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姓名:溫純
- 別名:字希文
- 性別: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三原縣北城人
- 出生日期:1539
- 逝世日期:1607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溫純(1539—1607),字希文(一作景文),號一齋。因兩次為形勢所迫返故里躬耕于“二園”(井園、豬園)之中,又稱“二園先生”,三原縣北城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歷任壽光縣(今山東省壽光縣)知縣、河南省參議、浙江省巡撫、戶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尉史、南京吏部尚書、工部尚書、掌都察院事等。性格剛直,執法嚴明,堅持正義,敢于諫諍,不懼豪強,治理有方,政績顯赫。宦官陳洪請求給其父母加封號,他認為非法,上疏堅決反對;言官李己、石星因言事獲罪,他上疏將其救出。浙江歷來號稱難治,巡撫其地者,剛則易折,柔則政廢。他到任后,著《齊民要書》,懲惡吏、獎忠義、褒廉孝、勸耕讀,力扼濫造佛堂寺廟之風,又改漕折、減織造、修陂塘,興利除弊,民心大順。他一切從簡,平時外出一馬一夫,不輕用郵傳。萬歷年掌都察院事時,神宗已連續兩年派出許多宦官充任礦監稅使,這些宦官往往借機強占土地,巧立名目,橫征暴斂。他們手下豢養的拳師棒手直人民宅,奸污婦女,甚至隨意殺人,民怨沸騰,不少大城鎮相繼掀起了反礦監、稅監斗爭。他目睹這種情況,奏請罷礦稅、懲閹官,奏疏均被扣押,聯合朝中諸大臣,伏闕大哭,一連跪了三四個時辰,朝野震驚。神宗聞訊,問誰是倡導者,溫純慨然答道:“是臣溫純。為了社稷和百姓,不敢不冒死。”神宗知道溫純別無他意,怒氣稍減,宣旨安慰說:“疏將發下。”群臣皆呼萬歲。當時,巡案廣東的御史顧廷龍因言語不合,毆打了布政使王泮,王因此棄官回家。溫純上疏要求罷免顧廷龍,由此引起朝官互相彈劾。溫純上疏抗爭,所述之事牽連到首輔沈一貫,沈亦上疏分辯。皇帝偏袒首輔一方,溫純更加不滿,又連上三疏論辯,觸怒了沈一貫。于是,溫純請求致仕,上疏達20次,皇帝不許,遂連續9個月閉門不出。皇帝再三挽留,溫純不得已又勉強上朝理事。在任期間清白奉公,五次主持對南北二京的朝官進行考察、甄別、挑選,百官整肅,風紀大振,雖然辭官,時稱名臣。在三原縣和涇陽縣民間流傳著“溫尚書修橋真修橋,李漸安修塔修死他”的歌謠。清浴河橫貫三原縣城,南北阻隔,河谷深,水勢大,交通不便,商旅和當地百姓過往涉水艱難,常為水溺,死于非命。溫純居家為雙親守孝期間,與知縣高進孝商議修石橋,自己陸續捐銀數千兩以為倡導,又動員邑中富戶、地方監司、守令各行捐助,于萬歷十九年(1561)破土動工,歷時12年,于萬歷三十一年修成雄偉壯觀的三原石橋。龍橋修成,南北溝通,行旅方便,百姓樂道,便有了這首歌謠。溫純曾作《龍橋頌》:
龍橋飛渡俯清流,為依慈航在上頭。
題柱不勞歌蜀道,吹笙肆已到揚州。
又題: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
據《王征遺著·龍橋名議》記載:“曾聞橋成,與情欲以溫公名之,先生力止,功成不居,自是先生撝謙美意。顧先生一片濟人利物真實心腸,于此正露一斑。每憶先生肇造之物,心心念念,時時刻刻,事事處處,精神畢注于此,自己家事莫過也。”當今“龍橋飛虹”成為三原縣“八景”之首。而萬歷十九年李世達(號漸安)重修涇陽崇文寺院時,擬議在院內建塔,萬歷二十一年鳩工,每年修建一層,修建至第九層時李世達去世,由其女以道士身份繼承父愿才于萬歷三十三年修成。溫純致仕回鄉后見原有學宮已頹塌,為了振興故里文化事業,又捐資修葺,新建尊經閣一座。閣建成后,將家中收藏的書籍盡數置于閣中,又以京官身份鼓動陜西巡撫、藩司各官員捐獻所藏典籍。城內先賢雒昂家中藏有善本書籍甚多,經他親自勸說,亦盡數移于閣中,是三原縣最早藏書較多、典籍較豐富的圖書館。他在題《新筑尊經閣》詩中說:“滿架鰾緗過二酉,重看文獻在西京”。此舉對促進三原文化事業發展,使其成為陜西文化最發達地區之一,起了重要作用。萬歷三十五年(1607)溫純去世,終年69歲,贈太子少保。天啟元年(1621)追謚恭毅。《明史》記載:“純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當,肅百僚,振風紀,允稱名臣。”平生力主節儉,自俸甚薄,家無余積,民戴其德,立生祠敬頌。溫純工于詩文,時人稱其“文步趨馬遷,詩模仿少陵,各得其精義。”在“二園”之中著有《四書評點》《詩經評點》《大婚禮匯記》《歷官疏草》《學一堂紀》《漢魏詩選粹》《唐詩選粹》《杜律一得》《杜律頗解》《文法品匯》《詩法品匯》《二園學集》《二園續集》《自省錄》《齊民要書》《寶劍鸞刀》《溫恭毅公集》30余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