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欧美大码aⅴ在线播放-日本欧美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本女同在线观看-日本女同在线-国产日韩在线-国产日韩视频一区

《○山川》臨汀志胡太初作品集

汀界閩粵西南徼,崇崗復嶺,深溪窈谷。山聯脈于章貢,水趨赴于潮陽。千山騰陵余五百里,然后融結為臥龍山;四水淵匯幾數百折,然后環繞而流丁。于是山之斗絕者寬舒而端重,水之湍激者清泚而深沉。雋游名宦,例以山水郡稱賞,昔元豐郡守陳公軒詩云:“一川遠匯三溪水,千嶂深圍四面城。花繼臘梅長不歇,鳥啼春谷半無名。”又云:“山遭庾嶺為南徼,水與潮陽作上流。”郡倅郭公正祥詩云:“城池影浸水邊水,鼓角聲傳山外山。”誦者可以想見山川勝概云。

郡城內

臥龍山山脈分支于贛之寧都東北為虎頭山,歷石城界,走五百里為大琴坪,為茅坪,又為上、下三田,過瑞金界,委蛇至石含源過脈。白鶴仙云:“汀洲地脈艮來,常二龍過水,石含當是也。”由長龍、溫地、翠峰、獅巖直渡橫溪,屹然平田中一山盤踞,不與群阜屬,如龍臥狀,實州治主山也。登山椒洞見井邑,他山皆拱揖俯伏其下。舊經云:“亦名無境山。”《郡縣志》:“在州治之后,實為主山。州之四山環衛拱揖,皆朝此也。”

東山在城內正東,乃臥龍山之首。古松偃蹇,鶴鸛來巢。上有鄞江臺,旁有五顯廟,乃古跡。

橫岡嶺在汀州城內東北,乃臥龍山之左支,橫于中路,故名。

金乳泉在汀州宅堂東,臥龍書院之右,即三瑞堂舊基。大中祥符間,郡守趙公遂良就州后創庵,延定光佛往來憩息,趙指庵前枯池曰:“勞師出水。”師即以石書偈四句投池中。“山礦生金乳,地官辟開門,石礦水直出,供養天心尊。”未信宿間,清泉衍出,郡人采偈語中語,名曰“金乳”。池心甃為一井,紹興間,郡守張公憲武字演翁,創小亭覆之,仍為之銘,曰:“六祖卓錫,曹溪發源;定光說偈,臥龍涌泉。”見匾曰“演翁泉”。

魁星井在儀門外西南州院前。

巨星井在州廳西甲仗庫內。

祿星井在州后園西北東山堂前。

文曲井在州廳東南僉廳前。

廉星井在州東南判廳前左。

武曲井在州東南省倉后。

開星井在州東北塔院前。舊傳白鶴仙遷郡之初,謂形如斗,令于城內按斗象掘地為七井,以七星名之。

鄧長史井在福壽樓南街城下。郡人鄧正己開鑿。掘至丈余,遇盤石,聞其下有泉聲,鄧令匠者甃之,工畢,以鐵杵撞石,石穿泉迸,四時不竭。

長汀縣

南山在長汀縣南三里。山脈自石含分支,由湘洪峽過雞籠嶂,歷高坑,起鸚鵡石,又里許秀峙為南山,實州治朝山也。白鶴仙云一龍湘洪峽里過,卻在南山飲水漿”是也。文殊院、同慶寺,左翼軍駐扎寨在其下。元豐間,郡守陳公軒有詩云:“渡溪緣石磴,問寺轉松崗。”又有與郡倅郭公祥正游南山倡和長篇。見《鄞江集》。豫章洪芻有詩云:“煙花淡蕩連三里,云樹低迷過一州;岡獻臥龍春色老,氣橫野馬日光浮。”

拜相山在長汀縣東南二里。俯挹臥龍山如人拜狀,故名。白鶴仙云“譚子崗頭拜相山”是也。

圓珠山在長汀縣正南三里。白鶴仙云“二龍爭珠”是也。紹興間,郡守張公憲武有詩云:“萬疊崇崗揖臥龍,一峰圓頂翠連空。”今為六祖道場。紹定間,郡守李公華書匾“倚松”二字。

玉女山在長汀縣南十五里。四時花卉不絕,月明籟寂,隱有音樂聲,舊傳王氏女修真之所。下有通仙橋。《郡縣志》:“高插青云。”

靈蛇山在長汀縣南百八十里。山舊多蛇,下有佛廬及蛇山廟。《九域志》載為勝跡。《寰宇記》:“在州南三百八十里。”

馬鞍山在城之巽方五里。

展旗山在長汀縣西七里。

蓮花山在長汀縣東十里。

筆山在長汀縣東十五里。

雞籠山在長汀縣北五十里。舊經云:“高十五里。”《九域志》載為古跡,本郡富國先生王中正成道之所〔1〕。馬鞍而下,五山皆以形得名。《輿地紀勝》郡倅郭公祥正詩:“神仙之府名雞籠,千尋翠玉擎寒空;秀色凌風入城郭,半銜曉日金濛濛。”〔1〕

瀨溪障山在長汀縣西三十里。

赤坑障山在長汀縣南五十里。

翠峰山在長汀縣東北四十里。壁立千仞,紺碧可愛。

七寶山在長汀縣東南二百里。舊出七寶,故名。下有上寶場,今廢。

西峰在長汀縣西,乃臥龍山之右支。上有西峰、法林、羅漢三剎。

宣巖在長汀南五里。崇、觀間,宣明隱居之地。洪芻有詩云:“一綸涵碧磻溪釣,千穗垂黃谷口耕。”又云:“路側似逢君子屩,歲寒空老大夫松。”

石燕巖在長汀縣南。昔有遇驟雨于其下者,見飛燕數十集石上,雨止視之,皆化為石,故名。《輿地紀勝》:“石燕巖在城南七里。”

通濟巖在長汀縣東十里。大觀中,僧惟秀奉伏虎香火于其間,祈禱響應。

獅子巖在長汀縣東南九十里宣德南。雙石為門,定光佛常振錫于此。云:“后百年有天火發,非吾久居之地。”遂去之。自是僧徒不遑寧處。

霹靂巖在長汀縣拜相山限。舊傳迅雷一聲,巖洞遂辟,中有丹灶猶存。今為佑圣道院。

云谷巖在長汀縣駐扎寨中南山之趾。

朝斗巖在長汀縣南山崦。緣石捫蘿而上,俯視城市。有佑圣、廣祐、福善王祠,祈禱必應。長汀宰陳顯伯有詩云:“分明貯秋汀一角。”三山林喬有詩云:“醮壇夜朝斗在目,石室晝臥云生胸。”

佛嶺在長汀縣東南五里。乃鄧長史趺視之處。

東莊嶺在長汀縣東五里。下有民田千頃,故名。

白葉嶺在長汀縣南十五里。上有白鶴庵。

棗木嶺在長汀縣南二十里。

構木嶺在長汀縣東二十里。

大息嶺在長汀縣東五十里。

歸嶺在長汀縣東南五十里。往蓮城路。

分水嶺在長汀縣南五十里。

白頭嶺在長汀縣西二十里。舊經云:“常有白云籠其巔。”故名。

新路嶺在長汀縣西六十里,抵瑞金縣,乃汀贛分界之所。嘉定間,郡守鄒公非熊修隘以備贛寇,名羅坑隘。《郡縣志》:“新路嶺,在縣西六十里。峭險壁立,砂礫崎嶇,行者病焉。嶺背即隸江西,此乃天所以限閩中也。”

湘溪嶺在長汀縣東南三十五里。

流源大嶺在長汀縣東南四十里。

蘘荷嶺在長汀縣南百余里。地產蘘荷,故名。見《九域志》。

桑溪嶺在長汀縣南百五十里。

蒼玉洞在長汀縣東三里,東禪寺前道旁。兩石對峙如門,中間玲瓏岌嶪,奇怪萬狀,不減靈隱天竺。石有數名:曰石門、煙嶼、仙掌、鶴巢、抱云、二老峰、獅子、馬鞍之類。名勝篇章最多,姑舉其概:運使蔣公之奇絕句云:“蒼玉門徑闊,白云庭院深。鄞江一丈水,清可照人心。”郡倅郭公祥正云:“片片水崖裂,淙淙雪浪深。舉頭看白鷺,相伴洗塵心。”郡守謝公洞云:“溪瘦玉聲小,山橫翠色深。”郡守陳公軒云:“截斷蒼山百尺崖,崢嶸相倚洞門開。天生只隔紅塵路,不礙溪云自往來。”蔡雋云:“向來曾醉呼猿洞,亂石穿云擁坐隅。誰料七閩煙瘴底,半巖風物似西湖。”舊東莊潭沿其旁,后湮塞,今遠徙教場后矣。

仙隱洞在長汀縣云驤閣下。石徑沿溪,嶔崎深窈。外有兩石夾一小石,天然成門,內頗寬博。嘉定間,郡守趙公崇模開辟,以發天秘,創溪堂及數小亭其間。繼而郡守林公岊創洞天書院及白鷗亭。今并廢,惟有《白鷗亭記》膾炙人口。

烏石鼻在長汀縣惠民橋之上流。

石壁在長汀縣南二十里。下有庵。

白面石在長汀縣西五十里。

寅湖在長汀縣東二里。周回百步,以其居郡寅位,故名。中有小山,雖水溢不沒。湖光紺碧可鑒,春生冬涸。郡人鐘伯澹有詩云:“百丈平湖一點山,碧琉璃涌小蒲團。”長汀宰錢厚瀕湖創亭。寶祐間,郡守周公留重創。

辛湖在長汀縣西一里。周七十步,居郡辛位,故名。

子地湖在長汀縣東十五里。居郡子位,故名。乃東禪寺常住,今墾為田。

青草湖在長汀縣東五十里象牙林。深不盈尺,廣不盈丈,生草四時常青,故名。運使蔣公之奇有詩云:“地無一勺水,安得有湖名?世事果如此,風波平地生。”

正溪自寧化界李地發源,出石含,歷謝地、新橋、湘洪峽,迤邐至東莊潭分為二派。其一派流有年橋〔2〕,一派流濟川橋。至高灘角復合。陰陽家謂之隨龍水是也。

東溪自翠峰發源,會鄞坑水,流高洋橋,至張陂與正溪合。

北溪自橫坑發源,曰橫溪。過攀桂橋而下,與正溪合。

西溪自大原發源,過杉嶺至南拔橋東流。白鶴仙云“辛兌抱城歸巽辰”是也。尤一郡風水所關。治平五年,筑城塹濠,官砌石陂于南拔橋下,引一派東注迄崇善坊興云橋,與正溪合。一派又東至于西田,過富文坊洲湖廟前與正溪合。

小湘溪自長汀縣東南原發源,至湘洪廟前與正溪合。

梓步溪在長汀縣東五十里大息嶺左發源,至南田與正溪合。

南溪在長汀縣南二十五里。其流不一,至側橋合。溪歸西南,過普濟橋至南口與正溪合。《寰宇記》:“溪水在長汀,去州東四十里,地名石涵內流出,從城過,直至廣南潮州。通小船。”

龍潭在城東云驤閣下東岸。建龍王廟,遇旱則筑壇而雩。祥符間,數為民害,郡守趙公遂良請定光佛書偈正之。偈云:“天風毗地勢,地水轉勢頭;沙石立未堆,水心主巨州。”其患遂止。

東莊潭舊在東莊嶺下,今水徙流于都教場后。

百步潭在長汀縣東十里。

麻潭在長汀縣南十里,郡之眾流皆會于此。山勢蟠亙,過此折為九曲。

曲潭在長汀縣南三十五里。

大潭在長汀縣南六十五里。

魚梁灘在長汀縣東二十里。

法林袈裟泉在長汀院西法林院。舊傳有老僧講《法華經》。一夕,窗牖皆明,出見龍蟠石上,僧以袈裟覆之。蚤作,袈裟入石丈余,石裂為泓如袈裟狀,甘泉坌溢。自郡守陳公軒、郡倅郭公祥正烹茗泉上,倡和長篇凡八,郭命名“新泉”,泉價頓高。陳詩云:“逗石無聲下無冗,停之不盈酌不竭。銀瓶送響落清甃,鏡奩破碎冰壺冽。”又云:“奇哉江南郭夫子,一顧能令泉價美。”郭云:“惜哉無名人不聞,惟有寒泉弄清泚。”后守、倅多有題詠,不能盡紀。嘉泰間,郡守趙公彥橚游此,庖流觸以腥穢,泉流遂竭。后醮謝之,閱日乃復澈清,有碑記其異。

湯泉在長汀縣南四十五里,曰何田市。周數十丈,能熟生物。紹興間,縣丞江灝力請于郡,層石池之,鉤流渠之,又疏寒泉以破其烈,異向為兩浴室,使男女有別。旁結庵,名“無垢”,環繞皆湯,惟佛殿后正中有井泉清冽,后因作露臺于其上,泉遂堙塞,識者惜之。長汀尉李格為之記。一在長汀縣南百里安仁保,由石竇中涌溢如拖紳,溉田甚袤。

玉泉在長汀縣東南七十里。清泚而甘,流為瀑布。有僧卓庵其下,前后植茶,其品甚高,與建溪相伯仲,號玉泉茶。

鄞江井在長汀縣東金花坊。深僅三尺許,溉田甚袤。秤之,重于他水。春秋則外水入而不溢,夏冬則內水出而不竭,人甚異之。

南亭井在長汀縣南富文坊。甃為八角,闊丈許,引手可掬。

鄭家陂在長汀縣東二里。

西田陂在長汀縣西一里。

南拔橋陂在長汀縣西二里。以石障堤,引水入官濠東流。

官陂在長汀縣東二里。積水之所。

中陂在長汀縣東二十五里。橫截鄞坑水,下灌民田,廣袤數十里。

張家陂在長汀縣東十五里。

何田大陂障劉源溪水;又曰中陂,障黃坑澗水;抱山數曲。三水合流出何田市心,疏為數十圳,分溉民田,皆成膏沃,不減白渠之利。

放生池因長汀縣東云驤閣下龍潭為之,刻三大字于石。

磜角在長汀縣東五里。高巖怒湍,溉田甚廣。

磜頭在長汀縣南四十里。峭壁數十仞,瀑布之聲如雷。

上渡在長汀縣南三里。后創橋,名鎮南橋,俗號上渡橋。

游繩渡在長汀縣南五里。后創橋,名南安,俗號下渡橋。

寧化縣

南山在寧化縣南。《郡縣志》:“南山在寧化縣南,高百余仞。”

翠華山在寧化縣北。

寶山在寧化縣北四十里。

鳳凰山在寧化縣北三十里。

瑞花巖在寧化縣靈隱洞東北十里。旁有僧舍,謂之下巖。

龍池巖在寧化縣南四十里。舊經云:“昔有龍蟠于此。”運使蔣公之奇有詩云:“蒼龍蛻骨去已久,山根一穴如天開。寄言俗客不可入,往往白晝生風雷。”

西巖在寧化縣東北五十里。由林田寺而南行五里許,渡小澗,登石梯,循羊腸而上,一門呀豁,石龍當戶,旁有xiao穴,外險中廣若龍之勢。又有石筍屹立如晨門,石乳下垂,俯映筍末,有泉涓涓自乳而筍,無毫發差。由門而入,空洞如砥,可坐千人。中有數石室:其一若僧龕,置觀音像,謂之寶陁石;其一如方丈,初入黮暗,坐久忽明;又其一曰乳穴,非烈炬不可入,中橫石案,旁有泉一泓,其音琮凈,鄉人禱旱,取水于是,出巖即雨,謂之“圣水”;又其一,匍匐乃入一xiao穴,其間寬明,丹灶儼然,謂之“丹室”;其旁有龍井,嘗有人以繩墜石下闖,其深叵測;又其一如堂奧,冷氣逼人,不容久佇。

東巖在寧化縣西巖之側。其窈窱空闊、梯飚磴蘚之狀,不減西巖。中亦有數石室:始入隱隱有像,諦視無有,謂之“仙影洞”;旁有碧蓮數朵,大如車輪,垂于高蓋之上。左有石龕,置經其中,謂之經龕”;旁有石如玉壺,高可二丈,泉涌壺口,循壺而流,皆成鐘乳;下有芝田五六區;上有響石,撞之如鐘。西有石柱,高峙如青瑯玕。其南有水自石中出,潺湲迅急,復入于石,竟不知所之。又南最高處有石鶴,若奮翼而飛;旁亦有丹室二巖,前此固有新舊之名。自隆興改元,邑士伍倅始作是游,表而出之。

獅子嶺在寧化縣南三十里。有石類獅子狀。

金船嶺在寧化縣東三十里。長老相傳:嘗有金船夜光,鄉人求之弗得,故名。

羅漢嶺在寧化縣南五十里。

苦竹嶺在寧化縣北五十里。

神王嶺在寧化縣北七十里。

南橋嶺在寧化縣北九十里。

黃連洞在寧化縣東五里。地多黃連,故名。舊縣名取此。

靈隱洞在寧化縣北五十里,舊號洞源巖。長老相傳:治平間,夜率有異僧祖慶結庵其中,后芟辟其地。重崗疊巘,小澗橫絕,有煙云縹緲之狀。群石詭異,若窗若龕,若設筵席,若列鐘磐,若虎斗烏勵,且有野花殊草,香氣蓊葧。一石拔地而起,表有洼樽,若盆若盂,乳泉滴瀝,滿而不溢,鄉人禱旱輒應,病者飲之即瘥。

寶池石在寧化縣北七十里寶池寺之側。杰出群山之上。一名威膽山。

危石在寧化縣北六十里。突然一峰,四壁斗絕,人跡不能到。紹興間,僧祖月愛其孤高,結庵其上,名曰“翠峰”。

獅子石在寧化縣北登榮鄉田間。以象得名。

狂波石在寧化縣東七里赤崗潭中。長老相傳:舊有二龍蟠石上,水漲之時,洶然湍怒,故名。

石龍在寧化縣北五十里靈隱洞之中。以象得名。

蛟湖在寧化縣北六十里。深不可測。舊經云:“昔有僧結庵其上,一日晝晦,見白龍臥波。鄉里遇旱輒投敗鐵,則暴雨怒濤,涌出其鐵乃已。”嘉泰間亢旱,郡守陳公暎差官祈禱,應期而雨,歲乃大熟。令置龍王廟于旁。

柘湖去蛟湖不遠。未嘗損竭,溉田甚多,故名。

羊鴉湖亦在柘湖之側。舊傳鴉噪于木,羊跪于地,忽成此湖,故名。

縣之溪,在寧化縣。發源有六:其正西抵贛州石城界,自嶄嶺九十里至縣與大溪合;其西南抵長汀縣界,自狐棲嶺百二十里至小吳與大溪合,又四十里至縣;其西北亦抵石城界,自長放百里至李田與大溪合,又二十里至縣。此三水,縣之上流也。其東北抵邵武之建寧,南劍之將樂,遠者派入泰寧而東,近者入縣與上流合。且以近者言之:其一東北,自臺田嶺與建寧分水百四十里,至縣與大溪合;其一正北,自苦竹嶺六十里至馬家渡與大溪合,又三十里至縣;其一正東,自熱水窯頭百里至側潭與大溪合,又四十里至縣東溪渡上二里,與上流三溪合為一,然后東至清流縣,達于劍、福以入于海。《郡縣志》:“縣界水發源有六:東經清流,至南劍福州入海,漕運通焉。”

神頭潭在寧化縣南五里。

龍門潭在寧化縣南二里。

院子坑潭在寧化縣西二里。

龍潭在寧化縣東一里。舊有廟,今廢。

赤崗潭在寧化縣東北七里。

斑竹潭在寧化縣南七里。

萬斛泉在寧化縣北五十里。石洞中坌涌而出,流為小澗,下溉田數千畝頃。

甘泉在寧化縣鷲峰院佛殿前。

潔溪泉在寧化縣南四里。清泚甘冽。一名“滴龍泉”。

周家井在寧化縣東百步,雖旱不竭。

大陂在寧化縣東百二十里。先是,田畝燥瘠,旱即荒萊,居民協力障溪以成,至今為利。

吳陂在寧化縣西四十里。有居民吳氏出力為之,灌溉甚廣,人思其惠,故名。

放生池在寧化縣南。

藍布池在寧化縣北二十里。舊名“水豐池”,生藕最佳。

雷鳴磜在寧化縣南五里。其聲如雷。

龍潭磜在寧化縣西北四十里。舊傳有黿浮水面,溪即漲,鄉人異之。

東渡在寧化縣東五里。

馬家渡在寧化縣北二十里。

石馬渡在寧化縣北二十五里。溪有石,其狀如馬。

程步岡渡在寧化縣西北十五里。

留口渡在寧化縣西三十里。

禾口渡在寧化縣西三十五里。

《寰宇記》:“鐵石山,在寧化縣東一百五十里。”

上杭縣

橫琴山在上杭縣南。

金山〔3〕在上杭縣北。有石峰并立,號“雙髻山”。康定間,產黃金,故名。《郡縣志》:“金山下,水清泚可愛,暑月如冰霜。”《輿地紀勝》:“金山在縣之西一十里。”

南寶山在金山之陽。《郡縣志》:“南寶山下水凡合七水入本州大溪。”《輿地紀勝》:“南寶山在上杭縣北七里,據金山之陽,故號南寶。望之,如筆插空。”

袍山在上杭縣西南。未縣之前,山林之木茂盛,有陰陽家謂郭坊之民曰:“袍山蒼蒼,青紫盈坊。”未幾,遭遷于茲。

冷洋山在上杭縣東三十五里,高出眾山,俯見縣治,結庵其上。

高唐山在上杭縣南九十里。

羊廚山在上杭縣西南百里外。高可百丈,盤桓百余里,跨汀、潮、梅三州界,危峰怪石,千態萬狀。山巔常有群羊棲止亂石間,人跡不能到,故名。《郡縣志》:“羊廚山,在縣西南二百余里,高百余丈。”

銅鼓山在上杭縣東南百里外。拔地特起,高數十仞,廣周數里,民居其下。有巖竇井泉,石壁有倒書“千年”兩字,字徑尺。舊傳有銅鼓從空而墮至山腰擊石,石裂泉迸,溢為巨井,闊丈余,其深莫測。時有雙魚出游,或施網罟,竟不可得。銅鼓聲聞,歲則大稔。

黎公巖在上杭縣南二里。

黃楊巖在上杭縣東銅鼓之下。地產黃楊木,故名。

仙女巖在上杭縣東鱉沙團炭山間。負崗瞰溪,中廣三丈,天窗透日,松篁蓊翠。舊傳有仙女居,故名。

寶興巖在鐘寮場西北三里,近南寶山。

管公巖在上杭縣鐘寮場西數里,去金山半途間。深廣數丈,有石鼓,以石擊之則鳴。又有石觀音像,昔傳姓管人修行于此。

石鐘巖在上杭縣南太平鄉。中有石乳,旁一巨石,擊如鐘聲。

東安巖在上杭縣北五十里來蘇團深山中。舊有定光嘗棲息于此,后徙南安。今有不齋戒而往者,必遇虎狼。

青峰巖在上杭縣南一百五十里。

石冷洋嶺在上杭縣東十五里。

三層嶺在上杭縣南十五里。

大磜嶺在上杭縣西十五里。

羅括嶺在上杭縣東五十里。

雙溪嶺在上杭縣東五十里。

石排嶺〔4〕在上杭縣西七十里。

香嶺在上杭縣東百里鱉沙團。舊有檀香木數本,故名。

緣嶺在上杭縣南百八十里興化鄉,接漳州界。

蓮花石在上杭縣南興化鄉。屹起大溪中,高廣尋丈,波浪湍急,舟過其下,差之毫厘則有覆溺之患。狀如蓮花,故名。《輿地紀勝》:“蓮花石,狀如蓮花,屹然起大溪中。石壁間有山嶂隱然,如畫一鵝,婦人逐之。”

石龍在上杭縣北百二十里。橫亙大溪中。背有鱗文,遇旱,鄉人以沙石疊其背,必有大雨,水蕩去乃已。

香爐石在上杭縣之南,地名“九曲”。

獅子石在上杭縣東二十五里梅溪寨之西水口山巔。高數十丈,長亦稱是。形相具足,儼然而臥,數里皆見之。

馬跡石在上杭縣南八十里勝運鄉小澗中。廣二尺余,厚四之一。兩面皆有馬跡,居其陰者差小。每歲大水,巨石皆漂動,失其故址,惟此不移,人故異之。

銅鼓湖在上杭縣南太平鄉銅鼓山下。夾山左右有兩湖,皆廣袤數丈。其一或涸,其一雖亢旱不涸。

天井湖在上杭縣南勝運鄉。闊五十余丈,舊傳謂莫測深淺,漁者辟易。一日,水忽涸,于十五里外涌出。后春盈秋涸為常。

鬼湖在上杭縣北安豐上里。廣丈有奇,深不可測,旁無寸草,莫敢狎近。舊傳下通大溪,乃蛟龍窟穴。

大溪發源自長汀,眾泉匯合入縣界,又與舊州、語口水會,至縣治之南山下,西流五十步而南,經潭口至潮入海。

金山下溪其聲泠泠,清泚可愛。東流數里,滲入地中,惟有沙石,號“干坑”,數百步外,忽涌出長流。

南寶溪出南寶山下。行數里,微有礬水雜之,故絕無魚。與金山溪合,至鐘寮場與南橋小澗、竹林坊水合而東流。

礬溪赤水出鐘寮場之東,與南寶溪合。

新田溪出鐘寮場之西,與南寶溪合。四溪會流至通賢鋪,過龍蛇山,會語口溪,南流至舊州與大溪合。

佛嶺泉在上杭縣東十五里。自石眼中流出,其清如鏡,往來掬飲未嘗少減。

湯泉在上杭縣。興化、金豐、勝運三鄉皆有之,惟在勝運者最熱。沸如蟹眼,可熟生物,旁有冷泉以濟浣濯。

靈原井在上杭縣西一里。大旱不枯,淫雨不溢。

碧泉井在上杭縣南三十步。

普濟井在上杭縣西一百步。

吳公井在上杭縣東二百步。慶元間,有龍見于中。

甘泉井在上杭縣鐘寮場舊治之南故天王院后嶺下。闊三尺,深二尺。熙寧間,部使者經行,取諸水較之,惟此最重。

銅鼓井事見銅鼓山。

梁陂在上杭縣西二里。有田數百畝頃,荒旱相仍,鄉民梁姓者募眾為石陂,方廣數十丈,為經久利。陂成,歸功于梁,故名。

高陂在上杭縣南太平鄉。其長尋余,其高倍蓰,浸灌甚廣。

金船塘在勝運鄉。闊三丈余,長十倍有奇,形如巨艦,澄深四時不涸。

放生池在上杭縣西通駟橋下。

御天池在上杭縣南隔溪。蓄水備旱,澄深不竭。

百丈磜在上杭縣北金山之側。高可百丈,一線之溜發自石罅,其聲潀潀然。舊有黃金坑,崄不容足,樵者或往焉。

水西渡在上杭縣東五里〔5〕。

水南渡在上杭縣南一里。

語口渡在上杭縣東五十里。

丁口渡在上杭縣南三十里。

斑竹渡在上杭縣西二十五里。

苦竹渡在上杭縣東一十五里。

赤水渡在上杭縣南七十里。

石鐘渡在上杭縣東八十里。

黃坑渡在上杭縣南七十里。

三架渡在上杭縣南八十步。

《輿地紀勝》:“香嶺山,在上杭縣界。有木乳膏,居人采而焚之。”《九域志》有香山嶺〔6〕。

武平縣

梁野山在武平縣東三十五里。俗傳高五千余仞,分十二面,絕頂有白蓮池。昔鄉民采茗,誤至一巖,見垂龍須草幕其門。披蒙茸而入,中有佛像、經帙、鐘磬、幢蓋,儼然如新。欲再往,迷失故路。按《梁野山》記:“古跡,有素書三百卷。瀑布奔入千秋溪,旁垂石如覆釜。”〔7〕

蛟湖側又有石龕、鐵冢。唐開元中,福僧持鐵缽駐錫三峰側,毒蟒惡象為之擾伏。大歷中,泉州僧靈悟駐山間,演法導俗,自后龕巖遂蕪。〔8〕

靈洞山在武平縣西十里。上有仙洞,為洞天之一。山有仙人上馬石、蛟池、石龜之類,旁有靈洞院、洞元觀,皆因山得名。《郡縣志》:“靈洞山上有靈石湯泉,大洞三十六,小洞二十八。”《九域志》、《圖經》所載。《鄞江志》無之。〔9〕

雙薦山在武平縣西十里。

十二峰在武平縣南安巖前。定光偈云“一峰獅子吼,十二子相隨”是也。玉華孫璋有詩云:“蒼峰十二碧巖隈,豈是飛從海上來。靈境莫將巫峽比,但令云雨下陽臺。”

南安巖在武平縣八十里〔10〕。形如獅子,舊為龍黿窟宅,俗呼為“龍穿洞”。后定光佛卓錫于此。書偈云:“八龍歸順起峰堆,虎嘯巖前左右回,好與子孫興徒眾,他時須降御書來。”中有二洞:南巖為正,窈窕虛曠,石室天然,又有石門、石窗、石床、石鼓、石虎、龍、龜、貓之屬,即佛之正寢;東巖差隘,而石龕尤縝密,即佛宴坐之地。詳見《均慶院》。

當峰嶺在武平縣北三十里。鑿石為路,其長五里。

黃公嶺在武平縣北一百五十里。與長汀分境,修阻幾二十余里。

象洞在武平縣南一百里,接潮、梅州界。林木蓊翳,舊傳象出其間,故名。后漸刊木誅茅,遇縈紆懷抱之地,即為一聚落,如是者九十有九,故俗號“九十九洞”。其地膏沃,家善醞釀,邑人之象洞洞酒。洪芻有《老酒賦》,正謂此。但僻遠負固,多不樂輸,故置巡檢寨以鎮焉。

綠水湖在武平縣南安巖數十里間。水色深綠,可以彩畫。舊傳定光佛創院巖中,彩畫大綠,皆取諸此。

化龍溪在武平縣前百步。源出清平鄉,水南流合歸順鄉小溪入梅州,又名南安溪。

千秋溪在武平縣東。發源梁山,自東團經忠孝里入化龍溪。

禾豐溪在武平縣東北。出當峰嶺下,經漁溪、九潭,合徑口水入化龍溪。

露溪在武平縣東北一百里。一溪九灣,俗號“露溪七渡”。

壕坑溪源于贛州安遠縣界南北嶺,西南流入梅州界。

漁溪在當峰嶺下。

順明溪在大嶺下。小溪西流出會昌縣界人大溪。

大順嶺小溪流至露溪保,北流入長汀界七里河。

九潭在武平縣東北。眾水所聚。

龍溪潭在武平縣西六十里。怪石嵌巖,舊傳龍穴其間,禱旱輒應。

圣公泉在武平縣北一百二十里黃公嶺上。泉迸石中,舊傳定光佛過此偶渴,卓錫而出。視其所有,僅杯勺,一日,千兵過之,飲亦不竭。

雙井泉在武平縣北三十里當峰嶺上。泉兩泓自石眼出,故名。

熱水泉在武平縣南三十里。

龍泉井在武平縣禪果院佛殿后,乃定光佛所鑿。水色澄澈,重于他水。舊志云:“后因欲行經界,造薄院中,或有污濁觸之,一夕,龍斗于井,飛騰而去,自是色味俱變。慶元間,龍復見,水泉洶涌,少頃瑩徹。嘗之,果甘冽如故。”

靈洞山石井三。舊傳葛真人煉丹井。

黃田陂在武平縣西七里。

放生池在武平縣西門外。

云磜在武平縣東二十里,亦名“白水磜”。水色如練。

清流縣

屏山在清流縣北。隔溪之主山。

南極山在清流縣南四里。縣之朝山。

東華山在清流縣東三里。

方山在清流縣溪西四五里。

鐵石山在清流縣東百里。舊產鐵,故名。《郡縣志》:“在縣東七十里。舊來〔11〕產鐵,因以名之。”

夢溪山在清流縣東南百二十里夢溪團。

豐山在清流縣東南一百二十里羅村團。昔人以其豐大而頂如磨,故呼為豐山。磨上常有云霧蒙翳,秋霽全體方露,嶄巖峭絕,人跡不到,惟采石耳、龍須者間及阿麓。淳熙間,邑有道人劉姓者,一日,與其徒五人奮身欲登絕頂。于是嬴十日糧,腰斤秉燧,誅棘捫蘿以進。可半日,見美棕數千章,已而漸有迂徑,若人所經行之地。凡六日乃至。其巔坦平如砥,可坐數十人。上有田池、棋局、丹灶,池有珍禽異藻,平地有礎石散亂如故居廢址。縱目遐眺,仿佛見寧化、將樂、沙縣之遠,真神仙宅。劉嘗挾毫楮而往,每遇佳處,輒賦一詩,惜其不傳耳。

灞涌巖在清流縣東北七里。有深泉怪石,茂林修竹,為一方勝概。舊有精舍,創于未縣之前。巖乃定光古佛命名。鄧遠舉有詩云:“翠云臥石千巖冷,黃葉呼風萬里秋。”

蔣公巖在清流縣北五里。叢石嵯峨,外險中寬。紹興初,有蔣道人居其所,能辟谷,后不知所往。

獅子巖在清流縣北歸仁里。

七峰巖在清流縣東六十里。環列七峰,故名。

黃楊巖在清流縣南三百三十里,與沙縣接境。巖有三:其一在淳化寺中,有石龍,鱗爪具備;其二在半山,有虛白洞,上通天日,中架鐘樓,最上為第三巖,有龍井,下透兩巖,深不可測。左右前后多產黃楊木,故名。

侍郎巖在清流縣,去黃楊巖僅二三里。〔12〕

滴水巖在清流縣明溪之側。有石大如牛心,中有滴水,雖亢旱不竭,故名。

艱隔嶺在清流縣東一百十里。下有九龍灘,鹺運往來,陸逾是嶺二十五里,乃復登舟。

玉華西洞在清流縣東北六十里曰嵩溪,介石燕、靈龜二洞間。巑岏聱岈,騰突撐拒,如猛獸蹲伏。中有石窗、石龕、石蓮,又有觀音、獅子、象。乾道間,道人晏榮圣始開辟,創為佛廬。紹興間,提刑劉公嶠按行,有詩云:“洞南石燕接靈龜,獅子崢嶸氣與齊。碧眼方瞳人不識,三山正在玉華西。”紹定間,招捕使陳公鞾平寇經過,名刻于石。郡守林公岊、長汀宰陳顯伯、天臺戴復古皆有題詠。《汀州志》:“石燕洞在其西,靈龜洞在其東。”《輿地紀勝》:“玉華洞在清流縣東北六十里,曰玉華西洞。”

石燕洞在清流縣玉華洞之西。

靈龜洞在清流縣玉華洞之東。

獅子洞在清流縣東北一百里小安鋪之側。怪石蹲踞,宛如怒猊。中有數石室,一柱屹立,文如雕鏤。洞外草木蔥籠,真有塵外景象。

正溪源于寧化縣。過縣下夢溪,經九龍灘,趨沙縣而東。

夢溪在清流縣南一百二十里。

沙溪在清流縣歸仁里。通沙縣。

六龍灘在清流縣東一百一十里。亂石聱牙,橫亙盤互,舟楫不能通。清流縣溪,灘瀨櫛比。環縣數里有十二灘。倉盈團有九灘,夢溪團除六龍灘外,猶有五灘。

湯泉在清流縣東南者三:曰“池溪”,曰“丘源”,曰“嵩口”。

東庵泉在清流縣庵山之麓。清冽勝于他泉,最宜烹茗。

放生池在登真觀前。

《輿地紀勝》:“佛日洞,與石燕洞相望。中有石觀音圣像。九龍灘,在清流縣,乃溪水最險處。綱船過者必遵陸空舟而行。”

蓮城縣

白云山在蓮城縣南一百二十里。《輿地紀勝》:“白云山,在蓮城縣西一百里”。

金雞山在蓮城縣南一十五里。

龍子崗在蓮城縣西十里。

天馬山

三仙山

獅子山

金柜山

已上四山,皆在蓮城縣東七里。

筆架山在蓮城縣南五十里。

石門巖在蓮城縣東五里。兩石對峙成門。紹興間,雪峰僧倚巖結庵,名曰“宿云”。紹熙間,令黃犖創總宜亭,令趙汝樵創悠然閣。邑士李仲虺題《如夢令》小詞云:“門外數峰圍繞,帖石路兒彎小。花老不禁風,委地亂紅多少?人悄,人悄,隔葉數聲啼鳥。”多為識者稱賞。《輿地紀勝》:“石門巖,在蓮城縣東七里。雙石對峙,壁立萬仞。”

鷲峰巖在蓮城東南七里。勢如騰云,旁有瀑布泉,又有石倉。

靈峰巖在蓮城縣南二十五里。巨石巍峨,清溪環繞,中有洞穴,成于天然。

西寶巖在蓮城縣西十五里。淳熙間,始創佛廬其中。

滴水巖在蓮城縣東北七里。石竇有線溜,直透瀉巖下。又有石井,深不盈尺,儲不溢,汲不竭。舊傳定光古佛嘗駐錫于此。

南峰巖在蓮城縣南百里。淳熙間,結庵其中。

虎忙嶺在蓮城縣西南六十里。半山有庵為行人茇憩之所。山峻且長,謂虎過之亦倉皇也,故名。

東田石在蓮城縣東五里。峭壁巉巖,高插霄漢,盤礴數十里,溪流環繞其下。絕頂坦夷,石泉流溢,宋朝開國侯彭孫居焉。外有石梯、石蒼,僅容一人。官置三寨其上,每遇寇警,必移民于此,真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有定光道場,名曰“白云洞天”,及彭侯廟、及三君子堂。堂奉招捕使陳公鞾、郡守李公華、郡倅王公桿。〔13〕

迎春石窠在蓮城縣東田石上。

清溪在蓮城縣南。發源長汀磜,由新林院前過北團入清流界。

瑞泉在蓮城縣前東畔。

湯泉在蓮城縣南九十里。

三龍井在蓮城縣南二十里。有云霧騰起,雨即至。舊傳有三龍居其間,故名。

南團陂三。

北團陂六。

席湖圍陂三。

姑田團陂五。

河源下里陂七。

放生池在蓮城縣西一里。

校注:

〔1〕查《輿地紀勝》最后一句作“半街曉日金濛濛”。

〔2〕“有年橋”系“惠民橋”之誤。

〔3〕乾隆《汀州府志》作“紫金山”。

〔4〕乾隆《汀州府志》作“石牌嶺”。

〔5〕乾隆《汀州府志》作“在縣東北在城里”。

〔6〕《九域志》作“香嶺”。

〔7〕《輿地紀勝》載:“梁山,在武平縣東三十里。嵯峨險峻,其形疊出聳云霄間。山上有仙巖,有天蓮池,有覆釜石。”

〔8〕《輿地紀勝》載:“蛟塘,在武平縣。其水無源,其深無際。昔常有蛟為民患,洎南安師建院于巖下,其毒遂弭。”

〔9〕《輿地紀勝》載:“靈洞山,在武平縣。下有靈石、湯泉,大洞三十六,小洞二十八。見《九域志》,而《鄞江志》無之。”

〔10〕《輿地紀勝》載:“去武平縣八十里。”《鄞江志》云:“定光佛所開。”

〔11〕《九域志》載:“寧化有鐵石山。”清流縣置于紹圣、元符間,故《臨汀志》中,寧化無鐵石山,清流縣則記有鐵石山。因清流縣乃分長汀、寧化地所置。

〔12〕《輿地紀勝》載:“侍郎巖,在清流縣。舊傳熙、豐間侍郎張公駕、楊公時、諫議陳公雍讀書,故名。”按“讀書”后應增一“處”字。

〔13〕乾隆《汀州府志》載:“蓮峰山,在縣東北。高峻險絕,石壁巑岏,盤亙數十里。其上平曠,可容萬人,宋彭孫常居之。有石梯、石巷,僅容一人。官置三寨于此,遇寇警,則移民以避之。又有定光道場,號曰‘白云洞天’。元馬周卿標為十三景,隸書巖壁間:曰蒼玉峽’,曰‘豸冠’,曰‘云棧’,曰‘天梯’,曰‘桃源’,曰‘清如許’,曰‘芙蓉波’,曰‘金字泉’,曰‘白云深處’,曰‘天光咫尺’,曰‘蒼谷’,曰‘凌虛’,曰‘小崆峒’。又有香爐石、九老亭、迎春石。立春日,人皆詣石禱祝。劉玉成詩序云:‘汀郡諸勝,紫金弘而敞,朝斗窈而清,滴水奇而秀,語大觀則不若蓮峰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裸体大屁股撅起来表演|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AAA片seba| 亚洲午夜精品A片?9?1一|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电影|波多久久亚 | 西西人体444高清美女图片| 中文字幕乱码第一页制服诱惑 | 成人3D动漫同人H|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下载| 美女在线视频黄色A片| 美女在线视频黄色抹胸直播| 日本中文字幕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喷奶| 亚洲精品天堂AV一番道| 窝窝人体色WWW聚色窝| 松下纱荣子一区二区三区蜜乳中文字幕 |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不卡| 中文字幕视频不卡一区在线| 一本岛国产免费播放|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影院崔|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第一集|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www可以播放的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玖玖99热国产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两个奶头高潮 | 国产91嫩草精品|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99在| 亚洲伊人久久成综合人影院AV| 婷婷综合狠狠|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艳妇短篇 | 久久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精品中文av翘臀av| 中文字幕无码少妇不a| 图片区 视频区 小说区 SM专区 | 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mba下载蜜臀| 含羞草www网页版进入软件特点| 91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五月天小说|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性一交一乱一性一精一品|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男人 | 无遮无挡又黄的视频网站| 久久久久久久精品成人热色戒第一次 |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精品插她的嘴 | 国产caowo13在线观看一女4男在线手机观看 | 中日韩美中文字幕一卡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