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姓名:徐復觀
- 原名:佛觀
- 性別: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北省浠水縣人
- 出生日期:1903年1月31日
- 逝世日期:1982年4月1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徐復觀(1903年1月31日-1982年4月1日),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思想家。原名佛觀,學名秉常,湖北省浠水縣人。青年時就讀于湖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湖北省立國學館。1926年參加國民革命軍第七軍。1928年東渡日本,在明治大學學習經濟,后又入日本陸軍士官軍校步兵科學軍事。“9·18”事變后回國,在國民黨軍隊中任職,開始了15年之久的軍旅生涯。1946年,以陸軍少將銜志愿退役,結束了軍旅和政治生涯。對“中國文化的母親”——勞動民眾深摯的感情以及早年對國學典籍的熟諳,是其人生轉折的前提,而當代新儒家的開創者之一熊十力的精神感召,是其轉折的直接誘因。1949年離開大陸,在香港創辦《民主評論》,堅持達16年之久,成為慘淡經營新儒家的主要輿論陣地。曾先后任教于臺灣省立農學院、東海大學、香港新亞研究所。1958年1月,與牟宗三、唐君毅、張君勱共同署名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徐氏中年之后方始治學,主要傾力于先秦、兩漢思想史的研究,中國藝術精神的研究等。徐氏之學術,并非書齋里的純學術,而是“要在中國文化中發現可以和民主政治銜接的地方”。這一任務,必須要求還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的本來面目。他痛斥歷史上的君主專制的統治,但卻并不能把儒家思想本身和專制主義完全混為一談。他認為,中國文化起源于一種“憂患意識”,殷周之際人文精神的萌動,就是以憂患意識為基本動力的。這種憂患意識,也就是中國政治思想中的民本傳統。孔子的“有教無類”,對殷周文化的承傳,其貢獻在于把貴族手中的文化及文化資料,既修之于己,又擴大之于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三千弟子,成為真正的文化搖籃,成為爾后兩千多年中國學統的骨干。能把貴族的文化教養普及于平民,乃平民精神生活的一大進步。儒家的歷史角色,是在孔子之后的兩千多年歷史中,盡到了“思想”所能盡的影響,即以“德治”而于專制的補偏救弊。對于歷史上屬屈服于賞罰二柄之專制統治下的“士”或近代知識分子,大加伐撻。對于中國文化中藝術精神的研究,提煉出孔子所奠定的儒家藝術精神是“為人生而藝術”,莊子奠定的道家藝術精神是“為藝術而藝術”。不過,莊子仍無意于“藝術”而仍關注人生,“為人生而藝術”才是中國藝術精神之正統。徐氏的研究領域廣涉思想史、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經學和政治,發表政治雜文逾七百篇。主要著作有:《學術與政治之間》、《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兩漢思想史》、《中國經學史的基礎》、《中國思想史論集》、《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中國藝術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