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官》曰,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長日之至①;夏日至,祭地祇。皆用樂舞,而神乃可得而禮也②。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③,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其疆內名山大川。四瀆者,江、河、淮、濟也。天子曰明堂、辟雍④,諸侯曰泮宮⑤。
【注釋】
①迎長日之至:從“冬至”開始,白天就一天比一天長了。
②可得而禮:可以真正對神靈表示敬意。
③五岳視三公:祭祀五岳之神的規格相當于對國家“三公”的禮遇。視,取齊,相當。
④明堂:古代闡明政教的廳堂,凡祭祀、朝會、敬老、尊賀等大典,都在這里舉行。辟雍:周朝所設大學的名稱。
⑤泮(pàn)宮:西周諸侯所設大學的名稱。
【譯文】
《周禮》說,冬至這天,天子來到南郊祭天,迎接漸長的白天的到來;夏至這天,天子又祭祀地神。在這些祭祀活動中,都要采用音樂舞蹈,這樣,神靈們才能接受祭祀者的敬意。天子又祭祀天下的大山大河,以對待三公的禮節祭祀五岳,以對待諸侯的禮節祭祀四瀆,諸侯們祭祀他們自己疆域內的大山大川。四瀆就是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天子舉行祭祀朝會的廳堂叫明堂和辟雍,諸侯舉行祭祀朝會的廳堂叫泮宮。
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自禹興而修社祀①,后稷稼穡②,故有稷祠③,郊社所從來尚矣。以上唐虞三代郊祀大略。
【注釋】
①社祀:對土神的祭祀。
②后稷稼穡:謂自周朝祖先后稷發展農業以來。
③稷祠:對農作物之神的祭祀。
【譯文】
周公輔佐周成王,讓周朝的祖先后稷陪同天神一同受祭,在明堂中祭祀上帝的時候讓周朝開國的文王陪同上帝一同受祭。自夏禹因為治水有功就修建社壇來祭祀土地神,后稷因為教人們種植莊稼有功,從后稷就開始供奉五谷之神,因此人們對天神、地神、土神、五谷之神的祭祀是由來已久了。以上是唐堯、虞舜和夏、商、周郊祀的大致情況。
自周克殷后十四世,世益衰,禮樂廢,諸侯恣行,而幽王為犬戎所?、伲軚|徙雒邑②。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為諸侯。秦襄公既侯,居西垂③,自以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④,祠白帝,其牲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一云⑤。其后十六年,秦文公東獵汧、渭之間⑥,卜居之而吉。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于鄜衍⑦。文公問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征,君其祠之。”于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
【注釋】
①幽王:西周天子,名姬宮涅,在位時剝削人民,加上地震災害,人民流離失所;因寵愛褒姒,廢掉了申后和太子宜臼。申侯聯合犬戎攻周,幽王被殺死在驪山之下,西周滅亡。犬戎:古代西北的一個游牧部落。
②雒邑:故城在今河南洛陽西,是周成王為了鞏固對東方殷故土的統治,在周公主持下修筑的。
③西垂:也稱西犬丘,秦國最早的都城,故城在今甘肅天水西南。
④西畤(zhì):祭祀壇址的名稱。
⑤騮(liú)駒:紅身黑鬣的少壯馬。羝羊:公羊。
⑥汧(qiān)、渭之間:即今陜西渭水與汧水相匯合夾角地帶寶雞一帶。汧,水名。源出陜西隴縣,流經千陽、寶雞,匯入渭水。
⑦鄜(fū):地名。在今陜西洛川境內。衍:山坡低平之處。
【譯文】
自從周朝戰勝了殷朝,以后又經歷了十四代,國勢逐漸衰落,禮樂廢弛了,諸侯們更是肆意橫行,周幽王被犬戎打敗,周王室向東遷到雒邑。而秦襄公因攻打犬戎、救援周朝有功,才開始被封為諸侯。秦襄公被封列為諸侯后,他居住在西垂,自認為應該主持祭祀西方之神少皞,建西畤,祭祀白帝,并用紅色黑鬃的馬駒、黃牛、公羊各一頭作為祭品。這以后十六年,秦文王來到東方打獵,到了汧水與渭水匯合處,于是占卜詢問可否在這里定居,結果獲得了吉兆。秦文公夢見有黃蛇從天上垂到地面,嘴就停在鄜地的山坡上。秦文公就問太史官史敦。史敦說:“這是上帝賜福的征兆,君王您應當立祠祭祀它。”文公于是就建立了鄜畤,并用牛、羊、豬三種犧牲來祭祀白帝。
自未作鄜畤也,而雍旁故有吳陽武畤①,雍東有好畤,皆廢無祠?;蛟唬?ldquo;自古以雍州積高②,神明之隩③,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云。蓋黃帝時嘗用事,雖晚周亦郊焉。”其語不經見,搢紳者不道。
【注釋】
①吳陽武畤:修筑在吳山之南的武畤,也是祭天的壇臺。
②雍州:古代九州之一,約指今天陜西北部、甘肅東北部及青海東北部一帶。
③隩:通“墺”。
【譯文】
在沒建立鄜畤之前,雍邑旁邊的吳山之南原來有武畤,在雍邑的東邊也有好畤,但都已荒廢沒有人來祭祀了。有人說:“自古以來,雍州地勢高峻,是神明居住的宅舍,所以才在這里建立壇址祭祀上帝,并且其他眾位神靈的廟也聚集在這里。黃帝在的時候也曾在這里舉行祭祀,即使周朝末年也舉行過祭祀。”但這些話并沒有見到過有關記載,士大夫們也不加講述。
作鄜畤后九年,文公獲若石云,于陳倉北阪城祠之①。其神或歲不至,或歲數來,來也常以夜,光輝若流星,從東南來集于祠城②,則若雄雞,其聲殷云③,野雞夜雊。以一牢祠,命曰陳寶④。
【注釋】
①陳倉:地名。故城在今陜西寶雞陳倉區。北阪:地名。在今寶雞南,當時的陳倉西南。城祠之:修城建廟將其供奉起來。
②集:落。
③殷:鳴聲響亮的樣子。
④命曰陳寶:遂稱此神靈為陳寶。命,名,稱呼。
【譯文】
在建立鄜畤九年后,秦文王獲得了一塊像是石頭的東西,于是就在陳倉的北阪建筑城壇來祭祀它。神有時終年不來,有時一年中來好幾次,常常在夜里降臨,并發出像流星一樣的光輝,從東南方向飛來落在祠城中,形狀像一只雄雞,發出響亮的聲音。四方的野雞也在夜里對答鳴叫。祭祀這位神靈的供品,是用牛、羊、豬各一頭,叫它為陳寶。
作鄜畤后七十八年,秦德公既立,卜居雍,“后子孫飲馬于河” ①,遂都雍。雍之諸祠自此興。用三百牢于鄜畤。作伏祠②。磔狗邑四門③,以御蠱災④。
【注釋】
①后子孫飲馬于河:意思是后代子孫將把秦國的勢力向東擴展到黃河邊。這是占卜得到的占辭。
②作伏祠:首次進行夏天入“伏”的祭祀。伏,即今之所謂“三伏”,自夏至后第三個庚日起的十天為初伏,第四個庚日起的十天為中伏,第五個庚日起的十天為終伏。
③磔(zhé):撕裂牲畜肢體來祭神。
④蠱(ɡǔ):傷害人的熱毒惡氣。
【譯文】
鄜畤建立以后過了七十八年,秦德公繼位,并為定都雍地占卜。卜辭上說:“后代的子孫們可以讓馬匹到黃河邊去飲水。”于是秦德公就定都雍地。從此,雍地有許多祠廟興盛起來。開始用牛、羊、豬各三百頭在鄜畤祭天。又開始在夏天入伏時進行祭祀。在雍邑的四面城門口把狗剁成碎塊來祭神,來防御熱毒惡氣。
德公立二年卒。其后六年,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祭青帝①。
【注釋】
①青帝:神話中的東方天神,名靈威仰。一說即指太昊氏。
【譯文】
秦德公執政兩年后去世了。這以后六年,秦宣公在渭水南岸建立了密畤,用以祭祀青帝。
其后十四年,秦繆公立,病臥五日不寤;寤,乃言夢見上帝,上帝命繆公平晉亂。史書而記藏之府。而后世皆曰秦繆公上天。以上秦作畤及祀陳寶。
【譯文】
又過了十四年,秦繆公繼位,他曾生病沉睡了五天沒有醒來;醒來后,他就說他夢見了上帝,并說上帝命令他平定晉國的內亂。太史記載了他的言論,并把書藏在秘府中。后世的人都說秦繆公曾登上了天庭。以上是秦國建立祭天壇臺及祭祀陳寶的情況。
秦繆公即位九年,齊桓公既霸,會諸侯于葵丘①,而欲封禪。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②,禪云云③;虙羲封泰山④,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⑤;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⑥:皆受命然后得封禪。”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⑦,過孤竹⑧;西伐大夏⑨,涉流沙⑩,束馬懸車(11),上卑耳之山(12);南伐至召陵(13),登熊耳山以望江、漢(14)。兵車之會三(15),而乘車之會六(16),九合諸侯,一匡天下(17),諸侯莫違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異乎?”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窮以辭(18),因設之以事(19),曰:“古之封禪,鄗上之黍,北里之禾(20),所以為盛(21);江、淮之間,一茅三脊,所以為藉也。東海致比目之魚,西海致比翼之鳥,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鳳皇麒麟不來,嘉谷不生(22),而蓬蒿藜莠茂(23),鴟梟數至(24),而欲封禪,毋乃不可乎?”于是桓公乃止。以上管仲與齊桓公論封禪。
【注釋】
①葵丘:地名。在今河南民權東北。
②無懷氏:古代傳說中的帝王相傳在伏羲前,其人見于《莊子》。
③云云:山名。在今山東泰安東南,是泰山的支脈。
④虙(fú)羲:即伏羲。
⑤亭亭:泰山下的小山名。距上所謂云云不遠。
⑥社首:山名。在今山東泰安南。
⑦山戎:古代北方民族名。又稱北戎,匈奴的一支?;顒拥貐^在今河北北部。
⑧孤竹:古國名。故城在今河北盧龍以南一帶。
⑨大夏:《史記正義》曰:“大夏,并州晉陽是也。”即今山西太原以南地區。
⑩流沙:錢穆以為指今山西平陸東之沙澗水。
(11)束馬懸車:《史記集解》引韋昭曰:“將上山,纏束其馬,懸鉤其車也。”
(12)卑耳:山名。在今山西平陸西北。
(13)召陵:故城在今河南郾城東。
(14)熊耳山:在今河南盧氏南。
(15)兵車之會:與諸侯會師共伐某國。
(16)乘車之會:召集諸侯舉行和平性質的會盟。乘車,用于文事之車,與“兵車”相對而言。
(17)一匡天下:顏師古注:“謂定襄王為天子之位也。一說謂陽谷之會令諸侯云‘無障谷,無貯粟,無以妾為妻’,天下皆從,故云‘一匡’者也。”
(18)不可窮以辭:不能以言語說服。
(19)設之以事:又拿其他的一些事情來推托。
(20)鄗上之黍,北里之禾:鄗上、北里,有人說是地名,有人說是山名,定為難以企及之所在。
(21)所以為盛(chénɡ):以上述兩地所產的黍與禾作為供品。盛,裝滿供器。
(22)嘉谷:也稱嘉禾,奇特的谷物,如有所謂一莖九穗者。
(23)蓬蒿藜莠(yòu):顏師古注:“皆穢惡之草。”
(24)鴟梟(chī xiāo):貓頭鷹,過去被說成是一種不吉祥的鳥。
【譯文】
秦繆公登位后第九年,齊桓公已稱霸,在葵丘大會諸侯,簽立盟約,便想到泰山去舉行封禪大典。管仲說:“古代在泰山上筑祠壇祭上天,在梁父山開辟出地方祭祀地神的帝王有七十二家,而我記得的共有十二家:從前無懷氏在泰山上祭祀天神,在云云山上祭祀地神;伏羲氏在泰山上祭祀天神,在云云山上祭祀地神;神農氏在泰山上祭祀天神,在云云山上祭祀地神;炎帝在泰山上祭祀天神,在云云山上祭祀地神;黃帝在泰山上祭祀天神,在亭亭山上祭祀地神;顓頊在泰山上祭祀天神,在云云山上祭祀地神;帝嚳在泰山上祭祀天神,在云云山上祭祀地神;唐堯在泰山上祭祀天神,在云云山上祭祀地神;虞舜在泰山上祭祀天神,在云云山上祭祀地神;夏禹在泰山上祭祀天神,在會稽山上祭祀地神;商湯在泰山上祭祀天神,在云云山上祭祀地神;周成王在泰山上祭祀天神,在社首山上祭祀地神。他們都是先承受天命,然后才舉行封禪大典。”齊桓公說:“我向北討伐過山戎,經過孤竹;向西討伐過大夏,經過流沙,并用布把馬腳包裹起來,將車輛懸掛牢靠,攀登上了卑耳山;向南曾討伐楚國,到達召陵,登上了熊耳山,遠眺長江、漢水。我曾舉行了三次軍事同盟大會,六次和平同盟大會,九次與諸侯會合,一次穩定了周天子王位的危機,各國諸侯都沒敢違抗我的命令。這與過去的夏、商、周三代的帝王們相比,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嗎?”這時管仲看到齊桓公沒法用語言來說服,于是便想用一些不可能的事情來勸阻他,說:“古代的帝王們到泰山去祭祀天地,一定要用鄗上出產的黍米,北里出產的谷物,作為祭祀使用的糧食;另外還用長江、淮河流域出產的三脊靈茅,作為祭祀神靈所用的墊席。還從東海打撈到比目魚,從西海捕捉到比翼鳥,還有其他的不召而來的祭品十五種。而如今鳳凰、麒麟沒有出現,嘉谷沒有生長,而那些蓬蒿藜莠等野草卻生長得很茂盛,貓頭鷹這種兇惡的鳥也飛來過多次。在這種情況下,想要舉行封禪大典,恐怕不可以吧?”于是齊桓公才打消了封禪的想法。以上是管仲與齊桓公討論封禪之事。
是歲,秦繆公內晉君夷吾①。其后三置晉國之君,平其亂②??姽⑷拍甓?。
【注釋】
①秦繆公內晉君夷吾:晉獻公聽信驪姬讒言殺太子申生,驅逐了群公子,在他死后,新君奚齊、悼子連續被里克所殺,晉國國內無君,于是秦繆公用軍隊送晉公子夷吾回國即位,是為晉惠公。
②三置晉國之君,平其亂:此語不準確。事實是晉惠公得立后,在位十四年,與秦國關系緊張,惠公子在秦國為人質。惠公死后,其子潛逃回國,繼位為懷公。秦國大怒,遂又以兵送公子重耳入晉,殺懷公,立重耳,是為文公。
【譯文】
這一年,秦繆公把公子夷吾送回晉國立為晉君,以后又三次安置晉國君主,平定了晉國的內亂。秦繆公執政三十九年后去世了。
其后百有余年,而孔子論述六藝,傳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禪乎梁父者七十余王矣,其俎豆之禮不章①,蓋難言之。或問禘之說②,孔子曰:“不知。知禘之說,其于天下也視其掌。”詩云紂在位,文王受命,政不及泰山③。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寧而崩。爰周德之洽維成王④,成王之封禪則近之矣⑤。及后陪臣執政⑥,季氏旅于泰山⑦,仲尼譏之⑧。
【注釋】
①俎(zǔ)豆之禮:祭祀的禮節、儀式。不章:不分明,不清楚。
②禘(dì):天子及諸侯五年一次的祭祀宗廟的活動。
③文王受命,政不及泰山:意謂周文王雖已受命為王了,但并沒有去封禪泰山。
④爰:于是,因此。洽:渥,周遍。
⑤成王之封禪則近之矣:意謂周成王舉行封禪是合情合理的。
⑥陪臣執政:指諸侯的權力下移,諸侯國由大夫執政,如魯之三桓、晉之六卿等。春秋時代各諸侯國的大夫對周天子自稱陪臣。
⑦季氏:也稱季孫氏,魯莊公之弟季友的后代,世掌魯政。此時當權的季氏為季桓子,名斯。旅于泰山:即祭祀泰山。旅,祭祀名。顏師古注:“旅,陳也,陳禮物而祭之也。”
⑧仲尼譏之:根據古禮,泰山在魯國境內,魯國諸侯是可以祭祀泰山的,但季氏只是一個大夫,他沒有祭祀泰山的資格。他這樣做是越禮,故孔子譏之。
【譯文】
這以后一百多年,孔子論纂了六經,在傳文中大略提到歷代的改朝換姓的帝王,到泰山筑祠壇祭祀天神,到梁父山開辟場地祭祀地神的有七十多位,關于他們的祭器、祭禮制度,并沒有清楚地論述,大概也是很難說清吧。有人問孔子關于“禘”這種祭祀的道理,孔子回答說:“不知道。如果有人懂得禘祭的道理,那他在治理天下這方面,就會像察看掌中之物那樣容易了。”古詩說當殷朝紂王在位的時候,周文王雖然已經承受了天命,但他的功業還不足以去封泰山。周武王滅殷紂兩年之后,天下還沒安定他就逝世了。因此,周朝德政遍布全國還要數周成王,那么,周成王時期舉行封禪大典就近于合情合理了。到后來王室衰弱,諸侯國中大臣執政,像魯國的季孫氏竟然僭越了自己的職權范圍,到泰山去祭祀??鬃泳妥I諷了這件事。
是時萇弘以方事周靈王①。諸侯莫朝周,周力少,萇弘乃明鬼神事,設射貍首②。“貍首”者,諸侯之不來者。依物怪欲以致諸侯。諸侯不從,而晉人執殺萇弘。周人之言方怪者自萇弘。以上孔子不言封禪,萇弘以方怪見殺。
【注釋】
①萇弘:周靈王時的大夫,傳說他能招致神異之物。方:方術。
②射貍(mái)首:古代的一種巫術,在箭靶上寫上某個人的名字,用箭射之,以詛咒其人因此而死。凌稚隆曰:“大射儀,奏《貍首》。鄭玄曰:‘貍之言不來也,其詩有射諸侯首不朝者之言,因以名篇。’故萇弘因諸侯不朝,設射貍首。”
【譯文】
這時候,萇弘憑自己的方術來服事周靈王。諸侯不來朝見周靈王,周朝的國勢衰弱了,萇弘于是大肆宣揚鬼神一類的事,設置了“箭射貍首”的儀式,“貍首”,就象征著那些不來朝見的諸侯。他想憑借神鬼怪異的手段讓諸侯前來朝周。諸侯不服從,后來晉國人捕殺了萇弘。周朝人談論方術鬼怪就是從萇弘這里開始的。以上記孔子不談論封禪,萇弘因方術怪異而被殺。
其后百余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
【譯文】
這以后一百多年,秦靈公在吳山南面建立上畤,祭祀黃帝;又建立下畤,祭祀炎帝。
后四十八年,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①:“秦始與周合,合而離,五百歲當復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櫟陽雨金②,秦獻公自以為得金瑞,故作畦畤櫟陽而祀白帝。
【注釋】
①周太史儋(dān):有人以為即老子。太史,官名,主管記錄史事,保管圖籍,亦管占卜、祭祀等。
②櫟陽:秦國的新都名。在今西安之閻良區,秦獻公二年(前385)遷都于此。
【譯文】
又過了四十八年,周朝的太史儋在會見秦獻公時說:“秦國和周朝原本是合在一起的,合并著又分開了。五百年以后還應當復合,復合十七年,秦國將會有霸主出現。”在櫟陽天上落下了金子,秦獻公認為得到金子是祥瑞的征兆,所以就在櫟陽建立了畦畤,來祭祀白帝。
其后百二十歲而秦滅周,周之九鼎入于秦①?;蛟凰翁鹕缤觫冢]于泗水彭城下③。
【注釋】
①九鼎:傳說夏禹鑄九鼎,象征九州,三代時奉為傳國之寶。秦滅周取九鼎,其中一只沉于泗水,其余無考。
②宋太丘社亡:宋國太丘邑的社樹忽然失蹤。太丘,在今河南永城西北。
③泗水:源出山東泗水陪尾山,四源并發,故得名。彭城:在今江蘇銅山。
【譯文】
以后一百二十年,秦朝滅亡了周朝,周朝的九只寶鼎也歸屬了秦朝所有。有人說宋國的太丘失蹤時,寶鼎沉沒在彭城下邊的泗水中了。
其后百一十五年而秦并天下。
【譯文】
以后一百一十五年,秦朝統一了天下。
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①。夏得木德,青龍止于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德,銀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②。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為名,音上大呂,事統上法。
【注釋】
①地螾:神奇的大蚯蚓。螾,通“蚓”。
②赤烏之符:赤烏,傳說周武王時有火從天而降,形如赤烏。符,符命,指天以瑞祥之兆,為王者受命之征。
【譯文】
秦始皇統一了天下后稱帝,有人說:“黃帝獲得了土德,就有黃龍巨蚓出現。夏朝獲得了木德,青龍就在郊外降止,草木長得蔥郁茂盛。殷朝獲得金德,銀子就從山中溢流而出。周朝獲得火德,就有火從天而降,形狀像赤烏,顯示出吉祥的符瑞?,F在的秦朝取代周朝,正是處于水德興盛時期。從前秦文公出外打獵,得到了黑龍,這是秦國獲得水德的瑞祥征兆呀。”于是就把黃河改稱為“德水”,把冬季的十月作為一年的開始,顏色崇尚黑色,度量衡以六為單位,音樂方面崇尚大呂律,在政治方面崇尚法律。
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祠騶嶧山①,頌秦功業。于是征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諸儒生或議曰:“古者封禪為蒲車②,惡傷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秸③,言其易遵也。”始皇聞此議各乖異,難施用,由此絀儒生④。而遂除車道,上自泰山陽至巔,立石頌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從陰道下⑤,禪于梁父。其禮頗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⑥,而封藏皆祕之,世不得而記也。
【注釋】
①騶嶧山:鄒城的嶧山。騶,通“鄒”,也稱“邾”。在今山東鄒城東南。
②蒲車:用蒲草裹車輪的車子。
③菹(zū)秸:草席。菹,枯草。秸,禾稈。
④絀:通“黜”。貶退,排斥,廢除。
⑤陰道:從北面上山的路。
⑥太祝:官名?!吨芏Y·春官》所屬,也作泰祝,掌管祝辭和祈禱之事。祀雍上帝:在雍縣諸畤祭祀上帝。
【譯文】
秦始皇登上帝位三年,到東方的郡縣視察,祭祀了騶嶧山,在石頭上刻字來頌揚秦朝的功業。于是又征召了齊、魯兩地的儒士、博士七十多人,跟隨他來到泰山腳下。眾儒生中有人建議說:“古代帝王在封禪時都用蒲草把車輪包裹起來,不讓車傷害山上的土石、草木;還要打掃干凈地面,用草席作墊席。這是說古禮是很容易遵行的。”秦始皇聽了這些議論后,認為這些都離奇古怪,難以施行開來,就把儒士們斥退趕走了。接著,他下令修建車道,從泰山的南面登上了山頂。并樹立石碑,刻字頌揚自己的功德,來說明他有資格封禪。接著,秦始皇在北邊山道下山,在梁父山祭祀了地神。秦始皇封禪的禮儀很多都是采用太祝在雍縣祭祀上帝時所使用的禮儀,有關禮儀的記載都密封保藏,世人都無從把它記述下來。
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風雨①,休于大樹下。諸儒生既絀,不得與用于封事之禮,聞始皇遇風雨,則譏之。以上秦多異征,始皇封禪。
【注釋】
①中阪:半山腰的斜坡。
【譯文】
秦始皇登泰山時,在半山腰遇到了暴風雨,只得停歇在大樹下面。那些被斥退的儒生們,沒能參加封禪典禮,當聽說秦始皇遇到了暴風雨時,就都譏笑他。以上記秦出現了很多奇異征兆,秦始皇舉行封禪典禮。
于是始皇遂東游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羨門之屬①。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來作之。齊所以為齊,以天齊也②。其祀絕莫知起時。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天齊淵水,居臨菑南郊山下者③。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蓋天好陰,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貴陽,祭之必于澤中圜丘云④。三曰兵主,祠蚩尤⑤。蚩尤在東平陸監鄉⑥,齊之西境也。四曰陰主,祠三山。五曰陽主,祠之罘⑦。六曰月主,祠之萊山⑧。皆在齊北,并勃海。七曰日主,祠成山⑨。成山斗入海⑩,最居齊東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時主,祠瑯邪(11)?,樞霸邶R東方,蓋歲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損益,珪幣雜異焉。
【注釋】
①羨門:人名。名子高,古代的仙人。
②齊所以為齊,以天齊也:齊國之所以稱為“齊”,是因為它正對著的天的肚臍。齊,此處通“臍”。顏師古注:“謂其眾神異,如天之腹齊也。”
③臨菑:也作臨淄,齊國國都,在今山東淄博東北。
④圜(yuán)丘:圓形高壇。
⑤蚩尤:黃帝時的諸侯,好兵喜亂,被黃帝殺死在涿鹿。
⑥東平陸:地名。在今山東東平以東一帶。
⑦之罘(fú):山名。在今山東煙臺境內。
⑧萊山:山名。在今山東煙臺龍口境內。
⑨成山:山名。在今山東榮成東北三十里,是一個小半島。
⑩斗:通“陡”。突出。
(11)瑯邪:山名。在今山東青島黃島區大海邊,其山如臺狀。
【譯文】
這以后,秦始皇又到東邊海上巡游,并舉行儀式祭祀名山大川和八神,尋訪羨門高之類的仙人。八位神將自古代就有,也有人說是姜太公把這事興起來的。齊國之所以叫作“齊”,是因為它處在天的肚臍眼上。它的祭祀典禮早已經斷絕了,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興起來的。八神的情況如下:第一個是天主,在天齊泉來祭祀它。天齊,是泉水,位于臨淄城南郊山下。第二個是地主,在泰山下的梁父山祭祀它。這是因為天神喜歡陰氣,在祭祀天神的時候一定要在高山之下,小山之上,所筑造的祭壇取名叫“畤”,而地神喜歡陽氣,所以祭祀地神一定要在水澤中露出水面的圓丘上。第三個是兵主,在蚩尤冢來祭祀它。蚩尤冢在東平陸的監鄉,位于齊國的西部地境。第四個是陰主,在三山來祭祀它。第五個是陽主,在芝罘山來祭祀它。第六個是月主,在萊山來祭祀它。這些地方都在齊國北部,緊靠著渤海。第七個是日主,在成山來祭祀它。成山突出伸入海中,位于齊國的最東北角,可以在這里迎接日出。第八個是四時主,在瑯邪山來祭祀它?,樞吧皆邶R國的東部,可在這里迎接一年的開始。對這八位神,都各用一頭牲畜來祭祀,掌管祭祀的人員對玉帛等祭品可以有所增減。
自齊威、宣之時,騶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①,及秦帝而齊人奏之②,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子高最后皆燕人③,為方仙道④,形解銷化,依于鬼神之事⑤。騶衍以陰陽主運顯于諸侯⑥,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諛茍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
【注釋】
①騶子:即騶衍。戰國時的陰陽五行家,齊國臨淄人。終始五德之運:論述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的德性相生相克和周而復始的循環運行,用以說明王朝興廢的原因。
②奏:進獻,謂進獻“五德終始”之書。
③宋毋忌:傳說中的火仙。正伯僑:后人也寫作“征伯僑”,《史記索隱》謂其為古仙人之名。充尚:仙人名。最后皆燕人:“最后”二字不可通,《史記集解》以為應作“其后”;王念孫以為應作“聚谷”,即宋玉《高唐賦》中之“樂聚谷”。按,《高唐賦》將樂聚谷與羨門高、溪上成、郁林公并稱為“有方之士”,蓋亦仙人,王說可從。
④為方仙道:講究修道成仙的方法。
⑤形解銷化,依于鬼神之事:即神仙家的所謂“尸解”,謂修道成功后,拋下肉身,真人“飛升”而去。
⑥陰陽主運:指鄒衍學說的基本內容。主運,騶衍書中的篇名。
【譯文】
從齊威王、齊宣王時起,騶衍等一班人著書立說,論述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的德性相生相克和周而復始的循環運行,用以說明王朝興廢的原因。到秦始皇稱帝后,齊國人把這種學說獻上,因此秦始皇就采用了這一學說。而宋毋忌、正伯僑、充尚以及羨門子高,都是燕國人,他們創建神仙道術,肉體消解,靈魂飛升,依托鬼神一類的事情。騶衍憑借著他的“陰陽主運”學說,在諸侯中聞名,而燕國、齊國沿海一帶的方士們,傳播他的學說卻弄不懂這個學說的實質,于是怪誕無聊、阿諛奉承、溜須拍馬的一幫人從這里興起,多得數不過來。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①,去人不遠;患且至②,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則方士言之不可勝數。始皇自以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風為解,曰未能至,望見之焉。其明年,始皇復游海上,至瑯邪,過恒山,從上黨歸③。后三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④,從上郡歸⑤。后五年,始皇南至湘山⑥,遂登會稽⑦,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藥。不得,還至沙丘崩⑧。以上燕、齊海上多方士,始皇入海求神仙。
【注釋】
①其傅在勃海中:“傅”字《漢書》作“傳”,臣瓚曰:“世人相傳云爾。”
②患:難,麻煩。
③上黨:郡名。秦漢時治所在今山西長子西南。因這里地勢很高,與天為黨,故名。
④考:考問,核查。
⑤上郡:郡名。當今陜西北部及內蒙古鄂爾多斯的左側一帶。秦時治所在膚施(今陜西榆林東南)。
⑥湘山:一名君山,又叫洞庭山,位于今湖南岳陽西南洞庭湖中,正對著城西門的岳陽樓。
⑦會稽:在今浙江紹興東南一帶。
⑧沙丘:臺名。在今河北廣宗西北。
【譯文】
自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時代,他們就派人到海中去尋找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這三座神山,傳說坐落在渤海中,離人間不遠。麻煩的是船將要到達時,便會被大風刮走。原來曾經有人到過那里,眾位仙人以及長生不老的藥都在那里。那里的東西,飛鳥走獸都是白色的,宮闕都是用黃金白銀建造的。在還沒到達那里時,遠遠望去,三座神山像天上的云彩一般;等到達那里,卻看到三座神山反而在水里面。當船接近那里,風就刮起把船刮走了,始終不能到達。世間的帝王們沒有誰不向往那里的。等到秦始皇統一了天下后,有關海上神仙的傳說,方士們談論到的真是多得數不過來。秦始皇認為自己到海上恐怕不可能了,就派人攜帶童男童女到海上去尋找這些神山。船到了海上,回來時都以被風所阻擋為借口,說不能到達那里,只是看見神山。第二年,秦始皇再次巡游海上,到達了瑯邪山,經過恒山,從上黨返回京城。以后三年,秦始皇巡游到碣石,查問到海上去尋求神仙的方士們后,從上郡返回京城。以后五年,秦始皇南巡到達湘山,于是登上會稽山,沿海路北上,希望能找到海中三神山上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他沒有找到,回京的路上,在沙丘死去了。以上記燕國、齊國海邊方士很多,秦始皇入海求神仙。
二世元年,東巡碣石,并海南,歷泰山,至會稽,皆禮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書旁,以章始皇之功德。其秋,諸侯畔秦①。三年而二世弒死。
【注釋】
①諸侯畔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勝首先舉事反秦,其后項羽、劉邦等相繼皆起。畔,通“叛”。
【譯文】
秦二世元年,他曾向東巡游到達碣石山,沿海南下,經過泰山,又到了會稽山,他都按祭禮祭祀。秦二世還在秦始皇所立的石碑旁邊雕刻了文辭,對秦始皇的功德加以表彰。這年秋天,各路義軍起兵反秦。第三年,秦二世被殺死。
始皇封禪之后十三歲,秦亡。諸儒生疾秦焚詩書,誅僇文學①,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訛曰②:“始皇上泰山,為暴風雨所擊,不得封禪。”此豈所謂無其德而用事者邪?以上秦最速亡,見封禪不足貴。
【注釋】
①僇:通“戮”。殺戮。文學:謂“文學方術之士”,也稱“術士”,包括各學派的學者,也包括以仙人、仙藥騙人的方士。
②訛(é)曰:編造謠言說。
【譯文】
秦始皇舉行封禪典禮后十三年,秦朝滅亡了。當時儒生們痛恨秦始皇焚燒詩書,侮辱殺害讀書人,老百姓們也怨恨秦朝的嚴刑苛法。這樣,天下的人一齊背叛了他,都造謠說:“秦始皇上泰山祭祀,遭到了暴風雨的襲擊,并沒有完成封禪典禮。”這莫非就是所謂不具備德行而硬要勉強舉行封禪的后果嗎?以上記秦朝滅亡最為迅速,可見封禪不值得珍視。
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瀆咸在山東①。至秦稱帝,都咸陽②,則五岳、四瀆皆并在東方。自五帝以至秦,軼興軼衰③,名山大川或在諸侯,或在天子,其禮損益世殊,不可勝記。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注釋】
①四瀆:即江、淮、河、濟四條江河。
②咸陽:戰國時秦孝公在咸陽建都,故址在今陜西西安西。
③軼興軼衰:《漢書·郊祀志》作“迭(dié)興迭衰”,即此起彼伏之意。軼,通“迭”。
【譯文】
從前,夏、商、周三代君主的都城都在黃河和濟水之間,因此嵩高山算是中岳,并且其他四岳都按照各自所在的方位命名,四瀆也都在崤山以東。到秦始皇稱帝,把咸陽作為都城,因而五岳、四瀆都在東方。從五帝時期直到秦朝,各個朝代的興亡依次更替,這些名山大川就有時在諸侯國,有時在天子的直接管轄地區,它們的祭祀禮儀也隨朝代的變更,有增益也有損減,都有不同,無法完整地記載。等到秦朝統一天下,由祠官經常祭祀天、地以及名山、大河的鬼神,從此才可以記述。
于是自殽以東①,名山五,大川祠二。曰太室,太室,嵩高也。恒山、泰山、會稽、湘山。水曰濟,曰淮。春以脯酒為歲祠②,因泮凍③,秋涸凍④,冬賽禱祠⑤。其牲用牛犢各一,牢具珪幣各異。
【注釋】
①殽:即崤山,在今河南洛寧西北,東接澠池界,西接陜州界。
②脯酒:干肉與酒。為歲祠:為祈求農業豐收而祭祀。
③泮凍:解凍。
④秋涸(hé)凍:秋天的祭祀是在水漸干涸,開始結冰的時候。
⑤冬賽禱祠:冬天進行感謝河神一年賜福的祭祀。賽,酬報。舊時祭祀酬神之稱。
【譯文】
當時從殽山以東,所祭祀的大山有五座,大河有兩條。五座大山分別為太室山(太室山又叫嵩山)、恒山、泰山、會稽山、湘山。兩條大河,一叫濟水,一叫淮河。在這些地方,春天用干肉和酒為每年的年景進行祈禱。春天是在河水解凍的時候用干肉和酒祈求豐收,秋天的祭祀是在水漸干涸,開始結冰的時候,冬天要舉行酬謝神功和祈禱求福的祭祀。這里使用的祭牲是一頭用祭器盛著的小牛,其他玉石、綢帛等祭品各自不同。
自華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華山、薄山。薄山者,襄山也①。岳山、岐山、吳岳、鴻冢、瀆山②。瀆山,蜀之汶山也③。水曰河,祠臨晉④;沔⑤,祠漢中;湫淵⑥,祠朝那⑦;江水⑧,祠蜀。亦春秋泮涸禱賽,如東方名山川;而牲牛犢牢具珪幣各異。而四大冢鴻、岐、吳、岳,皆有嘗禾⑨。
【注釋】
①襄山:舊注皆以為即今山西境內的中條山,或曰即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濟南。但皆與史文所謂“自華以西”不合。
②岳山:即吳岳,也叫岍山,在今陜西隴縣西南。岐山:在今陜西岐山縣東北一帶。鴻冢:在今陜西鳳翔以東。
③汶山:岷山南下的正支脈,所以岷山也叫汶山,有二十一個峰,位于今四川茂縣的東南。
④臨晉:古邑名。故城在今陜西大荔境內。
⑤沔(miǎn):即漢水。
⑥湫(jiǎo)淵:地名。在今甘肅固原西南。
⑦朝那:地名。故城在今甘肅平涼西北。
⑧江水:《風俗通》說:江出岷山,岷山廟在江都?!独ǖ刂尽罚航瓰^祠在益州成都縣南八里。
⑨嘗禾:用秋天的新谷祭祀。嘗,祭祀名,在秋天舉行。
【譯文】
從華山以西,大山有七座,大河有四條。這七座大山分別為華山、薄山(就是襄山)、岳山、岐山、吳岳、鴻冢、瀆山(瀆山,就是蜀郡的汶山)。四條大河,一條叫黃河,在臨晉建有祠壇祭祀;一條叫沔河,在漢中祭祀;一條叫湫淵,在朝那祭祀;一條叫長江,在蜀郡祭祀。在這些山河中,也是在春天和秋天兩季,在河水解凍和凍結時舉行祈禱福祉和酬謝神功的祭祀,如同祭祀東方的大山大河,而祭祀所用祭器盛著的小牛、玉石、綢帛等祭品卻各不相同。四座大山:鴻冢、岐山、吳岳、岳山,都還有貢獻新谷的祭祀禮儀。
陳寶節來祠,其河加有嘗醪①。此皆在雍州之域,近天子之都,故加車一乘,騮駒四。
【注釋】
①其河加有嘗醪(láo):祭祀華山以西的河流時要加有新釀制的米酒。醪,米酒。
【譯文】
陳寶神也應節日來享受祭祀,祭祀華山以西的河流時還要增獻新酒釀。這些山河都在雍州這一地方,靠近帝王居住的京都,所以在祭祀時還要增加一輛車和四匹紅毛黑鬃的壯馬駒。
灞、產、長水、灃、澇、涇、渭皆非大川①,以近咸陽,盡得比山川祠,而無諸加。
【注釋】
①灞:即灞水,關中八川之一,源出今陜西藍田東山谷中。產:即浐水,關中八川之一,源出陜西藍田西南谷中。長水:在陜西藍田西北,流經長安東南,入灞水。灃:即灃水,關中八川之一,源出陜西寧陜東北秦嶺,西北流經長安接納灞水,一起注入渭河。澇:即澇水,關中八川之一,源出陜西鄠邑西南,最后匯入渭水。涇:即涇水,關中八川之一,源出寧夏涇源西南六盤山,東流至涇川,入陜西,東南流經長武、彬州、涇陽、高陵匯入渭河。渭:即渭水,源出甘肅渭源西北鳥鼠山,東流入陜西,至潼關入黃河。
【譯文】
灞水、產水、長水、灃水、澇水、涇水、渭水都不算大河,由于離咸陽很近,祭品也都按照祭祀名山大川的儀式進獻,但沒有各種增加的祭品。
汧、洛二淵,鳴澤、蒲山、岳山之屬①,為小山川,亦皆歲禱賽泮涸祠,禮不必同。以上秦祀名山大川。
【注釋】
①鳴澤:山名。在今河北涿州北。蒲山:即薄山,在今山西永濟南。岳山:山名。在華山西。
【譯文】
汧水、洛水兩條河,還有鳴澤、蒲山及岳山等一類山河,都算是小山小河,每年也都在河水解凍、凍結的季節,舉行祈禱福祉和酬謝神功的祭祀,但禮儀方面不一定同別處相同。以上記秦祭祀名山大川的情況。
而雍有日、月、參、辰、南北斗、熒惑、太白、歲星、填星、二十八宿①,風伯、雨師、四海②,九臣、十四臣③,諸布、諸嚴、諸逑之屬④,百有余廟。西亦有數十祠⑤。于湖有周天子祠⑥。于下邽有天神⑦。灃、滈有昭明、天子辟池⑧。于杜亳有三社主之祠、壽星祠⑨;而雍菅廟亦有杜主⑩。杜主,故周之右將軍(11),其在秦中,最小鬼之神者。各以歲時奉祠。
【注釋】
①二十八宿:古代天文學家分周天之星為二十八宿,四方各七宿,東方為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為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為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為井、鬼、柳、星、張、翼、軫。
②風伯:神話中的風神。雨師:神話中的雨神。四海:古代以為中國四周都是海,這里指海神。
③九臣、十四臣:瀧川引皮錫瑞語以為應作“九臣六十四臣”。并曰:“《漢舊儀》祭九皇六十四民,皆古帝王,漢時嘗列祀典。‘九臣’當是‘九皇’之臣;‘六十四臣’當是‘六十四民’之臣。”郭嵩燾曰:“九臣、十四臣祀之雍,蓋皆周臣之有功者也。馬融《論語》注‘亂臣十人’,謂周公、召公、太公、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適,其一人為文母,則‘九臣’當是周初功臣,《祭法》所謂‘有功德于民者也’。”
④諸布、諸嚴、諸逑:郭嵩燾曰:“按《爾雅》:‘祭星曰布。’天垂象,故曰‘布’。諸布、諸嚴、諸逑,蓋天神、地祇、人鬼之分。丘陵、林谷皆屬之地,而義取深嚴,故曰‘嚴’。《說文》:‘逑,斂聚也。’謂合祀之,九臣、十四臣皆合祀之。逑,亦匹也,人神皆有配,《楚辭》湘君、湘夫人亦配也,故‘諸逑’宜以當人神也。”瀧川引葉德輝語,以為“諸嚴”即“諸莊”,漢人避明帝諱改;“諸逑”應作“諸遂”。莊,四通八達之道,這里即指路神;遂,田間小路,也是指路神。劉洪濤以為“布”即瀑布,“嚴”即山巖,“遂”即隧洞。
⑤西:《史記索隱》以為即西縣,亦即西垂,在今甘肅天水西南,秦國最早的都城。王先謙以為應指長安之西。按,就上下文意,此處似應指西垂。
⑥湖:秦邑名。在今河南靈寶西,漢代立以為縣。周天子祠:《史記索隱》:“《地理志》,湖縣屬京兆,有周天子祠二所。”
⑦下邽:地名。故城在今陜西渭南東北。
⑧灃、滈:即“豐、鎬”,周朝的都城名。文王都豐(今西安西南),武王都鎬(今西安西)。昭明:火星廟?!妒酚浰麟[》引《河圖》云:“熒惑星散為昭明。”天子辟池:王先謙引沈欽韓曰:“周辟雍故地,故曰辟池,所祀者‘滈池君’也。”
⑨杜亳:梁玉繩以為應即杜縣(今西安東南)境內的亳亭。因西周末時曾有戎族的亳王居此,故稱為亳,后被秦寧公所滅。壽星:即南極老人星。
⑩菅(jiān)廟:草庵小廟。菅,野草。杜主:即杜陵之神杜伯。
(11)故周之右將軍:當年周朝的右將軍?!妒酚浰麟[》引《墨子》曰:“周宣王殺杜伯不以罪,后宣王田于圃,見杜伯執弓矢射,宣王伏弢而死也。”梁玉繩曰:“周宣王殺杜伯事見《國語》《墨子》及《還冤志》。然杜伯是國君,非將軍也,且宣王時安得有右將軍哉……蓋杜伯為最小鬼之神者,朱衣冠而操弓矢,厥狀甚武,因以將軍目之。‘右將軍’者,以‘右’尊故也。”
【譯文】
雍縣有日神、月神、參宿、辰宿、南北斗、火星、金星、木星、土星、水星、二十八宿,風伯、雨師、四海,九臣、十四臣,諸布、諸嚴、諸逑這些神靈。有一百多座祠廟。秦國的舊都西縣也有幾十座祠廟。在湖縣有周天子祠。在下邽有天神祠。豐、鎬有火星廟和天子辟池。在杜縣的亳亭有三所杜主祠和壽星祠。并且雍縣的草庵小廟也有杜主祠。杜主,原本是周朝的右將軍,他在秦中地區,是最小的鬼神中很靈驗的一個。對這些星宿、神靈,每年都按時節分別進行祭祀。
唯雍四畤上帝為尊,其光景動人民唯陳寶。故雍四畤,春以為歲禱,因泮凍,秋涸凍,冬賽祠,五月嘗駒,及四仲之月祠,若月祠,陳寶節來一祠①。春夏用骍,秋冬用騮。畤駒四匹,木禺龍欒車一駟②,木禺車馬一駟,各如其帝色。黃犢羔各四,珪幣各有數,皆生瘞埋,無俎豆之具③。三年一郊。秦以冬十月為歲首,故常以十月上宿郊見④,通權火⑤,拜于咸陽之旁,而衣上白,其用如經祠云⑥。西畤、畦畤,祠如其故,上不親往。
【注釋】
①“及四仲之月祠”幾句:《史記·封禪書》作“及四仲之月月祠,若陳寶節來一祠”,意謂四季的中間月份舉行月祭,至于陳寶祠則只有在陳寶節時舉行祭祀。仲月,每季的第二個月,如二月為仲春,五月為仲夏,八月為仲秋,十一月為仲冬。
②木禺龍:木龍。木禺,同“木偶”。欒車:有鈴的車。
③俎(zǔ)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盛食物用的兩種禮器。亦泛指各種禮器。俎,用以陳置牲體或其他食物,青銅制,也有木制漆飾的。豆,用木頭做成,容量四升,高一尺二寸,里面用漆漆飾。
④上宿郊見:帝王親自齋戒在南郊拜見上帝。宿,齋戒。
⑤權火:烽火。
⑥其用如經祠:使用的祭品和經常的祭祀一樣,不因帝王親祭而加多。經,常。
【譯文】
雍縣四畤,所祭祀的四位上帝是最尊貴的,但要說景象最激動人心的則數陳寶。所以,雍縣四畤的祭祀,在春天解凍時祈求豐收,秋天在封凍時祭祀,冬天舉行酬報神靈的祭祀,五月間進獻小馬駒,四季的中間月份舉行月祭,陳寶神在節日享受一次祭祀。春夏季節用紅色馬,秋冬季節獻用紅毛黑鬃馬。每畤使用小馬駒四匹,木偶龍駕的有鈴的車一套,木偶馬駕的車一套,祭品的顏色也都按照各方的天帝的顏色來裝飾。還用小黃牛和小羊各四頭,玉石、帛綢各用一定數量,都把牲口活著埋下去,祭品不用供設。這樣三年郊外祭祀一次。秦朝把冬季十月作為一年的開始,因此,皇帝常常在十月進行齋戒,來到郊外,點燃全路烽火到達四畤,在咸陽附近進行禮拜、祈禱的祭祀,衣服崇尚白色,所用的祭品就像通常祭祀一樣。西畤、畦畤,仍像過去一樣祭祀,皇帝都不親自去。
諸此祠皆太祝常主,以歲時奉祠之。至如他名山川諸鬼及八神之屬,上過則祠,去則已??たh遠方神祠者,民各自奉祠,不領于天子之祝官①。祝官有祕祝②,即有災祥,輒祝祠移過于下③。以上秦諸神祠。
【注釋】
①領:管轄。天子之祝官:朝廷主管祭祀的官員。
②祝官有祕祝:有些祝官在祭祀時向鬼神做“詭秘”的祈禱。
③祝祠移過于下:向鬼神祈禱,請鬼神把懲罰轉移給天子之下的臣民。
【譯文】
所有這些祭祀,都經常由太祝來主持,每年按時進行祭祀。至于其他大山大河,眾位鬼靈及八神之類,皇帝經過那里就祭祀,離開了也就算了。遠方郡縣祭祀的眾神,由當地百姓們各自去祭祀,不歸皇帝的祝官掌管。祝官中的秘祝,如有了災禍就進行祈禱祭祀,把災禍轉移到眾位官員和老百姓們身上。以上記秦各種神的祠廟和祭祀情況。
漢興,高祖之微時,嘗殺大蛇。有物曰①:“蛇,白帝子也,而殺者赤帝子。”高祖初起,禱豐枌榆社②。徇沛,為沛公,則祠蚩尤,釁鼓旗。遂以十月至灞上③,與諸侯平咸陽,立為漢王。因以十月為年首,而色上赤。
【注釋】
①物:當時人們稱那種具有特異功能的人或物。此指哭蛇的老婦。
②豐枌(fén)榆社:指漢高祖故鄉豐邑枌榆鄉的土地祠。
③灞上:在今陜西藍田,即白鹿原。
【譯文】
漢朝興起,漢高祖還在微賤之時,曾經斬殺了一條大蛇。有神物說:“這條蛇是白帝的兒子,而殺死它的,是赤帝的兒子。”高祖剛起兵的時候,在豐邑枌榆社進行過祈禱。后來,他占領沛縣,作了沛公,于是祭祠蚩尤,用牲口的血來涂染鼓旗。兩年后他在十月到了灞上,與諸侯一起平定了咸陽,立為漢王。就把十月當作一年的開端,崇尚紅色。
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說。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①,命曰北畤。有司進祠,上不親往。悉召故秦祝官,復置太祝、太宰,如其故儀禮。因令縣為公社②。下詔曰:“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諸神當祠者,各以其時禮祠之如故。”
【注釋】
①黑帝:傳說中的北方天帝,名汁光紀。
②公社:官社,官府祭祀天地神鬼的處所。
【譯文】
漢高祖二年,他向東攻打項籍而打回關中,問道:“過去秦朝所祭祀的上帝是什么呢?”群臣回答說:“是四位天帝,有白帝、青帝、黃帝、赤帝的祠廟。”高祖說:“我聽說天有五位上帝,而現在只有四位,為什么呢?”沒有人知道這是為什么。于是高祖說:“我知道這個道理了,就是要等我來建立第五個祠廟呀!”于是高祖便建了黑帝祠,名叫北畤。由主管官員前去祭祀,皇帝不親自前去祭祀。高祖把秦朝的全部祝官們召來,又設置了太祝、太宰,禮儀同過去的一樣。又命令各縣設立官府社壇。他下詔書說:“我很重視并崇敬祭祀?,F在對上帝的祭祀和山、河的神靈凡是應當祭祀的,各自按規定的時節祭祀,同過去一樣。”
后四歲,天下已定,詔御史,令豐謹治枌榆社,常以四時春以羊彘祠之。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長安。長安置祠祝官、女巫。其梁巫①,祠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之屬②;晉巫③,祠五帝、東君、云中、司命、巫社、巫祠、族人、先炊之屬④;秦巫⑤,祠社主、巫保、族累之屬⑥;荊巫⑦,祠堂下、巫先、司命、施糜之屬⑧;九天巫⑨,祠九天:皆以歲時祠宮中。其河巫祠河于臨晉,而南山巫祠南山秦中⑩。秦中者,二世皇帝。各有時月。
【注釋】
①梁巫:《史記集解》引文穎說,晉范會支庶劉氏隨魏都大梁,所以有梁巫。
②天社、天水、房中、堂上:都是神名。
③晉巫:《史記集解》引文穎說,范氏世代在晉做官,所以祠里有晉巫。
④東君:據《楚辭·九歌》應是太陽神。云中:即《九歌》中的云神。司命:據《九歌》應是司掌人壽命的神。巫社、巫祠:顏師古注:“皆古巫之神也。”族人、先炊:《史記正義》曰:“先炊,古炊母神也。”按,《漢書·郊祀志》作“族人炊”,顏師古注:“古主炊母之神也。”
⑤秦巫:《史記集解》引文穎說,范會支庶留秦為劉氏,所以有秦巫。
⑥社主:《漢書·郊祀志》作“杜主”,即杜伯之神,前文已見,此作“社主”,誤。巫保、族累:顏師古注:“二神名。”錢大昕曰:“族累蓋疾疫之神?!墩f文》:‘痤,小腫也,一曰族累。’”
⑦荊巫:《史記集解》引文穎說,劉氏后又遷到豐,豐歸荊管轄,所以有荊巫。
⑧堂下、巫先、司命、施糜:皆神名。顏師古注:“堂下,在堂之下;巫先,巫之最先者也;施糜,其先常施設糜粥者也。”
⑨九天:具體所指,諸說不一?!痘茨献印氛f,中央叫鈞天,東方叫蒼天,東北曼天,北方元天,西北幽天,西方皓天,西南朱天,南方炎天,東南陽天,即謂九天。《太元經》中說,一中天,二羨天,三徒天,四罰更天,五啐天,六郭天,七成天,八治天,九成天。
⑩南山:也稱終南山,在今陜西西安南,為秦嶺的一段。
【譯文】
以后四年,天下已經安定。高祖命令御史傳命豐縣要慎重地修治枌榆社,經常按一年四季,春季用羊和豬來祭祀。又命令祝官在長安設立蚩尤祠。在長安設置祠官、祝官和巫婆。其中梁巫掌管祭祀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等神靈;晉巫掌管祭祠五帝、東君、云中君、司命、巫社、巫祠、族人、先炊等神靈;秦巫掌管祭祀杜主、巫保、族累等神靈;荊巫掌管祭祀堂下、巫先、司命、施糜等神靈;九天巫掌管祭祀九天:這些每年都按時在宮中祭祀。其中河巫在臨晉祭祀河神,南山巫在南山祭祀秦中。秦中指秦二世皇帝。以上各項祭祀,都各有規定的時日。
其后二歲,或曰周興而邑邰①,立后稷之祠,至今血食天下②。于是高祖制詔御史:“其令郡國縣立靈星祠③,常以歲時祠以牛。”
【注釋】
①邰:在今陜西武功西,周朝的祖先后稷被舜封于此,是周王朝的發祥地。
②血食:享受祭祀。因祭祀宰牲牢,故稱。
③靈星:星名。又稱天田星,主稼穡,古以辰日祀于東南,取祈年報功之意。
【譯文】
這以后兩年,有人說:“周朝興盛了,在邰地建立城邑,設立后稷的祠廟,一直到現在還享受天下人的犧牲。”于是,漢高祖命令御史說:“應該命令各郡、各國、各縣設立靈星祠,每年按時用牛來祭祀。”
高祖十年春,有司請令縣常以春三月及時臘祠社稷以羊豕,民里社各自財以祠。制曰:“可。”以上漢高祖。
【譯文】
漢高祖十年的春天,主管的官員請求皇帝,命令各縣常在春季三月和十二月用羊和豬來祭祀土地神和谷神;民間的土地神可命里社中的人分別征收財物來進行祭祀,皇帝批復說:“可以。”以上記漢高祖時期建立神祠和祭祀情況。
其后十八年,孝文帝即位。即位十三年,下詔曰:“今祕祝移過于下,朕甚不取。自今除之。”
【譯文】
以后十八年,漢孝文帝繼承帝位。文帝繼位后十三年,下詔書說:“現在祝官祕祝時把災禍轉移給大臣和百姓們,我很不贊成這種做法。從現在起廢除這項制度!”
始名山大川在諸侯,諸侯祝各自奉祠,天子官不領。及齊、淮南國廢,令太祝盡以歲時致禮如故。
【譯文】
當初,有些名山大川坐落在諸侯國內,由諸侯國的祝官各自供奉祭祀,并不由皇帝的祝官統管負責。等到齊國和淮南國被廢除后,就命令太祝每年都按時致以像過去秦朝的禮儀一樣的祭祀。
是歲,制曰:“朕即位十三年于今,賴宗廟之靈,社稷之福,方內安,民人靡疾。間者比年登,朕之不德,何以饗此?皆上帝諸神之賜也。蓋聞古者饗其德必報其功,欲有增諸神祠。有司議增雍五畤路車各一乘①,駕被具②;西畤、畦畤禺車各一乘,禺馬四匹,駕被具;其河、湫、漢水加玉各二③;及諸祠,各增廣壇場,珪幣俎豆以差加之。而祝釐者歸福于朕④,百姓不與焉。自今祝致敬,毋有所祈。”
【注釋】
①路車:同“輅車”。帝王所乘之車。
②被具:駕車披在馬身上的飾具。
③河、湫:指黃河和湫淵。加玉各二:指在祭祀二河時,各加進玉璧兩枚。
④祝釐:禱告求福。釐,通“禧”。神降之福。
【譯文】
這一年,漢文帝命令說:“我即位到現在已經十三年了,仰賴祖先的神靈、國家的福蔭,國內太平無事,人民沒有疾苦。近年來連年獲得豐收,我沒什么德行,憑什么享受這些呢?這都是上帝和各位神靈的恩賜。聽說古代的帝王享受了神靈的恩德就一定要報答神靈的功勞,因此我想增加對各位神靈的祭祀。主管官員建議給雍縣五畤祠增加路車各一輛,附帶全套的車馬用具,給西畤、畦畤增加木偶車各一輛,木偶馬各四匹,以及全套的車馬用具;給黃河、湫淵、漢水各增加玉璧兩枚;另外還有許多祠廟,都擴大祭祀場地,祭祀用的玉珪、帛綢、犧牲都按等級適量增加。那祝福的人都把福氣歸獻給我,百姓們卻不在其中,從現在起祝福致敬,不要為我祈禱!”
魯人公孫臣上書曰:“始秦得水德,今漢受之,推終始傳,則漢當土德,土德之應黃龍見。宜改正朔①,易服色,色上黃②。”是時丞相張蒼好律歷③,以為漢乃水德之始,故河決金堤,其符也④。年始冬十月,色外黑內赤⑤,與德相應。如公孫臣言,非也。罷之。后三歲,黃龍見成紀⑥。文帝乃召公孫臣,拜為博士,與諸生草改歷服色事。其夏,下詔曰:“異物之神見于成紀,無害于民,歲以有年。朕祈郊上帝諸神,禮官議,無諱以勞朕。”有司皆曰:“古者天子夏親郊,祀上帝于郊,故曰郊。”于是夏四月,文帝始郊見雍五畤祠,衣皆上赤。
【注釋】
①改正朔:采用新歷法,即不再用十月,而改用另一個月為一年的起始之月。
②易服色,色上黃:即不應該再像秦朝一樣的“色上黑”,或是像劉邦所講的“色上赤”,而應該“色上黃”。
③張蒼:劉邦的開國功臣,文帝時繼周勃為丞相。好律歷:精通律度、歷法。
④河決金堤,其符也:黃河在金堤決口,這就兆示了漢朝是“水”德。符,征兆。據《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文帝十二年(前168)“河決東郡金堤”。東郡金堤,指今河南濮陽(當時的東郡郡治)一帶的黃河大堤。
⑤外黑內赤:十月陰氣在外則黑,陽氣還伏在地下則內紅。
⑥成紀:縣名。故城在今甘肅秦安以北。
【譯文】
魯地人公孫臣向文帝報告說:“當初秦朝獲得水德,現在漢朝繼承了它,按照五德終始的規律來推算,那么漢朝應當輪到得土德了。土德的祥瑞應兆應該是有黃龍出現,所以應該更改歷法,改換車馬服飾的顏色,應崇尚黃色。”這時候,丞相張蒼精通律歷,認為漢朝正當是水德的開始,所以黃河才沖決了金堤,這就是水德的征兆。一年把冬天的十月作為開端,十月里陰氣在外,陽氣內伏,顏色外黑內紅,與水德的象征正好相一致。像公孫臣所說的那些,是不正確的。于是否決了公孫臣的意見。以后三年,黃龍在成紀出現了,漢文帝就召來公孫臣,任命他為博士,要他和一些讀書人一起草擬修改歷法、服飾顏色的事。這年夏天,文帝下詔書說:“異物的神靈在成紀出現,它對人民沒有侵害,今年的年景因而很好,獲得豐收。我想要祈禱祭祀上帝和眾位神靈,命禮官來商討這項方案,不要怕煩勞我而不告訴我!”主管官員們說:“古時天子在夏至親自舉行郊祀,在南郊祭祀上帝,所以稱為郊祀。”于是在這年夏季四月里,漢文帝開始在雍縣五畤舉行郊祀,參拜上帝,所穿的衣服都崇尚紅色。
其明年,趙人新垣平以望氣見上①,言:“長安東北有神氣,成五采,若人冠焉②?;蛟粬|北神明之舍③,西方神明之墓也。天瑞下,宜立祠上帝,以合符應。”于是作渭陽五帝廟,同宇,帝一殿,面各五門,各如其帝色。祠所用及儀亦如雍五畤。
【注釋】
①望氣:通過觀測云氣以附會人世吉兇。
②:通“冕”。帽子。
③神明:太陽。
【譯文】
第二年,趙地人新垣平因擅長觀察云氣來晉見皇上。他對文帝說:“長安東北方向有神異的云氣,呈現出五彩顏色,像官吏們頭上戴著的禮帽一樣。有人說:東北方向是神明的宅舍,西方是神明的墓冢。上天的祥瑞降臨,應當設立祠廟來祭祀上帝,用這個來應答吉祥的征兆。”于是,文帝修建了渭陽五帝廟。在同一個屋宇里,給每位天帝分別設立一個神殿,分別面對著五扇大門,按照各方天帝的顏色涂上色。并且祭祀時的祭品和禮儀,也像雍縣五畤祠的一樣。
夏四月,文帝親拜霸、渭之會,以郊見渭陽五帝。五帝廟南臨渭,北穿蒲池溝水①,權火舉而祠,若光輝然屬天焉。于是貴平上大夫,賜累千金。而使博士諸生刺六經中作《王制》②,謀議巡狩封禪事。
【注釋】
①蒲池:種蒲的池子。蒲字亦作“蘭”。
②刺六經中作《王制》:意即搜羅、摘取六經中的句子,拼成一篇文獻,名叫《王制》。王鳴盛曰:“劉向《七錄》云‘文帝所造書有《本制》《兵制》《服制》篇’,即《封禪書》所謂《王制》也,非今《禮記》所有《王制》。”刺,采取。
【譯文】
夏季四月里,漢文帝親自去朝拜灞水、渭水的匯合地,參拜了渭陽五帝廟。五帝廟南面臨近渭水,北面又穿溝引水進入蘭池。在這里點燃烽火進行祭祀,就如同滿天光輝照耀一般。于是,文帝任命新垣平擔任上大夫的官職,賞賜給他的金銀累加在一起有千金。文帝還讓博士和許多讀書人采取六經中的內容,編寫了《王制》,謀劃議論巡視郡國和封禪的大事。
文帝出長門,若見五人于道北,遂因其直北立五帝壇①,祠以五牢具。
【注釋】
①因其直北:在五個人所站立的正北方。
【譯文】
漢文帝出了長門亭,仿佛看見有五個人站在道路邊上,于是就在他們所站之處的正北方修建五帝壇,用牛、羊、豬各五頭來祭祀。
其明年,新垣平使人持玉杯,上書闕下獻之。平言上曰:“闕下有寶玉氣來者。”已視之,果有獻玉杯者,刻曰“人主延壽”。平又言:“臣候日再中。”居頃之,日卻復中。于是始更以十七年為元年,令天下大酺①。
【注釋】
①大酺(pú):盛大聚飲。
【譯文】
第二年,新垣平派人拿著玉杯,到宮門前報告要進獻給文帝。新垣平對皇上說道:“宮門前有寶玉氣來臨。”過了一些時候去看,果然有人來進獻玉杯,上面刻著“人主延壽”字樣。新垣平又說:“我觀測太陽將要再次當頂。”過了不久,太陽果然由偏西后退到當頂位置。文帝于是把第十七年改為后元元年,讓天下人民舉行盛大聚飲。
平言曰:“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溢通泗,臣望東北汾陰直有金寶氣①,意周鼎其出乎?兆見不迎則不至。”于是上使使治廟汾陰南,臨河,欲祠出周鼎。
【注釋】
①汾陰直:顏師古注:“謂正當汾陰也。”即汾陰的上空。直,正對著。汾陰,地名。故城在今山西萬榮,汾水之入黃河口南。
【譯文】
新垣平說:“周朝的寶鼎沉沒在泗水中,現在黃河水滿外流,流進泗水。我望見東北方向汾陰上空有金寶之氣,估計周鼎將要出現吧?征兆出現了不去迎接,它就不會到來。”于是,文帝派遣使臣在汾陰南部修建了祠廟,臨近黃河,希望通過祭祀使周鼎出現。
人有上書告新垣平所言氣神事皆詐也。下平吏治,誅夷新垣平。自是之后,文帝怠于改正朔服色神明之事,而渭陽、長門五帝使祠官領,以時致禮,不往焉。
【譯文】
有人向文帝上書告發新垣平所說的云氣和神靈的事全是騙局。文帝把新垣平交給法官處治,把新垣平的全族人全部殺死。從這以后,漢文帝對更改歷法、服飾顏色和祭祀神靈的事不太熱衷了,派祠官去管理渭陽五帝廟和長門五帝壇,讓他們按時致以祭禮,他自己不親自去了。
明年,匈奴數入邊,興兵守御。后歲少不登。
【譯文】
第二年,匈奴幾次侵入邊境,文帝動員軍隊去守衛防御。接著,地里的收成也減少了。
數年而孝景即位。十六年,祠官各以歲時祠如故,無有所興,至今天子。以上漢文帝、景帝。
【譯文】
過了幾年,漢景帝即位。十六年間,祠官每年按時像過去那樣舉行祭祀,沒有興建新的祠廟,一直到當今的皇帝。以上記漢文帝、景帝時興建神祠和祭祀的情況。
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譯文】
當今皇帝剛登上皇位,對敬拜鬼神的祭祀尤其熱衷。
元年,漢興已六十余歲矣,天下安,搢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①。而上鄉儒術②,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③,欲議古立明堂城南④,以朝諸侯。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會竇太后治黃、老言⑤,不好儒術,使人微伺得趙綰等奸利事,召按綰、臧⑥,綰、臧自殺,諸所興為皆廢。
【注釋】
①改正度:顏師古注:“正,亦正朔;度,度量也,服色度量互言之耳。”
②鄉儒術:喜歡儒家學說。鄉,通“向”。趨從。
③趙綰:代人,漢武帝時曾任御史大夫。王臧:蘭陵人,著名的儒生,武帝時曾任郎中令。文學:在當時的本義即指儒術。公卿:三公九卿,御史大夫與丞相、太尉合稱三公;郎中令與太常、廷尉、衛尉等都屬于九卿。
④明堂:傳說中遠古帝王舉行典禮的一種殿堂。
⑤竇太后:景帝之母,武帝之祖母。自景帝在位時,竇太后就干預朝政;武帝即位后,竇太后仍權欲未減,故與武帝朝臣矛盾尖銳。黃、老言:道家稱其祖師是黃帝、老子,所以稱道家之言為“黃老言”。
⑥按:查辦。
【譯文】
武帝元年,漢朝興起已經六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朝廷上的官員都希望皇帝舉行封禪大典,改變歷法和服飾顏色。而武帝崇尚儒家學說,招攬有才能、有德望的人,趙綰、王臧等人都憑儒術被任命為公卿,他們想建議武帝像古代那樣在城南建立明堂,來朝會諸侯。他們草擬了皇帝巡視諸侯、封禪、更改歷法以及服飾顏色的計劃但還沒有完成。正趕上竇太后喜好黃老學說,不喜歡儒家學說,她派人悄悄地收集趙綰等人用非法手段謀取私利的事,下令審查趙綰、王臧,趙綰、王臧自殺了。他們所大力興辦的那些事也都廢止了。
后六年,竇太后崩。其明年,征文學之士公孫弘等①。
【注釋】
①公孫弘:薛人,姓公孫,名弘,字季。家庭貧窮,曾在海上牧獵,到了四十多歲,才學習《春秋公羊傳》。武帝初,以賢良征為博士,使匈奴失旨,免歸。元光中詔征文學,他策對第一,被拜為博士;元朔中,被拜為丞相,封為平津侯。公孫弘性外寬內忌,陽為善而陰報以禍。不肯面折廷爭,議事常順武帝之意,熟習文法吏治,緣飾以儒術,為武帝所信任。
【譯文】
六年后,竇太后去世。第二年,武帝征召了文學之士公孫弘等人。
明年,今上初至雍,郊見五畤。后常三歲一郊①。是時上求神君,舍之上林中蹄氏觀②。神君者,長陵女子③,以子死,見神于先后宛若④。宛若祠之其室,民多往祠。平原君往祠⑤,其后子孫以尊顯。及今上即位,則厚禮置祠之內中。聞其言,不見其人云。以上武帝好神異之初。
【注釋】
①三歲一郊:三年中第一年祭天,第二年祭地,第三年祭五畤。每三年輪流一遍。
②舍:設其神位,即供奉。上林:苑名。在今陜西西安西南周至、鄠邑交界處。蹄氏觀:上林苑中的臺觀名。
③長陵:劉邦的陵墓,后在其所在地設縣(陵邑),縣治在今陜西涇陽東南,當時的長安城北。
④見神于先后宛若:向她的妯娌宛若顯靈。見,同“現”。先后,妯娌。兄、弟之妻的合稱。宛若,人名。
⑤平原君:武帝的外祖母,王太后的母親,名臧兒,武帝即位后尊之為平原君。
【譯文】
又過了一年,武帝初次來到雍縣,在五畤舉行了祭祀。以后通常是三年祭祀一次。這時,武帝尋求到一位神君,把她安置在上林苑蹄氏觀里。神君本是長陵的一位女子,因為在生孩子時死去了,就在她的妯娌宛若身上顯靈,宛若就把她供奉在自己屋內,很多老百姓都來祭祀這位“神君”。平原君祭祀過這位“神君”,她的子孫們也因此尊貴顯赫。到當今皇帝繼位,就準備了豐厚的祭品在宮中祭祀這位“神君”。只是在祭祀時能聽到她說話,卻見不到她的身影。以上記漢武帝開始喜好神異的情況。
是時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卻老方見上①,上尊之。少君者,故深澤侯舍人②,主方③。匿其年及其生長,常自謂七十,能使物,卻老。其游以方遍諸侯。無妻子。人聞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饋遺之,常余金錢衣食。人皆以為不治生業而饒給,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爭事之。少君資好方,善為巧發奇中④。嘗從武安侯飲⑤,坐中有九十余老人,少君乃言與其大父游射處⑥,老人為兒時從其大父,識其處,一坐盡驚。少君見上,上有故銅器,問少君。少君曰:“此器齊桓公十年陳于柏寢⑦。”已而案其刻,果齊桓公器。一宮盡駭,以為少君神,數百歲人也。
【注釋】
①谷道:李奇曰:“辟谷不食之道也。”卻老:延緩衰老。
②深澤侯:指趙胡,他繼承祖上爵位為深澤侯。
③主方:主管方藥。
④善為巧發奇中:善于巧妙地預言事物,并每每應驗。
⑤武安侯:田蚡,武帝之舅,王太后的同母異父弟,以佐立武帝之功封武安侯。曾任太尉、丞相。
⑥大父:祖父。
⑦柏寢:古臺名。具體地點不詳。按,《晏子春秋》卷六有“景公(前547—前490在位)為柏寢之臺成”云云,是柏寢乃筑于景公之時,桓公(前685—前642在位)時不可能有“柏寢”??梢娎钌倬f八道。
【譯文】
這時候,李少君也憑借著祭祀灶神、辟谷不食、長生不老等方術來拜見皇上,皇上很敬重他。李少君,是已死去的深澤侯的舍人,主管方藥。他隱瞞了自己的年齡和生平經歷,常常自稱說自己七十歲了,能夠驅使鬼神防止衰老。他靠著方術在諸侯各國云游,并沒有妻子兒女。人們聽說他能夠驅使鬼神辦事以及長生不老,就紛紛贈送財物給他,使他常常能夠積攢下許多金錢和衣服、食物。人們都認為他不經營產業而生活富裕,又不知道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就對他更加相信,爭著去侍奉他。李少君天生喜歡方術,又善于巧妙地預言事物,每每都應驗了。他曾經陪同武安侯宴飲,席間坐著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李少君竟說出曾經同他的祖父一道游玩打獵的處所,那老人小時經常跟隨他的祖父,還記得那個地方,因此滿座的客人們都非常吃驚。李少君拜見皇上,皇上有一件舊銅器,就問少君是否認得它。少君說:“這件銅器是齊桓公登位十年時陳放在柏寢臺上的。”即刻查看上面的銘文,果然是齊桓公的銅器。這使全宮廷的人都驚怕,認為李少君是神仙,已是幾百歲的人了。
少君言上曰:“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①,安期生食巨棗②,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于是天子始親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而事化丹沙諸藥齊為黃金矣③。
【注釋】
①安期生:先秦時的方士。
②巨棗:傳說中的仙果,后來有稱“安期棗”的。
③諸藥齊:各種藥材。齊,同“劑”。
【譯文】
少君對皇上說:“祭祠灶神可以招致神異之物,有了神異之物,丹沙就可以煉成黃金,黃金煉成了再制成飲食器皿,它可以使人延年益壽,人的壽命延長了就可以見到蓬萊島上的仙人,見到了仙人后再舉行封禪大禮就可以長生不老,黃帝就是這樣的。我曾在海上云游,見到過安期生,他吃的巨棗,有瓜那么大。安期生是位仙人,他能在蓬萊島上往來,他如果和你同道,就與你相見;認為不同道,就隱而不見。”于是皇上就親自祭祀灶神,派方士們到海上去尋找在蓬萊島上的安期生這一類仙人,并開始做把丹沙等各種藥煉成黃金的工作。
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為化去不死,而使黃錘史寬舒受其方①。求蓬萊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更來言神事矣。以上李少君。
【注釋】
①黃錘史寬舒:黃錘縣人姓史名寬舒。黃錘,黃縣和錘縣,都在今山東煙臺。但一人不能分屬兩縣,其說可疑。郭嵩燾曰:“《始皇本紀》‘過黃錘’,疑初為一縣,后乃分治也。”
【譯文】
過了好久,李少君病死了?;噬险J為他是尸解升天了,并沒有死,就讓黃錘縣史寬舒繼承李少君的方術。繼續求尋蓬萊島上的仙人安期生,但沒能找到,而沿海一帶燕、齊兩地的許多離奇怪誕的方士們,來談論神仙一類事情的人更多了。以上記李少君的事跡。
亳人謬忌奏祠太一方①,曰:“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用太牢②,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③。”于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長安東南郊,常奉祠如忌方。其后人有上書,言:“古者天子三年壹用太牢祠神三一:天一、地一、太一。”天子許之,令太祝領祠之于忌太一壇上,如其方。后人復有上書,言:“古者天子常以春解祠④,祠黃帝用一梟破鏡⑤;冥羊用羊祠;馬行用一青牡馬;太一、澤山君、地長用牛⑥;武夷君用干魚⑦;陰陽使者以一牛。”令祠官領之如其方,而祠于忌太一壇旁。
【注釋】
①太一:神名,也作泰一。《史記正義》:“泰一,天帝之別名也。”
②太牢:牛、羊、豬三牲叫太牢,也有說牛為太牢,羊為少牢的。
③八通之鬼道:壇八面有階,作為神鬼來往的通道。
④解祠:祭祀以求解禍。
⑤梟:貓頭鷹。破鏡:又名獍,一種眼睛像虎的野獸。
⑥澤山君、地長:神名。
⑦武夷君:武夷山神。
【譯文】
亳縣人謬忌向武帝上奏祭祀太一神的禮儀,說:“天神中最尊貴的是太一神,太一神的輔佐者是五帝。古代的天子們在東南郊分春秋兩季來祭祀太一神,獻用牛、羊、豬三牲,第七天,再為祭壇通設八面臺階,作為神鬼們經過的通道。”于是天子命令太祝在長安東南郊建筑祭祀太一神的祠壇,經常按照謬忌所說的做法供奉祭祀。這以后有人上書奏道:“古代的天子們每三年一次使用牛、羊、豬三牲來祭祀三位神:即天一神、地一神、太一神。”漢武帝答應了這項奏請,命令太祝在謬忌的太一壇上管領這項祭祀的儀式,按照這人所奏請的做法舉行。后來又有人上書說:“古代的天子經常在春天舉行消災祈福的祭祀,祭祀黃帝使用梟鳥、獍獸各一只;祭祀冥羊神使用羊;祭祀馬行神使用一匹青牡馬;祭祀太一神、澤山君、地長使用牛;祭祀武夷君使用干魚;祭祀陰陽使者使用牛一頭。”于是,漢武帝命令祠官按照這個人奏請的方式來舉行祭祀,并在謬忌的太一壇旁邊進行。
其后,天子苑有白鹿,以其皮為幣,以發瑞應,造白金焉①。
【注釋】
①以發瑞應,造白金焉:為了引發上帝顯示瑞應,于是鑄造白金。白金,本指銀,此指一種銀與錫的合金。據《平準書》,武帝時用銀與錫的合金鑄造了三種貨幣,一種龍紋,一種馬紋,一種龜紋,面值都定得很高。
【譯文】
后來,天子的苑林中有白鹿,就用它的皮制造成皮幣,來引發上帝顯示瑞應,并鑄造了銀錫合金幣。
其明年,郊雍,獲一角獸,若麃然①。有司曰:“陛下肅祗郊祀,上帝報享,錫一角獸,蓋麟云。”于是以薦五畤,畤加一牛以燎。錫諸侯白金,風符應合于天也②。
【注釋】
①麃(páo):同“狍”。鹿一類的動物。
②風符應合于天:向諸侯們示意,朝廷的鑄造“白金”是合乎天意的,其“符應”就是“麒麟”出現了。風,吹風,示意。
【譯文】
這以后的第二年,天子到雍縣去祭祀天地,捕捉到了長著一只角的野獸,形狀像狍子一樣。主管官員說:“陛下虔誠恭敬地祭祀天地,上帝為了報答歆享,降賜了這頭長有一只角的野獸,這大概就是麒麟了吧!”于是就在五畤把它進獻給了上帝,并下令給每個畤的祭祀增加一頭牛,用火焚燒。同時還把“白金”賜給諸侯,示意他們朝廷的鑄造“白金”是合乎天意的。
于是濟北王以為天子且封禪,乃上書獻泰山及其旁邑,天子以他縣償之。常山王有罪,遷①,天子封其弟于真定②,以續先王祀,而以常山為郡,然后五岳皆在天子之邦。以上祠太一及諸神。
【注釋】
①常山王有罪,遷:常山王劉勃多行不法,被廢后,遷之房陵(今湖北房縣)。常山國的國都為真定,在今河北石家莊東北。
②封其弟于真定:劉勃被廢后,武帝從已廢的常山國劃出一塊地盤,命名為“真定國”,立劉勃之弟劉平為王,國都仍在真定。
【譯文】
于是濟北王想到天子將要舉行封禪大典了,于是上書把泰山及旁邊的縣邑獻給皇上,皇上用其他縣邑補償給他。常山王犯了罪,被貶謫到其他地方,天子就封他的弟弟為真定王,繼續先王的祭祀,并把常山改設為郡。這樣,五岳所在的地區就都處在天子直轄的地域范圍內。以上記祭祀太一及其他各神靈的情況。
其明年,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上。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蓋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見焉。于是乃拜少翁為文成將軍,賞賜甚多,以客禮禮之。文成言曰:“上即欲與神通,宮室被服非象神,神物不至。”乃作畫云氣車①,及各以勝日駕車辟惡鬼。又作甘泉宮②,中為臺室,畫天、地、太一諸鬼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居歲余,其方益衰,神不至。乃為帛書以飯牛,詳不知,言曰:“此牛腹中有奇。”殺視得書,書言甚怪。天子識其手書,問其人,果是偽書,于是誅文成將軍,隱之。
【注釋】
①云氣車:畫有五色云氣的神車。
②甘泉宮:漢代的離宮名。在今陜西淳化西北的甘泉山上。也稱云陽宮。
【譯文】
第二年,齊地人少翁晉見皇上,進獻祭祀鬼神的方術?;噬嫌袀€寵愛的王夫人去世了,少翁在夜間用他的方術招來了王夫人和灶神的形貌,天子從帳幕中看見了,于是就封少翁為文成將軍,賞賜的財物很多,并用對待賓客的禮節來對待他。文成將軍說:“皇上如果想要與神仙交往,如果宮室、被服等物不像神仙用的,神仙就不會來。”于是就制作畫有五色云氣的神車,各選擇五行相克的制勝日期,駕著各色神車來驅除惡鬼。同時,又修筑甘泉宮,里面設有臺室,室內畫有天、地、太一等眾鬼神,并設置了祭祀器具來招徠天神。過了一年多,他的方術漸漸敗落,天神并沒有來。于是,他就用帛綢寫了一些字,給牛吃下,自己假裝不知道,說:“這牛的腹中有神奇之物。”殺了牛一看,拿到了寫著字的帛綢,上面寫的話很怪異。皇上認識那綢書上的筆跡,就訊問那個人,果然這是偽造的,于是就殺了文成將軍,并將這件事隱瞞下來。
其后則又作柏梁、銅柱、承露仙人掌之屬矣。以上文成將軍。
【譯文】
這以后,又建造了柏梁臺、銅柱、承露仙人掌等一類的東西。以上記文成將軍少翁的事。
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甚①,巫醫無所不致,不愈。游水發根言上郡有巫②,病而鬼神下之③。上召置祠之甘泉。及病,使人問神君。神君言曰:“天子無憂病。病少愈,強與我會甘泉。”于是病愈,遂起,幸甘泉,病良已。大赦,置酒壽宮神君。壽宮神君最貴者太一,其佐曰大禁、司命之屬,皆從之。弗可得見,聞其言,言與人音等。時去時來,來則風肅然。居室帷中。時晝言,然常以夜。天子祓④,然后入。因巫為主人,關飲食⑤。所以言,行下。又置壽宮、北宮,張羽旗,設供具,以禮神君。神君所言,上使人受書其言,命之曰“書法”。其所語,世俗之所知也,無絕殊者,而天子心獨喜。其事祕,世莫知也。以上因帝病復敘神君事。
【注釋】
①鼎湖:宮名。即鼎湖延壽宮,和宜春宮相距不遠,在今陜西藍田西南。湖也作“胡”,兩字通用。
②游水發根:服虔曰:“游水,縣名;發根,人姓名。”顏師古注:“游水,姓也;發根,名也。”
③病而鬼神下之:在他患病的時候有鬼附了他的體。
④祓(fú):潔,除災祈福的儀式。
⑤關:通。
【譯文】
文成將軍死后第二年,天子在鼎湖宮病得很厲害,巫醫們使用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但病仍不見好。游水發根曾說上郡那里有一名巫師,在他生病期間鬼神附了體?;噬暇桶阉賮恚诟嗜獙m供奉起來。等到皇上病時,派人去問神君。神君說道:“天子不要憂慮您的?。〈眢w稍微好些,要支撐著同我到甘泉宮相會!”接著,皇上病好了,就起來,親自光臨甘泉宮,病體果然完全康復了。因此,天子宣布大赦,建造了壽宮,安置神君在那里。壽宮神君中最尊貴的是太一神,他的輔助者叫大禁、司命等等,都跟從太一神。眾神是不能見到的,只能聽到他們講的話,說話的聲音同人的一樣。他們有時來,有時去,來的時候有颯颯的風聲,都住進室內的帷帳里。他們有時白天也說話,但經常是在夜里。天子舉行了消災求福的儀式,然后才進入壽宮。依靠巫師做這里的主人,領取飲食,眾神所說的話,也要由巫師傳達下來。又設置壽宮和北宮,豎起帶有羽毛的旗幟,供設盛有祭禮的器具,用這來祈請神君。神君所說的話,皇上派人把它們記錄下來,給它命名為“書法”。神君們所說的話,世上的凡夫俗子們也能明白,并沒有什么特殊奇奧的地方,然而天子心里暗自歡喜。這些事情都保密,世人都不能知曉。以上借武帝生病再敘神君的事。
其后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數。一元曰“建”,二元以長星曰“光”,三元以郊得一角獸曰“狩”云。
【譯文】
這以后第三年,主管官員奏議說建立年號應該根據上天降賜的祥瑞來命名,不應當用一二記數。第一個年號叫“建元”,第二個年號是因為長星出現叫“元光”,第三個年號因為在祭祀天地時捉獲一只獨角獸,就叫“元狩”。
其明年冬,天子郊雍,議曰:“今上帝朕親郊,而后土無祀,則禮不答也①。”有司與太史公、祠官寬舒議:“天地牲角繭栗②。今陛下親祠后土,后土宜于澤中圜丘為五壇,壇一黃犢太牢具,已祠盡瘞,而從祠衣上黃。”于是天子遂東,始立后土祠汾陰睢丘③,如寬舒等議。上親望拜,如上帝禮。禮畢,天子遂至滎陽而還④。過雒陽,下詔曰:“三代邈絕⑤,遠矣難存。其以三十里地封周后為周子南君,以奉其先祀焉。”是歲,天子始巡郡縣,浸尋于泰山矣⑥。以上親祠汾陰后土,因巡郡縣。
【注釋】
①禮不答:禮節不相稱。答,楊樹達曰:“合也。”
②天地牲角繭栗:祭祀天地所用的牲畜,應是剛開始長角的牛犢。角繭栗,牛角之形或如繭,或如栗,言其小。
③睢丘:《史記·封禪書》作“脽(shuí)丘”。地名。在今山西萬榮西南。
④滎陽:地名。故城在今河南鄭州西北古滎鎮。
⑤邈絕:久絕,已經滅亡很久了。
⑥浸尋:漸進。
【譯文】
第二年冬天,天子到雍縣祭祀天地,同大家商議,說:“現在,上帝由我親自祭祀,但后土還沒有祭祀,那么禮節就不相稱。”主管官員和太史公、祠官寬舒議論道:“祭祀天地要用剛長角的小牛,現在陛下要親自祭祀后土,就應當在湖中的圓形土丘上設立五個祭壇,每個祭壇上供奉一頭小黃牛作為祭品舉行祭祀,祭祀完畢后要把它全部埋入地下,陪從祭祀的人規定穿黃色衣服。”于是,天子就東行,開始在汾陰的睢丘上建筑后土祠,按照寬舒等人所議奏的實行?;噬嫌H自遙祭,如同祭祀上帝時的禮儀。禮儀完畢,天子接著到達滎陽,然后返回京城。天子在經過洛陽時,發下詔書說:“夏、商、周三代已經滅亡很久了,它們的祭祀難以保存下來。那么就以方圓三十里的地方賜封周朝的后代做周子南君,來供奉其祖先。”這年,天子開始巡視郡縣,漸漸接近泰山了。以上記武帝親自祭祀汾陰后土,接著巡行郡縣。
其春,樂成侯上書言欒大①。欒大,膠東宮人②,故嘗與文成將軍同師,已而為膠東王尚方③。而樂成侯姊為康王后,無子??低跛溃ё恿橥酢6岛笥幸?,與王不相中④,相危以法⑤??岛舐勎某梢阉溃悦挠谏希饲矙璐笠驑烦珊钋笠娧苑健L熳蛹日D文成,后悔其蚤死⑥,惜其方不盡,及見欒大,大說。大為人長美,言多方略,而敢為大言,處之不疑。大言曰:“臣常往來海中,見安期、羨門之屬。顧以臣為賤,不信臣。又以為康王諸侯耳,不足與方。臣數言康王,康王又不用臣。臣之師曰:‘黃金可成,而河決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致也。’然臣恐效文成,則方士皆奄口⑦,惡敢言方哉!”上曰:“文成食馬肝死耳⑧。子誠能修其方,我何愛乎!”大曰:“臣師非有求人,人者求之。陛下必欲致之,則貴其使者,令有親屬⑨,以客禮待之,勿卑,使各佩其信印,乃可使通言于神人。神人尚肯邪不邪。致尊其使,然后可致也。”于是上使驗小方,斗棋⑩,棋自相觸擊。
【注釋】
①樂成侯:丁義。劉邦功臣丁禮的曾孫,襲其先人之位為樂成侯。
②膠東宮人:膠東王宮里的侍應人員。膠東,諸侯國名。
③尚方:主管方藥。
④不相中:不相能,即今所謂“合不來”。
⑤相危以法:即相互羅織罪名,欲陷對方于法。
⑥蚤:同“早”。
⑦奄口:掩口,閉口不說。奄,通“掩”。
⑧食馬肝死:相傳馬肝有毒,人吃了會死。
⑨令有親屬:讓他有達官貴人為親戚。
⑩斗棋:方士利用磁力作用,使棋子在棋盤上自相觸擊,用這種魔術手段來騙人。
【譯文】
這年春天,樂成侯給皇帝上書介紹欒大。欒大,是膠東王的宮人,過去曾和文成將軍在同一位老師門下求學,以后就做了為膠東王掌管方藥的尚方。而樂成侯的姐姐是膠東康王的王后,沒有兒子??低跛篮?,別的姬妾的兒子被立為王??低鹾笥幸x行為,與新王合不來,他們彼此間羅織罪名互相攻擊、傷害。康王后聽說文成將軍已死,她自己想要討好皇上,就派欒大通過樂成侯以方術求見皇上?;噬蠚⑺牢某蓪④姾?,又后悔他死得太早,惋惜他的方術沒有完全留傳下來。等到見到欒大,皇上非常高興。欒大人長得高大俊美,言談中多有計謀,而且敢說大話,神情自然,毫不遲疑。欒大夸口說:“我常在海上來往,見到過安期生、羨門高他們,但他們認為我出身低微,并不相信我。他們又認為康王只不過是諸侯罷了,不值得傳授方術給他。我多次對康王報告,康王又不相信我。我的老師說:‘黃金可以煉成,黃河決口了可以再堵塞住,長生不死的藥可以求得,仙人可以招致而來。’但我怕會成為文成將軍那樣,那么方士們就都要掩口不說話了,還怎么敢談論方術呢!”皇上說:“文成將軍是誤吃了馬肝死去的。您果真能修治研習他的方術,我還會吝惜什么呢!”欒大說:“我的老師并不是對人有所索求,只是別人來向他索求。陛下一定要召他來相見,那么就要尊重他的使者,讓使者有尊貴的親戚,要用賓客禮儀接待他,不可賤視他,讓他佩帶各種印信,才可以使他和神仙交流往來。神仙究竟肯相見呢?還是不肯呢?只有尊重神的使者,然后才能見到神仙。”當時皇上令他用一個小方術實驗一下,欒大便擺弄棋子,讓棋子在棋盤上自動互相撞擊。
是時上方憂河決①,而黃金不就,乃拜大為五利將軍。居月余,得四印,佩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印。制詔御史:“昔禹疏九江,決四瀆。間者河溢皋陸②,堤繇不息③。朕臨天下二十有八年,天若遺朕士而大通焉?!肚贩Q‘蜚龍’,‘鴻漸于般’④,朕意庶幾與焉。其以二千戶封地士將軍大為樂通侯⑤。”賜列侯甲第,僮千人。乘輿斥車馬帷幄器物以充其家⑥。又以衛長公主妻之⑦,赍金萬斤,更命其邑曰當利公主⑧。天子親如五利之第。使者存問供給,相屬于道。自大主將相以下⑨,皆置酒其家,獻遺之。于是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將軍”,使使衣羽衣,夜立白茅上,五利將軍亦衣羽衣,夜立白茅上受印,以示不臣也。而佩“天道”者,且為天子道天神也。于是五利常夜祠其家,欲以下神。神未至而百鬼集矣,然頗能使之。其后裝治行,東入海,求其師云。大見數月,佩六印,貴震天下,而海上燕、齊之間,莫不扼捥而自言有禁方⑩,能神仙矣。以上五利將軍。
【注釋】
①上方憂河決:自元光三年(前132)黃河決口于瓠子,至此時已二十年沒有堵上,這也是漢武帝當時所發愁的一件事。
②皋(ɡāo)陸:水邊平地。皋,岸,水旁地。
③繇:通“徭”。勞役。
④《乾》稱“蜚龍”,“鴻漸于般”:“飛龍在天”是《周易·乾卦》九五爻辭,“鴻漸于般”是《周易·漸卦》六二爻辭。方苞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言君之得臣也;‘鴻漸于般,飲食衎衎’,言臣之得君也。武帝以欒大為‘天所遺士’,故引此。”蜚,同“飛”。般,通“磐”。一說借為“泮”。
⑤樂通侯:《史記集解》引韋昭曰:“言欒大能通天意,故封‘樂通’。”
⑥乘輿斥車馬帷幄器物:此謂皇帝將自己身邊不用的車馬、帷帳以及各種器物,撥給欒大使用。乘輿,指稱皇帝。斥,不用。
⑦衛長(zhǎnɡ)公主:皇后衛子夫所生的大女兒。
⑧當利:縣名。西漢時治所在今山東萊州西南。
⑨大主:即大長公主,竇太后之女,武帝姑母。
⑩扼捥(wàn):扼腕。內心激動,躍躍欲試的樣子。捥,同“腕”。
【譯文】
這時皇上正擔憂黃河決口,黃金還沒有煉成,就封拜欒大為五利將軍。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欒大就得到四顆官印,佩戴上了五利將軍印、天士將軍印、地士將軍印、大通將軍印?;噬舷略t書給御史說:“從前夏禹疏通九江,開通四瀆。近年來河水泛濫,淹沒了高地,為了筑好防洪大堤,人民不停地勞動、服役。我執政已有二十八年,上天如果送方士給我,欒大可以上通天意?!兑捉?middot;乾卦》說‘飛龍升天’,《易經·漸卦》說‘大雁漸近涯岸’,我看與這差不多吧,應當以二千戶賜封地士將軍欒大為樂通侯!”這樣,就賞賜給他列侯級的上等府第和一千個奴仆,以及天子不用的車馬、帷帳、器械等各種東西,把他家都裝滿了。皇帝又把衛皇后所生的長公主嫁給他,贈送一萬斤黃金,把她的封號改為當利公主。天子親自駕臨五利將軍的府第,使者前去慰問供應事宜,他們在路上連綿不斷,從大長公主到朝廷將相以下,都備置了酒席送到他家,饋贈貴重的禮物。這時天子又刻制了“天道將軍”的玉印,派遣使臣們穿著羽衣,夜里站在白茅上授給他大印,五利將軍也穿著羽衣,夜里站在白茅上接受大印,用這種儀式來表示并不把他當作臣子看待。而且,他的佩印稱作“天道”,就是將要替天子引導天神降臨的含義。從這時起,五利將軍常常在夜晚在家中祭祀,想要請求神仙下凡。但神仙沒有來,眾鬼卻都聚來了,不過,他很能驅使他們。這以后,他就整裝準備出行,說要往東去海上,求見他的仙師等等。欒大晉見皇上幾個月,就佩戴上了六顆大印,聲名顯赫,使天下人震驚。因而,在沿海的燕、齊兩地的方士們,沒有不激動振奮的,都說自己有祕方,能夠招來神仙了。以上記五利將軍欒大的事。
其夏六月中,汾陰巫錦為民祠魏脽后土營旁①,見地如鉤狀,掊視得鼎②。鼎大異于眾鼎,文鏤無款識,怪之,言吏。吏告河東太守勝,勝以聞。天子使使驗問巫得鼎無奸詐,乃以禮祠,迎鼎至甘泉,從行,上薦之③。至中山,曣④,有黃云蓋焉。有麃過,上自射之,因以祭云。至長安,公卿大夫皆議請尊寶鼎。天子曰:“間者河溢,歲數不登,故巡祭后土,祈為百姓育谷。今歲豐廡未報⑤,鼎曷為出哉?”有司皆曰:“聞昔泰帝興神鼎一⑥,一者壹統,天地萬物所系終也。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⑦。遭圣則興,鼎遷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俄灐吩疲?lsquo;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不吳不驁,胡考之休⑧。’今鼎至甘泉,光潤龍變⑨,承休無疆⑩。合茲中山,有黃白云降蓋,若獸為符,路弓乘矢(11),集獲壇下,報祠大享。唯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鼎宜見于祖禰(12),藏于帝廷,以合明應。”制曰:“可。”以上迎汾陰寶鼎于宮廟。
【注釋】
①營旁:后土祠的區域之旁。營,祠壇、陵墓所占的地域。
②掊(póu)視:用手扒開來看。掊,以手或工具扒物或掘土。
③從行,上薦之:謂武帝也跟著一道前去,準備將此鼎進獻于上帝。
④曣:也作晏溫,或氤氳,天氣晴和溫暖。
⑤豐廡(wú)未報:意即今年的豐歉尚無定準。廡,通“蕪”。草木茂盛。
⑥泰帝:顏師古以為即太昊伏羲氏。
⑦亨鬺(pēnɡ shānɡ):烹煮,特指烹煮牲畜以祭祀。亨,通“烹”。鬺,通“觴”。
⑧“自堂徂基”幾句:見《詩經·周頌·絲衣》,這是一首寫祭祀的詩。鼐鼎,鼎中之絕大的。鼒(zī),上端收斂、小口的鼎。吳,喧嘩。驁,通“傲”。傲慢。胡考,長壽。
⑨光潤龍變:指鼎光彩變化萬千。
⑩承休無疆:謂武帝承上天無邊之福。休,美,福祥。
(11)路弓乘矢:路,大。乘矢,四矢曰“乘”。
(12)祖禰(nǐ):祖廟。
【譯文】
這年的夏季六月中,汾陰一個名叫錦的巫師在魏脽后土祠旁邊替人家祭祠神靈,看到地面隆起,形狀像彎鉤一樣,扒開土一看,見到了一只鼎。這只鼎和其他的鼎大不相同,刻著花紋,并沒有文字,巫師對這感到奇怪,就告訴了當地官吏。這名官吏又轉告河東郡太守勝,勝就把這件事上奏了。天子派使者盤問巫師獲得這只鼎的情況,知道這并沒有弄虛作假,就按禮節進行祭祀,迎接這只鼎到甘泉宮,皇上親自跟隨使者前去迎接,將此鼎進獻于上帝。迎鼎隊伍到中山時,天氣晴朗,天空中有一片黃云覆蓋。有一只狍子跑過,皇上自己射中它,因而用它來祭祀。到達長安,公卿大夫們都議論奏請尊奉寶鼎事宜,天子說:“近年黃河泛濫,連年收成不好,所以我巡行祭祀了后土神,為百姓們培育谷苗祈禱。今年豐歉還未可知,這只鼎為什么會出現呢?”主管官員說:“聽說從前泰帝制作了一只神鼎,表示天下一統的意思,是天地萬物統一的象征。黃帝制作過三只寶鼎,‘三’,就象征著天、地、人。夏禹征收了九州的金屬,鑄造了九只鼎。這些鼎都曾烹煮犧牲,來祭祀上帝、鬼神。鼎遇到圣明君主,就會出現,就這樣它傳到夏朝、商朝。周朝的德政衰敗,宋國的社樹失蹤,鼎就沉沒,潛伏起來不再出現了?!对娊?middot;周頌》中說:‘從堂到門查祭器,從羊到牛查祭牲,大鼎、小鼎都干凈,既不喧嘩又不傲慢,極為肅穆,求得長壽和福祉。’現在寶鼎在來甘泉宮時,光彩煥發,如龍變化無窮,意味著大漢將承受無窮無盡的吉祥。這正符合在中山遇有黃白云覆蓋的征兆,還有狍子是相應的符瑞,陛下用一只大弓、四支利箭射中了它,把它奉獻在祭壇下面,酬謝天地眾神歆享。只有承受天命稱帝的人,才能心知天意,并按天意行事,符合天帝的美德。所以,寶鼎應該奉獻在祖廟中,在天帝的殿堂中珍藏,來使神明的祥瑞合應一致。”天子下詔書說:“可以!”以上記迎汾陰寶鼎進獻宗廟。
入海求蓬萊者,言蓬萊不遠,而不能至者,殆不見其氣。上乃遣望氣佐候其氣云。
【譯文】
到海上尋求蓬萊仙山的人說,蓬萊仙境并不遙遠,而不能到達的原因,大概是因沒見到那里上空的瑞氣。皇上就派遣望云氣的官吏,去觀察云氣。
其秋,上幸雍,且郊。或曰“五帝,太一之佐也,宜立太一而上親郊之”。上疑未定。齊人公孫卿曰:“今年得寶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①,與黃帝時等②。”卿有札書曰:“黃帝得寶鼎宛朐③,問于鬼臾區④。鬼臾區對曰:‘黃帝得寶鼎神策⑤,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⑥,終而復始。’于是黃帝迎日推策⑦,后率二十歲復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黃帝仙登于天。”卿因所忠欲奏之⑧。所忠視其書不經,疑其妄書,謝曰:“寶鼎事已決矣,尚何以為!”卿因嬖人奏之。上大說,乃召問卿。對曰:“受此書申公,申公已死。”上曰:“申公何人也?”卿曰:“申公,齊人。與安期生通,受黃帝言,無書,獨有此鼎書。曰:‘漢興復當黃帝之時。’曰:‘漢之圣者在高祖之孫且曾孫也。寶鼎出而與神通,封禪。封禪七十二王,唯黃帝得上泰山封。’申公曰:‘漢主亦當上封,上封則能仙登天矣。黃帝時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游,與神會。黃帝且戰且學仙?;及傩辗瞧涞勒撸藬鄶胤枪砩裾撷?。百余歲然后得與神通。黃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區號大鴻,死葬雍,故鴻冢是也。其后黃帝接萬靈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所謂寒門者,谷口也⑩。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11)。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于是天子曰:“嗟乎!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耳(12)。”乃拜卿為郎,東使候神于太室。以上公孫卿言黃帝事。
【注釋】
①辛巳朔旦冬至:十一月初一的早晨交冬至節。
②時:節氣,節令。
③宛朐(yuān qú):縣名。故城在今山東菏澤西南。
④鬼臾區:傳說中的黃帝臣子,為占星之官。
⑤神策:神靈所降的籌碼。策,用為推算或計算的籌碼?!妒酚浰麟[》曰:“神策者,神蓍也,黃帝得之以推算歷數。”蓍是一種用以占卜的草。
⑥得天之紀:得到了上天規定的某種定律,指歷法而言。
⑦迎日推策:按照日月的運行推算未來的歷法。
⑧所忠:人名。漢武帝寵幸的大臣,官至諫議大夫。
⑨斷斬:斬殺,審判斬殺。
⑩寒門者,谷口也:寒門,也作塞門。谷口,今陜西禮泉東北一帶,與前文所說的“中山”相距不遠。
(11)荊山:也稱覆釜山,在今河南靈寶西南,與今山西永濟西南的首山隔黃河相望。
(12)(xǐ):亦作“屣”,鞋子。
【譯文】
這年秋天,皇上臨幸雍縣,并舉行郊祀。有人說:“五帝,是太一神的輔佐之神。應當設立太一神位,并且皇上親自去祭祀它。”天子遲疑未定。齊人公孫卿說:“今年得到寶鼎,仲冬月辛巳朔日是冬至,正好與黃帝制造寶鼎的節令相同。”公孫卿有一塊木簡,上面寫道:“黃帝在宛朐得到寶鼎后,向鬼臾區問起這件事。鬼臾區回答說:‘黃帝得到寶鼎和神策,今年是己酉朔日早晨交冬至,掌握了天道運行的規律,循環運動,周而復始。’于是黃帝按照日月朔望進行推算,以后都每隔二十年再輪到朔日早晨交冬至,共推算了二十次,共三百八十年,黃帝成仙登上了天。”公孫卿想要通過所忠上奏此事,所忠看到他的簡書上所寫的話荒誕不經,懷疑那是胡言亂語,就推辭說:“寶鼎的事已經決定了,還說它干什么!”公孫卿又通過皇上寵愛的人上奏,皇上非常高興,就即刻叫來公孫卿詢問這件事。公孫卿回答說:“我從申公那里接受了這木簡,申公已經死了。”皇上說:“申公是什么人?”公孫卿說:“申公是齊地人,他與安期生有交往,承受了黃帝的言教,并沒有書,只有這鼎書。上面寫道:‘漢朝的興盛應當與黃帝得鼎的周期時刻相同。’又寫道:‘漢朝的圣主,應當在高祖的孫子或曾孫一代人。寶鼎出現是與神意相通的,應舉行封禪大典。自古舉行過封禪大典的有七十二個帝王,只有黃帝登上泰山祭天。’申公說:‘漢朝的君主也應當登泰山封禪,能上泰山封禪,就能成仙升天了。黃帝時有上萬的諸侯國,而舉行過名山大川祭祀的封國占了七千。天下的名山有八座,三座在蠻夷地區,五座在中原地區。中原地區有華山、首山、太室山、泰山、東萊山,這五座山,是黃帝經常游覽和與神仙相會的地方。黃帝一面打仗一面學仙道。他擔心百姓們誹謗他的仙道,就處決了那些詆毀鬼神的人。過了一百多年,他才與神仙相通了。黃帝在雍郊祀上帝,居住了三個月。鬼臾區號大鴻,死后葬在雍地,原來的鴻冢就是其地。這以后黃帝在明廷迎接了千萬的神靈。明廷,就是甘泉。所謂寒門,就是谷口。黃帝開采首山的銅,在荊山的下面鑄鼎。鼎鑄成后,天上有一條龍垂著胡須下來迎接黃帝,黃帝騎了上去,群臣、姬妾跟著騎上去的有七十多人,龍才飛上天了。余下的小臣子不能上去,就都抓住龍須,龍須被拔掉了,小臣子們都摔了下來,黃帝的弓也掉了下來。百姓們抬頭望著黃帝飛上了天,就抱著他的弓和龍須號哭,所以后世的人就據這件事稱那個地方為鼎湖,稱那把弓為烏號。’”于是天子說:“?。∥胰绻婺芟顸S帝那樣飛上天,我將把離開妻子兒女們看得像脫掉鞋子一樣容易!”于是,就任命公孫卿為郎官,派他向東去太室山等候神仙。以上記公孫卿談論黃帝的事。
上遂郊雍,至隴西,西登崆峒,幸甘泉。令祠官寬舒等具太一祠壇,祠壇放薄忌太一壇①,壇三垓②。五帝壇環居其下,各如其方,黃帝西南,除八通鬼道。太一,其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棗脯之屬,殺一貍牛以為俎豆牢具③。而五帝獨有俎豆醴進。其下四方地,為醊食群臣從者及北斗云④。已祠,胙余皆燎之。其牛色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水而洎之⑤。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⑥。太一祝宰則衣紫及繡。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注釋】
①放:仿效。薄忌:亳人謬忌。薄,通“亳”。
②垓(ɡāi):層,臺階的級次。
③貍牛:即犛(máo)牛,就是牦牛。
④為醊(zhuì)食群臣從者及北斗:以酒沃地,以享群神的從者與北斗之神。醊,祭祀時以酒酹地,祭奠。
⑤洎(jì):及。此處指浸潤。
⑥特:只用一種牲。
【譯文】
皇上于是到雍縣舉行祭祀,到達了隴西郡,又往西登上崆峒山,駕幸甘泉宮?;噬厦铎艄賹捠娴热嘶I建太一神的祠壇,祠壇依據亳人謬忌所奏過的太一壇的形式,分為三層。五帝的祠壇環繞在它的下面,各自占有自己的方位,黃帝壇在西南方,修建了通向八個方向的鬼道。太一神所用的祭禮像雍縣每畤的祭禮一樣,另外增加甜酒、棗子、干肉等物品,還殺了一頭牦牛作為祭牲供擺。祭五帝只獻供甜酒和祭肉。在祭壇下面的四方場地,用酒沃地以祭祀各位神靈的隨從和北斗星。祭祠完畢,將祭肉以及各種剩余的供品都焚燒掉。祭祀用的牛是白色的,鹿放在牛的體腔內,豬又放進鹿的體腔內,用水浸泡著。祭祀日神用牛,祭祀月神用一只羊或一頭豬。太一神的主祭官員穿紫色繡衣,五帝的主祭官員所穿衣服的顏色和他的本色一樣,日神的主祭官員穿紅衣,月神的主祭官員穿白衣。
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昧爽①,天子始郊拜太一。朝朝日②,夕夕月③,則揖;而見太一如雍郊禮。其贊饗曰④:“天始以寶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終而復始⑤,皇帝敬拜見焉。”而衣上黃。其祠列火滿壇,壇旁亨炊具。有司云:“祠上有光焉。”公卿言:“皇帝始郊見太一云陽,有司奉瑄玉嘉牲薦饗。是夜有美光,及晝,黃氣上屬天。”太史公、祠官寬舒等曰:“神靈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太畤壇以明應⑥。令太祝領,秋及臘間祠。三歲天子一郊見。”以上郊雍拜太一,至隴西、崆峒。
【注釋】
①昧爽:拂曉。
②朝朝日:太陽初升時朝拜日神。
③夕夕月:晚上月出的時候朝拜月神。
④贊饗:主管祭祀的官名,略似于禮官中的儐相?!妒酚浰麟[》引《漢舊儀》云:“贊饗一人,秩六百石也。”
⑤朔而又朔,終而復始:猶言年復一年、月復一月,永無止境。朔,初一。
⑥此地光域:意即在出現“美光”的地方。太畤壇:供奉太一神的壇臺。
【譯文】
十一月辛巳朔日早晨交冬至,天剛亮,天子就到郊外祭拜太一神。太陽初升時祭拜日神,晚上月出時朝拜月神,只作揖;而朝見太一神按照雍縣郊祀的禮儀。贊饗祝辭說:“上天當初把寶鼎和神策授予皇帝,過了一個朔日,又迎到一個朔日,循環不停,周而復始?;实酃Ь吹匕菀娔?rdquo;祭服規定使用黃色。那祭壇上布滿火炬,壇旁放著烹煮用的器具。主管官員說:“祭壇上空有光彩呈現。”公卿大臣說:“皇帝在云陽宮郊祀太一神時,主管官員捧著美玉、嘉牲祭獻。當天夜空出現了美麗光彩,一直到第二天早上,黃氣還與天頂相連。”太史公與祠官寬舒等人說:“神靈顯現出美好景象,是保佑福祉、預兆吉祥的象征,應在那出現光彩的地方建立太畤壇,以顯示上天的瑞應,由太祝管理,在秋冬兩季間舉行祭祀。每三年天子親自郊祀一次。”以上記武帝到雍縣祭祀太一,到達隴西、崆峒山。
其秋,為伐南越,告禱太一。以牡荊畫幡日月北斗登龍①,以象太一三星②,為太一鋒③,命曰“靈旗”。為兵禱,則太史奉以指所伐國。而五利將軍使不敢入海,之泰山祠。上使人隨驗,實毋所見。五利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讎④。上乃誅五利。
【注釋】
①牡荊:植物名。如淳曰:“牡荊,荊之無子者,皆潔齋之道。”韋昭曰:“以牡荊為柄者也。”登龍:飛龍。
②太一三星:《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泰一常居也。”泰一,即太一。
③太一鋒:晉灼曰:“畫一星在后,三星在前,為太一鋒也。”
④不讎(chóu):說的話沒有應驗。
【譯文】
這年秋天,為討伐南越,禱告太一神。用牡荊做旗柄,在條形旗幡上畫著日、月、北斗和飛龍,用它來象征太一三星,作為太一神前面的旗子,稱之為“靈旗”。為戰爭祈禱時,就由太史捧著靈旗指著所要攻伐的國家的方向。而先前五利將軍被派去求尋神仙,不敢入海,卻到泰山去祭祀。皇上派人去驗證,實在沒看到什么神仙。他卻胡說見到了自己的仙師,他的方術用盡了,說的話也大多不能應驗,皇上于是殺了五利將軍。
其冬,公孫卿候神河南,言見仙人跡緱氏城上①,有物如雉,往來城上。天子親幸緱氏城視跡。問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者求之。其道非少寬假,神不來。言神事,事如迂誕②,積以歲乃可致也。”于是郡國各除道,繕治宮觀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
【注釋】
①緱(ɡōu)氏:漢縣名。在今河南偃師東南,嵩山的西北,離嵩山不遠。
②迂誕:不切實際。
【譯文】
這年冬天,公孫卿在河南等候神仙到來,說在緱氏城上看見了仙人的腳印,有一個像雉一樣的東西,在城上往來飛動。天子親自到緱氏城上視察那腳印。問公孫卿說:“你該不會是在仿效文成將軍和五利將軍那樣吧?”公孫卿說:“仙人并不是對人主有什么索求,只有人主向仙人索求。求仙的方法,如果不能稍微給予寬裕的時間,耐心地等候,神仙是不會來的。談論神仙的事情,就如談論遙遠離奇的事情一樣,要經過長年累月才可能招神仙到來。”于是,各郡國都修整道路,修繕、整治宮室、樓觀和名山上的神祠,希望天子能駕幸這里。
其春,既滅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見①。上善之,下公卿議,曰:“民間祠尚有鼓舞樂,今郊祀而無樂,豈稱乎?”公卿曰:“古者祠天地皆有樂,而神祇可得而禮。”或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于是賽南越②,禱祠太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③。以上雜敘太一旗、緱氏跡及音樂事。
【注釋】
①李延年:漢武帝李夫人之兄,任協律都尉,后被殺。好(hào)音:精通音律。
②賽南越:祭神以感謝其在伐南越戰爭中對漢軍的福佑。
③空侯:一作箜篌,一種現今已失傳的樂器。武帝派音樂家侯暉做成。它的聲音聽起來有壩壩之聲,所以又叫壩侯。
【譯文】
這年春天,在滅亡了南越后,皇上有一個寵臣李延年,他憑著擅長音樂來拜見皇上?;噬虾苄蕾p他的音樂,并將此事讓公卿們去討論,說:“民間祭祀還有鼓舞人心的音樂,現在進行郊祀卻沒有音樂,這怎么相稱呢?”公卿們說:“古代的人祭祀天地都有音樂,神靈們才愿意歆享這祭祀。”有人說:“太帝讓素女彈奏五十弦的瑟,音調悲戚,太帝禁止不了,所以就把她的五十弦改成二十五弦。”當時,為了慶祝、酬報攻打南越的勝利,就祭祀祈禱太一神和后土神,開始采用樂舞;更多地招收歌手,制作二十五弦瑟和箜篌、琴瑟就是從這時開始興起了。以上雜敘太一旗、緱氏城大人跡及音樂諸事。
其來年冬,上議曰:“古者先振兵釋旅①,然后封禪。”乃遂北巡朔方②,勒兵十余萬③,還祭黃帝冢橋山④,釋兵須如⑤。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既至甘泉,為且用事泰山,先類祠太一⑥。
【注釋】
①振兵釋旅:是一場戰爭或一次軍事演習的全過程。振兵,即治軍,整頓部隊,進行軍事動員,做好戰斗準備。釋旅,即解除戰備狀態。釋,即遣散。
②朔方:郡名。治所在今內蒙古杭錦旗。
③勒兵十余萬:按,此是向匈奴人炫耀武力。勒兵,統兵列陣。
④橋山:今陜西黃陵北,山上有黃帝陵,稱橋陵,亦稱黃陵。
⑤須如:地名。在今陜西隴縣西北。
⑥類:祭祀名。以特別事故祭告天神。
【譯文】
第二年冬,皇上議道:“古代的帝王們先要整頓部隊展示武力再解散軍隊,然后才舉行封禪大典。”于是,皇上就北上巡視朔方,率領十多萬的官兵,回來時在橋山祭祀黃帝陵,在須如把軍隊遣散了?;噬险f:“我聽說黃帝沒有死,現在卻有他的陵墓,這是為什么呢?”有人回答說:“黃帝已經成仙上天了,群臣就把他的衣帽安葬了。”皇上到達甘泉后,為要在泰山上舉行封禪大典這件事,首先特意祭祀了太一神。
自得寶鼎,上與公卿諸生議封禪。封禪用希曠絕①,莫知其儀禮,而群儒采封禪《尚書》《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②。齊人丁公年九十余,曰:“封禪者,合不死之名也③。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無風雨,遂上封矣。”上于是乃令諸儒習射牛,草封禪儀。數年,至且行。天子既聞公孫卿及方士之言,黃帝以上封禪,皆致怪物與神通,欲放黃帝以上接神仙人蓬萊士,高世比德于九皇④,而頗采儒術以文之。群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禪事,又牽拘于《詩》《書》古文而不能騁⑤。上為封禪祠器示群儒,群儒或曰“不與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諸生行禮不如魯善”,周霸屬圖封禪事,于是上絀偃、霸,而盡罷諸儒不用。
【注釋】
①曠絕:謂時隔久遠,禮制缺失。
②望祀:古代祭祀的一種,即遙望而祭。射牛:顏師古注:“天子有事宗廟,必自射牲,示親殺也。”
③合不死之名也:是“不死”的另一種說法。合,符合,相當。按,《郊祀志》作“古不死之名也”。
④高世:高出于世上的一切其他帝王。比德于九皇:與五帝以前的九皇相比美。
⑤不能騁:不能大膽地馳騁自己的想象。
【譯文】
自從得到寶鼎后,皇上與公卿大臣和儒生們商議有關舉行封禪大典的事。封禪大典自古以來很少舉行,沒有人能知道它的禮儀,儒生們建議采用《尚書》《周官》《王制》中記載的望祭以及天子親自射牛的禮儀來舉行封禪大典。齊地人丁公已有九十多歲了,他說:“封禪大典,是長生不死的別稱。秦始皇沒能夠登上泰山祭天。陛下真要上泰山去祭天,稍微登一點山,如果沒有風雨,就可以上去封禪了。”皇上于是就命令儒生們演習射牛,草擬封禪的禮儀。幾年后,將要舉行封禪大典了。天子又聽了公孫卿和方士們的議論,黃帝從前舉行封禪,都招來了奇異的東西,因而能與神仙交流。天子想要仿效黃帝,接待神仙的使者蓬萊方士,表明自己的德行已經高出世俗可與上古的九皇相比,并盡其可能采用儒家學說加以文飾。儒生們已不能闡明封禪事宜,又拘泥于《詩經》《尚書》等古代文典而不能自由發揮?;噬习褱蕚溆脕矸舛U的禮器給儒生們看,儒生們有的說“與古代的不同”,徐偃又說:“太常眾儒生在行禮方面不如魯國的完善。”周霸又在策劃封禪事宜。于是皇上把徐偃、周霸廢黜趕走,并把這些儒生們全部罷免不用。
三月,遂東幸緱氏,禮登中岳太室①。從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云。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言。于是以三百戶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東上泰山,泰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巔。
【注釋】
①太室:即嵩山。
【譯文】
三月,皇上向東駕臨緱氏縣,登上中岳太室山,舉行了祭祀。跟從的官員們在山下,聽到了好像是呼喊“萬歲”的聲音。問山上,山上的人沒有呼喊;問山下的人,他們也沒呼喊。于是,皇上把三百戶民戶劃作太室山的封邑,讓他們供奉祭祀,稱之為崇高邑。接著,皇上東行登上泰山,泰山上的草木還沒長出新葉,皇上命人把石碑抬上山,豎在泰山頂上。
上遂東巡海上,行禮祠八神①。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然無驗者。乃益發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人求蓬萊神人。公孫卿持節常先行候名山,至東萊,言夜見大人,長數丈,就之則不見,見其跡甚大,類禽獸云。群臣有言見一老父牽狗,言“吾欲見巨公”,已忽不見。上即見大跡,未信,及群臣有言老父,則大以為仙人也。宿留海上,予方士傳車及間使求仙人以千數②。
【注釋】
①行禮祠八神:在行進中沿途祭祀八神?!妒酚浰麟[》引韋昭曰:“八神謂天、地、陰、陽、日、月、星辰主、四時主之屬。”又引《漢書·郊祀志》云:“一曰天主,祠天齊;二曰地主,祠太山、梁父;三曰兵主,祠蚩尤;四曰陰主,祠三山;五曰陽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東萊山;七曰日主,祠盛山;八曰四時主,祠瑯邪也。”
②間使:密使,不公開身份的使者。
【譯文】
皇上接著沿著海邊向東巡游,一路上邊走邊祭祀八位神仙。齊地上疏講光怪神奇的方術的有幾萬人,但并沒有應驗的?;噬暇驮雠纱唬顜浊€說海中神山的人去尋找蓬萊神仙。公孫卿拿著符節經常先到名山之上等候神仙,到達東萊,他說在夜里見到過一個巨人,有幾丈高,等接近他時,就看不見了,只是看到他的腳印很大,就像禽獸的一樣。群臣當中有人說見到一個老頭牽著狗,他說“我想見巨公”,說完忽然又不見了?;噬蟿傄姷酱竽_印時,并沒相信,等到群臣當中有人談到老頭的事時,就非常相信那是仙人?;噬嫌谑窃诤_呁O聛砭幼?,同時又讓方士們有的乘坐驛車,有的秘密出行,派出了幾千人去尋訪仙人。
四月,還至奉高①。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人殊,不經,難施行。天子至梁父,禮祠地主。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薦紳②,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太一之禮。封廣丈二尺③,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④,書祕。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⑤,亦有封。其事皆禁。明日,下陰道。丙辰,禪泰山下趾東北肅然山⑥,如祭后土禮。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五色土益雜封⑦。縱遠方奇獸蜚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禮。兕牛犀象之屬不用。皆至泰山祭后土。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云起封中。
【注釋】
①奉高:縣名。在今山東泰安以東。
②皮弁(biàn)薦紳:頭戴皮帽,腰插笏板,是一種參加典禮的裝束。
③封廣丈二尺:祭臺為一丈二尺見方。封,這里指祭臺。
④玉牒書:帝王封禪所用的文字,寫在簡牒上,用玉作裝飾。
⑤奉車子侯:奉車都尉霍子侯。奉車,奉車都尉的簡稱。子侯,霍去病之子。名嬗,字子侯。
⑥下趾:山腳下。趾,同“址”。
⑦五色土益雜封:把從五方取來的五種顏色的土加蓋在祭壇上。雜封,用各色土混雜筑成的祭壇。
【譯文】
四月,皇上返回奉高。考慮到儒生和方士們提出的封禪禮儀各不相同,又荒誕不經,難以施行開來。天子來到梁父山,祭拜地神。乙卯日,又命擔任侍中的儒生戴上皮弁,穿上插笏的官服,親自射牛祭祀地神。又在泰山下的東方,設置祭壇祭祀天神,使用如郊祀太一神的禮儀。封壇一丈二尺見方,高九尺,壇下擺放著祭祀天神的玉飾文書,文書的內容是保密的。祭祀完畢,天子單獨和侍中奉車都尉霍子侯登上泰山,又設祭壇祭了天。這些事情都禁止外傳。第二天,從北山下山。丙辰日,又在泰山腳下東北方向的肅然山祭祀地神,舉行的禮儀同祭祀后土的一樣。天子都親自朝拜,身穿黃衣,全都配有音樂。采用江淮一帶出產的靈茅作為祭祀神靈時用的墊席。用五色泥土加蓋在祭壇上,并放出遠方的奇獸飛鳥和白色野雞等異物,從而增加禮儀的隆重。不使用兕牛犀象一類的牲畜。天子一行人都到泰山祭祀后土。在皇帝舉行封禪的這段時間,夜間似乎有光彩閃耀,白天還有白云在祭天的高壇上升起。
天子從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于是制詔御史:“朕以眇眇之身承至尊,兢兢焉懼不任①。維德菲薄,不明于禮樂。修祠太一,若有象景光,屑如有望②,震于怪物,欲止不敢,遂登封泰山,至于梁父,而后禪肅然。自新,嘉與士大夫更始③。賜民百戶牛一酒十石,加年八十孤寡布帛二匹。復博、奉高、蛇丘、歷城④,無出今年租稅。其大赦天下,如乙卯赦令。行所過毋有復作⑤。事在二年前,皆勿聽治⑥。”以上北巡,勒兵朔方,還至甘泉,東禮中岳,又東巡海上,遂封泰山、禪梁父。
【注釋】
①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
②屑如有望:《漢書·武帝紀》作“屑然如有聞”。臣瓚曰:“‘聞呼萬歲三’是也。”屑,指聲音低微的樣子。
③自新,嘉與士大夫更始:修身自新,希望與士大夫們一起作為新的起點。意即更改年號。
④復:免除徭役賦稅。博:縣名。在泰山南。蛇丘:縣名。在今山東肥城以南,在泰山西南。歷城:縣名。即今山東濟南,在泰山北。
⑤行所過毋有復作:凡此次皇帝出行所路過的地方,所有苦役犯人一律赦免。復作,被罰苦役的犯人?!妒酚浾x》曰:“毋有,弛刑徒也。”
⑥皆勿聽治:一律不再追究。聽,盤查。治,審理。
【譯文】
天子從祭祀地神后回來,坐在明堂之上,眾臣一一上前向皇帝祝賀?;噬嫌谑窍略t書給御史說:“我以渺小的身份,承受最尊貴的稱號,小心謹慎害怕不能勝任。我的德行淺薄,對禮樂制度并不明白。祭祀太一神時,似乎有吉祥的光彩閃耀,仿佛看見了什么,因受到這些神奇景象的震動,不敢把祭祀活動中止,終于登上了泰山祭祀天神;又到達梁父山,然后到肅然山開辟祭場祭祀地神。我將修身自新,希望與士大夫們一起作為新的起點。賞賜百姓,每百戶給一頭牛,十石酒,對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和孤兒寡母再賞布帛二匹。并免除博縣、奉高、蛇丘、歷城四縣的徭役,也不用征繳今年的租稅。當大赦天下,如同乙卯年所頒布的赦令一樣。我巡行所到的地方,一切苦役犯通通赦免。所犯的罪行在兩年以前的,都不再追究處理。”以上記巡行北方,在朔方統軍示威,回到甘泉,東巡禮拜中岳,又東巡海上,在泰山、梁父進行封禪。
又下詔曰:“古者天子五載一巡狩,用事泰山,諸侯有朝宿地①。其令諸侯各治邸泰山下。”
【注釋】
①朝宿地:據說古代天子要給每個諸侯在泰山附近劃出一小塊地盤,作為來朝見天子而臨時住宿的地方。
【譯文】
又下詔書說:“古代的天子每五年進行一次視察,到泰山祭祀天地,諸侯都有朝見天子時的住所。特命令諸侯分別在泰山下面建造府第。”
天子既已封泰山,無風雨災,而方士更言蓬萊諸神若將可得,于是上欣然庶幾遇之①,乃復東至海上望,冀遇蓬萊焉。奉車子侯暴病,一日死。上乃遂去,并海上②,北至碣石③,巡自遼西④,歷北邊至九原⑤。五月,反至甘泉。有司言寶鼎出為元鼎,以今年為元封元年。
【注釋】
①庶幾:幾乎,也許,表希望。
②并(bànɡ):通“傍”。沿著。
③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以北一帶。
④遼西:郡名??ぶ卧诮襁|寧阜新西南。轄地相當于今河北東部、遼寧西部部分地區。
⑤歷北邊:沿北部邊境西行。九原:縣名。在今內蒙古包頭西。當時為五原郡的郡治所在地。
【譯文】
天子已在泰山舉行了封禪,沒有遇到風雨災害,并且方士們又說蓬萊仙島上的神仙看來可以尋訪到,于是皇上非常高興,希望能見到神仙,于是就又向東來到海上瞭望,希望能遇到蓬萊神仙。奉車都尉霍子侯忽然患急病,當天死了?;噬线@才離去,沿海北上,到達碣石山,再從遼西開始巡視,沿著北方邊境到達九原。五月,皇上返回甘泉宮。主管官員說,寶鼎出現的那年年號為元鼎,因今年舉行了封禪大典,就應把今年改為元封元年。
其秋,有星茀于東井①。后十余日,有星茀于三能②。望氣王朔言:“候獨見旗星出如瓜③,食頃復入焉。”有司皆曰:“陛下建漢家封禪,天其報德星云④。”
【注釋】
①有星茀于東井:彗星出現在井宿的位置。茀,也作孛,彗星,這里用作動詞,即火光四射的樣子。東井,即二十八宿中的井宿。
②三能(tái):也作三臺。古星名,屬于現代天文學的大熊星座。
③候:謂占測天文。旗星:古代奇異天象名稱。類似彗星而后部彎曲,芒艷如旗。
④德星:景星,歲星,其出現的地方有福,故稱德星。按,以彗星為德星,可見其阿諛悖謬。
【譯文】
這年秋天,光芒四射的彗星出現在井宿。又過了十多天,彗星又出現在三能。觀測云氣的王朔說:“我在測視天象時,獨自看到旗星出現時有瓜那么大,一頓飯的工夫又隱沒了。”主管官員說:“陛下創建了漢朝封禪的制度,所以上天就出現了德星來報答陛下的功績。”
其來年冬,郊雍五帝。還,拜祝祠太一。贊饗曰:“德星昭衍①,厥維休祥②。壽星仍出③,淵耀光明④。信星昭見⑤,皇帝敬拜太祝之享。”以上再至海上,由碣石、遼西、九原還至甘泉,次年復郊雍。
【注釋】
①昭衍:謂光輝明亮,所照廣遠。衍,大。
②厥維休祥:顯示了莫大的吉祥。維,為,是。休,美。
③仍出:頻頻出現。仍,頻繁。
④淵耀:沉靜清澈的樣子。
⑤信星:傳達信息之星,即前文稱之為“德星”的彗星。昭見:明顯地出現。
【譯文】
第二年冬天,皇上到雍縣郊祀五帝,回來時又拜祝祭祀太一神。贊饗祝辭說:“德星耀亮遠照,是吉祥的象征。南極老人星頻頻出現,光明遠射。傳達符信之星應時明顯出現,皇帝為此敬拜太祝的神靈。”以上記武帝再次到海邊,由碣石、遼西、九原回到甘泉,第二年又到雍縣郊祭。
其春,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云“欲見天子”。天子于是幸緱氏城,拜卿為中大夫①。遂至東萊,宿留之數日,無所見,見大人跡云。復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藥以千數。是歲旱。于是天子既出無名,乃禱萬里沙②,過祠泰山。還至瓠子③,自臨塞決河,留二日,沉祠而去④。使二卿將卒塞決河,徙二渠⑤,復禹之故跡焉。以上再至東萊海上,臨塞決河。
【注釋】
①中大夫:官名。漢時掌管議論,備作顧問。
②萬里沙:地區名,也是這里的神祠名。在今山東萊州東北,瀕臨渤海,海邊有神秘的參山。
③瓠(hú)子:地名。也叫瓠子口,在今河南濮陽西南,位于當時黃河的南側。
④沉祠:將供品沉入河水,以祭祀河神?!妒酚?middot;河渠書》云:“天子已用事萬里沙,則還自臨決河,沉白馬玉璧于河。”
⑤徙二渠:修通兩條渠道,以分黃河之水。二渠,一指故“大河”,自今河南??h引河水北行,至河北黃驊入海,為黃河主干流;一指漯水,自今??h引河水經南樂東行,至山東高青入海,為支流。
【譯文】
這年春天,公孫卿說在東萊山見到了神仙,好像聽它說“想要晉見天子”。天子于是駕臨緱氏城,任命公孫卿為中大夫。接著,天子來到東萊山,住留了幾天,并沒看到什么,只見到了巨人的腳印,就又派遣數以千計的方士們去尋訪神奇事物,采集靈芝仙藥。這年天氣干旱。這時,天子因這次出外巡視沒有正當名義,就到萬里沙去求雨,并順路去祭祀泰山?;爻虝r到了瓠子口,就親自到現場部署堵塞黃河決口的大事,停留了兩天,沉下白馬玉璧祭祀了河神以后才離開。天子派兩名大臣統率兵卒執行堵塞黃河決口的任務,使黃河改從兩條河道入海,恢復了夏禹治水時的原來水道。以上記武帝再次東巡至海邊,親臨瓠子口布置堵塞黃河決口。
是時既滅兩越①,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見鬼,數有效。昔東甌王敬鬼②,壽百六十歲。后世怠慢,故衰耗③。”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臺無壇,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雞卜④。上信之,越祠雞卜始用焉。
【注釋】
①兩越:謂閩越、南越。閩越是勾踐的后裔在今福建一帶建立的小國,國都即今武夷山市的古城村,元鼎六年(前111)被漢所滅。南越是真定人趙佗在今兩廣一帶建立的小國,國都即今廣州,元鼎五年(前112)被漢所滅。
②東甌王:也稱東越王,名搖,勾踐的后裔,秦楚之亂時在今浙江南部建立小國,國都東甌(即今浙江溫州)。建元三年(前138)其后人為避閩越侵襲而降漢,率眾北遷于廬江郡(今安徽中部)。
③衰耗:謂壽命不長,國事衰敗。
④以雞卜:以雞骨占卜吉兇。
【譯文】
這時已經滅掉了南越和閩越。越地人勇之說:“越地人的習俗是信鬼的,他們祭祀時都能見到鬼,時常能有效。從前東甌王敬鬼,活到了一百六十歲,他的后代怠慢了鬼神,所以衰敗了。”皇上就命令越地的巫師建立越式的祠廟,安置祭品,也祭祀天神、上帝和百鬼,并采用雞骨占卜?;噬舷嘈胚@種方式,于是,越式的祠廟和用雞骨占卜的方法被朝廷采用。
公孫卿曰:“仙人可見,而上往常遽①,以故不見。今陛下可為觀,如緱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也。且仙人好樓居。”于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②,甘泉則作益延壽觀③,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臺④,置祠具其下,將招來神仙之屬。于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廣諸宮室。夏,有芝生殿房內中⑤。天子為塞河,興通天臺,若見有光云,乃下詔:“甘泉房中生芝九莖,赦天下,毋有復作。”以上信用越巫、多作樓觀等事。
【注釋】
①上往常遽:皇帝每次總是去得太突然,時間也太短暫。遽,驟,突然。
②蜚廉桂觀:二觀名。蜚廉,一種神禽,身如鹿,頭如雀,能致風氣。
③益延壽觀:舊說益壽、延壽為二觀,《漢武故事》云延壽觀高三十丈。而近人發現有“益延壽宮”瓦及“益延壽”大方磚,則益延壽觀也可能是一處宮觀。
④通天臺:又作通天莖臺。
⑤殿房內中:殿房的中央區域。王先謙曰:“據《禮樂志》,‘內中’則齋房也。”
【譯文】
公孫卿說:“仙人是可以見到的,但皇上去時常常很急躁,因此沒有看到。現在陛下可建造高大的觀臺,就像緱氏城里的樣式,里面供設上干肉、棗子,神仙就應當可以招致了。并且,神仙喜歡住在高樓上面。”于是皇上下令在長安建造蜚廉觀和桂觀,在甘泉建造益壽觀和延壽觀,派公孫卿手持符節,擺設供品,等候神仙到來。另外還修建了通天臺,在臺下擺置供品,用這種辦法把神仙之類招來。于是在甘泉宮又建造了前殿,還擴建了各宮室。夏天,有靈芝草在甘泉宮內的齋房中生出。天子為了能把黃河決口堵塞住,興建了通天臺,在天空中好像顯有光彩。天子就下詔書說:“甘泉宮內生長出了九莖靈芝,因此大赦天下,免除苦役犯的刑罰。”以上記武帝信用越巫、大量修建樓觀等事。
其明年,伐朝鮮。夏,旱。公孫卿曰:“黃帝時封則天旱,乾封三年①。”上乃下詔曰:“天旱,意乾封乎?其令天下尊祠靈星焉②。”
【注釋】
①乾(ɡān)封:曬干新筑的祭壇。
②尊祠靈星:蓋祈雨也。靈星,即龍星。
【譯文】
第二年,討伐朝鮮。夏天,出現了天旱。公孫卿說:“黃帝封禪時就正值天旱,三年中沒有下雨,使祭天的祠壇上的土都干燥了。”皇上就下詔書道:“天氣干旱,那將是為曬干封土嗎?特命令天下人祭祀靈星。”
其明年,上郊雍,通回中道①,巡之。春,至鳴澤②,從西河歸③。
【注釋】
①回中道:道路名。南起汧水河谷,北出蕭關,途經回中,故名。
②鳴澤:沼澤名。方位不詳,應在今內蒙古西部或陜西北部。
③西河:郡名??ぶ纹蕉?,在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東南境。轄今內蒙古、山西、陜西交界處部分地區。
【譯文】
第二年,皇上又到雍縣舉行郊祀,又通過回中谷道,巡視地方。春天,到達了鳴澤,并從西河返回京城。
其明年冬,上巡南郡①。至江陵而東②,登禮灊之天柱山③,號曰南岳。浮江,自尋陽出樅陽④,過彭蠡⑤,禮其名山川。北至瑯邪⑥,并海上。四月中,至奉高修封焉。以上西北巡一次,東南巡至泰山修封一次。
【注釋】
①南郡:郡名??ぶ谓?,在今湖北荊州江陵西北之紀南城。轄今湖北西部、中部。
②江陵:今湖北江陵。
③灊(qián):漢縣名。在今安徽霍山縣東北。天柱山:一名皖山,又叫潛山,在今安徽潛山縣西北。
④尋陽:縣名。治所在今湖北黃梅西南。樅(zōnɡ)陽:縣名。治所在今安徽樅陽。
⑤彭蠡:即今江西鄱陽湖。古時范圍廣闊,約當今之江西、湖北、安徽三省的交界地帶。
⑥瑯邪:此指瑯邪臺。在今山東膠南西南的黃海之濱,在當時的瑯邪縣東南。
【譯文】
第二年冬天,皇上巡視南郡。到達江陵后,轉向東行,登上潛縣的天柱山舉行祭祀,并給它以“南岳”的稱號。又坐船沿長江而下,從尋陽前往樅陽,經過彭蠡湖,祭祀了沿路的名山大河。又向北巡行到達了瑯邪,沿海路北上。四月中,到達了奉高,在那里舉行了祭天儀式。以上西北巡游一次,東南巡游至泰山祭天一次。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趾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玊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為復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昆侖,天子從之入,以拜祠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①,如帶圖。及五年修封,則祠太一、五帝于明堂上坐②,令高皇帝祠坐對之③。祠后土于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從昆侖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禮畢,燎堂下。而上又上泰山,自有祕祠其巔。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并赤帝,而有司侍祠焉。山上舉火,下悉應之。以上拜祠明堂。
【注釋】
①汶:即今大汶河,在今山東萊蕪至梁山一帶。當時的汶水流經奉高縣城的西北側。
②明堂上坐:明堂里的尊貴座位。
③令高皇帝祠坐對之:謂以高祖劉邦配享。高皇帝祠坐,劉邦靈牌的座位。
【譯文】
當初,天子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時,泰山的東北腳下在古代就建有明堂,地勢險惡,而且不寬敞?;噬舷胍诜罡吒浇藿魈?,但不了解建造它的規格。濟南人公玊帶進獻了黃帝時明堂的設計圖樣。圖上畫有一座殿堂,四面無壁,頂上用茅草覆蓋,四周通水,環繞著宮墻,上面還畫有夾層通道,上有樓,從西南方向伸入殿堂的名叫昆侖道。天子就可以從這條路走進明堂內,來拜祭上帝。于是皇上命令奉高縣的官員在汶水旁邊修建明堂,就按照公玊帶的圖樣進行施工。等到五年后舉行封禪時,就在明堂上座祭祀太一神和五帝,將高皇帝的靈位設在他們的對面。在下房祭祀后土,使用二十太牢祭祀。天子從昆侖道進去,開始按照郊祀的禮儀在明堂祭拜。祭祀完,再在堂下燒柴而祭?;噬嫌值巧咸┥?,在山頂秘密地舉行祭祀。而在泰山下按五帝各自的方位同時祭祀五帝,黃帝和赤帝的祭祀在一起,由主管官員進行祭奠,皇上不親自參加。祭祀開始時,山上燃起火,山下也燃起火響應。以上記在明堂禮拜祭祀的情況。
其后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①。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毋修封禪。其贊饗曰:“天增授皇帝太元神策,周而復始。皇帝敬拜太一。”東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驗,然益遣,冀遇之。
【注釋】
①本統:即正統,歷法周期的起點。
【譯文】
這以后兩年,十一月甲子朔日早晨交冬至,作為推算歷法的起點。天子親自到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日早晨交冬至這天在明堂祭祀上帝,不舉行封禪大典。贊饗祝辭說:“上天把神靈的蓍草加授給皇帝,循環往復不停運行?;实厶鼐窗萏簧?。”皇上接著向東來到大海,查問那些到海上去求神仙的方士,沒有人能驗證有神仙出現。然而皇上派了更多的人前去尋訪,希望能遇到仙境。
十一月乙酉,柏梁災。十二月甲午朔,上親禪高里①,祠后土。臨勃海,將以望祀蓬萊之屬,冀至殊廷焉。
【注釋】
①高里:山名。泰山支脈,在今山東泰安西南。
【譯文】
十一月乙酉日,柏梁臺發生火災。十二月甲午朔日,皇上親自到高里山祭祠后土。又來到渤海,望祭蓬萊山上的神仙們,希望能到達罕見的仙境。
上還,以柏梁災故,朝受計甘泉。公孫卿曰:“黃帝就青靈臺,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廷。明廷,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其后天子又朝諸侯甘泉,甘泉作諸侯邸。勇之乃曰:“越俗有火災,復起屋必以大,用勝服之。”于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前殿度高未央①。其東則鳳闕,高二十余丈。其西則唐中②,數十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漸臺高二十余丈③,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其南有玉堂、璧門、大鳥之屬。乃立神明臺、井干樓,度五十丈,輦道相屬焉④。以上柏梁災后作建章宮。
【注釋】
①未央:宮名。舊址在今陜西西安西北,漢初蕭何為劉邦建造的第一座宮殿,后為西漢歷代皇帝之所居。
②唐中:宮殿名。
③漸(jiān)臺:臺名。因其建在水中故名。漸,淹沒,浸泡。
④輦道:供輦車通行的天橋。
【譯文】
皇上回京以后,因為柏梁臺遭火災的緣故,就在甘泉宮聽取大家的討論。公孫卿說:“黃帝建成青靈臺,十二天后被火燒了,黃帝就修建明廷。明廷,即甘泉宮。”方士們中好多人說古代帝王有建都甘泉的。這以后,天子又在甘泉宮會見諸侯,并在甘泉山修建供諸侯使用的官邸。勇之就說:“越人的習俗,房屋遭火燒毀,再蓋屋時一定要比原先的大,以此來把邪氣制服。”于是,又建造建章宮,千門萬戶,規模很大。前殿的規模比未央宮還高大。它的東面是鳳闕,高二十多丈。它的西面為唐中宮,旁邊是幾十里的虎圈。它的北面建造了一個大池,池中的樓臺,即漸臺,高有二十多丈,名叫太液池,池中建造了名叫蓬萊、方丈、瀛洲、壺梁的假山,建造得就像海中的神山、海龜和魚類的形狀一樣。它的南面建有玉堂、璧門和大鳥之類。宮內還建有神明臺和井干樓,高有五十多丈,樓臺之間供天子專車使用的御道互相連接。
夏,漢改歷,以正月為歲首,而色上黃,官名更印章以五字,為太初元年。是歲,西伐大宛①?;却笃稹6》蛉恕Ⅵ藐栍莩醯纫苑届粼{匈奴、大宛焉②。
【注釋】
①大宛:古國名。在大月氏東北。在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盆地。
②虞初:與丁某同為方士、巫祝之流。以方祠詛:用方術祈禱鬼神給某人降災。
【譯文】
夏天,漢朝更改歷法,把正月作為一年的開始,車馬和服飾的顏色都崇尚黃色,官印都改為五個字,年號改為太初元年。這一年,向西討伐大宛。出現了大的蝗蟲之災。丁夫人和洛陽虞初等人用方術祈求鬼神向匈奴和大宛降禍。
其明年,有司上言雍五畤無牢熟具,芬芳不備。乃令祠官進畤犢牢具,色食所勝①,而以木禺馬代駒焉②。獨五帝用駒,行親郊用駒。及諸名山川用駒者,悉以木禺馬代。行過,乃用駒。他禮如故。以上牲牢不具。
【注釋】
①色食所勝:按五行相克學說讓該帝享用它所能“勝”之的顏色的牲牢,如祭赤帝則依“火克金”用白色牛犢,祭黑帝則依“水克火”用赤色牛犢等等。
②以木禺馬代駒:瀧川曰:“伐宛馬少,故用木偶焉。”
【譯文】
第二年,主管官員報告說祭祀雍縣五畤時,沒有使用熟牲,不夠芳香?;噬媳阆铝铎艄儆门偌郎┇I各畤,并按五行相克的原理選用各方天帝能制勝的毛色,用木偶馬代替馬駒作為祭祀用的犧牲。只有祭祀五帝時使用馬駒,天子親自祭祀天地時也使用馬駒。祭祀名山大川時要使用馬駒的也都用木偶馬來代替。天子巡行經過的地方祭祀神靈使用馬駒,其他的祭禮照舊。以上記祭祀的犧牲不充足。
其明年,東巡海上,考神仙之屬,未有驗者。方士有言:“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于執期,命曰迎年。”上許作之如方,命曰明年。上親禮祠上帝焉。
【譯文】
第二年,皇上向東巡游海上,查問去海上尋訪神仙的方士們,沒有應驗的。方士中有人說:“黃帝時修建五城十二樓,在執期迎候神人,給它命名為‘迎年祠’。”皇上就同意按他的方案修建樓臺,命名為明年祠。皇上親自到那里祭祀上帝。
公玊帶曰:“黃帝時雖封泰山,然風后、封臣、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禪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天子既令設祠具,至東泰山。東泰山卑小,不稱其聲,乃令祠官禮之,而不封禪焉。其后令帶奉祠候神物。夏,遂還泰山,修五年之禮如前,而加以禪祠石閭。石閭者,在泰山下阯南方,方士多言此仙人之閭也,故上親禪焉。
【譯文】
公玊帶說:“黃帝時雖然在泰山祭天,但風后、封臣、岐伯要黃帝到東泰山祭天,到凡山祭地,與上帝顯示的征兆相符,然后就可以長生不死了。”天子就下令準備好祭品,來到東泰山。東泰山矮小,與它的名稱不相稱,就讓祠官祭祀它,不在這里舉行封禪大典。接著,命公玊帶留下來供奉祭祀,迎候神仙到來。夏天,天子又回到泰山,按舊例舉行五年一次的封禪,又在石閭山加祭地神。石閭山就在泰山南面山腳下,方士們中好多人說這里是仙人居住的地方,所以皇上親自來祭祀地神。
其后五年,復至泰山修封。還過祭恒山。以上屢次修封。以下總敘武帝祠祀。
【譯文】
又過了五年,皇上又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回京城時順便祭祀了恒山。以上記武帝屢次封禪,以下總敘武帝興建的神祠和祭祀情況。
今天子所興祠,太一、后土,三年親郊祠,建漢家封禪,五年一修封。薄忌太一及三一、冥羊、馬行、赤星①,五,寬舒之祠官以歲時致禮②。凡六祠,皆太祝領之。至如八神諸神,明年、凡山他名祠,行過則祠,行去則已。方士所興祠,各自主,其人終則已,祠官不主。他祠皆如其故。今上封禪,其后十二歲而還③,遍于五岳、四瀆矣。而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萊,終無其驗。而公孫卿之候神者,猶以大人之跡為解,無其效。天子益怠厭方士之怪迂語矣,然終羈縻不絕④,冀遇其真。自此之后,方士言神祠者彌眾,然其效可睹矣。
【注釋】
①赤星:《史記索隱》曰:“即上‘靈星祠’也。靈星,龍左角,其色赤,故曰‘赤星’。”
②寬舒之祠官:《漢書·郊祀志》載,祠官寬舒建議在祠后土之處建立五壇,所以又稱他為五寬舒祠官。
③今上封禪,其后十二歲而還:意即自從武帝開始封禪的近十二年來。
④羈縻:籠絡,比喻牽制。
【譯文】
當今天子所興建的祠廟有:太一祠、后土祠,每三年親自郊祀一次,創建了漢朝的封禪制度,每五年舉行一次。亳縣人謬忌的太一壇和三一祠、冥羊祠、馬行祠、赤星祠共五座,由寬舒建議興建的后土五祠官每年按時致以祭祀。共六座祠廟,都由太祝管理。至于像八神的各祠廟,明年、凡山等著名祠廟,天子在巡行經過時,就舉行祭祀;巡行時遠離這里,就作罷。方士們所興建的祠廟,由他們自己分別主持,本人死了就作罷,祠官不負責這些。其他祠、廟都照舊。當今皇上從初次舉行封禪大典時起,十二年來,對五岳、四瀆之神都祭遍了。而方士們祭祀迎候神仙,到海上去尋找蓬萊仙境,終究沒有應驗。而公孫卿迎候神仙,盡管還拿巨人的腳印作為口實,也沒有什么效驗。天子漸漸地嫌棄方士們的奇談怪論了,但對他們仍進行籠絡,沒有斷絕來往,總希望能遇到神仙。從這以后,方士們中談論神仙的更多,但那效果也就可以看到了。
太史公曰:余從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川而封禪焉。入壽宮侍祠神語,究觀方士祠官之言,于是退而論次自古以來用事于鬼神者,具見其表里。后有君子,得以覽焉。若至俎豆珪幣之詳,獻酬之禮,則有司存。
【譯文】
太史公說:我跟隨著皇上巡行,祭祀天地眾神和各名山大河,參加了封禪大典,進入壽宮旁聽了祭神的祝詞,推究體察了方士、祠官的意圖。然后,退下來依次論述自古以來祭祀鬼神的史實,把它們的形式和內中情理全都披露在這里。后世的君子們,可以從這里觀看到封禪的情景。至于祭品、玉帛的詳細情況,以及供獻祭祀、酬報神靈的禮儀,那是歸有關官員記述的。
平準書
【題解】
本文為《史記》八書之一,記載了漢代的經濟政策及與其有密切聯系的武帝年間的連年對外征伐。文章在肯定漢武帝“文治武功”的同時,也披露了廣大勞動者為此所付出的沉重代價。
平準,是古代政府運輸物資、平抑物價的一種經濟措施。本文認為:“大農之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即賣之,賤則買之。如此,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踴,故抑天下物,名曰平準。”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漢代經濟政策的基本精神。
漢興,接秦之弊①,丈夫從軍旅②,老弱轉糧餉③,作業劇而財匱④,自天子不能具鈞駟⑤,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⑥。于是為秦錢重難用⑦,更令民鑄錢,一黃金一斤⑧,約法省禁。而不軌逐利之民⑨,蓄積余業以稽市物⑩,物踴騰糶(11),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12)。
【注釋】
①弊:指社會經濟的凋零衰敗。
②丈夫:指男性青壯年。從:參加。
③轉:運輸。
④作業:從事的事業、工作。這里指勞役。劇:極,甚。
⑤自:即使。鈞駟:古代一套車由四匹一樣顏色的馬拉稱鈞駟。
⑥齊民:平民百姓。藏蓋:積蓄。
⑦為:因為。秦錢重:秦錢半兩,重十二銖。
⑧一黃金一斤:一錠黃金的標準重量改定為一斤。秦時以一鎰(二十兩)為一金,漢初以一斤(十六兩)為一金。漢代的一斤相當于今之0.5165市斤。黃金,也稱“金”。
⑨不軌:不遵法度。
⑩余業:猶言“末業”,指商業。稽:囤積。
(11)物踴騰糶(tiào):物價猛漲的時候賣出。踴騰,意為物價飛速上漲。糶,賣糧食。這里即指賣出東西。
(12)百金:百萬錢。漢之一金約折合萬錢。
【譯文】
漢朝興起,承接了秦朝衰敗的狀況,青壯年男子加入軍隊去打仗,年老體弱的人也去從事為軍隊運輸糧餉的工作,勞役繁重而又資財匱乏,即使天子自己坐的車也沒有四匹同樣毛色的馬來拉,將相中有人則只能乘坐牛車了,普通百姓沒有一點點積蓄。那個時候,由于秦代的錢幣太重而難以使用,改令百姓鑄造新的重量輕的錢,規定一錠黃金重為一斤,簡約法令,減少禁例。但是那些不遵守法令而一味追逐利潤的人,通過商業積聚了豐厚的錢財,并囤積大量市場上的貨物,在物價飛漲時賣出,導致米每石一萬錢,一匹馬則賣一百萬錢。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時①,為天下初定,復弛商賈之律,然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②。量吏祿③,度官用④,以賦于民⑤。而山川園池市井租稅之入,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湯沐邑⑥,皆各為私奉養焉⑦,不領于天下之經費⑧。漕轉山東粟⑨,以給中都官⑩,歲不過數十萬石。
【注釋】
①孝惠:劉邦的兒子漢惠帝劉盈,前194—前188年在位。高后: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雉,在惠帝死后稱制,直至前180年去世。
②市井之子孫:工商業者的子弟。市井,即市場。這里特指商人。
③吏祿:官吏的俸祿。
④官用:政府費用。
⑤以賦于民:向人民征收賦稅。
⑥封君:指分封的諸王及公主、列侯。湯沐邑:分封之地,古時受封王侯在晉見天子時要沐浴。湯沐邑在這里特指封地。
⑦私奉養:私人生活的費用,猶如后世之所謂俸祿、薪金。
⑧不領于天下之經費:不向主管國家經費的大司農要錢。經,常。
⑨山東:戰國及以后的秦漢時,稱崤山以東的廣大地區為山東。
⑩中都官:指京師的各官府、衙門。
【譯文】
天下已經太平,高祖于是命令商人不能穿絲制衣服,不許乘車,向他們征收很重的租稅使他們困窘羞辱。孝惠、高后時期,由于天下剛剛安定,重新放松了對商人限制的法令,然而商人的子孫們仍然不允許做官。政府根據官吏的俸祿及辦公費用的數量向百姓征稅。各地山、川、園、池的開發所得以及市場上商業的稅務收入,再加上天子和各諸侯封君的湯沐邑的收入,這些都分別作為供應天子和諸侯封君們的生活費用,都不再向國庫支取經費。從山東用水路輸運到京師供給各官府的糧食,每年不超過數十萬石。
至孝文時①,莢錢益多②,輕,乃更鑄四銖錢,其文為“半兩”,令民縱得自鑄錢。故吳③,諸侯也,以即山鑄錢,富埒天子④,其后卒以叛逆⑤。鄧通⑥,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故吳、鄧氏錢布天下⑦,而鑄錢之禁生焉⑧。
【注釋】
①孝文:劉邦的兒子,漢文帝劉恒,前179—前157年在位。
②莢錢:漢高祖準許百姓自鑄錢,錢愈鑄愈薄,小如榆莢,故曰“莢錢”。
③吳:指劉濞(bì),高祖劉邦的侄子,前195年受封為吳王。
④埒(liè):等于。
⑤卒以叛逆:劉濞于景帝三年(前154)舉兵叛亂,后被討平。卒,終于。
⑥鄧通:四川蜀郡南安(今四川樂山)人。漢文帝的男寵,曾官至上大夫。
⑦布:流傳,流通。
⑧鑄錢之禁生焉:即謂武帝建元四年(前137)之國家造三銖錢,并下令“盜鑄諸金錢罪皆死”事,見后文。
【譯文】
到了孝文帝在位時,莢錢增多,且越來越輕了,于是改鑄四銖錢,錢上標志為“半兩”,允許百姓按標準自己鑄造。所以吳王劉濞不過是個諸侯,就憑借自己封地內的銅山鑄造錢幣,富貴得可以與天子平起平坐,到后來他終于成了反叛之徒。鄧通,也不過是大夫而已,因為鑄錢而擁有的財富超過諸侯王。因此吳國、鄧氏的鑄錢遍布天下,于是朝廷禁止私人鑄錢的法令就產生了。
匈奴數侵盜北邊①,屯戍者多②,邊粟不足給食當食者③。于是募民能輸及轉粟于邊者拜爵④,爵得至大庶長⑤。
【注釋】
①匈奴數侵盜北邊:文帝三年(前177)、十四年(前166)、后元六年(前158),匈奴曾入侵北邊。
②屯戍:駐扎邊境。
③給食(jǐ sì):給養。
④募民能輸及轉粟于邊者拜爵:即漢文帝采納晁錯的意見,號召農民向國家交納糧食,并把糧食運送到邊防前線上去,而國家則按照他們所交糧食的數目,賜給相應的爵位。輸,向國家捐納糧食。拜爵,封賞爵位。漢朝的爵位共二十級,第九級的“五大夫”以上,就可以免除徭役,等于有了特權。而且這種“爵”也可以用來贖罪、減刑,還可以轉賣以獲得錢財。但“爵”不等于“官”,級位再高也不能居官治民。
⑤大庶長:漢之爵位的第十八級,再往上就是侯爵了。
【譯文】
匈奴多次侵掠北部邊境,國家派駐了很多軍隊防備匈奴,邊境的糧食不能充足地供給軍兵士卒。于是號召百姓能貢獻糧食給國家并運糧食到邊境去的可以封爵,爵位最高可以到大庶長的級別。
孝景時①,上郡以西旱②,亦復修賣爵令,而賤其價以招民;及徒復作得輸粟縣官以除罪③。益造苑馬以廣用④,而宮室列觀輿馬益增修矣⑤。
【注釋】
①孝景:漢景帝劉啟,漢文帝的兒子。前156—前141年在位。
②上郡:西漢時郡名。治所在今陜西榆林東南。
③徒:被判徒刑的人。復作:已弛其刑,但尚未服滿勞役的犯人??h官:朝廷,此指官府。除罪:免罪。
④造苑馬:修造苑囿,飼養馬匹。
⑤列觀:各種皇室的游憩之所。輿馬:車馬。
【譯文】
孝景帝在位時,上郡以西發生旱災,又重新修訂賣爵令,并降低所賣爵位的價格以招徠百姓;被判徒刑及服刑未滿的苦役犯也可以通過向官府交納糧食而免罪。牧苑的建造增加了用來養馬的地方從而可以滿足軍用,宮室樓臺車馬也隨之更多更華美了。
至今上即位數歲①,漢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②,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③,貫朽而不可校④。太倉之粟陳陳相因⑤,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⑥,而乘字牝者擯而不得聚會⑦。守閭閻者食粱肉⑧,為吏者長子孫⑨,居官者以為姓號⑩。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義而絀恥辱焉(11)。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12),或至兼并豪黨之徒(13),以武斷于鄉曲(14)。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15),爭于奢侈,室廬輿服僭于上(16),無限度。物盛而衰,固其變也。
【注釋】
①今上:這里指漢武帝劉徹,景帝之子。前140—前87年在位。
②都鄙:郡縣治所所在的城邑。廩庾:米倉,通指倉庫。
③累巨萬:有好幾個“巨萬”。累,重也。巨萬,也稱大萬,萬萬,即今所謂億。
④貫:穿銅錢的繩索。校(jiào):計算,核對。
⑤太倉:都城的大倉庫。
⑥阡陌:田間的小路,此指田野。
⑦字牝(pìn):有孕的母畜,此處指有孕的母馬。擯:排斥。
⑧閭閻:鄉黨里巷的大門。粱肉:指精致的食品。
⑨為吏者長子孫:《史記集解》引如淳曰:“時無事,吏不數轉,至于子孫長大而不轉職任。”按,漢高祖、惠帝時任職最久的滕公,官太仆三十五年;武帝時郭廣意,官光祿大夫至六十一年。
⑩居官者以為姓號:居官年久,遂以其職掌為其姓氏,如倉氏、庾氏等等。
(11)絀(chù):除去,廢退。此處指避免。
(12)役財驕溢:占有財產的人驕奢放縱。役,支配,占有。
(13)或:甚或,甚至。
(14)武斷:以權勢獨斷獨行。鄉曲:鄉村。
(15)有土:有封邑的王侯。
(16)僭(jiàn):超越本分,冒用在上者的職權、名義行事。
【譯文】
當今皇上即位已經多年,漢朝興起則已有七十余年,國家在這段時期內平安無事,如果不是遇到水旱災害,百姓就能做到人能自給,家能富足,都城和邊邑糧食豐盈,庫府儲財很多。京師的錢積累數億,穿錢的繩子朽斷了,錢多得不能數清。太倉所存的糧食陳糧壓著陳糧,滿得溢出倉外,以至于腐敗而不能食用。普通百姓居住的街巷有馬,田野上馬匹成群,乘有孕母馬的人就要受到歧視,不許參加體面人的聚會。里巷門口的看守吃的是精美的米面肉食,做官者在任上把子孫養大成人,時間一長他們使用官名作為姓氏,所以人人自愛,不輕易去觸犯法律,很看重端正的品行而避免能招致恥辱的行為。那時候,法紀寬松,百姓富足,有的人就依恃富足而放縱,行不法之事,甚至那些兼并土地、豪強霸道的人在鄉里憑權勢獨斷專行。宗室貴族、有封地的王侯、公、卿、大夫以下,追逐奢侈,住宅、車輛、衣服都超越了名分,沒有限度。事物發展到鼎盛時期也就到了轉衰的時候,這是必然的變化規律。
自是之后,嚴助、朱買臣等招來東甌①,事兩越②,江、淮之間蕭然煩費矣③。唐蒙、司馬相如開路西南夷④,鑿山通道千余里,以廣巴、蜀⑤,巴、蜀之民罷焉。彭吳賈滅朝鮮⑥,置滄海之郡⑦,則燕、齊之間靡然發動⑧。及王恢設謀馬邑⑨,匈奴絕和親,侵擾北邊,兵連而不解,天下苦其勞,而干戈日滋。行者赍⑩,居者送,中外騷擾而相奉,百姓抏弊以巧法(11),財賂衰耗而不贍。入物者補官,出貨者除罪,選舉陵遲(12),廉恥相冒(13),武力進用,法嚴令具。興利之臣自此始也(14)。以上總敘所以用興利之臣。
【注釋】
①嚴助:原名莊助,因避漢明帝劉莊之諱,東漢人稱之曰嚴助。嚴助曾勸導漢武帝用事于東越。朱買臣:武帝時先為中大夫,后又為會稽太守,是勸導并實際參加了對東越用兵的人。東甌:漢初甌越人建立的小國。其都城在今浙江溫州。
②兩越:指南越和閩越兩小國。南越國都城在今廣州。閩越是漢初東越人建立的小國,都城舊說在今福州,今多認為在福建武夷山。
③蕭然:騷動不安的樣子。煩費:耗費。
④唐蒙:先曾為番禺(今廣州)令,前135年上書皇帝,要開通夜郎(在今貴州西北部及云南、四川二省部分地區)的道路,因之受封為中郎將,帶領千余人赴夜郎。司馬相如:西漢蜀郡成都人,字長卿,西漢著名的大辭賦家,又曾以中郎將身份為通西南夷事宣慰巴蜀。西南夷:指漢時對分布在今甘肅南部、四川西部、南部和云南、貴州一帶的少數民族的總稱。
⑤巴、蜀:皆郡名。巴郡治所在江州(今重慶嘉陵江北岸),蜀郡治所在今成都。
⑥彭吳:漢武帝官吏,奉命開通穢貊(huò mò)到朝鮮道路。賈:當依《漢書·食貨志》作“穿”。鑿通。
⑦置滄海之郡:滄???,即古穢貊國,在今朝鮮中部。梁玉繩曰:“滄海郡,武帝元朔元年(前128)置,三年罷,因穢貊內屬置為郡,非以兵滅之。而滅朝鮮在元封三年(前108),置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則‘滅朝鮮’‘置滄海’判然兩事。”
⑧靡然:猶言“紛然”,勞擾的樣子。
⑨王恢設謀馬邑:武帝元光二年(前133),王恢設謀伏兵馬邑欲襲匈奴,未成。王恢,武帝時將領,武帝時多次上書反對與匈奴和親,力主擊之。因馬邑之謀無功而返,武帝下令誅之,因而自殺。馬邑,在今山西朔州一帶。
⑩赍(jī):攜帶。
(11)抏(wán)弊:窮困。抏,消耗。
(12)選舉陵遲:用人制度愈來愈壞。選舉,地方選而舉之,朝廷選擇任用。陵遲,衰退。
(13)冒:蒙混。
(14)興利之臣:指以東郭咸陽、桑弘羊為首的大商人式的謀臣。
【譯文】
從此以后,嚴助、朱買臣等人招徠東甌,平定兩越,江淮之間騷動不寧而資財耗費。唐蒙、司馬相如開辟了通向西南夷的道路,鑿山開通道路有千余里,用以開拓巴、蜀之地,巴蜀的百姓于是疲憊不堪。彭吳開通了從穢貉到朝鮮的道路,設置了滄海郡,燕、齊地區的百姓就勞擾不堪了。到王恢設馬邑伏兵之計,匈奴與漢斷絕和親之好,侵擾北部邊境,戰爭相連不斷,百姓承受了繁重勞役之苦,戰爭日漸增多。出征者隨身帶著衣食,后方的人向前線運送軍需,中央與地方都受到騷擾,共同供應戰爭需要,百姓窮困而使用巧詐方法逃避朝廷政令,政府財貨耗盡而無以自足。向官府交納財物就能做官和免罪,官吏的選拔制度到此時受到破壞,人們都顧不得廉恥之心,勇武有力者得到任用,法令也越來越嚴酷,越來越細致。這時候,以開發財源為能事的大臣開始出現了。以上總敘任用興利之臣的原因。
其后漢將歲以數萬騎出擊胡①,及車騎將軍衛青取匈奴河南地②,筑朔方③。當是時,漢通西南夷道,作者數萬人,千里負擔饋糧,率十余鐘致一石④,散幣于邛、僰以集之⑤。數歲道不通,蠻夷因以數攻,吏發兵誅之。悉巴、蜀租賦不足以更之⑥,乃募豪民田南夷⑦,入粟縣官,而內受錢于都內⑧。以上募民田南夷入粟。興利之事一。
【注釋】
①胡:指匈奴。
②車騎(jì)將軍衛青:武帝時名將,字仲卿,武帝皇后衛子夫之弟。數敗匈奴,后官至大將軍,封長平侯。車騎將軍,西漢武官名。地位僅次于大將軍、驃騎將軍。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地區。
③朔方:指朔方郡。郡治朔方,在今內蒙古杭錦旗北。
④鐘:計量單位,六石四斗為一鐘。
⑤幣:財物。邛(qiónɡ):古民族名。在今四川西昌地區。焚(bó):古民族名。散居于四川宜賓地區。集:安定,撫慰。
⑥更:抵償。
⑦田南夷:在南夷地區種植莊稼。南夷在今貴州境內,即所謂夜郎,其地先已歸漢。
⑧都內:指都內令丞,大司農的屬官。
【譯文】
此后漢將每年帶數萬騎兵出擊匈奴,直到車騎將軍衛青奪取了匈奴的河南地區建筑了朔方城,設立朔方郡。正當這時候,漢朝修筑通往西南夷的道路,修路的有好幾萬人,往千里之外運送糧食,大概十多鐘才能送到一石,又給邛人、焚人發放錢財使他們安定。道路多年未開通,西南夷于是多次攻擊筑路的漢人,漢朝官吏派兵討伐。全部巴、蜀地區的租賦不能滿足軍需,于是招募富豪之民到南夷耕種,向地方官府交納糧食,在京城大司農下屬都內令丞那里領取款額。以上記招募豪民到南夷耕種交納糧食。這是第一種興利之事。
東置滄海之郡,人徒之費擬于南夷①。又興十萬余人筑衛朔方,轉漕甚遼遠,自山東咸被其勞②,費數十百巨萬,府庫益虛。乃募民能入奴婢得以終身復③,為郎增秩④,及入羊為郎⑤,始于此。以上募民入奴婢、入羊。興利之事二。
【注釋】
①擬:等于。
②被:遭受。
③復:免除徭役。
④郎:皇帝的侍從官員。增秩:提升官職。
⑤入羊為郎:指當時大畜牧主卜式屢屢向朝廷捐獻財物,被武帝任命為中郎之事。
【譯文】
東面設置滄??ぃ凼姑癖姷馁M用與在南夷地區的花費相等。又動用十多萬人建筑、守衛朔方城,轉運糧食路途遙遠,從崤山往東都受到了這種牽累之苦,費用達到數十、數百億,國家府庫更加空虛了。于是招募百姓,那些能向官府獻奴婢的可以終身免除徭役,做郎官者得到提升,獻納羊而做郎官的事情也從此時開始。以上記招募百姓獻奴婢、獻羊。這是第二種興利之事。
其后四年,而漢遣大將將六將軍①,軍十余萬,擊右賢王②,獲首虜萬五千級③。明年,大將軍將六將軍仍再出擊胡,得首虜萬九千級。捕斬首虜之士受賜黃金二十余萬斤,虜數萬人皆得厚賞,衣食仰給縣官④;而漢軍之士馬死者十余萬,兵甲之財轉漕之費不與焉⑤。于是大農陳藏錢經耗⑥,賦稅既竭,猶不足以奉戰士。有司言:“天子曰:‘朕聞五帝之教不相復而治,禹、湯之法不同道而王,所由殊路,而建德一也⑦。北邊未安,朕甚悼之。日者,大將軍攻匈奴,斬首虜萬九千級,留跍無所食⑧。議令民得買爵及贖禁錮免減罪⑨。’請置賞官,命曰武功爵⑩。級十七萬,凡直三十余萬金。諸買武功爵官首者試補吏(11),先除(12);千夫如五大夫(13),其有罪又減二等;爵得至樂卿,以顯軍功(14)。”軍功多用越等(15),大者封侯卿大夫,小者郎吏。吏道雜而多端,則官職耗廢(16)。以上賣爵。興利之事三。
【注釋】
①大將將六將軍:當作“大將軍將六將軍”。大將軍指衛青。
②右賢王:匈奴西部地區的最高君長,地位僅次于單于。
③首虜:被斬的敵人首級與生獲的俘虜。
④縣官:指朝廷。
⑤不與焉:不計算在內。
⑥大農:官名。即大司農,九卿之一,掌管財政。陳藏:猶言舊有。經耗:疑意為盡耗,全部用盡。
⑦建德:創建了輝煌的道德、功業。
⑧留跍(zhì):延擱。
⑨贖禁錮:因犯罪而被禁錮者,今可交錢贖免。禁錮,因犯罪而禁止做官或參與政治活動。免減罪:即交錢可以減刑或全部免罪。
⑩武功爵:西漢設立的因武功而封的爵位,共十一級。
(11)官首:武功爵第五級。
(12)先除:優先任命。除,任命官職。
(13)千夫:武功爵第七級。
(14)爵得至樂卿,以顯軍功:花錢買的武功爵最高到樂卿,更高的爵位必須靠實際軍功獲得。樂卿,武功爵第八級。
(15)軍功多用越等:意謂真正立有軍功的人受爵往往超越等級。用,因。
(16)耗廢:荒廢。
【譯文】
之后四年,漢朝派了大將軍衛青率領六位將軍,十多萬軍隊,攻擊匈奴的右賢王,共殺死和俘虜匈奴一萬五千人。第二年,衛青率六位將軍再次出擊匈奴,共斬殺和俘獲匈奴一萬九千余人。那些殺死、俘虜匈奴士兵的人得到的賞賜總共有二十余萬斤黃金,上萬的匈奴人也得到豐厚的獎賞,吃飯穿衣都依靠漢朝官府。但漢軍的士兵及戰馬死在戰場上的也達十余萬,兵器鎧甲、水陸運輸所需物品錢財還沒有包括在內。那時候大司農原來積累的錢財耗費殆盡,賦稅也已枯竭,還不夠戰士的供給。有關官員說:“天子說:‘我聽說五帝雖采用互不相同的教化,卻都能使國家安定太平;禹和湯的法令不相同,但都當了王。他們采用了不同的途徑,而建立的功業是一樣的?,F在北部邊塞沒有得到安寧,我很憂慮。前些日子大將軍北擊匈奴,斬殺、俘虜了一萬九千余人,到現在還未加以賞賜。可以商訂一個辦法,讓百姓可以買爵,交錢解除禁錮或贖免減罪,從而籌到所需款項。’根據這一指示,請設置獎賞官職,名叫武功爵,十七萬一級,一共可以得到三十多萬金。所有捐錢買武功爵‘官首’一級的試用為吏員,優先任用;‘千夫’一級的和五大夫待遇相同,有罪者可以減少二等罪過;買爵的級別最高到樂卿為止,更高的則留給有實際軍功的人來彰顯他們的功績。”有軍功的人大多是越級提拔,功勞大的封侯做卿大夫,功勞小的可做郎、吏。官吏來源復雜又多端管理,以致有些官職接近于無用。以上記賣爵。這是第三種興利之事。
自公孫弘以《春秋》之義繩臣下取漢相①,張湯用峻文決理為廷尉②,于是見知之法生③,而廢格沮誹窮治之獄用矣④。其明年,淮南、衡山、江都王謀反跡見⑤,而公卿尋端治之⑥,竟其黨與⑦,而坐死者數萬人,長吏益慘急而法令明察。
【注釋】
①公孫弘:西漢淄川(今山東壽光一帶)人,治《春秋公羊傳》,后為武帝丞相,封平津侯,尤其擅長附會《春秋》“義理”達到自己的目的。以《春秋》之義繩臣下:公孫弘為相后,曾規定各級官府都必須選配儒生為屬吏;官吏的升遷,要看他們對儒家典章禮法的掌握程度;做事要以儒家經典為根據。繩,約束,以為準則。
②張湯:西漢杜陵(今陜西西安東)人,武帝時任廷尉、御史大夫,嚴刑峻法,打擊豪強,是當時著名的“酷吏”。峻文:意同“酷法”。文,法律條文。廷尉:西漢官名,九卿之一,掌刑獄。
③見知之法:官吏見到違法之事不加糾劾即為有罪。
④廢格:廢除不行。沮誹:對抗皇帝的詔令。窮治之獄:追根究底地辦理案件。
⑤淮南:指淮南王劉安。衡山:指衡山王劉賜。江都:指江都王劉建。
⑥尋端:尋根究底,找碴子。
⑦竟其黨與:指將其黨羽查得凈盡。
【譯文】
從公孫弘用《春秋》義理約束臣下做了漢相,張湯用嚴酷法令做了廷尉,于是產生了“見知之法”,追根究底地查辦以廢除天子的命令不加執行、誹謗天子一類為罪名的案子也出現了。這之后的第二年,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陰謀造反的事露出了跡象,公卿們尋根究底地來審理,追查他們的黨羽,被牽連到此案內而被判死罪的人數達到數萬,官吏們的執法更加嚴峻,且法令條文愈來愈苛細。
當是之時,招尊方正賢良文學之士①,或至公卿大夫。公孫弘以漢相,布被,食不重味②,為天下先。然無益于俗,稍騖于功利矣③。以上嚴刑法騖功利之由。
【注釋】
①方正賢良文學:賢良方正,或賢良文學,或賢良與文學并立,均為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凡選中者,皆授官職。
②食不重(chónɡ)味:吃飯時只吃一個菜。
③鶩:追求。
【譯文】
這時候,朝廷招徠、尊敬方正賢良文學這類讀書人,有人做到了公卿大夫。公孫弘做漢丞相,蓋布被子,吃得很儉樸,為的是給天下的人樹立一個榜樣。但是對于改變當時的社會風氣并沒有太多益處,因為人們已經逐漸地全部去追求功利了。以上記刑法嚴苛、追求功利的原因。
其明年,驃騎仍再出擊胡①,獲首四萬。其秋,渾邪王率數萬之眾來降②,于是漢發車二萬乘迎之。既至,受賞,賜及有功之士。是歲費凡百余巨萬。以上伐胡耗財。
【注釋】
①驃騎:指驃騎將軍霍去病。驃騎將軍,高級武官名,僅次于大將軍。
②渾邪王:渾邪是匈奴的一個部落,渾邪王指渾邪部落的首領。
【譯文】
又過了一年,漢朝驃騎將軍兩次北擊匈奴,殺死匈奴兵達四萬人。那年秋天,匈奴的渾邪王率領部眾數萬前來歸降,因此漢朝發動兩萬輛車前往迎接。等他們到達長安,都受到漢朝賞賜,霍去病及手下立下軍功者也都受到朝廷賞賜。這一年總共花費達到了一百多億。以上記討伐匈奴耗費錢財。
初,先是往十余歲河決觀①,梁、楚之地固已數困②,而緣河之郡堤塞河,輒決壞,費不可勝計。其后番系欲省底柱之漕③,穿汾、河渠以為溉田④,作者數萬人;鄭當時為渭漕渠回遠⑤,鑿直渠自長安至華陰,作者數萬人;朔方亦穿渠,作者數萬人:各歷二三期,功未就,費亦各巨萬十數。以上塞河穿渠耗財。
【注釋】
①觀:觀縣,在今河南清豐西南。
②梁、楚:都是西漢時分封的諸侯國。梁國治所在睢陽(今河南商丘南),楚國治所在彭城(今江蘇徐州)。
③番(pó)系:人名。武帝時任河東太守,建議以汾水灌田以節漕運。底柱:即底柱山,位于今河南三門峽市。
④穿汾、河渠:番系為避免底柱漕運的艱難,故倡議在河東地區開渠引黃河水、汾水,經黃河、渭水,直接向長安供應糧食。汾、河,汾水、黃河。
⑤鄭當時:人名。武帝時任大司農。渭漕渠:通過渭水向長安運送糧食的渠道。回遠:曲折繞遠。
【譯文】
最初,十多年前黃河在觀縣決口,梁、楚一帶本來遭受數年災荒,沿河的郡筑堤以堵塞黃河決口,又經常被黃河沖壞,損失無法算清。之后番系為了避開底柱山一段艱難的水運,開渠引汾水和黃河用以灌溉農田,修挖渠道的人達到數萬;鄭當時因為渭水運輸曲折路遠,開鑿了從長安到華陰的直渠,修渠者也達數萬;朔方郡也在開渠,勞力也達數萬人:這些工程都經歷了兩三年,卻沒有完成,各處費用也都各以十億計了。以上記堵塞黃河決口與開挖河渠耗費錢財。
天子為伐胡,盛養馬,馬之來食長安者數萬匹,卒牽掌者關中不足,乃調旁近郡。而胡降者皆衣食縣官,縣官不給,天子乃損膳①,解乘輿駟②,出御府禁藏以贍之③。以上養馬耗財。
【注釋】
①損膳:降低伙食標準。
②乘輿:皇帝的車駕。駟:原指一車四馬,這里即指拉車的馬。
③出御府禁藏(zànɡ):拿出皇帝私人府庫中貯存的東西。御府、禁藏,皆皇家府庫,上屬少府。
【譯文】
天子為了討伐匈奴,大量喂養馬匹,長安城內飼養了數萬匹馬,征調馬夫時,關中地區不能滿足,就征調附近郡的。而匈奴歸降的人衣食都是官府供給,官府供給匱乏了,天子就降低伙食標準,減少自己御用的車馬,拿出內廷府庫所藏錢財供養這些人。以上記養馬耗費錢財。
其明年,山東被水災,民多饑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虛郡國倉以振貧民①。猶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貸假②。尚不能相救,乃徙貧民于關以西③,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④,七十余萬口,衣食皆仰給縣官。數歲,假予產業,使者分部護之⑤,冠蓋相望。其費以億計,不可勝數。以上賑災耗財。
【注釋】
①倉(kuài):糧庫。
②貸假:借貸。
③關:指函谷關。
④新秦中:古地區名。在今內蒙古河套一帶。前214年,秦始皇派蒙恬打退匈奴,取得其他。因其地近秦中(今陜西中部地區),故稱之曰新秦中,屬朔方郡。
⑤分部:按區,按片。護:監護,管理。
【譯文】
第二年,山東地區遭受水災,百姓大多饑寒交迫,于是天子派使者把郡國糧倉的糧食都拿出來以賑濟災民。這樣還是不夠用,又招募富豪之家把糧食借給災區貧民。還是不能救濟所有貧民,于是將貧民遷徙到函谷關以西地區,充實朔方以南新秦中地區,遷徙的達七十多萬口,吃穿都依靠官府供給。幾年之中,政府借給他們住宿、生產所需,派使者把這些遷徙之民分部管理,使者的車輛在長安到新秦中的路上絡繹不絕,花費以億計算,沒法數清。以上記賑災耗費錢財。
于是縣官大空,而富商大賈或財役貧①,轉轂百數②,廢居居邑③,封君皆低首仰給。冶鑄煮鹽,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國家之急,黎民重困。于是天子與公卿議,更錢造幣以贍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④。是時禁苑有白鹿而少府多銀錫⑤。自孝文更造四銖錢⑥,至是歲四十余年,從建元以來⑦,用少,縣官往往即多銅山而鑄錢,民亦間盜鑄錢,不可勝數。錢益多而輕,物益少而貴。有司言曰:“古者皮幣⑧,諸侯以聘享⑨。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⑩,赤金為下(11)。今半兩錢法重四銖,而奸或盜摩錢里取镕(12),錢益輕薄而物貴,則遠方用幣煩費不省。”乃以白鹿皮方尺,緣以藻繢(13),為皮幣,直四十萬。王侯宗室朝覲聘享(14),必以皮幣薦璧(15),然后得行。
【注釋】
①財役貧:積聚財貨,役使百姓。,通“滯”。貯藏意。
②轉轂:轉運財貨的車子。
③廢居居邑:舍棄鄉村舊居而居住在城市中。
④摧:打擊。浮淫并兼之徒:驕橫不法的豪強和兼并土地的富商大賈。
⑤禁苑:皇家苑囿。少府:官名,九卿之一,負責為皇帝私家理財,掌管山川池澤的收入和供皇室使用的手工制造等。
⑥四銖錢:前175年,孝文帝下令改鑄四銖重的“半兩”錢為法定貨幣。
⑦建元:漢武帝的第一個年號,前140—前135。
⑧皮幣:以毛皮作貨幣。
⑨聘享:聘問獻納。指諸侯間的禮節性往來。
⑩白金:白銀。
(11)赤金:黃銅。
(12)摩:通“磨”。磨錯。錢里:沒有文字的錢面。
(13)藻繢(huì):彩繡。
(14)朝覲:王侯見天子稱朝覲。
(15)薦:襯墊。
【譯文】
這時國庫空虛了,而富商大賈卻有人囤積財物奴役貧民,運貨車輛數以百計,舍棄鄉村舊居而居住在城市中賤買貴賣,即使有封邑的列侯都要俯首依靠他們供給。這些人冶鐵煮鹽,有的積累錢財達萬金,卻不愿幫助國家度過危難,普通百姓變得更加貧困。天子于是同公卿們商議:通過改鑄新錢、制造新幣來充盈財政之用,并打擊那些不法的兼并土地的富商大賈。這時天子苑囿中有白鹿,少府也存有很多銀錫。自從孝文帝改鑄四銖錢,到此時已是四十多年了,從建元以來,錢財少,官府于是在銅礦的山邊鑄錢,豪強之家也偷偷鑄錢,多不可數。錢增加越來越多,卻越來越不值錢,貨物越來越少,價格變得更昂貴。有關官員就說:“古時候的皮幣,諸侯用它聘問獻納。金分上中下三等,依次為黃金、白金、赤金?,F在用的半兩錢標準重量為四銖,奸邪之人偷偷地磨損錢幣的里面從而獲得銅屑镕鑄成錢,錢幣越來越輕而物價愈加昂貴,因而邊塞之地用錢煩費不省。”于是用白鹿皮,一尺見方,邊緣用彩線刺繡,制成皮幣,一張值四十萬,王侯宗室朝覲聘享必須要以皮幣墊璧,這以后才能行禮。
又造銀錫為白金。以為天用莫如龍①,地用莫如馬,人用莫如龜,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兩,圜之,其文龍,名曰“白選”,直三千;二曰以重差小,方之,其文馬,直五百;三曰復小,撱之,其文龜,直三百。令縣官銷半兩錢,更鑄三銖錢②,文如其重。盜鑄諸金錢罪皆死,而吏民之盜鑄白金者不可勝數。以上鹿皮幣、白金三品。興利之事四。
【注釋】
①用:行事,行動。
②更鑄三銖錢:這是武帝之第二次鑄“三銖錢”,第一次在建元元年(前140)。
【譯文】
又把銀錫制造成白金。官員認為在天空飛行的東西中沒有什么能比得上龍,陸地上跑的東西沒有什么能比得上馬,人們使用的物件中,沒有什么能比得上龜,所以白金又分三類:一為重八兩,圓形,上面花紋呈龍狀,名為“白選”,每個價值三千;第二種重量稍輕些,方形,馬形花紋,每個價值五百;第三種更輕,橢圓形狀,花紋為龜,每個價值三百。命令地方官府把半兩錢加以銷毀,改鑄三銖錢,錢上的標志文字與實際重量一致。偷鑄各種白金錢和三銖錢的人都要處死,但官吏與百姓私自鑄造白金錢的仍不可勝數。以上記鹿皮幣、三種白金。這是第四種興利之事。
于是以東郭咸陽、孔僅為大農丞①,領鹽鐵事;桑弘羊以計算用事②,侍中③。咸陽,齊之大煮鹽④,孔僅,南陽大冶,皆致生累千金,故鄭當時進言之。弘羊,雒陽賈人子,以心計,年十三侍中。故三人言利事析秋毫矣⑤。
【注釋】
①大農丞:大農令(后稱大司農)的副職。
②桑弘羊:武帝時任治粟都尉,領大司農。昭帝時為御史大夫。計算:核算數目,會計。用事:主事,掌權。
③侍中:在宮中侍奉皇帝。后成為官名。
④大煮鹽:大鹽商。
⑤利事:贏利之事。析秋毫:極言其計算之精,毫厘不差。秋毫,秋天新長出的獸毛,以喻事物之細小。
【譯文】
當時任用東郭咸陽、孔僅做大農丞,掌管鹽鐵事宜;桑弘羊憑借計算才能而主事,在皇帝身邊侍奉。東郭咸陽是齊地大鹽商,孔僅是南陽大鐵商,都置有產業積累千金財富,所以鄭當時推薦他們。桑弘羊,是洛陽一個商人的兒子,因工于心算,十三歲就到宮中侍奉皇帝。因此這三人談贏利之事可以說是算計到了最細微的程度。
法既益嚴,吏多廢免。兵革數動,民多買復及五大夫①,征發之士益鮮。于是除千夫、五大夫為吏②,不欲者出馬;故吏皆通適令伐棘上林③,作昆明池④。
【注釋】
①買復:百姓繳納一定的財物以免徭役。五大夫:漢之爵位第九級。文帝時規定百姓可以捐糧買爵,到五大夫一級就可以免徭役。
②除千夫、五大夫為吏:按,當時法令嚴酷,為吏者極易得罪,有爵者常不想為吏,這是強制他們為吏。
③故吏:指因罪被免的官吏。適:通“謫”。責罰。上林:上林苑,漢代皇家獵場。故址在今西安西。
④昆明池:武帝為練水軍而修造。故址在今西安西南一帶。
【譯文】
法令更加嚴峻,官吏多被罷黜。多次的戰爭,百姓很多為免除徭役買爵至五大夫級別,能夠征調來的士兵日益減少。所以任命有武功爵千夫和民爵五大夫的人為吏,不愿為吏者要交納一匹馬。原來因罪被免的官吏都罰到上林苑打柴,或去修昆明池。
其明年,大將軍、驃騎大出擊胡①,得首虜八九萬級,賞賜五十萬金,漢軍馬死者十余萬匹,轉漕車甲之費不與焉。是時財匱,戰士頗不得祿矣。
【注釋】
①大將軍:指衛青。驃騎:指霍去病。
【譯文】
第二年,衛青、霍去病率兵大舉北擊匈奴,共斬首及俘虜達八九萬人之多,賞賜他們五十萬金。漢朝軍隊戰馬死亡達十萬多匹,這還不包括水陸運輸、車甲費用。這時候財用匱乏,戰士有時連每月的薪水都不能按時拿到。
有司言三銖錢輕,易奸詐,乃更請諸郡國鑄五銖錢,周郭其下①,令不可磨取镕焉。
【注釋】
①周郭:銅錢的周圍輪廓。郭,同“廓”。邊緣。
【譯文】
有關官員說三銖錢輕,容易為奸詐之徒造假,于是建議各郡國改鑄五銖錢,錢幣外沿鑄成厚邊,使私人無法從中磨得銅屑盜鑄成錢。
大農上鹽鐵丞孔僅、咸陽言①:“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屬少府②,陛下不私,以屬大農佐賦③。愿募民自給費④,因官器作煮鹽,官與牢盆⑤。浮食奇民欲擅管山海之貨⑥,以致富羨,役利細民⑦。其沮事之議⑧,不可勝聽。敢私鑄鐵器煮鹽者,左趾⑨,沒入其器物??げ怀鲨F者,置小鐵官⑩,便屬在所縣。”使孔僅、東郭咸陽乘傳舉行天下鹽鐵(11),作官府,除故鹽鐵家富者為吏。吏道益雜,不選(12),而多賈人矣。以上行鹽鐵。興利之事五。
【注釋】
①鹽鐵丞:大司農的屬官,分管鹽鐵事務。
②少府:西漢官名。九卿之一。掌山海池澤的收入及皇室用品制作。
③屬大農佐賦:意即將其歸為國用,令其補充賦稅之不足。按,少府為皇帝私人理財,大農令管理全國的財政收支。山海之利原屬少府,后因對外用兵,財力不足,而轉歸大農,故二人有所謂“不私”“佐賦”之說。
④自給費:自己準備費用。
⑤牢盆:煮鹽用的鐵盆。
⑥浮食奇民:指從事商業的商人和豪強。擅管:獨占,壟斷。
⑦細民:貧民。
⑧沮事:破壞確定的事,這里指反對鹽鐵官營。
⑨(dài):在足上套上鉗形鐵塊。
⑩小鐵官:《史記集解》引鄧展曰:“鑄故鐵。”意即主管熔化廢鐵以鑄造日常用具。因為當時禁民私鑄,故這等事也須設官主之。
(11)舉行:全面地巡行視察。舉,全部。
(12)不選:不再經過各郡、國的薦舉與朝廷的選拔。
【譯文】
大農奏上鹽鐵丞孔僅、東郭咸陽的意見說:“山海,是天地間物產的儲藏之所,都應歸少府,但陛下不私占,把它們劃歸大農以補充國家賦稅的不足。希望朝廷招募百姓自己拿經費,用公家的器具來煮鹽,官府給他們牢盆。從事商業的商人和豪強想獨占山海間的財貨,大發其財,役使貧民以牟暴利。他們發出對鹽鐵官營的抗議,多得聽不過來。請求今后膽敢私自鑄造鐵器和煮鹽的人,以左腳的刑罰制裁他們,并沒收他們的器物。不產鐵的郡,設小鐵官,就便管轄所在郡各縣熔廢鐵鑄鐵器的事。”皇帝指派孔僅、東郭咸陽乘傳車巡行視察全國各地鹽鐵官營事務,設立主管此事的官府,任用以前那些富有的鹽鐵商人為吏。為官之途更加雜亂,不通過正常選拔,當官的商人就多起來了。以上記實行鹽鐵官營。這是第五種興利之事。
商賈以幣之變,多積貨逐利。于是公卿言:“郡國頗被災害,貧民無產業者,募徙廣饒之地。陛下損膳省用,出禁錢以振元元,寬貸賦,而民不齊出于南畝,商賈滋眾。貧者畜積無有,皆仰縣官。異時算軺車①,賈人緡錢皆有差②,請算如故。諸賈人末作貰貸賣買③,居邑稽諸物,及商以取利者,雖無市籍,各以其物自占④,率緡錢二千而一算⑤。諸作有租及鑄⑥,率緡錢四千一算。非吏比者三老、北邊騎士⑦,軺車以一算;商賈人軺車二算;船五丈以上一算。匿不自占,占不悉⑧,戍邊一歲,沒入緡錢。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⑨。以上算緡錢。興利之事六。賈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屬,皆無得籍名田⑩,以便農。敢犯令,沒入田僮。”
【注釋】
①異時:昔日,前些時候。王先謙引沈欽韓曰:“‘異時’謂元光六年(前129),初算商車也。”算軺車:讓有軺車的人納稅。算,漢代一種賦稅的名稱。軺車,輕型馬車。
②賈人緡(mǐn)錢:讓商人按資金的數目納稅。緡錢,此指商人的資本。實際要將家中的牛馬、奴婢等全部折價估算在內。緡,穿銅錢的絲繩。差:等級,規定。按,當時銅錢一千文為一貫,每貫納稅二十文。
③貰(shì)貸賣買:即指交易活動。貰貸,借貸。
④占:估算。
⑤率(lǜ)緡線二千而一算:大體規定為有二千文的資金就要納“一算”的稅。率,一律,一概規定。算,稅款單位,合一百二十文。
⑥諸作:各種手工業。有租及鑄:租用官府器具煮鹽、冶鐵者。
⑦吏比者:和官吏相等的人。特指有勛爵的人。三老:掌鄉村教化的人。
⑧占不悉:自報的資本不實,不夠數。悉,全,全數上報。
⑨畀(bì):給予。
⑩籍名田:使土地歸其名下,即購買、占有土地。籍,登記,上簿。
【譯文】
商人因為幣制的多變,大量存貯貨物以牟取利潤。于是公卿建議說:“郡國受災很嚴重,那些沒有產業的貧困之人,可以招募他們遷徙到寬廣富饒的地方。陛下省吃儉用,用宮廷的錢賑濟災民,并減緩賦稅,但百姓卻未完全走回田地從事農耕,商人反而日益增多了。貧困者沒有任何積蓄,全靠官府供養。從前征收車馬稅,及向商人征收的稅金都各有規定,最好還征收如舊。所有的商人和從事末業者,放高利貸的,賤買貴賣投機的,城里囤積居奇的,及其余的以商業牟取利益的,即使沒有商人戶籍,也需讓他們自己估算財產數量,全部按每二千錢交一百二十錢納稅。手工業者、租用官府器具煮鹽冶鐵的,都按每四千錢交一百二十錢納稅。除了與吏同等的人及三老、北部邊塞騎士以外,其余軺車每輛征收一百二十錢;商人擁有軺車每輛二百四十錢;船五丈以上的征收一百二十錢。隱瞞不報或所報不全的,要戍邊一年,沒收家產。若有舉報之人,沒收的財產獎勵一半給他。以上為算緡錢。這是第六種興利之事。有市籍的商人,同他們的家屬都無權占有土地,以使農民受益。膽敢觸犯詔令的人,將其田產及仆人沒收。”
天子乃思卜式之言,召拜式為中郎,爵左庶長,賜田十頃,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譯文】
天子于是想起了卜式的話,就把他召來,拜他為中郎,授爵為左庶長,并賞賜給他十頃田產,還把此事公告天下黎民,使人們清楚地知道。
初,卜式者,河南人也①,以田畜為事。親死②,式有少弟,弟壯,式脫身出分③,獨取畜羊百余,田宅財物盡予弟。式入山牧十余歲,羊致千余頭,買田宅。而其弟盡破其業,式輒復分予弟者數矣。是時漢方數使將擊匈奴,卜式上書,原輸家之半縣官助邊。天子使使問式:“欲官乎?”式曰:“臣少牧,不習仕宦,不愿也。”使問曰:“家豈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與人無分爭。式邑人貧者貸之④,不善者教順之,所居人皆從式,式何故見冤于人!無所欲言也。”使者曰:“茍如此,子何欲而然⑤?”式曰:“天子誅匈奴,愚以為賢者宜死節于邊⑥,有財者宜輸委⑦,如此而匈奴可滅也。”使者具其言入以聞。天子以語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軌之臣⑧,不可以為化而亂法⑨,愿陛下勿許。”于是上久不報式,數歲,乃罷式。式歸,復田牧。歲余,會軍數出,渾邪王等降,縣官費眾,倉府空。其明年,貧民大徙,皆仰給縣官,無以盡贍。卜式持錢二十萬予河南守,以給徙民⑩。河南上富人助貧人者籍,天子見卜式名,識之,曰“是固前而欲輸其家半助邊”,乃賜式外繇四百人(11)。式又盡復予縣官。是時富豪皆爭匿財,唯式尤欲輸之助費。天子于是以式終長者,故尊顯以風百姓(12)。
【注釋】
①河南:指河南郡,治所在今洛陽東北。
②親:父母。
③出分:分家。
④邑人:鄉里人。
⑤何欲而然:有什么要求而這樣做。
⑥死節:為表現忠于國家的氣節而戰死。
⑦輸委:委輸,獻出財物給國家。
⑧不軌:這里指不合常情。
⑨不可以為化:意謂不能樹之為榜樣以教化世人。
⑩以給徙民:贊助給國家充當安置移民之用。徙民,安置移民。
(11)外繇四百人:四百人的欲免除戍邊之役所納的錢數。外繇,免除徭役。繇,通“徭”。
(12)風:誘導,教化。
【譯文】
起初,有河南人卜式,以種田放牧為生。父母親死后,卜式有個幼弟,他的弟弟長大后,卜式和他分了家,只是要了家中養的羊中的一百余只,田宅財物都給了他的弟弟。卜式到山里去牧羊,十多年后,他的羊繁殖到了一千多只,置買了自己的田宅。但他的弟弟完全破產,卜式就又多次將田產分給他的弟弟。當時,漢朝屢次派將軍攻打匈奴,卜式上書,表示愿意將一半家產捐獻給國家以幫助邊關戰事。天子派使臣問卜式:“你想做官嗎?”卜式說:“我從小放牧,不熟悉做官為宦的事,不愿意。”使臣又問道:“難道是家中有冤屈,想要上訴嗎?”卜式說:“我生來與別人沒有爭斗。我對于同邑鄉親,貧窮的救濟,不務正業的教化他們走正道,鄉親們都聽我的。我有什么理由會被別人冤枉呢?沒有什么要上訴的。”使者說:“如果是這樣,你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卜式說:“天子攻伐匈奴,我認為有能力的人應該到邊關效命,有財物的人應該捐獻財物,這樣的話,匈奴就可以被消滅了。”使者把卜式的話原原本本傳入宮中報與天子得知。天子把這些話都告訴了丞相公孫弘,公孫弘說:“這不是人之常情!不守本分的人,不能夠作為教化人的榜樣而擾亂法度,請陛下不要答應他!”于是天子很久沒有答復卜式。幾年后,才讓他回歸故里。卜式回去后,仍然從事耕種與放牧。又經過一年多,趕上朝廷又幾次發兵,渾邪王所部前來歸降,官府的開支極大,倉庫空虛。第二年,貧民大量遷徙,又全依靠官府,而官府無法完全滿足他們的需要。卜式又帶了二十萬錢給了河南太守,用以供遷徙貧民之用。河南地方政府將救助貧民的富人名單上報,天子看見了卜式的名字,對他還有印象,說:“這個人就是以前想捐一半家業幫助邊關戰事那位。”于是賞賜卜式相當于四百人免除徭役應納錢數的錢財,卜式又把這些錢全部捐給了官府。這時候富豪人家無不爭相隱瞞財產,只有卜式還想捐獻財物以助國家。到了此時天子認為卜式到底是德行高尚的人,所以給了他尊貴的地位來教育百姓。
初,式不愿為郎。上曰:“吾有羊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乃拜為郎,布衣而牧羊①。歲余,羊肥息②。上過見其羊,善之。式曰:“非獨羊也,治民亦猶是也。以時起居;惡者輒斥去,毋令敗群。”上以式為奇,拜為緱氏令試之③,緱氏便之。遷為成皋令④,將漕最⑤。上以為式樸忠,拜為齊王太傅⑥。以上貴卜式。
【注釋】
①(jué):草鞋。
②息:繁殖。
③緱氏:縣名??h治在今河南偃師南。
④成皋:縣名??h治即今河南滎陽之汜水鎮。
⑤將漕最:管理漕運工作做得最好。將,統領,管理。
⑥齊王太傅:西漢時,為諸侯王設太傅,職在輔王,薪二千石。齊王,此指漢武帝的兒子劉閎。
【譯文】
卜式最初不愿做郎官?;噬险f:“我的上林苑中養著羊,想讓你為我放牧。”卜式于是做了郎官,披布衣穿草鞋從事放牧職業。一年多后,羊長肥了,也繁殖了很多?;噬线^來看他的羊,稱贊卜式。卜式說:“不光對羊,治理百姓也是如此。按時讓他們勞動、休息;作惡的就馬上剔除出去,不能讓他們害了群體。”皇上認為卜式是奇才,于是任命他做緱氏縣令來試試他的才干,緱氏人很滿意他的治理。他又出任成皋縣令,結果成皋的漕運做得最好?;噬险J為卜式樸實忠厚,讓他做了齊王太傅。以上記尊崇卜式。
而孔僅之使天下鑄作器,三年中拜為大農,列于九卿①。而桑弘羊為大農丞,筦諸會計事②,稍稍置均輸以通貨物矣③。
【注釋】
①九卿:漢時九種官職,指太常、光祿勛、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
②筦:同“管”。會計:為朝廷掌管財物賦稅,進行匯統的工作。
③均輸:漢武帝實行的一項經濟措施。在大司農屬下置均輸令、丞,統一征收、買賣和運輸貨物。目的是穩定物價,不使商人操縱市場。
【譯文】
孔僅辦理全國的冶鑄鐵器工作,三年之間被拜為大農,位列九卿。而桑弘羊做大農丞,管理所有的會計事項,逐漸設置均輸官使天下貨物暢通。
始令吏得入谷補官,郎至六百石官員。以上入谷補官。興利之事六。
【譯文】
開始讓小吏交糧食補為官員,郎官交糧可以升至六百石官員。以上記交糧食可以補官。這是第六種興利之事。
自造白金、五銖錢后五歲,赦吏民之坐盜鑄金錢死者數十萬人。其不發覺相殺者,不可勝計。赦自出者百余萬人①,然不能半自出。天下大抵無慮皆鑄金錢矣②。犯者眾,吏不能盡誅取,于是遣博士褚大、徐偃等分曹循行郡國③,舉兼并之徒守相為利者④。而御史大夫張湯方隆貴用事⑤,減宣、杜周等為中丞⑥,義縱、尹齊、王溫舒等用慘急刻深為九卿⑦,而直指夏蘭之屬始出矣⑧。
【注釋】
①自出:自首。
②無慮:大約。
③博士:有二義,一為帝王的侍從官名,在帝王身邊以備顧問;一為太學里的教官,講授儒家經典,其學員則稱“博士弟子”。下面所說的褚大、徐偃,應屬前一類。褚大:人名。蘭陵(今山東棗莊東南)人,董仲舒弟子。分曹:分批。循:通“巡”。視察。
④為利者:貪污受賄的。底本“利”作“吏”,據《史記·平準書》改。
⑤御史大夫:西漢時僅次于丞相的最高長官,司掌監察、執法等。張湯:杜陵(今西安東南)人,時任御史大夫,建議鑄白金、五銖錢,支持鹽鐵官營,打擊富商豪杰。也是當時著名酷吏。
⑥減宣:楊縣(今山西洪洞東南)人,西漢酷吏。以主辦主父偃、淮南王案而顯名。杜周:南陽杜衍(今河南南陽西南)人,西漢酷吏。善于揣摩武帝的旨意。其為廷尉期間執法嚴酷,詔獄大增,京師獄中人數達六七萬。中丞:官名。即御史中丞,御史大夫副職。
⑦義縱:河東(今山西夏縣北)人,西漢酷吏。以捕案王太后外孫,武帝以為能。在定襄太守任上,以“為死罪解脫”的罪名,一日殺重罪犯及其親屬賓客四百余人。尹齊:東郡茌平(今山東茌平)人,西漢酷吏。為中尉時“吏民益凋敝”。王溫舒:陽陵(今陜西咸陽)人,西漢酷吏。曾任河內太守,捕殺河內豪強,流血十余里。
⑧直指:官名。漢武帝時朝廷設置的專管巡視、處理各地政事的官員,也稱直指使者,因出巡時穿著繡衣,故又稱繡衣直指,或稱直指繡衣使者。秩六百石,但權力甚大。夏蘭:人名。西漢官吏,武帝時任直指繡衣御史。
【譯文】
開始鑄造白金、五銖錢以后五年,赦免的官吏及百姓私鑄金錢者有幾十萬人。那些應判死罪而沒有明確罪證的,無法計算。赦免了自首的一百多萬人,然而自首的人仍不到一半。天下的人大都私鑄金錢。觸犯國法的很多,官吏也不能將這些人全都抓出來,于是漢朝派遣博士褚大、徐偃等分批下到各郡國巡察,檢舉那些兼并土地的人和在下面營私舞弊的郡守、國相。御史大夫張湯正值權勢尊貴,減宣、杜周等人正做中丞,義縱、尹齊、王溫舒等人以執行嚴刑峻法位列九卿,而直指使者夏蘭這些人也開始出現了。
而大農顏異誅。初,異為濟南亭長,以廉直稍遷至九卿。上與張湯既造白鹿皮幣,問異。異曰:“今王侯朝賀以蒼璧,直數千,而其皮薦反四十萬①,本末不相稱。”天子不說。張湯又與異有隙,及人有告異以它議,事下張湯治異。異與客語,客語初令下有不便者②,異不應,微反唇③。湯奏異當九卿見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誹④,論死。自是之后,有腹誹之法以此,而公卿大夫多諂諛取容矣⑤。以上刑法日峻而顏異誅。
【注釋】
①皮薦:指白鹿皮幣。諸侯朝覲需以之為珪璧的墊子。
②初令:新令。指頒行白鹿皮幣事。
③微反唇:稍稍撇了下嘴。
④腹誹:內心里誹謗朝政。
⑤取容:討好別人以求自己安身。
【譯文】
而大農令顏異被誅殺了。起初,顏異為濟南亭長,因為廉潔清正而漸漸升職做了九卿。皇上與張湯已制造了白鹿皮幣,問顏異的看法,顏異說:“現在王侯朝賀都用蒼璧,價值數千,而它的皮墊反而值四十萬,本末不相稱。”天子聽后很不高興。張湯又與顏異私下有些過節,這時有人因其他問題告發顏異,案件交由張湯審理。顏異同客人談話,客人提到造白鹿皮幣的詔令引起很多不便,顏異沒有做出明確反應,只是稍稍撇了一下嘴唇。張湯上奏顏異身為九卿要職,聽到新令頒行有所不便,沒有上書直言卻在心里藏有誹謗之意,判為死刑。從此以后,因為有了這類“腹誹”之法,于是公卿大夫就極盡諂媚阿諛之能事而但求保命了。以上記刑法日益嚴峻,顏異因腹誹罪被殺。
天子既下緡錢令而尊卜式①,百姓終莫分財佐縣官,于是楊可告緡錢縱矣②。
【注釋】
①緡錢令: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頒布算緡錢的法令。
②楊可告緡:算緡令頒布后,為了防杜隱匿或虛報,元鼎三年(前114)又發布“告緡令”并任命楊可主持告緡工作。告緡,獎勵告發隱慝緡錢逃避稅款??v:放開,放手實行。
【譯文】
天子已經頒布了緡錢令并且推尊卜式,而百姓卻終究沒有分出私家財產來幫助官府的,于是楊可主持的讓百姓舉報隱匿緡錢的“告緡”就放開實行了。
郡國多奸鑄錢,錢多輕,而公卿請令京師鑄鐘官赤側①,一當五,賦官用非赤側不得行②。白金稍賤,民不寶用③,縣官以令禁之,無益。歲余,白金終廢不行。
【注釋】
①鐘官:西漢官名。水衡都尉屬官,司掌鑄錢。赤側:貨幣名。其錢外廓用赤銅鑄造,故曰赤側。
②賦官用:交賦稅和上官府繳錢。
③寶:愛,喜歡。
【譯文】
郡國里很多人違法私自鑄錢,很多錢重量輕,公卿奏請命令京師鐘官鑄造赤側錢,一錢當作五錢,交賦稅和上官府繳錢一律使用赤側錢。白金逐漸地也變賤了,人民不愿用,官府用法令禁止這種情況發生,然而無濟于事。一年多后,白金終究還是被廢除而不能再通用了。
是歲也,張湯死而民不思。
【譯文】
這一年張湯死了,而百姓并不懷念他。
其后二歲,赤側錢賤,民巧法用之①,不便,又廢。于是悉禁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②。錢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錢不得行,諸郡國所前鑄錢皆廢銷之,輸其銅三官。而民之鑄錢益少,計其費不能相當,唯真工大奸乃盜為之③。以上赤側錢及輸銅三官。興利之事八。
【注釋】
①巧法用之:以巧詐辦法不按政府規定使用它。
②上林三官:水衡都尉的三個屬官,指鐘官、辨銅、技巧三令丞。因水衡都尉設在上林苑,所以稱上林三官。
③真工大奸:具有高超技術的豪民巨富。
【譯文】
之后兩年,赤側錢貶值,百姓以巧詐辦法不按政府規定使用它,對國家不利,又廢止了。到這時完全禁止郡國自行鑄錢,專門命令上林三官負責鑄錢。等到這種錢多起來后,于是命令天下非三官錢不得流通使用,所有郡國從前鑄的錢都禁止流通并加以銷毀,把銅上交三官。于是百姓私鑄錢的也就漸漸少了,因為計算后發現盜鑄成本高過了所得,這時只有一些有盜鑄絕技的人還在做這種事。以上記鑄赤側錢以及把銷毀舊幣所得的銅都上交上林三官鑄造三官錢。這是第八種興利之事。
卜式相齊,而楊可告緡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①。杜周治之,獄少反者。乃分遣御史廷尉正監分曹往②,即治郡國緡錢,得民財物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田大縣數百頃,小縣百余頃,宅亦如之。于是商賈中家以上大率破,民偷甘食好衣③,不事畜藏之產業,而縣官有鹽鐵緡錢之故,用益饒矣。
【注釋】
①中家:中等產業的人家。西漢時以十萬資產為中家。
②御史:御史大夫的屬官,主管檢舉、糾彈。廷尉正監:廷尉正和廷尉監,都是廷尉的屬官,主管司法刑獄。
③偷:茍且。甘食好衣:吃好的,穿好的。意即有多少花多少,過一天算一天。
【譯文】
卜式做了齊相,楊可主持告緡之事,于是舉報隱匿緡錢的案件遍布天下,中產以上的人家大都受到告發。杜周負責審理,案子很少有能翻案的。于是分派御史、廷尉正、廷尉監前往審理郡國內告緡案件,沒收百姓的錢財多得以億計算,奴婢以千萬計算,田地大縣有數百頃,小縣百余頃,住宅也如此。因此中產以上的商賈大多破產,人們只貪圖目前的衣食舒適,而不愿再積蓄財產,而官府由于有了鹽鐵官營及告緡所得,費用更加充足了。
益廣關①,置左右輔②。以上楊可告緡即郡國治緡。興利之事九。
【注釋】
①益廣關:把原在今河南靈寶東北的函谷關向東移,遷到今新安東,離舊關三百里。
②置左右輔:設左輔都尉,治高陵(今陜西高陵)。設右輔都尉,治畤郿(今陜西眉縣)。
【譯文】
又向東移置了函谷關,并設置了左、右輔。以上記楊可主持告緡,各郡國治理告緡案。這是第九種興利之事。
初,大農筦鹽鐵官布多,置水衡①,欲以主鹽鐵;及楊可告緡錢,上林財物眾,乃令水衡主上林。上林既充滿,益廣。是時越欲與漢用船戰逐②,乃大修昆明池③,列觀環之。治樓船,高十余丈,旗幟加其上,甚壯。于是天子感之,乃作柏梁臺④,高數十丈。宮室之修,由此日麗。
【注釋】
①水衡:水衡都尉,掌上林苑,并兼管稅收、鑄錢。
②越:此指南越。欲與漢用船戰逐:漢朝建立后,曾派陸賈兩次出使,說服了南越王臣附于漢。武帝即位后,欲使南越進一步臣服如內諸侯,故引發了南越與漢的戰爭。
③大修昆明池:指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元鼎二年(前115)兩次修昆明池,前一次是準備與滇作戰,后一次準備與南越作戰。
④柏梁臺:臺名。漢武帝元鼎二年(前115)用香柏板建造。
【譯文】
起初,大農令主管的鹽鐵和官鑄錢太多,于是設置了水衡都尉,想用他來主持鹽鐵;到了楊可主持告緡,上林苑存的財物很多了,于是命令水衡都尉主管上林苑。上林苑已經充滿了財物,只好再擴展。這時,南越打算靠著戰船與漢朝一爭高低,于是武帝兩次大修昆明池,修建樓觀環繞在池的周圍。又修造樓船,有十多丈高,上面插有旗幟,很是壯觀。當時天子對此頗有感觸,于是命令修筑柏梁臺,高有幾十丈。宮室的修建,從此日益宏偉壯麗。
乃分緡錢諸官,而水衡、少府、大農、太仆各置農官①,往往即郡縣比沒入田田之②。其沒入奴婢,分諸苑養狗馬禽獸③,及與諸官④。諸官益雜置多⑤,徙奴婢眾,而下河漕度四百萬石⑥,及官自糴乃足⑦。以上官多奴婢眾耗財。
【注釋】
①太仆:官名。漢代九卿之一,掌管皇帝的輿馬和馬政。
②往往:到處。比沒入田:不久前沒收來的土地。比,剛剛,不久前。田之:在其中耕種。田,通“佃”。耕種。
③諸苑:指漢武帝時的上林苑、博望苑、六牧師苑(設于邊郡,負責養馬)。
④與諸官:將一部分沒入的奴婢分配到各官府充當勞役。
⑤諸官益雜置多:各官府下設的部門越來越雜,越來越多。
⑥下河:潼關以東的黃河。度:運送,運。
⑦糴(dí):買米。
【譯文】
于是向各官府分了緡錢,水衡、少府、大農、太仆都各自設置農官,讓他們組織人去郡縣近來沒收的土地上耕種。沒收來的奴婢分別派到各苑去養狗、養馬、養禽、養獸,也有一部分分給各官府以供役使。官員設置更加繁多,被役使的奴婢很多,從下河水運到京師的糧食有四百萬石,再加上官府自己買入的,才能滿足需要。以上記官多奴婢多耗費錢財。
所忠言①:“世家子弟富人或斗雞走狗馬②,弋獵博戲③,亂齊民④。”乃征諸犯令⑤,相引數千人,命曰“株送徒”⑥。入財者得補郎,郎選衰矣。以上株送徒入財。興利之事十。
【注釋】
①所忠:漢武帝的近臣。
②世家:指世代為官的人家。斗雞走狗馬:指游手好閑的嬉戲。
③弋(yì):泛指射獵。博戲:棋弈之類游戲。此指以這類游戲聚賭。
④亂:這里指誘使別人做壞事。
⑤征:同“懲”。
⑥株送徒:猶言“株連犯”。
【譯文】
所忠說:“世家子弟及富家大戶之人,有的斗雞走馬,有的弋獵博戲,敗壞民風。”于是抓捕那些觸犯法令的人,受牽連共達幾千人,這些人稱為“株送徒”。交納財物的可以補做郎官,于是選郎官制度衰敗了。以上記因“株送徒”斂財。這是第十種興利之事。
是時山東被河災,及歲不登數年①,人或相食,方一二千里。天子憐之,詔曰:“江南火耕水耨②,令饑民得流就食江、淮間③。”欲留之處,遣使冠蓋相屬于道,護之④,下巴、蜀粟以振之⑤。以上振山東之災耗財。
【注釋】
①歲:年成,年景,收成。登:莊稼成熟。
②江南:當時指湖北的長江以南部分和湖南、江西一帶。火耕水耨:古代的一種粗放耕作方法。這里指江南地區的生產落后。
③就食:出外謀生。
④護:統轄。
⑤下:當時從巴蜀運糧食到江南賑濟災民,是沿長江順流而“下”。
【譯文】
這時崤山以東地區遭受黃河水災,連著幾年沒有收成,人吃人現象發生了,蔓延了方圓一兩千里。天子很憐憫他們,便下詔說:“江南利用水耕火耨之法從事農業生產,讓饑饉百姓可以遷徙到江淮之間謀生。”饑民想留住的地方,派去的使臣在路上絡繹不絕,以便統轄管理這些饑民;并調撥巴、蜀之地的糧食對他們加以賑濟。以上記賑濟山東災民耗費錢財。
其明年,天子始巡郡國①。東渡河,河東守不意行至②,不辦③,自殺。行西逾隴④,隴西守以行往卒⑤,天子從官不得食,隴西守自殺。于是上北出蕭關⑥,從數萬騎,獵新秦中⑦,以勒邊兵而歸⑧。新秦中或千里無亭徼⑨,于是誅北地太守以下⑩。而令民得畜牧邊縣,官假馬母,三歲而歸,及息什一(11);以除告緡,用充仞新秦中(12)。
【注釋】
①巡:巡察,視察。
②河東守:指河東郡太守。河東郡,治安邑,在今山西夏縣東北。不意行至:沒有想到皇帝能來。
③不辦:指為皇帝一行準備食宿的事情沒有辦理妥善。
④逾隴:越過隴山西下。隴山在今陜西、甘肅交界處。
⑤隴西:漢郡名。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卒(cù):同“猝”。突然。
⑥蕭關:在今寧夏固原東南。
⑦獵新秦中:指在新秦中地區進行軍事訓練。
⑧勒:訓練,檢閱。
⑨亭徼(jiào):邊境上的防御工事。亭,古代邊境崗亭。徼,邊境亭障。
⑩北地:郡名。郡治馬嶺,在今甘肅慶陽西北。
(11)及息什一:收十分之一的利息。息,利息。
(12)以除告緡,用充仞新秦中:用廢除“告緡令”為條件,來招募充實新秦中的居民。仞,通“牣”。滿。
【譯文】
第二年,天子開始巡視郡國。向東渡過黃河,河東太守沒想到天子駕臨,沒有準備好衣食住行所需,自殺了。天子向西越過隴山,隴西太守因為天子來得太突然,沒法供應天子隨從人員的飲食,也自殺了。天子向北行進出了蕭關,帶領數萬騎兵,在新秦中地區圍獵,為的是檢閱邊地軍兵,之后回歸京師。在新秦中地區,有些地方隔千里不設哨所,于是就誅殺了北地太守以下的官員。讓百姓到邊地畜牧,官府先借給他們母馬,三年后送還,收十分之一的利息;用廢除獎勵告發隱藏緡錢以逃稅的法令,招徠民眾以充實新秦中地區。
既得寶鼎,立后土、太一祠①,公卿議封禪事,而天下郡國皆豫治道橋②,繕故宮,及當馳道縣③,縣治官儲④,設供具⑤,而望以待幸⑥。以上巡幸天下耗財。
【注釋】
①后土:土地神。太一:天神,又作泰一。
②豫治:提前修筑。豫,通“預”。
③馳道:專供皇帝行駛馬車的道路。
④官儲:指官府準備的迎接天子用的各種物資。
⑤設:儲備。供具:天子及其從官用的酒食、器皿等物。
⑥幸:指古代帝王駕臨。
【譯文】
獲得了寶鼎后,就建立了后土祠與太一祠,公卿建議舉行封禪大典。天下所有郡國都提前修治了道路橋梁,修繕舊有宮殿,有馳道經過的各縣,每個縣都準備好了各種物資,儲備天子一行所需的酒食、器物,盼望并等待天子到此巡視。以上記巡行天下耗費錢財。
其明年,南越反①,西羌侵邊為桀②。于是天子為山東不贍,赦天下,因南方樓船卒二十余萬人擊南越,數萬人發三河以西騎擊西羌③,又數萬人渡河筑令居④。以上擊南越、西羌,筑令居耗財。
【注釋】
①南越反:《漢書·武帝紀》載,元鼎五年(前112),南越相呂嘉反,殺其王、太后及漢使者。
②西羌侵邊:《漢書·武帝紀》載,元鼎五年(前112),西羌與匈奴勾結,十余萬人攻故安(今甘肅蘭州南)、抱罕(今甘肅臨夏東北)。桀:兇暴。
③發三河以西騎:征發河東、河內、河南三郡以西的騎兵。河東郡,治安邑,在今山西夏縣西北。河內郡,治懷縣,在今河南武陟西南。河南郡,治洛陽,在今河南洛陽東北。按,三河都在被災的山東范圍內,所以不在征發之列。
④令(línɡ)居:地名。在今甘肅永登西北。是關中通往河西走廊的要沖。
【譯文】
第二年,南越造反了,西羌也侵擾邊關作惡。此時因為崤山以東地區收成不好而食物不足,天子大赦天下,讓被赦的罪犯跟著南方樓船兵士,共二十多萬人進擊南越,征召了三河地區以西幾萬騎兵攻打西羌,又派數萬人渡黃河修筑令居城。以上記進擊南越、西羌,修筑令居城耗費錢財。
初置張掖、酒泉郡①,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②,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③。中國繕道饋糧,遠者三千,近者千余里,皆仰給大農。邊兵不足④,乃發武庫工官兵器以贍之⑤。車騎馬乏絕⑥,縣官錢少,買馬難得,乃著令,令封君以下至三百石以上吏,以差出牝馬天下亭⑦,亭有畜牸馬,歲課息。以上出牝馬課息。興利之事十一。
【注釋】
①張掖、酒泉:皆漢郡名。前者治得,在今甘肅張掖西北;后者治敦煌,在今甘肅敦煌西。
②上郡:漢郡名??ぶ文w施,在今陜西榆林東南。朔方:漢郡名。治朔方,在今內蒙古杭錦旗北。西河:漢郡名。治平定,在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東南。河西:古地區名。指今甘肅、青海兩省的黃河以西地區,即河西走廊與湟水流域。開田官:指當時上述四地區普遍設立的主持屯田的田官。
③斥塞卒:開拓邊塞的士卒。
④邊兵:邊塞上需用的兵器。
⑤武庫工官:指當時各郡國設置的儲存武器的武庫與制造武器的工官。贍:供養,供給。
⑥車騎馬:供戰車和騎兵使用的軍馬。
⑦差:等級。牝(pìn)馬:和下句的牸(zì)馬,同為母馬。
【譯文】
第一次設置了張掖、酒泉二郡。上郡、朔方、西河、河西有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邊戍守這些地方邊屯田。國內修繕道路運送糧食,路途遠的達三千里,近的也有一千多里,都依靠大農供給。邊境地區兵器不足,于是把京城武庫中和工官的武器拿來作為補充。軍馬缺少,官府缺錢,很難買到馬匹,于是制定了法令,命令封君以下到俸祿三百石以上的官吏,按官階高低交納母馬,全國各亭都養母馬,國家每年征收小馬作為利息。以上令交納母馬收取利息。這是第十一種興利之事。
齊相卜式上書曰:“臣聞主憂臣辱。南越反,臣愿父子與齊習船者往死之①。”天子下詔曰:“卜式雖躬耕牧,不以為利,有余輒助縣官之用。今天下不幸有急,而式奮愿父子死之,雖未戰,可謂義形于內②。賜爵關內侯③,金六十斤,田十頃。”布告天下,天下莫應。列侯以百數④,皆莫求從軍擊羌、越。至酎⑤,少府省金⑥,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余人。乃拜式為御史大夫。
【注釋】
①習:擅于,擅長。
②形:表現。
③關內侯:二十等爵的第十九級,一般沒有封邑。
④列侯:本為徹侯。因避漢武帝劉徹之諱而改為通侯,又改列侯,是二十等爵的最高級,均有封邑。
⑤至酎(zhòu):到祭宗廟交納酎金的時候。酎,反復多次釀成的醇酒。漢帝以酎酒祭宗廟,諸侯王、列侯都按規定獻金助祭,稱為酎金。
⑥?。▁ǐnɡ)金:檢查諸侯們所交酎金的分量和成色。
【譯文】
齊相卜式上書說:“我聽說君主有憂愁是大臣的恥辱。南越造反,我們父子情愿和齊國善劃船的人一同去與南越作戰直至效死疆場。”天子發詔書說:“卜式雖然親自從事農耕和畜牧,但不是以此獲利,只要有富余就貢獻給國家用?,F在天下不幸有緊急戰事,卜式激于義憤愿意父子一同效死前線,即使沒有加入戰斗,也可以說是忠義存于內心了?,F在賜卜式關內侯爵位,金六十斤,田十頃。”把此事詔告全國,但沒人響應。列侯很多,數以百計,但沒有要求參軍攻打西羌、南越的。到天子祭祀宗廟交納酎金時,少府檢查酎金的分量和成色,因為酎金不合格而被罷黜的列侯有百余人。于是天子任卜式為御史大夫。
式既在位,見郡國多不便縣官作鹽鐵①,鐵器苦惡②,賈貴,或強令民賣買之。而船有算,商者少,物貴,乃因孔僅言船算事③。上由是不悅卜式。
【注釋】
①縣官作鹽鐵:指鹽鐵官營。
②苦惡:粗劣。
③乃因孔僅言算船事:請孔僅上言,請免除算船。算船,指前文所言船五丈以上的征收一百二十錢。
【譯文】
卜式上任后,見各郡國大都感到鹽鐵官營有不便之處,鐵器質量很差,價格很高,有的還強令百姓買這種鐵器。船收算緡,故而經商的人少,物價昂貴,于是請孔僅上言,請求免除算船事。從此天子不再喜歡卜式。
漢連兵三歲,誅羌,滅南越,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①,且以其故俗治,毋賦稅。南陽、漢中以往郡②,各以地比給初郡吏卒奉食幣物③,傳車馬被具④。而初郡時時小反,殺吏,漢發南方吏卒往誅之,間歲萬余人⑤,費皆仰給大農。大農以均輸調鹽鐵助賦,故能贍之。然兵所過縣,為以訾給毋乏而已⑥,不敢言擅賦法矣⑦。以上開置初郡耗財。
【注釋】
①番(pān)禺:秦代所置縣,在今廣州南。
②南陽、漢中:均為郡名。南陽治宛縣,在今河南南陽。漢中治南鄭,在今陜西漢中東。以往:指南陽、漢中兩郡以南。
③各以地比:各就鄰近的地方。比,近。奉:俸祿,薪俸。
④傳(zhuàn)車馬:古代驛站上的車稱為傳車,馬稱傳馬。
⑤間歲:隔歲,隔一年。
⑥訾(zī)給:供應。訾,通“資”。資財,錢財。
⑦擅賦法:正常賦稅外,擅取于民供給來往軍隊的賦稅。
【譯文】
漢朝連續三年用兵,討伐西羌,攻滅南越,番禺以西直至蜀南地區新設置了十七個郡,暫且以該地區的舊習俗加以治理,不征收賦稅。南陽、漢中以南的郡,因為他們與新設置的各郡相鄰,就讓它們供給新置郡的官吏及士兵所需的俸食財物、傳車馬及其用具。新郡經常發生小規模反叛事件,漢朝官吏遭到殺害,漢朝發動南方官吏與士卒前往誅殺反叛者,動用人數隔一年就達萬余人,經費都依賴大農供給。大農采用統一運銷調劑鹽鐵來增加收入,所以才能滿足費用所需。然而軍兵經過的地區,只能勉強提供軍需而使部隊不缺所用,而不敢巧立名目濫征賦稅供給來往軍隊。
其明年,元封元年,卜式貶秩為太子太傅。而桑弘羊為治粟都尉①,領大農②,盡代僅筦天下鹽鐵③。弘羊以諸官各自市④,相與爭,物故騰躍,而天下賦輸或不償其僦費⑤,乃請置大農部丞數十人⑥,分部主郡國,各往往縣置均輸鹽鐵官,令遠方各以其物貴時商賈所轉販者為賦,而相灌輸⑦。置平準于京師⑧,都受天下委輸⑨。召工官治車諸器,皆仰給大農。大農之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即賣之,賤則買之。如此,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則反本⑩,而萬物不得騰踴,故抑天下物,名曰“平準”。天子以為然,許之。以上平準。興利之事十二。
【注釋】
①治粟都尉:漢初官名。武帝時已無此官,而設搜粟都尉,掌太常三輔司馬之粟。
②領:兼管。
③僅:人名。指孔僅。
④市:經商。
⑤賦輸:指各地作為賦稅繳納的各種物品。僦(jiù)費:指雇人運輸的費用。僦,租賃,雇傭。
⑥大農部丞:大農令的屬官。因為它是分部主管各郡國均輸、鹽鐵,故名部丞。
⑦相灌輸:均輸官用征收到的賦稅購得各地物產,運銷外地;又把外地物產運銷本地;即互相灌輸。
⑧平準:平準令。為大農的屬官,掌管調節物價。
⑨都:總,總匯。委輸:運送,運輸。
⑩本:農業。
【譯文】
第二年,即元封元年,卜式被貶官做了太子太傅。而桑弘羊做了治粟都尉,兼領大農,完全取代了孔僅主管天下鹽鐵。桑弘羊因為各官府均經營商業,互相競爭,所以物價飛漲,各地作為賦稅的物品有一些運抵京師還不能抵償運輸的費用,于是請求設置大農部丞幾十人,分管各郡國鹽鐵;郡縣到處設置運輸官、鹽官、鐵官,令遠方地區都按應繳貨物最貴時候商人所賣價格來收繳賦稅,均輸官統一收購銷售,使貨盡其流。在京師設置平準官,總管各地運來的物品。命令工官制造車輛及車上器具,又都是仰賴大農供給所需。大農屬下的各部官員收攏了天下所有的貨物,物價昂貴時賣出,物價低廉時買回。像這樣,富商大賈不能夠再牟取暴利,就返回本業務農去了,各種商品不再漲價,因而能使物價平穩,稱之為平準。天子以為這很正確,允許了。以上為平準。這是第十二種興利之事。
于是天子北至朔方,東到太山,巡海上,并北邊以歸。所過賞賜,用帛百余萬匹,錢金以巨萬計,皆取足大農。
【譯文】
這時,天子向北到了朔方,向東到了泰山,又巡游海上,沿北部地區返回。所經過的地方都得了天子的賞賜,用了百余萬匹帛,用的錢可以以億計算,都是從大農那里得到的。
弘羊又請令吏得入粟補官,及罪人贖罪。令民能入粟甘泉各有差①,以復終身,不告緡。他郡國各輸急處,而諸農各致粟山東②。以上入粟補官贖罪。興利之事十三。漕益歲六百萬石③。一歲之中,太倉、甘泉倉滿。邊余谷諸物均輸帛五百萬匹④。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于是弘羊賜爵左庶長,黃金再百斤焉⑤。
【注釋】
①甘泉:糧倉名。有差:有差別之意。這里粟是糧食的通稱,因為品種有別,所以規定應交的糧食數量“有差”。
②諸農:指前文所述各農官。
③益:增加。
④均輸帛:各地均輸官所貯存的布帛。
⑤再百斤:二百斤。
【譯文】
于是桑弘羊又奏請允許吏役可以通過交納糧食來獲得官職,罪犯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得以贖罪。讓百姓凡是能按照規定的數量運送糧食到甘泉倉的,免除終身徭役,不對他們實行告緡制度。其他郡國的糧食要運到急需之處,大司農所屬的各官府也要從崤山以東地區向京城運糧。以上記交納糧食可以補官贖罪。這是第十三種興利之事。漕運糧食每年增加六百萬石。一年之中,京城的太倉、甘泉倉裝滿了糧食。邊境地區有了余糧,各均輸官儲存的絹帛有五百萬匹。百姓賦稅沒有增加而天下物資豐饒。于是賜予了桑弘羊左庶長爵位,黃金二百斤。
是歲小旱,上令官求雨,卜式言曰:“縣官當食租衣稅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販物求利。亨弘羊①,天乃雨。”是時弘羊固未死也,借卜式惡詈之言作結,若弘羊業已烹殺者。然此太史公之褊衷耳。
【注釋】
①亨:同“烹”。古代一種酷刑,用鼎來煮殺人。
【譯文】
這一年天氣稍旱,皇上命令官員們求雨,卜式進言說:“官府費用只應靠正常租賦而已,現在桑弘羊卻命令所有官吏都坐到了店鋪之內,以販賣貨物獲得利潤。只有烹殺桑弘羊,老天才會下雨。”這時桑弘羊本來沒有死,借卜式的咒罵作結尾,仿佛桑弘羊已經被烹殺了。但這只是太史公司馬遷的偏心罷了。
太史公曰: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①。所從來久遠,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記云②。故《書》道唐、虞之際,《詩》述殷、周之世,安寧則長庠序③,先本絀末④,以禮義防于利;事變多故而亦反是。是以物盛則衰,時極而轉,一質一文⑤,終始之變也。以上言安寧則尚禮義,多故則尚財利,自古已然。
【注釋】
①龜貝:龜甲貝殼,用作貨幣。刀:似刀形的貨幣。布:布幣,又名鏟幣,因形似鏟,故名。
②靡:無,沒有,不。
③長(zhǎnɡ):崇尚。庠(xiánɡ)序:古代地方學校。《漢書·儒林傳》:“殷曰庠,周曰序。”《孟子·梁惠王上》有“謹庠序之教”句。
④先本絀末:優先發展農業,對工商業加以控制。絀,通“黜”。抑制,排斥。
⑤質:質樸。文:文采。二者均指一個時代的風尚。
【譯文】
太史公說:農工商交易的道路暢通,就產生了龜幣、貝幣、金幣、錢、刀幣、布幣等貨幣形式。這事由來已久,高辛氏以前的事過于遙遙往古,已經無法描述了。所以《尚書》說唐堯、虞舜的時代,《詩經》說殷、周時代,天下太平了就重視學校教育事業,重農抑商,用禮義教化人們防止專圖利益;世道動亂不安的時候則與此相反。這就是說,事物發展到鼎盛時就會轉而衰敗,時代發展到極限也將發生轉變,一度質樸,一度燦然,是事物周而復始的變化啊。以上說天下安寧就崇尚禮義,世道多變就崇尚財利,自古就是這樣。
《禹貢》九州①,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納職焉②。湯、武承弊易變,使民不倦,各兢兢所以為治,而稍陵遲衰微③。齊桓公用管仲之謀,通輕重之權④,徼山海之業⑤,以朝諸侯,用區區之齊顯成霸名。魏用李克⑥,盡地力⑦,為強君。自是之后,天下爭于戰國,貴詐力而賤仁義,先富有而后推讓⑧。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萬,而貧者或不厭糟糠;有國強者或并群小以臣諸侯,而弱國或絕祀而滅世⑨。以至于秦,卒并海內。以上言戰國及秦專尚富強。
【注釋】
①《禹貢》九州:《尚書》中有《禹貢》篇,篇中分全國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②納職:交納貢賦。
③稍陵夷衰微:意謂后來就漸漸地衰落了。稍,漸漸。陵遲,衰頹,衰微。
④通輕重之權:掌握住物價高低的變化法則,官辦平準、均輸之事,不讓商人操縱市場。輕重,指物價的低高?!豆茏印酚小遁p重篇》《國蓄篇》言及此類事。
⑤徼(yāo):求取。山海之業:指鹽鐵業。
⑥李克:戰國初年政治家,子夏弟子。魏文侯攻滅中山,封太子擊(魏武侯)為中山君,李克為中山相,建議魏文侯“食有勞,祿有功,使有能,賞必行,罰必當”,“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并提出選拔相國的標準。一說李克與李悝為一人。李悝,戰國初任魏文侯相。主張教民盡地力,創平糶法,視收成豐歉增減賦稅,不傷民害農。
⑦盡地力:大意為發展農業生產,國家平抑糧價,從而使民不困。
⑧先富有而后推讓:意即尊敬富人,瞧不起窮儒。
⑨絕祀:斷絕祭祀,指國家滅亡。
【譯文】
《禹貢》里記載天下九州,各按它們的土地適宜種植的作物、人民的多少而向國家交納貢物。商湯、周武王承接前世社會重重弊端而加以變革,百姓安居樂業而不覺疲倦,各自兢兢業業,但是他們即使如此治理國家,后來也還是漸漸走向了衰敗。齊桓公采用了管仲的方案,掌握著物價變化的法則,不讓商人操縱市場,國家經營鹽鐵之業,憑借這些做法使諸侯來朝,憑他小小的齊國卻成就了一時之霸業。魏文侯任用了李克,發揮了土地之力發展農業,成為強國之君。從此以后,天下爭斗交戰不止,把欺詐與武力看得很重卻輕視仁義,重視財產富有而輕視謙讓品德。所以平民百姓中富有者積累億萬資產,但貧困者連糟糠還吃不飽;有的國家強大了,就兼并小國并讓諸侯向自己稱臣,但弱小國家卻有的斷了祖廟香火而走向滅亡。一直發展到秦朝,終于以武力統一了天下。以上說戰國與秦專一崇尚國富兵強。
虞、夏之幣,金為三品①,或黃,或白,或赤②;或錢,或布,或刀,或龜貝。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③,黃金以溢名④,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⑤,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⑥。于是外攘夷狄,內興功業,海內之士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古者嘗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上,猶自以為不足也。無異故云,事勢之流⑦,相激使然⑧,曷足怪焉。以上借秦皇以刺漢武。
【注釋】
①品:等級。
②或黃,或白,或赤:即黃金、白銀、紅銅。
③中:均分。二等:底本作“三等”,據上下文及《史記·平準書》改。
④溢:通“鎰”。古代的重量單位,二十兩為一鎰,一說二十四兩為一鎰。名:計量單位之名。
⑤識(zhì):標志,指銅錢上的文字。
⑥輕重:賤貴。
⑦事勢:事物發展的趨勢。
⑧激:阻遏水勢。
【譯文】
虞夏時代貨幣,錢幣分為三個等級:即黃金、白銀、紅銅;還有圓錢、布幣、刀幣、龜、貝等形式。到秦朝時候,統一國家貨幣分成兩等:黃金用“溢”命名,是上幣;銅錢上的文字標志為“半兩”,重量和它上面文字所標相同,是下幣。珠玉、龜貝、銀錫之類,可以作為飾物和收藏品,不能作為貨幣流通。然而各種貨幣都隨時代不同而貴賤有別。當時外攘夷狄,內興功業,全國男人盡力從事農耕,但不能滿足朝廷需要的糧餉,女子都紡線織布,還不能滿足衣物所需。古代曾有竭盡全國資產財物都奉送給君主,但君主仍感覺不滿足的事情。這其實也沒有別的原因,事物發展的趨勢,就像水流受到阻礙必然會激蕩一樣,有什么奇怪的呢!以上借秦始皇諷刺漢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