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四教儀注匯補輔宏記卷二之下
高麗沙門諦觀錄
南天竺沙門蒙潤集注
清比丘性權匯補輔宏記
清三寶弟子錢[、/(、*、)]庵較訂
天臺嫡裔比丘諦閑編科參梓
△二明涅盤泯會非四教攝四。初示意二。初雙標。
次說大涅盤者。有二義。
【□注】佛出凈土。不說涅盤。即以法華為后教后味。如燈明迦葉等。
【■記】此明凈土。謂燈明佛不說涅盤者。如法華經云。佛說是法華。令眾歡喜已。尋即於是日。告於天人眾。諸法實相義。已為汝等說。我今於中夜。當入於涅盤。迦葉佛不說涅盤者。如大經云。迦葉佛時。一切眾生。悉知如來。終不畢竟入於涅盤。常住不變。雖有是典。不須演說。是也。故玄文明本壽命涅盤妙中云。久遠諸佛。如迦葉燈明等。皆於法華即入涅盤。義推本佛。必是凈土凈機故也。
【■補】諸佛道同。為緣事異。如多寶佛。但施權教。不須顯實。故不說法華。而即涅盤。當來彌勒。只有龍華三會。尚不說小。大論明須扇多佛。弟子未熟。便入涅盤。更留化佛。住世半劫。說法度生。古然燈佛。放光十二劫。竟無識者??偛徽f法。是知諸佛出世。不定五時。今言佛出凈土。不說涅盤。從多分說。又涅盤玄記云。若約扶律為涅盤者。則唯穢土。若約圓常。為涅盤者。則凈穢皆說。乃約事理。而分說不說也。
【□注】今佛熟前番人。以法華為醍醐。更熟后番人。重將般若淘汰。方入涅盤。復以涅盤。為后教后味。
【■記】此明今佛須說涅盤也。前番人。指大通佛世曾熏大種者。后番人。指方等時新熏大種者。是故為熟前番人。則以法華開會之。熟后番人。重將空慧而淘汰之。后說涅盤而捃拾之。即如大經云。今世眾生。無有智慧。多諸疑網。信根不立。世界不凈。一切眾生。恒謂如來。無常遷變。畢竟入滅。是故如來演說此經。以為后教后味是也。
【■補】前番人者。妙玄曰。法華八千聲聞。無量損生菩薩。即是前熟果實。於法華中收。后番人者。妙玄云。若五千退席。人天被移。皆是后熟涅盤中收也。說法華后重將般若淘汰者。妙玄曰。為此義故。經云從摩訶般若。出大涅盤。即后番次第義也。
【■備】后番人宜依補中解。節義云。智論空生問。法華一稱佛名。皆成佛道。般若不退品中。又有退不退之說。故問菩薩。於法華得授記莂。為復畢定不畢定。以此證法華后。更說般若淘汰。結集家。結歸前分般若部內。在第四時耳。
△二雙釋二。初捃拾殘機。
一為未熟者。更說四教。具談佛性。令具真常。入大涅盤。故名捃拾教。
【□注】一為未熟者即五千起去。人天被移者。
【■記】此釋二義科也。即法華方便品五千增上慢者。從座而去。寶塔品如來三變凈土。容受分身諸佛。與欲同開寶塔。人天等眾。悉皆被移。置於他土。是皆圓機未熟者也。
【□注】更說四教。法華廢竟。今經復用。故云更說。而具追說追泯兩種四教。妙玄二(二十一)云涅盤圣行品。追分別眾經。故具說四種四諦施權。德王品。追泯眾經。俱寂四種四諦。(文)開權。即四不可說也。釋簽三(十三)云。追者。退也。卻更分別前諸味也。泯者。會也。自法華已前諸經皆泯。此意則順法華部也。至大經中更分別者。為被末代故。大經中。具斯二說(文)。
【■記】此釋更說四教。圣行品追說者。疏略記曰。若言若是逼迫相去。即有作圣諦。若曰解苦無苦而有真諦去。即無生圣諦。若從苦有無量相去。則是無量圣諦。此三種四諦。悉是菩薩觀境。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盤者即無作諦慧。能所合論。備有四種。是知圣行品具說四種四諦。乃施權也。德王品。佛言。生生亦不可說。不生生不可說。生不生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今但指此四不可說。以明俱寂四種四諦也。謂生生不可說。寂生滅四諦。生不生不可說。寂無生四諦。不生生不可說。寂無量四諦。不生不生不可說。寂無作四諦。此開權也。釋簽下。引大經具二說意。謂涅盤經一為未熟人。更說四教等。如本節。二被末代。解見儀文下節。
【■備】退者。復退舉前四。時分別四教。
【□注】具談佛性。令具真常。涅盤經首。廣開常宗。令一切眾生。皆知常住佛性。入秘密藏。止觀云。涅盤寄滅談常。輔行云。寄應跡滅度。談法身圓常。
【■記】此指釋也。初二句。釋具談佛性。長壽品云。如來長壽。於諸常中。最上最勝。所得常法。於諸常中。最為第一。如諸常中。虛空第一。如來亦爾。於諸常中。最為第一。諸藥中。醍醐第一。如來亦爾。於眾生中。壽命第一。是為廣開常宗也。令一切下三句。釋令具真常。謂一切眾生。迷昧佛性真常理。皆住秘密藏外。是故如來演說真常。令其皆知佛性。入秘密藏中。秘密藏者。疏云。正法微妙。不可思議。絕名絕相。眾生不解。名秘密。法界包含。攝一切法。用不可盡。名藏。故經云不縱不橫。不并不別。是秘密義。三法具足無缺。是藏義。止觀下。證釋。如經云。如來兩足自知常無常。涅盤時。一足黑黮。一足光凈。凈表法身常住。黑表應跡無常。故云寄應跡滅。談法身常也。黮。音斷。黑也。應跡。在世八十年。老比丘身也。
【□注】捃拾。釋簽一(十九)云。法華開權。如已破大陣。余機至彼如殘黨不難。故法華為大收。涅盤為捃拾(文)。
【■記】此釋教名捃拾也。觀音玄記云。漸化已來。法華入者。望前已鈍。復有未入。待至涅盤。法華猶利。然法華破大陣。涅盤收殘黨。法華為刈獲。涅盤是捃拾。大化之功在靈鷲。余機未盡故至雙林也。捃君上聲。
△二逗留末代。
二為末代鈍根。於佛法中。起斷滅見。夭傷慧命。亡失法身。設三種權。扶一圓實。故名扶律談常教。
【□注】二為末代鈍根。妙玄十(二十一)云。涅盤臨滅。更扶三藏誡約將來。使末代鈍根。不於佛法中。起斷滅見。廣開常宗。破此顛倒。令佛法久住(文)。
【■記】此釋為末代鈍根也。謂如來於涅盤會上。臨滅度時。垂無緣慈。起同體悲。更扶三藏。誡約將來。其意為何。蓋使末代鈍根眾生。於佛法中不起斷見。云云。能使之不起。謂廣開圓常之宗。破此斷滅之倒。無常倒惑若破。真常佛法得住也。
【□注】起斷滅見。一者破戒。撥無因果。斷見。二者說於無常。滅見。
【■記】此釋起斷滅見也。謂一切性遮禁戒。乃趨極果之正因。結道場之妙業。三世諸佛咸說。十方菩薩皆學。二乘圣人兢兢約束。末代凡夫。心心放逸。不唯破諸禁戒。而且撥無因果。此起斷見也。一切諸佛法身常住。亙古亙今。不遷不變。妄謂生滅無常此起滅見也。
【□注】夭傷慧命。無戒門也。亡失法身。無乘門也。若常途論。自報慧命。理體法身。在眾生不減。諸佛不增。以迷背故。夭傷亡失。今此為無乘戒兩門。以致慧命法身。夭傷亡失。意與常途。自不侔矣。
【■記】此釋夭傷亡失也。謂常說。自受用報身。以慧為命。如曰一切種智為首。乃至定慧為足。又說清凈法身。以理為體。如曰佛真法身。猶若虛空。彌綸萬有。囊括十虛。三世悉在。十方普周。非色非心。離性離相。無生滅。絕去來。以真如妙理為體。然此法身慧命。圣凡平等無有增減。諸佛悟之向之。所以早登彼岸。眾生迷之背之。所以沉淪生死。所謂迷之之故。夭傷慧命。背之之故。亡失法身。常途如此論也。今謂以無戒門故傷慧命。以無乘門。故失法身。則非常途意矣。
【□注】設三種權。扶一圓實。輔行三下(二十一)云。彼經四教。皆知常住。本意在圓。權用三教。以為蘇息。實不保權。以為究竟(文)。
【■記】大經追談四教之機。雖未行即。而能解即。故皆知常住。
【□注】扶律談常教。釋簽云。以彼經部。前后諸文。扶事說常。若末代中。諸惡比丘破戒。(戒門)說於如來無常。(乘門)及誦讀外典。則并無乘戒。失常住命。賴由此經扶律說常。則乘戒具足。故號此經為贖常住命之重寶也。
【■記】此釋教名扶律談常也。彼經然后扶事說常者。謂扶戒律事。說法性常也。如經中佛為迦葉菩薩明金剛密跡。以金剛杵。擬盜聽說戒之沙彌。謂是化人。為欲驅遣破戒毀法者。令出眾故。又如來於毀法者。作驅遣羯磨。訶責羯磨。置羯磨。舉罪羯磨。不可見羯磨。滅羯磨。未舍惡見羯磨等。如是降伏。為示諸行惡之人有果報故。又云。我滅度后。有持戒比丘。見壞法者。即能驅遣。懲治訶責。得福無量。若善比丘。見壞法者。置不訶責。當知是人。佛法中怨。而能驅遣者。是我弟子真聲聞也。又云。懈怠破戒。毀正法者。國王大臣。四部之眾。應當苦治。能有如是修習此業者。得壽命長。乃至常住於世。無有變易。是等諸文。皆明扶律而兼說常也。又經云。善男子。應當修習佛法及僧。而作常想。若於三法。修異想者。當知是輩。清凈三歸則無依處。所有禁戒皆不具足。終不能證聲聞緣覺菩提之果。若能於是不可思議修常想者。則有歸處。此等經文。皆說常而兼扶律也。若未代下。明無乘戒。謂惡比丘破戒。無戒門也。說如來無常。及讀誦外典。無乘門也無乘門故。亡凈法身。無戒門故。失常住命也。賴由下明經功能。謂由此經扶律。故得戒具。由此經談常。故得乘足。由乘足。則法身不失。由戒具。則慧命不殤也。故號下。贊經功力可知。羯磨翻作法。
【□注】如釋簽三。引經應有單復二義。所言復者。謂乘及戒。若言不許畜八不凈。此是戒門事門。若說如來而不畢竟入於涅盤。及遮外典。此是乘門理門。(此扶律談常意也)所言單者。唯約戒門。彼經扶律。律是贖常住命之重寶。(以律助常意也)四念處三(二)云。若別圓有法身慧命。何須贖命。贖命。意在藏通灰斷之命。令得法身常住也(文)。
【■記】此明簽文引經用義。復者下。總指乘戒釋復義。若言不許等者。指經燡戒。經云。若有比丘。唱如是言。涅樂經中。制諸比丘。不應畜奴婢牛羊非法之物。如來先於異部經中。說有比丘。畜如是等不凈之物。某甲國王。如法治之。驅令還俗。即不許畜之文。八不凈者。經邪正品廣列。而不分數。按善生優婆塞經云。一畜田宅。二種植根栽。三貯積谷粟。居店求利。四畜奴婢人民。五畜眷屬群畜。六畜金銀財寶。七畜象牙金銀刻鏤諸寶大床。錦被氍氀。八畜銅鐵釜鑊等也。若說如來而不畢竟涅盤等者。指經釋乘。如梵行品云。為未來世。諸惡比丘。畜不凈物。為四眾說。如來畢竟入於涅盤。讀誦世典。不敬佛經。如是等惡?,F於世時。如來為欲滅是諸惡。令得遠離邪命利養。如來則為演說是經。是扶律談常意也。言外典者。即外道毗陀論。毗伽羅論。衛師論。迦毗羅論等諸書。一切咒術。醫方技藝。日月薄蝕。星宿運變。圖書讖記等經。是也。已上釋復義。所言單者下。唯約戒門釋單義。如釋簽問云。法華既已顯實。涅盤何復施權。答。涅盤重復施權者。正顯是贖命之重寶也。四念處下。引證贖命。然此文先有問云。藏通云何得入涅盤中修學耶。答。涅盤扶律而說。故名贖命。若別圓有法身慧命。何須贖命。贖命。意在藏通灰斷之命。令得法身常住也。問。三藏生滅慧。云何贖成常住慧。答。今涅盤引藏通中昔日灰斷。不明佛性。今俱引見佛性。不同先日等文。是知涅盤已見佛性。今但扶律而說。不破於戒。正是今贖常住慧命也。
【■備】節義云。原注以律助常意句。應移令得法身常住也下。文義俱足。又如來畢竟入於涅盤句。據四相品曰。我之閻浮提示涅盤。亦不畢竟入於涅盤。梵行品曰。定不畢竟入於涅盤。應添一不字即足。如義例云。乃是雙證。以涅盤為壽。是證談常。非助不前。是證助常。文極清楚。又辨訛曰。以律助常。應在重寶句下。示師則移戒門事門句下。依辨訛為順。再俟后定。氍氀。音巨呂。
【■補】據上文為末代義。此四念處引證似拘。以贖藏通斷命。與末代起見等不同。想玉師因贖命義。便引耳。
【■備】想即下節重扶三藏。結歸為末代意。故引之。
【□注】既扶律說常。則以律助常也。如義例云佛化。尚以涅盤為壽。況末代根鈍。非助不前。
【■記】此明扶律談常意??种^教名扶律談常。為當以律助常。以常助律耶。故示云以律助常也。如義例下。證助常意。文曰。次用涅盤者。雖依法華咸歸一實。末代根鈍。若無扶助。則正行傾覆正助相添。方能遠運。佛化尚以涅盤為壽。況末代根鈍非助不前。故扶律談常以顯實相也。
【■補】謂如來在世教化。尚以涅盤扶律談常。為常住壽命。亦律不可少。況末代根鈍。非戒律助行。不能前進。而律豈可少耶故須以律助常也。
【□注】然上云設三種權。扶一圓實。何故結云扶律談常。且三權俱律耶。須知上明經中具用四教則以偏助圓。后以乘戒兩門重扶三藏之意。結歸為末代鈍根。故云扶律談常也。
【■記】此料簡結歸之辭。謂前以三教。助后圓教。故曰設三種權。扶一圓實。后恐末代鈍根。并無戒乘。故以乘戒兩門。重推三藏。故結曰扶律談常。是則上下文各有意也。
△二同異三。初時味論同。
然若論時味。與法華同。
【□注】妙玄十(二十一)云。然二經教意。起盡是同。如法華三周說法。斷奠聲聞咸歸一實。后開近顯遠明菩薩事。涅盤亦爾。先勝三修(常樂我)斥劣三修。(苦無常無我)斷奠聲聞入秘密藏。后三十六問。明菩薩事(文)。
【■記】此三將時味教對辨。明與法華同時科也。法華前十四品明跡門。三周說法。斷奠聲聞咸歸一實。后十四品明本門。初略開近顯遠。動執生疑。后廣開近顯遠斷疑生信。以授法身之記。明地涌諸菩薩事。涅盤亦爾者。如壽命品佛言。汝等比丘。云何而言有我想者。憍慢貢高。流轉生死。汝等若言我亦修習。無常。苦想。無我想。是三種修。無有實義。我今當說勝三修法。苦者計樂。樂者計苦。是顛倒法。無我計我。我計無我。是顛倒法。不凈計凈。凈計不凈。是顛倒法。無常計常。常計無常。是顛倒法。有如是等四顛倒法。是人不知。正修諸法。汝等比丘於苦法中。生於樂想。乃至於無我中。生於我想。世間有常樂我凈。出世間亦有常樂我凈。世間法者。有字無義。出世法者。亦有字有義。何以故。世間之法。有四顛倒。故不知義。所以者何。有想顛倒。心倒。見倒。以三倒故。世間之人。樂中見苦。常見無常。我見無我。凈見不凈。名顛倒法。以顛倒故。世間知字。而不知義。何等為義。無我者。名生死。我者。名如來。無常者。聲聞緣覺。常者。如來法身。苦者。一切外道。樂者。即涅盤。不凈者。有為法。凈者。諸佛菩薩所有正法。是名不顛倒。以不倒故。知字知義。若欲遠離四顛倒者。應當知是。常樂我凈。是為以勝三修。斥劣三修。斷奠聲聞入秘密藏也。又壽命品迦葉菩薩。說偈問佛。有三十二偈。其間開數不同。今依河西為三十四問。前十九偈正作三十四問。后四偈請答。而玄文列三十六問。乃依開善所開數。以河西面對梵文??跊Q曇讖也。簽曰。法華以本跡二門。為初后二分。初則開權顯實。斷奠聲聞。后明本門增道損生。重更辨前開權化主久遠成佛。涅盤正說。開為四段。初純陀品去。明涅盤施權。斷奠三修。二長壽品去十四品。明涅盤義。三現病品去五品。明涅盤行。四師子吼品去三品。明涅盤用。故知初已斷奠聲聞。后但明涅盤義用。是二經起盡同時也。又有明二經。三義是同。一開權同。法華開三教權。顯一乘實。涅盤點淺劣三修。即常樂我。二談常同。法華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涅盤云。墻壁瓦礫。皆具佛性。三壽量同。法華談過去壽命。久遠壽量。涅盤談未來之壽。金剛不壞身。是二經時味相同也。補遺引發源問。何故但修三。答??諡E果證。今明修義。故且不言。既增減由機。故三四皆可。
△二部有小異。
論其部內。純雜小異。
【□注】妙玄十(八)云。涅盤猶帶三乘得道。此經純一無雜。涅盤更不發跡。此經顯本義彰。妙樂七(十九)約十六意揀。(云)云。
【■記】此釋部內純雜小異。即引妙玄云者。蓋涅盤設三權扶一實。故帶三乘得道。法華明三權。顯一實。故純一無雜。又涅盤會上大眾咸信。是以更不發跡。法華從地。涌出權小生疑。是以顯本義彰。故其部內純雜小異也。況指妙樂十六意揀者。臺家明義。多處說之。無煩廣辨。欲重論者。更述大猷。判味同時。而有部異。約理。名別咸歸常住。約機。彼稱捃拾。約法。彼存三權。論意。彼帶律儀。語證。彼兼小果。受益。彼無廣記。說時。長短永殊。談常。過未不同。論譬。大陣余黨。現瑞。表彰各別。破執。難易不同。領解。遠近跡乖。述成。被根不等。用治。生死不同。付囑。有下有此。得十六意。準此略知。事異意同。不可失旨。失期同異。講授殊難。是為十六意揀之文也。
【■備】有下有此。有下方。有現眾也。
△三引常經證。
故文云從摩訶般若。出大涅盤。
【□注】故文云等。別行義疏記云。彼經就般若部后分。結撮五味次第也(文)。
【■記】此釋所引經也。蓋法華具彰執權之機。已破大陣。然須涅盤收其余黨。故於法華后復談般若。調伏其心。令於涅盤得醍醐味。故曰就般若后分。結撮五味次第也。
【■補】法華已前是般若為前分。法華已后是般若為后分。以結集為一部。判第四時。
△三時合。
前法華合此經。為第五時也。
【□注】前法華等者。今經時味既同法華。故此文中更不別立時味。但云前法華合此經。為第五時也。
此釋二經同第五時也。
△四料簡二。初問。
問此經具四教。與前方等部。具說四教。為同為異。
【□注】妙玄十(二十三)云。問。涅盤追說四。方等正開四。別教復有四。若為分別。
【■記】此對方等料揀也。別教十住。修生無生。十行。修無量。十向。修無作。十地。證無作。故別教復有四。余解在下。
△二答。
答。名同義異。方等中四。圓則初后俱知常。別則初不知。后方知。藏通則初后俱不知。涅盤中四初后俱知。
此復引妙玄問之答辭云。
【□注】答。涅盤當四。通入佛性。別教次第。后見佛性。方等保證。二不見性(文)。
【■備】答中涅盤下。明涅盤中四俱知。通入佛性也。別教下。答別教后知佛性。即所云初不知。后方知。然妙玄單就別教說。不屬涅盤。不屬方等也。方等下。明方等四中。保證之藏通。初后俱絕分也。按別教問答。注引妙玄帶出。儀文無此意也。下注中。今以涅盤追說等文。方依儀文與方等揀。
【□注】今以涅盤追說四。與方等中四對揀答。名同義異。四教名同。知常不知常異。
【■記】此斷今文答辭。先總答。
【□注】圓則初后俱知常。初心。名字知。五品。觀行知。六根。相似知。住上。分證知。妙覺。究竟知。
【■記】此圓貼方等。說前后俱知也。六即。解見圓教。
【□注】別則初不知后方知。初。即地前人也。輔行三下(廿九)云。別亦知中。今言不知者。前三不知圓理故也。(文)若妙玄四(三十一)云。別教初心即知常住者。但中常住耳。后。即登地人也。若得意者。回向薄知。
【■記】此釋別初不知也。別教地前。未聞一中一切中圓理。故不解圓常。下引輔行文證。蓋止觀明前三教。未被法華會時。尚不解圓。何況入圓。故輔行明別亦解中。而止觀言不知者。謂前三教皆不解圓理故。若妙玄別教初心即知常住者。亦指但中常住非圓常也。至別教登地證道同圓。故能解不但中。又別向位。智轉行融。雖未能透徹。亦薄解圓理。故云回向薄知。
【□注】藏通則初后俱不知。觀音玄記上(十二)云。凡言別圓初后知常。蓋知人法不可灰斷。藏通反是。故曰不知。
【■記】此釋藏通初后俱不知也。觀音玄云。若云惑盡人法永無。斯是小乘亦稱權教。若言惑盡人法不滅。斯是大乘亦稱實教。下接凡言別圓。初后知常云云。又止觀引經難云。大經謂。阿羅漢不解三寶常住不變者。所有禁戒亦不具足。不得聲聞之道。此意云何。釋云。羅漢自力。不應知見常住。譬如天眼未開。不見障外。不聞他說。亦不能知。羅漢佛眼未開。又不聞佛說。那得自知常住。故法華云。於自所得功德。生滅度想。若遇余佛。便得決了。又云。聲聞緣覺。不退菩薩。亦不能知。當知不聞。則不知也。經稱知者。齊知己理。真諦無為。亦是於常。一相無變。故華嚴云。諸法實性相。常住不變異。二乘亦皆得。而不名為佛。以常住語通。得作此釋。若不作此釋者。三藏不說大乘常住。聲聞那得具聲聞道。具禁戒耶。故知藏通。初后皆不知圓常也。
【□注】涅盤中四初后俱知。輔行三下(二十二)云。彼經四教皆知常住。本意在圓。(文)觀音玄記上(二十七)云。涅盤四教雖俱知常初心用觀。不無差別。藏通且須順於二諦。別初心人未即圓法(文)釋簽二(二十八)云。涅盤解即而行不即(文)。
【■記】此釋涅盤中。初后俱知。初引輔行證四教俱知。次引觀音玄記。明涅盤四教用觀有別。
【■補】藏通須順二諦者。謂藏通之機雖知圓理。然初心修觀。且順實有幻有而修。若別教初心雖解圓常。修觀之時。仍順次第。故云未即圓法。釋簽下引證。由解即故。所以四教皆知常住。而行不即故。所以初心圓觀。不無差別也。
△三料揀時味二。初問定意趣。
問將五味對五時教。其意如何。
△二答釋所以二。初約相生三。初標立。
答。有二。一者。但取相生次第。
△二喻顯。
所謂牛譬於佛。五味譬教。乳從牛出。酪從乳生。二酥醍醐。次第不亂。
【□注】南本涅盤第十三卷圣行品中。無垢藏王菩薩。對佛稱嘆涅盤教勝。佛印可竟。佛言。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佛亦如是。從佛出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從方等出般若波羅密。從般若波羅密出大涅盤。猶如醍醐。(文)是則五味對教。出自於佛也。
【■記】圣行品疏云。從佛出十二部經者。經指華嚴。華嚴最初。是十二部。修多羅者。即三藏中一藏。物不堪大。即為說小。方等彈偏折小。嘆大褒圓。般若三乘同聞。專歸一實。引小歸大。接偏成圓。及住方便。未證小果。許其通學摩訶衍道。大般涅盤尊極之教。已住小果。斥廢三修。說勝常樂。若爾。何不說法華。法華破小果。滅化城。引入寶所。與涅盤同。又迦葉如來。二萬燈明。皆說法華。以為極唱。不說涅盤。今釋迦。惡世垂跡。宜以異名。顯於常樂。兩教同極。不言法華。意在於此。是則下約味對教。結出於佛也。
△三結成。
故譬五時相生次第。
【□注】相生。釋簽一(十九)云。此五味教相生之文。在大經圣行品末。(文)此約教論相生也。妙玄十(十八)云。漸機於頓未轉。全生如乳。三藏中轉革凡成圣。喻變乳為酪。即是次第相生。為第二時教。不取濃淡優劣為喻也。(文)此約機論相生也。
【■記】此引二文以證機教相生之論也。釋簽下約教論。妙玄下約機論。不取濃淡優劣為喻者。酪濃乳淡。而淡者味劣。濃者味優。今但五味相生次第。不取濃淡優劣為喻者。祇是小機於華嚴如乳。非酪濃於華嚴也。
△二取濃淡三。初下根三。初標顯。
二者取其濃淡。
【□注】義例六云。五味。唯喻一代五時濃淡。(文)蓋言經文相生雖顯。意取濃淡。以譬涅盤教勝。即約教論濃淡也。
【■記】此引釋也。義例云。經中惟譬五道不同。佛性不變。五味。惟喻五時濃淡。濃淡雖殊。皆從牛出。此喻教也。
【□注】今文教論相生。機論濃淡者。令易顯故。其實約機約教。皆具二義。此明今文所約。亦一往言之耳。若克實論之。皆具二義也。
△二正釋。
此則取一番下劣根性。所謂二乘根性。在華嚴座。不信不解。不變凡情。故譬其乳。次至鹿苑。聞三藏教。二乘根性。依教修行。轉凡成圣。故譬轉乳成酪。次至方等聞彈斥。聲聞慕大恥小。得通教益。如轉酪成生酥。次至般若奉勅轉教。心漸通泰。得別教益。如轉生酥成熟酥。次至法華。聞三周說法。得記作佛。如轉熟酥成醍醐。
【□注】下劣根性。天親呼為下劣小乘。眾香稱為貧所樂法。
【■記】天親大乘論釋中。明大乘十種勝相勝語。以異小乘。至寂滅勝相勝語中。明六種轉。而第五下劣轉。謂諸聲聞緣覺等。通達人無我故。一向背舍生死。不能利他。故呼小乘下劣也。貧所樂法者。凈名香積品。彼諸菩薩問維摩詰言。今世尊釋迦牟尼佛。以何說法。維摩詰言。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謂此是地獄畜生等。是諸難處。剛強眾生。乃可入律。彼諸菩薩皆曰。未曾有也。釋迦牟尼。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眾生。法華曰鄙事。涅盤曰偽礫。皆下劣義。
【□注】不信不解。非其境界。故維摩疏一(初)引華嚴云。此經不入二乘人手。垂裕記二(十)云。手以受物。表信力故受法。二乘不聞。從何起信(文)。
【■記】垂裕記下。轉證手以表信。大論。說信為手。入佛法無漏根力覺道禪定寶山中。自在所取。無信。如無手入寶山中。都無所得也。
【■補】大師著凈名疏廿八卷。荊溪略為十卷。與前玄疏并行。今已亡。孤山圓著釋略疏十卷。名垂裕者。謂垂示其寬裕之義。今亦亡。
【□注】慕大恥小得通教益。釋簽三(廿三)云。謂受彈斥。令其嘆大自鄙。即生酥益相。(文)輔行十(廿四)云。密成通益(文)。
【■記】此釋得通益相也。釋簽意指凈名不思議品。明諸大弟子。禮座受斥之后。復聞大菩薩難思解脫法門。故大迦葉謂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諸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智者聞是。其誰不發無上道心。我等何為永斷善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振大千。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若有菩薩。信解難思法門者。一切魔事。無如之何。是為嘆大自鄙。即是生酥益相也。輔行下引證益相。
【□注】心漸通泰。得別教益。釋簽三(二十三)云。至般若中。不復同前悲泣之時。故云通泰。又云皆使令知。即熟酥益相。得此益已。義成別人。(文)輔行云。密成別益。(文)蓋顯二乘人。於法華前不論改觀。故云密也。
【■記】此釋得別益相也。前方等時。二乘之人。聞罵不瞋。但言聞大法門。應當號泣。今至般若。奉命轉教。已覺通泰。故不同前悲泣之時也。又如來以共不共般若廣略二門。皆使領知。其猶長者。委知家業。是熟酥益相也。以前得生酥益。即成通人。今得熟酥益。義成別人也。謂般若旁用通教。正用別圓。既以別理。加於二乘。故得密成別益也。蓋顯下申得密益之意。
【■補】二乘自利修空。今教菩薩改修假觀。乃約秘密邊論。
【□注】三周說法。法說周。為上根人。作三乘一乘說。身子得悟。譬說周。為中根人。作三車一車說。四大弟子得悟。因緣周。為下根人。作宿世因緣說。千二百聲聞得悟。皆授初住八相之記。
【■記】此釋三周說法也。謂法說周。即方便品開三乘權。顯一乘實。舍利弗領悟云。而今從佛。聞所未聞。乃至今日乃知。真是佛子。譬說周。以三車一車之淺。況三乘一乘之深。大迦葉等四人領悟。如迦葉云。不謂於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因緣周。即化城喻品。明佛於大通智勝佛所。為十六沙彌。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廣說法華經。所化無量恒河沙眾生。即今諸比丘。及佛滅后。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說因緣時。富樓那等千二百聲聞領悟。如五百羅漢云。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皆授初住記者。欲令與物結凈土緣故也。
△三結成。
此約最鈍根具經五味。
【□注】最鈍根。妙玄十(廿四)云。自有一人歷五味。如小乘根性於頓如乳。三藏如酪。乃至醍醐。方得究竟。(文)即最鈍根性也。
△二中根。
其次者。或經一二三四。
【□注】其次者。妙玄十(廿四)云。自有利根菩薩。未入位聲聞?;蜢度刂幸娦?。是歷二味。自有方等中見性。是歷三味。般若中見性。是歷四味。(文)據此。則一味不得入。至於二味。乃至三味不得入。至於四味。皆名次根也。
【■補】此釋次根不定也。未入位者。未入四果定性根性。大小未定也。若入聲聞定性正位。是不能發三菩提心。何以故。以與生死作障隔故。謂二乘滅智灰身。永斷生死。不能復入生死益物也。既未入位。或於藏等密聞圓常而見性也。
△三上根。
其上達根性。味味得入法界實相。何必須待法華開會。
【□注】上達根性。妙玄十(廿四)云。自有一人稟一味。如華嚴純一根性。即得醍醐。不歷五味也。大經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文)即上達根性也。前四時中。鹿苑密入。余皆顯入。故云味味得入。於法華中。但論增道也。
【■記】此釋味味得入者。謂鹿苑。有八萬諸天。聞轉生滅法輪。密證無生法忍。是為密入。若華嚴方等般若時。皆是顯入。來今法華會中。不謂顯入密入。但論增道損生也。
【□注】法界實相。一體異名。上有味味之言。故重云耳。若輔行云實相。是別理。法界。是圓理。據大經。十千菩薩。得一生實相。(初地同住)是接入別。五千菩薩。得二生法界。(圓教二住)是接入圓。以教判文。理還不異。
【■記】此料揀法界實相。名異體同。次釋重舉意。謂由上文有味味之言。為欲對之。故重云法界實相。二名耳。若輔行下。一段文。乃玉師約義引文。而為點示。非輔行之全文也。
【■補】輔行云。大經佛說觀因緣智。四種不同。得菩提異。說是語時。十千菩薩得一生實相。五千菩薩得二生法界。章安云。三乘同觀第一義諦。智解不同。一生二生。是破無明一品二品。實相是別理。法界是圓理。即利根接入別圓也。四智得菩提異者。謂只一因緣第一義諦。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故。得佛菩提。乃是通教之機。通前通后。同觀一法而得四種之異也。一生二生是破無明一二品者。通教一真含二中能解。即為別圓所接。然不能定其是別是圓。且據破惑無明多少。以分利鈍。次第。一心。而判別圓也。又別家明教。若初地至二地。仍經多劫。時長行遠。從無超證之義。若圓家一生。可超十地之階。況復一二。故一生是別。二生是圓也。實相是別。法界是圓者。以四教義判涅盤文。謂一生實相。是接入別。二生法界。是接入圓也。若克實論之。法界實相。只是一體。原無有異。
△四總結綱文。
上來已錄五味五時。化儀四教。大綱如此。
【□注】簽云。言次第者。華嚴初云。於菩提道場。始成正覺。在初明矣。諸部小乘。雖云初成。自是小機。見為初耳。據信解品脫妙著粗。故居其次。大集云。如來成道。始十六年。故知方等在鹿苑后。仁王云。如來成道。二十九年。已為我說摩訶般若。故知在方等后。亦知仁王在大品后。法華云。四十余年。大經云。臨滅度時。當知次第有所據也(文)。
【■記】此示五時次第也。華嚴云。世尊在摩竭提國。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華嚴第一時也。四十二章經云。世尊成道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為最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故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然是小機。見初成道耳。據信解品脫妙著粗之文。鹿苑第二時也。大集序品云。爾時如來成道始十六年。廣知眾中。多修梵行。悉來大集。堪任受持菩薩法藏。即為宣說。菩薩所行之法。先示諸佛大神通力。為諸菩薩。令知諸佛境界。方等第三時也。仁王般若云。大覺世尊。前已為我等二十九年。說摩訶般若。金剛般若。天王般若。光贊般若。故般若第四時也。法華云。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余年。大經云。二月十五日。臨涅盤時。以佛神力。出大音聲。其聲遍告。乃至有頂眾生。世尊將欲涅盤。若有所疑。今悉可問。為最后問。故此二經。同第五時也。是知五時次第有據矣。
【□注】此乃別論次第。通則不然。如妙玄十(二)云。若華嚴頓乳。別但在初。通則至后。故無量義云。次說般若歷劫修行。華嚴??铡7ㄈA會入佛慧。即是通至二經。乃至夫日初出。先照高山。日若垂沒。亦應余輝峻嶺。故蓮華藏海。通至涅盤之后。況前教耶。若修多羅半酪之教。別論在第二時。通論亦至於后。何者。迦留陀夷。於法華中面得受記。后入聚落被害。作結戒緣起。又如身子。法華請主。后入滅。均提持三衣至。佛問。五分法身滅不。答云不滅。(雖云五分不滅終是小乘中意)豈非三藏至后耶。若方等教。別論在第三時。通亦至於后。何者。陀羅尼云。先於王城。授聲聞記。今於舍衛國。復授聲聞記。故知方等至法華后。般若。別論在第四時。通論亦至初后。何者。始從得道夜。至泥洹夜。常說般若。若涅盤。別論在第五時。通論亦至於初。何者。釋論云。從初發心。常觀涅盤行道。此則通至於前。若法華。顯露。不見通前。秘密邊論。理無障礙。故身子云。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豈非證昔通記之文。(文)若論方等。亦通於前。凈名略記下之上(初)云。鹿苑理須密說彈斥。又華嚴中四。何須更論。亦是其例。既其一切俱通初后。豈可方等不通於初(文)。
【■記】此示通五時明佛化周圓也。般若華嚴海空者。無量義云。由鈍根菩薩三處入法界。初因般若入法界者。華嚴時節長。昔小機未入。今聞般若入法界。即華嚴??樟x。則知華嚴通后般若也。法華佛慧者。鈍根菩薩。次從法華悟入法界。名入佛慧。經云。始見我身。入如來慧。今聞是經。入於佛慧。初后佛慧。圓頓義齊。則知華嚴通后法華也。蓮華藏海通涅盤后者。此是玄文。申出經意。以明鈍根菩薩。從后涅盤悟入法界。以像法決疑經云。今日座中無央數眾。或見佛丈六身。乃至或見報身。蓮華藏海。為千百億釋迦佛說心地法門。故玄文申云余輝等也。簽云。彼經既有住世無量劫之言。又見報身蓮華藏海。說心地法門。知華嚴通涅盤后也。若修下。明酪教通后。佛世僧。夜行乞食。迦留陀夷。而黑有光。婦見。謂鬼。驚。墮孕。自此佛制。不許夜行。故簽云。雖於法華得記。此后猶作結戒緣起。按迦留陀夷。由非時入聚落。俗疑打殺。埋馬糞中。出。便入滅。見涅盤。又如身子者。身子入滅。均提持師三衣至。佛問。汝師五分法身滅否。答。不滅。阿難云。彼恒說法教化。故憶此耳。佛言。止。過去諸佛??煞菧缫?。而五分不滅。何所憂耶。然雖曰不滅。終是小乘中意。故簽云。以無作之業。至未來世。名為不滅。非常住不滅也。則知三藏通至於后也。五分法身者。簽云。無作戒名戒身。無漏凈禪名定身。無漏慧名慧身。二種解脫名解脫身。一者有為解脫。謂無漏智相應。二者無為解脫。謂一切煩惱無余也。又盡智為解脫身。無生智。為解脫知見。法數云。知。屬智知。見。屬眼見。即無生智眼。自在照了也。若方等下。明方等通后。簽云。言至法華后者。即指王城授記。同於法華。舍衛國記。即指方等通法華后。如陀羅尼經。文殊白佛言。先於王城。已授聲聞記。今復於舍衛國。授聲聞記。昔於波羅柰授聲聞記。我今請問唯佛聽許。舍利弗。問文殊。世尊授記得菩提。各於世界。如今世尊。世尊不虛。所言真實。故能第二第三授我等記。知方等通后法華也。般若下。明般若通初后。大品謂。始從得道。通初也。終至泥洹。通后也。若涅盤下。明涅盤通初。謂從初發心。常觀涅盤行道之言。出自涅盤經中。而釋論舉之。以釋大品。則知涅盤。通至於初也。若法華下。明法華通初。謂法華顯露邊。既出前四時之上。故不見有文通前也。若就久默斯要。開粗成妙。謂之秘密。當知此非八教中秘密。乃是無障礙理。故得通初。如身子言。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授記作佛。簽曰。通記者。昔日授記。佛意不壅。小乘情隔。自無希取。況約秘密。以記二乘。據斯以論。法華通鹿苑矣。已上引玄文明通五時也。若論下。重明方等通前。謂略記說。鹿苑才證小果。便須密斥。未必在十二年后。又曰。華嚴中四。何須更論。則方等已在中。故曰亦是其例。又余時既互通。豈等三方等但通后而不通前耶。
【■補】凈名略記。荊溪作。
【□注】然只一五時。論通論別。別則次第。通則互通。并是如來赴機之相。
【■記】宜通五時入道。則通五時應之。宜別五時入道。則別五時應之。
【□注】但於通中。有文通義通。若文通者。如結集經家。乃取部類相從之文。收通歸別。如時長華嚴。方等陀羅尼等。是也。若義通者。如蓮華藏海。通至涅盤之后。與夫日若垂沒。余輝峻嶺等。是也。此則不可收歸於別也。
【■記】文通。謂文類相從。故可收歸於別。若義通。乃他部明華嚴義。不可收歸於別也。
【■備】辨訛曰。時長二字。應改后分。
【□注】然非別五時。無以見如來說法次第。非通五時。無以見教法融通。
【■記】此結判五時須開通別可解。
天臺四教儀注匯補輔宏記卷二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