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
昆侖墟在西北,去嵩高五萬里,地之中也。其高萬千里。河水出其東北陬,屈從其東南流入于渤海。出海外,南至積石山,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南流。水又南入蔥嶺山。河水又西徑罽賓國北。河水又徑月氏國南。又西徑安息南。河水與蜺羅跂褅水注雷翥海。又西徑四大塔北。又西徑陀衛國北。河又東,徑皮山國北,其一源山于闐國南山,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河水又東,與于闐河合。又西北流,注于河。南河又東,徑于闐北。南河又東北,徑扜彌國北,南河又東,徑且末國北。北河又東北流,分為二水,枝流出焉。北河自疏勒徑流南河之北。北河又東,徑莎車國南。北河之東南,徑溫宿國。北河又東,徑姑墨國南。河水又東,徑注賓城南。又東,徑樓蘭城南,而東注。河水又東注于泑澤。又東入塞,過敦煌、酒泉、張掖郡南。河水又自東河曲,徑西海郡南。河水又東,徑允川,而歷大榆、小榆谷北。又東,過隴西河關縣北,洮水從東南來流注之。河水又東北流,入西卑郡界,左合二川,南流入河。又東北,濟川水注之。河水東,又徑澆河故城北。河水又東北,徑黃川城。河水又東,徑石城南,左合北谷水。河水又東北,徑黃河城南。河水又東北,徑廣、違城北,又合鳥頭川水。河水又東,徑邯川城南。河水又東,臨津溪水注之。河水又東,徑臨津城北,白土城南。河水又東,左會白土川水。河水又東北,會兩川,右合二水。河水又東,得野亭南。河水又東,歷鳳林北。河水又東,與漓水合。河水又徑左南城南。大河又東,徑赤岸北。河水又東,洮水注之。又東,過金城允吾縣北。河水又東,徑石城南。又東,過榆中縣北。又東,過天水北界。又北,過武威媼圍縣東北。又東北,過天水勇士縣北。又東北,過安定北界麥田山。河水東北流,徑安定祖厲縣故城西北。河水又東北,徑麥田城西。又北,與麥田泉水合。河水又東北,徑麥田山西。河水又東北,徑于黑城北。又東北,高平川水注之。河水又東北,徑眴卷縣故城西。河水又北,過北地富平縣西。河水又北,徑富平縣故城西。河水又北,薄骨律鎮城。河水又徑典農城東。河水又北,徑典農城東。河水又東北,徑廉縣故城東。河水又與北枝津。河水又東北,徑渾懷鄣西。河水又東北,歷石崖山西。又北,過朔方臨戎縣西。河水又北,徑臨戎縣故城西。河水又北,有枝渠東出,謂之銅口,東徑沃野城南。河水又北,屈而為南河出焉。河水又北迤西,溢于窳渾縣故城東。河水又屈而東流,為北河,東徑高闕南。河水自臨河縣東徑陽山南。河水又南,徑馬陰山西。河水又東南,徑朔方縣故城東北。河水自朔方東轉,徑渠搜縣故城北。河水又東,徑成宜縣故城南。河水又東,徑原亭城南。河水又東,徑宜梁縣之故城南。河水又東,徑稒陽城南。又東,過臨沃縣南。河水又東,枝津出焉。河水又東流,石門水南注之。河水又東,徑稒陽縣故城南。河水又東,徑塞泉城南而東注。又東,過云中楨陵縣南。又東,過沙南縣北、從縣東,屈南過沙陵縣西。河水屈而流,白渠水注之。河水南,入楨陵縣西北。又南,過赤城東。又南,過定襄桐過縣西。河水于二縣之間,濟有君子之名。河水又東南,左合一水。河水又南,樹頹水注之。河水又南,太羅水注之。河水又左得湳水口。又南,過西河圁(音銀)陽縣東。河水又東,端水入焉。河水又南,諸次之水入焉。河水又南,湯水注之。又南,離石縣西,奢延水注之。河水又南,陵水注之。河水又南,得離石水口。又南,過中陽縣西。又南,過土軍縣西。河水又南,合契水。河水又南,得大蛇水。河水又南,又納辱水。又南,過上郡高奴縣東。河水又南,蒲川石樓山。南,徑蒲城東。河水又南,過河東,北屈縣西。河水又南,得鯉魚。河水又南,羊求水入焉。河水又南,為采桑津。又南,過皮氏縣西。河水又南,合蒲水。河水又南,徑丹水西南。河水又南,黑水注之。河水又南,至崿谷傍。河水又南,洛水自獵山枝分東脈,東南注于河。又南,出龍門口,汾水從東來注之。河水又南,右合暢谷水。河水又南,徑梁山原東。河水又南,崌谷水注之。河水又南,右合陶渠水。河水又西,徐水注之。河水又南,徑子夏石室。又南,過汾陰縣西。河水又徑郃陽城東。河水又南,徑陶城西。又南,過蒲坂縣西。河水又南,徑雷首山西。又南,涑水注之。又南,至華陰潼關,渭水從西來注之。河水歷船司空,與渭水會。河水又東北,玉澗水注之。河水又東,徑閿鄉侯河。東與全鳩澗水合。又東,過河北縣南。河水又東,永樂澗水注之。河水自河北城南,東徑芮城。河水又會槃澗。河水又東,徑湖縣故城北。河水又東,合柏谷水。河水又東,右合門水。又東,過陜縣北。又西,徑陜縣故城南。又東,過大陽縣南。河水又東,徑大陽縣故城南。河水又東,沙澗水注之。又東,過砥柱間。河之右,則崤水注之。河水又東,千崤之水注焉。又東,過平陰縣北。又東,至鄧,清水從西北來注之。河水又東,與教水合。河水又與畛水合。河水又東,合庸庸之水。河水又東,徑平陰縣北。河水西會濝水(一作右會)。河水又東,過平陰縣北,湛水從北來注之。河水又東,徑河陽縣故城南。河水又徑臨平亭北。河水又東,徑洛陽縣北。河水又東,徑平縣故城北。河水又東,氵貝水入焉。又東,沛水注焉。又東,過鞏縣北,洛水從縣西北流注之。又東,過成皋縣北,濟水從北來注之。河水又徑黃馬坂北。河水又東,徑旋門坂北。河水東,徑成皋大伾山下。河水南,對玉門。河水又東,合汜水。河水又東,徑板城北。河水又東,徑五龍塢北。又東,過滎陽縣,蒗蕩渠出焉。河水又東北,徑卷之扈亭北。河水又東,徑八激堤北。河水又東,徑卷縣北。河水又東北,徑赤岸固北,而東北注之。又東北,過武德縣東,沁水從之。東,至酸棗縣西,濮水東出焉。河水又東北,通謂之延津。河水又徑東,燕縣故城北,則有濟水自北來注之。河水又東,淇水入焉。又東,徑遮害亭南。河水又東,右徑滑臺城。又東北,過黎陽縣南。河水自津東北,徑涼城縣。河水又東北,徑伍子胥廟南。河水又東北,為長壽津。故瀆東北,徑戚城西。故瀆又徑繁陽縣故城東。北,徑陰安縣故城西。故瀆又東北,徑昌樂縣故城東。故瀆又東北,徑平邑郭西。又東北,徑元城縣故城西。北,而至沙丘堰。至于丈陸北,播于九河。河之故瀆,自沙丘堰南分,屯氏河出焉。河水故瀆東北,徑發干縣北城西,又屈徑其北。大河故瀆又東,徑貝丘縣故城南。大河故瀆又東,徑甘陵縣故城南。大河故瀆又東,徑平原縣故城西,而北絕屯氏三瀆。北,徑繹幕縣故城東北,西流徑平原鬲縣故城西。大河故瀆又北,徑修縣故城東。又北,徑安陵縣西。大河故瀆北出,為屯氏河,徑館陶縣東,東北出。左瀆又北,徑經城東繚城西,又徑南宮縣西北,注絳瀆。右瀆又東北,徑廣宗縣故城南。又東北,徑界城亭北。又東北,徑長樂郡武強縣故城東。又東北,徑廣川縣,與水故道合。又東北,徑廣川縣故城西。又東,徑棘津亭南。張甲故瀆又東北,至修縣東會清河。屯氏別河東,枝津出焉。東,徑信成城南。又東,徑清陽縣故城南,清河郡北。又東北徑陵鄉南。又東北,徑東武城縣故城南,又東北,徑東陽縣故城南。屯氏別瀆又東北,徑清河郡南。又東北,徑清河故城西。屯氏別河北瀆東,徑繹幕縣故城南。東,邑大河故瀆。又東北,徑平原縣枝津北出,至安陵縣遂絕。屯氏別河北瀆又東北,徑重平縣故城南。屯氏別河北瀆又東,入陽信縣,今無水。又東,為咸河。東北流,徑陽信縣故城北。屯氏別河南瀆自平原東,絕大河故瀆,又徑平原縣故城北。東北,枝津又出。東北,至安德縣界東,會商河。屯氏別河南瀆又東北,于平原界,又有枝渠右出,至安德縣遂絕。屯氏別河南瀆,自平原城北首,受大河故瀆東出,亦通謂之篤馬河。東北,徑安德縣故城西。又東北,徑臨齊城南。始又屈徑其城東故瀆,廣西四十步。又東北,徑重丘縣故城西。又東北,徑西平昌縣故城北。又徑般縣故城北。東,徑樂陵縣故城北。又東北,徑陽信縣故城南,東北入海。屯氏河故瀆自別河東,徑甘陵之信鄉縣故城南。屯氏故瀆又東,徑甘陵縣故城北,徑靈縣北。又東北徑俞阝縣,與鳴犢河故瀆合,上承大河故瀆于靈縣南。東北,徑靈縣東,東入俞阝縣,而北合屯氏瀆。又東北,右過衛國縣南。又東北,過濮陽縣北,瓠子河出焉。河水東,徑鐵丘南。河水東北流,而徑濮陽縣北,為濮陽津。河水又東北,徑衛國縣南。東,為郭口津。河水又東,徑鄄城縣北。河水又東北,徑范縣之秦亭西。河水又東北,徑委粟津,左會浮水故瀆。故瀆東,絕大河。故瀆東,徑五鹿之野。浮水故瀆又東北,徑國邑。又東,徑衛國縣故城南古斟觀。浮水故瀆又東,徑河牧城而東北出。又東北,入東武陽縣,東入河,又有漯水出焉。河水又東,徑武陽縣東,范縣西,而東北流也。又東北,過東阿縣北。河水于范縣東北流,為倉亭津。河水又歷柯澤,徑東阿縣故城西而東北出,流注。又東北,過茌平縣西。河自鄧里渠東北,徑昌鄉亭北,徑碻磝城西。河水又與鄧里渠水,上承大河于東阿縣西。東,徑東阿縣故城北。又東北,徑臨邑縣,與將渠合。又北,徑茌平縣東,臨邑縣故城西,北流入于河。河水又東北流,徑西瀆津。又東北,過高唐縣界。
漯水
漯水又東北,徑清河縣故城北。漯水又東北,徑文鄉城東南。又東北,徑博平縣,右與黃溝同注川澤。又東,徑文鄉城。又東南,徑王城北。黃溝又東北,徑左與漯水隱覆,勢鎮河陸。東出于高唐縣,大河右迤,東注漯水矣。漯水又東北,徑援縣故城西。漯水又徑高唐縣故城東。漯水又東北,徑漯陰縣故城北。漯水又東北,徑著縣故城南。又東北,徑崔氏城北。漯水東南,徑東朝陽縣故城南。漯水又東,徑漢征君伏生墓南。漯水又東,徑鄒平縣故城北。又東北,徑界東鄒城北。漯水又東北,徑建信縣故城北。漯水又東北,徑千乘縣二城間。又東北,為馬常土冗。又東北,過楊墟縣東,商河出焉。商河又北,徑平原縣東,又徑安德縣故城南。又東北,徑昌平縣故城南。又東,徑般縣故城南。又東,徑樂陵縣故城南。商河又東,徑初鄉縣故城南,沙溝水注之。商河又東北流,徑馬嶺城西北,而流屈而東注,南轉徑城東。商河又東北,徑富平縣故城北。商河又分為二水,南水謂之長聚溝,北水世又謂之白薄瀆。大河又東北,徑高唐縣故城西。大河又北,徑張公城臨側河湄。河水又北,徑平原縣故城東。大河右溢,世謂之甘棗溝。故瀆又東北,歷長堤徑溫陰縣北,河水又東北,徑陽阿縣故城西。又東北,過漯陽縣北。河水自平原,左徑安德城東,而北為鹿角津,東北徑般縣樂陵初鄉,厭次縣故南厭次河。河水又徑漯陽縣故城北。河水又東北,為漯沃津。河水又東,徑千乘城北。又東北,過黎城縣北。又東北,過甲下邑,濟水從西來注之,又東北,入于海。河水又東,分為二水,枝津東徑甲下城南,東南歷常沇注濟。
汾水
汾水出太原汾陽縣北管涔山。東海,過晉陽縣東,晉水從縣東南流注之。又南,洞渦水從東來注之。又南,過大陵縣東。又南,過平陶縣東,文水從西來流注之。又南,過寇爵津。又南,入河東界。又南,過永安縣西。又南,過楊縣東。西南,過高梁邑西。又南,過平陽縣東。又南,過臨汾縣東。又屈從縣南西流。又西,過長修縣南。又西,過皮氏縣南。又西,至汾陰縣北,西注于河。
澮水
澮水出河東絳縣東澮交東高山。西,過其縣南。又西南,過祁宮南。又西,至王橋,注于汾水。
涑水
涑水出河東聞喜縣東山黍葭谷。又西,過周陽邑南。又西南,過其縣南。又西南,過安邑縣西。又南,過解縣東。又西南,注于張陽池。
文水
文水出大陵縣西山文谷東。到其縣,屈南到平陶縣東北,東入于汾。
原公水
原公水出茲氏縣西羊頭山東。過其縣北,又東,入于汾。
洞渦水
洞渦水出沾縣北山。西,過榆次縣南。又西,到晉陽縣南。西,入于汾,出晉水下口者也。
晉水
晉水出晉陽縣西縣壅山。又東,過其縣南。又東,入于汾水。
湛水
湛水出河內軹縣西北山。東,過其縣北。又東,過皮縣之北。又東,過毋辟邑南。又東南,當平陰縣之東北。南,入于河。
濟水
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為沇水。又東,至溫縣西北,為濟水。又東,過其縣北。屈從縣東南流,過墳城西。又南,當鞏縣北。南,入于河,與河合流。又東,過成皋縣北。又東,過滎陽縣北。又東,至北礫磎南。東出,過滎陽北。濟水又東,徑西廣武城北。濟水又東,徑東廣武城北。濟水又東,徑敖山北。濟水又東,合滎瀆。濟水又東,徑滎陽縣北。濟水又東南,礫石溪水注之。濟水又東,索水注之。又東,過陽武縣北。濟水又東北流,南濟也,徑陽武縣故城南。濟水又東,徑封丘縣南。濟水又東,徑東昏縣故城北。濟水又東,徑濟陽縣故城南。又東,過封丘縣北,北濟也。濟水又東,徑原武縣故城南。濟瀆又東,徑酸棗縣之烏巢澤北。又東,過平丘縣南,北濟也。濟水者,又東,過濟陽縣,北濟也。又東,過冤昫縣南。又東,過定陶縣南,南濟也。濟水又東北,荷水東出焉。濟水又東,徑秦相魏冉冢。濟水又東北,徑定陶恭王陵南。濟水又東北,徑定陶縣故城南。又屈從縣東北流,南濟也。濟水又東,至乘氏縣西,分為二,南為荷水,北為濟瀆。北濟又東北,徑冤眴縣故城北。又東北,與濮水。濟水故瀆又北,右合洪水。又東北,過壽張縣西界,安民亭南,汶水從東北來注之。濟水又北,徑須朐城西。濟水又徑微鄉東。又北,過須昌縣西。濟水又北,徑漁山東,左合馬頰水。濟水自魚山北,徑清亭東。又北,過谷城縣西。濟水又北,徑周首亭西。又北,過臨邑縣東。濟水又北,徑平陰城西。濟水又東北,至坦苗城西。又東北,過廬縣北。濟水又徑廬縣故城北。濟水又東北,與中川水合。濟水又東北,右會玉水。濟水又東北,濼水出焉。濟水又東北,華不注山。又東北,過臺縣北。濟水又東北,合芹溝水。又東北,過菅縣南。又東,過梁鄒縣北。又東北,過臨濟縣南。濟水又東北,迤為淵渚,謂之平州。濟水又東北,徑樂安縣故城南。又東北,過利縣西。又東北,過甲下邑,入于河。又東北,入海。其一水東流者,過乘氏縣南。又東,過昌邑縣北。又東過金鄉縣南。又東,過東緡縣北。濟水又東,徑漢平狄將軍扶溝侯淮陽米鮪冢。又東,過方與縣北,為菏水。濟水東,徑重鄉城南。菏水又東,過湖陸縣南。東,入于泗水。又東,南過沛縣東北。又東,南過留縣北。又東,過彭城縣北,睢水從西來注之。濟水又南,徑彭城縣故城東。又東南,過徐縣北。又東,至下邳瞧陵縣南,入于淮。
清水
清水出河內修武縣之北黑山。東北,過獲嘉縣北。又東,過汲縣北。又東,入于河。
沁水
沁水出上黨沮縣謁戾山。南,過谷遠縣東。又南,過猗氏縣東。又南,過陽阿縣東。又南,出山,過沁水縣北。又東,過野王縣北。又東,過周縣北。又東,過邢丘。又東,過武德縣南。又東南,至滎陽縣北。東,入于河。
淇水
淇水出河內隆慮縣西大號山。又東,過內黃縣南,為白溝。屈從縣東北,與洹水合。又東北,過館陶縣北。又東北,過清淵縣西。又東北,過廣宗縣東,為清河。又東北,過東武城縣西。又北,過廣川縣東。又東,過修縣南。又東北,過東光縣西。又東北,過南皮縣西。又東北,徑浮陽縣西。又東北,過氵歲邑北。又東北,過鄉邑南。又東北,徑窮河邑南。又東北,過漂榆邑,入于海。
蕩水
蕩水出河內蕩陰縣西山東。又東北,至內黃縣,入于黃澤。
洹水
洹水出上黨泫氏縣。東,過隆慮縣北。又東北,出山,徑鄴縣南。又東,過內黃縣北。東,入于白溝
濁漳水
濁漳水出上黨長子縣西,發鳩山之漳水焉。東,過其縣南,屈從縣東北流注。又東,過壺關縣北。又東北,過屯留縣、潞縣北。又東,過武安縣。又東,出山,過鄴縣西。又東,過列人縣南。又東北,過斥漳縣南。又東北,過曲周縣東。又東北,過鉅鹿縣東。又北,過堂陽縣西。又東北,過扶柳縣北。又東北,過信都縣西。又東北,過下博縣之西。又東北,過阜城縣北。又東北,至昌亭,與雽池河會。又東北,至樂成陵縣,別出北。又東北,過成平縣南,合清河。又東北,過章武縣西。又東北,過平舒縣南。東,入海。
清漳水
清漳水出上黨沾縣西北少山大黽谷。南,過縣西,又從縣南屈。東,過涉縣西,屈從縣南。東,至武安縣南黍窖邑,入于濁漳。
易水
易水出涿郡故安縣閻鄉西山。東,過范陽縣南。又東,過容城縣南。又東,過安次縣南。又東,過束州縣南。東,入于海。
氵寇水
滱水出代郡靈丘縣高氏山。南,過廣昌縣南。又東南,過中山上曲陽縣北,恒水從西來注之。又東,過唐縣南。又東,徑安喜縣南。又東,過安國縣北。又東,過博陵縣南。又東北,入于易。
圣水
圣水出上谷。東,過良鄉縣南。又東,過長鄉縣北。又東,過安次縣南。東,入于海。
巨馬水
巨馬河出代郡廣昌縣淶山。東,過縣北。又東南,過容城縣北。又東南,至泉州縣西南。東,入八丈溝。又南。又東,過勃海東平舒縣北。東,入于海。
濕水
濕水出雁門陰館縣。東北,過代郡桑干縣南。又東,過涿鹿縣北。又東南,出山,過廣陽薊縣北。又東,至漁陽雍奴縣西。入笥溝。
濕余水
濕余水出上谷居庸關東。又東,流過軍都縣南。又東,流過薊縣北。又北,屈東南至狐奴縣西,入于沽河。
沽水
沽河從塞外來。南,過漁陽孤奴縣北。西南,與濕余水合,為沽河。又東南,至雍奴縣西笥溝。又東南,至泉州縣,與清河合。東,入于海。清河者,泒河尾也。
鮑丘水
鮑丘水從塞外來。南,過漁陽縣東。又南,過潞縣西。又南,至雍奴縣北。屈東,入于海。
濡水
濡水從塞外來。東南,過遼西令支縣北。又東南,過海陽縣西。南,入于海。
大遼水
大遼水出塞外衛白平山。東南,入塞,過遼東襄平縣。又東南,過房縣西。又東,過安市縣。西南,入于海。又,玄菟高句麗縣有遼山。
小遼水
小遼水所出。西南,至遼隧縣,入于大遼水也。
氵貝水
氵貝水出樂浪鏤方縣。東南,過于臨氵貝縣。東,入于海。
洛水
洛水出京兆上洛縣舉山。洛水又東,戶水注之。洛水又東,得乳水。洛水又東,會于龍余之水。洛水又東,門水出焉。洛水又東,徑熊耳山北。東北,過廬氏縣南。洛水徑陽渠關北。洛水又東,徑廬氏縣故城南。洛水東,與高門水合。洛水又東,松楊溪水注之。洛水又東,庫谷水注之。又東北,過蠡城邑之南。又東,過陽市邑南。又東北,過于父邑之南。洛水又東,渠谷。又東北,過宜陽縣南。洛水又東,徑宜陽縣故城南。又東北,出散關南。洛水又東,枝瀆左出焉。又東北,過河南縣南。又東,過洛陽縣南,伊水從西來注之。又東,過偃師縣南。洛水又北,陽渠水注之。洛水又東,徑訾城北。又東,羅水注之。又東北,過鞏縣東。又北,入于河。洛水又東北流,入于河。
伊水
伊水出南陽縣西蔓渠山。東北,過郭落山。又東北,過陸渾縣南。又東北,過新城縣南。又東北,過伊闕中。又東北,至洛陽縣南。北,入于洛。
氵廛水
瀍水出河南谷城縣北山。東,與千金渠合。又東,過洛陽縣南。又東,過偃師縣。又東,入于洛。
澗水
澗水出新安縣南白石山。東南,入于洛。
谷水
谷水出弘農黽池縣南土番冢林谷陽谷。東北,過谷城縣北。又東,過河南縣北。東南,入于洛。
甘水
甘水出弘農宜陽縣鹿蹄山。東北,至河南縣南。北,入洛。
漆水
漆水出扶風杜陽縣俞山東。北,入于渭。
浐水
浐水出京兆藍田谷。北,入于灞。
沮水
沮水出北地直路縣東。過馮翊衤殳衤羽縣北。東,入于洛。
渭水
渭水出隴西首陽縣渭谷亭南鳥鼠山。又北,過襄武縣北。又東,過犭原道縣南。又東,過冀縣北。又東,過上邽縣。又東,過陳倉縣西。又東,徑武功縣北。又東,芒水從南來流注之。渭水又東,過槐里縣南。又東,澇水從南來注之。渭水又東北,徑黃山宮南,就水注之。渭水又東,合田溪水。渭水又東,徑槐里縣故城南。渭水又東,合甘水。又東,豐水從南來注之。渭水又東,北與鎬水合。渭水又東北,徑渭城南,而沈水注之。又東,過長安縣北。渭水又東,與沈水枝津合。渭水又徑長安城北。又東,過華陰縣北。又東,過鄭縣北。又東,過霸陵縣北,霸水從縣西北流注之。東,入于河。
漾水
漾水出隴西氐道縣山番冢山。東,至武都沮縣,為漢水。又東南,至廣魏白水縣西。又東南,至葭萌縣東北,與羌水合。又東南,過巴郡閬中縣。又東南,入漢川江津縣。東南,入于江。
丹水
丹水出京兆上洛縣西北冢嶺山。東南,過其縣南。又東南,過商縣南。又東南,至于丹水縣,入于汋。
汝水
汝水出河南梁縣勉鄉西天息山。東南,過其縣北。又東南,潁川郟縣南。又東南,過定陵縣北。又東南,過郾縣北。又東南,過汝南上蔡縣西。又東南,過平輿縣南。又東,至原鹿縣。南,入于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