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茂才,字壽卿,蘄州人。他精通經書史籍,孝順母親。元朝末年,寇賊亂黨攻陷蘄州,康茂才召集義兵保衛家鄉。因此而立功,由長官晉升為淮西宣慰司、都元帥。
太祖渡江以后,將士的家屬留在和州。當時,康茂才戍守采石,扼守長江渡口。太祖幾次派兵攻打采石,康茂才頑強抵抗。常遇春設下埋伏殲滅了康茂才的精銳部隊。康茂才又把軍寨移至天寧洲,又被攻破,康茂才只好逃奔到集慶。不久太祖又攻克了集慶,于是康茂才率領他的軍隊向太祖投降。太祖釋免了康茂才,并命令他仍統率舊部和自己一起出征。第二年,康茂才被任命為秦淮翼水軍元帥,駐守龍灣。康茂才攻取了江陰馬馱沙,打敗了張士誠的部隊,繳獲了一批船只。康茂才跟隨廖永安攻打池州,攻取了樅陽。由于戰亂紛起,老百姓不能正常地從事農業生產,軍隊缺乏糧食。為此,太祖任命康茂才為都水營田使,仍兼任帳前總制親兵左副指揮使職務。
陳友諒攻陷太平之后,與張士誠協商聯合攻打應天。太祖希望盡快將陳友諒引誘過來,一舉破敵。太祖了解到康茂才和陳友諒有故交,于是命令康茂才派老仆人持書信,欺哄陳友諒,表示愿做內應。陳友諒十分高興,并問康公在哪里,回答說:“在守衛江東的木橋。”使者回來后,太祖把木橋改成石橋。當友諒來到橋邊,看到石橋后十分驚訝,連聲大叫“老康”,沒有響應,急忙退回到龍灣。這時,埋伏的部隊四面出擊,康茂才和其他將領奮力沖殺,打敗了陳友諒。太祖嘉獎康茂才的功績,賞賜頗為豐厚。第二年,太祖親自討伐陳友諒,康茂才帶領水兵跟隨太祖,攻克安慶、江州,陳友諒向西奔逃。于是,康茂才奮起直追,連下蘄州、興國、漢陽等地,沿長江攻克黃梅寨,奪取瑞昌,打敗了陳友諒的八指揮,迫使他的二萬士兵向太祖投降。康茂才晉升為帳前親兵副都指揮使。隨即,攻打廬州左君弼,但未攻克。于是帶兵增援南昌。彭蠡一戰,陳友諒大敗而死。康茂才隨太祖征伐武昌,屢立戰功,晉升為金吾侍衛親軍都護。康茂才和大將軍徐達一起再次攻打廬州,攻下廬州后,又乘勝奪取了江陵和湖南等地。康茂才改任神武衛指揮使,并晉升為大都督府副使。
張士誠進攻江陰,太祖帶兵反擊。到了鎮江,張士誠卻已焚燒瓜洲逃跑了。康茂才從北面追到浮子門。吳軍攔住海口,乘海潮進犯。康茂才奮力進擊,大敗張士誠。搗毀了淮安馬騾港,攻克了張士誠的水寨,平定了淮安,攻取湖州,進逼平江。張士誠派精銳部隊迎戰,雙方軍隊在尹山橋展開了激戰。康茂才手持大戟督戰,結果張士誠的軍隊全軍覆沒。康茂才和其他大將一起合圍平江,在齊門駐軍。攻克平江后又奪取了無錫。康茂才晉升為同知大都督府事,兼任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1368),康茂才和大將軍徐達征伐中原,奪取汴州、洛陽,留守陜州。籌劃運輸糧餉,營造浮橋渡運兵卒,并招降絳、解等州,扼守潼關,陜西境內的元軍不敢向東進犯。康茂才善于安撫,百姓立碑歌頌他的功德。三年,康茂才再次和大將軍一起出征定西,攻取了興元。凱旋途中,康茂才病死。追謚為蘄國公,封號“武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