓在這里和城墻中間還隔著一條河。它在面對科爾涅利烏斯門(Porta Cornelia)的那座橋即埃利烏斯橋(Pons Aelius)的一端,但作者把這個門說成是奧列利烏斯門。
〔171〕 猶如我們所說的箭樓。
〔172〕 從埃利烏斯橋延伸過去。
〔173〕 由于這一建筑是方形的,哥特人繞過墻角便能進攻敵人的側面和后方。
〔174〕 即科爾涅利烏斯門。
〔175〕 “毫無疑問,這就是在Notitia Orientis(第5章)里提到的,在Magister Militum Praesentalis統率下的十七個‘Auxilia Palatina’中的被稱為Regii的一支。”——霍奇金。
〔176〕 拉丁原文:Murus Ruptus。“直到今天,盡管近年來進行了一些可悲的和完全不必要的‘修復’,仍然可以看到Muro Torto的某些部分,這是opus reticulatum(按:大概這里用鐵絲網把損害的部分覆蓋起來,從而破壞了古跡的外貎)的扭曲的、凸出的和懸在那里的一大塊。”——霍奇金
〔177〕 參見本卷第22章,第10節。
〔178〕 這一地方的確切位置難以確定;大多數專家一致認為它是在拉比卡努斯門附近。
〔179〕 聯盟者的領袖;參見本書第3卷,第11章,第4—6節;他們是從阿非利加被召到拜占庭的,參見第4卷,第19章,第2節。
〔180〕 在哈利卡爾納蘇斯的狄奧尼西烏斯的著作里(Ant. Rom, IV, Ixii)曾記述了這些神諭的起源。公元前83年毀于卡皮托利烏姆山上朱比特神殿的大火。第二次搜集的預言在公元405年被斯提利科(Stilicho)燒掉。因此普洛科皮烏斯看到的預言(參見本章第35節)應當是第三次搜集的了。
〔181〕 這里僅猜測大意。預言的拉丁語Quintili mense…rege nihil Geticum iam不可解。歐里(Haury)在原文的批判的注釋中也說:“迄今還沒有人能通讀和理解這一預言。”伯里(Bury)的猜測是Quintili mense si regnum stat in urbe nihil Geticum iam(metuat?)。
〔182〕 拉丁語quintus意為第五。
〔183〕 參見本書第七卷第20章。
〔184〕 預言的話通常由降神的司祭坐在三腳架上說出,這些話以詩句的形式表示,一般以兩句的為多,詩句有強弱的節奏但不押韻(希臘羅馬的詩一般都不押韻,但富于節奏,而便于朗誦)。
〔185〕 參見第23章第27節。
〔186〕 這時梯伯河河口北岸上的城鎮波爾圖斯(Portus)和南岸上的城鎮奧斯提亞(Ostia)早已荒廢。參見第二十六章,第7、8節。
〔187〕 阿皮烏斯·克勞狄烏斯·凱庫斯(Appius Claudius Caecus)公元前312年任監察官時修筑的道路,從羅馬到卡普亞,全長約210公里,后來又延長到亞得里亞海沿岸的布倫地西烏姆。它是羅馬同意大利南方以及同東方交往的重要通道。
〔188〕 只有五千人,參見第二十四章,第2節。
〔189〕 參見本書第三卷,第四章,第36節。
〔190〕 雅努斯(Janus)是意大利的一個古老的神,對他的崇拜據說是由羅慕路斯(Romulus)引入的,其他任何人都不曾說過他是Panates或所謂家神之中的一員,但這個說法毫無疑問是正確的。
〔191〕 這里指廣場講壇旁古時三位女預言家(Sibyls)的雕像。
〔192〕 雅努斯的這一神殿在羅馬是最著名的,但不是唯一的一座。它應當位于謝普提米烏斯·謝維路斯(Septimius Severus)拱門稍右方(拱門面向朱比特神殿),以及瑪美爾提努斯監獄稍前一些的地方。——霍奇金
〔193〕 希臘神話中的三位命運女神,一說她們是宙斯和賽米斯的女兒。她們是紡紗者克洛托(Clotho),量紗線長度的拉凱西斯(Lachesis)和切斷紗線的阿特洛波斯(Atropos)。
〔194〕 一肘合18至22英寸。
〔195〕 約23公里。
〔196〕 指北邊的河口。
〔197〕 克勞狄烏斯皇帝為梯伯河開了北邊的一道壕溝,以防止羅馬在河水泛濫時被淹沒,他還在河口附近,面對大海修建了波爾圖斯·克勞狄伊城(Portus Claudii)。后來圖拉真又在克勞狄烏斯的這座城旁邊修建了第二座有圍墻的港口。
〔198〕 俄譯本是“埃及的駁船”。按埃及一向是羅馬的糧食供應基地。
〔199〕 安西烏姆(Anthium)即今天的安提烏姆(Antium)。
〔200〕 即斯洛文尼亞人,參見本書第六卷第二十七章,第七卷第十四章以次。
〔201〕 斯拉夫人的一個部族,參見本書第七卷第十四章。
〔202〕 多瑙河的拉丁語名稱。
〔203〕 撒拉里烏斯門(Porta Salaria)在羅馬城北端,通往安科那的撒拉里亞大道從這里開始。
〔204〕 指本卷第十八章所記述的那場戰斗。
〔205〕 人數較少但實力相當的一支軍隊。
〔206〕 羅馬正北的城門,和撒拉里亞門并列。
〔207〕 羅馬城西面的城門。
〔208〕 參見第十九章第12節,第十三章第15節。
〔209〕 與奧列利亞門并列的門。
〔210〕 即瑪塔宗塔,她是提奧德里克的女兒阿瑪拉宗塔的女兒,維提吉斯的妻子。
〔211〕 參見第四卷第二十七章第38節以及有關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