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姓名:=阿奎納
- 全名:托馬斯·阿奎納
- 性別:男
- 國籍:意大利
- 出生地:意大利
- 出生日期:約1225年
- 逝世日期:1274年3月7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托馬斯·阿奎納(Thomas Aquinas,約1225年-1274年3月7日),歐洲中世紀著名的經院哲學家。出身在意大利一個貴族家庭。6歲被送進修道院受教育,14歲進入那坡里大學。20歲來到科倫,跟阿爾伯特學習。后在科倫、巴黎、羅馬和波倫亞等地教授神學和哲學。他力圖在亞里士多德哲學的基礎上建立完整、系統的神學體系。羅馬教皇認他為“圣徒”,在思想界被稱為“圣哲”。重要的著作有《亞里士多德著作注釋》、《反異教大全》、《神學大全》等。其倫理思想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對亞里士多德倫理思想的仿效和作神學的改造;二是對奧古斯丁和安瑟倫的倫理思想的繼承、修正和發展,他根據亞里士多德關于形式和質料的學說,認為可見的物質形式不能離開個別具體事物,但純粹形式可以脫離個別。純粹形式也有等級之分,最高級的是神,其次是天使,最低級的是人類的靈魂。人的靈魂在純粹形式等級中雖處于最低級的地位,但具有靈魂形式的人在物質世界中卻處于最好的地位。這樣,人成了物質世界和非物質世界(即神的世界)、自然界和超自然界的紐帶,具有了雙重性,即既有人性,又有神性。從而使人既有現世的生活、現世的幸福,又可能有來世的生活和天國的幸福;既有現世的德性,又可能有神學的德性。人在現實道德生活中有自行選擇的自由意志,但能否具有神學德性又是由神的意志決定的;人在現實活動中受理性支配,但要獲得救援則要靠信仰。托馬斯·阿奎那認為,人有理性,能夠主動地決定自己的行為。當一個人有了作善的準備,并且付諸行動和產生效果,多次重復成為一種習慣,就是德性。他還從人的靈魂具有意欲的能力(意志)和思維能力(理性)出發,仿效亞里士多德把德性分為道德的德性與理智的德性兩大類,并認為這兩者能依人類本性的能力而使理智與意欲達到完善。但這兩種德性都是塵世的德性,還不完善,必須有神性的德性才能達到最后的目的。所謂神學的德性,是指人靠上帝的指引和恩賜,使人的理智能力和意志活動轉向超自然的目的,使人與上帝無限接近以達到超自然的幸福與至善。他并不否認塵世的幸福,也承認塵世的幸福需要適當的物質福利作為手段。但認為這決不是人生的最終目的,也不是最高幸福,它只是達到來世天堂幸福的手段和階梯。與來世的幸福相比,塵世的幸福是微不足道的。由于人類始祖亞當犯了原罪,所以人是根本沒有能力獲得來世幸福的,必須依靠上帝的恩賜才能獲得。因此,托馬斯·阿奎那要求人們把人生只看作是到達來世幸福的一個旅途,人應當擺脫塵世的財富、榮譽及一切物質享受的紛擾。他認為,只有過修道院禁欲的生活,依靠人的神秘直觀,在圣靈的啟示下沉思上帝,才能達到與神接近的境界,得到上帝的恩賜,獲得來世的幸福。這是人們進行道德修養的根本途徑。托馬斯·阿奎那的倫理思想,克服了奧古斯丁過于強調人在道德生活中消極等待的一面,他承認人有塵世的德性,在現實生活中有作惡或從善的自由意志,有塵世的幸福;但這一切都是為來世幸福、為獲得神學德性作準備的,人最終要靠上帝的拯救,也就是靠教會的指導才有來世的幸福。因此,它是一種更精致、更有欺騙性的為封建統治服務的倫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