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jīng)高貴德王菩薩品之六(卷第二十四)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晉沙門慧嚴、慧觀、謝靈運重治。
德王品之六。
起卷第九功德。開善云:第一至第六始不聞,聞至金心;第七、第八始于善友,至慧解脫;第九、第十始于信心,至三十七品。此卷即是第三周。又有師言:不爾。而此十德,兩兩莊嚴,前之五行,乍淺乍深;今皆不然。前五行是修,今十德是證,證中功德,淺深非一。若爾,何以前深后淺?答:亦有此義。如初功德,已言不與聲聞、辟支佛共,最后而言三十七品。聞道品名,謂其初淺,論其義理,超絕二乘(云云)。于中,先標,次釋,三結。初標,如文。
復次,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jīng)典具足成就第九功德?
次釋中為二:初明五事,次論義。初又三:一列,二釋,三嘆。初文二:先徴。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jīng)典,初發(fā)五事悉得成就。何等為五?
次列名者。
一者、信,二者、直心,三者、戒,四者、親近善友,五者、多聞。
信由內(nèi)發(fā),得見圣性,直起中懷,不為緣由;戒是性戒,全具菩提,聞于不說。如此五事,多就理明,豈可言淺?在文可見。
云何為信下,第二、解釋,即為五章。初信又三:前出信體;次釋信德;三、結。初信體者。
云何為信?菩薩摩訶薩信于三寶,施有果報;信于二諦,一乘之道更無異趣,為諸眾生速得解脫;諸佛菩薩分別為三,信第一義諦,信善方便,是名為信。
信何等法?凡舉五種:一、信三寶,二、信因果,三、信二諦,四、信一乘,五、信三諦。一師云:信第一義是信真,信善方便是信俗。一師云:前已二諦竟,何容重說?依華嚴經(jīng)云:若嘆菩薩,作二智名;若嘆佛者,作二身名。只是一體,隱顯為異。有言第一義諦、善方便者,即是二身,亦是二智。今明此文,自稱第一義諦,何容改諦為智,復改為身?今作三諦,自異二諦,不成重說。而文約一乘,顯其信意。為眾生故,分別說三,知無異趣,是故說一。準此一條,例通四法。三寶亦爾,為眾生故,分別二體,知歸至極,故說一體。因果亦爾,為眾生故,說因致果,至于彼岸,無施無受。二諦、三諦,亦復如是。
次如是信者下,釋信德。
如是信者,若諸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一切眾生所不能壞,因是信故得圣人性。修行布施若多若少,悉得近于大般涅槃不墮生死,戒、聞、智慧亦復如是,是名為信。雖有是信而亦不見。
釋有四意,相次而來。此信堅固,無能壞者,何故不壞?得圣人性,以為根本,即是見性之信,深固難拔。以根深故,即能增長近大涅槃,成就戒等。初一切諸法,從于圣性,近大涅槃,即是豎高。戒聞智慧等,即是橫廣。雖有橫豎深廣之異,而亦不見橫豎之相,彌著彌亡。如此明信,那忽云淺?
三、結,如文。
是為菩薩修大涅槃成就初事。
云何直心釋第二事?又三:標、釋、結。初標如文。
云何直心?
次釋中,文為兩:初以不諂為直,后以懺悔為直。初明不諂中二:先釋,次論義。初中二:初正釋,次釋疑。初文者。
菩薩摩訶薩于諸眾生作質(zhì)直心。一切眾生若遇因緣則生諂曲,菩薩不爾。何以故?善解諸法悉因緣故。
以解因緣故不諂。
次雖見惡下,釋疑。
菩薩摩訶薩雖見眾生諸惡過咎,終不說之。何以故?恐生煩惱,若生煩惱則墮惡趣。如是,菩薩若見眾生有少善事,則贊嘆之。云何為善?所謂佛性。贊佛性故,令諸眾生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左右解之,初見惡不說,后見善則嘆。疑者云:見惡應說而不說者,乃是不直,何名直心?即釋云:恐生煩惱。即復疑云:既見惡不說,見善亦應不說,乃是直心。次明不爾,即釋云:贊佛性故,令得菩提。
次論義中,有問答。初問有六,而為三雙:初兩從現(xiàn)病生,彼明三種、五種病人;次兩從初功德生;后兩從此文生。就初兩中,初一又為三:先非佛旨。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摩訶薩贊嘆佛性,令無量眾生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義不然。
次領初開經(jīng)時說。
何以故?如來初開涅槃經(jīng)時,說有三種:一者、若有病人得良醫(yī)藥及瞻病者,病則易差;如其不得,則不可愈。二者、若得不得,悉不可差。三者、若得不得,悉皆自差。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若遇善友諸佛菩薩聞說妙法,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其不遇,則不能發(fā),所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二者、雖遇善友諸佛菩薩聞說妙法,亦不能發(fā);若其不遇,亦不能發(fā),謂一闡提。三者、若遇不遇,一切悉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謂菩薩。
若言遇、不遇下,第三、正難。
若言遇與不遇悉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如來今者云何說言因贊佛性,令諸眾生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既能自發(fā)菩提之心,何須嘆于佛性,令得菩提?是取第三病人為難。
初中,第二又兩:先領旨仰非,次正難。
世尊,若遇善友諸佛菩薩,聞說妙法及以不遇,悉不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知是義亦復不然。
何以故?如是之人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故。一闡提輩以佛性故,若聞不聞,悉亦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故。
明闡提人亦應發(fā)心。何故爾?其既有性,應自發(fā)心,何俟須嘆?此是取第二病人為難。
如佛所說下,是第二兩難,從初功德生。第二十卷中明五難:初兩難據(jù)四種罪人,中兩難據(jù)闡提,后一難據(jù)不定。佛答中明佛性非內(nèi)非外,非常非無常,所以不斷,今還因此生。問:先領旨仰非?
世尊,如佛所說,何等名為一闡提?謂斷善根。如是之義亦復不然。
次正難。
何以故?不斷佛性故。如是佛性理不可斷,云何佛說斷諸善根?
正言不斷佛性,云何言斷善根?只此佛性即是善根,既其斷善根即斷佛性,云何復言佛性非內(nèi)非外?
如佛往昔下,后難。
如佛往昔說十二部經(jīng),善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常者、不斷,無常者、斷。無常可斷故墮地獄,常不可斷何故不遮?佛性不斷非一闡提,如來何故作如是說言一闡提?
若佛性不斷,何故不遮,令不墮地獄?既不斷佛性,但斷善根,由有佛性,應能遮惡。答:未了,故更論義。
若因佛性下,第三、復有兩難,近從此生。
世尊,若因佛性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故如來廣為眾生說十二部經(jīng)?世尊,譬如四河出阿耨達池,若有天人諸佛世尊說言:是河不入大海,當還本源。無有是處。菩提之心亦復如是,有佛性者,若聞不聞、若戒非戒、若施非施、若修不修、若智非智,悉皆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如優(yōu)陀延山,日從中出至于正南,日若念言:我不至西,還東方。者,無有是處。佛性亦爾,若不聞、不戒、不施、不修、不智,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無有是處。
若嘆佛性令發(fā)心者,何須復說十二部經(jīng)?直嘆佛性,其義自足,有法、有譬、有合。
諸佛如來下,即是后難。
世尊,諸佛如來說因果性非有非無,如是之義是亦不然。何以故?如其乳中無酪性者則無有酪,尼拘陀子無五丈性者則不能生五丈之質(zhì)。若佛性中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樹者,云何能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樹?以是義故,所說因果非有非無,如是之義云何相應?
從第八功德?佛答:貪心非有非無,非因非果,或即因中有果,或因中無果,今還取此為難。若爾,乳應無酪,樹無五丈;若乳有酪,樹有五丈者,當知因中有果,不得泛言或無。
爾時,世尊下,佛答,為二:初贊,次答。初又二:初贊問,次舉五句嘆其功用。
爾時,世尊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世有二人甚為希有如優(yōu)曇華:一者、不行惡法,二者、有罪能悔。如是之人甚為希有。復有二人:一者、作恩,二者、念恩。復有二人:一者、咨受新法,二者、溫故不忘。復有二人:一者、造新,二者、修故。復有二人:一、樂聞法,二、樂說法。復有二人:一、善問難,二、善能答。善問難者,汝身是也;善能答者,謂如來也。
初六種二人,嘆其能開發(fā)大眾,能令得解,非但能除現(xiàn)世者疑,亦使未來無有滯礙,實為希有,是故嘆之。初兩人,一者本不造惡,二者作已能悔,即是前二健兒。第二知恩報恩,他與我恩,我復須報。第三聽受新法,二者直溫故不忘。書云: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第四造創(chuàng)新好,二者治葺故壞。第五樂說樂聽,若無說者,聽何所聽?若無聽者,說為誰說?第六能難能答,正意在此二人。前之五雙,乃為弄胤。善問是汝身,善答即我是。若無汝精問,何得我善解?無我巧答,何得汝能問?自有人身,左能右能,口辯通敏,能主能客。自有人專一無二。昔莊嚴門下,有凈藏法師,唯能并難答無。所以有善解釋,不便論義者,即彭城正公(云云)。今推前六雙,成后五句。能問能答,能聽能說,成后轉于法輪句。造新修故,成枯十二因緣。大樹取有是新,無明是故。不生生是新,世諦死時是故。以新破新名造新,以故破故名修故。作恩念恩,成度海句。作恩為他舟航,念恩自運舟航,故成度海句。不作惡悔惡,成摧魔幢句。魔以惡為幢,今能倒之,復自能建,故前后相成。
嘆生善,即初一句;嘆滅惡,即后四句。
善男子,因是善問,即得轉于無上法輪。
既言因此善問,即能轉于無上法輪,寧非生善?
后四句復為二:初兩句嘆能滅惡,次兩句嘆摧惡。
能枯十二,因緣大樹;能度無邊,生死大海。
于初二句又二:上句即嘆枯十二因緣大樹者,十二因緣,枝條森聳,喻之大樹;今枯此樹,使華葉不生。能度無邊生死大海者,即此生死海中,勇浪可畏;今得度此,永免驚懼,無復可畏。
能與魔王,波旬共戰(zhàn),能摧波旬,所立勝幢。
能與魔王共戰(zhàn)者,此明其始。能摧波旬所立勝幢者,此明其終,舉終攝始。外國亦戰(zhàn),得勝豎幢麾,不勝者即倒此麾。今魔戰(zhàn)敗,即摧其幢。
次就答中,次第答三雙六問:初答前舉三病二問,次答舉初功德兩問,后答此中兩問。
善男子,如我上說,三種病人值遇良醫(yī)、瞻病、好藥及以不遇,病悉得差。是義云何?若得不得,謂定壽命。所以者何?是人已于無量世中修三種善,謂上中下,以修如是三種善故得定壽命。如郁單越人壽命千年,有遇病者,若得良醫(yī)、好藥、瞻病及以不得,悉皆得差。何以故?得定命故。善男子,如我所說,若有病人得遇良醫(yī)、好藥、瞻病,病得除差;若不遇者,則不得差。是義云何?善男子,如是之人壽命不定。命雖不盡,有九因緣能夭其壽。何等為九?一者、知食不安而反食之;二者、多食;三者、宿食未消而復更食;四者、大小便利不隨時節(jié);五者、病時不隨醫(yī)教;六者、不隨瞻病教敕;七者、強耐不吐;八者、夜行,以夜行故惡鬼打之;九者、房室過差。以是緣故,我說病者若遇醫(yī)藥,病則可差;若不遇者,則不可愈。善男子,如我上說,若遇不遇俱不差者,是義云何?有人命盡,若遇不遇悉不可差。何以故?以命盡故。以是義故,我說病人若遇醫(yī)藥及以不遇,悉不得差。眾生亦爾,發(fā)菩提心者,若遇善友諸佛菩薩咨受深法,若不遇之,皆悉當成。何以故?以其能發(fā)菩提心故。如郁單越人得定壽命。如我所說,從須陀洹至辟支佛,若聞善友諸佛菩薩所說深法,則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不值遇諸佛菩薩聞說深法,則不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不定命,以九因緣,命則中夭。如彼病人值遇醫(yī)藥,病則得差;若不遇者,病則不差。是故我說遇佛菩薩聞說深法則能發(fā)心,若不值遇則不能發(fā)。如我上說,若遇善友諸佛菩薩聞說深法,若不值遇,俱不能發(fā)。是義云何?善男子,一闡提輩若遇善友諸佛菩薩聞說深法及以不遇,俱不得離一闡提心。何以故?斷善法故。一闡提輩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若能發(fā)于菩提之心,則不復名一闡提也。善男子,以何因緣故,說一闡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闡提輩實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命盡者,雖遇良醫(yī)、好藥、瞻病,不能得差。何以故?以命盡故。
但答前兩問,不次第答,直解三種病人竟,即是答第一兩問了。依理只應解于初后二種病人,而今復解中間者,不用此為答,只為中間舉來,今還次第為釋,彼不舉來,今亦不解。
一、闡名信下,二、答第三難。
善男子,一闡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闡提。佛性非信,眾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斷?一闡名善方便,提名不具,修善方便不具足故名一闡提。佛性非是修善方便,眾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斷?一闡名進,提名不具,進不具故名一闡提。佛性非進,眾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斷?一闡名念,提名不具,念不具故名一闡提。佛性非念,眾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斷?一闡名定,提名不具,定不具故名一闡提。佛性非定,眾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斷?一闡名慧,提名不具,慧不具故名一闡提。佛性非慧,眾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斷?一闡名無常善,提名不具,以無常善不具足故名一闡提。佛性是常,非善非不善。何以故?善法要從方便而得,而是佛性非方便得,是故非善。何故復名非不善耶?能得善果故,善果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善法者,生已得故,而是佛性非生已得,是故非善。以斷生得諸善法故,名一闡提。
前言:若不斷佛性,亦應不斷善根。只善根即是佛性,佛性即是善根。今答:佛性中道,不同善根。何者?一闡名信,提名不具。佛性非信,亦復非具,云何可斷?佛性非善非惡,闡提但能斷善,云何斷性?其中諸句例爾。古來云:闡提具含眾惡。不知的翻。唯河西翻為極欲,言極惡欲之邊。此乃于總惡之內(nèi),取一事為翻。例如涅槃,名含眾德,亦無的翻。而翻為滅度者,亦是總中取此一事為翻。又善法者,名生已得。依數(shù)人義,善有二種:一、生得善,二、方便善。世間慈孝,名生得善。闡提亦無,故言已斷。
如汝所言下,答第四難。
善男子,如汝所言,若一闡提有佛性者,云何不遮地獄之罪?善男子,一闡提中無有佛性。
前難云何不遮墮,今牒問作答,明闡提佛性非有非無。即事求而叵得,故非有;而有是理,故非無。又善巧方便則非無,無巧方便則非有。
故舉箜篌,喻此有無,先譬次合。
善男子,譬如有王聞箜篌音,其聲清妙心即耽著,喜樂愛念情無舍離,即告大臣:如是妙音從何處出?大臣答王:如是妙音從箜篌出。王復語言:持是聲來。爾時,大臣即持箜篌置于王前,而作是言:大王當知,此即是聲。王語箜篌:出聲!出聲!而是箜篌聲亦不出。爾時,大王即斷其弦,聲亦不出,取其皮木悉皆析裂,推求其聲了不能得。爾時,大王即瞋大臣:云何乃作如是妄語?大臣白王:夫取聲者,法不如是,應以眾緣善巧方便聲乃出耳。
初譬中,所言王者譬眾生,篌篌譬眾生身,音聲譬佛性,大臣譬佛菩薩能善說之,斷弦譬就此身盡命終,皮木析裂譬五根四大。求之叵得,即無方便,故非有也。
眾生佛性亦復如是,無有住處,以善方便故得可見,以可見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闡提輩不見佛性,云何能遮三惡道罪?善男子,若一闡提信有佛性,當知是人不至三趣,是亦不名一闡提也;以不自信有佛性故即墮三趣,墮三趣故名一闡提。
合譬者,佛性無有住處,即非有;以善方便故可得見,即是非無。
如汝所說,若乳無酪下,第三、答第五、第六兩難,明應有定性。
善男子,如汝所說,若乳無酪性不應出酪,尼拘陀子無五丈性則不應有五丈之質(zhì)。愚癡之人作如是說,智者終不發(fā)如是言。何以故?以無性故。善男子,如其乳中有酪性者,不應復假眾緣力也。善男子,如水乳雜臥至一月終不成酪,若以一渧頗求樹汁投之于中即便成酪。若本有酪,何故待緣?眾生佛性亦復如是,假眾緣故則便可見,假眾緣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待眾緣然后成者即是無性,以無性故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常贊人善,不訟彼缺,名質(zhì)直心。
答:意非定有,性因緣故有。若乳定有,酪即應自生,不假頗求樹汁。既其假緣,當知因中無果。然前作六難,今但舉一呵者,何也?答:與奪適時,皆為利益。正言此難,是計性性義,與外道同寄正呵。邪云是癡,人實不呵。德王此答,即兼答第五嘆善即足,何須說十二部經(jīng)?今明既無定性,因緣而有,是故須說十二為緣。
次以懺悔明直心者。若有失不悔,則非直心;犯愆發(fā)露,乃名直心。文為三:初設有過下,正懺悔。
復次,善男子,云何菩薩質(zhì)直心耶?菩薩摩訶薩常不犯惡,設有過失即時懺悔。
次于師同學下,即是發(fā)露。
于師同學,終不覆藏。
三、慚愧自責下,即斷相續(xù)心。
慚愧自責,不敢復作,于輕罪中生極重想。若人詰問,答言:實犯。復問:是罪為好、不好?答言:不好。復問:是罪為善、不善?答言:不善。復問:是罪是善果耶?不善果乎?答言:是罪實非善果。又問:是罪誰之所造?將非諸佛、法、僧所作?答言:非佛、法、僧,我所作也,乃是煩惱之所構集。以直心故,信有佛性;信佛性故,則不得名一闡提也;以直心故,名佛弟子。若受眾生衣服、飲食、臥具、醫(yī)藥,種各十萬,不足為多。
結如文。
是名菩薩質(zhì)直心也。
云何修戒下,第三、釋戒。文為二:一、離惡戒。
云何菩薩修治于戒?菩薩摩訶薩受持禁戒,不為生天,不為恐怖,乃至不受狗戒、雞戒、牛戒、雉戒,不作破戒,不作缺戒,不作瑕戒,不作雜戒,不作聲聞戒。
即牛、狗等,并取其相而為護持。外道得通者,見牛、狗等死后生天,便學彼行,望得生天。余皆例爾。
次得善戒,如文。
受持菩薩摩訶薩戒、尸羅波羅蜜戒,得具足戒不生憍慢,是名菩薩修大涅槃具第三戒。
云何菩薩親近下,第四、釋善友,為四:一、明是;二、辨非;三、證非;四、證是。初、明是,為二:一、菩薩是。
云何菩薩親近善友?菩薩摩訶薩常為眾生嘆說善道不說惡道,說于惡道非善果報。
二、如來是。
善男子,我身即是一切眾生真善知識,是故能斷富伽羅婆羅門所有邪見。善男子,若有眾生親近我者,雖有應生地獄因緣即得生天;如須那剎多等應墮地獄,以見我故,即得斷除地獄因緣生于色天。
剎多見佛得生天者,二、解數(shù)義。必得上定,乃得生天;今見佛力,發(fā)昔修定,故得生天。二、云但令伏下界惡,隨有散善,皆得生天。
雖有舍利下,第二、明非。
雖有舍利弗、目楗連等,不名眾生真善知識。何以故?生一闡提心因緣故。
既未識機,不能稱緣,是故云非;如來稱緣,知病識藥,是故名是。
我昔住于下,第三、證非。
善男子,我昔住于波羅柰國時,舍利弗教二弟子,一觀白骨,一令數(shù)息,經(jīng)歷多年皆不得定。以是因緣即生邪見,言:無涅槃無漏之法。若其有者,我應得之。何以故?我能善持所受戒故。我于爾時見是比丘生此邪心,喚舍利弗而訶責之:汝不善教,云何乃為是二弟子顛倒說法?汝二弟子其性各異,一主浣衣,一是金師。金師之子應教數(shù)息,浣衣之人應教骨觀。以汝錯教,令是二人生于惡邪。我于爾時為是二人如應說法,二人聞已得阿羅漢果。是故我為一切眾生真善知識,非舍利弗、目楗連等。
觀白骨者,即背舍禪。數(shù)息,即根本禪。舊云:金師子善取火色,故應教數(shù)息。今明不爾,金師之子善解調(diào)槌,宜扶其習,故教數(shù)息。私云:準莊嚴論云:善解鞴囊,善知息相,浣衣之人善取凈相,故教骨觀。今明不爾,浣人厭穢,作背舍易。
若使眾生下,第四、證是,如文。
若使眾生有極重結得遇我者,我以方便即為斷之。如我弟難陀有極重欲,我以種種善巧方便而為除之。鴦掘魔羅有重瞋恚,以見我故,瞋恚即斷。阿阇世王有重愚癡,以見我故,癡心即滅。如婆熙伽長者,于無量劫積集成就極重煩惱,以見我故,即便斷滅。設有弊惡斯下之人,親近于我作弟子者,以是因緣,一切人天恭敬愛念。尸利鞠多,邪見熾盛,因見我故,邪見即滅;因見我故,斷地獄因,作生天緣。如氣噓旃陀羅,命垂終時,因見我故,還得壽命。如憍尸迦,狂心錯亂,因見我故,還得本心。如瘦瞿曇彌,屠家之子,常作惡業(yè),以見我故,即便舍離。如闡提比丘,因見我故,寧舍身命,不毀禁戒。如草系比丘,以是義故,阿難,比丘說半梵行名善知識,我言不爾,具足梵行乃名善知識。是名菩薩修大涅槃具足第四親善知識。
云何具足多聞下,釋第五章,文為五。
云何菩薩摩訶薩具足多聞?菩薩為大涅槃十二部經(jīng),書寫、讀誦、分別解說,是名菩薩具足多聞。
除十一部經(jīng),唯毗佛略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亦名菩薩具足多聞。
除十二部經(jīng),若能受持,是大涅槃,微妙經(jīng)典,書寫讀誦,分別解說,是名菩薩,具足多聞。除是經(jīng)典,具足全體,若能受持,一四句偈,
復除是偈,若能受持如來常住性無變易,是名菩薩具足多聞。
復除是事,若知如來常不說法,亦名菩薩具足多聞。何以故?法無性故。如來雖說一切諸法常無所說,是名菩薩修大涅槃成就第五具足多聞。
前一就文言,后四就義理。十二文多而義奢,佛略文少而義要,義要故是多聞。又除十二,唯此涅槃者,不言涅槃之理出十二外,正言十二。文言浩博,除廣就略,其理存焉,即是多聞,何必在言?故復除全體,但取四偈;又除四偈,但取常住;復除常住,取寂默。故知損之又損之,遂至于無為。但貴其理以為多聞,不取博言而為多聞。
次善男子,若有下,第三、稱嘆,又二:一、法說嘆,二、譬說嘆。法說為二:一、唱三章門,二、解釋。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大涅槃具足成就如是五事,難作能作,難忍能忍,難施能施。
解釋為兩:一、釋三事;二、不存著,如文。
云何菩薩難作能作?若聞有人食一胡麻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信是語故,乃至無量阿僧祇劫常食一麻;若聞入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于無量劫在阿鼻獄入熾火聚,是名菩薩難作能作。云何菩薩難忍能忍?若聞受苦手杖刀石斫打因緣得大涅槃,即于無量阿僧祇劫,身具受之不以為苦,是名菩薩難忍能忍。云何菩薩難施能施?若聞能以國城、妻子、頭目、髓腦慧施于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于無量阿僧祇劫,以其所有國城、妻子、頭目、髓腦慧施于人,是名菩薩難施能施。
菩薩雖復難作能作,終不念言:是我所作。難忍、難施亦復如是。
譬為三:初、為難施作譬,亦有合。
善男子,譬如父母唯有一子,愛之甚重,以好衣裳、上妙甘膳隨時將養(yǎng)令無所乏。設令其子于父母所起輕慢心,惡口罵辱,父母愛故不生瞋恨,亦不念言:我與是兒衣服飲食。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視諸眾生猶如一子。
次為難忍難作作譬,亦有法合。
若子遇病,父母亦病,為求醫(yī)藥,勤加救療。病既差已,終不生念:我為是兒,療治病苦。
菩薩亦爾,見諸眾生遇煩惱病,生愛念心而為說法,以聞法故諸煩惱斷,煩惱斷已終不念言:我為眾生斷諸煩惱。若生此念,終不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作是念:無一眾生我為說法令斷煩惱。
三、為無著作譬,有法譬合。
菩薩摩訶薩于諸眾生不瞋不喜。何以故?善能修習空三昧故。菩薩若修空三昧者,當于誰所生瞋生喜?
善男子,譬如山林,猛火所焚,若人斫伐,或為水漂,而是林木當于誰所生瞋生喜?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于諸眾生無瞋無喜。何以故?修空三昧故。
爾時,光明下,第二、論義,兩番問答。初問又二:先兩定,次兩難。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世尊,一切諸法性自空耶?空空故空。
先兩定者,一定自空,二定空空。
若性自空者,不應修空然后見空,云何如來言以修空而見空耶?若性自不空,雖復修空不能令空。
若性自是空,此結初定為一難;若性自不空,此結后定為一難。
善男子下,答,為二。先答初定者,性本自空。何以故?一、明一切法不可得故。既不可得,豈不是空?次答后定。二、須修空然后見空。而其本性理本是空,但不能見,要修于空方乃見空。既答兩定,二難自遣。答初定中為三:一、略標。
善男子,一切諸法性本自空。
次何以故下,廣釋。
何以故?一切諸法性不可得故。善男子,色性不可得。云何色性?色者,非地水火風不離地水火風,非青黃赤白不離青黃赤白,非有非無,云何當言色有自性?以性不可得故說為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
三、相似相續(xù)下,舉得失致結。于中又三:初、舉凡夫失。
以相似相續(xù)故,凡夫見已,說言諸法性不空寂。
次菩薩得。
菩薩摩訶薩具足五事,是故見法性本空寂。
更呵凡夫失。
善男子,若有沙門及婆羅門,見一切法性不空者,當知是人非是沙門、非婆羅門,不得修習般若波羅蜜,不得入于大般涅槃,不得現(xiàn)見諸佛菩薩,是魔眷屬。
善男子,一切諸法下,答第二定意,明雖復本空,復須修習然后乃見。有無常性故,滅能滅之;有空性故,修空得空。當知本空具有法、譬、合。
善男子,一切諸法性本自空,亦因菩薩修習空故見諸法空。
譬有二:初、如一切下,舉內(nèi)法為譬。
善男子,如一切法性無常故,滅能滅之;若非無常,滅不能滅。有為之法有生相故,生能生之;有滅相故,滅能滅之。一切諸法有苦相故,苦能令苦。
如鹽下,舉外法為譬。
善男子,如鹽性咸能咸異物,石蜜性甘能甘異物,苦酒性酢能酢異物,姜木性辛能辛異物,訶梨勒苦能苦異物,庵羅果淡能淡異物,毒性能害令異物害,甘露之性令人不死,若合異物亦能不死。
菩薩修空下,合也。
菩薩修空亦復如是,以修空故,見一切法性皆空寂。
光明下,第二番,論義還從鹽譬生問,為二:一、問觀空是倒。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復作是言:世尊,若鹽能令非咸作咸修空三昧,若如是者,當知是定非善非妙,其性顛倒。
何者?本來不空而修空見空,是于不空見空,寧非顛倒?例如實常而見無常,無常見常皆是顛倒。亦有譬合,還轉鹽譬,來此為譬。
二、問:空既是無,為何所見?
若空三昧唯見空者,空是無法,為何所見?
若有可見即非是空,若無可見不應言見。
佛答兩問,為二章答。初為三:一、總標,二、廣釋,三、重結。初總標中,有法、譬、合。
善男子,是空三昧見不空法,能令空寂然非顛倒。如鹽非咸作咸,是空三昧亦復如是不空作空。
佛答竟云:見不空法能令其空,而非顛倒。但就理論,無非空者,而于眾生乃是不空,只滅其謂情,故云能令不空作空,是故非倒。
善男子!貪是有性下,第二、廣釋,又二:先廣釋非空作空,后廣釋非是顛倒。初文云非空者,于緣是有,又二:一、明貪欲于其是有,次、明色性于其是有。
善男子,貪是有性,非是空性。貪若是空,眾生不應以是因緣墮于地獄。若墮地獄,云何貪性當是空耶?
善男子,色性是有。何等是性?所謂顛倒,以顛倒故眾生生貪。若是色性非顛倒者,云何能令眾生生貪?以生貪故,當知色性非不是有。
若不是有,云何貪著?今言非空使空者,是法皆空。以是義故下,第二、廣釋非倒,又二:初、標非倒。
以是義故,修空三昧非顛倒也。
一切凡夫下,正是廣釋,又二:一、不生貪相故非倒。
善男子,一切凡夫若見女人即生女相;菩薩不爾,雖見女人不生女相,以不生相貪則不生,貪不生故非顛倒也。以世間人見有女故,菩薩隨說言有女人。若見男時說言是女,則是顛倒。是故我為阇提說言:汝婆羅門,若以晝?yōu)橐梗羌搭嵉梗灰砸篂闀儯且囝嵉埂優(yōu)闀兿啵篂橐瓜啵坪晤嵉梗?/p>
次見佛性故非倒。
善男子,一切菩薩住九地者見法有性,以是見故不見佛性,若見佛性則不復見一切法性。以修如是空三昧故不見法性,以不見故則見佛性。
問:入初地時已能見空,此文云住九地者見法有性,其義云何?解云:約二忍明義,初地至十地是無生忍,唯佛地是寂滅忍。今約二忍,九地望佛寂滅,則見法有性,雖比于佛,非究竟空,亦分有空。故華嚴云七地菩薩能入寂滅,寂滅即空。赴緣異說,不應迷執(zhí)。
諸佛菩薩下,第三、重結。
諸佛菩薩有二種說:一者、有性,二者、無性。為眾生故說有法性,為諸賢圣說無法性。為不空者見法空故,修空三昧令得見空;無法性者亦修空故空。以是義故,修空見空。
佛亦有時說有說無,當知為緣,故今皆說以為空也。
善男子,汝言見空下,第二、答后難,又二:先牒問。
善男子,汝言見空,空是無法,為何所見者?
善男子下,正答。正答又二:初正答,次引昔證。
善男子,如是,如是,菩薩摩訶薩實無所見,無所見者即無所有,無所有者即一切法。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于一切法悉無所見。若有見者,不見佛性,不能修習般若波羅蜜,不得入于大般涅槃,是故菩薩見一切法性無所有。善男子,菩薩不但因見三昧而見空也,般若波羅蜜亦空,禪波羅蜜亦空,毗黎耶波羅蜜亦空,羼提波羅蜜亦空,尸波羅蜜亦空,檀波羅蜜亦空,色亦空,眼亦空,識亦空,如來亦空,大般涅槃亦空,是故菩薩見一切法皆悉是空。
初文者,以無見為見,例如般若無知,無所不知。
是故我下,廣引昔證,如文。
是故我在迦毗羅城告阿難言:汝莫愁惱,悲號啼哭。
阿難即言:如來世尊,我今親屬悉皆殄滅,云何當?shù)貌槐咳鐏砼c我俱生此城,俱同釋種親戚眷屬,云何如來獨不愁惱,光顏更顯?善男子,我復告言:阿難,汝見迦毗真實是有,我見空寂悉無所有;汝見釋種悉是親戚,我修空故悉無所見。以是因緣,汝生愁苦,我身容顏益更光顯。諸佛菩薩修習如是空三昧故,不生愁惱。
是名菩薩修大涅槃微妙經(jīng)典成就具足第九功德。
次明第十功德,亦先標,次釋。
復次,善男子,云何菩薩修大涅槃微妙經(jīng)典具足最后第十功德?
釋中,舊用三十七品為體。興皇云:涅槃,佛性為體。舊以菩薩行因,道品是因,故以前文為體。興皇云:前諸功德,未以涅槃為體,最后義深,故最后文為體。問:此中何不用六度,而用道品?一解云:但是略耳。一解云:釋論云:六度是遠因,道品是近因。今明不爾,道品攝度,舍、覺攝檀,余皆可見。婆沙文中,以十一法攝于道品,十一與六,名體相當,但余二念,通于諸度。就文為二:初明功德,次論義。初又二:先明道品入涅槃。
善男子,菩薩修習三十七品,入大涅槃常樂我凈,為諸眾生分別解說大涅槃,顯示佛性。
次簡得失。
若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信是語者,悉得入于大般涅槃;若不信者,輪回生死。
信者為得,不信者失。初功德云:不聞聞者,常住秘藏,即是中道;不聞聞者,外道經(jīng)書毗伽羅論,即俗諦;不聞聞十一部經(jīng),即真諦。三諦一心中,不聞而聞。今第十功德亦如是。三十七品,即真諦;入大涅槃,即中道;為諸眾生分別演說,即俗諦。此亦一心三諦,始終不異。若能信者,入大涅槃。意謂此解,方近于理(云云)。興皇以最后功德,涅槃為體。第九已上,皆不如此。此解大失,已如前難。
論義為二:一、問,二、答。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世尊,何等眾生于是經(jīng)中不生恭敬?
答:為二:先舉惡人為誡;次舉善人為勸。惡人為三:先法說。
善男子,我涅槃后,有聲聞弟子愚癡破戒,喜生斗諍,舍十二部經(jīng),讀誦種種外道典籍文頌手筆,受畜一切不凈之物,言是佛聽。
次舉五譬。
如是之人,以好栴檀賈易凡木,以金易鍮石,銀易白镴,絹易氀毼,以甘露味易于惡毒。
三、還合五譬:先別合,后總合。
云何栴檀賈易凡木?如我弟子為供養(yǎng)故,向諸白衣演說經(jīng)法,白衣情逸,不喜聽聞;白衣處高,比丘在下,兼以種種肴膳飲食而供給之,猶不肯聽,是名栴檀賈易凡木。云何以金賈易鍮石?鍮石譬色、聲、香、味、觸,金以譬戒。我諸弟子以色因緣破所受戒,是名以金貿(mào)易鍮石。云何以銀易于白镴?銀譬十善,镴譬十惡。我諸弟子放舍十善,行十惡法,是名以銀賈易白镴。云何以絹貿(mào)易氀毼?氀毼以譬無慚無愧,絹譬慚愧。我諸弟子放舍慚愧,習無慚愧,是名以絹賈易氀毼。云何甘露賈易毒藥?毒藥以譬種種供養(yǎng),甘露以譬諸無漏法。我諸弟子為利養(yǎng)故,向諸白衣苦自譽贊,言得無漏,是名甘露賈易毒藥。
初譬栴檀貿(mào)凡木者,二車并載一炭一檀,值冬炭售,檀者遂乃燒香為炭,雖得易售而無所直。持戒者貧寒饑渴,見破戒者富暖飲啖,即毀戒甘嗜飲食,所利無幾所失者大。次譬中云金易鍮石者,昔人乘馬腰著金帶,見乘驢者著驢??帶,即便問之:市中何物貴?彼即答云:驢??甚貴。其即易之。人為色聲而棄正法,其猶如是。余三譬如文。
別合如文。
以如是等惡比丘故,是大涅槃微妙經(jīng)典廣行流布于閻浮提。當是之時,有諸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是經(jīng),演說流布,當為如是諸惡比丘之所殺害。時惡比丘相與聚會,共立嚴制:若有受持大涅槃經(jīng),書寫讀誦,分別說者,一切不得共住共坐談論語言。何以故?涅槃經(jīng)者,非佛所說,邪見所造。邪見之人即是六師,六師所說非佛經(jīng)典。所以者何?一切諸佛悉說諸法無常、無我、無樂、無凈。若言諸法常樂我凈,云何當是佛所說經(jīng)?諸佛菩薩聽諸比丘畜種種物,六師所說不聽弟子畜一切物,如是之義,云何當是佛之所說?諸佛菩薩不制弟子斷牛五味及以食肉,六師不聽食五種鹽、五種牛味及以脂血,若斷是者,云何當是佛之正典?諸佛菩薩演說三乘,而是經(jīng)中純說一乘,謂大涅槃,如此之言,云何當是佛之正典?諸佛畢竟入于涅槃,是經(jīng)言佛常樂我凈,不入涅槃,是經(jīng)不在十二部數(shù),即是魔說,非是佛說。善男子,如是之人雖我弟子,不能信順是涅槃經(jīng)。
善男子,當爾之時下,二、舉善人。
善男子,當爾之時,若有眾生信此經(jīng)典乃至半句,當知是人真我弟子。因如是信,即見佛性,入于涅槃。
次光明下,領解者。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來今日善能開示大涅槃經(jīng)。世尊,我因是事即得悟解大涅槃經(jīng)一句半句,以解一句至半句故少見佛性。如佛所說,我亦當?shù)萌氪竽鶚劇?/p>
是品中第二,領解段,如文。
三、是名下,總結。
是名菩薩修大涅槃微妙經(jīng)典具足成就第十功德。
大般涅槃經(jīng)卷第二十四
大般涅槃經(jīng)疏卷第十
日東天臺沙門本純分會
南本大般涅槃經(jīng)會疏卷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