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埃及
[自然環境]埃及在地理條件上,可以說就是尼羅河,如果沒有尼羅河,埃及地方將與北非其他地方一樣,除沿海一帶外,基本上是沙漠,只個別綠洲的地區可有水源和土著的生活。在生產工具生產技術仍然低下的上古時代,人類還不能克服沙漠;是尼羅河把埃及變成一個大的綠洲,埃及可以說是過去世界沙漠地帶的最大綠洲。依靠尼羅河水季節泛濫的自然條件,幾千年前的人類在他們已有的生產技術的基礎上,才在埃及建起世界最古的國家之一。
無論過去或現在的埃及疆土,大部是沙漠,如把河水沖積的三角洲除外,埃及實際是一個蛇形國家,只沿河的一條是可耕地與人煙之區。例如今日埃及的面積,估計為一百萬平方公里,但是耕地及人煙之區僅有三五,一六八平方公里,占全部面積的百分之三點五強。沙漠中有一些游牧為生的人,但為數極少。
[埃及人]古埃及人在種族上屬于含族(Ham),接近閃族(Shem),閃族在上古的西方曾建立過許多國家,今日世界的閃族以猶太人及阿拉伯人為代表。自公元七世紀伊斯蘭教興起,埃及成為大食帝國的一部后,當初的埃及人逐漸阿拉伯化,埃及語逐漸消滅,今日埃及人所說的是阿拉伯語,所以埃及在今日是中東及北非阿拉伯國家中的一員。
[諾姆]為一個希臘文的名詞(nomos),古埃及文另有專名,今日一般的書中不用。諾姆為埃及地方最初具有國家形式的政治組織,后來整個埃及統一,這些諾姆就成為統一國家的州郡。諾姆取名,多用禽獸,乃是原始時代圖騰的遺跡。
[上下埃及]古代埃及人稱埃及北部尼羅河三角洲為“下埃及”,稱埃及南部尼羅河中游為“上埃及”,“上下”的概念來自由南向北而流的尼羅河。
[孟斐斯]城已不存,遺址在今日埃及首都開羅之南約二十公里。
[木乃伊]原為阿拉伯文所借用的一個波斯字mumiya,六百年前中國的學者把它音譯為“木乃伊”,近年又有人根據英文的mummy譯為“木默”,按原音當譯為“木蜜亞”。
有一種誤會,以為“木乃伊”是古代埃及人所用的名稱;這個誤會甚為普遍,并且不限于中國。古埃及人沒有“木乃伊”一詞,并且也沒有與它意義相等的一個名詞。埃及當然也與其他的古族一樣,關于死人有許多的迷信及迷信術語,正如中國過去稱死的人為“靈”,埃及也有與“靈”相類的不止一種的富有迷信含義及感情含義的名詞,但像我們今日意識中“薰香保存長久的枯尸”的“木乃伊”一類名詞或一類概念,古埃及人根本沒有。薰制是古代埃及裝殮死人當然手續的一部,所以對于薰制后的尸體并沒有特別的專名。“木乃伊”是一個晚出的名詞,與古埃及人無關;名詞本身也有一段很曲折的歷史。因為歷史太曲折,所以一般的書,包括比較專門的書,都不予說明,以致造成今日世界上相當普遍的一種誤會。
中古時代,先是埃及及中近東其他地方的阿拉伯人,后是歐洲人,相信由古埃及薰尸中熬煉出的一種“蠟質”或“膠質”可以治病,一時成為一種貴重的藥材。這種蠟質或膠質,阿拉伯人借用一個波斯字,稱為“木蜜亞”,“木蜜亞”就是蠟質的意思。這種純屬迷信的偽科學說法,在歐洲一直維持到十八世紀,歐洲各國也都援用阿拉伯人的名詞,各用大同小異的拼法把此字吸入自己的語匯(在今日歐洲幾種重要的文字中,只有俄文的拼法與原音“木蜜亞”完全相符)。古埃及的不知多少尸體,幾百年中都被人當藥材吃掉。后來供不應求,用近人的尸體(特別是死罪囚的尸體)炮制的假木蜜亞開始在市面行銷。“木蜜亞”本是藥名,后來又引申為此藥來源的薰尸的名稱,最后無人再相信此種江湖藥材,于是“木蜜亞”就成為薰尸的專名。今日此詞在歐洲各國的文字中特指古埃及的枯尸而言,但擴而大之,也可作為任何時代任何地方用科學方法保存長久的尸體的名稱。
至遲到六百年前,就是元朝末期(十四世紀中葉),中國已知道西方的這一醫藥現象,元末陶宗儀著《南村輟耕錄》,第三卷有“木乃伊”一條,是根據半正確半錯誤的傳聞而附會寫出的,但此條文字抓住了此事的中心環節,即以尸體為藥材的一點。陶氏用“木乃伊”一詞,究是他自己擬譯,或是元代原有的漢譯名,待考。這個譯音與我們今日所知道的任何一種語言都不切合,大概是在橫亙亞歐兩洲多民族多語言的大元帝國中,經過再譯三譯以致多次的輾轉翻譯而發生的音訛的結果。
[金字塔]此詞也與“木乃伊”一樣,一般是對它有誤會的。我們如果說“古埃及人稱王公貴人的陵墓為金字塔”,那將是不合乎歷史事實的。此詞原為一個希臘字Pyramis,這個字經由希臘文而傳給歐洲所有的語文。這個希臘字雖來自一個古埃及字,但在古埃及文中此字是指陵墓的“高度”而言。至于整個的陵墓,并無專名,因為陵墓都當然為此種形式,所以不會有專名發生。是古希臘人最初把埃及陵墓“高度”一詞用為全部陵墓的專稱,今日歐洲各國的文字中都沿襲了這個用法。
中文把這個希臘字創譯為“金字塔”,取義甚為清楚,是由此種陵墓的形狀有似中文的“金”字而來。
[底比]城已不存,遺址現有兩農村,一名卡納克(Karnak),一名艾爾庫蘇(El Kusur),歐洲文字多把第二村的阿拉伯名稱改寫為魯克蘇(Luxor)。這兩個農村是今日埃及兩個有名的考古場所。
[努比亞]為今英埃蘇丹之地,北部進入今埃及南境。
[莫利斯湖]此湖在埃及北部尼羅河以西的利比亞沙漠中,現已枯竭,但湖址及附近建筑的遺跡仍很清楚。考古學家發現的埃及古卷中,有此湖的平面圖。
湖名為希臘文Moeris(米利斯),古埃及文為Meri,當譯為“米利”。
[喜克索人]來歷不詳,大概是原來度游牧生活的一種人。埃及人稱他們為喜克沙蘇(Hikshasu),希臘文把它寫成“喜克索”(Hyksos),今日歐洲各種文字的書中都用這個希臘字。
[利比亞,利比亞沙漠,阿拉伯沙漠]利比亞為古代希臘人對整個非洲的稱呼,但古代西方只知此洲的北部,所以利比亞實際就等于北非洲。到近代才專稱埃及之西的一塊地方為利比亞。“利比亞沙漠”是近代地理學上的一個名詞,指埃及西境及西境以外一部分的撒哈拉沙漠而言。埃及東境的沙漠,今日稱“阿拉伯沙漠”,與阿拉伯半島無關。
[赫梯人]為古亞美尼亞(今日蘇聯的亞美尼亞加盟共和國,土耳其東部的一部,及伊朗北部的一部之地)及更南的地方活動的一個古埃及古國,強大時曾向各方侵掠。他們在西亞是最早大量用鐵的人,可能也是全世界最早大量用鐵的人。
[赫梯]為古猶太人對此種人的稱呼(Khitti),此種人自稱“哈梯“(Khatti)。歐洲各種文字較舊的書中都援用由猶太文傳下的名詞,近年新出的書中往往兩個名詞混用。
[舍易斯]城已不存,遺址在北緯三十度五十七分東經三十度四十八分。
二、兩河流域
[美索不達米亞]這是一個希臘文的名詞(Mesopotamia),是此地的上古史已發展到晚期,古文化的盛期已經過去之后,希臘人所擬的,意即“河間之地”,我們中國一向譯為“兩河流域”,甚為恰當。當地的任何一個古族,對于整個兩河流域并沒有一個通名。
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兩河,古今的形勢不同。上古時代兩河一直并行,在波斯灣上各有河口。后來逐代沖積,陸地南伸,在新的沖積地兩河合流,所以今天兩河在波斯灣上有一個共同河口。
兩河流域的下游,南部,是上古的巴比倫之地;上游,北部,是上古的亞述之地。就今天的政治地理講,除盡上游進入土耳其及敘利亞國境外,整個的兩河流域基本上就是伊拉克國。也與埃及一樣,兩河流域自公元七世紀成為大食帝國的一部之后,逐漸阿拉伯化,所以伊拉克今天也是阿拉伯國家之一。
[蘇末人]所屬的種族不詳,在血統上及語言上與古今任何其他的人尚聯系不上。
[亞摩來人]當初是來自沙漠地帶的閃人。
[巴比倫城]現已不存,遺址在今伊拉克首都報達(巴格達)以南約九十公里。
[喀西人]種族及語言都不詳。
[亞述城和亞述人]亞述人屬于閃族,最初大概也來自沙漠地帶。亞述國發祥之地的亞述城位于底格里斯河西岸,現已不存,遺址約在北緯三十五度東經四十三度。
[尼尼微]在底格里斯河上游的東岸。此城自亞述帝國滅亡時被毀后,始終未再恢復。近代的考古學家已發現城的廢墟,考古的收獲甚豐。
[迦勒底人]為巴比倫地閃人的一種。
[米太人]是一種印度歐羅巴人,上古的居地在里海以南,即今日伊朗北部之地。
[楔形文字]是近代考古學家為兩河流域的文字所擬的名稱,名稱原字是一個近代晚出的拉丁字,被考古學家所借用。這個名詞是專指兩河流域各種古文字所共有的字體而言,與文字結構語法一類的法則問題無關。
[五行星]即人的眼睛從地球上不靠科學工具的幫助就可看見的太陽系中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這是近代以前世界各地的天文學所知道的五個行星。
[陰歷,陽歷,農歷]古代的巴比倫和亞述的歷法,一年十二個月,月按月球的轉動而定,每隔幾年有一次閏月。在一般言談的習慣上稱此為陰歷或太陰歷。埃及當初也采用這種所謂陰歷,后來天文知識發達,埃及的天文學家改變辦法,定為一年十二個月,不再閏月,每月三十天,月與月球的運行無關,每年終附加五天,為全國的節慶與假期。后來他們又知道一年不是整整齊齊的三百六十五天,規定每四年閏一天。這是完全依照地球與太陽的關系而定的歷法,“歷法年”盡可能地符合地球繞日運行一周的“天文年”,月的制度至此純屬舊習慣的延續,與月球對地球的轉動已完全脫離關系。這就是陽歷或太陽歷。埃及的這種歷法,經過羅馬,加以無關重要的修改后(主要是把年終的五天或六天分與個別的月),傳到全歐洲,近代又由歐洲傳到全世界,只在十六世紀晚期曾根據更精確的天文知識,在閏年制度上加以修正。除此之外,今日世界通行的公歷,基本上就是古代埃及的歷法。
古代巴比倫的歷法與我們中國舊日的歷法,原則與制度幾乎完全相同。我們今天稱它為“陰歷”或“農歷”。這兩個名詞,實際都不妥當。古巴比倫與舊日中國的歷法,一年十二月的制度是根據月球的轉動,但閏月的制度是要叫年制與季節配合,糾正以月球為依據的十二月制度的不足;那就是說,在閏月制度下,年是按照地球與太陽的關系來訂定的,所以這種歷法實際是“陰陽合歷”,月為“陰”的系統,年為“陽”的系統。只有回歷是純粹的陰歷,一年十二月,月按月球而定,沒有閏月,一年三百五十四天或三百五十五天。所以回歷的季節與月份無關。
“農歷”一詞如解釋為農民因習慣關系而喜歡沿用的歷,那可以說是正確的;但如果解釋為便利于農民的生產活動的歷,那就與事實不合了。所謂“農歷”,就農業論,是不很合用的歷法。閏月是一種不得已的辦法,并不十分科學,而且非常不方便。平年十二個月,三百五十多天,閏月之年十三個月,三百八十多天。平年也好,閏年也好,月份與季節都不能配合,農民不能按照月份去從事生產活動。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并且完全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在月份之外又定出二十四節氣,作為農民勞動生活的指標。如用陽歷,節氣的制度就可廢除,因為陽歷的月份與季節是完全配合的。例如立春總是二月四日或五日,其他的二十三個節氣也只會有一天之差。如用陽歷,農民只記得何月何旬應作何事即可,不必再記在月旬之中流動不定的節氣。我們教師,特別是農村中或接近農村的學校中的教師,可以配合教學,使學生徹底了解這個歷法的道理。
三、兩河流域以外的亞洲西部國家
[敘利亞]此詞所指的范圍,歷代極不一致,最廣泛的意義包括整個地中海東岸的陸地,最狹的意義則專指東岸北部的內地與盡北部的一點海岸,北部海岸的主要部分為腓尼基。今日的敘利亞國國境,就是限于最狹義的敘利亞范圍之內,也是一個阿拉伯國家。
[腓尼基與腓尼基人]上古時代的腓尼基,大體上就是今日的黎巴嫩國之地。腓尼基人也是閃人。自公元七世紀后,這個地方也逐漸阿拉伯化,所以今天的黎巴嫩也是阿拉伯國家之一。
[推羅和西頓]兩城現存,為黎巴嫩國海岸南部的兩個小海城,已無古代的重要性。推羅城今日稱蘇爾(Sur)。
[迦太基]城已不存,遺址在今突尼西亞東北角,距今突尼斯城不遠。
[巴力斯坦——以色列人和猶太人]以色列人和猶太人都是由阿拉伯半島北移的閃人,種族語言都極接近。
巴力斯坦就是歷史上的猶太國,即廣義的敘利亞的南境。今日此地的沿海部分及北部為一九四八年新成立的以色列國的國境,東南部已為約旦國所并。(約旦國,一般報刊上仍沿用舊稱,稱為“外約旦”。)約旦為一個阿拉伯國家,以色列為一個恢復了猶太古語的猶太國家。
[耶路撒冷]古猶太國的首都;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教的共同圣城。今日此城位于以色列及約旦兩國的交界處,為兩國自一九四八年以來爭奪的對象。此城法律地位的問題至今仍為懸案。
[波斯和波斯人]波斯人是一種說印度歐羅巴語的人,與古印度的印度歐羅巴人很接近。與印度的印歐人一樣,他們也自稱“雅利安”人(Arya),就是“貴者”的意思。他們的國土于是稱為“貴者”之國,就是伊朗(Iran)。他們對人對地又都自稱“波斯”,古波斯文拼音為Parsa。同時,波斯盡西南角臨波斯灣上的一州,又特稱“波斯”。
[帕賽玻利]為波斯州的大城。此城現已不存,舊址在今波斯州州會施拉茲(Shiraz)東北約五十公里,古建筑的遺跡仍然甚多。
帕賽玻利為希臘文拼音的寫法(Persepolis),意即“波斯城”,按中國一向翻譯的慣例,可以譯為“波斯堡”。今日歐洲各國文字都用希臘文的拼法,古波斯文的拼法已失傳,大概是“波斯卡達”(Parsakarta)。
四、印度
[印度國名]在過去歷史上因為分裂的趨向強過統一的趨向,所以印度沒有一個概括的國名或地名,“印度”一詞是外國人擬定的。印度西北的那條大河,當地人稱為Sindhu,后來波斯人就用此河名稱它這個鄰邦。這個辦法向西傳到希臘羅馬,向東傳到中國,我們中國兩千年來把這個名詞譯為“身毒”“天竺”“天篤”“信度”“印度”。近代印度已接受了這個外來說法,自稱印度。
[恒河]梵文為Ganga,中國佛經中譯為“恒河”。“恒”字當讀如“亙”。
[達羅毗荼]梵文Dravida,為入侵的雅利安人對古印度原來居民的稱呼。后來這種人都被驅逐到印度半島的南部,所以南部之地就也稱達羅毗荼。
[吠陀]梵文Veda,意即“智慧”。《吠陀經》的內容為頌神或禱神的詩歌、咒文,及宗教儀式的文字。因為印度早期沒有歷史文獻傳下,我們今日只從《吠陀經》中看到一點古印度的社會及一般情況。
[摩拏]為神話人Manu,不止一人,可說是“制禮作樂”的神話人物。
[佛]梵文Buddha,中國過去音譯為佛陀、佛圖、浮屠、浮圖等,后來習慣只簡稱為“佛”。
[摩揭陀]即今日印度共和國的比哈州(Bihar),今日的州會帕特納(Patna)即古摩揭陀國的舊都“華氏城”。
[梵文]為古印度的經典文字,統治階級故意把它神秘化,說它是最高的天神跋濫摩(Brahma)所創。跋濫摩一詞,我們中國在過去又簡譯為“梵摩”,再簡稱“梵”,于是就稱這種文字為“梵文”或“梵書”。但這個名稱是我們中國所定的,印度人自己稱這種文字為“薩姆斯克爾達”(Samskrta),意即“雅文”,或“經典文字”。今日印度許多種語言及方言都直接或間接與梵文有關。
[印度數學]現在全世界通行的阿拉伯數目字,是由古印度的數學家所首創,其中“零”及相關的數字位的制度尤其是重要的貢獻(數字位制度即依部位而定個位、十位、百位、千位的制度)。
五、希臘
[伊利亞特]希臘人所攻毀的小亞細亞西北角的古城特累,又名伊利昂,歌詠此事的史詩稱《伊利亞特》。
[斯巴達與棄嬰的風氣]棄嬰是許多古代國家都曾有過的風氣,斯巴達因特別提倡尚武精神,棄嬰的風氣尤為發達。
[柏里奧克人與希洛人]是斯巴達的兩種非公民的人。柏里奧克,原詞為“周圍的人”的意思,因為他們居住在斯巴達國家的邊地。他們都是被征服的部族,他們仍保有人身的自由,并保有土地財產,但他們須向斯巴達人交納貢賦,在對外作戰時他們須出兵。他們不能參加斯巴達國家的任何政治生活。希洛(Helos)原為一獨立的城邦,此邦的人為斯巴達征服后,淪為奴隸,此后還有其他地方的人同樣地淪為奴隸,這些人統稱為“希洛人”。他們是國家的奴隸,不屬于私人,由國家分配予公民,代公民勞作,經營公民土地,每年納租,約為產量的二分之一。這些人,在身份上是奴隸,但就剝削關系而論,他們近似農奴,所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稱他們為“希洛農奴”。
[僭主]僭主就是乘著階級斗爭劇烈的機會,用武力或其他方法奪取政權的人。這種人的政權沒有當時貴族階級典憲規章所正式承認的地位,希臘人(當初大概是貴族,后來是所有的人)于是稱他們為Tyrannos,意即“無合法地位的統治者”,即“僭主”,稱此種統治為Tyrannia,即“僭政”。這兩個名詞在當時是有濃厚的法理意味的,取名的原意特別著重其“不合法”性,與其人取得政權后作風的“好”或“壞”無關。這些僭主,對于緩和階級矛盾,“安定國家”,多作了一定的努力,并且他們一般的是比較重視平民的利益的。但如可能時,他們總是把地位傳給子侄,這些第二代的僭主因為往往都曾度過一段處尊養優而無所用心的生活,所以大位臨身后時常表現為昏庸,甚至殘暴,因而被驅逐以至被殺。原來意為“僭主”的那個希臘字于是在人心中發生變化,開始意為“暴君”,原意為“僭政”的那個字開始意為“暴政”。這兩個字,經由拉丁文,傳給今日歐洲多數的語文,在這些近代語文中并且只有“暴君”及“暴政”的晚出意義。今日一般歐洲文字的歷史書中,往往對此沒有清楚的解釋,使讀者容易發生“以今說古”的誤會。我們中國過去有些“西洋史”作品中也把這兩個名詞譯為“暴君”及“暴政”,那是不合古代希臘此一段歷史的主要階段的實際情況的。中國舊的“西洋史”書中也有把兩詞譯為“霸主”及“霸政”的,也不妥當,中國春秋時代的那些霸主,除性質與希臘的僭主完全不同外,他們都是有“合法”地位的,他們是周天子所正式任命的“諸侯之長”,而希臘的僭主是自建自立的一邦之主。若把“霸”字理解為戰國以下特別是秦漢以下“橫行霸道”的意思,那就與“暴君”“暴政”相同,尤為不當。
[貝殼放逐法]此法當初的用意是在防止僭主的出現,多數公民如認為某人有作僭主的野心,就可把他放逐。后來此法成為黨派之間政爭的工具,占多數的黨派往往把少數黨的首領用此法放逐。
[米利都]在小亞細亞(土耳其)西南岸,今日其地仍有古城遺址,稱帕拉提亞(Palatia)。在波斯侵略前,米利都是希臘世界工商業最發達的一個城邦,也是科學、哲學、文學的中心。在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被波斯征服后,米利都首先起義,希波大戰爆發,最后希臘大敗波斯,未為波斯所奴役。
[土地和水]是波斯統治階級對國家領土的一種稱呼,正如中國過去的帝王將相稱他們所統治的國家為“江山”或“河山”或“山河”一樣。
[色雷斯]大致等于今日的保加利亞國境。
[馬拉松]今城同名,古城在今城稍南。
[狄薩利亞]為今日希臘東北國境。
[德摩比利隘口]在今希臘拉米亞(Lamia)城東南約十四公里。
[薩拉米]有兩地同用此名。一為海島,就在雅典岸外不遠的地方,公元前四八〇年希臘的海軍在此島之外的海上大敗波斯的海軍,是希波大戰中一次有決定性的戰役。另外,在地中海東端的大島塞浦路斯的東岸有一座城,也名薩拉米,并且事有湊巧,公元前四四九年希臘海軍在此城附近的海中又大敗波斯海軍,使波斯海軍從此不能再在東地中海威脅希臘人的活動。這個薩拉米城,今天已為廢墟。雅典岸外的名島,今日除仍沿用“薩拉米”古名外,又稱庫魯雷(Kouloure),在現行的地圖上兩名都可見到。
[普拉提亞]此城今日已為廢墟,在今希臘東境之比奧提亞(Boeotia)州。
[米卡爾]為米利都以北海岸上小山的名稱。此名現已不用,在今日一般地圖上此山無名。
[狄洛島]愛琴海中的名島,島上有全希臘所特別尊重的太陽神廟,所以稱為“圣島”。希波大戰后,雅典組織“狄洛同盟”,自為盟主,主持愛琴海上的商業活動,同盟的盟址當初就設在島上的太陽神廟中。
[埃比唐]希臘原名為Epidamnus,乃希臘人在希臘西北邊外的伊利里亞(Illyria)人居地的海岸上所建的殖民地城邦。古代的伊利里亞即今日的阿爾巴尼亞之地,古伊利里亞人即今日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此城在羅馬統治時代改稱狄拉基英(Dyrrhachium),近代阿爾巴尼亞人稱它為杜列西(Duressi),中國一般地圖上采用英文及一些其他西歐語文的拼音,譯為都拉索(Durazzo)。二千五百年來,此城向未完全喪失它的重要性,今日它為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的港口,也是全國最重要的港口。
公元前四三五年埃比唐內部的黨派之爭,是引起伯羅奔尼撒大戰的一個主要導火線。
[克里昂]這位在對斯巴達作戰中的雅典主戰派首領,各種文字的許多歷史書上,包括一部分比較專門的書,都稱他為“制革匠”,這是把當時政爭中所用的“政治罵名”不予深入了解而即貿然引用所發生的錯誤。他是一個制革手工工場的主人,是一個代表工商業利益的大奴隸主,不能稱為“匠”,因為“匠”字所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勞動者”,克里昂絕對不是一個勞動者。奴隸主國家的雅典輕視一切體力勞動,克里昂的政敵罵他為“制革匠”,在當時的思想意識中是一種大的侮辱。
[敘拉古]城現存,仍為西西里島東岸的名城。
[科凱拉島]在希臘西岸外,今日名科孚(Corfu)。公元前四三五年埃比唐發生政爭后,科凱拉進行干涉,引起伯羅奔尼撒大戰。
[帕德嫩廟]意即“童女廟”,廟中所供奉的“雅典娜”女神是一個童女。廟在雅典的衛城上,是雅典人所特別尊重的一座神廟。另外,羅馬有一座“群神廟”,拉丁文的名稱為Pantheon(潘提昂)或Pantheum(潘提英),字形字音都與雅典的帕德嫩(Parthenon)相近,但性質不同,此廟所供奉的不止一神,在羅馬也沒有帕德嫩廟在雅典的那種政治活動及宗教活動的重要地位。
[底比]在中希臘,現存,已為小城。與埃及古都“底比”,在希臘文中是同一個字。
[特爾菲]現存,在中希臘,為小城。今日仍用古名,但又稱卡斯特利(Kastri)。
[喀羅尼亞]在中希臘,今日為廢墟。
[易普斯]在今土耳其國境中部,其地今日情況不詳。
[安提俄克]為古敘利亞西北角大城,現存,屬土耳其,在土耳其領土伸入大敘利亞土地范圍的那一個土耳其東南端角落。
[薩摩斯島]為小亞細亞西南岸外較大海島,現屬希臘。
[西奧斯島]為雅典東南愛琴海中較大海島,現屬希臘,古名(Ceos)與今名(Kea基亞)音稍異。
[大夏]為古巴克達利亞(Bactriana)地方立國的種族的名稱(Dahae),我們中國在漢代把它用為國名。
[安息]在帕提亞(Parthia)地方自立為王的那個人,名叫Ar-saces,以后歷代的王都沿用此名。我們中國在漢代譯此字為“安息”,并用為國名。
六、羅馬
[羅馬共和國的階級矛盾與對外侵略]過去一切統治階級,是慣于以對外侵略來轉移人民的視線,麻痹人民的思想,緩和階級的矛盾的。羅馬共和國時代的對外侵略,到布匿戰爭為止,幾乎都是屬于這一類型的。為使人民忘記國內的階級不平和階級壓迫,羅馬貴族所控制的政府不斷地發動對外的侵略戰爭,每次勝利后也分給人民一點土地及小恩小惠,但大部的土地及利益都為貴族所占有。
[布匿]迦太基人是腓尼基人,羅馬稱腓尼基人為“匹匿”(Poeni),此字拉丁文的形容詞式為Punicus,近年我們中國一般的歷史書中多譯為“布匿”,稱羅馬迦太基之間的大戰為“布匿戰爭”。
[布匿戰爭中羅馬戰船的吊橋]迦太基為海軍國,善于海戰。羅馬在開始與迦太基作戰時仍為陸地國家,航海及海戰的經驗都很差。羅馬人于是發明了“吊橋”的辦法,每只船上裝一吊橋,接近迦太基戰船時就把吊橋放下,緊緊鉤住敵船,士兵一擁而過,與敵人在敵船上短兵相接,等于在陸地上作戰。這是羅馬利用自己的長處,強迫敵人在不習慣的情形下倉促應戰的例子。
[亞歷山大利亞的圖書館]在希臘化及羅馬時代,這個埃及的大商埠及文化中心有兩個大圖書館。第一個是較早的圖書館,也是當時地中海世界最大的圖書館,最盛時藏有寫本四十萬卷,在公元前四十八年愷撒率羅馬軍隊攻城時全部焚毀,一卷無存。第二個是較晚較小的圖書館,上古西方世界的第二個大圖書館,在公元三八九年被信基督教的羅馬皇帝下令毀掉。因為圖書館就設在舊的神廟中,在毀廟時,圖書也大部失散或被毀。后來到五世紀中期,有一次城中仍信舊日宗教的人與基督徒發生沖突,基督徒進入這個藏書的舊廟中,把書卷全部搬到街上焚毀。
以上的焚書代表世界史上兩次大的文化浩劫,本身就值得注意。我們特別提出,又因為在各種歐洲文字的歷史書中,無論是大書或小書,專書或課本,一直到很近的時期,都時常列入一段對伊斯蘭教的誣蔑,說亞歷山大城的圖書館是公元七世紀中期阿拉伯人征服埃及時故意焚毀的。這是基督教教會對回教所造的謠言,沒有一絲一毫的事實根據。
[羅馬帝國與拉丁語]羅馬帝國的長期統治把拉丁語的使用推廣到整個的地中海世界,特別是地中海西部的世界和中歐西歐。到中古時代,拉丁文仍為中西歐的官方用語和學術用語。世界史發展上的資本主義先在中西歐出現,在資本主義的歷史階段中西歐在世界上比較占優勢,所以他們所公認的歐洲國際學術語的拉丁文就無形中變成世界的國際學術語。今日各種自然科學中的術語幾乎都是用拉丁文,國際法中的術語也以拉丁文為主,社會科學中也夾雜了不少的拉丁術語或由拉丁文轉化而出的術語。
[耶穌——有無其人的問題]這是在談論中及通信中時常遇到的一個問題。簡單地解答這個問題,可說承認歷史上有耶穌其人,遠比否認他要恰當些,要科學些。這個問題是十九世紀中期所遺留下來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已死的問題,不應當再認為是一個活的問題。這個問題非常復雜煩瑣,今日沒有再詳為解釋的必要,我們只把問題的意義予以簡單的說明。
這個問題的來源有二:一為十九世紀資產階級歷史學及歷史批評的發展及發達,一為十九世紀中晚期科學與宗教的思想斗爭。西方的歷史學到資本主義階段,特別是到十九世紀,才基本上跳出文藝的領域,進入科學的園地。但因立場觀點的關系,它的科學性是有限度的:其中一種表面非常科學而實際極不科學的發展,就是在對史料的批評中懷疑過度,最后成為思想方法上的虛無主義,歷史上許多的大事和人物都被“證明”為子虛烏有。在大事上,一個最突出的極端例證,就是有人費畢生之力,寫了長文和大書,“證明”全部關于歐洲中古時代的史料都是偽造,并且也根本沒有中古時代那一回事,十九世紀距離古羅馬帝國只有幾百年的時間!在歷史人物問題上,專就宗教人物而論,波斯教的創立人,佛教的創立人,基督教的創立人,都曾被認定為虛構。今日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學仍然有虛無主義的一面,但這種輕率的論斷已不時髦,今日資本主義國家中也沒有一個比較嚴肅的歷史學者再說波斯教或佛教的創立人為整個出于偽造。但實際上,依照資產階級歷史學的批評方法,關于這兩個創教者的歷史記載,遠比關于耶穌的歷史記載要更有問題。今日如仍有人對耶穌的問題發生疑問,那是另有原因的。
十九世紀中期達爾文的《物種原始》一書發表后,引起反動的基督教教會的囂張誣蔑,科學界以及一般有進步思想的人士于是對教會群起而攻,根據科學,根據哲學,根據歷史,盡量向反動堡壘的教會開火。說耶穌根本為無其人,也就是此時發生的一種歷史方面的說法。這在當時的思想斗爭氣氛中,在資產階級歷史學的領域內,是很自然會發生的一種說法。但今日時代已變,尤其是一個已經掌握馬克思主義思想武器的人,無論是在研究歷史時,或是在批判宗教時,都不再需要此種在科學上成問題的論點。
[基督]原為希臘名詞Christos,是希臘文對猶太文Mashiakh(彌賽亞)一詞的翻譯,就是“救主”的意思,耶穌的信徒認為他是降世的“救主”。此詞明末天主教傳入中國后,譯為“基利斯督”。十九世紀初年西歐基督教新派(普通所謂耶穌教)也有傳教士進入中國,他們把此詞簡化為“基督”。但中國的天主教一直到民國初年仍沿用“基利斯督”的全名,近年來才開始用“基督”的簡稱。
[耶穌紀元——公元]西方世界當初并無統一的紀年法。羅馬人以傳說中的羅馬建城之年紀元,建城為公元前七五三年,這一年就是羅馬的紀元元年,他們使用意為“建城之年”的三個拉丁字的字首的字母為紀元的符號,即A.U.C.。羅馬帝國成立后,這個紀年法傳遍地中海世界及歐洲的大部。一直到中古時代的早期及中期,此法仍在歐洲通行。公元六世紀基督教的一個修道士推算耶穌的生年,他斷定耶穌生在羅馬紀元七五四年,并開始以此紀元,稱此年為元年。后來的習慣,用兩個拉丁字Anno Domini(簡寫A.D.)稱此年,即“救主降生之年”的意思。自此“救主紀元”就與“羅馬紀元”在歐洲并行,新的紀年法壓倒舊的紀年法,各地先后不一,經過了幾乎一千年的時間,到公元十五世紀羅馬紀元才在歐洲完全停止使用。
耶穌以前的年份,很早也用兩個拉丁字標明,即Ante Christum(簡寫A.C.),意為“基督之前”。英文把此兩字譯出,為Before Christ(簡寫B.C.)。我們中國過去依歐洲的慣例,公元紀元用A.D.,因為英國是如此用法;公元前也就照抄英文,用B.C.。至今仍有人如此做法。用兩個字母,誠然較比寫“公元”或“公元前”為簡便,但原則上我們仍應使用自己的文字,在必須用字母符號時,似當使用有國際學術語性質的拉丁符號,不當使用英文的符號。
到耶穌紀元制度已在歐洲流行之后,才有人發現六世紀時那位修道士的推算有誤,耶穌實際大概是生在羅馬紀元七五〇年,即公元前四年。但至此若再更改,牽動太大,于是也就將錯就錯,繼續以羅馬紀元七五四年為耶穌紀元元年。這個紀年法,在資本主義時代傳遍全世界,就是今日的“公元”。
[安息日,禮拜日,星期日,日曜日]為商品交換期的劃定,為結合宗教的祭祀禱祝,而把一個月再分為幾段,是幾乎所有的民族自古即有的辦法,最普通的是三分(十日一周)、四分(七日一周)和六分(五日一周)。這三種辦法,我們中國都有。十日一旬的制度,至遲到殷代已經流行,并與宗教已有密切的關系。五日為半旬,大概與旬制同時出現,中國今日許多小的城鎮,每五日為市集之期,可能來源甚古。《周易》文字最早部分的《卦辭》中已有“七日來復”之句,可見每月四分的觀念在中國也是很早就有的。后來每月又按二十八宿分配,二十八宿又予以四分,正是七日一周的辦法。我們今日譯西方的“周”為“星期”,仍是二十八宿制度中原有的名詞。但這一切在中國過去都沒有成為硬性的辦法,今日中國以及世界的七日一周的制度來自基督教,基督教承自猶太教,猶太人又取法巴比倫。
古巴比倫原有七日一周的制度,似乎也未硬化,猶太人學來之后,把它與宗教密切結合,成為一種牢不可破的制度。他們說上帝用六天的工夫創造宇宙萬物,第七日休息,所以就規定每第七日為“安息日”,不準從事勞動,只準禮神拜神。基督教興起后,最初的基督徒都是猶太人,仍守安息日,在安息日舉行新的宗教禮拜。但據傳說,所謂耶穌死后復活是在一個周期的第一日,就是現在的“星期日”,于是就又在那一天禮拜。早期的基督徒實際有兩個接連的“禮拜日”:一為周期的第七天,即舊猶太教的安息日,即現在的星期六;一為周期的第一天,即所謂耶穌復活的那個周期日,即現在的星期日。這個新的“禮拜日”,他們稱為“主日”,即紀念救主復活的周期日期的意思。公元四世紀羅馬帝國承認基督教為合法宗教后,第一個信基督教的皇帝君士坦丁在三二一年規定以“主日”為基督徒的唯一“禮拜日”,自此這就成為基督教的定制,一直到今天。今日的星期日是基督教的禮拜日,猶太教的禮拜日仍為星期六,即自古未斷的七日一周的每周第七日(近世基督教有幾個小的派別,以猶太教的安息日為禮拜日)。在世界史上,唯一可與由猶太人傳下的幾乎三千年來未斷的七日周期制相比擬的,只有中國的干支紀日制,比西方的七日周期制的歷史還要久遠(巴比倫的七日周期制,詳情無考,西方的周期制只能由猶太人受巴比倫影響后算起,那是公元前六世紀的事)。
后來回教興起,參照猶太教及基督教的辦法,強調猶太教圣經中已有的上帝創造宇宙中第六天造人類始祖的故事,規定以每周的第六日為回教的禮拜日,即現在的星期五。所以在回教徒、基督教徒、猶太教徒人數比例相差不太大的近代都市,例如埃及的亞歷山大利亞,就有銀行每周休息三天的奇特景象。因為一教的銀行停業,其他兩教開業也不方便,索性大家就休息三天了事。
清末中國經由英國的文字而采用了西方的這個制度。英國為日耳曼民族的國家,日耳曼人在未信基督教以前也有七日的周期,每日紀念一神,信基督教后仍用舊名,稱基督教的禮拜日為“太陽日”,即太陽神的紀念日。(今日歐洲凡是日耳曼國家都稱此日為“太陽日”,拉丁國家稱它為“主日”,斯拉夫國家稱它為“復活日”)。我們中國就參照舊有的天文學名詞,譯這個“太陽日”為“日曜日”,其他六天也按英文中的神名譯出,但為簡便起見,又譯“日曜日”為“星期日”,此后六天按數位排列。后來這個簡便的制度很快地流通,日本則采用了較為繁復的“日曜日”等的制度。
這以上是我們所自擬的譯名。基督教的傳教士則參照我們的“星期”制度而稱“星期日”為“禮拜日”,“星期一”為“禮拜一”……今日的習慣,行文都稱“星期”,但口語深受了基督教教會的影響,多稱“禮拜”。這雖是小事,事實上確不妥當。“禮拜日”是宗教制度的名詞,“星期日”只是計日的名詞,我們中國既不是基督教的國家,似乎以不用“禮拜日”一類的名詞為宜。況且我們國內雖無猶太民族,卻有不少的信回教的兄弟民族,他們的“禮拜日”是在星期五,所以我們在口語上似乎可以考慮改變習慣,與行文一樣,只說“星期”,“星期日”……
[君士坦丁與基督教]基督教因為起初是人民的組織,深遭羅馬政府的敵視,基督教不止一次地被宣布為非法團體。到公元三一三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才正式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與其他的宗教同受法律的保護。這件事后來被教會的歷史家渲染夸張,把它說成為定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國教的措施。一般的歷史學者不察,一直接受教會的這個歪曲事實的說法,連二十世紀初年的權威史著中仍多沿襲此說,至今此說在史書中也尚未完全肅清。三一三年后基督教發展甚速,皇帝日愈利用它為統治工具,但正式禁止一切其他“異教”,承認基督教為帝國的唯一宗教,為“國教”,是三九二年才發生的事,距離君士坦丁承認基督教為合法團體已有八十年。
[所謂“羅馬帝國滅亡”]一般的歷史書上說公元四七六年“羅馬帝國滅亡”或“西羅馬帝國滅亡”。第一個說法是完全錯誤的,羅馬帝國于四七六年后在君士坦丁堡又維持了將近一千年,絕不能說四七六年羅馬帝國滅亡。說“西羅馬帝國滅亡”,也只是歷史書上一種便利而不恰當的說法。在法理上,羅馬帝國始終是大一統的,并無所謂東西。不過自四七六年意大利的羅馬皇帝被廢后,西部即不再有皇帝,卻是事實,我們如理解為自此西部無皇帝,西部的領土為蠻人所占有,那是可以的。但連那些蠻人仍然長期地認為他們是居住在羅馬帝國之內,是在替羅馬帝國守土,所以“滅亡”一類的觀念,在當時以及此后很長的時期內,是在任何人的心中都沒有發生的。
我們以上是講“法統”和當時及后世的觀念意識。但從另一方面看,四七六年的變化確有它的重要性,就是社會階段的轉變。前此歐洲為奴隸社會,自此歐洲轉入封建社會。此點雖然重要,但也不可過度強調,因為封建制度,無論是在羅馬帝國內部,或在帝國邊外的日耳曼人地區,都于公元一、二世紀間就已萌芽,并非四七六年或四七六年前后才驟然出現。至于封建制度的確切建立,在歐洲各地先后不一,也不能以四七六年為樞紐。我們只能說,四七六年的變化,是歐洲特別是西歐由奴隸社會轉入封建社會過程的諸種有關大小事件中的一個對后日歷史家比較醒目的事件而已。
注:
一、撰者沒有中學教學的經驗,所供的資料可能不適合需要,請讀者多提意見。
二、這些“簡釋”的目的,是供教師作教學的背景資料,并不一定需要課堂上全部應用。
(原載《歷史教學》1953年第10~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