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陳之間著名的文字訓詁學家顧野王所撰寫的一部字書。顧野王(519~581),字希馮。吳郡吳(今江蘇吳縣)人。博學經史,擅于文字音義。《玉篇》成書于梁武帝大同九年(543),共30卷,收字16917個,是繼《說文》之后一部按漢字楷書形體編排的重要字典。顧野王撰寫此書的目的,是為了綜合群書,網羅諸家學說,從而澄清是非,糾正錯誤。他在敘中說:“六書八體,今古殊形。或字各而訓同,或文均而釋異,百家所談,差互不少。字書卷軸,舛錯尤多,難用尋求,易生疑惑。猥承明命,預纘過庭,總會眾篇,校讎群籍,以成一家之《玉篇》制,文字之訓以備。”原本《玉篇》收字16917個,每字下先注反切,再引群書訓詁,解說頗詳。對字形,注重篆隸的變遷。釋字以音義為主,詞義不明時,還有顧野王按語。異體字附在后面,注明另見。因原本已佚,留世只有若干殘卷。此書在唐宋間曾經多次修訂、增補。流傳至今的是唐上元元年(674)富春孫強增字減注本。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陳彭年、吳銳、邱雍等又據孫強本重修,改名《大廣益會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