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許多評論珍珠港事件的美國人一樣,大多數中途島戰役的日本分析家都錯誤地認為問題出在自己國家:有些該做的事沒做,有些不該做的倒做了。珍珠港事件后的美國和中途島戰役后的日本,都未能承認自己當時沒有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認為美國人在中途島戰役中只是被動地從敵人的錯誤中取得了好處的看法,與認為日本人在珍珠港的勝利完全在于美國人的過失的看法一樣,都是錯誤的。美國人確實在中途島戰役中取得了勝利,而不只是避免了失敗。
對美國來說,破譯JN25密碼是非常值得稱贊的。源田和他的同僚已經估計到海軍密碼總有一天會被破譯,但他們做夢也沒想到美國人已經將其破譯,并能像他們一樣完整地譯讀。源田認為美國人“認真努力,盡量獲取有關日本的情報”,這是美國獲勝的原因之一。宇垣則懷疑美國人在發現攻略部隊之前,可能就獲悉了日本的作戰計劃,但他從未想到密碼會被破譯,至少他在日記中沒有提到這一點。倒是一些低級軍官比較敏感,他們私下里認為美國人一定是破譯了他們的海軍密碼,“否則他們絕不可能使用3艘航母從側翼向我們的艦隊發起集中攻擊”。
“海波”的成就要歸功于羅奇福特及其同僚的熟練技術和獻身精神。盡管羅奇福特似乎把誘使日本人證實“AF”就是中途島的手法視為圈套而已,80然而我們認為,他想出了這么巧妙的主意應當受到高度贊賞。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尼米茲向金海軍上將介紹羅奇福特的卓越貢獻,建議給他授勛時,金竟一口拒絕。他的理由是,不應該因為中途島戰役中情報工作做得好而突出哪一個人。若按這個邏輯推論下去,那么就沒有一個人可以立功受獎了,因為人類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集體努力的產物。如此看來,在金的眼里,情報工作對贏得戰斗的勝利來說很重要,但不那么體面。
當然,如果尼米茲沒有接受羅奇福特對形勢的估計并據此采取行動,“海波”所提供的情報就毫無用處。這也是一個真正的領導者的標志——相信和信賴自己的參謀人員,有效地使用專家。尼米茲早已擺脫了陳舊的“博物館情結”的束縛。這種心理狀態曾使許多情報專家鉆進了死胡同。他們純粹為了貯存數據資料,而不是將其付諸實際應用。尼米茲對情報的觀念是動態的:事實是高品位的礦石,有待于仔細篩選,然后用提煉出的高純度金屬(準確的情報)鍛造出克敵制勝的武器。
由于這一突破,才有了美國后來那些成功的戰略。尼米茲獲悉日本以南云的航母艦隊為前導向中途島進發后,他不僅知道了自己作戰的地點及大致時間,而且知道仗該怎么打。這將是一場空戰,因此他把戰列艦留在西海岸,不讓它們成為戰斗中的點綴。他必須讓每一艘可用的航母都發揮作用,因此他才要求竭盡全力搶修“約克城號”,使其能夠參戰。迅速修復“約克城號”是一項巨大的成就,是一個帶戲劇性的初步勝利。相比之下,日本人在修理“翔鶴號”和對“瑞鶴號”進行補充的問題上拖拖拉拉,滿以為沒有這兩艘參加過襲擊珍珠港的戰艦,他們也能把美太平洋艦隊吃掉。
但是知道敵人會在何時、何地及怎樣發動進攻并不等于已經勝券在握。預警本身不可能帶來軍艦或訓練有素的飛行員和飛機。這些都不會像《圣經》里的面包和魚那樣奇跡般地出現。中途島的勝利離不開軍隊和地方的情報工作以及對所獲情報的巧妙運用。
尼米茲沒有被朝他駛來的龐大敵艦隊嚇倒。如果他看到氣勢洶洶的日本艦隊和自己手上的實際力量,把雙方的實力進行一番對比,暗自認為這個仗沒法打,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可以決定暫時放棄中途島,把寶貴的航空母艦和巡洋艦駛往西海岸,或讓它們收縮到珍珠港或其周圍。
然而,他采取了迅速果敢的行動,又謹慎地把自己較少的兵力投入與強敵的博弈之中。他知道自己無力與敵正面交鋒,就命令弗萊徹和斯普魯恩斯把特混艦隊部署在南云第一航空艦隊的側翼。他意識到要救中途島,他的部隊就必須從有利的戰略位置出發,盡早與敵空中打擊力量進行搏殺。在中途島海戰中,美方能有弗萊徹和斯普魯恩斯這樣兩位有意志、有膽略、全力以赴先發制敵的指揮官,這既是美國人的運氣,也是尼米茲知人善任的結果。
南云在自己的作戰報告中,一直哀嘆中途島作戰的準備時間太少。然而日本海軍中的精英們對這一戰役事先策劃了好幾個月。即便如此,他們也幾乎都懊悔準備得太倉促了。但是弗萊徹和斯普魯恩斯又怎樣呢?他們準備對付敵人這次咄咄逼人的挑戰卻只有幾天時間。5月27日下午弗萊徹帶著損壞嚴重的“約克城號”進入珍珠港后,才開始全力投入中途島戰役的準備工作。斯普魯恩斯也只比弗萊徹早一天到珍珠港,抵港后才出乎意料地知道日本人準備攻擊中途島,而且他自己已被新任命為第十六特混艦隊司令。與尼米茲和弗萊徹幾次匆匆會晤后,斯普魯恩斯就于5月28日上午出海了。兩天后,弗萊徹也已整裝待發;他的航母已能作戰,戰略也已與斯普魯恩斯商定。
弗萊徹在與斯普魯恩斯會合后,決定把特混艦隊一分為二,這實在是靈感的閃耀。一個優秀的戰術指揮官不僅要深諳作戰原則,而且要熟知在何時及如何運用這些原則。弗萊徹面對強敵,卻把數量上處于劣勢的艦隊一分為二,就是這種天賦的典型例子。如果這3艘美航母仍然抱成一團,“約克城號”的悲劇很可能還會降臨到另外2艘航母上。沒有人懷疑南云的飛行員的技術和膽量;一旦他們飛臨某個目標上空,那個目標就必死無疑。由于第一航空艦隊的航母相互靠得很近,這種連鎖反應式的毀滅就降臨到了它們頭上。
后來,弗萊徹又一次作出了重大決定。他當時心里清楚得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領導美艦隊取得首次海戰大捷的將領將會成為眾望所歸的英雄,將會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是,當他意識到他已不再可能最有效地指揮空中打擊力量時,就把指揮權交給了斯普魯恩斯。這是一種無私的、真誠的、愛國主義的行為。現在,尼米茲和斯普魯恩斯的聲譽都超過了弗萊徹,然而弗萊徹是他們兩人之間的紐帶,是一個有頭腦、有個性的人才,他讓一個天才的才干得到了充分發揮。
在尼米茲指揮中途島戰役時所作的諸多決策中,最重要、最有深遠影響的是選擇斯普魯恩斯擔任第十六特混艦隊司令。在美海軍高級軍官這個小范圍之外,斯普魯恩斯鮮為人知。而且,他也沒當過飛行員。但是哈爾西推薦了他,尼米茲欣然同意。尼米茲說:“這是一個我從不感到后悔的選擇。斯普魯恩斯有卓越的判斷力。他總是先對各種情況進行徹底的調查了解,然后進行細致周密的考慮,一旦決定要打,就狠狠地打。斯普魯恩斯與格蘭特將軍一樣,善于把戰爭打到敵人那里。”他強調說,“這樣的指揮官我非常需要。此外,斯普魯恩斯還非常大膽,但從不魯莽,他也比較謹慎,有打仗的天賦。”
尼米茲對斯普魯恩斯的看法是恩師對其門徒的評價,是一個美海軍將領對另一個美海軍將領的評價,是一個朋友對另一個朋友的長處的衡量。俗話說,最好的贊揚是來自敵人的贊揚。渡邊對他的評價是:“斯普魯恩斯具有優秀的品質,具有一個海軍航空母艦艦隊司令所需的最佳品格——意志堅強,考慮問題條理分明,腦子從不忽冷忽熱,情緒從不忽高忽低。他認準主要目標后就勇往直前,絕不半途而廢。優秀的海軍將領就應該這樣。”
在中途島之戰中,斯普魯恩斯的這些品質自始至終都得到了展示。他知道目標的位置之后,立即派出所有能夠調動的飛機去實施攻擊。他很有把握地率領自己的艦隊,并善于巧妙地捕捉戰機。他6月4日夜率部向東,避免遭到日本人的夜間攻擊。此舉完全正確。同樣,他6月5日的西進也是正確的決策,此舉使日本人大為恐懼。斯普魯恩斯顯示了對敵人心理的幾乎是不可思議的洞察力。在整個戰斗中,他讓敵人捉摸不透,讓他們暈頭轉向。
斯普魯恩斯不僅知道何時該進攻,而且知道何時該停止。處在他那種地位的艦隊司令,很少能頂得住誘惑,不去窮追逃敵。可是他很清楚,勇敢超過一定程度便成了十足的愚蠢。此外,他知道自己的任務是保護中途島,所以盡管西邊有誘人的“鬼影”,他還是堅守自己的崗位。他也知道自己第二位的任務是必須把航母保存下來以便再戰。因此,他沒有上敵人的當,沒有駛進威克島岸基轟炸機的攻擊距離之內,也沒有越出自己的通聯范圍之外。
海軍史學家塞繆爾·埃利奧特·莫里森對斯普魯恩斯作了恰如其分的贊揚:
弗萊徹打得好,但斯普魯恩斯打得妙。他鎮靜自若、決策果斷,并善于聽取意見。他始終不忘雙方力量的懸殊,但又大膽地抓住每一個可利用的機會。雷蒙德·A.斯普魯恩斯在這次戰役中脫穎而出,成了美國海軍史上最偉大的將領之一。
美軍的基層戰斗人員很了不起。在太平洋戰爭中,美軍下級軍官一次又一次地展示了他們的英勇和機智。里德決定越出搜索范圍進行偵察,結果先于日本人計劃的時間發現了日攻略部隊。81這一發現本身并沒有為兩支特混艦隊贏得進入戰區的時間,但使守島部隊得以嚴陣以待。瓦胡島上的情報機構雖已提供了情報,但里德的觀察結果可喜地證實了羅奇福特情報的正確。艾迪發現南云部隊,雖說并未明顯地影響日本對中途島的空襲,但確實為弗萊徹和斯普魯恩斯指明了敵人的確切位置。82此后,沃爾德倫研究日本人的戰術收益不淺,他發揮主動性,發現了敵航空母艦,而其他人的思路刻板僵硬,完全錯過了戰機。83最重要的是,麥克拉斯基用獨具一格的搜索方法發現了第一航空艦隊,使俯沖轟炸機得以發動攻擊,從而轉敗為勝。84
美軍戰斗人員表現出大無畏的精神。攻擊敵航母時,他們面對零式機和高射炮,眼看同伴的飛機起火墜落,仍然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后來,源田對其美國對手表示了一個勇士對其他勇士由衷的敬意。他說:“美方的勝利也應該歸功于他們不怕犧牲、前赴后繼的戰斗精神。”有兩位日本分析家也慷慨地說:“誰也沒有預見到他們這種勇敢攻擊的威力。他們的頑強精神使日軍在中途島海戰中慘遭失敗。”
奧宮說:“自古以來一直有一種說法,認為戰斗的過程就是不斷犯錯誤的過程,而犯錯誤少的一方最終獲得勝利。”這個多少帶嘲諷的評論確實很有些道理。否認美方在中途島戰役中犯過錯誤是毫無根據的。美方犯的錯誤非常嚴重,差一點把勝利拱手讓給了日本人。斯普魯恩斯直言不諱地說:“我們交上了好運。”這話看來并非過謙。
源田認為美國人最嚴重的弱點是“糟糕的魚雷投放技術”。草鹿公正地批評“這些攻擊不是集中的,而是分散的”。
美國人以其先進的工藝而自豪。但是許多事例表明,他們的裝備質量差得很。500磅和1000磅的炸彈都沒有摧毀敵方有裝甲的艦艇,只能“用大大超出需要量的炸彈把目標砸成碎片”。美國航母的飛行甲板極易著火,因為它上面還沒有裝甲。如果說美國人在這次戰役中一定會損失航空母艦,那他們還是比較幸運的,因為日本人集中攻擊的是已被打得百孔千瘡的“約克城號”。
B-17的飛行員們上呈的“接敵”報告多次提到機械故障影響了作戰,有時無法發揮它們應有的威力,“起飛后……我的一號發動機排氣管開裂……”;“炸彈架失靈,只投了3顆炸彈”;“對講機失靈,沒有投下炸彈”。
各參戰部隊之間的通信也遠非理想。“企業號”艦長在評價這個問題時毫不客氣地指出:
中途島部隊發來的許多接觸報告作出的是負面評估。初次接觸報告后沒有補充報告……這對我們的部隊也許是一場災難。6月4日和5日,由于沒有補充接觸報告,而且中途島的陸基飛機沒有繼續提供戰術偵察報告,也許是我們未能全殲敵人的原因。
“大黃蜂號”的空戰報告說得更加尖銳:“我們未能從陸基部隊那里收到足夠的情報。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我們是否還能完全信賴別的部隊。”該報告的結論是:“雖然戰術形勢對我們有利,但是由于我方的錯誤,我們未能取得更令人難忘的勝利。”
凱姆斯的抱怨也代表了他的岸基部隊:“我們根本不知道友鄰部隊的情況,也不知道我們的水面部隊在干什么。看來通信計劃方面有問題。”
有些類型的飛機性能不好或用非所長,尤其是B-17轟炸機。美國也許會造出比“飛行堡壘”更大、更快、更有毀滅性的飛機,但是沒有哪一種比它更惹人喜愛。這種飛機外形優美,結構牢固,反應靈敏,可稱得上是航空兵時代美國最理想的飛機。然而這種傳奇式的飛機并不是萬能的,這似乎不可思議。
中途島戰役提供了一個好機會來一勞永逸地證明:高空岸基轟炸機可以炸沉或重創機動中的水面艦艇。但是B-17和B-26都沒有建樹。后來,有些推崇航空兵的人堅持認為,由于每個目標上空的飛機數量太少,因此不能把這次作戰看作是公平的檢驗。當然,如果埃蒙斯能派出B-17,達到鋪天蓋地的程度,其中可能會有一兩架擊中目標,但是這就嚴重違反了“節省兵力”的原則。然而,3架“無畏式”俯沖轟炸機,由于用其所長,就摧毀了“赤城號”,以至于日本人不得不將其鑿沉。
有一件事至今仍沒弄清楚:尼米茲曾指示將中途島的防務留給島上的高炮部隊,把島上的戰斗機集中起來對付敵航空母艦,85但是為什么中途島守軍沒有照辦。誠然,這些戰斗機是航母移交給海軍陸戰隊的舊機型,而且事實證明,它們并不是零式機的對手。但是如果它們能隨島上的轟炸機和魚雷機一起去對付第一航空艦隊,這些戰斗機也許能有效地分散護航的日本戰斗機的注意力,從而拯救一些美國飛行員的生命,甚或能命中一兩架敵機。但是,他們沒有這樣做。在中途島附近,這些戰斗機損失慘重,也沒有取得什么實際戰果。
許多戰斗機飛行員都極為蔑視高射炮,這也許能解開上述疑團。在平時,戰斗機把主要戰術重點放在如何避開敵高炮火力上。但是在戰斗中,他們很快就發現敵人的戰斗機危險得多。在一次正式采訪中,薩奇說:
……我的戰斗大體上有2/3是冒著我們自己的高射炮火、1/3是冒著敵人的高射炮火進行的。我認為對空火力在阻擋堅決進攻之敵方面沒啥用處。它也許能打下幾架飛機,但日方和我方實施攻擊的飛行員對它根本不予理睬。
盡管美方有很多嚴重的錯誤與混亂現象,但日方的錯誤和混亂更多、更嚴重。結果,尼米茲、弗萊徹和斯普魯恩斯成了勝利者,而且軍事史學家們已經把中途島戰役列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決定性戰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