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通劑
徐之才曰。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是也。劉完素曰。留而不行。必通以行之。如水病為牽牛屬通
卷三 通劑
木通
古名通草。味甘辛。性平。無毒。稟清秋之氣。兼得土之甘淡以生。降也。陽中陰也。
【主治】主去惡蟲。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療脾疸。常欲眠。心煩噦三蟲治【歸經】入心腎膀胱小腸四經。為通利之品。(兼輕劑 除煩退熱行水下乳止痛排膿)
【前論】李杲曰。通草甘淡。能助肺氣下降。利小便。專瀉氣滯也。肺受熱邪。津液氣化之源絕。則寒水斷流。膀胱受濕熱癃閉約縮。小便不通。宜此治之。凡氣味相同者。茯苓、澤功源。
燥也。
于小腸。
皆是伏熱鰲按、木通有細孔。直通兩頭。故能通竅。每節有二三枝。枝頭有五葉。其子垂梢際。
核黑食是【禁忌】經疏曰。凡精滑不夢自遺。及陽虛氣弱。內無濕熱者。均忌。妊娠尤忌。
卷三 通劑
通草
古名通脫木。味甘淡。性平。無毒。稟土之清氣。兼得天之陽氣以生。降也。陽中陰也。
【主治】主利陰竅。治五淋。除水腫。癃閉。瀉肺。(本經)解諸毒蟲痛。(蘇頌)明目退熱。
【歸經】入肺胃二經。為利水退熱之品。(兼輕劑 入肺引熱下行入胃通氣上達)
【前論】東垣曰。通草瀉肺利小便。甘平以緩陰血也。與燈草同功。宜生用。佐番降香、紅【禁忌】經疏曰。虛脫人。孕婦。均忌。
卷三 通劑
白蘚皮
味苦咸。性寒。無毒。稟天地清燥陰寒之氣以生。降多于升。陰也。惡螵蛸、茯苓、桔梗、萆 。
【主治】主頭風黃膽。咳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濕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本經)
切熱毒黃。((蘇頌)
【歸經】入脾胃二經。兼入膀胱小腸二經。為祛風除濕之品。(諸黃風痹要藥)
【前論】時珍曰。氣寒善行。味苦性燥。脾胃二經去濕熱藥也。亦入肺大腸為諸黃風痹必需【禁忌】經疏曰。下部虛寒之人。雖有濕癥。勿用。
【炮制】備要曰。凡使。取根黃白而心實者。取皮用。
卷三 通劑
澤蘭
味苦甘。性微溫。無毒。感土澤之氣。兼得春氣以生。降也。陰中陽也。防己為使。
【主治】主金瘡。癰腫瘡膿。(本經)產后腹痛。頻產血氣衰冷。成勞羸瘦。婦人血瀝腰痛。(甄權)胎前產后百病。通九竅。利關節。養血氣。破宿血。消癥瘕。通小腸。長肌肉。
消撲【歸經】入肝脾二經。為行血消水之品。(苦泄熱甘和血辛散郁香舒脾 散陰中之陽)
【前論】蘇頌曰。治婦人方中。最為急用。〔澤蘭子〕主婦人三十六疾。千金方承澤丸中用【炮制】雷公曰。此能破血。通久積。須細銼。絹袋盛。懸屋南畔角上。令干用。
卷三 通劑
香薷
味辛。性微溫。無毒。感金水之氣及夏秋之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也。
【主治】主霍亂腹痛吐下。(別錄)去熱風猝轉筋者。煮汁頓服半升即止。為末水服。
止鼻衄腳氣寒熱【歸經】入心脾胃三經。為清暑利濕之品。(兼宣劑)
【前論】丹溪曰。香薷屬金與水。有徹上徹下之功。解暑利小便。又治水甚捷。以大葉者濃只宜若虛用服令【炮制】雷公曰。凡使。去根用葉。勿令犯火。曬干用。
卷三 通劑
澤瀉
味甘咸。性寒。無毒。稟地之燥氣。天之冬氣以生。降也。陰也。一云。陰中微陽也。
【主治】主風寒濕痹。乳難消水。(本經)補虛損五勞。除五臟痞滿。起陰氣。止泄精消渴淋補女垢。心【歸經】入腎膀胱二經。為滲濕利竅之品。(兼瀉劑 除濕圣藥 利水瀉火)
【前論】寇氏曰。多服昏人眼。以行去其水也。凡服澤瀉散。未有不尿多者。尿既多。
腎氣丸用鰲按、六味丸溫與涼配。澀與滲配。收與瀉配。去一味。便有偏缺之弊。故凡后人加增之劑【禁忌】經疏曰。凡病患無濕無飲而陰虛。及腎氣乏絕。陽衰精自流出。腎氣不固。精滑目【炮制】綱目曰。凡使。鹽水拌。或酒浸。曬干用。
卷三 通劑
菖蒲
味辛。性溫。無毒。正感孟夏六陽之氣。合金之辛味以生。升也。陽也。忌飴糖、羊肉、鐵器。
【主治】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聲音。主耳聾。
癰湯。
止心腹(好古)
【歸經】入心脾二經。為開通之品。(兼宣劑)
【前論】周顛仙曰。此乃心肝之藥。心氣不足者用之。虛則補其母也。肝苦急。以辛補之是遂。
閉。
然思鰲按、以菖蒲治噤口痢。屢用之屢效。真良法也。特表出之。
【炮制】雷公曰。凡使。采石上生根。條嫩黃緊硬。一寸九節者。銅刀刮出黃黑皮硬節。
同
卷三 通劑
茵陳蒿
味苦。性平。微寒。無毒。感天地苦寒之味。兼得春之生氣以生。降也。陰中微陽伏砂。
【主治】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膽。(本經)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別錄)通關節。去滯熱。傷寒用之。(藏器)治天行時疾。熱狂頭痛。
頭旋。
【歸經】入膀胱經。為除濕去疸之品。(能除脾胃濕熱郁結)
【前論】海藏曰。仲景茵陳梔子大黃湯治濕熱。梔子柏皮湯治燥熱。譬如禾苗潦則濕黃。
旱茵【禁忌】經疏曰。蓄血發黃者。忌用。
【炮制】雷公曰。凡使。取葉有八角者。去根陰干。細銼。勿犯火。
卷三 通劑
益母草
味辛苦。性寒。無毒。稟地中陽氣。兼感上天春夏之氣而生。可升可降。陽也。制砒石、雌黃。
【主治】主癮疹。作浴湯。(本經)搗汁。主浮腫下水。消惡毒。疔腫。乳癰。游丹等毒。
又暈。
其子脹。(【歸經】入肝心包二經。為祛瘀生新之品。(二經血分藥 胎前調經要藥 兼能解毒行水消腫【前論】東垣曰。益母草之根莖花葉子皆可用。若治肝心包血分風熱。明目益精。調女人經根莖凡胎【禁忌】經疏曰。血崩及瞳子散大。均忌。惟熱血欲貫瞳仁者。可與涼血藥同用。時珍曰。
卷三 通劑
紅花
味辛甘。性溫。無毒。稟火土之氣而生。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得酒良。
【主治】主產后血暈口噤。腹內惡血不盡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蠱毒下血。
堪作(【歸經】入肝經。為行血之品。(肝經血分藥 入心養血生新 多用破留血少用養血)
【前論】汪穎曰。凡瘀行則血活。有熱結于中。暴吐紫黑血者。吐出為好。吐未盡。加桃仁花汁紅花。
鰲按、番紅花能令人心喜。及治驚悸。皆由能養心血也。
【禁忌】經疏曰。紅花本行血藥。血暈解。留滯行。即止。過用。能使血行不止而斃。
世人所不知者。
卷三 通劑
大薊
又名刺薊。味甘。性溫。無毒。稟土之中氣。兼得天之陽氣以生。降也。陰也。
【主治】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衄。令人肥健。(別錄)服根汁半升。崩中血下立瘥。
(明【歸經】入肝經。為涼血消腫之品。(涼而能行行而帶補)
【前論】仲淳曰。涼血補血。則榮氣和而血熱解。故諸癥愈而能肥健也。
【禁忌】經疏曰。大小薊性下行。以其能下氣。故主崩衄多效。惟不利于胃弱泄瀉。及血虛
卷三 通劑
小薊
味甘。性溫。一云微寒。無毒。得土中沖陽之氣。兼得春氣以生。
【主治】主破宿血。生新血。暴下血。血崩。金瘡出血。嘔血等。絞汁溫服。作煎和糖。
合熱。
【歸經】入肝經。為益血除熱之品。(兼補劑)
【前論】完素曰。小薊力微。只可退熱。不似大薊能健養下氣也。蘇恭曰。大小薊皆破血藥
卷三 通劑
地膚子
味苦。性寒。無毒。得地中陰氣以生。降也。陰也。惡螵蛸。即落帚草子。
【主治】主膀胱熱。利小便。(本經)去皮膚中熱氣。使人潤澤。散惡瘡。疝瘕。(別錄)
治陰除膀胱【歸經】入腎膀胱二經。為利水滋陰之品。(專除虛熱兼能益精強陰)
【前論】藏器曰。眾病皆起于虛。虛而多熱者。加地膚子、甘草。王節齋曰。小便不禁或頻數也如血帚瘡毒。若煎
卷三 通劑
瞿麥
味苦辛。性寒。無毒。稟陰寒之氣而生。降也。陰也。丹皮為使。惡螵蛸。伏丹砂。
【主治】主關結諸癃結。小便不通。出刺。決癰腫。明目去翳。破胎墮子。下閉血。養腎氣【歸經】入小腸心二經。為利水破血之品。(逐膀胱熱邪治淋必須之藥 降心火利小腸)
【前論】王執中曰。五淋大抵皆屬濕熱。熱淋用八正散。加山梔、滑石之類。血淋。宜小薊牛中焦作【禁忌】經疏曰。瞿麥性猛利。善下逐。凡腎氣虛。小腸無大熱。胎前產后。一切虛人患小【炮制】雷公曰。凡使。只用蕊殼。不用莖葉。若同使。即空心。令人氣噎。小便不禁也。
卷三 通劑
王不留行
味苦甘。性平。無毒。稟土金火之氣而生。降也。陰中陽也。
【主治】主金瘡止血逐痛。出刺。除風痹內塞。止心煩。癰瘡。催生。(別錄)治風毒。
通血素)
【歸經】入肝胃二經。為行血之品。(陽明沖任之藥走血分通血脈)
【前論】仲淳曰。苦能泄。辛能散。甘入血。溫能行。故為入血活血之要。而治以上諸癥。
【禁忌】經疏曰。孕婦勿服。
【炮制】雷公曰。凡使。苗子皆可用。拌濕蒸半日。漿水浸一宿。焙用。
卷三 通劑
車前子
味甘咸。性寒。無毒。稟土中之沖氣。兼天之冬氣以生。降也。陰也。常山為使。
【主治】主氣 。止痛。利水。導小便。除濕熱。(本經)男子傷中。女子淋瀝不欲食。
養肺產。(【歸經】入腎經。兼入肝小腸二經。為行水泄熱之品。(兼瀉劑 專走水道兼能養肝)
【前論】好古曰。此能利小便而不走氣。與茯苓同功。李 曰。車前所以能愈暴下者。
以能【禁忌】經疏曰。內傷勞倦。陽氣下陷者忌。腎氣虛脫者。忌與淡滲藥同用。
【炮制】時珍曰。凡使。洗去泥砂。曬干。入湯劑炒用。入丸散酒浸一夜。蒸熟研爛作餅。
卷三 通劑
刺蒺藜
味辛苦。性溫。無毒。烏頭為使。
【主治】主惡血。破癥結積聚。喉痹。乳難。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小兒頭瘡。癰腫陰。可作摩粉。其葉主風癢。可煮以浴。(本經)治諸風 瘍。肺氣胸膈滿。催生墮胎。
風秘。
【歸經】入肝經。為平散肝風之品。(肝以散為補兼瀉肺氣)
【前論】蘇頌曰。古方皆用有刺者。治風明目。最良。
鰲按、向來本草書。蒺藜二種。性味功用皆渾言之。然其所主實迥然各別。今特即本經以下諸說。分劃清楚。沙苑蒺藜性溫補。今列入補劑中。而不與此相混。
【炮制】雷公曰。凡使。春令刺盡。揀凈砂土。蒸半日。曬干。再用酒拌蒸半日。曬干用。
卷三 通劑
海金沙
味甘。性寒。無毒。
【主治】主通利小腸。得梔子、馬牙硝。硼砂。療傷寒熱狂。(嘉 )治濕熱腫滿。五淋莖痛【歸經】入小腸膀胱二經。為通利之品。(兼瀉劑 除二經血分濕熱)
【前論】子和曰。治傷寒熱狂者。大熱利小便。釜底抽薪之義也。
【禁忌】經疏曰。性淡滲而無補益。小便不利。及諸淋由于腎虛。真陰不足者。均忌。
卷三 通劑
甘遂
味苦甘。性寒。有毒。稟天地陰寒之氣以生。降也。陰也。瓜蒂為使。惡遠志。反甘草。
【主治】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癥堅積聚。利水谷道。(本經)
散膀痰迷癲癇【歸經】入肺脾腎三經。為行水之品。(兼瀉劑 逐隧道水濕 直達水氣結處以攻決為用能瀉腎)
【前論】喻嘉言曰。胃為水谷之海。五臟六腑之源。脾不能散胃之水精于肺。而病于中。
肺無所膚水病當以健脾為主。使脾實而氣運。則水自行。
鰲按、甘遂乃泄水圣藥。與商陸、大戟、芫花異性同功。方家俱不甚用。但商陸專除水腫。
去商【禁忌】經疏曰。元氣虛人。除傷寒水結胸。不得不用外。其余水腫蠱脹。謹慎用之。
卷三 通劑
芫花
味苦。性溫。有大毒。決明為使。反甘草。
【主治】主咳逆上氣。瘴瘧。(本經)主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腫。五水在五臟皮膚。
及腰痛痹。一【歸經】入肺脾腎三經。為行水之品。(專去水飲痰癖)
【前論】士瀛曰。破癖須用芫花。行水后即便養胃可也。時珍曰。飲有五。皆由內啜水漿。
可徐【炮制】綱目曰。凡使。取陳久者醋煮十數沸。去醋。水浸一宿。曬干。則毒減。醋炒者次
卷三 通劑
萆
味苦甘。性平。無毒。得火土之氣。兼稟天之陽氣以生。降也。陽中陰也。苡仁為畏葵根、大黃、柴胡、前胡。
【主治】主腰脊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痹。惡瘡不瘳。(本經)熱氣傷中。恚怒。陰痿。
失溺。
膀胱宿瘡。(綱目)
【歸經】入肝胃腎三經。為祛風濕理下焦之品。
【前論】史國信曰。若欲興陽。先滋筋力。若欲便清。先分肝火。時珍曰。萆 足陽明厥陰屬風濕者。
【禁忌】經疏曰。下部無濕。腎虛腰痛。及陰虛火熾。均忌。
【炮制】備要曰。有黃白二種。黃長硬。白虛軟。軟者良。
卷三 通劑
土茯苓
味甘淡。性平。無毒。忌茗醋。
【主治】主調中。止泄。健行。不睡。(藏器)治筋骨拘攣。楊梅瘡毒。去風濕。利關節。瘰【歸經】入胃大腸二經。為除濕清熱之品。
【前論】時珍曰。楊梅瘡有數種。治之則一。其癥多屬厥陰陽明。而兼他經。邪之所在。
則肉變
卷三 通劑
防己
味辛苦。性寒。無毒。得土中陽氣。兼感秋之燥氣以生。降也。陽中陰也。惡細辛。
畏萆 、女寇、鹵堿。伏硝石。
【主治】〔漢防己〕主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本經)療水腫風腫。去膀胱斜。
十二經。
語。散結【歸經】入膀胱經。為祛風行水之品。(太陽經主藥 療風水要藥 通行十二經瀉下焦血分濕熱)
【前論】藏器曰。出漢中。根大而虛。通心有花紋。色黃者名漢防己。生他處。青白而軟。
焦濕經藥也。東垣除膀胱積熱。非此不可。真行經之仙藥。無可代之者。若夫飲食勞倦。陰虛生內熱。元氣谷食已虧。以防己泄大便。則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如大渴引飲。是熱在上焦氣分。
宜滲泄。而防己乃下焦血分藥。此不可用二也。外傷風寒。邪傳肺經氣分。濕熱而小便黃赤。乃至不通。此上焦氣病。禁用血藥。此不可用三也。
流入十二經致二陰不通者。然后審用之。好古曰。木分濕熱。仲淳曰。凡使防己于下部濕熱藥中。亦必以石斛、苡仁等補益之藥為佐。而以防己為使。乃無己為主藥。又有足跟痛者。屬腎虛。不與腳氣同論【禁忌】經疏曰。凡胃虛陰虛。自汗盜汗。口苦舌干。腎虛小水不利。及產前后血虛。
雖有下焦濕熱。均忌。
【炮制】時珍曰。凡使。去皮。銼。酒洗。曬干用。
以上通劑草部
卷三 通劑
豬苓
味甘苦。性平。無毒。稟戊土之陽氣。得風木之陰氣而生。升而微降。陽中陰也。
【主治】主 瘧。解毒。蠱疰不祥。利水道。(本經)主腫脹腹滿急痛。(甄權)治渴。
除濕。
淋胎腫。
【歸經】入腎膀胱二經。為行水之品。(苦泄滯甘助陽淡利竅故能除濕利小便)
【前論】元素曰。淡滲大燥。能亡津液。寇氏曰。豬苓利水之功多。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苓。
【炮制】綱目曰。凡使。取其行濕。生用更佳。塊如豬屎。故名。
卷三 通劑
茯苓
味甘。性平。無毒。感土木之氣而成。升也。陽也。惡白蘞。畏地榆、牡蒙、雄黃、秦艽、龜甲。忌米醋及酸物。
【主治】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久服錄)開健忘。暖除虛熱。
竅行水。(【歸經】入心肺腎脾胃五經。為補利兼優之品。(兼補劑)
【前論】東垣曰。濕淫所勝。小便不利。茯苓淡以利竅。甘以助陽。溫平能益脾逐水。
乃除入心脾暴新病能通通膀五皮汗。
【禁忌】經疏曰。病患腎虛。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虛寒精清滑。均忌。
【炮制】鰲按、入補藥。乳蒸曬焙用。入利水藥。生用。
卷三 通劑
琥珀
味甘。性平。無毒。感土木之氣而兼火化以成。降也。陽中微陰也。
【主治】主安五臟。定魂魄。殺精魅邪鬼。消瘀血。通五淋。(別錄)壯心。明目。磨翳。
止利小【歸經】入心肝小腸三經。為行水散瘀安神之品。(能入土而成質故能通塞以寧心)
【前論】東垣曰。經云。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血少【禁忌】經疏曰。凡陰虛內熱。火炎水涸。小便因少而不利者。忌服琥珀以強利之。利之則【炮制】雷公曰。凡使。用柏子仁末。入瓦鍋內同煮半日。搗末用。
以上通劑木部
卷三 通劑
赤小豆
味辛。性平。無毒。稟秋燥之氣以生。陰中陽也。
【主治】主下水。排癰腫膿血。(本經)寒熱。熱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吐逆猝。
(別錄)下水腫脹滿。解小麥毒。(湯液)散氣。去關節煩熱。令人心孔開。暴痢后氣滿不能食【歸經】入心經。兼入小腸經。為行水散血之品。(兼燥劑 水氣腳氣最為急用)
【前論】海藏曰。治水而不轉胃。則失之壅滯。赤小豆消水通氣而健脾胃。乃其藥也。
時珍【禁忌】綱目曰。久服則降令太過。津血滲泄。令人肌瘦身重。
卷三 通劑
大豆黃卷
味甘。性平。無毒。得前胡、杏仁、牡蠣、天雄、烏喙、鼠屎共蜜和良。忌海藻草。
【主治】治濕痹筋攣膝痛。(本經)五臟不足。胃氣結積。益氣。止痛。潤肌膚毛皮。(別錄)
【歸經】入胃經。為除陳去積之品。
【前論】宣明方曰。此藥主五臟留滯。胃中結聚。故能治邪在血脈之中。水痹不痛。上下周
卷三 通劑
薏苡仁
味甘淡。微寒。無毒。正得地之燥氣。兼稟天之秋氣以生。降也。陽中陰也。
【主治】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本經)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
主下三【歸經】入肺肝脾胃大腸五經。除濕行水之品。(兼補劑 陽明主藥 大補肺)
【前論】寇氏曰。本經言苡仁主筋急拘攣。但拘攣有兩等。素問注中。大筋受熱。則縮而短筋急此藥補肺【禁忌】經疏曰。苡仁心肺藥多用之。若大便燥結。因寒轉筋及孕婦。均忌。
以上通劑谷部
卷三 通劑
韭
味辛。性溫澀。無毒。稟春和之氣。兼得金水木之性而生。升也。陽也。忌蜜、牛肉。
【主治】主歸心。安五臟。除胃中熱。利病患。可久食。(別錄)止泄血膿。腹中冷痛。
(藏詵)尿血遺精。(士【歸經】入心肝腎三經。為血中行氣之品。(兼補劑 歸心益胃助腎補陽)
【前論】綱目曰。素問言心病宜食韭。食鑒本草言歸腎。時珍言肝之菜。蓋心乃肝之子。
腎【禁忌】經疏曰。辛溫通利。多食神昏。胃氣虛而有熱者。忌。
以上通劑菜部
卷三 通劑
流水
味甘。性平。無毒。稟天一之氣而生。有升有降。陰中陽也。
【主治】〔長流水〕一名東流水。主手足四末之病。通利二便。(虞摶)〔逆流水〕主中風猝之腎虛【歸經】入脾胃大小腸四經。為通達之品。(兼宣劑 功專蕩滌邪穢)
【前論】河間曰。流水者。大而江河。小而溪澗。皆是也。外動而性靜。質柔而氣剛。
與湖之劑水二而輕鰲按、甘瀾水大補脾胃二土。故能治五勞七傷及虛弱等癥。其治奔豚者。以其兼入膀胱經也以上通劑水部
卷三 通劑
白魚
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主開胃。下氣。去水氣。令人肌健。(開寶)
【歸經】入脾大小腸三經。為行水之品。
【前論】保升曰。白魚性能逐水。故治水腫有殊功。
以上通劑鱗部
卷三 通劑
蟲
即土鱉蟲。味咸。性寒。有毒。得土濕之氣而生。降也。陰也。畏皂莢、菖蒲。與燈蛾相牝牡。
【主治】主心腹寒熱洗洗。血積癥瘕。破堅。下血閉。(本經)月水不通。破留血積聚。
(甄【歸經】入肝經。為軟堅破結之品。(兼濕劑 傷家最要藥)
【前論】東垣曰。仲景治雜病。及久病積結。有大黃 蟲丸。及婦人藥并用之。以其有破堅綱目曰。土鱉蟲以刀斷之。中有白汁如漿。湊接即連。復能行走。故用接續然須先整定筋骨乃可服。否則接挫也。
【禁忌】經疏曰。無瘀血停留者。忌用。
以上通劑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