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縣題名記在無錫縣署
拓本連額高五尺九寸,廣三尺二寸,正書記九行,行四二七字,字徑九分。記后題名。
無錫縣題名記
篆書三行,行二宇,字徑四寸。
常州路無錫縣題名記
縣之興也,其來遠矣。在漢曰無錫,在晉、宋間曰吳州,厥后復舊名。其封境之內,土壤膏腴,戶口浩穰,舟車往來,水陸沖□,比縣為劇。民素醇樸,向以宋之垂亡,習漸澆薄,或斗起鄉鄰,好勝忘理;或訟興同室,敗度越常,義利反植,告訐□□,□風遺□則變。加之驛傳交馳,疲于送迎,邑與郡等,以故治之者不易。至元甲申春,仆被命丞邑,歲月易得,倏焉再期,雖無顯赫為治之功,亦無貪濁病民之事,修舉廢墜,恪守條章,竊有志焉。二日,同僚胥史與予言曰:江南土地浙右可嘉,浙右山川,蘇常為最。吾邑界乎其間,亦□□不佳也。圣元平宋之后,十有余載,蒞官于此,歷舉數人,意皆才德兼備,憂於為政者,謾無壁記可考,良謂缺典,豈前之為政者或□□抑以倥傯,未遑樂處,因循而弗為也。於是詢于故老,自邑之易亂為治,式克至於今日,凡十七人,紀其次第,以刻諸石,庶使□來者鑒前政之賢否,有所激勵,承承繼繼,傳芳名于永久,不亦宜乎。至元二十三年歲次丙戌仲秋既望,將仕郎無錫縣提調學校事南陽楊蔚記。典史孫翊霍文同各案人吏——立石。□呂亮□□□祐篆。
至元十二年
忽魯敦達魯花赤,是年十二月初六日到任,十五年二月十二日就升武略將軍管軍民千戶。
湛清 縣尹,是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到任,十五年十一月初四日離職,續受敦武校尉建昌路府判。
錢奎 縣丞,是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到任,十四年六月就升縣尹,十六年十二月廿二日受從仕郎,十九年十二月廿二日得替。
李輝 主簿,是年十二月初八日到任,十七年七月十三日離任,續受奉訓大夫建寧路總府治中。
劉天澤 縣尉,是年十二月初六日到任,十七年七月日離職,改就常州路錄事判官。
至元十四年
別古思 從仕郎達魯花赤,是年五月日到任,十七年五月日得替,續受嘉定縣達魯花赤。
侯濟民 將仕郎縣丞,是年四月日到任,十七年二月日得替。
至元十六年
錢奎 從仕郎縣尹,是年十二月廿二日就任,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得替,升受承直郎平江路總管府治中。
至元十七年
吳旺 進義校尉縣丞,是年二月初六日到任,二十年正月十二日得替,升受敦武校尉英山縣尹。
張德林 縣尉。
至元十八年
闊闊出 達魯花赤,十七年五月初二日到任,二十年十二月初二日得替。
至元十九年
姜好仁 從仕郎縣尹,是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到任。
王鈞 將仕郎主簿,是年陸月初二日到任,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二日得替。
至元二十年
麻合馬 忠顯校尉達魯花赤,是年十二月初二日到任,二十一年九月離職。
薛思齊 將仕郎縣丞,是年正月十二日到任,二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得替。
至元二十一年
楊蔚 將仕郎縣丞,是年三月十二日到任。
孫世英 將仕佐郎主簿,是年十一月初二日到任。
李茂 縣尉,是年閏五月初一日到任。
張公洞周緒等題名在宜興。
拓本高一尺五寸,廣一尺八寸,正書六行,行字不一,字徑二寸許。
至元己丑歲,十月十日,周緒雷□述祖□翁□□□□芝子□□人□□□□□啰□□□□豪仲□□□□□□□□仲賢題。
常熟令孔文貞去思碑在常熟
拓本高四尺八寸,廣二尺七寸,正書二十五行,下半缺字不計,字徑七分。
主上至仁如天,化流四海,日月所照,舟車所通,莫不建置郡縣,選用循□,為之□□所缺德意。嘉惠元元,恩至渥也。凡祗厥官者,必虔共上命,奉敫王休,毋怠乃事,斯為稱職。蘇之常熟,為浙右壯縣,腋江距海,延袤百余缺。東平孔君,以至元丁亥,來蒞茲邑。其始至視簿書棼如也,問錢彀茫如缺動聲色。是歲大水泛濫,飄溺田廬,饑民流離。公申明發廩賑饑,拯溺全缺澤國之田,棋棋可種,秋乃大熟。公初蒞事,邑之富豪,私謁于缺為勢豪所占,吏不敢問。公核實其數,感以誠意,莫不界納。大□公缺以貨利,則毅然弗之顧也。以故視事期年,政通訟簡,民心缺伈。三年之間,撫摩愛育,未始一日忘。故雖民罹水災,而田缺之吏,悃幅無華,如襄城令劉方吏人同聲謂之不煩。殆近缺人有去后之思,何必更求它異,而立赫赫名耶?劉何非公之類,人但知公之缺宣圣后也。中都之法,得於家傳,學道愛人,恪守先訓。自缺朝廷擢用三十余年,歷十數任,簿齊河,宰夏津,宰黃縣,又宰華□□□□鐵冶任濟南經□□在有缺過蒲稱善,播之聲詩,镵之于石,齊魯間人,多能誦之。常熟言□□□□弦歌洋洋,廟貌奕奕,而□□□□□□為之宰□□□也。□治效又如此,真可謂上能宣□□之德,下不負家庭之傳,為吏稱職,詎有過於是者乎?公名文貞,字從善,博學能文尤工詩。缺□然可觀,此又政事之外者。公既解龜,兩閱期已,邑人思公益切,一日相率謂曰:公三年缺□□□□政,以傳方來。其辭曰:公宣圣裔,來宰子茲。茲言游鄉,抑何幸而。歲在丁亥,大水□□。賑饑拯溺,公全活之。水患未息,民情郁伊。邑有港浦,□□□□。公心如水,罔干以私。寧忤權勢,俾糧不虧。三年報政,民心□□。公之遣愛,如何勿思。尼山峨峨,虞山巍巍。沂水淵淵,琴水漪漪。思公之德,何有巳時。百世而下,視此豐碑。
至元二十九年正月□日闔邑卿士耆老百姓等共立石。
常熟縣令孔文貞去思碑,至元二十九年正月,闔邑紳士耆老百姓等共立石。正書無碑額及撰書人姓名。碑在縣學。《姑蘇志》但於《守令表》列其姓名,錢陸燦續志《人物傳》語也不詳,可據此碑,全文增入。《吳郡金石目》
右孔令去思碑,按常熟鄧志:孔文貞,字從善,東平人,圣裔。至元二十四年,知常熟縣事,值大水,發廩拯溺,全活甚眾。明年,躬督民疏港浦,淺曳積水,注之江,秋乃大獲。興學獎善,劃剔蠹弊,治獄多所平反,權貴勢利俱弗顧。暇則多士賡詠。去任,邑人立此碑,惜下半多剝蝕矣。
湯主簿石香爐題字在溧陽尋仙觀
拓本高一尺,廣三尺五寸,均香爐花文,正書兩行,行五字。
至元壬辰,湯主簿宅謹舍。
崇奉孔子詔書碑在蘇州府學
拓本連額高五尺,廣二尺,正書兩截刻。上截旨十三行,行三十二字,字徑七分,下截題名正書。
圣旨
正書二字,字徑四寸。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諭中外百司官吏人等。孔子之道垂憲萬世,有國家者,所當崇奉。曲阜林廟,上都大都諸路府州縣邑,應設廟學書院,照依世祖皇帝圣旨,禁約諸官員使臣軍馬毋得於內安下,或聚集理問詞訟,褻瀆飲宴。工役造作,收貯官物,其贍學地土產業及貢士莊,諸人母得侵奪。所出錢糧,以供春秋二丁、朔望祭祀及師生廩膳。貧寒老病之士,為眾所尊敬者,月支米糧,憂恤養贍。廟宇損壞,隨即修完。作養后進,嚴加訓誨。講習道藝,務要成材。若德行文學,超出時輩者,有司保舉,肅政廉訪使體覆相同,以備選用。本路總管府提舉儒學肅政廉訪司宣明教化勉勵學校。凡廟學公事諸人,毋得阻擾,據合行儒人事理,照依已降圣旨施行。彼或恃此非理妄行,國有常憲,寧不知懼。宜令準此。
至元三十一年七月寶日
下截:
平江路儒學直學臣沈伯
平江路儒學學錄臣楊如
平江路儒學學錄臣洪炎祖
平江路儒學正林桂
平江路儒學學正臣費伯□
平江路儒學學正臣白□淵
平江路儒□□授臣方文豹
妙潤泉三大字在上元
拓本高九寸,廣九寸,正書。
至元甲午仲夏。
妙潤泉
孫共題。
崇奉孔子詔書碑在無錫縣學
拓本連額高三尺七寸,廣二尺六寸,正書十行,行三十三字,字徑一寸三分。
圣旨
二字篆書,字徑五寸。
文字蘇州同。不錄。
崇奉孔子詔書碑在松江府學
拓本連額高六尺一寸,廣三尺四寸,三截刻。上截國書二書,中截詔書,均不錄。下截記二十行,行十二字,字徑五分。
皇帝詔書
篆書二行,行二字,字徑四寸。
上即位之四月,下崇儒重道之詔,絲綸五色,歡動四海。昔漢光武建武五年,幸太學,賜博士弟子各有差,然后政教明。唐太宗貞觀六年,廣學舍,益生員,然后文治興。蓋尊先圣先師,皆在登極五六載后豈比圣天子龍飛之初,垂意學校。若此,政教文治,當過漢唐遠甚。臣之翰欽睹盛事,敢不拜揚,謹率儒學教授臣馬允中勒翠琰以耀萬世,實臣下歸美之意也。臣之翰等無任欣抃榮幸之至。至元三十一年九月望日,朝列大夫松江府知府兼勸農事臣張之翰拜手稽首敬書下方,松江府儒學教授臣馬允中百拜立石。
學校撥田地詔書碑在溧水縣學
拓本連額高五尺三寸,廣二尺四寸。三截刻,正書,上二截詔書,下截謝表十二行,行十四字,字徑七分。
圣旨
正書二字,字徑三寸三分。
至元三十一年五月五日,欽奉皇帝登寶位詔赦內一款。學校之設,所以作成人才,仰各處正官教官,欽依先皇帝已降圣旨,主領敦勸,嚴加訓誨,務要成才,以備擢用。仍抑中書省議行貢舉之法,其無學田去處,量撥荒閑地土,給贍生徒,所司常與存恤。欽此。
二截詔書與蘇州同。不錄。
三截:臣曲烈等欽惟皇帝踐祚之初,率祖考攸行,崇重儒道,明詔薦頒,若揭日月,猗歟盛哉,多士千一之遇也。臣等職在承流,曷敢不共。竊惟國家重於待士,則士亦必思重於自待。臣等嘉與諸儒,對揚寵光,壽之樂石,以示無窮,區區小忠,匪事文飾而已。元貞元年九月十五日,溧水縣尹臣趙行、達魯花赤臣曲烈頓首百拜立石。
平江路儒學祭器碑在蘇州府學
拓本連額高四尺四寸,廣二尺四寸,正書十四行,行二十一字,字徑寸許。
祭器碑
篆書三字橫列,字徑五寸。
平江路儒學大成殿祭器者,教授李淦、方文豹□□也。金屬□□□山尊二,著尊二,壺尊□□□犧尊八,□□□壺尊□□ 壘 四,洗四,勺□□爵百□□□□□三□有二,豆三百四十有四,簠□□□□□□□簠之□□□□二,檠二十有四,竹屬□□□□□□百二十有□,□屬俎五十有五。余仍舊□□□□□□有九年十有□月望,金祗事顧□器非□□□□□□□釋尊釋菜禮,□□之十有二月,方尹來□□□□□為之。元□□年十□竣事,首尾凡三年。鳩工更□□□五□□□□□林□□白淵唐天澤朱鳴謙錄凡四人。楊如□□□□文□覺俞真□會計更直學凡五人。潘梅孫計□□魏野□伯祥齊□俊費中統鈔凡四千貫有奇而后成,蓋難且以如此,后之人尚敬守之哉。盱江李淦贊,嚴陵方文豹□。
右平江路儒學祭器碑,在蘇州府學儀門壁間。盱江李淦撰,嚴陵方文豹書。兩人皆儒學教授,李以至元廿九年十二月到任,明年以祭器非度,考朱文公釋奠釋菜禮文創為之。其年十一月,方亦到,同任斯事,元貞元年十月始成,首尾凡三年。今文廟庫所存至元癸巳象尊及銅豆,俱刻李姓名,元貞元年銅爵、銅簠、銅豆,俱刻兩人姓名,與碑合。淦以揚州路學正上書請斬葉李,驛召詣京師,授江陰路教授,以旌直言。見《元史·葉李傳》,當在至元廿九年,據此碑淦為平江路教授,非江陰也。淦字性學。
居竹記在華亭縣學
拓本高三尺五寸,廣五尺二寸,正書二十五行,行十六字,字徑八分。
居竹記
士莫大於尚志,子莫賢於克家。家之所由來者遠,而承之以志之遠,志之所期者遠,而家之所以光前裕后者愈益遠,此理之必然者也。蘇長公有云: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士不憾於食之無肉,而惟恐乎居之無竹,則其志遠矣。食必有肉,雖豹胎猩唇而不足,奢啖侈爵,必不器凡杯而友菅屨。居必有竹,則非天下之高人勝流,不足以升其階,世之麈顏俗面之物,望風而退舍矣,士之志宜在此而不在彼也。孟子曰:士尚志。易曰:子克家。志之遠者家之遠,君子以是觀人焉。華亭縣修竹鄉曹氏,武惠王之后自汴南徙,所居據九峰三泖之勝,厥壤宜竹,如其鄉名。予友古睦玄同居士邵君培其家,為予言曹氏家世之盛,內子之弟和甫字□達,祖守齋先生提干府君,年八十余,以壽終□□□先生司戶府君前太學兩□甲戌進士,蔚□□時聞人。仲達今年廿有五,俊特英發。於□父樂靜堂之余地,貯飾園廬,植竹千個,以居竹扁其書室,蓋有取於蘇長公之言。其意若曰:吾之先及吾之身,豈不世世而食有肉,吾之身與吾之后,不若世世而居有竹。古二十而冠,三十而仕,五十而后為大夫,所以有士冠禮而無大夫冠禮。仲達以逾冠將仕之年,居是竹也而安。異時雖為公卿,當常不忘是竹,后之人居是竹也而久安。孫曾云來,常奕葉保有是竹,是則以尚志之士,為克家之子,曹氏豈不愈益遠而與是竹相為無窮哉?大德二年,歲在戊戌二月初八日乙丑,通議大夫前建德路總管兼府尹紫陽方回記,前集賢直學士奉議大夫太原路汾州知州兼管本州諸軍奧魯勸農事吳興趙孟 頁 書。繆奎同男文善摹刊。
右居竹記華亭縣修竹鄉曹氏,武惠王之后,自汴南徙,所居據九峰三泖之勝。元初,有名和甫字仲達者,刻扁其書室曰居竹,前建德路總管方回為文以記,而太原路汾州知州趙孟 頁 書之。今在華亭縣學,后題云間繆奎同男文正摹刻。《潛研堂金石跋尾》
平江路重建文宣王廟記在蘇州府學
拓本連額高六尺六寸,廣三尺二寸,正書十九行,行四十八字,字徑九分許。
平江路重建先圣文宣王廟記
篆書四行,行三字,字徑三寸許。
皇帝即位之初年,首詔郡國,敦學修廟。越五年,是為大德二年戊戌秋八月,平江郡大成殿成,前兩浙都轉運鹽使朱虎所造也。三日丁巳,郡侯戎益帥其長貳若屬,詣新廟行釋奠禮,文武司之,在郡者咸集,諸生駿奔,走執豆籩,六民聚觀,謂有學未始有。侯成禮退,顧教授蕭以道、陳紹在曰:偉哉,朱君之績也,毋忘,盍記諸。於是公楠以朝命實來杭,歸道于學,二教授請記。以道言曰:學雄浙右尚矣,而廟不稱,自宋紹興辛酉之歲建,於今丁酉十三皇終矣。視其梁麗修之三,未之有改。以道始至,即郡別駕王都中謀焉,別駕曰:是謀非而士與它人所能及也,其朱都運乎?乃約東嘉蔡起辛偕請焉。都運慨曰:吾為吳人,二十年未聞有為是殿謀者,其數耶?今日之事,先圣事也,曷敢不力,欣然援筆書重建字,卑以道。歸示諸生盡驚,復疑信半。會都運有母喪,浮言胥動,謂殿事格矣。乃孟冬之日,馳告者曰:朱運使木蔽江至矣。群工云集,即日肇役,凡七月而舉梁。舉梁之日,去歲始議之日也,謂數非乎?舊基三尺,其棟不過十之,今通為丈者五。蓋嘗憑虛望東西諸樓閣,巋然者無不及,而翼然者過之矣。學乃以米廩之積,為三門兩廡,高下深廣,悉稱其殿。丹青漆堊之麗,令辟瓦石之壯,無不可久。是役勤矣,微都運不及此,而欿然不自功也。記非都運意,獨愿得一言。載侯意示學者,予心諾之,顧忽忽未暇,李侯戡來廟記事,復速記,予辭不獲。乃言曰:圣人之道,如天地父母,在人日用飲食,受言罔極,獨通也與哉!自靖自獻為吾黨,而有所不知不能愧已。都運之為此不朽,二三子忘之,壇杏其忘之乎?雖然,廟自孔氏所以為道,非徒壯其居也。《易》於渙萃俱言廟,廟者所以收人心之渙而成其萃。夫廟高矣,大矣,美矣,今之萃,其抑猶昔之渙乎?子曰:薄於德,於禮虛。又日制度在禮,文為在禮,行之其在人乎,此子游之所傳習也。東南匹士,自通洙泗,上附青云,袞冕萬世,非二三子之東家與!誰謂華高企其齊而尚其自厲,以一洗荀卿子、子游氏之儒之誚,則為無負都運新美之功,郡長貳勉勵之意,以式克欽承圣天子之明詔,而廟不朽矣。十月望,資德大夫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右丞燕公楠記,正奉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恭知政事李世安書,資德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右丞馬紹篆額。
學正蕭知,學錄史遷瑞、俞真卿、苗從舜,直學范宗浚、計士夔。
監工余與可、顧德貴、陳慶華、陳天麟、朱德源、方桂、魏野、林學勤、沈伯祥、郭次
丑、孟達則、知書陳子榮、章慶源、顧巳然。
吳處仁刊。
解脫王氏舍田記在江寧方山
拓本連額高五尺二寸,廣二尺四寸半,正書十六行,行三十三字,字徑九分許。
解脫王氏舍田記
篆書四行,行二字,字徑二寸半。
□□□□□□□□□莫待於因緣,因緣之和協者,莫待於時,時至則緣偶,緣偶則人□。□□□□□□□居其里曰解脫,有王氏世居彼焉。而迄于五代孫雅名大賢,器重□□□□□□□□□□□□□教□思□家之常產施僧,冀福先祖,則良期詎便而□□□□□□□□□□寺之□□□□律居其中,雖鄰而近之,相為齟齬,略無狎惠,而王□□□□□□□□焉,乃因緣也,惟□發眷眷中情之由。大德三年春,前住山曰:□□□□□□□□□□□初□要□長蘆之游,歷王氏所居之里,逅賢於道中,尋告以未遂之□□□□其行不意氏城因與同來訪余於長干,訊彼所從,乃以素懷慨然□余曰:仆之遠祖□施田畝於□山,以作佛事,家君亦以田施於草堂,而后生仆。仆今又欲以田屋施□林,得非信義之來而有源耶!余姑諾之。延而未奄,賢乃從余必至于家,欲專罄其□,余始不□已,乃命肩輿而往也。款余三日,挾所舍文券,同余詣定林飯僧,陳旨斂謝而歸,可謂人事合也。吁!田宅之計,受用所系。其諸慳蔽者,茍干以一金,握而不祝。□以家世所有膏田大廈,略不以資緣介意,一笑而付之,非再來丈夫,信勇馴服,曷能如此?今王氏因緣□偶,時節既至,舍諸近而取諸遠,於數載淹留之志,一旦克成,善來布施,則吾山□眾,當以崇德而報之與。其存則贊壽,逝則資神,綿而未替,然千載之后,不可無□□,故余援筆成記,令刻其珉,樹於祠之右云。時大德三年己亥夏孟,□□□講所傳慈悲宗教沙門□□撰并書。
知事□□
沙門□□□立石。
范文正公伯夷頌在吳縣范文正公祠
拓本高四尺八寸,廣四尺,正行書不等。五截刻,一截范文正頌,二三四截后人題跋,末截大德牟跋。
伯夷頌
士之特立獨行,適於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篤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於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於舉世非之而不惑者,則千五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昭乎日月,不足為明,蟀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當殷之亡,周之興,微子賢也,抱祭器而去。武王、周公,圣也,從天下之賢士,與天下之諸侯而往攻之,未嘗聞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齊者,乃獨以為不可。殷既滅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獨恥食其粟,包括死而不顧。繇是而言,夫豈有求而為哉,信道篤而自知明也。今世之所謂士者,一凡人譽之,則自以為有余,一凡人沮之,則自以為不足。彼獨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萬世之標準也。予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獨行,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雖然,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於后世矣。
皇祐三年十一月戊申,高平范仲淹書。
示諭寫黃素,為乾卦字多,眼力不逮,且寫伯夷頌上呈。此中寒甚,前面筆凍,欲重寫又恐因循,書札亦要切磋,未是處無惜見教。
書從北海寄西豪,開卷裁窺竦發毛。范墨韓文傳不朽,首陽風節轉孤高。
戊申后三十有七日,許昌郡齋中題,平陽文彥博寬夫。
夷清韓頌古皆無,更得高平小楷書。舊相嘉篇題卷后,蘇家能事復何如!
壬辰歲正月,才翁按蔡富弼題。
青州資政寄示小楷伯夷頌,許昌相公以詩跋尾,因作詩謝二公,兼呈永興觀文相公。 舜元上。
法書遙逐使車還,嘉句新從相府頒。牢落二賢天地外,孤竹二賢風流三絕古今間。臺文競耀高逾麗,化筆交揮老更閑。不用悲吟恐飛去,豈無神物護重關。
轉連度支得青州資政黃素書韓吏部伯夷頌,許昌相公以詩跋尾,遂為七言,因而寄及,謹用拙篇紀詠。 殊上。
首陽垂范遠,吏部屬辭深,染翰著嘉尚,系言光德音,褒崇亙千祀,精妙極雙金。題詠益珍秘,用昭賢彥心。
遠蒙連使度支以資政范公所寄黃素小字韓文公伯夷頌,許昌文公淮西富公題詩于后,才翁復綴雅什,兼寄長安晏公,公亦有作。衍久茲休退,人事僅廢,不意雅故未移,悉以副本為貺,俾愚繼之,對此怔忪,既感且愧。輒爾牽強,課成拙句奉呈,敢言亦騏之乘,聊為續貂之比耳。 衍上。
希文健筆鈔韓文,文為首陽山下人。寧上一言旌義士,欲教萬古勸忠臣。頌聲益與英聲遠,事跡遠隨墨跡新。當世宗工復題詠,尤宜率去盡書紳。
此書皆謗毀艱難者,讀之益以自信,故退之希文尤殷勤耳。治平二年五月六日,襄題。
河東薛嗣昌、亢宗觀。
丹楊邵亢獲觀,熙寧庚戌二月庚寅記。時領滎陽,舟次泗上。
壬辰歲孟春月,使車按部,獲一觀焉。 執中題。
范希文好談古賢人節義,老而彌篤,書此頌時,年六十有三矣。癸巳歲夏四月,昌朝書。
覽才翁家希文手筆伯夷頌,輒書短篇於紙尾。熙寧庚戌歲初伏日,潁川韓絳子華題。
高賢忠義古今同,手筆遺篇法甚工,寶軸傳家當不朽,追懷余思凜生風。
許昌題后,及今二紀,乃熙寧甲寅之歲仲冬中浣之日,念往懷賢,不覺恨恨。伊川逸老再題。
番陽劉定、金陵陳祜甫同觀。元豐四年三月廿八日。
辛酉季冬九日,當世題。
潁昌韓縝玉汝屢嘗觀之,元豐甲子歲仲秋社日,又從安國借看西府東廳書。
元祐二年臘日,靖恭楊杰京兆慎宗漾觀。
汾陽郭彭年建安陳昱同觀。宣和壬寅夏六月二十有六日。
范文正高風表表,文采云為天下后世之仰服,蓋不獨其書也。此卷皆元老真儒翰墨,使人竦然欽賞。政和四年正月六日,濮陽李孝彥跋。
皇祐三年,侍行于青社,時先公書此頌,以寄京西轉連使蘇公。今再見手澤,不勝悲慕。元祐三年六月七日嗣子守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純仁謹題。
崇寧五年,純粹得見先公先兄遺墨于潁昌,伏讀久之,涕落紙上。七月八日謹題。
政和丙申孟秋二十八日,趙子琥、王孝迪同觀于高平三瑞堂。
清江李開晉陵胡唐老同觀。
林種賈公望獲觀戊。寅冬十月廿九日記。
高賢邈已遠,凜凜生氣存。韓范不時有,此心誰與論。紹興甲寅八月望,建康秦檜謹題。
皇祐三年十有一月,文正范公在青社,用黃素小楷書韓子《伯夷頌》,遺京西轉連使蘇公舜元。蓋天下萬世,大綱常,大議論,扶植天地,不可一日以無者。昔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伯夷固知其將終身西伯,故辟紂而歸之,其心豈遂忘殷哉?一旦武王之師,載木主,而以王號於其眾,非文王意也。兄弟奮然以身為天下萬世爭綱常,繼之以死。其事誠卓絕,然人乃或非之。至孔子時,猶有以為怨者,而孔子獨曰求仁得仁,又何怨。至唐時,猶有以為偏而不通者,而韓子獨曰,伯夷者,特立獨行,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韓子之言,上繼孔子,而公乎天下萬世,有功於綱常甚大。時無韓子,議論廢則綱常泯,吾為此懼。而幸獲睹范公之所書,義士仁人,壯顏毅色,凜乎心目間,使頑者懦者,一見且泚汗破膽,知畏議論。是范公亦與有於綱常也。公平生自許忠義,前后緣論諫得罪,至被以誣謗。自以朋黨擯斥遠外,而公信道之篤,躓而愈奮,老而愈厲,伯夷頌固其中素所蓄積者。嗚呼!皇祐盛明時,公之書此,猶義形於色。設不幸處綱常之變當何如?若公者,真可畏而仰哉!大興李侯戡丁丑歲得此本于燕,竭來守姑蘇,偕濟南陳君祥、汴梁焦君德明首謁公祠下,訪問其子孫而以畀之,尊賢尚義有如此。公之孫邦瑞、士貴敬受而藏,不啻拱壁。始其家嘗以摹本刻于義莊歲寒堂,至是乃得真跡於二百四十八年之后,若有神物護持,以待其子孫而后付,殆匪偶然。二君議勒石傳不朽,而邦瑞主宗祀,顧我於霅上,道顛末,俾以刻。晏元獻、杜正獻、文忠烈、富文忠、蔡忠惠諸賢,與公忠義相期,各有題賦。而蘇公詞翰氣概,又公所重,宜并刻于后。若昌朝執中輩,雖素有牴牾,亦不以人廢焉。抑予觀忠宣公兄弟,有感手澤,言泯意外,志今深矣,尤后人所當取節。二君皆有典刑文學,能庇其宗,族黨所共推尚,帥其族之人與其子弟謹守此寶,圖繼前志,用衍忠義之傳,其永永無。大德庚子二月初吉,陵陽牟書。
嗣孫邦瑞、士貴立石。
吳處仁摹刊。
光福寺銅觀音象感應詩
拓本連額高三尺六寸,廣二尺三寸,正書兩截刻,大小行不一。
平江路總管祈請光福銅觀音感雨詩。
分書五行,行三字,字徑二寸七分。
大德三年,歲在己亥,余守平江,春夏慳雨,苗將槁矣。官僚父老,屢祈不遂,士民憂之。孟秋三日,捐己俸,備熏蠟,率僚屬于玄妙觀設醮祈禱。越三晝夜,而龍見於東南者二,雖雨而未足,聞光福寺銅像觀音神通靈感,有求必應,是以於當月廿二日,躬詣拜請,奉供于府廳,命僧道諷誦者幾數百人。越三日大雨,龍復見於西南東方者三,民皆以為祈禱之驗。自時厥后,苗之槁者渤然而興,田野有西成之望。故作鄙語,以彰菩薩靈應云。 逸齋李戡敬題
洛伽山本是鄉中,光福行緣拯困窮。苗槁作云隨雨沛,河枯溢水濟舟通。富克倉庾歌糧積,憂釋農民樂歲豐。普救群生神力大,龍華會上占頭功。
大尹逸齋相公,孟秋下浣二日,入山延請銅像大士到府祈雨,感應繼承,佳篇昭贊,陡使靈跡增華,焜耀千古,僭借韻嚴,奉酬洪造。 光福住山希磻端肅上。
躬引銅仙畫戟中,普門機鑰施無窮。香凝槐影才瞻禮,水滴楊枝易感通。三日為霖千里慶,一年安業萬民豐。連阡禾黍含煙實,鼓腹咸歌太守功。
使君持節按吳中,受物施仁惠莫窮。驕魃豈容開妬眼,大慈終為顯靈通。四郊得雨□新□,□寶成秋樂□□。設□□霖慰民望,到□勛業□全功。
吳處仁刊。
重建雷塘昭佑王廟記在揚州
翦裱本。
重建雷塘昭佑王廟之記
維揚,全淮之甲郡也。郡西北相距十五里有塘曰雷塘,或曰陂,或曰波。波即陂,即塘也。唐貞觀間,引塘水溉田民,獲其利。大和間,決塘水成田,民得其耕。唐末迄于宋,潴水以備漕運,積而成淵,其深不可測。時之晴明也,日光搖曳,水波不興,瑩□□下之一碧。時之陰晦也,翳空云務,拍岸水聲,倏然雷□□□解質其所以然,蓋有□□蟄于其中。因祠于塘北,封之曰□□昭佑王。是郡值□長□以下請水設雩禱雨,其應如響。郡人歲時蕆祀,而不敢忘。兵革之□□有存者,皇元混一區□,□□己亥□淮東宣慰合于一,仍隸于揚。□□命中書□□□□□□□□□而行司事,撫治全淮。公元勛世家,碩德重望,式副□□□歲□□□□□□□詢于眾,有以雷塘請水告,公從之。同宣慰同知仆□翰文□□□□□□堅,率僚屬詣塘請水,焚香拜手祠下,□□□宇傾頹,□□□□□□□□□□□而新之,冀其感應之速耳。未幾,果如其□庸是涓吉興□□□□□石一□□□官工役樂從其事,□治中馬居仁仍厘務而董□□□□竟□明年庚□□□仍少雨螟螣肆□,公齋祓禁屠,復遵故典,貯塘□□諸寺□□誠意□□不五日間,大雨蘇旱,一月凡七,農悅于野,民悅于市,官吏得□□責萬□一辭,咸感龍之靈,公之德。繇是工役轉嚴,秋八月初□□宇落成,正殿六楹,門六楹,環堵約三十五丈有奇,塑像□□尊,兩旁繪□雨部出入之像。公設牲醴,妥靈于祠,倦倦冀神惠於無窮,淮民何其幸歟!揚州路儒學教授馬允中用摭其實而為之記,題蓋并書。
右元大德五年辛丑,昭毅大將軍揚州路總管府達魯花赤兼管內勸農事孛蘭奚等重修宋龍王廟之碑也。雷塘在唐宋為巨浸,以其立都雍豫江淮轉運,當入泗汴,潴水濟漕故也。元用海運,而塘水尚存,明漕于燕,不恃塘水,仇鸞等乃洩水開阡陌矣。元讀碑有感於靈跡,數百年究不可沒,乃以墓廬三楹,立座設龍王象,庶使村民歲時有所禱祀,以濟旱暵,立其碑於庭之南,而記其略於碑陰。嗚呼!王氏者,明大宦,毀為墓,顛矣。余四世祖武德將軍,以明末葬於村之東北,曾祖、祖考三世祔葬焉。今余獲神碑而復神祀,禮也。碑載龍有降雨之靈,宋封昭佑王,元代混一區宇,合淮東宣慰司隸於揚,命中書缺行司事撫治全淮。公元勛世家,碩德望重,式副缺乙亥庚子,禱雨皆應。八月,廟落成,殿六楹,門六楹,環堵三十五丈,中塑像,旁繪雨部象。揚州路儒學教授馬允中撰文并書,辛丑四月立碑。同官者正議大夫,揚州路總官兼管內勸農事移剌慶堅,奉政大夫治中馬居仁,奉政大夫同知□□,推官馬蕭,判官劉,知事劉,經歷張,提控林,監工許,其列銜,索蘭奚居右之首行,移剌慶堅等以次左之,蓋用元國書右行法也。官制與元史皆合,惟孛蘭奚以中書行司事官揚州,於史無征。元史列傳卷十八、卷二十、卷二十二,名孛蘭奚者凡三人,考其官跡年代,似皆不合。移刺慶堅等亦皆不見於史。蓋此孛蘭奚為史所失載之人也。《研經室集》
士端按碑云,唐貞觀間,引塘水溉田,民獲其利。大和間,決塘水成田,民得其耕。蓋有□□蟄於其中,因祠於塘北,封之曰昭佑王。設靈禱雨,其慶如響。逮明末,王氏毀廟為墓,遷廟碑於土地廟中,阮太傳墓廬地名龍王廟。老農云:石坊西乃廟址,太傳出其碑,為屋三楹,設龍王象,使村民有所禱祀,立碑紀事,誠盛舉也。《宜錄堂金石記》
孔廟經籍祭器記
拓本尺寸與碑陽同。二層,上層記書籍、祭器數目,凡四列,下層書記文三十行,行十八字正書。在府學,宋楚州新建學記碑陰。
經籍祭器之記
額篆書六字三行,字徑六寸。
經籍:
監本九經 語孟集義一十冊 四書集義二十二冊
漢上易解二十冊 黃李詩解六冊 蔡氏書解六冊
周禮解四冊 爾雅二冊 江西九經
朱張四書一十四冊 程楊易傳六冊 郭氏易傳錄判下
讀詩記六冊 公羊春秋二冊 儀禮十冊
古文孝經一冊 四書纂疏一十二冊 二先生易二冊
毛詩二十冊 柯山書解 梁春秋四冊
禮記集解五十四冊 史記一十六冊 通鑒綱目三十冊
三國志四十冊 唐鑒四冊 宋鑒節六冊□□□希□□判李敦武□□助
讀史管見一十五冊 通鑒釋文六冊□□□□舍人□助□
南北史五十冊 五代史一十冊 言行錄一十□冊
戰國策五冊 前漢書五十七冊總管郭少□□
唐書四十冊 宋長編六十冊 唐太宗遺范□□翰林國史院檢□□□□鼐助所注
五子 小學書四冊 太極圖一冊
朱子語類四十冊□□□□□知州王奉訓□□助 西銘□冊
小學纂疏□冊 文闕 文章正□□冊
韓柳文集□□□冊 杜詩解一十冊 簡齋詩
毛韻 層瀾文八冊 南豐文集六冊
晦庵文集六十冊 東坡詩集二十四冊泰州本 事文類聚六十冊
立朝心印六冊 古文關鍵一冊 通典三十冊
家禮四冊 真氏讀書記二十冊 后山詩集六冊 篇韻
祭器:
□□□件□□□六件 犧尊四件
象尊□件 犬尊□件 山尊□件
箸尊二件 壺尊八件 龍杓十件
罍二件 洗二件 簠四十件
簋四十件 籩四十八件 豆四十八件 俎四十件
經籍乃夫子所成之書。俎豆亦夫子嘗聞之事,有學校則二者不可一日闕也。蓋經籍以之載道,俎豆謂之禮器,曰道曰禮,豈非吾黨所當講明者乎?在《易》謂乾道變化,在《詩》謂民之秉彝,在《書》謂允執厥中,在《中庸》謂可離非道,在《周禮》謂以為□□,在《春秋》謂志其典禮,合而大驗之於吾身日用之間,莫不各有當行者,皆道也。經在是,則道在是矣。或方者為簠,或圓者為簋,或宜濡物為豆,或宜乾物為籩,或實牲為□,或酌醴為爵,登而用之於釋奠釋菜之時,見於升降上下者,皆禮也。器在是則禮在是矣。嗚呼,經不自立,以道而立,□不自行,以禮而行。□學校為教育英才之地,舍道與禮,其□以哉。眷茲□類,□□□□□闔府官□□□□□郡侯郭公浩□□□舉學校之故,尤於經籍禮器,拳拳究心,既偕同寮,各出己書藏於學,又率同志,各捐己帑相其□,諸生亦相與協贊於下。受命掌書器朱華發市書於杭,得三千卷,鑄禮器於吳門,得二百七十余事。□美貝泮水有□,自今□濟□□憂游於弦誦詠歌之中,周旋於籩豆簠簋之末,不惟六經先王之陳跡,由此復彰,而夫子罔極之恩,□可少報,風移俗化,郡侯之賜侈矣。敢不鏤□石,以勸來者。時大德癸卯良月朔,郡文學掾眉山楊曲成謹識。
淮安路儒學正葉森書。
淮安路儒學錄衡應卯篆蓋。
直舉□□□前教諭王杞周應祖立石。
右碑記郡侯郭浩置經籍祭器事。浩鑄器二百七十,今尚有存者,然不及十之一矣,且多損壞,每丁祭日,予必至郡庠摩挲其下,輒嘆有司護藏之不謹,殊可恨也。浩能興學校,它政績必有可觀,而《淮安府志》藝文類既然無此文,職官類亦無浩等名,志書之簡陋脫略如此,亟甄錄之,以備志所不及。《淮陰金石僅存錄》
無錫州重建譙樓記在無錫
拓本連額高六尺八寸,廣三尺四寸,正書十四行,行四十八字,字徑七分。
重建譙樓之記
篆書三行,行二字,字徑五寸半。
常州路無錫州重建譙樓記
古者兵車所次,必巢居於其上以觀敵,譙門之設,蓋仿諸此。考之史傳,已見於秦置郡縣時,其來遠矣。無錫古壯縣,今為常之支郡,郡非縣比也。升改初,郡治嘗一撤而新之,獨譙門仍舊貫,因陋就簡,人多議其未稱。乃龍集辛丑秋七月朔,海颶闖淮浙間,官署之漂毀者什九,以故并其陋且簡者,一甓不復存。值年儉,重於勞民,越再稔癸卯,州長帥乃僚相為謀曰:譙門,一郡政令所自出,而千里之觀望系焉,闕而不理,過矣,然必策其不縻於官,不漁於民,計乃善。會州尹楊公以寬民急務,入吁中朝,而長貳治辦,歲終事填委,唯州停杜公職專警捕,就董焉。先是粼郡僝工土木,往往以田籍計畝而裒於民,吏弄滋張,侈大逾度,卒致徵呼旁午,人不堪之。杜公之佐郡,敏而惠,乃召吏于庭,以謂譙門之役,斷斷無他技,捐官吏半期之俸,可得千五百緡,不給,則輟公田以繼之而巳爾。其度材於賈,傭夫於市,毋奪人,毋妨農,吏奉亦虔,既戒既備,遂以是歲仲冬之七日始事,歲除而告成。於是近者悅,遠者來,行者議於道,更相告語,以為郡府者,吾生聚事育之所倚賴,今獨諉之於官若吏,豈人情哉。二日,眾環堵於前,或貫而鏹,或觴而酒,俎而肉,眾未及言,而公遽謝之曰:若輩欲何為耶?是役也,吾官吏力足以辦此,溷汝為也。眾喧以入,輒委之吏舍而去,以緡計者,七千五百有奇,吏因悉上送官,而用不匱矣。《大學》曰:有諸己而后求諸人,《書》曰民情大可見,皇衷烝彝,千古不泯,謂民風之漓,不足以觀感之者,厚誣吾民也。向使有一毫強拂於其間,則怨汝詈汝者至矣,況望其麾之而不去哉。昔孔門高第,有何如斯可以從政之問,吾夫子誨之以尊美而屏惡,因民所利而利之,擇可勞而勞之美也,不戒視成,慢令致期惡也。圣人之言嚴矣哉,□率以儒者之論,多迂闊於事情。余觀錫山之政,非圣人之一驗歟。杜公徵余記興造之歲月,固以為后之從政者之戒云。時大德八年歲在甲辰夏五旦日,郡人虞薦發記。 董工州吏陳允升、州典邵益。
都目蔣實
提控案牘申居寧
修武校尉常州路無錫州判官杜昶
從仕郎常州路無錫州判官燕從周
修武校尉常州路同知無錫州事忻都
忠顯校尉常州路同知無錫州事海山
奉訓大夫常州路無錫州知事兼勸農事楊伯要兀互
奉議大夫常州路無錫州達魯花赤兼勸農事麻合馬
縣東橋題字在昆山
拓本高一尺二寸,廣七寸,大字一行,三字,字徑一寸二分,小字兩行,行十二字,字徑五分許。
歲次乙巳,大德九年六月吉日
縣東橋
募緣耆老周成五人鼎新重建。
文明寺檀越巢氏舍田記在武進
拓本連額高四尺八寸,廣二尺八寸,正書十四行,行三十七字,字徑八分許。
檀越巢氏舍修造田記
篆書三行,行三字,字徑二寸五分。
文明禪寺檀越巢氏舍修造田記
雯川陳□刻
將仕郎常州路武進縣主簿范□篆蓋
事郎常州路武進尹兼勸農事劉□□書
常之東南,距□甫一舍余,有招提曰文明崇孝者,肇基於隋,大業之陳司徒卓錫於司徒所捐之別業。□□□邈,雖殿宇□完,而金紺剝落,多漫漶不治,瓦失鱗次,棟有蠹蝕,莫左廡為甚。大德乙亥,子麟來住此山,深慨□震凌迪而結構艱也。於是持缽遍干,閱數載未就。逮甲辰秋,方鳩工□材,勉規數十楹,又虞費□力綿,莫有能訖斯舉者。寺左余一二里聚曰徐墅,有東野巢子居焉,輕材好施,見義勇為。一曰,子麟帥眾亟手疏而前,即寺之傾圯者以請。言未既,遽歡喜作禮而答言□:吾本方媯之胤,來嗣于茲,思先翁付托繼承之深恩,念始生鞠育劬勞之厚德,非資冥福,誠蔑以報。訂□契合,殆猶箭鋒之機,迅不容遏,即慨然撥□巳腴田以石計者,為數五十有□,□入□寺之常住,專儲其贏。凡寺之欲建立者,欲補苴者,悉惟此之供。期自今以往,上棟下宇,□左廡頹者,乃輪奐常新,風雨□除,庶諸佛大眾,皆得方便。裒茲陰果,或可少伸悼往之誠。由是同□□□退而□與為謀,瞰東掖四楹之東堂□祠之,俾乃考乃妣,妥靈斯堂。且□其所自所□□□□□□□□□夕奉惟謹。某辰某緯,恭演貝葉,精設□供,□諷修崇,勿以久暫□敬忽誓□□□□氏之法□不壞不滅,而后可以仰承施主樂捐之本意,乃勒之堅珉,以傳不朽。且悉其租田自□之如干,□諸碑陰以識之,冀悠遠毋替,上□□□士君子孝思之至忱,下以□□吾弟子□□之□戒。□□諱林,字子野以東野自號,蓋古所善人也。□□□□□□□書。
知事普□。大德丙午八月日立
章廿九郎等施財開井記在蘇州師林寺東
拓本兩方,一高一尺,廣八寸,正書六行。行字不等;一高廣同,四行,模糊不能辨。
圓明院伏□湖州路長興州□□鄉第四保施主章廿九、丁□八母、丁七五郎、丁五八母、丁七三郎、丁□□名□同宴□氏同施凈財,開義井,□□父□□□身□康泰,壽算增崇者。
大德十年十月□日□緣□昌□□興福
住山肅翁□□建
□□□承檀越金□,施財重開義井,保扶身宮康泰,壽算□長。
□□□□二月日重建
右湖州路長興州至德鄉第四保章廿九郎等施財開井記,大德十年十月正書,在郡城獅林寺東。《吳郡金石目》
昆山州新建三皇廟記在昆山
拓本連額高五尺四分,廣三尺,分書十六行,行四十二字,字徑八分許。
新建三皇廟記
篆書三行,行二字,字徑三寸許。
昆山州新建三皇廟記
奉議大夫前江南諸道行御史臺都事潘昂宵撰
從仕郎徽州路總管府經歷杜與可書
太中大夫行都水監李果篆
太極既判,兆人以生,不有以開導之,無以建人極也。宓犧氏作受河圖,畫八卦,天地有所位焉,況於人乎?於是通神明以德,代結繩以書,教之佃漁,以庖以廚。繼有神農,相土之宜,作為耒耜,務播殖以先田功,草木以別藥味,貨交有無,日中為市。后有軒轅,冠之裳之,舟之輿之,上棟下宇,宮以居之。有不律者,兵以威之。五聲相旋,樂以和之。五行相生,日以推之。五運相襲,論以明之。按祭法有功則祀,三大圣人祀當何如也。今列郡咸設廟,然皆醫者為之。昆山隸平江,以壯邑升州,甫十稔,昂霄前為是州,事皆創置,而於是廟未及為遷去。大德丙午,州判李君欽謂醫官張成祖、趙壁曰:三大圣人廟,汝其經度,吾為汝力成。會府檄亦來,君又曰:欽可專其責矣。同知兀魯速臺州判耶律君源協心助成,度地市南,地主即以券輸,一貲不糜,有以巨木百施之者。凡役工有皆飲食之者,州人士捐帑爭為之先,及有以委田為永計者。趙、張二醫官,貞士也,昕視夕督,不兩閱月,告成厥功。正殿門廡,講常齋廚,一力并舉,殿立三圣人像,以勾芒祝融風后力牧配,列歧伯以下十人於兩廡,暈飛丹艧,煥乎一新。落成之日,適達魯花赤了先帖木兒、知州李郁、同知任琪接篆云初,成贊其美,欲勒石於廟,以識歲月,持名儒李季高事狀,謁昂霄記之。昂霄不及為君等為之,逭罪不暇,曷敢以不腆文辭。因為之說曰:繼天立極,功被萬世,孰非藉之以生,而醫獨為之可乎?醫為之,知所本也。醫為知本,而吾人不為知本可乎?嫩亳坊大祀也,代有常典,列郡之廟,官為置之,醫者奉之,州人士同一祀之。粢盛潔豐,神其格思,無或不可矣。雖然,德惟風,民惟草,異時風移俗易,蚩蚩之氓,熙然還淳,其亦二三君子為政本始之所自云。嘻,盛矣哉!斯舉也。大德丁未夏五月日,平江路昆山州醫學學正趙璧立石。
加封孔子詔書碑在揚州
拓本連額高五尺,廣二尺七寸,正書兩截刻。上詔書八行,行十八字,字徑一寸半,下截失拓。
加號大成詔旨
篆書三行,行二字,字徑二寸五分。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蓋聞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儀范百□,師表萬世者也。朕纂承丕緒,敬仰休風,循治古之良規,舉追封之盛典,加號大成至圣文宣王,遣使闕里,祀以太牢。於戲!父子之親,君臣之義,永惟圣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資神化,祈我皇元,主者施行。
大德十一年十月 日
大德太平橋題字在常州太平橋
拓一五方,一方一字,高六寸,廣一尺,正書字徑五寸半。
太平橋
大德下泐。
松江寶云寺記在華亭
拓本連額高六尺二寸,廣三尺二寸,正書二十行,行四十七字,字徑寸許。
重修寶云寺記
篆書三行,行二字,字徑三寸許。
松江寶云寺記
前朝奉大夫大理少卿牟撰
集賢直學士朝列大夫趙孟書
資德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右丞廉密知兒海牙篆額
顧亭林湖在華亭東南三十五里,湖南有顧亭林,顧公野王嘗居此,因以為名。具載圖志,可覆視也。其地今為寶云寺,本號法云,在顧亭林市西北。唐時有大長者吳仁約、楊師厚買地於此,立毗尼精舍,使堅修二上士入京請院額,繼遂賜額為法云寺。大中十三年庚辰,寺始成,猶未言顧公斷碑事。天福五年,以水潦遷寺於南,石晉開運元年十二月十日,始畢工。寺之徒二人者,同夢金紫一偉丈夫,云是梁朝侍郎,若有所屬然。明夕,二人又同夢其至,且告以斷碑處。晨起尋舊寺基,果見片石水次。引 垣 出之,已殘缺。僅有十四字日“寺南高基,顧野王曾於此修《輿地志》”,眾始駭愕。乃即寺東偏立祠,奉之惟恪。嗚乎,鬼神之情狀,蓋難言矣,弗燭厥理,往往推之茫昧之域。夫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易·大傳》之辭也。自其變者而觀之,氣有所感,形諸夢寐,如聞音聲,如見容貌。而夢則有安閑自夢者,曰正夢,恐懼而夢者,曰懼夢。二者固不同,彼用物精多,魂魄強,或有依憑,使人恐懼,因為妖厲,非正也。顧公自梁陳隋唐后梁后唐石晉,朝代隔絕,死而不亡,發於久幽,無所恐懼,而夢近乎正者也,未可以怪誕疑之。略考其一二:西漢有馮野王列九卿,性剛潔。顧公字希馮,蓋慕之也。晚歸陳朝,嘗撰《輿地志》三十卷。此云修志,意即其時也。陳宣帝時,除黃門侍郎。此云梁朝,不忘梁也。劉漢嘗稱天福十二年,以與石晉異,歐陽公非之,此天福五年,則唐天福也,皆有關於寺及斷碑,因書之,使觀者無疑焉。王金陵介甫梅宛陵圣俞嘗有詩紀顧公遣跡,嘆其□寒,亦不及斷碑事,蓋一時暫游,不暇考靈鑒等記耳。宋垂拱時,邑人胡彥瑫興修其寺。治平甲辰,始改法云為寶云。淳祐□申景定庚申相繼營修,庚申之役,最為壯麗。大元升華亭為松江,歲逾老,寺多頹圮,凈月師素習臺衡教,自霅慈感侍香來歸,實為住持,再加整葺。辛丑七月,盲風□□□厄,罄捐己資,由中徂外,殿堂門廡,大作新之,不煩化施。但見碧瓦雪脊,朱甍穹礎,甃飾其垣墉,石垣平其涂徑,翚飛其井□。□亙其石梁,頓異舊觀。而千石巨鍾,舂容叩擊,聲震四遠。諸天人,諸菩薩,圜通大士,應真羅漢,與夫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歡喜,乃莊嚴其相,蠲供具以奉之,復期懺以祝之,其愿力所充,有以致此。丁未臘八日,凈月因來求記。夫成之難,繼之尤難,后之人尚毋忘前勞,益加持守,將使寺東顧公之香火,相為無窮焉。銘曰:宇宙中間,萬法咸備。此理流通,有一無二。善教曰佛,妙用曰神。雖若不同,厥理則均。顧公有祠,寶云是依。發幽著靈,殊涂同歸。顧亭之湖,余潤滲漉。寶云之云,奇彩紛郁。灑為法雨,普沾沙界。法與理貫,無在不在。
至大元年五月望日,前住持釋凈月立石。住山妙音。耆舊:師古、處新、行果、文思。
此碑在華亭縣南亭林鎮寶云寺內,近為箭鏃所傷,兼之歲久苔侵,字多剝蝕。此是國初舊拓,尚為完善,足寶也。道光元年九月十三日,少眉馮承輝識於古鐵齋中。
右松江寶云寺記,前朝奉大夫大理少卿牟撰,集賢直學士朝列大夫趙孟書,資德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右丞廉密知兒海牙篆額。牟入元不仕,所題者宋官,故稱前以別之。廉密知兒海牙者,廉希憲之子恂也。《元史·英宗紀》:延祐七年七月,以廉恂為中書平章政事,至治二年十二月,廉恂罷。《宰相表》:延祐七年至治元二年,平章政事無廉恂,而有廉米只兒海牙,蓋廉米只兒海牙即廉恂,猶梁暗都刺即梁德珪,段那海即段貞,洪雙叔即洪君祥,一人而二名也。《紀》、《傳》據志狀之文,多用漢名,《表》所據者案牘之文,故多從國語。此碑所題,亦當時本稱,“米只”之為“密知”,則譯音之轉爾。廉氏系出畏吾,雖讀儒書,取嘉名,仍循國俗。以畏吾語小字行,見於史者惟希賢,一名中都海牙。至如希憲,一名忻都恂,一名米只兒海牙。以予博考二十年,始能知之,蓋元史之難讀,視它史為尤甚也。《潛研堂金石跋尾》
加封孔子制詔碑在松江府學
拓本高四尺,二尺八寸,正書。
制詔文見上。不錄。
至大元年十二月 日立石
常熟知州盧侯生祠記在常熟
拓本連額高四尺八寸,廣二尺四寸,正書十三行,行三十六字,字徑五分許。
常熟知州盧侯生祠記
篆書三行,行三字,字徑三寸許。
常熟知州盧侯生祠記
前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承務郎周馳撰
前集賢直學士朝列大夫趙孟書并篆額
子游在圣門以文學著名,而其宰武城,則能以學道愛人為先務。常熟,公故里也。凡官于此者,當以公為則。大德癸卯,濮陽盧侯來守是州。始至,祗謁先圣祠,顧瞻公像,深惟學道愛人之政,不敢不勉。夫常熟之為州也,土地廣袤,人民富庶,視他州為劇,自非有明敏剛正之才,鮮克勝其任者。侯天資沉毅,識度宏遠,御吏以嚴,待人以恕,職訟精明,而臨事詳審。下車之初,民有冤不能伸,至與平反而得直者四十余人。歲饑則勸率富民,出粟以濟貧乏,俾無流離轉徙之患。與夫新社稷之舊址,展公宇之宏規。其於興利除害,不啻如嗜欲然。故五載之間,於常熟一州無遺便。且以為學校風化之原,政教所系,簿書期會之余,必以詩書禮樂為務,春秋祭禮,朔望拜謁,未嘗少懈。至如殿廡從祀諸賢遺像,未稱尊崇之意,則易以縑素,祭器雜用陶瓦竹木,恭錯不齊,則鑄銅為之。言子廢集,則重新鋟梓,學田湮沒,則嚴加核實而增羨之。若然者,侯之於學道愛人,可謂知所本矣。侯既去官之逾歲,州之士民相與議曰:古之仁愛及人,流芳百世,如賈誼文翁以學,朱邑羊祜以惠,民到于今稱之。近世邑令修齋王公亦祠子學,今立祠以無忘侯之德,是亦風化之一助也。祠成,乃請余紀述其事,以示久遠。余嘗辱為侯之僚佐,不可以文詞鄙陋辭,乃依士民陳少雅等狀而為次第。侯名克治,字仲敬云。至大二年正月七日記。
闔州士民陳少雅、姚天錫、滿應仙、陳新之、湯一薦、林登書、陳有慶,張汝玉、言有學、趙良淗、姚義方、時元、趙良 渫 、時祥、于洪、顧華、雷澤、錢溥、沈晟、陸澄、楊發、馬壽、朱實、王壽、徐堯、姚貴、殷清、韓文琎、莫汝礪、徐珵、秦從榮、王遵、楊原、吳澤、潘龍澤等立石。
常熟知州盧侯生祠記,周馳撰,趙孟 煩 書并篆額,正書。至大二年正月七日下題闔州士民陳少雅等三十余人姓名立石,今在縣學。《吳郡金石目》
右盧侯生祠記,周馳撰,趙孟 煩 正書。考盧侯名克治,字仲敬,漢陽人。至大間,知常熟州,下車牒訟坌集,談笑立決,吏畏如神。修復許浦、福山諸水故道,民得其利,葺學舍,核學田,教育言氏子孫,筑社稷壇,,拓公宇,民為立祠。周馳,字景遠,聊城人,有文名,大德間,以承務郎同知常熟州,閑邪公家傳亦馳撰,而松雪書之者。
江東宣慰使珊竹公神道碑在儀徵
拓本高八尺八寸,廣四尺五寸,正書二十七行,行七十八字,字徑寸許。
有元故中奉大夫江東宣慰使珊竹公神道碑銘并序
集賢大學士榮錄大夫姚燧撰
中順大夫揚州路泰州尹兼勸農事趙孟 煩 書并篆額
推采其世,與我國家同原而殊流者,珊竹氏其一,可系則自圖魯華察,以豪杰驍果服其部族,名為拔突生鳥也。而以開國功,官金紫光祿大夫北京兵馬都元帥生撒里。妣夫人張,教之讀書。世金紫,為北京等路都達魯花赤。由后強諸侯,恃齊險,及大帝之罷諸侯之世其土者,官昭勇,移河間等路總管兼諸軍奧魯管內勸農事生公。諱拔不忽,幼師李康伯,成童入侍裕宗東宮。一日賜問,上對當旨,□曰□□□□不可自畫於學。其歸卒業時,故翰林學士周正方參北京宣撫司議,公游其門,命之曰:吾為若講授者,皆圣賢性理格言,而猶以國言名不可,更曰介,字仲清。中統三年,同知北京轉運司事,其地池泊皆鹽,不煩煮勞,前政禁民盜食,或干之者,罪沒其家,惟漕海鹽以鬻民,收其征人,公請差等是道戶□而□□之,均賦其課,求不失額,而□池鹽海鹽從民雜食,一境利安。其年校功,實最他道,官武節金符。又二年官奉政,凡貳漕六年,其年升朝列,遷尹濮州。至則便施弊除,民皆愉樂。暇則新廟學,舉李和之為師,公退萃群吏受學,以變□□筐篋之習,恂恂如逢掖然。用兵襄陽,詔籍民以濟師,公抽田丁中者遺備戎行,人無尤言焉。時憲司初立,部使至郡,率曰珊竹侯所為。事有乖義者耶,何庸勾稽其書,徑越去。廷臣以前為漕而課入羨,復遣為貳,公辭,吾先世無治賦者,既一為之,理不可再。廷臣以成命難於中格,遂行。無幾時,改平濼路總管虎符。明年,官嘉議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時宋平才三年,杭其故都,自北而吏此者,莫不化其奢淫,初黜浙西宣慰使悉土伯,上海總管呂謙,貪黷非度。獲華亭亂首唐思月,引出將斬,或以不請而專殺,不可。公曰:殺一人而生千百人,何憚不為?或朝廷見咎,能身任之,不以相及,競尸之市,群黨散亡。事聞,甚為大帝所嘉。十八年,改江北淮東提刑按察使,楚之監州木少里,凡民稱貸其家,責債不足,則為木鞋錮其足,夏日諸庭,冬則洞辟密室,冰其地以苦之。人目為閻羅,劾上其事,廢棄□身,后召人為刑曹尚書。復無幾時,官中奉,出為江東宣慰使一年,以病目去。家真揚間,為諸子擇師,初延孔、顏、孟三族教授張 望 ,再延今國子監丞吳澄,朝夕聞其誦說,遂致知義理之學而篤行之。身履如是,修之於家,事□□高,孝恭及諸弟以□□姻里以睦。至大之元冬十月廿有八日,疾作,支持憑幾,諸子跽受其言,吾事親事君,不敢不服勤者,汝曹是之。年六十四而死非夭,所甚悲者,委九齡之女,身先朝露,而使□□□□尚□□□。夫人以下皆泣,公則止曰:吾言未既也,祖先庇予,予庇汝,析其平時貲業,四子各善守之,無□而為人嗤鄙。第一孫婦盛年而寡,無子,其歸父母家,遂絕。明日而蘇,良已,則置酒高會,次勞唁者。二年己酉,疾復作。前諸子曰:吾先飭者,□□□□今不再也。□謹識者,歲別□□□石,以給奉嘗,第三子病廢,其加賜楮緡五千。蜀岡土腴,予預為兆矣,不□他塋,葬無納金玉于樞壙,筑□高如朱子家禮。徐曰古□謂死曰歸,麾夫人環侍者出曰:男子不絕於婦人之手,□卒六月丁巳也。越五日辛酉,窆蜀岡義城里太夫人鮮卑氏七子,公為之冢,拔忽帶管軍總管拔忽潛德拔都魯□□□□□□□知云州,皆不□。拔合赤行臺監察御史答蘭□公府宰相前夫人真□總管史楫。女三,子珊竹帶承務郎揚州真滁通泰等處屯田打捕提舉司達魯花赤,阿臘鐵木而同知宜興州,□□□□□□□□□□□□今夫人利州節使住望□□公即□□廬□井樹松,晨夕號奠其間曰:非君姑太夫人在堂,必日至城一問安焉,用生何為,若欲與同穴者。聞者莫不鳴咽,以為益之悲。於□□□□□□□□□□□□□□□□公□□□□又何□□一子拔辰,僉江北淮西道兼訪司事。男孫八人,嘉興牛兒三寶卜鄰吉帶鐵木兒卜顏吉祥奴也,速答而牛前卒。女孫四,一適平章政□□□□□□□□□□□□□□□□公子書與事狀,丐述墓碑。鳴呼,燧尚忍操觚志故人耶?然以卅年交舊,義不可以衰謝拒,因概而言。眾所甚惜,謂公不□廢席其先德,□秩二品,積是廿年,疆場□□先人□□過□□□□致隆平之治,□□名臣□□□□□者而已是哉。固為知言,然使得志□□世之仕憂而學者幾人。求以先王之道,日溉胸中,尊聞而行其知,修仁潔義,樂天以終吾身。則有□□□□□□□□□□□□□□不□者也。其□□得□不大相當乎哉。□其令妻壽母,既多□□,有足匹魯侯者。銘曰:上缺分天宗之,自公祖裔孫,華胄之承,從我上缺天將□在□有聞,何天窮之,俾晝作夜。歸休于家,不自逸暇。孰為善士,我禮以延,俾橫遺經,圣謨日宣,匪資口耳。□以身上缺在人,□定□天。此語□信,□位而行。□□□□方之先民,處變不怍。顧言瑯瑯,即無所藏。魂無不之,何必舊鄉。垂絕不亂,足徵學方。詩碑蜀岡,來者是式。
宣授承務郎揚州真□通泰等處屯田打捕提舉司達魯花赤珊竹歹 承務郎同知常州路宜興州事阿臘鐵木而 奉訓大夫甯國路總管府判官都魯孫 奉訓大夫僉淮西江 北道肅政廉訪司事拔辰學立石 四明茅紹之摸勒鐫字
右江東宣慰使珊竹公神道碑,集賢大學士榮祿大夫姚燧撰文,中順大夫揚州路泰州尹兼勸農事趙孟兆頁書并篆額。珊竹公者,北京兵馬都元帥吾也而之孫,名拔不忽,其師周正方,更名之曰介,而以仲清字之。初任同知北京轉連司事,累遷濮州尹、平灤路總管、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召為刑部尚書,復除江東宣慰使,以病目去。家真揚間,延名儒張 鋈 、吳澄教其子,至大元年十月卒。《元史·吾也而傳》,失載其名,故具錄之。史作“吾也而”碑作“烏也而”,姚燧撰制詞作“烏野而”。其子霅禮,碑作“撒里”,譯音無定字也。趙子昂,以至大二年七月除揚州路泰州尹,明年十月,拜翰林侍讀學士,此碑之立,當在至大二、三年間。
加封孔子制詔碑在嘉定
拓本連額高五尺二寸,廣二尺五寸,正書兩截刻。上制詔,與他處同,不錄。下指揮二十六行,行二十九字,字徑三分。
詔旨加封大成
篆書二行,行三字,字徑二寸四分。
至大三年二月,平江路嘉定州承奉平江路總管府指揮,該承奉江浙等處行尚書省札付,準尚書省咨,御史臺呈準江南諸道行御史臺咨,據江南浙西道肅政訪司準本道分司僉事吳承直牒會驗。大德十一年七月十九日,欽奉圣旨,加號“大成至圣文宣王,”欽此,除欽遵外,照得始自魯哀公命諫誄人曰:□□□漢平帝元始元年,追謚褒成宣尼公,和帝永元四年,封為褒尊侯,□□文帝太和十六年,改謚文宣尼父,周宣帝大象二年,追封為鄒國公。自后唐太宗貞觀二年,升為先圣,十一年,詔尊為宣父,高宗乾封元年,為□□,則天永徽元年,封隆道公,明皇開元二十七年,追謚為文宣王,逮宋真宗祥符四年,加謚玄圣文宣王,五年,改謚為至圣文宣王。自周至于圣朝□□七百余年,追尊封謚,雖已加重,然夫子之道,大如天地,夫子之教,明如日月,未能言其形容。今國家崇圣道,加錫徽稱,蓋前代未顯之令名,今日月□之盛□也,擬合令各路學校欽依圣旨,全文勒石,以紀其事。非特為一時褒美之休,抑使萬世而下,士之居游于學者,咸知尊敬,相與遵守。牒請申覆江南諸道行御史臺,照詳明降施行。準此。卑司參詳如準分司所言,遵依國典,崇重圣教,以永其傳,實為盛事。禮部議呈朝廷崇禮先圣,誠為萬世之典,如準所言,相應都省準議。又至大二年十二月十九日,太保三寶奴丞相奏,在先孔夫子、漢兒帝王,雖是封贈了,不曾起立碑石來,如今各處行與文字封贈了,於贍學地土子粒錢內,交立碑石呵。今后學本事的人肯用心者奏呵。奉圣旨,是有那般者,欽此。咨請欽依施行,準此,仰欽依施行,奉此。
至大三年 月 日欽立 知書臣林容 臣曹辰瑤
直學臣學鈞
直學臣林齊賢
平江路嘉定州儒學教授臣貢松
都目臣洪升
提控案牘臣申居寧
忠翊校尉平江路嘉定州判官臣趙增
從仕郎平江路嘉定州判官臣王英
承務郎同知嘉定州事臣郭偉
奉訓大夫平江路嘉定州知州兼勸農事臣王鐸
奉訓大夫平江路嘉定州達魯花赤兼勸農事臣八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