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良心之本,人格之基,如果一個人對于父母不能盡孝,就可以斷定這個人對于社會國家也不會有偉大的建樹。因為忘本之人,天良已喪,那里來的公忠之心,廉潔之德?所以世間不患無才干,而患無真性情,不患不能為人父師,而患不能為佳子弟。古人說得好,“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這一片孝心,端的是在一家則一家平,在一國則一國平。所有一切服務社會公忠體國的公德,務要澈底的從孝道建立起來。這實在是仁根的第一透露第一郁勃處,只要在這里養得活,便能夠枝附葉貫地千花萬朵俱森發了。羅氏訓世編說,“孝子事親,不可使吾親生冷淡心,不可使吾親生煩惱心,不可使吾親生驚懼心,不可使吾親有難言心,不可使吾親有愧悔心。”至于老的、病的、鰥寡的、貧乏的,這四等父母待孝更切,他們的怨氣更足動天。要曉得孝的理雖有一定,孝的事卻無一定,只要我們于理見得明,自然隨事都能如法了。
甲、冒霜雪扶棺跋涉
薛浚,字道頤,少年喪父,事母極孝。周天和年間,襲爵虞城侯,官至考功侍郎。母病死,扶棺歸葬。時深冬極寒,他披麻赤腳,冒犯霜雪,自京回到夏陽,五百幾十里途程中,腳凍指墮,瘡血流離,朝野為之傷痛。帝令回朝,他屢請終喪,不許,到京朝見。帝見他毀瘠過甚,改容對群臣道,“我見薛浚哀毀,不覺悲感傷懷!”他后竟因不勝傷感而卒,高祖聞知,當廷流涕。他做了一世的清官,死的時候,并無余蓄。他的行為,今人或者要以為太過,且再看楊黼的事。黼辭親入川,訪無際大士,在路上遇見一老僧,問他到那里去,回答訪無際。僧說,“不如見佛。”問“佛在何處?”僧說,“你只要回家,見有倒屣披衣的便是。”他趕回家去,暮夜敲門。老母歡喜,披衣倒屣走出來,正是老僧所講的佛狀。他一見驚悟,自此盡力孝親。
乙、藏熱飯累母奔波
徐姓兄弟二人,龍游人,住處相隔十幾里。相約共同養母,五日一輪。兄極貧,有一次,輪到他供母,缺了兩天,對母說,“食乏,且往弟家。后當補缺。”母到弟門,不肯納,說兄供未滿。母將兄意說了,仍被拒絕。母聽見飯熟,乞稍止饑。弟密使妻將飯放在床上,將被覆蓋。母只得含淚還兄家。忽雷電交作,妻在門死,夫在堂死。按胡霆桂任鉛山主簿時,嚴禁制私醋,有女人訴姑私釀。霆桂詰問,“你事姑孝么?”答“孝。”桂說,“既孝,可代姑受責。”即以私醋律鞭婦。安得霆桂也給這一對忤逆男女一頓皮鞭,免他們慘死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