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之有花,宋代已漸流行。蘇東坡詩“定州花瓷琢紅玉”,仁宗召見學士王珪(1),設紫花坐墩是已。今則宋定流傳,遞衍尚夥。若耀窯、磁窯,均宋器之仿定者也。花多作盤螭、飛鳳、牡丹、萱草等形,其精者幾與玉琢細器無異,與乾隆御窯后先媲美,殆于異曲同工。自明迄清初,仿定之品,亦足為世重,乾隆后則無復仿者矣。章龍泉窯亦多花紋,其可貴遜于粉定一等。明清仿者,價亦視代之遠近為差。耀窯間有黑花者,但不甚為世所重。至紫花宋瓷暨有紅綠花彩者,殆如威鳳祥麟,不易一見,然亦間有之也。
【注釋】
(1)仁宗:北宋第四代皇帝,真宗的第六個兒子趙禎(1010—1063)的謚號。
【譯文】
瓷器上有花紋,宋代就已逐漸流行。蘇東坡有“定州花瓷琢紅玉”的詩句,典籍中也曾記載宋仁宗召見學士王珪,賜座紫花坐墩。而今宋代定窯瓷器流傳發展的還很多。例如耀州窯、磁州窯,都是仿制宋代定窯的瓷器。花紋多作盤螭、飛鳳、牡丹、萱草等形狀,其中精品幾乎與細琢的玉器沒有區別,它們和乾隆年間的御窯瓷器先后媲美,幾乎異曲同工。自明代到清代初年,仿定窯的制品也非常為人所重視,乾隆以后就再沒有仿制的了。章龍泉窯也多有花紋,它的可貴之處比粉定還略遜一籌。明清的仿制品價格也依年代遠近而有所差別。耀州窯偶爾有黑花花紋的,但是不太為世人重視。至于紫花宋瓷及有紅綠花彩的,幾乎是鳳毛麟角,難得一見,但偶爾也有。
定窯、章龍泉窯之花,皆雕花也。定雕較深,章雕較淺,然亦有種種名目之殊。有平雕,謂花紋與地平,釉罩其上,捫之不覺也。有凸雕,謂花皆陽文凸起也(1)。有凹雕,謂花皆陰文凹入也。凹雕亦名劃花(2),凸雕亦名法花(3),平雕亦名暗花。
【注釋】
(1)陽文:凸起的花紋。采用模印、刀刻、筆堆等方法,使得花紋高出瓷器平面謂陽文。
(2)劃花:制瓷裝飾技法之一。在尚未干透的陶瓷器表面用木刀、竹條或銅鐵制器等尖狀工具淺劃出的線條狀花紋。
(3)法花:制瓷裝飾技法之一,又名“法華”、“琺華”。采用彩畫技術中的立粉方法,在陶胎上用特制帶管的泥漿,圈出凸線的紋飾輪廓,再分別以色料填出底子和花紋色彩,入窯燒成。以黃、綠、紫三色居多,間有藍、白等色。
【譯文】
定窯、章龍泉窯的花紋都是雕花。定窯雕花較深,章龍泉窯雕花較淺,然而也有各種名目的差別。有所謂平雕,是指花紋與胎底一樣平,釉罩在上面撫摸沒有感覺。有所謂凸雕,是指花紋都是凸起的陽文。有所謂凹雕,是指花紋都是凹入的陰文。凹雕也叫劃花,凸雕也叫法花,平雕也叫暗花。
《博物要覽》謂:“定器有劃花、繡花、印花三種(1)。劃花者最佳,繡花者次之。”可見當時制作之盛矣。劃花用刀刻,繡花用針刺,印花用版印。更有錐花(2),乃用錐尖鑿成花紋。又有堆花(3),以筆揩粉成凸堆形。堆花又名填白。繡花、錐花二種,后世罕有仿者。
【注釋】
(1)繡花:以針剔刺紋飾。印花:用帶有圖樣的陶范壓印有凹凸花的花紋。
(2)錐花:用鐵錐在坯體上錐成紋飾。
(3)堆花:又稱“堆錦”。用不同顏色的凍子,堆在黑色漆胎上,未干前用角抄印劃出花紋來;或用模子將凍子脫印出花紋和錦地,再上顏色的做法。
【譯文】
《博物要覽》說:“定器有劃花、繡花、印花三種。劃花者最佳,繡花者次之。”可見當時制作的盛況了。劃花用刀刻,繡花用針刺,印花用版印。還有一種錐花,乃是用錐尖鑿成花紋。也有堆花,用筆揩拭白粉做成凸堆形狀。堆花又叫填白。繡花、錐花這兩種,后世很少有仿制的。
印花,肆人亦謂之法花,或謂之鼓花,蓋皆市聲也。
【譯文】
印花,商人們也稱作法花,或稱作鼓花,都是市井商賈們的叫法。
前所云凸雕、平雕、凹雕云者,又與雕瓷無涉(1)。雕瓷盛于乾隆,所雕之花,尤為深入顯出,市人既名,是為雕瓷,彼宋之雕法,則用暗花、劃花等名以別之。
【注釋】
(1)雕瓷:瓷器的一種制作工藝。技法多樣,有圓雕、捏雕、鏤雕、浮雕等。燒成后瓷質晶瑩光潔,易于清洗。
【譯文】
前面所說的凸雕、平雕、凹雕,又同雕瓷毫無關系。雕瓷盛行于乾隆年間,所雕的花紋尤其深入顯出,商家既然稱其為雕瓷,那些宋代的雕法便用暗花、劃花等名以示區別。
近人亦能取景德鎮素瓷,以針或刀刺成種種花紋,花成以墨填之,俗稱刻瓷(1)。其用針、用錐、用刀也,固與宋法無涉。
【注釋】
(1)刻瓷:用特制刀具在瓷器、瓷板表面刻劃、鑿鐫各種形象和圖案,通常也指在瓷器、瓷板上刻鑿而成的雕塑工藝品。
【譯文】
近來的人們也能用景德鎮的素瓷,用針或刀刺成種種花紋,再填入墨色,俗稱刻瓷。這種用針、用刀、用錐的刻法,與宋代技法無關。
素瓷甚薄,雕花紋而映出青色者,謂之影青。鏤花而兩面洞透者(1),謂之玲瓏瓷。花紋堆起高于質地乃用筆抹成者,謂之堆料花。
【注釋】
(1)鏤花:又名“鏤孔”,陶器的一種雕飾方法。用工具把陶坯從表到里雕鏤成圓形、方形或三角形的小孔洞。鏤,刻。
【譯文】
素瓷很薄,雕有花紋而映出青色者稱為影青。鏤空花紋而內外兩面洞穿掛釉透明的稱為玲瓏瓷。花紋堆起高過胎地,而是用筆抹成的稱為堆料花。
填白之堆花,花紋之疏落者也。堆料花者,花紋之繁密者。增一“料”字,亦有別矣。
【譯文】
填白的堆料花,是花紋中稀少的。堆料花,是那種花紋繁密的。增添一“料”字,也是有所區別的。
釉里紅之花,亦為花之別派,大抵此等繪花,須費兩番手法也。若兩面彩而映光照之(1),花紋一一相對者,亦奇雋之品。
【注釋】
(1)兩面彩:陶瓷器內外壁施以同樣花紋,在日光下照之,可見兩面花紋完全相同,稱為“兩面彩”。
【譯文】
釉里紅的花紋,也屬于花紋中另一派別,大概這類繪花,需費兩道手法。若是兩面彩而映光透視,花紋可以一一相對,也是一種特別精美的作品。
以上所云,皆由瓷之本身出花者也。若不由本身出花而別刻花嵌入者,則又當謂之嵌花。
【譯文】
以上所說的,都是在瓷器本身上做出花紋的。如果不是在瓷器本身上做出花紋而是另外刻花嵌入的,則又當稱作嵌花。
影青,固甚薄之瓷也。乃有瓷質頗厚,僅能一面影出青色雕花者,此則名為隱青(1)。蓋雕花后微傅以青色,再加釉汁云爾。制亦始于明代云。
【注釋】
(1)隱青:即青白瓷。因其晶瑩潤澤,透明性強,青色隱約可見,故名。
【譯文】
影青,原是很薄的瓷器。另有瓷質很厚,僅能一面映出青色雕花的,稱作隱青。雕花后微微附上青色,再加釉汁。制作方法也始自明代。
宋 影青瓷帶溫碗酒注
法花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大抵皆北方之窯。蒲州一帶所出者最佳,藍如深色寶石之藍,紫如深色紫晶之紫,黃如透亮之金珀(1);其花以生物花草為多。平陽、霍州所出者,其胎半屬瓦質,藍略發紫,綠略發黑,殆非精品。西安、河南所出者,較平陽、霍州略為鮮亮,蓋屬瓷胎也。至清初始有景德仿造,則純是玻璃釉,花既玲瓏,地尤細凈,人物眾獸,毫發畢現矣。雍正以后間有仿造,已失良工。故乾窯雖精,亦趨入雕瓷一途,罕見法花之制,其他更無論矣。
【注釋】
(1)金珀:用黃金錘成的紙狀薄片。
【譯文】
法花作品,起始于元代,盛行于明代。大概都是北方的瓷窯制器,蒲州一帶所出為最佳,藍色如同深色寶石的藍色,紫色如同深色紫晶的紫色,黃色如同透亮的金箔,花紋以生物及花草為多。平陽、霍州所出產的,瓷胎多半瓷半瓦,藍色略微發紫色,綠色略微發黑色,都不是精品。西安、河南所出產的,比平陽、霍州的制品較為鮮亮,因為是瓷胎。到了清代初年景德鎮開始仿造,則純是玻璃釉,花紋即很玲瓏,胎地尤為細凈,人物眾獸均能毫發全部顯現。雍正以后偶爾有仿造,但已沒有技藝高超的工匠。因此乾隆官窯雖然精美,但也歸附于雕瓷的途徑,很少見到法花制品,其他的更不用說了。
脫胎與影青之別何在乎?曰其薄如紙,映光照見指紋者是謂脫胎,此昊十九卵幕之制,所以獨絕于明代也。筆細如發,表里花紋發青者是謂影青,此永樂云龍小碗所以超前軼后也。
【譯文】
脫胎和影青的差別在哪里?就是說胎薄如紙,借光能照見指紋的稱作脫胎,這是昊十九卵幕的制作冠絕于明代的緣故。筆畫細如毫發,里外花紋發青的稱作影青,這是永樂云龍紋小碗超前絕后的緣故。
明瓷花樣,繪事亦既爭妍斗巧,觀朱琰《陶說》所載,不下百余種,書不勝書。茲但就其創始特別之點,紀載一二,亦足見前代美術之一斑焉。
【譯文】
明代瓷器的花樣,繪畫上也是爭奇斗艷,朱琰《陶說》里所記載就不下百余種,寫也寫不完。僅就它的創始和有特點的器物略記一二,也足以窺見前代美術的一些成就吧!
永樂壓手杯(1),底中心畫雙獅滾球、球內篆款字,為最奇之品。鴛鴦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此為底內繪花之始。至康、雍諸器,底內亦有繪花者,皆沿其遺制也。乾隆以后,底內只有款字,縱有花,亦非精品。
【注釋】
(1)壓手杯:古代瓷器名。坦口折腰,手把之,其口正壓手,故名。
【譯文】
永樂壓手杯,底部中心畫有雙獅滾球,球里有篆書款字為最奇異的制品。畫有鴛鴦心的稍次,畫有花心的又再其次,這是底內繪花的開始。至于康熙、雍正年間各種瓷器底內也有繪花的,都是沿襲永樂遺制。乾隆以后底內只有款字,縱然有花也算不上精品。
宣窯之美,為有明一代冠。不但宣紅、宣黃彪炳奕葉已也(1),即青花、五彩各器,亦發明極多,咸為后代所祖(2)。如“輕羅小扇撲流螢”等畫詩句入瓷(3),實開其先。若海獸、人物靶杯(4),亦極奇肆可喜(5)。至于漏空花紋填五彩(6),又五彩實填花紋,皆絢艷悅目。又有藍地填畫五彩者,則夾彩之制盛興矣。戧金之制(7),亦始宣德。吳梅村有《戧金蟋蟀盤歌》(8),可知當時瓷業美術之發達,震古鑠今也。
明 青花海水云龍紋扁瓶
【注釋】
(1)彪炳:文采煥發的樣子。此指宣窯成就輝煌。奕葉:累世,世代。
(2)咸:全部。
(3)輕羅小扇撲流螢:出自唐代杜牧《秋夕》詩。
(4) 靶杯:即高足杯,上為碗形,下有柄,柄呈圓柱形或竹節形。
(5) 奇肆:奇特奔放。
(6) 漏空:即鏤空。
(7) 戧金:在器物圖案上嵌金。
(8) 吳梅村(1609—1671):即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吳偉業,字駿公,號梅村,又號梅村居士、梅村叟等。太倉(今江蘇太倉)人。著有《梅村家藏稿》、《綏寇紀略》、《春秋地理志》等。
【譯文】
宣德官窯瓷器之精美,冠絕于明代。不僅宣紅、宣黃光耀世代,即使是青花、五彩等各種瓷器也有很多發明,全部被后世所效法。比如“輕羅小扇撲流螢”等圖畫、詩句繪在瓷器之上,實在是開其先例。又如海獸靶杯、人物靶杯也極其奇特奔放可喜。至于漏空花紋填五彩和五彩實填花紋都絢艷悅目。還有藍地填花五彩的瓷器,由此夾彩的制作便興盛起來。戧金的制作也始于宣德年間。吳梅村有《戧金蟋蟀盤歌》可知當時制瓷業美術的發達,震驚古人而顯耀今世。
雞缸始于成化,畫石山、牡丹,下有子母雞,躍躍欲動,小兒揚袂其側。又,器之中心往往繪和、合二仙也(1)。《高江村集》有《成窯雞缸歌》(2)。此后,乾、嘉、道歷朝,均有雞缸之制,款稱“仿古成化”云。今日乾隆之雞缸,亦已珍同拱璧。若成化者,又在景星慶云之列(3),莫之或覯矣。
【注釋】
(1) 和、合二仙:民間傳說之神,亦作和合二圣,主男女婚配。世傳之和合神像亦一化為二,然而僧狀,猶為蓬頭之笑面神,一持荷花,一捧圓盒,意為和(荷)諧合(盒)好。婚禮之日掛懸于花燭洞房之中,或廳堂上,以祈求吉祥美滿。
(2) 《高江村集》:清高士奇(1645—1704)著。高士奇,字澹人,號江村、全祖。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另著有《江村銷夏錄》等。
(3) 景星慶云:明代方孝孺《御書贊》:“惟天不言,以象示人,錫羨垂光,景星慶云。”比喻難得一見的吉祥征兆。
【譯文】
雞缸始于成化年間,畫有石山、牡丹,下繪有子母雞躍躍欲動的樣子,旁邊還有揚起袖子的小孩。在瓷器中心往往繪有和、合二仙。《高江村集》里曾有《成窯雞缸歌》。此后乾隆、嘉慶、道光各朝均有雞缸制品,款識稱“仿古成化”。現在乾隆年間的雞缸已珍同拱璧了。如果是成化年間制品,更在景星慶云之列,偶然也難得一見了。
成窯如畫秋千士女、斗龍舟、周茂叔愛蓮、五子相戲、八吉祥、西番蓮、錦灰堆等(1),皆開清康、乾之先路。尤以畫人物各器,足為世珍也。
【注釋】
(1)周茂叔(1017—1073):即宋代著名理學家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世稱濂溪先生,卒謚元公。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著有《周元公集》、《太極圖說》、《通書》等。八吉祥:瓷器傳統吉祥紋樣之一。由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八種吉祥物組成,偶有火珠狀吉祥物代替其中之一,常見與蓮花組合成圖案。此紋樣從西藏喇嘛教流傳而來。西番蓮:蔓生植物,又名“大麗花”。錦灰堆:明清瓷器貫用的一種圖案,又稱“錦盆堆”。
【譯文】
成化官窯中如畫秋千士女、斗龍舟、周茂叔愛蓮、五子相戲、八吉祥、西番蓮、錦灰堆等紋飾,都為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制品開拓先河。尤其以畫人物的各種器皿,足可為人間的珍寶。
嘉靖繪事,喜內外夾花,喜錦地,漸趨于華縟一派。其特色有數種,如外龍鳳鸞雀內云龍、外出水龍內獅子花之類,即所謂兩面彩也。如海水蒼龍捧八卦、天花捧“壽山福海”字。捧字一種,謂花上夾以圓圈,書字其內,此制當興于是時。清代“萬壽無疆”等捧字盤,即仿此也。惟清制多捧四字,明制于器中間,多有僅捧一字或“福”或“壽”者。
【譯文】
嘉靖年間的繪畫偏愛內外夾花的錦地,漸漸趨向華彩繁富一派。其特色有數種,如外繪龍鳳鸞雀、內畫云龍,外繪出水龍、內畫獅子花之類,即所謂的兩面彩。如海水蒼龍捧八卦、天花捧“壽山福海”字。捧字是花紋上夾以圓圈,字寫在其內,這種制作方式應是興起于此時。清代的“萬壽無疆”等捧字盤,即是仿制于此。不過清代制品多捧四字,明代制品在器皿中間很多僅僅捧一個字的,或為“福”字,或為“壽”字。
嘉靖八仙捧“壽”、或群仙捧“壽”等盤(1),以視龍鳳捧“壽”、海水飛獅捧“壽”者,尤為可貴。“壽”字居盤中,余花圍之。龍鳳輕易配置,八仙、群仙則頗費匠心矣。轉枝蓮托百寶、或轉枝蓮托百“壽”字(2),此種奇制,配置極難,而大體又過于瑣碎,是以后代罕有仿者。
【注釋】
(1)八仙:傳說中長生不老的八位神仙。八仙之名,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游記》始定為:鐵拐李、漢鐘離(鐘離權)、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
(2)轉枝蓮:又名“串枝蓮”、“纏枝蓮”。其樣式以花草為基礎,模仿其輾轉滋長,纏綿不絕,加入各種花果為邊緣或主題紋飾。
【譯文】
嘉靖年間的八仙捧“壽”字或群仙捧“壽”字等瓷盤,比起龍鳳捧“壽”字、海水飛獅捧“壽”字等瓷器來,尤為可貴。“壽”字居盤中央,其余花紋圍繞。龍鳳花紋比較容易配置,而八仙、群仙的配置就頗費心機了。至于轉枝蓮托百寶、或轉枝蓮托百“壽”字,這種奇妙的制品,花紋的配置就非常困難了,而且過于瑣碎,因此后世就很少仿制了。
萬歷瓷踵嘉靖法,而益務華麗,兩面彩、夾彩之品甚多,花樣奇巧絢爛,不勝枚舉。捧字一種,尤其所尚。當時回回字、西藏喇嘛字已入中國(1),故花內捧回回字者,亦始于是時。喇嘛字亦稱藏經字,與篆書之“壽”字仿佛相似,當時謂之真言字(2)。插入五彩花朵中,亦頗奇觀。
【注釋】
(1)回回字:即阿拉伯文字。回回,指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西藏喇嘛字:即西藏民族文字。喇嘛,對僧侶的尊稱。
(2)真言:即咒語,指佛教經典的要言秘語。
【譯文】
萬歷年間的瓷器繼承了嘉靖年間的制作方法,而且更追求華麗,兩面彩、夾彩之類的很多,花樣奇巧絢爛,不勝枚舉。捧字這種式樣,尤為當時所崇尚。當時回回字、西藏喇嘛字已傳入中國,因此在花紋內捧回回字的也是始于這個時期。喇嘛字也叫藏經字,與篆書的“壽”字樣子差不多,當時稱作真言字。插入五彩花朵中,非常奇特壯觀。
明代繪事,人物雖不甚精細,而古趣橫溢,儼有武梁畫像遺意(1)。若繪仕女,又似古槧之《列女傳圖》也(2)。成化人物,多半意筆,高古疏宕(3),純似程孟陽(4)。若花卉有極整齊者,雖開錦紋夾花之權輿,然色澤深古,一望而知為朱明之物矣。若繪龍鳳眾獸,則顏色深入釉骨,時露古拙之致,卻非庸手所能及。若萬歷之九龍盤碗、五龍四鳳盤等,古澤撲人眉宇,雖儷紅妃綠,亦同于夏鼎商彝。
【注釋】
(1)武梁畫像:東漢石刻畫像。在今山東嘉祥武翟山(舊稱紫云山)下,是東漢末年嘉祥武氏家族墓葬的雙闕和四個石祠堂的裝飾畫。其中以武梁的祠堂為最早,故名。現存畫像內容豐富,取材廣泛,不僅是精美的古代石刻藝術品,也是研究東漢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2)古槧(qiàn):舊的刻本。槧,書的版本。《列女傳圖》:不詳。當為《列女傳》所作圖。《列女傳》,西漢劉向撰,是一部記載漢代及其以前著名女子的書。
(3)疏宕(dàng):亦作“疏蕩”,恬淡雋永。
(4)程孟陽(1565—1643):即明代著名詩人、畫家程嘉燧,字孟陽,號松圓,又號松圓老人等。晚年皈依佛教,釋名海能。明休寧(今安徽休寧)人。工詩善畫,著有《松園浪淘集》、《松園偈庵集》、《破山興福寺志》等。
【譯文】
明代繪畫,人物雖然不是十分精細,然而古趣橫溢,儼然有武梁畫像的風韻。若繪畫的是仕女,又好似古刻的《列女傳圖》一樣。成化年間的人物,多半意筆高雅古樸、恬淡雋永,完全像程孟陽的畫風。如果是花卉,也有非常整齊的,雖然是紋夾彩的初創時期,但是色澤深沉古樸,一看便知是明代的器物。如果畫龍鳳及各種獸類,則顏色深入釉骨,不時露出古拙的風致,卻決非凡庸的工匠所能達到的。如萬歷年間的九龍盤碗、五龍四鳳盤等,古樸的色澤撲人臉面,雖是色彩艷麗,也如夏鼎商彝一樣深幽拙樸。
康熙畫筆為清代冠,人物似陳老蓮、蕭尺木(1),山水似王石谷、吳墨井(2),花卉似華秋岳。蓋諸老規模,沾溉遠近故也。雍正花卉,純屬惲派(3)。沒骨之妙,可以上擬徐熙(4),草蟲尤奕奕有神,幾于誤蠅欲拂。人物山水則稍不如康,然先正典型,猶未之墜。乾隆大興錦地花,參入泰西界畫法,俗謂之規矩花。鏤金錯彩,嘆觀止焉。人物細微,毫發畢現,翎毛尤極工致,均以古月軒為極則,又與蔣南沙、沈南蘋等把臂入林矣(5)。道光精者,亦如改七薌、王小梅(6)。此蓋一代畫筆與一代名手相步趨,故一望其畫,已知為某朝某代之器也。
【注釋】
(1)蕭尺木(1596—1673):即蕭云從,原名蕭龍,字尺木,號默思,又號無悶道人,晚稱鐘山老人。蕪湖(今安徽蕪湖)人。明末清初著名畫家,著有《梅花堂遺稿》等。
(2)王石谷(1632—1717):即王翚,字石谷,號耕煙散人、烏目山人、清暉主人等。師王鑒、王時敏,臨摹宋、元名跡,而自成一家,有“畫圣”之譽。常熟(今江蘇常熟)人。吳墨井(1632—1718):即吳歷。本名啟歷,號漁山,桃溪居士。常熟(今江蘇常熟)人。一生布衣,以賣畫為生,與“四王”、惲壽平并稱“清初六大家”。著有《墨井詩鈔》、《墨井畫跋》等。
(3)惲派:即以惲南田為代表的畫派。
(4)徐熙:五代南唐畫家。鐘陵(今江西南昌)人,一說金陵(今江蘇南京)人。工花木、蔬果、禽鳥、魚蟲等。
(5)蔣南沙(1669—1732):即蔣廷錫,字揚孫,一字西君,號南沙、西谷、青桐居士。常熟(今江蘇常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進士,雍正年間曾任禮部侍郎、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等職,是清代中期重要的宮廷畫家之一。卒謚文肅。著《青桐軒秋風》、《片云諸集》等。沈南蘋(1682—?):即沈銓,字衡之,號南蘋。德清(今浙江德清)人,一說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清代著名畫家,工寫花卉翎毛,設色妍麗,畫人物得不傳之秘。傳世作品有《松鶴圖》、《梅花綬帶圖》、《鶴群圖》、《松鹿圖》等。把臂入林:謂與友人一同歸隱。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謝公道:‘豫章若遇七賢,必自把臂入林。’”七賢,指竹林七賢。此言兄弟朋友彼此不分高下的人。
(6)改七薌(1773—1828):即改琦,字伯韞,號香白,又號七薌、玉壺山人、玉壺外史、玉壺仙叟等。松江(今上海)人。清代著名畫家,宗法華喦,喜用蘭葉描畫仕女,衣紋細秀,樹石背景簡逸,造型纖細,敷色清雅,創立了仕女畫新的體格,時人稱為“改派”。能詩詞,著有《玉壺山房詞選》。王小梅(1794—1877):即王素,字小梅,晚號遜之。甘泉(今江蘇揚州)人。清代著名畫家,幼師鮑芥田,又多臨華喦,凡人物、花鳥、走獸、蟲魚,無不入妙。自悔書拙,每晨必臨數百字,至老無間,其虛心若此。
【譯文】
康熙年間的畫筆為清代第一,人物像是陳老蓮、蕭尺木,山水好似王石谷、吳墨井,花卉有如華秋岳。這是因為無論遠近,都會受老先生的規模、風格影響的緣故吧。雍正年間的花卉,完全屬于惲派。沒骨技法的奧妙可以上比徐熙,草蟲也神采奕奕,幾乎讓人誤以為是活的蒼蠅而想用拂子把它趕走。人物、山水畫卻不如康熙時的制品,但先賢的典型影響尚未墜落。乾隆年間大興錦地花紋,加入西洋的界畫法,俗稱作規矩花,鏤金錯彩,嘆為觀止。所畫人物細微,毫發都完全顯現,翎毛尤為精工細致,均以古月軒為典范,又同蔣南沙、沈南蘋等人不分高下。道光年間的精品也有如改七薌、王小梅的畫風,這是由于一代畫筆與一代名手相互模仿,因此一看其畫,就知道某朝某代的瓷器了。
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極精者。其藍色竟能仿得七八,至一觀其畫,乃流入吳友如、楊伯潤之派(1),不問而知為光緒器矣。若仿乾隆人物,至精者頗突過道光,雖明知新制,價亦不貲。蓋與乾窯已具體而微,其所差者乃在幾希耳。
【注釋】
(1)吳友如(?—1893):即吳嘉猷,字友如。元和(今江蘇吳縣)人。學畫曾師張志瀛,又學錢杜、改琦、任熊等。工于人物肖像,曾為清廷畫《中興功臣圖》。后為申報館《點石齋畫報》主繪。楊伯潤(1837—1911):名佩夫,一作佩甫,字伯潤,號茶禪,別號南湖,又作南湖外史。嘉興(今浙江嘉興)人。工詩,善書畫。著有《南湖草堂集》、《語石齋畫識》等。
【譯文】
近來模仿康熙時青花的瓷器也有非常精工的。其藍色竟能仿制至七八分像,但一看它的繪畫,便歸入吳友如、楊伯潤一派,不問而知是光緒年間的瓷器了。而仿乾隆年間人物的,其中最精的頗能突破道光年間的水平,雖明明知道是新制作的,但也價值不低。與乾隆官窯相比各部分已大體具備,不過形狀和規模比較小些,彼此的差距已經很小了。
成化五彩人物,其工細者,系以藍筆先繪面目、衣褶,繼乃加填五色。清初康、雍猶沿此例。其用紅筆繪面目者,大抵皆粗材耳。至乾隆以后,則無不用紅筆者矣。
【譯文】
成化年間的五彩人物,其中精巧而細致的是先用藍筆描畫面目、衣褶,然后再填充五色。清初康熙、雍正年間仍沿用此法。其中用紅筆繪畫面目的基本上都是粗材而已。到乾隆以后,就沒有不用紅筆的了。
乾隆繪人物面目,其精細者用寫照法,以淡紅筆描面部凹凸,恍若傳神阿堵者(1)。然嘉、道以后,無復斯制。若康熙繪美人,亦用淡紅筆涂雙臉微赭,乃愈覺其嫵媚也。
【注釋】
(1)傳神阿堵:形容用圖畫或文字描寫人物,能得其精神。傳神,指好的文學藝術作品描繪的人物生動、逼真。阿堵,六朝人口語,即這、這個。語出《世說新語·巧藝》。
【譯文】
乾隆時繪畫人物面目,其做工精細的是用寫照法,用淡紅筆描畫面部的凹凸,仿佛傳神阿堵的樣子。然而嘉慶、道光以后,再也沒有達到這種水平的了。如果康熙時繪畫美人,也是用淡紅筆涂抹雙頰微微的羞赧,因而更加覺得嫵媚。
明瓷人物,以淡描青花者為精。描青而加填五彩者,亦殊可喜。至純粹五彩不雜描青者,大抵瓶、罐為多,于生野中彌見俊逸,而贗制最夥,即屬此種。
【譯文】
明代瓷器上的人物,以淡描青花的制品為最好。描青花而加填五彩的,也格外可喜。至于純粹五彩而不雜描青花的,基本上以瓶罐為主,于生僻粗獷中又顯出幾分俊逸,然而贗品中最多的也正是此類。
明瓷所繪故事,若周茂叔愛蓮、陶淵明賞菊、竹林七賢、流觴曲水之屬(1),均極俊逸雅倩之致。康熙人物,無一不精,若飲中八仙、若十八學土、十八羅漢與夫種種故事(2),皆神彩欲飛,栩栩欲活。以視道光之畫《無雙譜》必書人名小傳者(3),殆有仙凡之別。
【注釋】
(1)竹林七賢:魏晉間七位名士的合稱,即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七人并有名聲,以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修武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謂“竹林七賢”。流觴曲水:即曲水流觴,舊時三月初三上巳節的一種飲宴風俗。其俗為眾人圍坐在回環彎曲的水渠邊,將特制的酒杯(多是質地很輕的漆器)置于上游,任其順著曲折的水流緩緩漂浮,酒杯漂到誰的跟前,誰就取杯飲酒。如此循環往復,直到盡興為止。東晉永和九年(353)上巳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名士四十余人宴集于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做流觴曲水之戲,當時吟詠之作編為《蘭亭集》,由王羲之作序,書文并佳,尤為我國書法藝術史上的瑰寶。
(2)飲中八仙:指唐朝嗜酒的八位學者名人,亦稱酒中八仙或醉八仙。《新唐書·李白傳》載,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李進、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酒中八仙人”。杜甫有《飲中八仙歌》。瓷器畫面繪飲中八仙,每于人物之上書以人名。十八學士:唐代十八學士,先后有二:一是唐太宗在做秦王時建文學館,收聘賢才,以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勗十八人并為學士,畫家閻立本為《十八學士寫真圖》,褚亮題贊。二是唐玄宗開元時,于上陽宮食象亭,以張說、徐堅、賀知章、趙冬曦、馮朝隱、康子元、侯行果、韋述、敬會真、趙玄默、毋煚、呂向、咸廙業、李子釗、東方顥、陸去泰、余欽、孫季良為十八學士,命董萼畫像,并標識所有十八學士的姓名、表字、爵位、籍貫等。十八羅漢:指佛教傳說中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他們都是歷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
(3)《無雙譜》:清康熙時浙派版畫的力作,又名《南陵無雙譜》。紹興金古良畫,御用刻工朱圭鐫刻,刊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題材是從漢代至宋一千四百多年間的40位名人,如項羽、蘇武、李白、司馬遷等。以其事跡舉世無雙,故稱《無雙譜》。畫有題詩,毛奇齡序稱:“是譜名無雙,而實具三絕,有書有畫又有詩也。”
清 青花十八羅漢圖爐
【譯文】
明代瓷器所畫的故事,如周茂叔愛蓮、陶淵明賞菊、竹林七賢、流觴曲水之類都是極為俊逸高雅瀟灑的。至于康熙時的人物,都非常精致,如飲中八仙、十八學士、十八羅漢以及各種故事都神采飛揚,栩栩如生。對比道光年間畫《無雙譜》而必書人名和小傳的,簡直有仙境和凡間的差別。
人物故實,標新領異,波瀾推衍,窮極詼詭,大抵皆導源于小說稗官(1),然皆與歷代丹青畫法相合也。至雍正小品,始有繪劇場裝者,其須必為掛須,或作小丑狀盤辮于頂,又有作清朝袍帽裝者,皆入惡道。然康熙仕女,已有繪纖趺弓鞋之惡習(2),則又不自雍正始矣。乾隆亦間有繪劇場裝者,然甚罕見。至小兒游戲作清朝裝,微拖小辮,而畫筆工細,乃反不覺其可厭也。
【注釋】
(1)稗(bài)官:小官。《漢書·藝文志》說小說家出于稗官,后因稱野史小說為稗官。
(2)纖趺(fū):稱婦女的小腳。舊時婦女纏足,以腳瘦小為美,故稱。纖,細小。趺,同“跗”,足背,引申指足。弓鞋:亦作“弓鞵”。舊時纏腳婦女所穿的鞋子。
【譯文】
人物故事、標新領異、波瀾迭起、詼諧奇特的作品,大多起源于小說、野史,然而均與歷代丹青的畫法相符合。到了雍正年間的瓷繪小品里,才開始有描畫劇場戲裝人物的,須髯一定是掛須的,或者扮作小丑模樣盤辮于頭頂上,還有的畫成清代袍帽裝束的,都入于邪道。然而康熙時的仕女,又出現了繪作纖趺弓鞋的惡習,如此說這種惡習不是從雍正年間開始的了。乾隆年間也偶有描畫戲裝人物的,不過很少見。至于畫作兒童游戲,穿著清朝服裝,微拖小辮,而畫工精細,反而不覺得討厭。
康熙仕女,其繪弓鞋纖趺者,雅人所鄙,而價值輒累千金。乾隆貢品,繪碧瞳卷發之人,精妙無匹,西商爭購,值亦奇巨也。若繪八蠻進寶、群蠻校獵等巨盤(1),雖稍次之,近亦如鳳毛麟角矣。
【注釋】
(1)八蠻:古謂南方的八蠻國。《禮記·王制》:“南方曰蠻。”孔穎達《疏》引《爾雅》漢李巡注云:“一曰天竺,二曰咳首,三曰僬僥,四曰跛踵,五曰穿胸,六曰儋耳,七曰狗軹,八曰旁春。”后以泛指外族。
【譯文】
康熙年間瓷器上的仕女,繪弓鞋纖趺的,為文雅之人所鄙視,然而價值卻達數千金。乾隆年間的貢品有描畫碧眼卷發人物的也精妙無比,西方商人爭相競購,價格也極為昂貴。若是繪有八蠻進寶、群蠻校獵等圖案的巨盤,雖然價格稍次,近來也像鳳毛麟角一樣難得了。
乾隆以古月軒聲價為最巨。古月軒所繪,乃于極工致中饒極清韻之致,以人物為最難得,即繪杏林春燕(1),聲價亦騰噪寰區(2);疏柳野鳧(3),亦殊絕也。當時由景鎮制胎入京,命如意館供奉畫師繪畫于宮中(4),開爐烘花。或謂曾見有“臣董邦達恭繪”者(5),然尋其畫筆派別,殆出諸蔣廷錫、袁江、焦秉貞之流參《款識》章(6)。
【注釋】
(1)杏林春燕:源于“杏林春滿”。據《神仙傳》記載,三國時吳人董奉醫術高明,治病不取酬,只求種幾株杏樹,久而杏樹成林。后以“杏林春滿”稱頌醫風高尚的名醫。
(2)騰噪:喧騰叫嚷。寰區:天下,人世間。
(3)鳧:水鳥名,俗稱“野鴨”。
(4)如意館:清代宮廷畫苑。畫師:畫工,畫家。
(5)董邦達(1699—1769):字孚存,一字非聞,號東山。富陽(今浙江富陽)人。工書,尤善畫。
(6)袁江(1662—1735):字文濤,號岫泉。江都(今江蘇揚州)人。雍正時,召入宮廷為祗候。清著名畫家,界畫能手。焦秉貞:字爾正。濟寧(今山東濟寧)人。清初畫家,康熙時供奉內廷。擅畫人物,吸收西洋畫法,重明暗,樓臺界畫,刻劃精工,繪有《仕女圖》、《耕織圖》等。
【譯文】
乾隆年間以古月軒瓷器聲價最高。古月軒瓷器所繪紋樣是能夠非常精致并富有清韻,尤其以人物畫最為難得。即使繪畫杏林春燕,其聲價也可噪動天下;畫疏柳野鴨,亦格外稱絕。當時由景德鎮制胎運入京城,命如意館的畫師在宮中作畫,開設窯爐烘烤花紋,有人說曾見到寫有“臣董邦達恭繪”的瓷器,然而尋求它的畫派,又疑似蔣廷錫、袁江、焦秉貞之流參閱《款識》章。
繪戰爭故事者,謂之刀馬人,無論明清瓷品,皆極為西人所嗜。至掛刀騎馬而非戰爭者,亦準于刀馬人之列也。康窯大盤有兩陣戰爭過百人者,尤為奇偉可喜。又有青花加紫,其皿絕大,而僅一人一馬者,筆端恣奡,亦非恒品。
【譯文】
描畫戰爭故事的紋樣,稱作刀馬人,無論明清瓷器,都極受西方人喜愛。至于畫挎刀騎馬而并非戰爭的制品,也同樣入刀馬人之列。康熙官窯大盤有兩陣交戰超過百人以上的畫面尤為奇特雄偉令人喜愛。還有青花加紫的瓷器,器皿巨大,而僅畫一人一馬,筆觸豪放,也不是常見之物。
康窯所畫怪獸最為生動,噓氣噴霧,毛毿毿欲躍(1),真神品矣。若繪翔鳳、孔雀,則稍不如繪燕雀小鳥,以小鳥易有神致。至花卉畫筆,以白地者為佳,老橫無匹,儼然華秋岳也。雍正粉彩花鳥,逸麗過于乾隆。若人物,則青花勝于五彩,蓋猶循康熙前軌也。乾隆花鳥,除古月軒外,殆不能比跡康、雍,惟人物仕女,工致秀媚,乃殊尤耳。
【注釋】
(1)毿毿(sān):毛發、枝條等細長垂拂、紛披散亂的樣子。
【譯文】
康熙官窯所畫的怪獸最為生動,噓氣噴霧,長毛毿毿,躍躍欲活,堪稱最精妙之品。若是繪畫鳳凰、孔雀,是不如繪燕雀、小鳥,因為小鳥更易有神采和趣味。至于花卉的畫法,以白底為佳,老辣無雙,仿佛像是華秋岳的作品一般。雍正年間的粉彩花鳥,比乾隆年間的要高超秀麗。若繪人物,則青花勝于五彩,是因為仍舊遵循康熙年間的規范。乾隆年間的花鳥除了古月軒外,大多不能與康熙、雍正年間的制品相比,只有人物、仕女畫細致秀麗嫵媚,是卓越的佳作。
康窯畫松樹,蒼翠欲滴,古干森郁,其粉本純由宋畫而出(1),若李思訓、趙大年殆其私淑者也(2)。配以人物高士,亦飄飄有仙氣。
【注釋】
(1)粉本:畫稿。古人作畫,先施粉上樣,然后依樣落筆,故稱“畫稿”為“粉本”。
(2)李思訓(651—716,一作653—718):字建,一作建景。唐宗室,高祖從弟長平王李叔良孫,李孝斌子。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封彭國公,卒贈秦州都督。擅畫青綠山水,受展子虔的影響,筆力遒勁,畫史稱“大李將軍”。趙大年:即趙令穰,字大年。汴京(今河南開封)人。宋太祖趙匡胤五世孫。官崇信軍節度使觀察留后,卒贈“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榮國公”。有文采,尤擅繪畫。私淑:未得正式被接收為學生而私下奉為受業之師。《孟子·離婁下》:“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譯文】
康熙官窯所畫的松樹,蒼翠欲滴,古干深郁,其畫稿純粹脫自宋畫,如李思訓、趙大年或是其私淑的典范。再配上人物、高士,也就飄飄然有幾分仙氣了。
素彩海馬之碗,聲價極巨,以九獸者為最佳。其余有五獸,亦有一獸者,蓋視碗之大小為多寡也。海濤作圈紋,多深綠色,兼泛海花。獸或綠、或紫、或黃,作騰躍蹲踞狀。亦有參繪八寶于其間者(1)。
【注釋】
(1)八寶:又稱“八瑞相”、“八吉祥”。依次為寶瓶、寶蓋、雙魚、蓮花、右旋螺、吉祥結、尊勝幢、法輪,是藏傳佛教中八種祥瑞之物,以象征吉祥幸福和圓滿。
【譯文】
素彩繪海馬碗,聲價極高,以畫九獸的為最好。其他有畫五獸,也有只畫一獸,因其碗的大小而定多少。海濤畫作圈紋多作深綠色,同時泛起海花。獸則或綠色、或紫色、或黃色,畫作騰躍蹲踞的形狀。也有其間加繪八寶的。
瓷花之有龍,蓋自宋定始,明代繪龍者指不勝屈(1)。大抵龍象至尊,為中國歷代以來之古說久矣。近者繪龍瓷品,頗為世人所不喜,實則此類微嫌陳俗則有之,若謂龍為有清國微之故,則殊傖父之見也(2)。
【注釋】
(1)指不勝屈:扳著指頭數也數不過來。形容為數很多。清陳康祺《郎潛紀聞》:“本朝大臣奪情任事者,指不勝屈。”
(2)傖父:粗鄙之人。南北朝時南人譏罵北人的話。
【譯文】
瓷器花紋有龍,始于宋代定窯,明代繪龍就數不勝數了。大概是龍象征著至尊,在中國歷代以來的古老傳說已然很久了。近來繪有龍紋的瓷器,頗不為世人所喜愛,其實這類制品還是稍顯陳舊庸俗,如果說因為龍是清朝國微的緣故,就實在是粗陋之見了。
所不喜于龍者,如五彩盤龍之屬,無甚特色者,乃嫌陳俗耳。若教子升天之杯,古人且至興大獄。若九龍,若海水飛獅龍,若龍捧八卦之類,又皆明瓷之卓卓有名者也(1)。康、雍釉里紅之品,云龍夭矯,尤以不見全身或兼釉里藍云者為佳。至乾窯胭脂水、堆料花之龍,亦非恒品。大抵繪龍貴夫特別,若板滯無奇,不外穿云趕珠之屬,則誠不足貴。至出乎習見之外,而戛戛獨造者(2),是又烏能以陳俗目之!
【注釋】
(1)卓卓:特立,高超出眾的樣子。
(2)戛戛獨造:形容文章別出心裁,富有獨創性。
【譯文】
所不喜歡畫龍的瓷器,像五彩盤龍之類,沒有什么特色而嫌其陳舊庸俗。若教子升天的瓷杯,古人還會引來牢獄之災。像九龍、海水飛獅龍、龍捧八卦之類的制品,又都是明瓷中高超出眾之品。康熙、雍正年間的釉里紅瓷器,云龍身形矯健,尤其以不見全身或者兼有釉里藍云的為佳妙。至于乾隆官窯的胭脂水、堆料花的龍紋也不是一般的制品。大概畫龍貴在特殊,如果呆板不動,毫無奇異,不外乎穿云趕珠之類的,則實在不足寶貴。若出于日常所見之外,而別出心裁的制品,又怎能以陳俗看待呢!
瓷之繪一龍一鳳者,大抵皆歷代君主大婚時所制,以志紀念者也。宣德青花最有名,近則康、乾之品,亦足為世重矣。至所繪不止一龍一鳳者,則大都取御用之意,而不關乎大婚紀念也。
【譯文】
瓷器上畫一龍一鳳的,大多都是歷代君主大婚時所制作的,以作紀念。宣德青花最有名,近來康熙、乾隆年間的制品,亦足以為世人所看重。至于所繪不止一龍一鳳的,大都表示御用的意思,而無關于大婚紀念。
繪小兒游戲之畫,亦自明始,謂之耍娃娃。有五子、有八子、有九子、有十六子、有百子。百子之制,道光時尤為盛行。近所見百子舞龍燈、十六子在魚缸邊游戲之類,則新制甚夥,殊不足貴。九子穿串枝蓮之瓶,若乾窯者,價值殊巨。至五子奪魁、或九子奪魁之屬(1),則稍近于平庸矣。
【注釋】
(1)五子奪魁:民間吉祥圖案。古代科舉考試,父母望子登科及第。然每科狀元全國僅一名,故望五子各自努力爭取。圖案常作大兒手中持一盔帽,“盔”、“魁”同音,以示奪盔者即象征高中狀元之意。五子奪魁的由來,在五代晚期,漁陽(今北京密云)人竇禹鈞很會教育子女,他的五個兒子后來個個都很有成就,被人稱為“燕山竇氏五龍”。畫中表現的是兄弟們嬉戲的情景。
【譯文】
繪兒童游戲的圖畫也是從明代開始的,稱作耍娃娃。有五子、八子、九子、十六子、百子的分別。百子之制,在道光年間尤為盛行。近來所見到百子舞龍燈、十六子在魚缸邊游戲之類的,則新的制品很多,但都無足珍貴。九子穿串枝蓮的花瓶,若是乾隆官窯瓷器,則價值特別昂貴。至于五子奪魁、或九子奪魁之類的,則就近于平庸了。
繪桃實九顆連帶枝葉者,謂之九桃。康窯大瓶,價亦不資。此后九桃瓶、罐、盤、碗,代有踵作。雍正九桃盤多作豆彩,又兼外繪團鶴者,亦足珍也。又有八桃及二十余桃者。
【譯文】
繪有連枝帶葉的桃實九顆,稱作九桃。康熙官窯大瓶,價值也十分昂貴。此后九桃瓶、罐、盤、碗,歷代均有制作。雍正年間的九桃盤多作豆彩,有的外面加繪團鶴,也十分珍貴。還有畫八個桃或二十余桃的器皿。
過枝花杯、碗,雅稱雋品。過枝者,自彼面達于此面,枝葉連屬之謂也。成化開其先,雍正繼其軌。雍窯多畫翠竹、碧桃,又有兼繪采鳳者。至道光時,盛行過枝癩瓜及過枝葡萄,雍窯已多遜色,然較勝于尋常繪花卉者。
【譯文】
過枝花的杯、碗,雅稱精品。所謂過枝,是指從那面到這面枝葉相連不斷的意思。成化年間開其先河,雍正年間繼承發展。雍正官窯多畫翠竹、碧桃,還有的兼畫彩鳳。到道光時,盛行過枝癩瓜及過枝葡萄,與雍正官窯相比已多有遜色,但是尚能略勝平常繪畫花卉的制品。
瓷品之畫,以繪人物為上,繪獸次之,花卉、山水又次之。至錦灰堆者,即俗所謂規矩花(1),在管見頗為不取(2)。然乾隆之精品,于極華縟之中饒有清空之處,不盡填滿也。精者華腴富麗,恍見黨太尉貂裘羊酒之風(3),夫亦足以自豪矣。
【注釋】
(1)規矩花:工筆花鳥畫。
(2)管見:狹隘的見識,如從管中窺物,為自謙見識淺小之辭。
(3)黨太尉貂裘羊酒之風:指豪放不羈、揮金如土的人生態度。此用典似有誤,當作黨太尉羊酒為一事,貂裘為另一事。前事本《詩話總龜前集》卷四十一《詼諧門下》載:“世傳陶穀學士買得黨太尉家故妓,過定陶,取雪水烹團茶,謂妓曰:‘黨太尉應不識此。’妓曰:‘彼粗人,安有此景?但能以銷金暖帳下淺斟低唱吃羊羔兒酒爾。’穀愧其言。”羊酒,即羊羔兒酒。后事本《晉書·阮孚傳》載:“(孚)遷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嘗以金貂換酒,復為所司彈劾。”貂裘,貂皮做的大衣。
【譯文】
瓷器上的繪畫,以繪畫人物為上,畫鳥獸的稍次,畫花卉、山水的又次。至于錦灰堆,即俗稱作規矩花的,依我個人的愚見認為并不可取。但乾隆年間的精品,在極盡華麗繁縟之時,仍留有清淡空虛之處,不完全填滿花紋。精致者華美豐腴,富麗堂皇,恍惚中看到黨太尉貂裘羊酒的風貌,如此也足以自豪。
仙女乘槎之杯(1),雍、乾、嘉、道均有之。海水往往淺雕,乃在后葉。其初海水以極細之筆繪之,更勝于淺雕者。又,此杯器之中心繪一紅日,彩云繞之,覺亦秀倩可寶。
【注釋】
(1)乘槎:亦作“乘楂”。乘坐竹、木筏。傳說天河與海通,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見有浮槎去來,不失期,遂立飛閣于楂上,乘槎浮海而至天河,遇織女、牽牛。此人問此是何處,答曰:“君還至蜀郡訪嚴君平則知之。”后至蜀,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正是此人到天河時。見晉張華《博物志》卷十。
【譯文】
仙女乘槎的瓷杯,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各朝均有。海水往往用淺雕的方法,乃是清代后期制品。在初期是用極細的筆描繪海水,更勝過淺雕。再有這種杯子中心還繪有一輪紅日,彩云繚繞,也覺得秀美可寶。
《耕織圖》為康熙官窯精品(1),兼有御制詩,楷亦精美,聲價殆侔于雞缸也。若乾隆之繪田家樂者,亦猶耕織遺意。又有漁家樂兼繪仕女者,則不禁誦漁洋“青荷中婦鏡,黃竹女兒箱”之句(2),為之神往不置。
【注釋】
(1)《耕織圖》:古代男耕女織,是最基本的生產活動,從而為世所重,畫家亦以為題材。南宋劉松年曾畫有《耕織圖》,同時另有《農耕二十一圖》并《紡織二十四圖》,有木刻流傳。清康熙帝命內廷畫家重繪《耕圖》與《織圖》各23幅。乾隆亦曾命冷枚、陳枚各繪《耕織圖》。瓷器上出現的耕織圖紋,始見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五十一年(1712)以后廣為流行,并成為傳統題材,多用青花或五彩表現。
(2)漁洋:即王士禎(1634—1711),原名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順治十五年(1659)進士,康熙朝官至刑部尚書。卒謚文簡。新城(今山東桓臺)人,常自稱濟南人。倡“神韻詩”,康熙間文壇盟主,被譽為“一代正宗”。著有《漁洋詩文集》、《池北偶談》等。“青荷”二詩句:見王士禎《漁陽精華錄》卷一《秋柳四首》之二,原詩作“浦里清荷中婦鏡,江干黃竹女兒箱”。上句惠棟注引徐夔曰:“梁江從簡《采荷諷》:‘欲持荷作柱,荷弱不勝梁。欲持荷作鏡,荷暗本無光。’”中婦鏡,家中主婦用的鏡子。下句惠棟注引徐夔曰:“樂府《黃竹子》:‘江干黃竹子,堪作女兒箱。’”女兒箱,女子的衣箱。
清 青花耕織圖碗
【譯文】
《耕織圖》是康熙官窯花繪的精品,兼題有御制詩,楷書也很精美,聲價幾乎與雞缸杯不相上下。像乾隆年間的田家樂制品,也還有耕織圖的遺意。還有繪漁家樂兼畫仕女圖的瓷器,則令人不禁吟誦王漁洋的“青荷中婦鏡,黃竹女兒箱”的詩句,讓人向往不已。
乾隆人物工致絕倫,故事則舉漢晉以來暨唐人小說(1),幾于應有盡有。下至《西廂》、《三國》、《水滸》之倫,亦窮秀極妍,并稱佳妙。至末葉乃益曼衍(2),如“水浸金山”等不經之事實(3),亦入繪事。蓋爭奇斗巧,踵事增華(4),勢必至也。然明末清初,已有采取《封神演義》繪千里眼、順風耳者(5),則又不自乾隆始矣。
【注釋】
(1)唐人小說:即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說,內容多傳述奇聞異事,后人稱為“唐代傳奇”,或稱“唐傳奇”。
(2)曼衍:蔓延。
(3)水浸金山:出《白蛇傳》故事。故事說蛇仙白素貞尋夫,與僧法海斗法而水漫金山寺。金山寺,在今江蘇鎮江。
(4)踵事增華:繼續前人之業,使更加完善美好。踵,腳后跟,用為動詞,表繼續。
(5)《封神演義》:古代神魔小說,明許仲琳(或陳仲琳)撰。一說為明代道士陸西星。千里眼、順風耳:《封神演義》中虛構的軒轅廟中的兩個鬼使。見該書第九十回。
【譯文】
乾隆官窯的人物畫,精工細致,無與倫比,所畫的故事多來自漢晉以后的掌故以及唐人小說,幾乎應有盡有。下至《西廂記》、《三國演義》、《水滸傳》之類,也極其秀麗,同樣稱作佳作。到了清末則更加繁衍,如“水浸金山”等傳說不實的故事也有所描畫。這是因為爭奇斗艷、踵事增華的必然結果。然而明末清初就已經有反映《封神演義》里千里眼、順風耳的瓷器繪畫,如此看來,就又不是從乾隆年間才開始的了。
康、雍瓷品所繪八仙帶有水波紋者,呂洞賓旁立一人(1),頭戴柳枝,狀殊怪異,俗謂之柳樹精(2)。乾、道諸窯仿者,亦同斯制。若八仙而無水波紋配以他景者,則不帶柳樹精也。又,康瓷八仙盤具,其中必兼繪南極老人及麻姑、童子、仙鹿(3),亦有但繪南極、童子等而不繪麻姑者。
【注釋】
(1)呂洞賓(798—?):唐代詩人,名巖,字洞賓。傳說后來入道成仙,為八仙之一,稱呂祖、純陽子、呂純陽等。《全唐詩》收有他的詩,皆關于修道學仙者。
(2)柳樹精:柳樹成精的妖怪,小說《飛劍記》中呂洞賓所收的一個隨行不離的徒弟。
(3)南極老人:又叫“老人星”,即壽星。麻姑:道教女仙之一,見葛洪《神仙傳》。舊時為女性祝壽多贈麻姑像,取名“麻姑獻壽”。
【譯文】
康熙、雍正年間瓷器上所繪八仙并帶有水波紋的制品,在呂洞賓旁站立一人,頭帶柳枝,樣子非常怪異,俗稱作柳樹精。乾隆、道光各窯的仿品也是同樣。若是八仙而無水波紋,配以其他景致的,則不帶柳樹精。又有康熙官窯八仙盤等器皿,其中必定兼繪南極老人、麻姑、童子、仙鹿,但也有只繪南極老人、童子等,而不繪麻姑的。
厭勝瓷品(1),頗為猥褻。明穆宗好內(2),故隆慶杯、碗始有之。康、雍、乾、道諸朝亦有遞作者,旁及花囊、屏、枕諸器(3),風斯靡矣。然漢廣川王畫屋已有此種(4),則濫觴為已古矣。若但寫風懷含蓄不露者(5),猶為彼勝于此。
【注釋】
(1)厭勝:意即“厭而勝之”,系用法術詛咒或祈禱以達到制勝所厭惡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古代方術之一。“厭”字此處念yā(陰平韻),通“壓”,有傾覆、適合、抑制、堵塞、掩藏、壓制等義。
(2)明穆宗:即朱載垕(1537—1572),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嘉靖四十五年(1566)繼位,翌年改元隆慶,在位6年卒。好內:貪戀妻妾姬侍。
(3)花囊:中國古代花器的一種。
(4)漢廣川王:《漢書》卷五十三《列傳·景十三王》:“趙敬肅王彭祖以孝景前二年立為廣川王。”并載其生活淫亂。廣川,今河北景縣廣川鎮。畫屋:事不詳,當指屋內畫男女猥褻故事。
(5)風懷:猶風情,指男女相愛的情懷。
【譯文】
厭勝瓷器,相當淫穢。明穆宗貪戀女色,所以隆慶年間的杯、碗才有此類制品。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各朝,也有繼續制作的,并且涉及到花囊、屏風、枕頭等器具,風氣由此敗壞。然而漢代廣川王的畫屋已經有這種畫了,則可知起源已經很久了。若僅僅描畫男女的愛情,含蓄而不顯露的制品,還可認為彼勝于此。
繪百蝠者(1),殊嫌呆滯。百鹿、百子較勝(2),而新制亦最多,故百鹿不如十鹿也。是等彩繪,皆有康、乾精制,然繼者踵作,未免陳陳相因。至二十一鳥、二十喜鵲、十二肖生之類,較為可喜。若三羊開泰、五雞、鵪鶉之屬(3),精妙者亦殊足珍。然尚不及異獸朝龍與怪獸獅熊之尤為奇偉也。
【注釋】
(1)百蝠:一百只蝙蝠,取“蝠”、“福”同音,象征幸福之意。
(2)百鹿:一百只鹿,取“鹿”、“祿”同音,象征官高祿厚之意。百子:一百個兒子。我國古人認為多子多福,傳說周文王百子,因有《百子圖》,寓多子多福之意。
(3)三羊開泰:《周易》陰陽學說中,十月為坤卦,純陰之象。十一月為復卦,一陽生于下。十二月為臨卦,二陽生于下。正月為泰卦,三陽生于下。時當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亨興盛之象,故稱三陽開泰。吉祥圖案以羊寓陽,“三羊”為“三陽”,與日紋和風景等組成紋樣,常見于民間建筑,器物裝飾與木版年畫等。
【譯文】
瓷器上畫百蝠的特別顯得呆滯。畫百鹿、百子的要好一些,而新的制品也最多,所以百鹿不如十鹿。這類彩繪均有康熙、乾隆年間的精品,但是后來各朝仿制的,未免沿襲老一套,毫無創新。至于二十一鳥、二十喜鵲、十二生肖之類,都比較可愛。若是三羊開泰、五雞、鵪鶉之類的,做工精妙的也非常珍貴。然而還比不上異獸朝龍與怪獸獅熊的雄奇偉絕。
十二肖生之物以入瓷畫者,乾隆、道光均有之。乾隆瓷燈有錦地開光三圓幅,每幅繪生物二者,配景楚楚(1),殊有新趣,燈一對則十二生物適齊矣。康熙十二月花卉酒杯(2),每花各配以一生物,然是等生物又不按地支生肖者也。
清 五彩十二月“花神”杯
【注釋】
(1)楚楚:排列整齊貌。
(2)十二月花卉酒杯:即十二花神酒杯,康熙時造,一套12只酒杯,各繪花卉一種,相應12個月的時令。
【譯文】
十二生肖用來作為瓷畫的,乾隆、道光年間均有。乾隆瓷燈上有錦地開光的三個圓幅,每幅內繪畫兩個生物,配以風景,排列整齊,饒有趣味,燈為一對,則十二生肖齊備。康熙時十二月花卉酒杯,每種花配以一種動物,然而這等生物卻又不按地支生肖而繪制。
雍正花卉兼草蟲者,多畫絡緯娘、蜻蜓、蚱蜢、蝸牛之屬(1)。道光草蟲最喜畫螳螂,其花卉多作碎花(2),以視雍正之善繪折枝者,真如小巫見大巫矣。惟繪五毒,差堪鑒錄(3)。五毒而兼人物者乃稗官故事也,亦道光窯之別開生面者。
【注釋】
(1)絡緯娘:蟲名。即莎雞,俗稱“絡絲娘”﹑“紡織娘”。夏秋夜間振羽作聲,如紡車響,故名。
(2)五毒:五種有毒性的動物,分別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
(3)差堪:略可。
【譯文】
雍正時畫的花卉、草蟲,多是絡緯娘、蜻蜓、蚱蜢、蝸牛之類。道光時畫草蟲最喜愛畫螳螂,花卉以碎花居多,比起雍正時善畫折枝花來,真好像是小巫見大巫了。唯有描畫五毒的制品,還略可鑒賞。畫五毒而兼有人物的,是稗官野史的故事,也是道光官窯瓷器中別開生面的一類。
瓷品滿畫花朵,種種色色,形狀不一者謂之萬花,以黑地者為最貴,即白地者亦可珍。若中有五蝠者,則乾隆五福堂物也,雖嘉、道仿制之品,價值亦巨。花之形狀大小偏反,各盡其致。繁密之極,蓋幾不見有地矣。
【譯文】
瓷器上滿畫花朵,各式各樣,形態不一的稱作萬花,以黑色地為最貴,即使白色地的也很珍貴。若中間畫有五只蝙蝠的,則是乾隆五福堂的瓷器,雖然是嘉慶、道光仿制的瓷器,價值也很高。花朵的大小偏側,各盡其妙。繁密非常,幾乎看不到還有胎底。
嘉、道之間所畫樓臺之畫,書有地名者,大約繪西湖景為多,繪廬山十景者亦有之(1)。至有繪海珠景者,乃粵人向景德鎮窯定制之品,而非出于廣窯所自制也。又有羊城八景之類(2),亦然。
【注釋】
(1)廬山十景:指江西廬山的十個著名景點,分別是錦繡仙洞、含鄱吐日、五老聽泉、白鹿書院、植物王國、花徑覓春、別墅春秋、黃龍寶樹、云中街市、龍崖天池。
(2)羊城八景:指廣州的八個著名景點,歷代所指不一。羊城,即五羊城,廣州的別稱。
【譯文】
嘉慶、道光年間所畫的樓臺而寫有地名的,以繪西湖的為最多,繪廬山十景的也有一些。至于繪有海珠風景的,乃是廣東人向景德鎮窯定制的瓷器,而不是廣窯自己燒造的。還有繪羊城八景之類的也同樣如此。
雕瓷之巧者,有陳國治、王炳榮諸人(1),所作品精細中饒有畫意。其仿木、仿竹、仿象牙之制,尤極神似,故謂此等釉為仿竹木、象牙之釉也。至于仿漆之器,精雕花紋,所涂之釉又極似漆,或謂有竟髹以漆者。
【注釋】
(1)陳國治:祁門(今安徽祁門)人,清道光、咸豐間景德鎮著名雕瓷藝人。善瓷雕花卉,仿竹木、象牙器形神俱備,仿漆器釉色極似髹漆。王炳榮:清朝同治、光緒年間景德鎮瓷雕名家,傳世以文房用具為多。
【譯文】
雕瓷的能工巧匠有陳國治、王炳榮等人,所作器物精細之中透著幾分詩情畫意。他們作的仿木、仿竹、仿象牙的瓷器,非常相似,所以稱這類釉為仿竹木釉、仿象牙釉。至于仿漆器,精雕花紋,涂的釉很像漆,或說其中竟有使用髹漆的制品。
嵌花之制(1),清初已盛行。康窯筆洗嵌龍螭者常有(2),若嵌九螭之杯尤佳。九螭聚于一處,蜿蜒浮突,有一尾口銜小螭,余螭繞之成杯耳形,雋品也。乾窯胭脂水瓶,有一螭盤繞瓶身,概屬脂水釉,亦稱罕覯。若上方供品,或數小兒作牽索狀之瓶,或小兒游戲突出全身之瓶,或十八羅漢一一突嵌之瓶,皆可寶貴。
【注釋】
(1)嵌花之制:嵌花的瓷器。嵌花,本卷前述曰:“若不由本身出花而別刻花嵌入者,則又當謂之嵌花。”
(2)筆洗:文房用具中用來盛水洗筆的器皿。
【譯文】
嵌花的制品在清初已經盛行。康熙官窯筆洗常有嵌龍、螭的,如果嵌九螭的杯具就更為絕妙。九螭聚在一處,蜿蜒浮雕而凸起,有一條口銜小螭,其余各螭環繞成杯耳形狀,乃是佳品。乾隆官窯胭脂水瓶,有一螭盤繞于瓶身上,均屬于胭脂水釉,也可稱罕見。若是皇家貢品,有的是幾個兒童作牽繩狀的瓷瓶,或者是兒童游戲突出全身的瓷瓶,或者是十八羅漢一一嵌在瓶身上,都非常寶貴。
雍正豆彩花果之盤,其所繪花枝有若字形者,虬結連蜷(1),不甚可識。或謂乃藏滿、蒙文于其內也。此后道光亦有之。
【注釋】
(1)虬(qiú):古代傳說有角的龍。
【譯文】
雍正豆彩花果盤,所繪花枝有很像字形的,彎曲盤結,難以認識。或者說是暗藏滿、蒙文字于其內。此后道光年間也曾有過類似的瓷器。
百鳥歸巢,繪百鳥一一不同,極飛翔動靜之致,后仿者頗多,神采殊失。若繪喜鵲三十只者,有一紅月,名曰一月三十喜,又名日日見喜,皆吉祥語也。若不足三十者,即以其數名之曰若干喜,雜以紅梅,亦頗不俗。
【譯文】
百鳥歸巢,所畫百鳥各不相同,飛翔、動靜描繪得淋漓盡致,后世仿品很多,但神采盡失。若是繪畫三十只喜鵲的器皿,圖中有一紅月,稱作一月三十喜,又叫日日見喜,都是所謂的吉祥語。如果不夠三十只的,即以其數目稱呼為若干“喜”,夾雜繪有紅梅,也很不俗氣。
道光所繪人物,亦有極精者。惟好于人物之旁,位置琴棋書畫之屬,又題詩于其間,或書傳于其后,雖存論世知人之意,而乏配景布局之觀,故鑒家抑之。
【譯文】
道光年間所繪人物也有極其精細的。只是好在人物之旁設置琴棋書畫之類,并且在其間題詩,或者在后面寫小傳,雖然有知人論世的意思,然而缺乏配景布置的觀感,因此鑒賞家多鄙視。
明瓷之畫也,用筆粗疏而古氣橫溢,且有奇趣。其地之色釉濃厚深穆,卻非后來所有。康熙畫花,于肆奡之中而行其縝密,于工致之中而寓其高古。雍正則逸麗而秀倩。若乾隆則繁密富麗之極,而時露清氣。其顏料之色澤,又一代有一代之特色,而不容以相掩。要而言之,皆非后來所及而已。
【譯文】
明代瓷器的繪畫,用筆粗疏而古氣縱橫,并且富有奇趣。其胎底作為底色用的顏色濃厚深沉,卻非后來所能做到。康熙時所畫的花紋能在豪放矯健中而顯出細致,工致之中而寄托高古。雍正時制品則雅麗而秀美。到乾隆年間則富麗堂皇中而時露清高之氣。至于其所用顏料的色澤,也是一代有一代的特色,而不容相互掩飾。簡要說來,都不是后世所能達到的。
【點評】
瓷之花繪是其作為藝術品的第一道風景,向來為制作與收藏者所重。本章綜論瓷之花繪,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考其瓷有花繪肇始及其歷代變遷。瓷之花繪在宋代定、耀、磁諸窯已經流行,至今仍見珍品,而瓷之有花繪當在宋代以前早就開始了。其后遞衍嬗變,明清二代由仿定窯、章龍泉窯等進而創造,無論仿制或自創,均有其價值。此瓷之花繪發展的大略。
二論花繪之種類。一是以瓷之本身出花者。其中以技法分有雕花。宋瓷定窯、章龍泉窯之雕花,有平雕、凸雕、凹雕。三者亦分別名暗花、法花、劃花。平雕與凹雕實即后世乾隆朝之雕瓷,但與近來之刻瓷不是一回事;又定窯又以成花之工具分,刀刻者為劃花,針刺者為繡花,版印者為印花,錐鑿者為錐花,筆堆者為堆花。印花亦稱法花,或又稱鼓花,堆花又名填白,皆市肆間隨意為之;又素瓷雕花以品質分則有影青、玲瓏、堆料花。影青中別有隱青。法花興起于元,盛于明,清初有仿制,而乾隆后即罕見。二是不由瓷本身出花而別刻花嵌入者,謂之嵌花。
三論花繪樣式之創始。底內繪花始于永樂壓手杯,相沿至乾隆以后即少見;畫詩句入瓷以及夾彩、戧金之制,均始自宣(德)窯;雞缸始自成化,至清末尤有仿制;畫秋千士女、斗龍舟、周茂叔愛蓮、五子相戲、八吉祥、西番蓮、錦灰堆等,起自成(化)窯;兩面彩、捧字始自明嘉靖,而捧回回字始自萬歷,等等,有明一代瓷之花繪創制甚多。
四論花繪之風格。嘉靖、萬歷樸拙高古;康熙畫筆有明代遺風,為清代冠;雍正花卉草蟲,得沒骨之妙,奕奕有神,而人物山水遜于康熙;乾隆吸納西洋畫法,規矩花堪稱觀止,人物畫尤極工致,古月軒是其代表;道光間改七薌、王小梅,均一代名家。近日仿康熙青花、乾隆人物亦有極精者。
五論花繪題材。有人物,有故事,明瓷所繪如周茂叔愛蓮、陶淵明賞菊、竹林七賢、流觴曲水;康熙瓷所繪如飲中八仙、十八學士、十八羅漢;道光所繪《無雙譜》等,其標新立異者大都取材小說,明末清初即有取材《封神演義》者,乾隆間則歷代小說人物應有盡有。康熙間仕女已有繪弓鞋纖趺之惡習,至雍正間乃有繪劇場妝者。乾隆間以古月軒所繪聲價最高,而其時貢品已有繪西方人物者,為西商所珍。西商所貴者尚有戰爭圖,謂之刀馬人;有文字,如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阿拉伯文字以及詩、詞、歌、賦、頌等。其他題材尚有動物、植物、山水、文字等。例舉有康(熙)窯所畫松樹,素彩海馬碗,龍盤始自宋代定窯,一龍一鳳或不止一龍一鳳者皆為御用;畫小兒游戲亦始自明代,康窯九桃盤,過枝花盤始自明成化,以及《耕織圖》、八仙、厭勝瓷品、十二生肖、十二月花卉、樓臺等。并附說雕瓷名家仿木或象牙、漆諸作,以及嵌花名品、雍正豆彩花果之盤、“百鳥歸巢”等等。
最后總論明清花繪成就曰:“明瓷之畫也,用筆粗疏而古氣橫溢,且有奇趣。其地之色釉濃厚深穆,卻非后來所有。康熙畫花,于肆之中而行其縝密,于工致之中而寓其高古。雍正則逸麗而秀倩。若乾隆則繁密富麗之極,而時露清氣。其顏料之色澤,又一代有一代之特色,而不容以相掩。要而言之,皆非后來所及而已。”
綜上本章說花繪,于歷代變遷,種類樣式,名家名品,名題名式,高下優劣,皆有述評。其行文則既面面俱到,又重點突出;既縱橫交錯,又條理分明。使見每代每式,變動不居,既精彩紛紜,又潮起潮落,作者所謂“一代有一代之特色”,不僅在“顏料之色澤”,而在花繪乃至瓷藝之全體。但結末“要而言之,皆非后來所及而已”,實作者身處衰世所見所感,百年以后至于今,我國瓷藝有新的發展,其所說已不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