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靜泰撰
夫文字即解脫真場。摽不二之宗。名句稱波若玄扄。開唯一之路。是以法籍馳簡。詔百億而同文。至教驅轍。環大千而共軌。玉箱花題。炳發天城。金牒寶詞。昭彰龍宇。自悲云西起。慈液東飛。肇漸昭于周星。終大明于漢日。蘭騰郁乎首唱。竺什欣然嗣武。于是三乘警轡八藏張門。懸二耀之高暉。亙兩儀之長久。曩屬當涂。龍駭典午。鳧驚函谷。風[雨/埋]道鏡如隱。金凌水斗。性珠俄逸。遂有論參經語。疏涉論名。乘紊大小。教齊凡圣。亦有黃巾之丑?;烨f釋為同源。素褐之首。格儒佛為泒緒。叨天侮圣。肆虐胸襟。顏子摽光凈之談。尼父榜儒童之稱。進退惟谷。首尾陷機。竊負神器。偷安智識。波旬妄說。邪辯亂真。疑偽之興寔由于此。庸庸之輩。握魚目而[禾*禺]驪珠。皎皎之流。揚濁涇而分清渭。開士所以扼腕高僧以之長息者也。晉道安創裁目錄。齊法上亦為條例。非無小異。張置大同。莫不以單譯居第一。重翻處第二。梵集配第三。別生安第四。疑偽充第五。位雖列五繕寫唯三。良以別生與本部不殊。疑偽固非留限。芟夷蕪穢。洗拂塵瑕。坦矣法疇。差無稂莠。我皇馭歷。道應天飛。廓五梵而論都。奄四州而作后。披十善以陶化。憑五衍而貞風。廣樹仁祠。大隆教義。顯慶年際西明寺成御造藏經。更令隱煉區格盡爾無所間然。律師道宣又為錄序。殷因夏禮無革前修。于三例外附申雜藏。即法苑法集高僧僧史之流是也。頗以毗贊有功。故載之云爾。皇太子列耀紫微。承扉閶闔。銑華云蔚。瑤躬岳峙。內精七凈。外暢九言。挹梓圖恭。佩瑜端孝。爰崇凈域薦祉二皇。元良三寶。永貞四眾。龍朔三年正月二十二日。敕令于敬愛道場寫一切經典。又奉麟德元年正月二十六日。敕取履味沙門十人?;莞琶饔裆癫斓烙义涞取2⑦x翹楚尤閑文義。參覆量挍首末三年。又置官寮是涂供給。敕使洛州長史銀青光祿大夫南康郡開國公韓威。判官洛州司功參軍李亮。臺使鄭州司士參軍盧行訥。判官王屋縣尉鄭祖均等。精加撿覆。寫舊經論。七百四十一部。二千七百三十一卷。又寫大唐三藏法師新譯經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合新舊八百一十六部。四千六十六卷入藏。其有古來有目而無本者。合三百八十二部。七百二十五卷。隨訪隨寫。真所謂偉哉法寶。內外無瑕。洞矣法流皎鏡深淺。純一無雜具足清白而已哉。并毫疏寒兔。紙落秋蒲。題華碧字。軸貞香木。所冀天衣銷石不墜斯文。地墨窮界微言尚在。紹隆之福囑累之功。伏惟皇帝繼天理物。乘虬制寓。河砂衍壽。海滴覃基。中宮葛蕈固本。摎木垂芳。曦魄清襟。虹電流感。儲君儀風。象室晅日。春居道契吟銅睟溫。玉裕宸柯。帝萼藩國。維城內采外寮肅朝。清野霄形。荷法橋之濟。永隔邪津。履識承惠炬之輝。長遵正術。靜泰不惟鄙昧。輒撰斯文。敢事加損。還循舊轍。三章久布。畫一承風。明誠古人。請祛雜藏。恐文溺質用除濫觴。合成五卷。次之于左。
隋沙門法經等撰·都合二千二百一十九部六千九百九十四卷。
·單本(源來一本更無別翻) 合四百四十一部二千七百八十三卷
右第一卷。
·重翻(本是一經或有二重翻者乃至六重翻者) 合三百二十四部一千一百一十六卷
·賢圣集傳(賢圣所撰翻譯有源) 合五十部一百八十六卷(二千七百八十九紙)
右第二卷。
·已前二卷三分 合八百一十九部四千八十六卷。
·入藏見錄六百八十九部二千五百三十二卷。仁壽二年。勘定三十一部一百五十八卷。貞觀九年。奉行二十部二十一卷。貞觀九年。于闕本內訪得入藏。翻得六十部。六百七十卷。貞觀已來玄奘見所翻。顯慶四年西明寺奉敕寫經。具錄入目施。一十五部六百六十四卷。顯慶已來玄奘法師后所譯得龍朔三年敬愛寺奉敕寫經具錄入藏。
·別生(于大部內抄出別行) 合八百一十部一千二百八十八卷
右第三卷。
·疑偽(名雖似正義涉人造) 合二百八部四百九十六卷
右第四卷。
·已前二卷二分 合一千一十八部一千七百八十三卷不須鈔寫。
·闕本(舊錄有目而無經本) 合三百八十二部七百二十五卷 請訪
右第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