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著。撰寫于1896—1897年(光緒二十二至二十三年)。共兩卷,五萬多字。作者雜揉佛教哲學、西方資產階級自然科學和社會政治經濟學說以及自先秦以迄明清的中國哲學,形成了獨特的哲學體系。其特點是把孔子的“仁”按照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政治需要加以改造,一方面賦予它資產階級政治倫理觀念的內容,另一方面把它看作回答世界本源問題的哲學范疇。書中抨擊了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禮教,痛斥兩千年來的專制制度是“大盜”之權,封建君主是獨夫民賊,“三綱五常”是封建統治者“箝制”人民的工具。號召人們沖決君主、倫常、利祿、天命、佛法等封建網羅。對太平天國農民革命表示同情,痛恨曾國藩及湘軍的暴行。但書中雜揉科學與宗教、唯物與唯心,出現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該書在作者生前未公開發表。1899年,梁啟超將該書部分內容發表在《清議報》上,幾乎同時,唐才常又將全文陸續發表在《亞東時報》上。1901年秋,由“國民報社出洋學生編輯所”署名發行單行本。次年又有《清議報全編》本。1954年收入中華書局新版增訂本《譚嗣同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