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姓名:岐伯
- 別名:
- 性別:男
- 朝代:先秦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岐伯,是我國遠古軒轅黃帝時期的重要人物,是著名的醫學家,春秋時期黃帝的大臣。據傳說黃帝讓岐伯遍嘗草藥,編著醫藥經方,才有傳世的《本草》、《素問》等書。他的著述頗多,但多失傳,僅留殘著,被后人整理編輯成《黃帝內經》,流傳至今。因而,他被后人稱為中華醫學鼻祖。
岐伯是甘肅省慶陽縣人。清朝乾隆年間《慶陽縣志·人物》記載:“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精醫術脈理,黃帝以師事之,著《內經》行于世,為醫書之祖。”岐伯從小善于思考,有遠大的志向,喜歡觀察日月星辰、風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他還懂音樂,會做樂器,測量日影,多才多藝,才智過人。岐伯曾輔助黃帝打敗了蚩尤,融合了炎帝氏族,結束了軍事部落之間的連年混戰。后見許多百姓死于疾病,他便立志學醫,四處尋訪良師益友,精于醫術脈理,遂成為名震一時的醫生。黃帝為療救民疾,尊他為老師,一起研討醫學問題。《黃帝內經》多數內容即以他與黃帝答問的體裁寫成。所以,記載岐伯的最早的文獻是《黃帝內經》。后人為了紀念他們所作的貢獻,專門修建了岐伯廟。如《慶陽縣志·壇廟》載:“岐伯廟,在縣城南。”據《辭海》說:“北地,郡名,戰國秦置。泊所在義渠,西漢移治馬嶺(今甘肅慶陽西北)。”《資治通鑒》和明清《慶陽府志》、《慶陽縣志》均載:“岐伯,北地人。”北地即今之慶陽。南宋鄭樵《通志》記:“古有岐伯,為黃帝師,望出安化。”安化即今慶陽。《慶陽府志》卷十九記:“岐伯廟在今南原”,即今慶陽市轄董志塬。《慶陽縣志》卷三記:“岐伯廟在縣城南嘉會門十”。這說明慶陽曾為岐伯兩建祠廟,自古至今,祭祀不斷。
據有關史志書目記載,托名岐伯的著作約有8種:1.《漢書·藝文志》載《黃帝岐伯按摩》十卷;2.《新唐書·藝文志》載《岐伯灸經》一卷,(《宋史·藝文志》則載為《黃帝問岐伯灸經》);3.《宋史·藝文志》載《岐伯針經》一卷;4.《隋書·經籍志》載《岐伯經》十卷;5.《通志·藝文略》載《黃帝岐伯針論》二卷;6.《通志·藝文略》載《岐伯精藏論》一卷;7.《崇文總目》載《黃帝岐伯論針灸要訣》一卷(《宋史·藝文志》則載為《岐伯論針灸要訣》);8.《竹堂書目》載《岐伯五藏論》。
以上諸書皆已佚,僅存書目,因此只能從書名知其與岐伯有關,內容主要是針灸,另外有按摩、藏象等,而不能確定為岐伯所著。因為古代“世俗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于神農、黃帝而后能入說”(《淮南子·修務訓》),如《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等。所以托名岐伯的醫書,可能也是受到這種風氣的影響。
岐黃為岐伯與黃帝二人的合稱,相傳為醫家之祖。中醫學奠基之作《黃帝內經》的主要內容以黃帝、岐伯問答的體裁寫成,因而后世即以“岐黃”代稱《內經》,并由此引申而專指正統中醫、中醫學,更多的則是作為中醫、中醫學的代稱。同時,由“岐黃”組合的新詞,也各有自己相應的意義。如“岐黃之術”、“岐黃之道”指中醫學術或醫術、中醫理論;“岐黃家”指中醫生、中醫學家;“岐黃書”指中醫書;“岐黃業”指中醫行業等等。有關岐伯與岐黃的研究發現,其中充滿了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由此說明中醫藥學與其母體文化的密切關系。
過去許多史書上說岐伯是黃帝的太醫,也是“黃帝之師”,稱“天師”。宋代熙寧年間醫學家高保衡等人所著《黃帝內經序》說:“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身,更相問難,垂德以福萬世。”清代著名醫學家張志聰則說:“天師,尊稱岐伯也。天者,謂能修其天真;師乃先知先覺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貴,師所以傳道而設教,故稱謂曰天師”。《史記·孝武本紀》:“公玉帶曰:黃帝時雖封泰山,然風后、封鉅、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禪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這些都說明,岐伯并非只是黃帝的太醫,還是他的啟蒙老師、軍師,也即今天的顧問。《隋書·音樂》云:“漢明帝時,樂有四品:……其四曰短簫鐃歌樂,軍中之所用焉。黃帝時岐伯所造,以建武揚德,諷敵勵兵。”這說明岐伯是一個上知天文、下極地理、多才多藝、才智過人的博學家,是名副其實的黃帝之師。在和黃帝論醫的過程中,他闡述了天文學、歷算學、氣象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邏輯學以及哲學等多種學科知識,遵照黃帝的旨意,制作了鐲鏡、鼓角、靈髀、神鉦等。
岐伯一生,對我國醫學的貢獻最大,奠定了我國中醫學的基礎。皇甫謐《帝王世紀》云:“岐伯,黃帝臣也,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典主醫藥,經方本草、素問之書咸出焉。”《經史百家雜鈔》注云:“岐伯,黃帝臣。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典主醫病與論醫,更相問難,著素問、靈柩,總為內經十八卷,為醫書之祖。”關于岐伯的遺著,見于醫籍者有《岐伯經》十卷、《岐伯灸經》一卷、《黃帝岐伯針論》二卷及《岐黃要旨》、《岐伯精藏論》、《岐伯五藏論》、《岐伯奧旨》等。但以上諸書大多失傳,唯留《黃帝內經》一書,為古今研究中醫的經典著作。褚證的《褚氏遺書》中說:“素問者,黃帝與岐伯、鬼臾區、伯高、少師、少俞、雷公六臣平素問答之書,即本紀所謂咨于岐伯,而作《內經》是也。此書出于岐伯者多,故本紀不及諸臣耳。”《內經》的成書時間,現無準確年代可考。隨著時間的推移,后人不斷完善、增修,最后才形成今天的《內經》。即使在岐伯之前,我國民間已早有醫術相傳,岐伯也是總結學習了前人的經驗,再加上刻苦鉆研、反復實驗,才取得了《素問》的成果。所以,《內經》是我國古代眾多醫學家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我們的寶貴醫學遺產。
《內經》一書,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從陰陽五行、五運六氣、臟腑經絡、病因病機、診斷治療、針灸方藥、預防養生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從經驗積累上升到理論概括,開創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為后世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在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的價值有:第一,奠定了中醫學的整體觀。他把人與自然看成一個整體,系統性地治療疾病,把人體從臟腑到體表組織、各個器官,看成是相互關聯的整體,并以此為基礎創立了診斷學的四診說。第二,它是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第一次系統講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療的原則和方法,為人類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第三,運用陰陽五行說來分析人體疾病及其治療原理。把人體在不同時間和條件下相對地分成陰陽兩種屬性:臟為陰,腑為陽;血為陰,氣為陽;內為陰,外為陽。在陰陽分屬的條件下形成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的諸多概念,用類比取象的方法說明臟腑等組織器官和內外之間的關系,以生克制化來解釋生理和病理的兩種關系,把五行視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把人和外界聯系起來看待。同時,它還是一部養生寶典,總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提出了動靜結合的養生方法。以靜養生主要是“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以動養生主要是“形勞”、“廣步于庭”、“導引按驕”,以促進氣血流暢,達到“形與神俱”。《內經》把精、氣、神視為人身的三大寶,尤其把腎中精氣的盛衰看做是決定人的生長發育、衰老死亡的基本條件,所以將保養腎精看做是“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重要措施,要求人們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這些不僅對我國傳統醫學的發展有極為深刻的影響,而且對當代生命科學、醫學的發展也有極為重要的啟示價值。
當然岐伯是對此貢獻最大者,因而成為我國中醫界無與倫比的鼻祖。為了進一步弘揚傳統的中醫藥文化,紀念這位中醫學的始祖,甘肅省慶陽市在傳說中的中醫鼻祖岐伯的出生地慶城縣建成《黃帝內經》千家碑林園。《黃帝內經》千家碑林園園區建設充分體現“岐黃論醫,日月同輝”的主題,在園區種植一些代表性的藥花、藥木,供游客觀賞辨認,增長中醫知識。1000多塊以《黃帝內經》為內容、由上千名知名書法家和中醫學專家分段書寫、共同完成的碑刻,被安放在周祖陵山下,以弘揚中華傳統中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