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21—前202)
一、秦始皇之一統政策與舊勢力之反動
秦并天下,并非專靠武力;秦國的內政在七國中也最為完美。戰國時,荀子游訪秦國后,在《強國篇》中談道:秦民風淳樸,官吏忠于職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辦事效率高,所以它的強大是形勢發展的必然。秦始皇把這種政治要推廣到天下,以秦為標準而使天下制度文物完全劃一。始皇認為,天下苦戰不休的原因是因為有諸侯,周天子當初分封同姓子弟為諸侯,年代久了,諸侯疏遠,諸侯相互攻伐,周天子不能禁。所以,應該滅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收天下之兵器,聚之咸陽,鑄金人十二;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將天下豪富徙于咸陽,集中管理。
積極贊助始皇的是李斯。李斯是楚國上蔡人,早年隨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后為秦朝丞相,是秦朝大一統政策的制定者。
但這種政策極遭文人政客的反對,因而引發焚書坑儒的慘劇。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并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于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吏為師”。此即“焚書”。第二年,兩個術士侯生和盧生暗地里誹謗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調查,審理下來,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數坑殺。此即“坑儒”。
同時舊勢力中有人要用戰國時代流行的刺殺方法推翻新建的一統政治。如樂師高漸離,隱姓埋名,后得到在始皇身邊擊筑的機會,企圖行刺,事敗被誅。留侯張良,本是韓國貴族子弟,國破后,募得力士,在始皇東游途中,以大鐵錘進行狙擊,誤中副車。始皇大怒,大索天下,張良逃亡。
二、秦亡
始皇死于東巡途中,中車府令趙高勾結李斯,篡改始皇遺詔,賜死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扶立公子胡亥,是為秦二世。胡亥只知享樂,對趙高言聽計從。趙高指鹿為馬,排除異己,又設計陷害李斯,繼任丞相。公元前209年,戍卒陳涉、吳廣揭竿而起,天下大亂,趙高迫秦二世自殺,另立子嬰,不久被子嬰殺掉,誅夷三族。此時,天下諸侯以項籍為首,攻入咸陽,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焚其宮室,分其珍寶財貨,秦遂滅亡。
就人事方面來說,建設秦朝政治功勞最高的李斯與處軍事重要地位的蒙恬都被讒害,文武兩方并失依據,恐怕是秦內部衰亂的主因。秦朝祚命雖短,但卻演繹出宦官亂政的丑劇,因而給舊勢力一個暫時推翻一統政治的好機會。
三、楚漢之爭
秦漢之際是通常所謂楚漢競爭的時期。劉邦和項羽都是在反秦戰爭中崛起的有作為的政治家。
秦代是初次的天下一統,楚漢之爭是初次的群雄逐鹿,從此一治一亂的循環就成為中國歷史的定例。許多當初與政治無涉的平民甚至流氓無賴蜂起割據,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這樣起事的人就是陳涉,他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不久后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他代表下層民眾發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
但楚漢之爭有與后世大亂不同的一點,就是其中含有舊勢力反動的成分。各地起事,都以復興六國的名義相號召;起事的人中也有許多是六國的王孫遺臣。項羽可說是這種遺人的主要代表,他是楚國的貴族,楚國名將項燕之孫,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項梁戰死后,他取得軍事指揮權。公元前207年,在決定性戰役巨鹿之戰中大破秦軍主力。秦亡后,他自立為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但這浪漫的復古運動終歸失敗,項羽自己的事業已證明那是萬難實現的理想。最后天下又歸一統,并且此次成功的是流氓小吏出身的劉邦。劉邦本是泗水亭長,手下的功臣除了張良以外,大多出身低微。蕭何、曹參都是普通小吏;樊噲是屠夫;夏侯嬰是馬夫;灌嬰是賣布的;周勃做點賣筐的營生,有時充當喪事吹鼓手。清代史學家趙翼總結為“漢代布衣將相之局”。漢初禮儀簡省,當時往往“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也反映了新王朝政風的平易。
從此經殷、周、春秋、戰國千余年間的貴族血統全被推翻,戰國、秦代仍然遺留的一點貴族政治也被打倒。普天之下只有平民與平民出身的專制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