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欧美大码aⅴ在线播放-日本欧美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本女同在线观看-日本女同在线-国产日韩在线-国产日韩视频一区

《第八卷 唐 吳 南唐 吳越》江蘇省通志稿金石志繆荃孫作品集

善寧寺鐘銘款在丹陽城內(nèi)車寺

拓本高一尺二寸七分。八面刻,正書。四寬四狹,寬上一尺六寸七分,下一尺九寸,廣四寸八分。

女弟子王十四娘請鐫智炬如來破地獄真言真言不錄。第一面。

攝尉儒林郎前行丹楊縣尉盛□臻。第二面。  將仕郎守潤州丹楊縣丞獨孤岳。  承奉郎潤州丹楊縣令李元翊。  浙江西道搬運□上供錢物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守□王友羽林軍將軍知軍事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趙巖。第三面。  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前守威王友兼御史中丞上柱國杜玄卿。  朝議郎使持節(jié)岳州諸軍事前岳州刺史柱國賜緋魚袋薛位。第四面。翊麾校尉前守右千牛備身周鄰。第五面。  祭酒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周珙。  武寧軍節(jié)□□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下泐  將仕郎守國子四門博士周下泐  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周下泐  大夫檢校右散騎常侍守右武衛(wèi)將軍鎮(zhèn)海軍節(jié)度后樓決勝軍使銀青光祿下泐  浙江西道監(jiān)軍使通議大夫守內(nèi)侍省內(nèi)侍員外置同正員上柱國賜紫金魚袋第五尋禮。第六面。  監(jiān)軍副使朝議郎行內(nèi)侍省宣闈局令員外置同正員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李  監(jiān)軍判官將仕郎行內(nèi)侍省內(nèi)府丞員外置同正員上柱國郭齊述。  監(jiān)軍判官登仕郎行內(nèi)侍省內(nèi)府丞員外置同正員上柱國魚希巖。  監(jiān)軍判官□□郎行內(nèi)侍省內(nèi)府丞員外置同正員上柱國文丞庾。  前下泐郎御史里□□崔軻第七面。上泐太守下泐崔下泐  上泐御史賜緋魚袋陸諤。  上泐兼侍御史賜緋魚袋崔  上泐檢校尚書水部郎中下泐  上泐部員外郎兼侍御郎中兼御史大夫賜紫金魚袋  判官□□□檢校尚書吏部下泐  上泐持節(jié)潤州諸軍事兼潤州刺史上柱國□國公食邑三十戶下泐  上泐中書門下平章事下泐鎮(zhèn)海節(jié)度下泐管內(nèi)宮田并諸下泐  上泐弟子僧下泐第八面。  僧元慶下泐  僧行下泐僧德規(guī)、僧師約、僧行國、僧敬、僧□金、僧敬  僧行賓,下泐  僧下泐僧契天、僧行琎、下泐書□□國下泐當寺徒眾僧下泐都住持功德留下泐大德寺禪師奏請詩鐘僧下泐上座僧下泐主僧下泐僧  行芳直歲僧可、典座僧連寧、都維僧德玄。敕於本□建鑄銅鐘一口,重一千五百斤。都料劉昱、董璋。

維唐中和三年歲次癸卯九月甲子朔十三日丙子,潤州丹楊縣朝  銀青大夫下泐

同治十年元旦,阻雪丹陽,賃車未得,同人游普寧寺。巨鐘在地,深綠如玉,銘字甚多,為唐中和二年王十四娘造。書體道麗,亦鐘紹京王行滿之亞。《譚獻復堂日記》

按此鐘從未著錄,自見此記,遣打碑人范姓拓得。普寧寺晉咸康五年王珣舍宅為之,本名顯揚,唐改名朝陽。咸通中建僧伽塔,宋祥符中賜今額。唐丹陽令李元翊。可據(jù)補縣志,后樓軍周寶所建,即逐寶者。

泰州殘經(jīng)幢

拓本止存段五面,每面高一尺,廣四寸五分。正書,六行,行十一字,字徑六分許。

寺主僧惟實  都維那僧敬留  院主僧居誨

鐫造匠陳瓊  李制

信士東莞臧繼之舍己有財寶造大佛頂陀羅尼幢序  從儒述

百劫終因,方期至覺。先標大愿,利及有孫,持危扶巔,生善減惡,是稱方便之用,故曰能仁大師。大佛頂者如來,於首楞嚴巖山印定心地。先說二十五部,為內(nèi)護外護十信十回向為前心后心。假如傾山竭海,分災回天覆地之難,不□□句下缺

揭諦真言經(jīng)不錄。

按此幢泰州新出土。

王夫人殘志

拓本高五寸,廣九寸五分。正書,八行,行字不等。

上缺王夫人墓志銘并序

上缺氏吳郡人也。稟質貞缺三徒有義,四德無虧。玉缺三忽遘彌留日侵纏缺正月廿八日終于缺歲次庚戊二月廿七缺西北七里武丘山缺二人,長子珣,次子缺恐陵俗下缺

右王夫人殘碑,的系明初氈蠟,惜無紀元可考。碑云長子王珣,即《桓溫傳》中所稱短主簿。今流俗附會東山土地,蓋因讓宅事云。《訪碑錄》列之唐代,不誤。文中避虎為武,明是唐物,不得以珣字為短簿刻也。

戴叔倫神道碑在金壇南門外

拓本連額高七尺四寸,廣二尺八寸。碑字漫漶,額正書四行,行二字。

唐故公神道之碑

石碧軒三大字,在上元棲霞寺

拓本高二尺七寸,廣七寸。正書。

石碧軒大唐景子立秋

佛弟子□□□造陀羅尼經(jīng)幢在句容

拓本高三尺五寸,廣五寸五分。八面。行書八行,字不能記。

佛頂陀羅尼經(jīng)不錄

朔十六日辛未

龍興寺陀羅尼經(jīng)幢在元和財帛司堂

拓本高一尺三寸,廣四寸五分。八面,每面正書八行。上缺。止存二十六字。

陀羅尼經(jīng)經(jīng)不錄

龍興寺佛殿前樹立,永充供養(yǎng)。

僧文規(guī)

按龍興寺唐幢,止存下截尺五六寸,在郡城內(nèi)財帛司廟北。龍興寺,志乘失載。考郡志,寺在吳縣西南,梁朝置。紹興中,於官倉瓦礫得房琯所作寺碑,韋卿再立石。今寺規(guī)模甚隘,已非舊址,碑亦訪之不獲。文載志中,尚可考耳。《吳郡金石目》

衡陽寺殘經(jīng)幢在上元本寺

幢上截殘佚,僅存幢座,八面。拓本約高一尺,廣八寸。正書,行數(shù)字數(shù)不記,字徑七分。

上缺上元句容兩縣上缺仁開寧惟信上缺等鄉(xiāng)眾信上缺左街資福院上缺生七齋一十一會造上缺姓名如后:

右一面。

會前    錢褒、錢  賡  、錢廣、錢  急  、錢杲、錢紳、錢十二娘、姚六娘、錢六娘、方五娘、戴五娘、錢周、魏爽、魏厚、謝暉、楚鐸、王謙、魏瑗、陳皓、魏  皆  、竇大娘

右一面。

□□、□三娘、魏度、魏忄、□□、劉慎徽、劉巖、于□、高交、張儼、朱雅、□駢、吳  偕  、王十三娘、賀七娘、□三娘、錢厶、張大娘、蕭  瑤  、會首□王公運、王□古、王勤、王蛟、成及、王詢、徐  額  、嚴大娘、魏四娘、王六娘、周三娘、薛十六娘  會首□柳遇

右一面。

王郃、蘇玢、陸暉、趙容、吳立、嚴暉、陳彳磷、姜蘊、李二娘、賈四娘、平二娘、李三娘、吳二娘、韓七娘、賀九娘、薛三娘、馮九娘、張九娘、陳大娘、王四娘、戚二娘、吳大娘、任六娘、蘇十二娘、陳安、蘇十六娘  會首□李承選、譚 郃、 珂、李公政、陳修、王偉、李珪、李憙、譚珙

右一面。

譚玼、譚廣、譚皓、吳廓、李纻、李言、戴三娘、虞六娘、王三娘、紀五娘、李八娘、會首□閭丘逸、到鄴、萬蘊、丘實、謝、馮珂、謝袞、謝郝、韋皎、李太、萬侃、徐求、趙厚、幸三娘、嚴六娘、薛大娘、平二娘、王二娘、謝四娘、紀四娘、會首□倪實

右一面。

劉徹、張宣、賀政、董鄴、陳侑、瞿章、方陵、姜五娘、路二娘、蔣二娘、王大娘、戴大娘、□三娘、盧超、張二娘、馬太、孟二娘、會首□賈如顥、王鄴、呂朗、呂厚、瞿稠、王昭、賈、翟裕、賈滔、呂彥爽

右一面。呂朗呂厚“呂”先刻作“李”,后改刻“呂”,蓋於兩李字上。

賀裒、賈玫、高滔、賈安、侯王、賀告、李昭、吳裕、高賓、賈興、晉二娘、薛三娘、鞠二娘、賈十四娘、王五娘、張八娘、賀五娘、王八娘、趙二娘、馮大娘、劉大娘、王四娘、會首□蘇王、蘇環(huán)、于宙、嚴珍、蘇□、魏益、姜珂、嚴廣、魏忄

右一面。

籍訓、倪宏、倪巖、倪霸、李宿、辛暉、辛實、辛玼、□珣、辛朋、辛昭、湯禮、□十一娘、易求、馮彥、范景球、范詳、李四娘、楊四娘、路大娘、氿寶、何□、陳璋、□真、宮思、□及、李貽范、□□娘、吳一娘

右一面。

丙申二月,拓碑人於衡陽寺內(nèi)得經(jīng)幢座三,偏刻當時奉佛人等姓名,高廣書勢無少異,經(jīng)文當刻在上截,今并殘佚,年月失考。按嚴記《待訪目》:攝山經(jīng)幢,咸通九年立,目見陳毅《棲霞山志》。棲霞寺三種三幢,保大間立,在山門外,目見金鑾《棲霞志》。衡陽寺經(jīng)幢目,見《梵剎志》,列南唐末。今此三幢既不在棲霞山門外,其非所云保大間立者可知。初亦疑為南唐時物,即所云目見《梵剎志》者,及以幢首所題左街資福院考之,《新唐書·百官志》:貞元四年,置左右街大功德使,總僧尼之籍,玄秘塔碑稱左街僧錄,與此正合。陳毅《攝山志》引《金陵志》云:衡陽寺在上元清風鄉(xiāng),《乾道志》:衡陽資福禪院,去城東北四十里,即古寶城寺基,唐天祐三年,徐溫重建,題今額。天祐為唐昭宣帝年號,此幢尚稱資福院,自必立於天祐三年以前。唐初江寧縣隸潤州,后改歸化,又名金陵,名白下,肅宗上元二年,乃定名上元。五代因之。南唐始分置江寧,并為江寧府治。此幢稱上元、句容兩縣,而不及江寧,亦可為唐末所立之證。《攝山志》云:去攝山里許有衡陽寺,為棲霞下院。石幢刻大唐國號,字畫遒微,今諦玩之,樸厚而隱秀,非五季以還書手所敢及。嚴氏所云攝山經(jīng)幢咸通九年立者,當即指此,其不有云三者,或當時記載有誤。三種之幢,實屬咸通,而非保大,且在衡陽寺內(nèi),而不在棲霞山門外,未可知耳。金陵古碑,亂后僅有存者,一旦得三唐石,為之歡喜無量。“  堅  ”字不可識,是姓甚奇。“劉作“釗”“憙”作“憙”,并俗省,“ ”疑“琛”字。《續(xù)江寧石刻記》

衡陽寺殘經(jīng)幢在上元本寺

幢座八面,拓本高廣。正書大小,與前幢同。

清風龍城長寧惟信開寧宣義慈仁寺缺鄉(xiāng)及坊郭男女弟子共結茲會。具名如后:會首    錢褒、錢 、錢  、錢悟、錢暐、錢綰、錢□、楚廓、吳十娘、吳七娘、會首    魏爽、魏祈、魏□、魏度、魏悟、魏祈、吳□、劉賞、陳  、秦惲、鄭□

右一面。

蘇三娘、□大娘、王二娘、夏十娘、會首    戴勍、戴庠、戴□、戴廙、吳翰、吳儼、王□、于大娘、吳三娘、孟五娘、吳□、戴十娘  會首    周□、周□、周彥雄、周□隨、周□、王□、夏  瑤  、孫□、王□、

右一面。

賈十二娘、孫廿五娘、嚴廿二娘    會首    王信、王賞、王實、王弘審、許十、朱九娘、任緒、任祐、任袞、任裕、任頊、任權、任□、任太、蘇三娘、吳寀、吳郁、右  、翟五娘、陳六娘、王七、□四娘、王四娘、嚴□

右一面。

□及、蘇王、王阝、嚴  瑙  、嚴祐、嚴□、嚴琎、嚴侃、嚴詡、王造、王宗、王晊、陳福、陳郁、陳  永  、陳琮、魏隱、許敬、于琛、陸□、平惲、陳安、時洪、詹緒、趙旺、軍  、張大娘、陳三娘、趙三娘、三娘、李七娘、蘇三娘

右一面。

明大娘、上元縣舜澤坊顧十三娘、會首    唐暉、王昭、王乂、楊琮、李知遇、劉纓、吳圭、湯任、董祐、倪寓、孫綰、董瑤、張恂、周二娘、許大娘、丁四娘、馬四娘、張三娘、丘二娘、七娘、會首

王彥璋、陳晃、夏宙、彭審

右一面。   

陳慶、陳言、魏□、楚□、錢日、吳止、王謙、陳賓、陳朗、謝日、謝暉、李暉、湯五娘、會首、劉□、王卅二娘、高、吳全、朱□、陳逵、甘諗、陳環(huán)、丁瑜、孔一娘、丁圭、會首    錢綸、錢□

右一面。

劉□、施□、唐慎、陶嵩、王文德、李存、丁超、周、張?zhí)⒅旌椤⒍∪⒏稹⒉艽竽铩钏哪铩橇⒛铩ⅰ醮竽铩⒐偎哪铩⑹┮荒铩㈥懘竽铩⒃S六娘、王大娘、會首    曹□、曹□、高□、后有泐行。

右一面。

前有泐行。

賈木、賈惲、賈□、賈安、賈琮、賈□、□□、賈環(huán)、賈駢、賈□、張駢、呂臣顥、賀□、□圭、王子銖、王琮、呂□、□五娘、張三娘、吳七娘、王□娘

右一面。

按“寀、 、、 ”四字不可識,前幢有高交,“”疑即“交”之訛,“”疑“官”字。

衡陽寺殘經(jīng)幢在上元本寺

幢座八面,拓本高廣、正書大小,與前兩幢同。

前泐一行。

結緣弟子姓名如后:

女弟子吳五娘舍亡兒楊八郎在缺皂羅衫子壹領,資薦生界。楊元爽、王七娘、周五娘、魏三、第一會弟子    王恭、吳□、許述、成歡、成喜、詹緒、任閏

右一面。

會首    丘逸、朱直、丘□、嚴約、丘洧、萬立、祝□、□福、劉綬、馮□、劉□、萬太、謝晃、謝偃、陳□、王十八娘、錢十一娘、楊十二娘、袁廿一娘、譚邰、李□、譚□、言廓、譚德、李琛、李□、李氵、李公政、張珂、劉□

右一面。

□章、戚四娘、張大娘、張十一娘、□□娘、李七娘、董卅二娘、嚴卅娘、□□女  會首□鐸、鎰 、郄鍇、郄練  、□鏢、郄瑜、李宣、馮滿、李□、李晟、鄒□、成旺、段彥琮、王、馮行  瑙  、陳裕、吳可球、蘇、張九娘、韋九娘、賀二娘

右一面。

李頊、紀二娘、鄭七娘、    會首    柳彥璆、田隨、潘圭、潘珣、唐佺、張昭、朱琛、施鄂、季惲、王、王遙、盧超、徐恭、葛約、王  、翟璋、朱七、嚴遇、馮福、劉徹、王十二娘、王大娘、張六娘、劉□

右一面。

會首    許璠、李昌范、王□、孫呈、賈琢、經(jīng)超、易□、朱元、易儉、陳臻、陳暉、楊匡己、陳瑜、劉彥瑙、劉四娘、陳四娘、高二娘、辛六娘、王十四娘、張五娘、孫大娘、陳六娘、湯三娘、李大娘、八一娘  會首  經(jīng)三娘、口弘遇、袁二娘、李三娘

右一面。

徐三娘、陳四娘、趙十娘、    會首    郝祐、馬祚、劉太、朱忄、王□、馬廣、嚴珂    會首  探  □、陳練、王福、馬廓、馬  缽  、王儉、韓十娘    會首    王皎、王宙、王□、王規(guī)、陳朗、陳惲、王□、□十娘、馬五娘、高三娘、陳□娘

右一面。

吳十五娘、陳隱陳、周琛、廓  、劉韋、劉頊、王表、一綺、王□、刖王契  、平八娘、王十娘會首    王超、許述、王弘、葛宰、王達、王琎、曹□、王珂、陳三娘

右一面。

柳彥璆會下女弟子范十一娘

右一面。只一行,后無字。

按“”當即“”字,婿通字。《金石綜例》云:子婿之稱,始於唐弟五公等題名。此稱兒婿,又石刻中所僅見。“詹”作“”“偃作“偃”“傑”作“”并別字。“偃”字與漢 投阮碑陰同。“”字與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字相近。

    吳

孟璠墓志銘

拓本高一尺八寸二分,廣一尺八寸。自左上至右下字悉漫滅,僅右上一角有字,左下一角存字較多。正書,大約二十四行,行二十余字。

上缺十二年歲次乙亥閏二月壬辰五日下缺  □□馬軍都指揮使金紫光祿大檢下缺

□□孟瑤志銘

□明主王時,忠臣定亂。下缺光后代屬于故平□下缺瑯瑘郡王氏下缺山河每著下缺河下缺,泐一行缺鳳缺班階缺狂兇蕭缺誠專綰缺青史□名光缺田單子俊吹噓武缺渡為世上嘉祥九幽缺纟述而銘曰:□□□□,□□□云,量包河岳。儀彩分明,容□□落。□□□□,□□有忠,無諂無惡。墮雁烏號,斬蛟龍鍔。□□□□,一帶山河,盡曾開拓。其二孝敬奉上,息威臨下,□□王化。定難金批,擒兇鐵馬。清譽標書,神儀入畫。其三□義徇人,心唯倜儻,志在清勤。千征為主,一世榮身。□亟金□,寵□頻新。其四大國喪賢,中霄臀月。驚天柱隳,匡時肘折。君既傷儀,臣唯灑血。淮北江南,流傳英烈。其五

右志曾歸張君丙炎,丙炎跋識數(shù)語,謂焦理堂孝廉定為楊吳天祐十二年物,實朱梁末帝貞明元年也。“貞明”原誤作“貞元”。

今按焦說良是,蓋天祐十二年為乙亥歲,今志云“歲次乙亥”,下云“閏二月壬辰”。考舊五代史梁末《帝紀》及《通鑒·目錄》,是年正閏二月,其三月為辛酉朔,則閏二月自當是壬辰朔。今志雖脫“朔”字,然原文必當作閏二月壬辰朔五日丙申,以此證其為天祐十二年物,更無疑義。然是時晉岐吳三國皆仍用唐天祐年號,此獨知其為吳者,不獨據(jù)出土之地知之也。標題軍上一字雖泐,尚仿佛似國字。《新唐書》楊行密傳載:昭宗時帝以宣州號寧國軍,授行密節(jié)度使,則此志標題當為“寧國軍”三字。《方鎮(zhèn)表》雖載天復三年廢寧國軍節(jié)度使,復為都團練觀察使,然五代史《職方考》仍載宣州為寧國軍之明證,不獨此也。標題署金紫光祿大夫,而無“夫”字,似系脫漏。余按《容齋三筆》載鄂州城北有鐘題志云:大唐天祐二年三月十五日新鑄,勒官階姓名者二人:一日金紫光祿大檢校尚書左仆射兼御史大陳知新;一曰銀青光祿大檢校尚書右仆射兼御史大楊琮。“大”字之下,皆當有夫字,而悉削去者,以楊行密之父名,與夫同音,故諱之云云。今觀此志,亦署曰金紫光祿大檢校,下缺與《容齋三筆》所載鐘款正同,既可證洪氏之說信為不虛,亦恍然於所以不書夫字,乃囚避其父諱之故。然則此志之為楊吳天祐十二年造,尚何疑耶?惟孟璠之名不見史傳,且璠字瘦小,與他字不類,疑系后人加刻,或原刻作孟君墓志銘,亦未可知。又文中有瑯琊郡王氏語,或其人本王姓,而孟璠乃其字耶。以銘詞觀之,則其人乃為將有功者。新舊五代所載,當時重臣握兵柄者,率充都指揮使,則都指揮使固當時將帥之職也。《匋齋藏石記》

此志出土,焦里堂先生以二金得之,著錄於《北湖小志》,由焦歸張,已缺數(shù)字矣。普惠井闌題字在上元北門橋

拓本高  廣正書。

義井

下元壬午十二月。

按壬午考為順義二年。

李濤妻汪氏墓志石出江都

拓本高一尺六寸,廣一尺八寸。正書,廿六行。下泐字數(shù)不可定。

上泐左右拱圣軍統(tǒng)軍光祿大卿檢校大使空八格。趙郡開國公食邑七百戶李濤撰。

故妻□城縣君汪氏墓志銘并序

上泐人將下泐縣君下泐童子踦執(zhí)干戈,衛(wèi)社稷,乃下泐上泐胄代□□他。后居歙州而為望焉。下泐皇王父諱□□□□皇考諱□□口朝議郎。下泐皇曾祖□王母□許氏,□□皇王母趙氏,下泐縣君國□□長史守官內(nèi)外,下泐祖官□□家諜焉。有嗣子五人,下泐咸曰老成。□有女四人,下泐縣君自許嫁之年,便歸下泐戶□□垂,不以奢侈為意。綠窗下泐太傅縱宏謀而□□地婢下泐□茅□□陽□□吉水下泐縣君乃於故唐天祐二年下泐者之貴也。於大吳順義四年十月下泐□□享年五十有二。以其年十二月葬於下泐□□禮也。嗚呼!松欲秀而□折,下泐問親族□恨,中外痛心。下泐日將防於谷下泐或□修下泐人生百年,下泐關睢顯德,麟趾傳芳。□□□衣,□□□□,肌人□□薤露日唏。歌下泐行潔閏闈,事光簡牘,其□如□,其人如玉。霜殞秋蘭,風驚曉燭。懿范空存,感傷上泐五尺荒墳。

五代楊吳趙郡公李濤妻汪氏墓志,金石家皆未著錄。李濤見五代史記吳世家《徐溫傳》:十年,遣招討使李濤攻越。又《九國志》載濤事實頗詳,稱濤趙郡人,唐末隨楊行密起義。光熙十年授行營招討使,攻越,敗,陷越。順義元年,與吳越通好,杭人厚禮歸之。授雄武統(tǒng)軍,加泗州防御使,遷寧遠軍節(jié)度使。大和四年卒,年七十二。碑敘夫人順義四年卒,其時濤已由越返國。碑文殆即濤作,故碑題稱趙郡開國公李濤故妻,夫為妻志墓。而碑題直稱某妻某氏,亦碑志例之僅見者。濤署銜,核之《九國志》多不合,可補《九國志》之略。大父古亦稱皇父,亦稱王父,“皇”“王”并訓“大”。大父、皇父、王父,厥義維均,碑則稱皇王父,殊不可通。濤武人,固不當以文事責之也。碑乃揚州李氏所藏,李氏之先得之揚州運河中,石下半已摩滅,外間絕無傳本。光緒辛卯借拓此紙,并綴辭于后。《面城精舍甲集》

志石磨泐已極,拓墨潮暈,僅辨百余字。銘辭有一行計三十字,然銘辭字密,志文字疏,究未能定為一行若干字。按《九國志·李濤傳》,濤趙郡人,詩人李遠之孫,少涉書史。其歷官騎軍都尉、和州刺史、左雄武統(tǒng)軍、泗州防御使,寧遠軍節(jié)度使,與此結銜不合,可補傳缺。左右拱圣軍統(tǒng)軍,不見史傳。光祿大夫改光祿大卿,楊吳避 愆嫌名,故以夫為卿也。志云“童子踦執(zhí)干戈衛(wèi)社稷,用《禮記》童汪锜事,而“鑄”作“踦”,不同。隋末汪華保,歙州汪氏,均以新安為望。順義四年為楊溥僭號之四年,《九國志》傳有光熙十年語,唐末無光熙年號。又自咸通以后無十年之久者,或天祐十年之誤。濤武人,而銘辭有“行潔閨闈,事光簡牘”“霜殞秋蘭,風驚曉燭”等句,頗秀逸,傳以為少涉書史,其信然歟。

尋陽長公主墓志銘在揚州

拓本高二尺二寸,廣二尺四寸。正書,三十七行,行四十字,至四十九字不等。

有吳太仆卿檢校尚書左仆射舒州刺史彭城劉公產(chǎn)人故尋陽長公主墓志銘并序

將仕郎前福州閩縣丞危德興撰

夫甘露降,醴泉生,則知顯國祚,讖明朝,使四方服我圣君。度其時甘醴應瑞葉祥,乃長公主焉。公主則弘農(nóng)楊氏,大吳太祖之令女,國家閨宦之長也。太祖以劍斷楚她,手揮秦鹿,建吳都之宮闕,復隋氏山河,功蓋鴻溝,變家為國,編史載籍,其可盡乎。是知玉樹盤根,聳金枝而繁茂。銀河通漢,瀉天流以靈長。將符碩大之詩,必誕肅雍之德。太后王氏,坤儀毓秀,麟趾彰才。既諧興慶之祥,乃產(chǎn)英奇之女,即尋陽長公主也。公主蓬丘降麗,桂影融華,稚齒而聰惠出倫,笄年而才名穎眾。既明且哲,早聞柳絮之詩。以孝兼慈,夙著椒花之頌。國家詳觀令淑,用偶賢良,敦求閥閱之門,須慕裴王之族。我彭城大卿,代承勛業(yè),世茂英雄,先君首匡社稷於吳朝,尋擁麾幢於江夏。繇是王恭鶴氅,迥出品流,衛(wèi)玠神仙,果符僉議。蓋標奇於秤象,遂應兆於牽牛,潛膺坦腹之姿,妙契東床之選。我公主輜轎降於天漢,鸞鳳集於閨門。在內(nèi)也則班誡曹箴,克修女范,配室也則如賓舉桉,罔怠婦儀。奉蘋藻以恭勤,臣范蘭而芬馥。常遜言而撫育,每恪謹以事親,寬恕則仆隸不鞭,娣姒則仁明是敬。星霜蒲換,慈愛無渝,助君子之宜家,實諸侯之令室,皆公主之賢達也。而況敦睦氏族,泛愛宗親,不以官闈之貴驕人,不以奢華之容傲物。既而榮光內(nèi)外,道合鸞凰,感吉夢於熊熊,肇芳華於桃李。育男六,育女六。長子曰匡祚,受鎮(zhèn)南軍節(jié)度討擊使、撫州軍事押衙、銀青光祿大卿、檢校國子祭酒兼侍御史上柱國。貌方冠玉,才蘊鏗金,雅承慶於鯉庭,葉好逑於虎帳,乃娉于撫州都指揮使司空太原王公之愛女也。王氏以絳闈襲美,蘭閫傳馨,克奉孝慈,肅恭禮敬。次曰匡業(yè),試秘書省校書郎,光融氣秀,瑜潤德清,纔親秘閣之風,益顯俠門之美。聘雄武統(tǒng)軍穎川侍中之愛女,即陳氏焉。雖通四德之規(guī),未展二儀之禮。次曰匡遠、匡禹、匡舜、嚴老,并幼而山嶷。志定堅剛。蘭牙即俟於國香,驥子佇追於駿足。長女年當有字,容謂無雙。娉婷融舜樸之英,婉孌葉絲羅之詠。適柯氏。柯氏受右軍討擊使,詩書立性,禮樂臻身,鄧艾盡營,必弘遠大,劉琨夜舞,定建殊功。次女納鍾氏禮。鐘氏器重圭璋,材親廊廟,人仕縫趨於宦路,登龍必履於朝庭,任洪州南昌縣主簿。喜氣雖通於銀漢,云車未會於鵲橋。次女四,并天資柔惠,神授沖和。瑞分瑤萼之華,慶稟瓊枝之秀。茍非公主義方垂訓,秉范整儀,峻清問於圣朝,著聲光於玉闕,則以順義六年中春,太仆卿自洪井副車秩滿,皇恩降命,除郡臨川,隼訴耀於章江,熊軾俄臨於汝水。入境已聞於靜理,下車頓肅於山川,四郊而襁負還鄉(xiāng),萬井而飛蝗出境。豈止懸魚著詠,佩犢推名,可以與杜邵齊肩,共龔黃并轡。公主同驅繡轂,內(nèi)助政經(jīng)。佐褰帷露冕之功,贊察俗撫民之化。或發(fā)言善諫,則惠馥蘭芳。或靜慮澄機,則珠圓月皎。俾連營將士,皆欽如母之瑤。比屋黎民,盛戴二天之惠。豈料霜凋瓊樹,月墜幽泉,祥云易散於長空,彩風難留於碧落。嗚呼!須發(fā)方盛,舜顏未央,俄夢蝶於莊生,忽貽災於彭矯。爰從寢疾,遽致高盲,腠理難明,數(shù)歸冥寞。何期天道,曾不束遺。以順義七年七月廿六日薨于臨川郡城公署,享年三十八歲,箕帚二十二春。悲乎!自有古今,不無生死,奈其修短,禍福難裁。何神理之微茫,曷榮枯之倏忽。我太仆卿以鸞分只影,劍躍孤鳴,痛哽襟靈,韻悲琴瑟。自是政行千里,聲徹九重,別擁旌旄,去迎綸綍。奉親王之傳印,寵亞前朝,承圣上之優(yōu)恩,榮超太古。公主權叢福地,傍揖魏壇,而大卿亟赴名邦,正臨鬻岳。諸子以情鐘陟屺,恨切茹茶,哀號而泣血崩心,踴擗而柴身骨立。吁嗟遐邇,駭嘆人倫,里巷為之輟舂,士民為之罷社。則以乾貞三年二月二日符護靈柩,以其年三月廿四日窆于都城江都縣興寧鄉(xiāng)東袁墅村建義里莊西北源,式建封樹,禮也。舉朝祭奠,傾郭涂皺,送終之禮越常,厚葬之儀罕及。所謂乎我彭城公,代著八元,家傳五鼎,榮驅貔虎,坐擁橐韃。據(jù)康樂之城池,播廉公之襦禱,則何以名光傅粉,譽振傅香。偶良匹於龍宮,見起家於鵲印,不有懿戚,曷光令猷,所謂類以相從合為具美者也。德興識學荒蕪,躬承厚命,直旌厥德,焉敢讓陳。乃為銘曰:赫赫太祖,圣歷符祥。厥生令女,貴異殊常。二儀合運,四德賢良。金枝玉葉,惠秀蘭芳。降于侯門,彭城劉君。奪瑤圃玉,遏墅山云。宜家慶國,襲美垂熏。尋陽公主,中外咸聞。鸞鳳雙儀,遽愴分飛。人間永別,冥路旋歸。陰云颯颯,夜雨霏霏。泉扃一閉,無復閨闈。

乾隆時村農(nóng)掘地,得五代時楊行密女尋陽公主墓志。云公主年十六適舒州刺史彭城劉公,生男女十二人。以順義七年薨,年三十八。乾貞二年葬於江都興寧鄉(xiāng)袁墅村。作志者閩縣丞危德興,藏羅素心大令愫家,一時詠詩者甚眾。閔蓮峰華云:朱門開國舊英雄,粉侯領郡兼文武。張世進云:死葬揚州真得所,故宮免見生禾黍。假饒白發(fā)到升元,流涕應如永興主。又云:劉郎幸坦東床腹,僅著官階兼氏族。迄今禁臠竟無名,可預英雄三十六。偃師武虛谷大令億考證精詳,今錄於后。《廣陵詩事》

志銘拓本,為吾友大興朱少白裝表成幅懸之壁間者,余偶獲讀之。歷按其文,皆承五代衰爾氣格,靡然不振,然念楊氏僭號淮南,數(shù)更變亂,其事跡或存或沒,為史家撰述所略而不道,今尚于此志見之,故亦不可遽棄也已。志云:尋陽公主大吳太祖之令女,下又云主母太后王氏,《五代史·吳世家》:行密夫人朱氏,又行密子渥,為嫡嗣。而隆演傳內(nèi)亦稱渥母史氏,其他不見悉錄,然則此志王太后云者,蓋于行密之妃,又其一也。志既言公主以順義七年七月二十六日薨,葬則以乾貞三年三月二十四日,按順義行密弟四子溥年號也,至七年十一月,又改元乾貞,故此志書順義七年,而《十國世家年譜》不書七年,獨紀改元。史例如是,無足疑者。惟主所適劉公,歷官太仆卿、檢校尚書左仆射、舒州刺史,惜不著其名,遂失考也。劉公之先,志云首匡社稷於吳朝,尋擁麾幢于江夏,據(jù)《通鑒》及《五代史》,并言行密以劉存為鄂岳觀察使,是存當時與行密首發(fā)難,而官又歷鄂岳,疑稱麾幢江夏者,當即其人。又主生子有六,名位皆可見。長匡祚,授鎮(zhèn)南軍節(jié)度討擊使、撫州軍事押衙、銀青光祿大卿、檢校國子祭酒、兼侍御史上柱國,次匡業(yè),試秘書省校書郎,次匡遠、匡禹、匡舜、嚴老,并幼而岐嶷。考二子官階所云光祿大卿者,行密之子溥。建國之后,改文散諸大夫為大卿。又鄱陽浮洲寺有吳武義二年銅鐘,安國寺有順義二年鐘,皆刺史呂師造,題官稱曰光祿大卿、檢校太保、兼御史大卿,見《容齋三筆》,并與志同。又言享年三十八歲,箕帚二十二春,則主之下嫁,當在渥稱天祐三年,而歸窆於順義七年,是時溥已在金陵矣。今仍云都城江都縣者,從舊都揚州故也。字多俗體,於唐諱“民”字猶缺畫,以見古人臨文之慎如是。危德興稱將仕郎前福州閩縣丞,必當王氏未建國,而德興舊官於其地,故書銜以前自別與。余故備著之,使考者得以資焉。《金石三跋》

按吳太仆卿檢校尚書左仆射舒州刺史彭城劉公夫人尋陽長公主楊氏,吳太祖之女,母為太后王氏,下嫁彭城劉公。育男女皆六,長子匡祚,次匡業(yè),皆已仕,次匡遠、匡禹、匡舜、嚴老。公主以順義七年七月薨於臨川郡城公署,年三十八,箕帚二十二春,乾貞三年三月窆於江都縣。歐陽《五代史》記《吳世家》:楊行密唐中和三年拜盧州刺史,天復二年封吳王,天祐二年卒,謚武忠。子渥立。五年,徐溫殺渥,渥弟隆演即吳王位,如天子之制,改天祐十六年為武義元年,追尊行密孝武王,廟號太祖。隆演僭號二年卒,弟溥立。明年,改元順義。七年,即皇帝位,改元乾貞,追尊行密武皇帝,志所稱大吳太祖是也。志云:建吳都之宮闕,復隋氏之山河。行密以吳王節(jié)度淮南,都揚州,自以與隋同姓,托承隋后耳。行密夫人朱氏,為行密所出。唐封朱氏燕國夫人,見《文苑英華》。出嫁靳州刺史石膳,見《九國志》又渥母史氏,并見歐史,而不及王氏。行密以女妻季神福子承鼎,見《九國志》,以女妻錢镠子元璙,見《五代史補》,而尋陽彭城及匡祚兄弟無考,皆可據(jù)志以補史家未備。楊氏諸臣見於世家者,有劉威、劉存、劉信。天祐二年,存攻鄂州,斬杜洪,以功授鄂岳都團練使,故史稱鄂州劉存。志序劉之先君首匡社稷於吳朝,尋擁麾幢於江夏,則彭城大卿者,或即劉存之子。其名不傳,未可強定。敘及子婦女婿之家乘,為后來諛墓之濫觴,殊無足取。吳王溥順義七年十一月稱帝,改元乾貞,當后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是年公主年三十八,則生於唐昭宗大順元年庚戌,時行密為寧國節(jié)度使。志云箕帚二十二春,則公主歸劉時年十八,為唐昭宣帝天祐四年丁卯。梁太祖代唐,改元開平,行密已卒,子渥嗣立之二年也。志中“民”作“  P”仍唐諱,“夫”作“產(chǎn)”。諱行密父嫌名。《齊東野語》行密父名 愆,與夫同音,改文散大夫為大卿,御史大夫為御史大卿。《容齋三筆》鄂州興唐寺鐘,題唐天祐二年鑄,勒官階姓名者二人,一曰金紫光祿大檢校尚書左仆射兼御史大陳知新,一曰銀青光祿大檢校尚書右仆射御史大楊琮。“大”字下皆當有“夫”字,而悉削去,觀者莫曉。劉道原《十國紀年》,載楊行密之父名愆,與夫同音。行密據(jù)淮南,方破杜洪於鄂,而有其地,將佐為諱之,故此志“夫”字皆缺筆,而以銀青光祿大夫為大卿也。“室”作“室”,“闕”作“闞”,“換”作“捷”,“娉娉”作“”,“簿”作“簿”,“隻”作“隻”,“咸”作“成”,“靈”作“霊”,“懿”作“豁”,“巫”作“壁”,皆別體。“桉”誤“按”,“髫”誤“贊”,“幢”誤“憧”,“膏肓”誤“高盲”。《金石續(xù)編》

余於湖南桂陽州得南漢大寶四年銅鐘,可與此碑同補《十國春秋》之闕。道光三年仲秋,徐松題記。

太原王公仁遇墓銘石出江都

拓本高一尺八寸五分,廣一尺九寸。正書,四十五行,行四十五字。

大吳金紫光祿大卿檢校司徒行光祿卿使持節(jié)穎州諸軍事穎州刺史兼御史大

憲上柱國太原王公墓銘

前攝氵州團練巡官文林郎前守右領軍衛(wèi)倉曹參軍楊德綸撰

公諱仁遇,字望卿,穎川人也。即自肇啟鴻濛,姬祖文王之裳矣。而后喬荊引翠,巨壑分源,奮錭戈而顯扈金龍,載光秦室,應寶運而克生銅馬。爰草漢圖,諒彼華宗,代有賢杰。公風云銳氣,鹛鶚奇姿。浩蕩襟靈,五夜之黃陂浸月。忠貞節(jié)操,千秋之青桂凌霜。而由世習五戎,□親三學,見丘明文武之道,蘊張儀辯諍之才。爰自弱齡,即懷強智。值封疆多難,遂適江淮。旋屬吳太祖龍躍淝水,鷹揚淮甸,務求英佐,誠切權謀。既當一見奇材,擢居三院職列,時則文德初歲也。及太祖擴戈宛水,仗鋮廣陵,凡稍系於機微,必委公之籌畫,備觀忠赤,深寄腹心。至景福二年,制授光祿大卿檢校國子祭酒,充衙前虞候。爾后亟彰勞力,疊轉職名。於天復二年八月,制授檢校右散騎常侍,以公近事,深聞讜議,升陟多見越資。至天祐二年,驟加工部尚書,轉充通引官。至四年五月,以汝南周公統(tǒng)帥蘇臺,以公為之監(jiān)撫,俾歸外寇,務委良能。公夙葉時機,頗彰勤績。洎回戈甲,復轉授檢校兵部尚書,尋又轉檢校右仆射,充排衙總管。公自此欒多承命,專往四方,究形勢於邊隅,認奸回於風物,雅膺廟算寵遷。至十年十月,轉授右排衙使,十二年四月,轉左排衙使。公才能天授,器度時推,籩豆絲篁,引明,養(yǎng)饋籠,銜璧乘機,而常有變通。至十六年二月,轉左賓轄,繇是唐傾神器,吳變丕圖。於武義元年仲夏月,授英武殿使,至順義二年季春月,轉客省使。時朝庭以博陵崔公以收壽春,將徵人衛(wèi),既迫邊防之險,須資警御之才。公□彼監(jiān)宣,示之畏愛,軍民貼爾,□邑依然。爰逮穎川鐘公而交代,至六年自右揆轉檢校司空。公形神魁偉,器量弘深,凡有征行,必茲監(jiān)署。而自討除安陸,收復南康,於饋運而靡憚風霜,冒矢石而益堅誠赤,頗喧朝論,屢奉褒稱。至乾貞元年季冬月,加金紫光祿大卿,守右監(jiān)門衛(wèi)將軍,尋授檢校司徒。時上以大丞相東海王心勞庶務,力竭四朝,宜分師旅,以建牙旗,列土疆而貴名位,爰持玉節(jié),出鎮(zhèn)金陵。以大和三年孟冬月,圣上御正殿,優(yōu)詔我公為金陵營屯馬步諸軍判官,兼就加使持節(jié)穎州諸軍事、穎州刺史,公徑赴所職,氣合元勛,可謂金石同堅,魚水相得矣。豈意才親蓮署,始貿(mào)芳春,俄爽節(jié)宣,延纏風恙。而東海猥陳奏議,蒙恩許就闕求醫(yī),曾未痊瘳,又加授任,至五年仲夏月,詔授行光祿卿。公微 漿,將歷四秋,龜覡罕憑,針砭無療。嗚呼!窮陽有數(shù),大限難移,以大和七年歲次乙未六月甲子朔十一日甲戌,薨於江都府江陽縣布政坊私第,享年六十有七。以其年八月十日,葬于都之西北江都縣興寧鄉(xiāng)馬坊村山之陽,禮也。曾祖融,皇唐任朝散大夫行陳州司馬。祖坦,皇唐任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吉王府長史。考镠,皇唐任武寧軍節(jié)度推官銀青光祿大卿檢校工部尚書。妣天水趙氏夫人。公先婚博陵崔氏,□紀而亡。再娶苻風魯氏,未期歲而亡。后又媧彭氏,封隴西縣君。男四人。長曰延卿,雄材卓犖,節(jié)魁梧,籌庸□襲於弓旌,壯志遽罹於禍 晝,年二十二而亡。先守左軍討擊使,充右軍衙前虞侯,銀青光祿大卿,檢校國子祭酒。婚□海高氏。次日延浩,忠貞奉主,孝敬承宗。抗大節(jié)而有國有家,抱雅器而聞詩聞禮。將期顯煥,俄奄風燈,年二十四而亡。先守殿前承旨、銀青光祿大卿、檢校國子祭酒;婚彭城劉氏。次建業(yè),次□榮,并智高秤象。譽重詢縑,詩書亞張仲之流,敏惠預孔丘之列。足光門閥,克紹家勛,方在齠年,未居職守。女六人。長十一娘,適滎陽鄭氏,先守通事舍人,國流 璺中途,先數(shù)日而逝。次十二娘,不幸早亡。適富春孫氏,見守左軍討擊使,充歙州進奏官。次十三娘,早亡。先適陳留謝氏,見守右軍衙前總管,充盧州防遏黑云指揮第一都虞侯。次十四娘,適隴西李氏,見守左軍討擊使,充隨從步軍萬□指揮實職都知兵馬使。次十五娘、十六娘,未及笄期,皆在于室。孫女翁喜。噫!人稟三才之中,□六合之內(nèi),不可 教者,門崇身貴,不可保者,自始及終。公名煥清朝,慶承大族,官居五教之列,□光千里□□。令子咸襲於班階,愛女悉從於俊杰。洎乎泯鍾漏之夕,舉續(xù)纊之辰,上則萬乘優(yōu)加,次乃三臺贈賻,以至卜其宅兆,護從靈軟,縞素多軍,官寮執(zhí)紼,盡親族之盛,曷繼斯焉。德綸謬以匪才,辱之哀托,不慚蕪萎,輒紀徽猷,乃爾拜奉命。為銘曰:嵩少應靈,河隍胤族。云逐龍澌,風生虎谷。化行千里,祥□萬福。五教是資,八宏克□其一。英華貿(mào)爾,霜霰俄侵。桑榆景暮,鐘漏聲沉。風馳夜壑,□□□□。涂芻曉動,曙慘凝暝其二。露濕銘旌,云橫 縛帳。荊璧潛姿,驪珠集藏。郭淚差零,□□□唱。蘿翳□廬,墳高□□其三。崗連巴蜀,地控維揚,云屯務繞,乳噴泉香。玄山聲壯,丙水□長。輝華萬代,慶襲無疆其四。

狼山姚存題名在通州

拓本高二尺四寸五分,廣二尺七寸。正書,五行,行字不等,字徑四寸。

天祚□□□□廿四日,東海都鎮(zhèn)遏使姚存上西都朝覲回到此。

按此刻正書五行,字徑七寸,在狼山后觀音巖前。又按此巖舊以天祚名,不知天祚乃國號也。考五代時吳楊溥改元天祚,當唐末帝清泰二年,距宋熙寧癸丑,蓋一百五十余年,故蔣之奇來觀天祚時題名,非巖名天祚也。

又按歐陽氏五代史吳世家云,天祚三年,以金陵為西都,廣陵為東都。《十國春秋》云:睿帝名溥,改大和七年為天祚元年。其二年十一月,詔齊王徐知誥置百官,以金陵為西都,至三年,為南唐所篡,晉天福二年也。此題名當在二三年之間。

又按《江南通志》云:南唐於海陵之東境,置靜海都鎮(zhèn)制置院。觀此,則靜海都鎮(zhèn)始於吳也。遏使即防遏使,后改防御。又按此云上西都朝覲者,蓋姚存為東京楊氏之防使,朝于西都之齊王徐知誥也。及由西都金陵回泛江而來,過此,將返東都廣陵也。

    南唐

僧彥升重建經(jīng)幢記在泰州

拓本五面,每面高一尺,廣四寸五分。正書,六行,行十一字,字徑六分許。

蓋聞□性□□根□理寂權身□□□母□迷□□起西天化□□上有皈敬,而災消福至。□□□而□盡圓通。尊勝陀羅尼者,唐言□持秘□□□□可思議。永淳年中□□□□□□西國負來福眾,步於天上人間。危難□□□□道見聞者罪減河沙,諷誦者福增滄海。□於象未有,本院□師彥升自揆□□得廁□倫,無以報答四恩,持此三友,遂□罄捐衣缽,重建斯幢。所有功德,愿傍沾萬類,□際父母,累劫師資,水陸冥空一切含識。并愿同躋上善,咸沐勝緣,升兜率之宮,總遇龍華之會者矣。升元五年九月廿九日重建。捐衣缽勾當小師彥升,院主僧道閑、都維那僧省愚、寺主僧燈諗、上座僧上賢、知殿僧□肇、首座僧文修、大匠許球、徐延暉、許德重鐫。

泰州北門外新出唐時石幢座,暨南唐升元時重建石幢記各一,出土時有除不潔者,以所荷長镵斷去幢座十之二三,現(xiàn)移至光孝寺。或云,泰州王氏親見出土,錄有全文,同時又有五銖錢數(shù)百枚,盡為土人所得,此傖父以后至未與,遂斷去此石以泄其怒云。陳邦福跋。

謙公安公構造殘碑記

石已斷上,下俱失去。拓本高三尺三寸,廣三尺二寸八分。正書,三十行,字數(shù)無考。

晉水齊云山末釋缺虎踞,小之則鳳峙鸞翔,皆崇以佛宮盡立缺形尚在。靈泉洶涌,灌千頃之田園。異樹婆娑,□缺生,草茅漸沒。國家祈禱,□贍瓦礫之場,缺四民樂矣,五教隆焉,咸歌堯舜之風,盡詠禹湯缺人多舉意,則有檀郍眾戶、同連款狀,共詣府門。缺□崇作今來之金地仍□威嚴怗牒差選公干主缺上人之謂歟。□謙大德,道行清高,心懷澹寂。雄經(jīng)□缺副僉諧已斯主綰公卿仰慕,緇素傾瞻。安□上人神缺無意游行,精舍伽藍,有心建立,於是師長委之匡構。缺□緣言諭,逐分注題□斂資金,留易材木,尋其巧匠,召以缺桷。爰從保大三年起首,迄于四載興功,變此□□。成斯蓮缺□枅。向夕陽而似哈云霞,當朝旦而如啗霧露。□□□□日缺□之猿聲響亮,泉池寫漢,時時之月色晶明,疑從□□□移□缺自諧住止,迥以精勤,廣召信人,深嚴佛事,修生□□福善結缺□莫委元由之事,須礱貞石,以鏤清名。契恩內(nèi)典□虛莫□缺諧以蕭宮。才申攀□之儀,便沐周隆之禮。尋垂□□弗可缺乃為銘曰:大哉皇覺,廣應人天。教敷妙旨,法□□玄。化□缺然不傾。各變形質,為石堅貞。四方祈雨,八表揚名。□□宋代有此缺唐升元歲末,保大維新,地欲興發(fā),果得其人。安公竭□,謙德橫身。告其缺。

缺李□、李琛、李勤、李宙、李實、李環(huán)、李寵、李玨、李從□、陳□、陳暉、李□□□□侯程唐□唐缺惲、彭令安、杜彥徽、李彥暉、彭偉、孟誠、李□□、楊澄、潘居實、張宏、陳進、李惲、李□、□誠、陳緒、柏□、呂威、俞缺規(guī)、張紹、朱德、戴惲、沈琮、耿實、耿信、耿言、耿昶、耿遇、耿瑕、耿昉、許規(guī)、謝會、張五娘、陳二娘、易六娘、李十娘、缺張忠、韋綰、嚴二娘、張十五娘、戴五娘、張八娘、嚴四娘、吳□娘、薛□娘、張□娘、會首□□□□焦可、焦侃、焦霸、缺呂二娘、葛三娘、會首劉五娘、吳奉、匡度、于洪、姚審、匡暉、吳威、丁鍔、陳惲、□章、吳□、吳惲、陳□□□□□□張大娘、吳□娘、陳缺□□詮、易駢、易詡、駱匡顥、許四娘、焦十娘、會首成皓、成□、成侃、宋敬、宋□、宋泰成□□□□□娘、會首馮詮缺□倪洪、嚴三娘、會首龔大娘、李宏爽、李師炬、李師宥、王十二娘、徐大娘、朱大娘、成大娘、□二娘、孟大娘、戴大缺倚、畢容、呂暉、孔瑙、呂佐、賈強、欒真、葛四娘、魏七娘、會首李延修、李福、李安、李處德、李□缺衛(wèi)斌、紀紹、紀誨、劉四娘、會首魏遠、朱十娘、衛(wèi)大娘、嚴八娘、周□娘、會首王容、王瑕、王寮、會首萬二娘、缺秦正之月二十八日慶  懺畢建立。寺主僧德謙、勾當僧智安、都料鐫。

碑已碎裂,僅存中間一段。有云“保大三年起首,迄於四載與功”。又云“升元歲末,保大惟新,知其為南唐碑也。予初見碑中有“宋代”字,疑為宋初刻;及讀元僧伯元所撰記云,寺建於宋營陽王義符影平元年,始悟碑云“宋代”,乃追敘之詞,謂劉宋,非趙宋也。觀碑文“匡”字并未回避,其為南唐石刻無疑。碑載會首姓名,有嚴二娘、張十六娘、夏八娘、戴五娘、張八娘、嚴四娘、吳四娘、薛六娘等,錯列于男子之中,與大安寺鐵香爐題名正同。使秀水朱氏見之,又當譏為丁口無別矣。《潛研堂金石文跋尾》

李公舍義井闌題字在上元清涼寺

拓本高一尺,廣三尺。正書,十行,行十字,字徑八九分至一寸不等。

大唐保大三載歲在乙已□月十有五日,□□□僧廣慧大師□□□□□於女□□之右□□□□石廿回四隅植蘭□□□美□以憩來者□□□□阝□李公舍□□□以助殊□費金三□□□冬十月下□約直□□□□□永久□□□□□□□□幼堅

《呂志》在佚目,又云:蓋即《建康志》所云,在清涼寺莊七里鋪,有僧廣慧刻字之井。井欄高不及二尺,周圍刻字十行,行十字,已裂為三。清涼寺僧心巖修整之,以他石補缺處。題字稱廿回,蓋當時施舍義井之數(shù)。《續(xù)纂江寧府志》

右井欄僅存十九字,按《續(xù)府志》著錄尚多三十五字,今以側寫別之。弟一行“大唐”,弟二行“十有五”,弟五行“口四隅”,弟七行“李公助”等字,尚隱隱可辨。弟六行末一行志缺右半,作“阝”,據(jù)拓本應缺左半作“阝”。光緒丙申上已前五日,同聶姓拓碑人游清涼山,監(jiān)拓數(shù)本,書勢遒妍,猶具唐人風格,井闌題字之極佳者。《續(xù)江寧石刻記》

晉陵朱安為亡妻造井題記在武進天寧寺

拓本高廣各二尺。分書四大字,每字一行,正書題記六行,行字不等。

無盡甘泉

常州晉陵縣富安鄉(xiāng)木寶里居住奉佛弟子朱安□□施財重新甃砌□□□□□大井一口,并修建井亭。功息追薦亡妻周氏□□□往生凈土。時太歲己已七月甲□八日題。

考己巳為南唐后主嗣位之九年,實宋太祖開寶二年,時奉宋正朔,故但書甲子。

千佛巖徐鉉徐鍇題名在上元攝山

拓本高廣。篆書,字徑三寸三分。

徐鉉徐鍇

右二徐題名,中距一佛堪,相去不遠。按《嚴記待訪目》有鉉題名而無鍇,今拓本鉉題稍泐,鍇題尚完整,前人未見。鉉世居攝山之陽,園池甚盛,宅有來賢亭,亦稱來賓亭。鍇有后居,山前開茶肆,號徐十郎,有鉉、鍇誥敕甚多。見《攝山志》。《續(xù)江寧石刻記》

僧用虛題棲霞寺詩在上元攝山

磨崖泐甚,行數(shù)不可計。正書,行十七字,字徑七分許。

前泐吟賦詠者下泐三字。境遇時下泐十四字并一行。皇風留連下泐九字。蓋慕林泉下泐二行。題云寺居方外下泐五字。寰中□□幽。□勝好下泐二字。名跡向茲休。按右詩是七律,幽休韻。宿下泐。按是詩題宿下似千字,當時宿千佛巖詩。境占江南下泐十三字,并四行。按第四行當是第三詩題。力按似勢字。迥中秋出下泐十二字。彩分錐遠金下泐十二字,并三行。按第三行當是弟四詩題。樂山下泐十三字十上泐六字。由按似黃字。梅敢比肩。下泐六字。畔看云    立庵前。天臺從下泐六字。須下泐按右詩似詠植物,肩前均。口按當是唐字。上元甲子歲次下泐。僧用虛下泐。

右詩刻剝泐太甚,拓本僅存六十八字,細采當是七律四首,前有序。在千佛巖,距無量殿不遠。宋張敦頤《六朝事跡》、《攝山志》并著錄。嚴記在《待訪目》。《江寧府志》云:無量殿旁有正石碣一,惜剝蝕太甚,莫能辨作者姓名,中存大唐上元歲數(shù)字,殆即指此。《遁甲三元術》,以唐興元元年甲子為上元,會昌四年甲子為中元,天祐元年甲子為下元,宋乾元二年甲子又上元也。此詩當刻於乾德二年以后,是時南唐奉宋正朔,故不署年號。《續(xù)江寧石刻記》

妙因塔柱所題佛語在攝山

柱八方。拓本高五尺九寸,廣三寸五分。正書,字徑二分,北兩柱側面雙行,字徑一寸四分。

棱嚴經(jīng)贊    佛四句偈口口心才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消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祗獲法身。

右西左柱。東兩柱殘毀不可拓。

經(jīng)云,幾造佛塔,先書此偈,使瞻禮之人獲福無量。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guī)煛酢酢醭W魅缡钦f。

右西右柱。

喜見菩薩禮日月燈明佛偈云:容顏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適曾供養(yǎng),今復還親覲。

右南左柱。

佛翹一足贊  底沙來偈云: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界所有我盡見一切。

右南右柱。

金剛經(jīng)四句偈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右北左柱。

佛贊迦棄佛塔偈云:真金百千檐,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團泥,敬心治佛塔。

右北右柱

塔得何等福,佛言旋塔有五等福。一后得端正好色。二得聲音好。三得生天。四得□□□家。五得氵氵道。

右北左柱側面。

滅三惡道,得值三寶時,提謂長者白佛言,供養(yǎng)提謂經(jīng)云:常行逸塔三匝者,表供養(yǎng)三尊,止三毒,凈三業(yè)。

右北右柱側面。

此石建于南唐,徐鉉題其額曰妙因,在棲霞寺之東,即隋時葬舍利處,見張敦頤《六朝事跡》。近嚴觀記江寧金石,乃以塔為隋建,其題刻為陀羅尼經(jīng)語,并誤。宋元舊本書《經(jīng)眼錄·附錄》

右塔柱佛語,從莫氏說編入南唐,書勢精絕,饒有六朝風格,亦疑南唐不辦耳。“獲”作“獾”“瞻”作“瞻”“薩”作“薛”“夢”作“多”“檐”作“檐”“業(yè)作“蓁”并別字。“陛”字西魏岐法起造象記,唐圭峰碑并同。“檐”字,唐文宣王廟新門記同。《續(xù)江寧石刻記》

    吳越

顧亭林法云寺感夢伽藍記碑在華亭

拓本高二尺八寸,廣一尺六寸。正書,十四行,行二十九字。

顧亭林法云寺感夢伽藍神記

開運元年仲春月十有一日造寺成,匠者畢手。其夜三更夢二人青衣來,云:梁朝侍郎至也。后忽見一人紫衣金魚,儀容清秀,謂曰:此地吾之故宅,荒已久矣。師今為我於上造立佛寺,吾甚忻喜,請立吾形像,吾當護此寺也。明日,道珍、智暉各言所夢,其事不異,皆未信之。明夜復夢,云師何不信?但尋舊寺基水際古碑文為據(jù)。二人明旦乃彼求之,果見損折古碑,皆文字破滅分散,獨一片分明,云:寺南高基,顧野王曾於此修《輿地志》。二人嘆曰:此寺當興,冥感如此,遂於東偏別選良材,構屋一間。立像當面,并二青衣侍衛(wèi),集僧眾唱唄,具香火,用以□贊。當是年季冬月望日也。其夜,眾咸夢神來謝曰:吾獲其利,皆師之故也。凡有吉兇,無不預報。具在別錄,今聊以直筆紀其實事。其游□□□□此,知其所以然也。時開運二年歲次乙已孟春月二十一日記。

寺主僧道珍同僧眾立石。維冉  僧智恩勾當檀越弟子禪牙言

此記前人未著錄,按至元《嘉禾志》,法云寺在顧亭林市西北隅,唐大中十三年建。晉天福五年湖水壞寺基,始遷寺南高基,即陳顧黃門故宅。按亭林法云寺感夢迦藍神記云,開運元年造寺成,其夜三更夢二人青衣來云:梁朝侍郎至也。忽見紫衣金魚,儀容清秀。謂曰此吾故宅,荒已久矣,今造寺于上,請立我像,吾當護此寺。明日道珍、智暉各言所夢,其事不異。明夜復夢,云但尋舊寺基水際古碑文為據(jù)。二人明旦求之,果見,皆文字破滅,獨一片分明,云寺南高基顧野王曾于此修《輿地志》。二人嘆曰,此寺當興,冥感如此。遂于東偏別選良材,建屋立象,并二青衣侍衛(wèi)。是年季冬望日也。其夜眾咸夢神來謝曰:吾獲其利,皆師之故也。凡有吉兇,無不預報。宋治平間,改曰寶云,紹熙《云間志》同。顧亭林,古地名,寧人先生取以為號。《日知錄》曾議陳王道、張四維等名,以為近於伶人敬新磨之類。先生亦取古地名自號,第別號而非名耳。

高陽許氏造陀羅尼經(jīng)幢在蘇州虎丘千人石

拓本八面刻,每面高三尺八寸,廣四寸八分。正書,八行,行五十八字。

佛說大佛頂陀羅尼經(jīng)經(jīng)不錄

下元甲子顯德五載龍集戊午,月躔南斗,高陽許氏建。

按顯德為周世宗年號,戊午世宗四年,時吳越屬中朝,故用顯德年號。

吳越王投龍簡

拓本高五寸四分,廣三寸七分。正書,外有龍云水浪。

大道弟子天下都元帥尚父守中書令吳越國王錢镠,年七十七歲,二月十六日生。自統(tǒng)制山河,主吳越,民安俗阜,道泰時康,市物平和,遐爾清宴。仰自蒼昊降祐,大道垂恩,今則特詣洞府名山,遍投龍簡,恭陳醮謝,上答玄恩。伏愿合具告祈,兼乞镠壬申行年四時履歷,壽齡遐遠,眼目光明,家國興隆,子孫繁盛,志祈玄祝,允協(xié)投誠。謹詣太湖水府金龍驛傳,於吳越國蘇州府吳縣洞庭鄉(xiāng)東皋里太湖水府告文。寶正三年歲在戊子三月丁未朔二十六日壬申授。

國朝順治元年夏,吳中大旱,太湖龜坼,簡村居民於湖底得錢武肅王龍簡,蓋投水府之告文也。其文一百七十九字,楷法頗似《麻姑壇記》,略有剝蝕處,四旁有一龍環(huán)之。其質銀,重二十兩,長五寸四分,廣三寸七分。雍正中,先外大父拙齋沈公欲以銀四十兩易之,不可,乃假拓數(shù)十紙藏之。后聞其子已镕之矣。嘉慶六年春,余至沈氏索之,尚存十余紙,因乞歸以附《金石集錄》之末云。文中稱尚父吳越國王錢謬年七十七歲,又日壬申行年,后紀寶正三年歲在戊子。按余公綽《閩王事跋》云,梁同光元年,策錢謬為尚父,來年改寶正元年。閻自若《泛聞錄》云,同光四年,京師亂,朝命斷絕,镠遂僭大號,改元寶正。余按同光元年是癸未,若來年即改寶正元年,則三年當在丙戌,非戊子也。司馬溫公《通鑒》載錢镠止有寶正一號,而《玉海》載有天寶、寶大、寶正、廣初四號。薛氏《甲子會紀》曰,天寶改於戊辰,唐天祐五年,朱梁之開平二年也。寶大改於甲申,唐同光二年也。寶正改於丙戌,天成元年也。夫丙戌為寶正元年,則三年實歲在戊子,而余閻兩書紀載之差謬顯然矣。又康熙中,錢沾《續(xù)吳江縣志》亦載此文,壬申行年訛作庚申,寶正三年訛作二年,蓋由壬申數(shù)至戊子,正符七十七歲之數(shù),若庚申則不符也。歐陽《集古錄》曰:金石文字,可與史傳正其闕繆,余於龍簡文而益信云。翁廣平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有码在线观看1| 好吊妞998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视频高清无码,在线| 性色精品视频网站在线观看网址| 人妻久久久久久| 国产69熟女视频出水| 亚洲乱码少妇99P-=三四区| 嫩草影院无码高清内射| 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1区2区| 亚洲日韩人人做人人爱| 久久精品免看国产成人明星快播| 99re这里只有精品69se|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99-久久. 日韩人 | 亚洲一卡一卡二新区无人区的观看体验 |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国产日韩欧美无|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欧 |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酒店 | 亚洲国产亚洲护士二区| 精品久久久久香蕉网站| 一边摸一边抽搐一进一出视频足浴按摩 | 美国老黑一级毛片免费的大黄| 岛国无码一区二区三区gif动态图| 亚洲欧洲精品无码动漫视频| 精品无码av专区一区二区河山| 中文字幕岛国片麻豆视频|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免登录| 18禁网站免费无遮挡无码中文_日韩欧美中文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91zyz| 亚洲三区在线观看无套内射幼女| 极品腹肌军警男自慰XNXX| 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无遮挡| 国产亚洲婷婷香蕉久久精品_精品|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张津| 丁香五月久久综合天海翼中文字幕| 少妇人妻无码精品视频 熟女 |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三区网| 丝袜精品一区av| 中文字幕不卡视频网站在线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清纯直懂色 | 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俩个男的操一个女的 | 强制AV无码久久久精品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