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韓愈
【題解】
石處士名叫石洪,他曾做過黃州錄事參軍,后又隱居洛陽十年,不再出仕。公元801年,河陽節度使烏重胤為了平定成德節度使王承宗的叛亂,特意征召石洪入他的幕府出謀劃策,石洪欣然接受。此文就是韓愈為石處士此行寫的送別之文。本文開頭寫烏氏求賢若渴,石洪才學淵博、志節品高,這是為石洪入烏氏幕府做鋪墊;然后再寫石洪出仕的三大理由,以及自己對烏氏、石洪的一番忠告,即“惟義終歸”,也就是讓他們做忠義之士。
【原文】
河陽軍節度、御史大夫烏公為節度之三月[1],求士于從事之賢者。有薦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間[2],冬一裘[3],夏一葛;食,朝夕飯一盂,蔬一盤。人與之錢,則辭;請與出游,未嘗以事免;勸之仕,不應。坐一室,左右圖書。與之語道理,辨古今事當否,論人高下,事后當成敗,若河決下流而東注,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造父為之先后也[4],若燭照,數計而龜卜也[5]。”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無求于人,其肯為某來邪?”從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為國,不私于家。方今寇集于恒,師環其疆,農不耕收,財粟殫亡[6]。吾所處地,歸輸之涂[7],治法征謀,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義請而強委重焉,其何說之辭?”于是撰書詞,具馬幣,卜日以授使者,求先生之廬而請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謀于朋友,冠帶出見客,拜受書禮于門內。宵則沐浴,戒行李,載書冊,問道所由,告行于常所來往。晨則畢至張上東門外[8],酒三行,且起。有執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義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決去就。為先生別。”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處何常?惟義之歸。遂以為先生壽。”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無變其初,無務富其家而饑其師,無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無昧于諂言[9],惟先生是聽。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寵命。”又祝曰:“使先生無圖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圖。”先生起拜祝辭曰:“敢不敬早夜以求從祝規?”于是東都之人士,咸知大夫與先生果能相與以有成也。遂各為歌詩六韻,遣愈為之序云。
【注釋】
[1]河陽:地名,今河南孟縣南。烏公:即烏重胤,字保君。
[2]嵩:嵩山。邙(mánɡ):邙山。瀍(chán):中國河南省北部的一條河,向東流入洛河。谷:水名,洛河的支流。
[3]裘:皮衣服。
[4]王良、造父:相傳二人都是善于駕御車馬者。
[5]數計:用著草算卦決事。
[6]殫(dān):盡。
[7]涂:通“途”。
[8]張(zhànɡ):為宴會設置器具。
[9]昧:糊涂。
【翻譯】
河陽軍節度使、御史大夫烏公,擔任節度使的第三個月,就向幕僚中賢能的人訪求人才。有人推薦了石先生。烏公問道:“石先生是怎么樣的?”回答說:“石先生住在嵩、邙兩山與瀍、谷兩水之間,冬天披一件皮裘,夏天穿一身葛衫。每天吃早晚兩頓飯,都是粗飯一碗,蔬菜一盤。別人給他錢,他辭謝不收;邀請他一起出游,從沒有借故推辭;勸他出來做官,卻不肯答應。他常坐在一間房子里,左右都是圖書。與他談論道理,分析古今事情的是非得失,評論人物的高下短長,探討事情的成敗之由,他的言論就像河水決口而奔流向東;如同四匹馬拉著輕車,走在熟悉的道路上,而且有王良、造父這樣的駕車能手在前后駕馭;又像燭光照耀那樣明亮,像蓍草算卦、龜甲占卜那樣靈驗準確。”烏大夫說:“石先生有志隱居終老,無求于人,他肯來為我效力嗎?”幕僚說:“大夫文武雙全,忠正仁孝,訪求賢士是為了國家,不是為了自家的私利。當今叛匪聚集在恒州,軍隊環圍在恒州的疆界,他們使農民不能耕種收獲,錢財糧食都要消耗殆盡。我們所處的地方,是輸送糧食財物的要道,治理的方法,征討的謀略,應該有人來統籌。石先生仁義而有膽識,若以大義相請并且強委重任給他,他還有什么可說的呢?”于是撰寫好書信,準備了馬匹、財物,選擇吉日交付給使者,讓他們尋訪石先生的住處以請他出山。
石先生聞訊后,沒有告訴妻子,沒有同朋友商議,便穿戴整齊地出來見客,在屋里恭敬地接受了書信和禮物,當夜就沐浴、準備行李、裝載書籍,打聽好前往的道路,向常有往來的朋友告別。第二天清晨,朋友們都到了東門外為他餞行。酒斟了三次,石先生就要起身上路,有人端著酒杯致詞說:“烏大夫真能以道義取人,先生也真能以道義自任,決定進退。這杯酒為先生送別。”又斟了一杯酒,祝愿說:“大凡出仕或者隱退,有什么一成不變的標準呢?全由道義決定吧。這杯酒祝先生長壽。”又斟了一杯酒祝愿說:“但愿烏大夫永遠不改變他的初衷,不要只顧自家富足而讓士兵挨餓,不要內心喜歡聽阿諛逢迎之人的奉承而只在表面敬重正直的人,不要被讒言所蒙蔽,而要專一聽從先生的意見。這樣才能獲得成功,保住天子對自己的恩寵。”又祝愿說:“希望先生不要到大夫那里圖謀私利,利用便利來滿足私欲。”石先生起身拜謝這些祝辭,說:“我怎敢不從早到晚都恭敬地遵照諸位祝辭中的規勸去做?”于是東都的人士都知道烏大夫與石先生一定能相互協作而有所成就。于是每人都作了一首六個韻的詩,并叫我為它們作序。
【解讀】
本篇的文字簡約、傳神,如首段石處士的推薦者用了幾個動詞串聯起石處士的行為,將石處士高遠拔俗的形象勾勒得生動而鮮活。此外,本文通篇以對話的方式展開,而勉勵石處士的言語,是韓愈借助他人之口表達出來的,從中也體現了韓愈憂國忠君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