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逸”指的是超凡脫俗的氣質。青山在此引用了兩段先賢的話,一是“以無累之神,合有道之器”,青山認為琴器自身內含大雅之道,只有超凡脫俗的人才能與之氣質相合。另一段是“古樂雖不可得而見,但誠實人彈琴,便雍容平淡”,它所表達意思即“琴如其人”。以此理推之,超凡脫俗的人彈琴,就能看到逸致的樣子。此外,青山還引用了《琴書大全》卷十“道人彈琴”一節中“道人彈琴,琴不清亦清。俗人彈琴,琴不濁亦濁”之語,所表達的也是此義。青山認為這種超凡脫俗的氣質,有的人是天生使然,有的人則是后天學習熏陶所得。
對于“逸”氣的形容,青山用了“形神并潔”四字,通俗地來理解,就是舉止和神情都要干凈。所謂干凈,就是不要有多余的東西,具體而言就是在撫琴時不要有與演奏音樂無關的動作,神態上也是同樣要求。彈琴者須涵養彈琴之度,然后鍛煉指下的功夫,當形神高潔達到“逸氣漸來”的程度時,音樂演奏慢的地方就能夠在舒緩中而有豐富的變化,快的地方旋律迅急而不亂,給聽者的感受是安靜、閑適、灑脫、與眾不同。對這種“潔”的要求能夠做到得心應手,那么聽到琴音就能感受到彈琴者的氣質,這就體現出了“逸”。
《溪山琴況》至此又為一小節,前面的“和靜清遠”著重于琴樂藝術審美上的論述,而緊接其后的“古澹恬逸”則是針對琴樂的音樂風格進行了闡述。
先正云①:“以無累之神,合有道之器。”②非有逸致者,則不能也。第其人必具超逸之品③,故自發超逸之音。本從性天流出④,而亦陶冶可到⑤。如道人彈琴⑥,琴不清亦清。朱紫陽曰⑦:“古樂雖不可得而見,但誠實人彈琴,便雍容平淡⑧。”
【注釋】
①先正:前代的賢人。
②以無累之神,合有道之器:把無牽無掛的精神和體現大雅之道的琴相結合?!赌鲜贰肪矶耍?ldquo;嘗聚袁粲舍。初秋涼夕,風月甚美。(褚)彥回援琴奏《別鵠》之曲。宮商既調,風神諧暢。王彧、謝莊并在粲坐。撫節而嘆曰:‘以無累之神,合有道之器。宮商暫離,不可得已。’”累,牽累,束縛。
③第:假使,只要。必:果真。
④性天:即天性?!吨杏埂罚?ldquo;天命之謂性。”
⑤陶冶:教育,培養。
⑥道人:出家人。僧、道皆可稱道人。
⑦朱紫陽:即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儒家理學的集大成者,人稱“紫陽先生”。
⑧“古樂雖不可得而見”幾句:按,此段原文出自《朱子語類·論語二十一·先進于禮樂章》:“古樂不可得而見矣。只如今人彈琴,亦自可見。如誠實底人彈,便雍容平淡,自是好聽;若弄手弄腳,撰出無限不好底聲音,只見繁碎耳。”但,只。雍容,從容不迫。漢班固《兩都賦序》:“雍容揄揚,著于后嗣。”
【譯文】
先賢說:“把無牽無掛的精神和體現大雅之道的琴相結合。”如果不是有超逸情致的人,那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只要一個人果真具有超逸的品質,便自然會彈奏出超逸的音樂。超逸的品質本是從天性中流露出來的,但也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教育而獲得。就像是出家人彈琴,琴不清也清。朱紫陽說:“古代的音樂雖然已經無法聽到了,但只要是忠厚實在的人彈琴,就自然會從容平淡。”
故當先養其琴度①,而次養其手指,則形神并潔,逸氣漸來。臨緩則將舒緩而多韻,處急則猶運急而不乖②。有一種安閑自如之景象,盡是瀟灑不群之天趣:所為得之心而應之手③,聽其音而得其人。此逸之所征也④。
【注釋】
①度:氣質風度。
②乖:悖謬,不協調。
③所為:當即“所謂”。
④征:驗。
【譯文】
所以應當先涵養彈琴的氣度,然后鍛煉指下的功夫,這樣形和神都會變得高潔,逸氣也會逐漸生出。彈到慢的段落時能夠舒緩而多有韻致,而彈到快的段落時則能疾速而無乖謬。整曲演奏呈現出一種安閑自在的氣象,滿是瀟灑超群的天然意趣:正所謂得心應手,聽其音便能想見其人。從這些地方就能看出“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