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唐髙祖神堯皇帝武徳七年【是嵗髙開道輔公祏皆敗死惟梁師都至貞觀二年乃亡】趙郡王孝恭克丹陽誅輔公祏
原本誅作斬非是今正
【丙戌】九年六月太白經天秦王世民殺太子建成及齊王元吉自為皇太子決軍國事
原本齊上無及字下書立世民為皇太子不書自非是今正
八月太子世民即位
原本無世民二字非是今補
【丁亥】太宗文武皇帝貞觀元年命京官五品以上更直中書省
原本直作宿省上有內字非是今刪
六月封徳彛死
原本死作卒非
征隋秘書監劉子翼不至
刪【子翼雖不至后仍仕唐非恥二姓者不足為羙何取特書】
【戊子】二年出宮女三千余人
刪【武徳九年已書放宮女三千人不必再書】
詔自今奴告主者斬
原本斬下有之字非是今刪
【己丑】三年春正月帝耕借田
原本書耕借東都上無帝字下無田字非是今據本紀改正
以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統諸軍伐突厥
原本伐作討非
【庚寅】四年春正月朔日食
原本不書今補
【辛卯】五年詔諸州除京觀加土為墳
原本除作刬削非
秋八月遣使詣髙麗隋戰士
刪
十二月分黨項地為十六州
原本分作開非【黨項已得而分其地非開也】項下之字羨今刪
康國求內附不受
原本無不受二字非是今據分注補書
【壬辰】六年九月帝如慶善宮【是年漏還宮二字】
原本無帝字非是【三月如九成宮十一年如洛陽并闕帝字宜補】
冬十月還宮
原本不書今補
【甲午】八年冊鄭氏為充華既而罷之
原本冊作聘非是今據分注改正
【丁酉】十一年作飛仙宮
原本仙作山今據本紀改正
秋七月谷洛水溢詔百官極言過失
原本溢上漏水字今補
冬十月帝獵洛陽苑
原本漏帝字今補
【已亥】十三年詔內職有闕選良家有才行者充之
原本充下闕之字今補
【庚子】十四年二月帝如國子監
原本無帝字如作詣非
【癸卯】十七年封庶人承干為常山王徙東萊郡王泰為順陽王
原本書徙故太子承干于黔州順陽王泰于均州非是今據本紀改正
【甲辰】十八年常山王承干卒
原本書故太子某卒非是
【丙午】二十年秋八月帝如靈州遣李世勣擊薛延陀降之勅勒諸部遣使請吏【是年漏還宮二字】
十一月帝還宮【據本紀至自靈州在冬十月貶蕭瑀為商州刺史之后還宮當在十一月考異謂州下漏此非也】
原本不書今補
【丁未】二十一年立子眀為曹王
原本子上有皇字今刪
【戊申】二十二年春正月崔仁師以罪除名流連州
原本以作坐非是今正
二月帝如玉華宮
原本無二月帝三字今據本紀補正
【己酉】二十三年春正月遣驍衛郎將髙侃擊突厥車鼻可汗
原本漏髙侃二字今補【書法以為削之非是】
五月黜李世勣為疊州都督
原本黜作以李下漏世字今補
【壬子】髙宗皇帝永徽三年二月帝御安福門樓觀百戲原本漏帝字今補
【乙卯】六年夏五月遣屯衛大將軍程知節討沙鉢羅原本屯上漏遣字今補鉢作鈔尤誤今正考異謂討當作擊非也
【丙辰】顯慶元年春正月廢太子忠為梁王立代王?為皇太子
原本廢作以非今從考異改正
【辛酉】龍朔二年夏五月以許圉師為左相
刪
左相許圉師免
原本無左相二字刪彼存此亦因事見官之例
【甲子】麟徳元年十二月殺同三品上官儀及梁王忠劉祥道罷
原本先書劉祥道罷后書梁王忠賜死不書及非是今改正
【庚午】咸亨元年冬十月詔復官名
原本書詔官名復舊舊字羨今刪
【乙亥】上元二年夏四月貶趙瓌為括州刺史
原本貶作以非是今據分注改正
太子?卒諡孝敬皇帝立雍王賢為皇太子
原本卒作薨誤為下漏皇字今補
【丙子】儀鳯元年秋八月始遣使至桂廣文黔等府注擬原本至作詣非是考異謂當作之或作如亦非
【丁丑】二年春正月耕借田
刪【當凖永徽三年不書例削之】
【戊寅】三年以李敬元為洮河大總管伐吐蕃
原本無伐吐蕃三字今據本紀補書
【己卯】調露元年春正月帝如東都韋宏機免【是年漏還宮二字】原本無帝字如作幸韋上有司農卿三字并非今刪
【辛巳】開耀元年秋七月以太平公主適薛紹
原本漏以字今據本紀補正
【壬午】永淳元年春二月立孫重照為皇太孫
原本立下有皇字今刪
聞喜公裴行儉卒
原本喜下有憲字今刪
以郭待舉岑長倩郭正一魏?同并中書門下同平章事
原本同下有承受進止四字今刪入分注
殺零陵王眀
原本作零陵王眀自殺非是
【癸未】?道元年李義琰罷
原本作致仕誤
冬十一月帝有疾
原本不書帝有疾書秋七月詔以來年有事于嵩山冬十一月詔罷之【分注上疾甚故也】非是
十二月帝崩太子哲即位尊天后為皇太后太后稱制
原本無哲字及太后稱制四字并非今補
【甲申】中宗皇帝嗣圣元年【二月睿宗旦文明元年九月太后武氏光宅元年】原本分注睿宗下漏旦字太后下漏武氏字今據凡例補正
二月皇太后武氏廢帝為廬陵王立豫王旦居別宮原本后下漏武氏字旦下不書居別宮非是今據分注補書
武氏以劉仁軌為西京留守
原本武氏作太后非是【后凡書太后者皆當作武氏】
【乙酉】二年【武氏垂拱元年】春正月帝在均州
原本分注武氏作太后非是
三月武氏復遷帝于房州【元年已遷房州此再遷也故書復】
原本作太后遷帝不書復非是
【丁亥】四年【武氏垂拱三年】九月虢州楊初成募人迎帝于房州太后殺之
原本州下有人字募上有矯制二字并刪
【己丑】六年【武氏永昌元年】武氏自名曌改詔曰制
原本武氏作太后非是
曌流同平章事韋方質于儋州殺之
原本曌作太后又無同平章及殺之六字非是今補
【庚寅】七年【周曌載初元年】
原本分注作周武氏非是今據王莽例書周曌某年按本紀天授元年正月改元載初此當書載初元年原注及考異仍稱天授并誤
二月曌策貢士于洛城殿
原本策上仍書太后誤
九月武曌自稱皇帝號曰周以豫王旦為嗣改姓武氏原本先書改國號后書稱皇帝為下有皇字并非今改正【改國號三字尤謬】
曌以徐有功為侍御史
原本書周以誤今據考異改正
【辛卯】八年【載初二年】
原本分注作周武氏天授誤
【壬辰】九年【周曌長夀元年】
原本分注長上有周武氏如意元年及再改二字今刪
【甲午】十一年【周曌延載元年】
原本分注仍作武氏今刪
夏五月曌自號越古
原本作周武氏加越古之號非是今正
冬十一月曌復加號慈氏
原本作周武氏加慈氏之號不書復非是
【乙未】十二年【周曌天冊萬嵗元年】秋七月吐蕃入臨洮周遣兵擊之原本書冦書討誤
【戊戌】十五年【周曌圣厯元年】
原本分注有武氏二字今刪
十月突厥陷趙州殺其刺史髙叡
原本作周刺史髙叡死之非是今正
【庚子】十七年【周曌久視元年】同平章事狄仁杰卒
原本書司空梁文恵公誤甚今刪
【甲辰】二十一年【周曌長安四年】周以崔元暐同平章事
原本以下有天官侍郎四字與例不合今刪
【乙巳】神龍元年二月革去周號【是年正月中宗復位】
原本書復國號曰唐非是今據史綱改正
流周宰相韋承慶房融崔神慶于嶺南
原本流下有貶字羨今刪
以楊再思同三品姚元之為亳州刺史
原本姚上有圏子非是今刪
夏四月以方士鄭普思為秘書監葉靜能為國子祭酒原本不書方士非是今補
武曌死【武罪浮于呂光武黜呂后不令配享髙廟公論在人心自不容冺可以類推】
原本書太后武氏崩非是今從史綱改正
【丙午】二年鄭普思有罪流儋州
原本書流鄭普思無有罪字非是今據分注補正
【庚戌】景龍四年【睿宗皇帝景云元年】春正月帝及皇后觀燈于市里原本帝作上誤又無及皇后三字并非今據本紀補正【紀云帝及皇后微行以觀燈】
二月御梨園
原本書上御梨園無二月字考異謂上當作帝非是間無異事不書帝故補書二月【本紀觀防河在是年二月】
臨淄王隆基起兵討韋氏并其黨皆伏誅自為平王以鐘紹京劉幽求參知機務李日知同三品蕭至忠等貶官有差【是年六月韋氏弒帝于神龍殿立溫王重茂】
原本書隆基為平王不書自非是
立平王隆基為皇太子
原本漏皇字今補
【壬子】睿宗皇帝太極元年【?宗皇帝隆基先天元年】
原本分注帝下漏隆基二字今補
秋七月彗星出西方入太微八月帝傳位于太子太子隆基即位尊帝為太上皇○立妃王氏為皇后○以竇懐貞為左仆射平章軍國重事劉幽求為仆射同三品魏知古為侍中崔湜為中書令
原本以竇懐貞為仆射列于傳位之前非是【據懐貞本傳?宗受內襌進左仆射當興劉幽求等并列立妃之后今為更定若此】
【癸丑】?宗明皇帝開元元年二月帝御樓觀燈大酺原本漏帝字今補
以宦者髙力士為右監門將軍知內侍省事
原本不書宦者非是【唐世用宦者始此書法謂不勝書故不書宦者非是】
【甲寅】二年襄王重茂卒于房州諡曰殤皇帝
原本卒作薨非是
頒武后鼎銘于中外
原本書以武后鼎銘頒告中外以告二字羨今刪
冬十月薛訥襲擊吐蕃于武街大破之
原本作與吐蕃戰于武街非是今據分注改正
【丁巳】春正月太廟四室壊帝如東都
原本帝如作行幸誤
【甲子】十二年秋七月以內侍楊思朂為輔國大將軍原本不書內侍非
【乙丑】十三年車駕還詣孔子宅
原本詣作幸非
【庚子】十八年六月以忠王浚領河北道行軍元帥帥十八總管伐奚契丹不果行
原本伐作討無不果行三字非是今據分注補正【分注浚竟不行】
【癸酉】二十一年蕭嵩韓休罷以裴耀卿同平章事起復張九齡同平章事
原本以上分二條非是今據分注合書
【甲戌】二十二年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斬奚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以獻
原本無以獻二字今據契丹傳補書【傳云函可突干等首傳東都】
突厥弒其毗伽可汗
原本弒作殺誤
【乙亥】二十三年春正月帝耕借田御樓酺宴
原本漏帝字今補
【丁丑】二十五年十二月惠妃武氏卒追諡貞順皇后原本卒作薨誤
【戊寅】二十六年春正月以牛仙客為侍中王璵為祠祭使原本王上以字羨今刪
【庚辰】二十八年春正月故相張九齡卒于荊州
原本書荊州長史某卒無故相二字非是今改正【先是貶九齡為荊州長史卒不書官不與其貶也】
【辛巳】二十九年夏閏四月遣使求?元皇帝像得之原本書得?元皇帝像不書遣使求非是今據分注補書
秋七月突厥登利可汗為其下所殺
原本書突厥殺其登利可汗非是考異謂當作弒亦非
冬十一月太尉寧王憲卒追諡曰讓皇帝
原本卒作薨誤
【乙酉】天寳四載秋八月以夀王妃楊氏為貴妃【凖太宗才人例】原本書七月冊夀王妃韋氏八月以楊太真為貴妃若二事然非是
【丙戌】五載冬殺驍衛兵曹柳勣及贊善大夫杜有隣原本無及字非是
【丁亥】六載將軍董延光攻吐蕃石堡城不克貶王忠嗣為漢陽太守十一月以哥舒翰充隴右節度使
原本先書哥舒官后書貶王忠嗣非是今正
【壬辰】十一載冬十一月李林甫死
原本書卒誤
【乙未】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反遣封常清詣東京募兵以御之
原本詣作如誤
賊將髙仙芝退保潼關河南諸郡多陷
原本無賊將及諸郡二字非是今補
【丙申】十五載【肅宗皇帝亨至徳元載】
原本分注帝下漏亨字今補
帝至普安以房琯同平章事
原本琯下漏同字今據本紀補正【本紀有同字】
祿山遣髙嵩誘河隴大震關使郭英乂誅之
原本祿上有安字今刪【據祿山反后不復書姓故刪】誘作使非是今據分注改正誅作斬亦誤
賊將令狐潮圍雍丘張廵擊走之
原本無賊將二字與前后矛盾今補【據史思明孫孝哲皆書賊將】
常山諸將誅太守王俌
原本誅作殺非考異謂當作討太守誅之亦非今據分注定作誅
永王璘反遣淮南節度使髙適等擊之
原本反下有上皇二字誤今刪擊作討亦非
【丁酉】肅宗皇帝至徳二載
原本但書二載無肅宗皇帝至徳六字今從考異考證補書書法謂肅宗始無所受當闕此六字非也【據漢平帝元始三年再書元始自是羨文彼羨此漏皆當時編録之誤理合據例増損改正不宜承訛襲舛多端傅防詳見續麟】
永王璘兵潰走死
原本書江南采訪使李成式討永王璘璘敗走死誤今據分注改正【分注云兵鋒未交璘黨皆散璘奔鄱陽江西采訪使皇甫銑遣兵擒殺之】
冬十二月上皇還西京居興慶宮
原本無居興慶宮四字今補
【戊戌】乾元元年冊回紇為英武可汗以寧國公主歸之原本漏為字今補
【壬寅】寳應元年建巳月楚州獻寳玉十三枚
原本獻作得非是
帝崩皇后張氏為李輔國所弒
原本弒作殺誤
進宦者李輔國爵博陸王
原本無宦者字非是
【癸卯】代宗皇帝廣徳元年冬十月吐蕃入冦帝如陜州吐蕃陷長安關內副元帥郭子儀撃走之
原本陷作入誤擊之下書吐蕃遁去并非今據凡例及分注改正
以宦者魚朝恩為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總禁兵原本不書宦者非是
【甲辰】二年臨淮王李光弼卒
原本王上有武穆二字誤今刪
【乙巳】永泰元年三月命文武臣十三人待制集賢殿原本書文武之臣十三人于集賢殿待制之于二字羨今刪
嚴武卒
原本嚴上有劍南節度使五字今刪
懐恩誘回紇吐蕃等入冦懐恩道死召郭子儀屯涇陽冬十月回紇受盟而還吐蕃夜遁
原本懐上有仆固字蕃下尚有二字今刪
【丙午】大厯元年秋八月以宦者魚朝恩判國子監事原本不書宦者非是
十二月同華節度使周智光殺陜州監軍張志斌原本周上漏同華節度使五字今補
【己酉】四年冬十一月杜鴻漸卒
原本作十月誤
【己未】十四年二月田承嗣死
原本書卒誤
賜郭子儀號尚父加太尉兼中書令
原本賜作尊號作為非是
六月詔聽寃滯詣三司使及撾登聞鼓
原本聽字列滯下非
立皇弟三人為王【據本紀封弟乃為益王迅為隋王遂為蜀王】
原本作二人誤
【辛酉】徳宗皇帝建中二年平盧節度使李正已卒子納自領軍務與李惟岳遣兵助田悅
原本助作救非
【甲子】興元元年遣給事中孔巢父宣慰河中為李懐光所殺
原本作李懐光殺之雖罪懐光要非情實今正
八月李希烈殺宣慰使顔真卿
原本書顔真卿為李希烈所殺非是
【丙寅】貞元二年秋七月希烈將呉少誠殺陳仙竒以少誠為留后
原本書陳仙竒為其將呉少誠所殺
十一月皇后王氏崩
原本漏王氏二字今補【書法謂削之謬甚】
韓滉及劉元佐等入朝【曲環不書畧之也】
原本無及字并書曲環非是
【丁卯】三年淮西戍兵自鄜州叛歸過陜李泌邀撃誅之原本誅作斬非是
【戊辰】四年冬十月回紇來迎公主請仍改號回鶻
原本仍在請上非是
【壬申】八年韋臯敗吐蕃于維州獲其大將
原本敗作攻誤
【癸酉】九年冬十二月宣武節度使劉士寧為其下所逐原本書軍亂逐節度使某非是
【壬午】十八年三月以齊總為衢州刺史不果行
原本但書不行無果字非是
【乙酉】二十一年【順宗皇帝誦永貞元年】
原本分注帝下漏誦字今補
西川節度使南康王韋臯卒【諡忠武】
原本不書節度使康下有忠武字并非今補正
【戊子】憲宗皇帝元和三年南詔王異牟尋死
原本詔下漏王字今補
【己丑】四年閏月制降繋囚蠲租稅出宮人禁掠賣
原本宮人下有絶進奉三字今以無實刪之
九月王承宗表獻徳棣二州詔以承宗為成徳節度使薛昌朝為保信節度使領徳棣二州承宗襲昌朝執之以歸
原本承宗為節度使下即書薛昌朝執之以歸無昌朝為節度至承宗襲十六字誤甚【不書昌朝為節度承宗襲便似昌朝執承宗非承宗執昌朝故為補正】
冬十月制削王承宗官爵發兵討之以吐突承璀為招討處置等使
原本作削奪無制字非是今正
南詔王尋閤勸死
原本南詔作云南誤今正
【甲午】九年春正月李絳罷復以吐突承璀為左神策中尉原本分二條絳罷書為禮部尚書以上無復字為下漏左字并非
【戊戌】十三年十一月以方士柳泌為臺州刺史
原本不書方士非是
【己亥】十四年沂州觀察使王遂為其下所殺
原本書役卒殺觀察使非是
殺開州刺史王弁
原本書以王弁為開州刺史誘誅之
冬十月安南都護李象古遣將楊清撃黃洞蠻清還襲象古殺之
原本不書還襲書作亂非是十月上無冬字亦非
吐蕃圍鹽州史奉敬擊卻之
原本無奉敬擊卻六字非是
【庚子】十五年春正月宦者陳?志弒帝于中和殿閏月太子恒即位
原本書上暴崩不書宦者弒太子不書名并非
【辛丑】穆宗皇帝長慶元年五月遣使冊回鶻為崇徳可汗以太和長公主妻之
原本崇上漏為字【武宗防昌五年冊黠戞斯為英武誠明可汗宣宗大中十年冊回鶻為懐建可汗并有為字】今補【寳厯元年昭禮文宗太和七年彰信并欠為字宜補書】
成徳兵馬使王庭湊殺其節度使田?正起復田布為魏博節度使討之
原本無其字今補【書其明?正為成徳之主也明年史獻誠殺節度有其字文宗太和四年興元殺李絳亦漏其字他仿此】
【丙午】敬宗皇帝寳厯二年十二月宦官劉克明等弒帝于室內立絳王悟王守澄等討克明誅之殺悟立江王涵
原本漏誅之二字今補
【戊申】文宗皇帝太和二年王庭湊以兵糧助李同防秋九月詔削其官爵命諸軍討之
原本以上有隂字今刪
【辛亥】五年春正月盧龍將楊志誠逐其節度使李載義自為留后
原本書二月以志誠為留后無自字非是
【壬子】六年回鶻弒其可汗昭禮
原本書昭禮為其下所殺非是
十二月牛僧孺罷
原本罷下書為淮南節度使非是今刪
【癸丑】七年盧龍節度使楊志誠自加右仆射
原本書加某仆射不書自非是
冬十二月羣臣復上尊號不受【此再上也故書復】
原本無復字非
【甲寅】八年冬十月幽州軍亂節度使楊志誠伏誅
原本書逐節度使推史元忠主留務今刪
十一月成徳節度使王庭湊卒
原本卒下有子元逵自知留后七字今刪
【乙卯】九年五月以宦者仇士良為神策中尉
原本無宦者二字今補
以李訓及舒元輿同平章事
原本李訓列元輿下無及字非是
【丙辰】開成元年六月河陽節度使李泳為其下所逐【庚申】五年魏博節度使何進滔卒子重順自知留后原本知上漏自字今補
【辛酉】武宗皇帝防昌元年十二月遣使慰問回鶻
原本鶻下有烏介可汗四字今刪
【癸亥】三年六月內侍監仇士良病免
原本病免作致仕非是今正
【甲子】四年詔削仇士良官爵籍其家
原本作籍家貲無其字非體今更正
【乙丑】五年十二月貶給事中韋?質官
原本書貶韋?質為某官非是今據分注改正
【丙寅】六年三月帝崩光王忱入即位
原本帝上有立光王忱為太叔七字崩下書太叔即位非是今從考證刪正
帝受三洞法箓
原本帝作上誤
【戊辰】宣宗皇帝大中二年帝弒太后郭氏于興慶宮原本作暴崩不書帝弒誤太皇二字羨今刪
冬十一月以萬夀公主適起居郎鄭顥
原本萬上漏以字今補
【己巳】三年張直方逃歸京師
原本不書逃非是今據分注補正
崖州司戶李徳裕卒
原本無崖州司戶四字非是今補
【乙亥】九年春正月成徳節度使王元逵卒子紹鼎自為留后
原本作軍中立其子某非是
秋七月浙東觀察使李訥為其下所逐
原本書軍亂逐觀察使非是
【丙子】十年謫內園使李敬實配南牙
原本謫作詔非配上有剝色二字今刪
【丁丑】十一年八月成徳節度使王紹鼎卒以其弟紹懿知留后
原本作軍中立其弟某非是今據分注改正
【癸未】懿宗皇帝咸通四年八月以宦者呉徳應為館驛使原本不書宦者非是
【丁亥】八年秋七月懐州刺史劉仁規為其下所逐
原本書州民逐刺史非是
【己丑】十年六月陜州觀察使崔蕘為其下所逐
原本書民亂逐觀察使非是
秋八月康承訓進攻宿州賊將張?稔出降引兵平徐州厐勛死
原本無康承訓進攻及厐勛死八字今補降上有以宿州三字今刪
以張?稔為驍衛大將軍康承訓為河東節度使杜滔為義成節度使朱邪赤心為大同節度使賜姓名李國昌辛讜為亳州刺史
原本作賜姓李名國昌同下軍字羨今刪
【庚寅】十一年二月南詔進攻成都不克而還
原本無不克而還四字今據分注補書
魏博軍亂逐其節度使何全皥
原本無軍亂二字非是今據唐紀補正
【壬辰】十三年春正月幽州節度使張允伸卒
原本卒作薨誤
【丁酉】僖宗皇帝干符四年秋七月王仙芝黃巢圍宋州將軍張自勉救卻之
原本無將軍救卻八字非是今據分注補正
鹽州軍亂詔貶刺史王承顔為象州司戶
原本軍亂下有逐刺史王承顔六字非是今刪
【戊戌】五年招討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申州詔以元裕為招討使張自勉副之
原本以下無元裕二字非是今補
【己亥】六年秋七月黃巢陷廣州節度使李迢死之
原本無節度以下七字非是今補
十一月王鐸罷復以盧擕同平章事
原本不書復非是
【庚子】廣眀元年以宦者李順融為樞密使【始降白麻與宰相同】原本無宦者字非是
【辛丑】中和元年春正月帝如成都【唐紀亦作如】
原本無帝字如作幸并非
八月星流如織或大如杯碗
原本星下有交字今刪
【癸卯】三年成徳節度使王景宗卒
原本書以王镕為成徳留后無成徳節度使至卒九字非是
五月李克用復長安黃巢遁
原本書破黃巢收復長安無遁字非是今據分注補書
六月黃巢冦蔡州節度使秦宗權降之合兵圍陳州原本冦作取非是今據分注改正
【甲辰】四年李克用上表乞討朱全忠詔諭解之
原本無上字不成句今補
進李克用爵隴西郡王
原本爵下有為字今據前后進爵例刪去【前后進爵并無為字】
【戊申】文徳元年魏博軍亂逐其節度使樂彥禎推牙將羅?信知留后
原本后下有事字羨今刪
【己酉】昭宗皇帝龍紀元年十一月帝更名曄
原本帝作上誤今正
祀圜丘
原本祀上羨上字今刪考異謂當作帝非也
【庚戌】大順元年夏四月詔削李克用官爵屬籍
原本削下有奪字羨今刪【干寧二年董昌王行瑜削爵并羨奪字宜刪】
昭義軍亂殺留后李克恭朱全忠取潞州李克用遣兵圍之
原本之下有詔以孫揆領昭義節度使十字誤入大書今刪考異以為特增非也
【辛亥】二年九月宦者楊復恭自以上將軍致仕
原本無宦者字下書以某為其致仕不書自非是
十二月李順節伏誅
原本書殺天威都頭某非是今刪
【壬子】景福元年夏四月以錢镠為武勝軍防御使○楊行宻取楚州
原本楊上漏圈子今補
【癸丑】二年冬十月殺雷州司戶杜讓能復以李茂貞為鳯翔兼山南西道節度使
原本不書復非是
【丙辰】干寧三年五月董昌去僭號
刪
冬十月以孫偓為鳯翔四面行營招討使討李茂貞不果行
原本無不果行三字非是今據分注補正
【己未】光化二年保義節度使王珙為其下所殺
原本書軍亂殺節度使非是
【庚申】三年十一月宦者劉季述等幽帝于少陽院而立太子裕
原本宦者作中尉帝作上述下無等字并非
【辛酉】天復元年春正月朔神策指揮使孫徳昭等討劉季述等皆伏誅帝復位黜太子裕為徳王
原本帝作上復下羨于字今刪
進朱全忠爵東平王李茂貞爵岐王
原本爵下有為字今刪【爵非官比不宜書為綱目或書或否前后不一并宜刪正】
復以宦者韓全誨張彥?為中尉袁昜簡周敬容為樞宻使
原本不書復又無宦者字并非
【壬戌】二年二月李克用遣兵取慈隰逼晉絳朱全忠遣兵擊之
原本取作攻全忠下有還河中三字今刪
【癸亥】三年王師范以淮南兵討朱友寧誅之秋七月梁王全忠擊師范破之遣楊師厚攻青州
原本討作擊誅作斬并非
十一月楊行宻將克宣州斬田頵
原本無將字非是
【乙丑】昭宣帝天祐二年六月殺裴樞等三十余人于白馬驛
原本樞下有獨孤損崔逺陸扆王溥九字人下無于白馬驛四字非是今正
九月全忠遣楊師厚取襄陽趙匡凝奔廣陵
原本全上有梁王二字今刪
資治通鑒綱目卷之五十四
【起丁卯唐哀帝天祐四年○盡己卯晉王李存勗稱唐天祐十六年梁貞明五年】凡十三年原本起盡無唐哀帝至梁貞眀二十四字今從考異補書自此至五十九卷并仿此不盡録【綱目前五代皆書后五代并畧非是】
【丁卯】四年【四月以后梁主朱晃開平元年西川稱唐天復七年○是嵗唐亡梁晉岐淮南西川凡五國吳越湖南荊南福建嶺南凡五鎮】
原本分注梁下有太祖皇帝四字今刪但書主【后仿此】
三月唐遣使奉冊寳如梁
刪【但以分注合下稱帝為一條】
梁王朱全忠更名晃稱皇帝廢帝為濟隂王
原本全上無朱字廢作奉帝上有唐字并非
【壬晉岐吳稱唐天祐九年梁干申化二年○是嵗凡五國五鎮】劉守光遣兵出戰晉人擊敗之擒其將單廷珪
原本無單廷珪三字今補
【癸晉岐吳稱唐天祐十年二月梁主瑱立酉仍稱干化三年○是嵗凡五國五鎮】
原本分注無二月立仍稱五字今補【干化太祖年號不可無別】
【乙晉岐吳稱唐天祐十二年梁貞亥明元年○是嵗凡五國五鎮】吳徐溫出鎮潤州畱其子知訓江都輔政
原本無其字非是
【丙晉岐吳稱唐天祐十三年梁貞明二年子○蜀通正元年○是嵗凡五國五鎮】
原本分注蜀上漏圏今補
二月吳將馬謙等起兵討徐知訓不克而死
原本討字誤作誅書法不察遂謂馬謙得書誅謬甚【見上年知訓輔政條】
契丹入晉蔚州
原本書冦書陷誤
契丹按巴堅稱帝改元
原本無按巴堅三字今補正
【戊晉岐吳稱唐天祐十五年梁貞明四年寅○蜀光天元年○是嵗凡六國四鎮】冬十月越改國號曰漢
原本無曰字非是
【辛晉岐稱唐天祐十八年梁龍徳元年○已吳主楊溥順義元年○是嵗凡六國四鎮】
原本分注吳上漏圈吳下有?;识纸駝h
十二月契丹侵幽州防涿州進攻義武晉王救之原本侵字攻字并作冦誤
【癸岐稱唐天祐二十年梁龍徳三年盡十月四月以后未唐莊宗李存勗同光元年○是嵗梁亡晉稱唐凡五國四鎮】
梁諸藩鎮入朝于唐皆復其任
原本唐下誤今刪
【甲后唐同光二年○是嵗申岐降后唐凡四國四鎮】春正月契丹侵唐幽州原本作冦幽州無唐字非是今補正
唐主及后幸其河南尹張全義第【上年李存勗稱帝是為后唐】原本幸作如無其字與例不合今補正
蜀以宦者王承休為天雄節度使
原本無宦者字非是【宦者建節自承休始不可不書】
【乙后唐同光三年○蜀咸康元年○酉漢白龍元年○是嵗凡四國四鎮】三月唐黜李嗣源養子從珂為突騎指揮使
原本無嗣源養子四字今從考證補書
【丙后唐同光四年四月明宗李嗣源天成元年○呉戌越寳正元年○是嵗蜀亡閩建國凡四國四鎮】原本分注吳上漏圏今補
唐魏王繼岌殺招討使郭崇韜
原本無招討使三字非是今補
【丁后唐天成二年○吳干貞元年○是嵗后亥唐漢吳閩凡四國呉越荊南湖南凡三鎮】二月唐主以其壻石敬瑭為六軍諸衛副使
原本無以其壻三字今補
十二月唐孟知祥修成都城
原本漏唐字今補
【巳后唐天成四年○吳太和丑元年○是嵗四國三鎮】三月唐主殺其兄子從璨原本子上無兄字今補
唐削吳越王镠官爵
原本削下有錢字無吳越王三字非是今補
【壬后唐長興三年○是辰嵗凡四國三鎮】夏四月董璋襲西川五月孟知祥擊敗之璋為其下所殺知祥遂取東川復稱藩于唐原本無復稱藩五字今據分注補書
【甲后唐閔帝從厚應順元年四月以后唐主從珂清泰元午年○蜀主孟知祥明徳元年○是嵗蜀建國凡五國三鎮】唐以潞王從珂為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成徳節度使從珂舉兵鳯翔唐遣兵討之官軍降潰
從珂至長安唐主以康義誠為招討使將兵拒之殺馬軍指揮使朱洪實
原本從珂上有唐潞王三字今刪
從珂至陜唐諸將及康義誠皆降
原本從珂上有唐潞王三字今刪諸將上無唐字今補
唐主從珂弒鄂王于衛州磁州刺史宋令詢死之原本王下有存厚二字今刪【前書廢存厚為鄂王此存厚二字可省】
【乙后唐清泰二年○吳天祚元年○閩未永和元年○是嵗凡五國三鎮】蜀侵唐金州不克原本侵作冦誤
吳徐知誥自加大元帥封齊王備殊禮
原本書加徐知誥大元帥不書自非是
【丙后唐清泰三年十一月以后晉主石敬瑭天福元年○申閩主昶通文元年○是嵗唐亡晉興凡五國三鎮】原本分注晉下有髙祖二字今刪但書主后仿此
唐主從珂自焚殂晉主入洛陽
原本殂作死非是
【丁晉天福二年○南唐主徐誥升元元年○是嵗吳亡酉晉蜀漢閩南唐代呉凡五國吳越荊南湖南凡三鎮】原本分注南唐下有烈祖二字今刪但書主
春正月朔日食
原本月下漏朔字今據五代史司天考補正
【戊晉天福三年○戍蜀廣政元年】
原本分注有是嵗凡五國三鎮七字今刪【按上年丁酉已歴數五國三鎮是嵗并無増減不必重列直至癸夘殷建國始書并殷凡六國三鎮又至丁未晉亡始書凡四國三鎮毎嵗無増減者不復嵗結后仿此】
春正月日食
刪【是年無日食不應特書五代史司天考可證】
【已晉天福四年○閩王曦永隆元年亥是嵗南唐復姓李氏凡五國三鎮】閩王曦弒其主昶而自立稱藩于晉
原本分注大書并作閩主誤今據分注改正【分注延羲自稱閩國王至六年始稱帝不應于是年先書主】
【庚晉天福子五年】
原本分注有是嵗凡五國三鎮七字今刪【辛丑壬寅仿此】
閩王曦遣兵擊其弟延政于建州敗績吳越遣兵襲建州夏五月延政擊卻之
原本襲作救非是今正
十一月日食
原本是年不書日食非是今據司天考補正
【辛晉天福丑六年】二月晉殺彰義掌書記張式
原本書彰義節度使張彥澤殺其掌書記張式不書晉殺無關系今正
晉安重榮反晉遣杜重威討破之
原本討破作擊敗非
【壬晉天福七年六月主重貴寅立○漢主玢光天元年】六月晉主敬塘殂羣臣立其兄子重貴
原本作兄子齊王某立非是
八月晉師圍襄州抜之安從進伏誅
原本圍作討又無師字并非今據分注改正
【癸晉主重貴仍稱天福八年○南唐主璟保大元年殷卯主王延政天徳元年南漢主晟干和元年○是嵗并殷凡六國三鎮】
原本分注晉下漏主重貴仍稱五字今補南唐下有元宗二字今刪但書主
【甲晉開運元年○是嵗辰凡六國三鎮閩亡】三月契丹攻晉澶州不克引還是月日食
原本攻作冦誤又不書日食今據司天考補正
晉馮道罷以桑維翰為中書令兼樞宻使
原本馮上有太尉侍中四字今刪
閩人誅朱文進傳首建州
原本誅作討殺非
契丹復入晉
原本入作冦誤
【乙晉開運二年○是嵗凡五巳國三鎮殷改稱閩而亡】契丹防晉祁州刺史沈斌死之
原本防作陷非是考證謂當作攻亦非
【丁二月漢主劉知逺立仍稱晉天福十二年六月改號未漢○是嵗晉亡漢興并蜀南漢南唐凡四國三鎮】原本分注漢下有髙祖二字嵗結有吳越荊南湖南六字并刪【三鎮歴年無増減不必屢書】
契丹廢晉主重貴為負義侯徙之黃龍府
原本廢作封非是
晉遣梁暉襲取襄州殺契丹守兵
原本梁上有賊帥二字今刪
契丹攻潞州晉遣史?肇救之詔鄭謙守忻代閻萬進守嵐憲
原本攻作防誤鄭上漏詔字今據分注補正
契丹耶律徳光死于殺狐林趙延夀入恒州自稱權知南朝軍國事
原本分二條非是今據分注合書
【戊漢干祐元年二月隱帝承申祐立○是嵗凡四國三鎮】八月漢河東節度使劉崇上表募兵備契丹
原本度下漏使字表上缺上字今補
【己漢隱帝仍稱干祐二年酉○是嵗凡四國三鎮】
原本分注無隱帝仍稱四字非是今補【隱帝不改元但稱干祐故當補正】
契丹侵河北漢遣郭威督諸將御之
原本侵作防非是今正
【庚漢干祐三年○是戌嵗四國三鎮漢亡】九月馬希萼遣使乞師于唐唐遣兵助之
原本兵上無遣字非是今據分注補書
漢主殺其樞宻使楊邠侍衛指揮使史?肇三司使王章遣使殺郭威不克威舉兵反遂弒其主承祐
原本殺上承祐二字羨今刪弒作殺尤誤今正
漢太后臨朝
刪○當附上迎劉赟分注不應特書【未防郭威自立漢巳為周何朝可臨乃大書于冊即當刪無疑】
契丹屠內丘防饒陽漢郭威將兵擊之
原本丹下有入防二字郭上有遣字并非今刪防作陷尤誤
郭威至澶州自立而還遣兵拒劉赟廢為湘隂公原本郭上有漢字還下有王峻王殷四字赟下有以太后誥四字公下有令郭威監國五字并非今刪
【辛周主郭威廣順元年○北漢主劉崇仍稱干亥祐四年○是嵗周代漢北漢建國凡五國三鎮】原本分注周下有太祖二字今刪崇下漏仍稱二字今補【干祐漢主舊號北漢建國仍稱干祐故當補書】
契丹使至大梁
原本無至字非是今補
周主為故漢主承祐舉哀成服
刪【書法以為著欺不知欺之一字何足為五代諸君之罪雖削之可也】
漢泰寧節度使慕容彥超遣使入貢于周
原本寧下有軍字羨今刪【據前后書某節度使皆無軍字】
契丹燕王蘓頁弒其主鄂約而自立舒嚕誅蘓頁而代之
原本誅作討殺非是
楚將徐威等作亂廢其君希萼立希崇為武安留后楚人復立希萼居衡山
原本作亂誤作伏誅今改正【下書廢君上書伏誅自是傳録訛誤】
【壬周廣順二年○是嵗周南漢蜀唐北子漢凡五國呉越荊南湖南凡三鎮】周朔方節度使馮暉卒子繼業自為留后
原本作以其子某誤今據分注改正【分注暉卒繼業殺兄繼勲自知軍府事】
【甲周顯徳元年正月世宗榮立冬北漢干寅祐七年主鈞立○是嵗凡五國三鎮】
原本分注世宗下有睿武孝文皇帝六字今止存世宗二字以示異于五代之君刪睿武孝文六字以存無統之例書法以全舉諡號為尊世宗特傅防綱目不可從北漢主鈞上亦有孝和帝三字今并刪去
周太師馮道死
原本師下有中書令瀛王五字今刪死作卒亦非
周立符氏為后
原本作周立后符氏非
【乙周世宗榮仍稱顯徳二卯年○是嵗凡五國三鎮】
原本分注無世宗榮仍稱五字非是今從考異補書
【丙周顯徳三年○是辰嵗凡五國三鎮】唐主誥防故呉主楊氏之族原本不書主誥非是
岳州團練使潘叔嗣殺王逵迎周行逢入朗州行逢誘叔嗣誅之
原本誘作討誅作斬非
【丁周顯徳四年○北漢天防巳元年○是嵗凡五國三鎮】周光祿卿致仕柴守禮犯法周主不問
原本光上有周主之父四字與前后書法矛盾今刪
契丹北漢防兵侵周潞州不克而還
原本侵作防非是
【戊周顯徳五年○唐中興元年南漢主午鋹大寳元年○是嵗凡五國三鎮】周主遣使如唐還其俘
原本唐下有餽之鹽三字今刪
【已周顯徳六年六月恭帝宗未訓立○是嵗凡五國三鎮】南漢殺其尚書右丞鐘允章以宦者龔澄樞為內太師
原本不書宦者非是今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