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述過第二部分之后,本編準(zhǔn)備講述從源自太陽王后裔釋迦族系的緬甸君王們首建的太公 注 國開始的各個王朝歷代君王世系以及佛教、舍利等情況。
(105)中天竺釋迦族系的阿畢羅阇王 注 首建太公國
太公國在拘樓孫佛時稱善娑耶補羅,拘那含佛時名羅塔補羅,迦葉佛時則叫頂兌,至喬答摩佛時始改名為太公。釋迦族的阿畢羅阇首建太公城,并在此稱王。
阿畢羅阇王 釋迦牟尼在菩提道場具足四諦成道很久很久之前,主宰拘薩羅國與般遮羅國的君王般遮羅王為與拘利耶王聯(lián)姻,遣使臣前往求親。因為拘利耶王高傲自負(fù),且出言不遜,引起兩國大戰(zhàn)。般遮羅王旗開得勝,拘利耶、提婆陀訶、迦毗羅衛(wèi)等三國釋迦族君王出師敗北,分成三股,釋迦王族式微。后得重建,三國釋迦族君王再次繁榮興旺。
上述三國式微之時,迦毗羅衛(wèi)國阿畢羅阇王親率大軍放棄中天竺,創(chuàng)立了名為僧伽夏羅塔的太公國。阿畢羅阇首建的太公城,亦名僧伽夏羅塔 注 ,或名僧伽夏那伽羅 注 。(羅塔與那伽羅均為巴利文,有“國”或“城”之意,沒有什么區(qū)別。)
阿畢羅阇王辭世后,長子大甘羅阇、次子小甘羅阇兄弟二人爭奪王位。是時,賢明大臣進(jìn)諫:“二位殿下若動干戈,民眾遭害,生靈涂炭。請勿動兵刃,開展功德之戰(zhàn)意下如何?”二位王子問道:“何謂功德之戰(zhàn)?”答道:“二位殿下可各建一大布施彩棚。但必須當(dāng)夜完成,先成者繼父業(yè),登基為王。”二位王子齊聲贊同。遂各踞守一山頭,開始建造布施彩棚。哥哥大甘羅阇用大木大竹建造,未能竣工;弟弟小甘羅阇則采用小木小竹材料,再以白布圍之,外涂白灰,按時完成。
次日凌晨,哥哥見其弟所建之白色布施彩棚已竣工,便帶領(lǐng)人馬出走,順伊洛瓦底江而下,再溯珊拉伐底河而上,行至格禮當(dāng)紐,將該地命名為王舍,駐半年之久。是時,正逢蘇那波蘭達(dá)國的驃族、干延族 注 、德族 注 四處求王。大甘羅阇便派子穆杜塞達(dá)赴驃族地區(qū)為王,自己則在吉沙巴那蒂河?xùn)|側(cè)建立皎勃當(dāng)城,在位74年。大甘羅阇從該地興兵又征服了古馬來由王建立的旦迎瓦底城 注 。小甘羅阇則在太公繼承父業(yè),登基為王,掌管國政。
太公國歷代君王世系從阿畢羅阇釋迦王起,其子小甘羅阇、子贍部提婆羅阇、子僧伽薩羅阇、子毗班那羅阇、子提婆達(dá)羅阇、子牟尼伽羅阇、叔那伽羅阇、弟因陀羅阇、子薩穆蒂羅阇、子提婆羅阇、子摩哂陀羅阇、子毗摩拉羅阇、子悉訶努羅阇、子敏伽那羅阇、子甘薩羅阇、子羯陵伽羅阇、子頂兌羅阇、子悉訶拉羅阇、弟漢薩羅阇、子伐羅羅阇、子阿朗羅阇、子拘拉伽羅阇、子都利亞羅阇、子丁基羅阇、子岱漆羅阇、子摩堵羅阇、子明拉基羅阇、子丹蘇悉訶羅阇、子陀寧偈羅阇、子哂陀羅阇、子莫梨耶羅阇、子本那加羅阇等共33代一直在太公城為王。
在上述王族世系的末代君王本那加羅阇時,名為僧伽夏羅塔的太公國遭到乾陀羅秦國中國人的侵?jǐn)_ 注 ,僧伽夏羅塔太公國隨之式微,本那加羅阇王收拾殘部逃入馬壘羌。本那加羅阇命終之后,其部下兵卒人馬分裂為三股,一股在東部建立撣19縣,稱本那加羅阇王族;一股沿伊洛瓦底江南下,進(jìn)入驃、干延、德族聚居區(qū)穆杜塞達(dá)等釋迦族王的蘇那波蘭達(dá)國;一股則與那伽岑王后繼續(xù)駐在馬壘原地。
是時,在中天竺喬答摩成佛,舍衛(wèi)城的波斯匿拘薩羅王向迦毗羅衛(wèi)國的摩訶那摩王求親,請娶其女為妻。摩訶那摩王擔(dān)心血統(tǒng)混雜沒有給嫡系公主,而將女奴所生的伐薩剎帝利公主嫁給他。波斯匿拘薩羅王立其為后,生下一子,名毗陀堵巴王子。王子成人后,來到迦毗羅衛(wèi)國他曾住過的地方,聽有人念叨:毗陀堵巴王子住過的地方就是“女奴之子住過之地”并用奶汁來沖洗。于是,毗陀堵巴王子發(fā)誓:“以后我即位為王要用此等人腔中之血沖洗此地。”父王辭世后,毗陀堵巴王子即位。依其誓言三次出動四軍,欲消滅釋迦族諸君王,皆受佛陀之制止,未能遂意。第四次又發(fā)兵時,佛陀見釋迦族諸王犯下的前罪,不再阻撓。毗陀堵巴王帶兵攻至迦毗羅衛(wèi)國,除摩訶那摩王身邊的人外,將所有釋迦王族全部殺死,連哺乳嬰兒也未放過。
若問釋迦族何在?尚存三支。一支以草為名,自稱為“草”幸免于難,人稱為“蒂那釋迦” 注 ;一支以蘆葦為名,自稱為“蘆葦”幸免于難,人遂稱其為“那拉釋迦” 注 ;另一支是摩訶那摩王身邊的人,人稱“勃格蒂釋迦” 注 。是時,釋迦王族均逃至莫梨耶城、毗堤娑紀(jì)梨城、般堵羅阇城等地。可見,即使是高貴吉祥的寶地,有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人難敵的美好的大都城條件的疆域,有七由旬寬廣的八萬余君王曾在此即位的釋迦國迦毗羅衛(wèi)、提婆陀訶、拘利耶等大城也不能違背無常之法,在拘利耶王和摩訶那摩王在位時兩度被毀。
值此釋迦族諸王敗毀之際,名為陀阇羅阇的釋迦族君王率領(lǐng)大軍從中天竺來,首先重建了莫梨耶。此地即《法句經(jīng)釋》等佛經(jīng)稱之為莫梨耶者。《喬答摩富羅那》 注 等世俗典籍則稱之為莫因偈;《若開史》等典籍稱之為莫因;今稱之為梅因。接著又創(chuàng)建了頂兌城。再次,與馬壘地區(qū)的那伽岑王后相遇,因為同族同宗同是釋迦族,國王與王后兩人便結(jié)合共建上蒲甘國。之后生一子,名毗羅偈。繼之,又遷至昔日釋迦族君王居住的僧伽夏羅塔太公國,并將其改名為般遮羅 注 ,興建宮殿王城,該城稱為般遮太公。
建成般遮太公城后,舉行極其隆重盛大的都城宮殿的啟用儀式和升殿典禮,號為“德多贍部提婆陀阇羅阇” 注 ,舉行盛大洗頭灌頂禮、加冕儀式,首先授予學(xué)者們勛銜,并給予文臣武將、左右官員、四軍兵勇、富豪商賈、星相術(shù)士、醫(yī)師工匠等1060個封號。
德多贍部提婆陀阇羅阇大王在建造宮殿記錄中說:為建造宮殿設(shè)計了三年零七個月。主殿大柱用黃金盤墊底;所有小柱用白銀盤墊底;主殿大柱頂端置一紅寶石罐。由兩位羅漢弘誦消災(zāi)經(jīng)文以示祝福;金宮屋頂乃眾龍神所建,金宮底部由僧伽夏果羅人所建,中間造九層重閣;主殿內(nèi)外四周皆裝有拱形裝飾物;四周內(nèi)外各立兩尊與星辰相對應(yīng)的佛像。國王洗頭灌頂時,眾神送來阿那伐陀湖及五大河之水,并將上述各種水與伊洛瓦底江水混用。當(dāng)日,王后宮妃及民眾也一起吉慶洗頭。
國王洗頭灌頂畢登上寶座時,梵天王與龍王居右,天帝釋與雨神居左;八位國師婆羅門各執(zhí)法螺立于右側(cè),10萬文武大臣、兩位王后、700位宮娥、90頭白象、180匹身毒國駿馬與無數(shù)勇士等環(huán)立左右。然后國王升殿登座。進(jìn)登座御NC174。進(jìn)NC174時,有飯170鍋,菜170鍋,用寶石盤盛之。首先敬佛,供奉天帝釋、梵天、守護(hù)金傘寶蓋之神、護(hù)殿之神、護(hù)城之神等;接著向王宮庭院撒飯菜,喂兩貓;一時之后,命二人先食;再過一時,國王進(jìn)NC174;繼而王儲與大臣們進(jìn)食。
是時,眾神送來大鼓;將兩面牛角瓜鼓掛在御前白傘左右各一面;又備有五面大鼓,即紫鉚大鼓、伽彬大鼓、玉蘭大鼓、紫檀大鼓、柚木大鼓,五口大鐘,名為:上奏、進(jìn)言、開導(dǎo)、傾聽、勸諫。該王在位時,下過四次寶石雨。國王有兩位王后,20位王子。20位公主。王子與公主們相互結(jié)為夫妻。從該王傳至德多摩訶羅阇王共有17代,均為其兄弟子孫相繼即位為王。
各王名諱如下:德多贍部提婆陀阇羅阇、德多岱亞羅阇、德多亞塔亞、德多丹宮亞、德多蘭弁亞、德多瑞、德多格龍亞、德多那伽亞、德多那伽乃、德多亞豪拉、德多榜榭、德多皎榭、德多新勞、德多新騰、德多岱漆、德多明基、德多摩訶羅阇。因惡神、魔鬼、夜叉、龍蛇等為患,諸王在位時間皆不長。最后一代德多摩訶羅阇無子嗣,遂立緊那梨黛維王后之弟凱巴都達(dá)為王儲。
是時,驃族地區(qū)由大甘羅阇王及其子穆杜塞達(dá)王之釋迦王族世系傳至丹補羅王。丹補羅王受到旦迎瓦底的騷擾,并被擄走。他的王后南坎則隨其軍旅遷之德加因 注 。
上述內(nèi)容,在《緬甸大史》及《新史》中均無記載。關(guān)于緬甸第一個建立起來的太公國始末,以及源自太陽王后裔釋迦族系的緬甸君王的繼承情況,均系根據(jù)《法句經(jīng)釋》等佛教經(jīng)典、《喬答摩富羅那》等世俗典籍以及《若開史》、《太公史》、《太公金宮史》、《若開圣人史》等各類古代史書,全面校勘研究后得出的材料。
* * *
[1] 阿畢羅阇 Abhiraja,舊譯阿婆醯羅娑。
[2] 僧伽夏羅塔 Sa?gāssara?ha。
[3] 僧伽夏那伽羅 Sa?gāssanagara。
[4] 舊譯干漾族或干闌族。
[5] 舊譯帖族。
[6] 旦迎瓦底亦譯陀迎伐底,即今日之若開。
[7] 乾陀羅 Gandhālarāj,原文照譯。按書中所述約在公元前6世紀(jì)。但我國秦帝國是在公元前3世紀(jì),公元前6世紀(jì)時還處于春秋時代。未見我國史料中有當(dāng)時我國境內(nèi)國家與太公國發(fā)生戰(zhàn)事的記載。
[8] 蒂那釋迦 Tinasākī,即:“草釋迦”之意。
[9] 那拉釋迦 Nalasākī,即:“蘆葦釋迦”之意。
[10] 勃格蒂釋迦 Pakatsākī,即:“本來的釋迦”之意。
[11] 《喬答摩富羅那》 Gotamapūrā?a。
[12] 般遮羅 Pa?cālaraj。
[13] 德多贍部提婆陀阇羅阇 Thato Jambūdīpudajaraja,意即:智勇的南贍部洲旗幟之王。
[14] 意為:釋迦湖。
(106)室利差呾羅城 注 之建立
上文已就佛陀成佛前緬甸最早的國家太公國的情況作了介紹。下文擬談?wù)勈依顓炝_城的情況。
眾勝者之首獲一切種智的尊貴佛陀成佛五年之際,蘇那波蘭達(dá)國中,有一名叫壘蓋的商人們集居的村莊,有兄弟二人,哥哥名摩訶布翁,弟弟名素拉布翁,向佛陀祈求建一檀香寺。尊貴的佛陀預(yù)見到:未來佛教將在緬甸長久流傳。便在檀香寺竣工前,數(shù)度與500羅漢乘坐500飛行重閣,從天駕臨該寺。檀香寺竣工時佛陀又在該寺化緣,親臨該寺參禪七日。眾僧俗均享受到圣諦甘露。
是時,蘇那波蘭達(dá)國有善男信女各500人成為羅漢,有84000徒眾獲得解脫之道。佛陀并為當(dāng)?shù)氐牡纤_班陀長老講道,使其獲阿羅漢果。在迪薩班陀長老和那曼達(dá)龍王的請求下,佛陀在迪薩班陀山頂和曼羌河畔的大石之上留下兩處宛如印章般清晰的足跡。后來建造了兩座足跡塔。佛陀并授記:“吾之佛教未來將在蘇那波蘭達(dá)、丹巴提巴 注 等緬甸人的國家內(nèi)獲得良好的發(fā)展。”
從此處佛陀又云游來到博烏山巔,見東南海面上漂浮著干牛糞。一只小鼴鼠用嘴拱起一點兒土來向尊貴的一切種智佛陀頓首禮拜。
佛陀見此二征兆微微一笑。從弟阿難陀請教緣由。佛說:“阿難陀,吾涅槃后,佛歷40年(公元前504年)時,此地將出現(xiàn)五大征兆。”
“五大征兆即:地聲回蕩發(fā)生強(qiáng)烈地震;博烏山岬出現(xiàn)一大湖;形成色蒙色密河;地面上隆起卜巴山;建造室利差呾羅城處海水干涸。此五兆出現(xiàn)時,小鼴鼠將化身成人,名竺多般,創(chuàng)立國度,興建宮闕,自立為王。從其在位時起,吾之佛教將在緬甸人的國家內(nèi)長久發(fā)揚光大。”
正如佛陀授記那樣,在釋迦牟尼涅槃后佛歷40年般遮太公釋迦族第17代王德多摩訶羅阇在位時,一頭身高12肘尺的大野豬四處為患,致使邊疆民眾不得安生。太公王得知后,召見王儲說:“朕聽說今有一頭野豬竄擾我國邊寨村莊,致使鄉(xiāng)民不得安居樂業(yè)。朕命你前往除之。”王儲說:“我絕不能容忍敵人在我南島肆虐為患。野豬不除,誓不回城!”王儲奏畢,即帶上五件武器 注 奔赴野豬竄擾之地。
另,也有史籍載,該野豬似乎是大王行獵時所遇。
野豬遇見有造化之人不敢尋釁,向山林之地?fù)郯钅緭厶痈Z。王儲尾隨其后。野豬為躲避死難逃進(jìn)山谷。至今此處仍稱為“外溫” 注 。
據(jù)《緬甸大史》記載,野豬由此繼續(xù)向西南方向逃竄,渡過伊洛瓦底江。因其身軀龐大,過江時江水竟未能沾濕其肚皮,故將該地起名為“外馬素” 注 ,流傳至今。古代史籍則載,蒲甘驃紹梯王追殺的野豬在此渡過了江。又據(jù)太公王儲追殺的野豬身高12肘尺,這與因其身軀龐大渡過伊洛瓦底江時江水未能沾濕其肚皮之說也是不一致的。
野豬沿著外馬素繼續(xù)往前逃竄,來到室利差呾羅附近一島上。王儲尾隨至該島,并將其殺死。后來人們將該島命名為“外拖” 注 。
王儲戰(zhàn)勝野豬之后,心中思忖,為追殺野豬,今離家路途十分遙遠(yuǎn),若返回太公奏知國王野豬已死,陛下也未必相信。即使將野豬獻(xiàn)至御前,國王信了,也只能得到些許現(xiàn)時之利。我年歲已大,與其返回太公享受王儲之福,不如出家修行,尋求輪回之利更好。隨即在該地出家修行,不久便獲得禪定神通。
仙人經(jīng)常在一石槽中小解,一頭小母鹿常來舔喝石槽中的尿水。時日一久,母鹿懷胎,足月生下一女。母鹿本是動物,乍聽見女嬰啼哭之聲,便驚慌逃走。仙人在此人跡罕至之處聽見女嬰哭聲,想必有緣故,前往察看,發(fā)現(xiàn)一五官端正相貌俊美的女嬰。仙人心中思忖,定是母鹿舔喝我的小解,無意喝下小解中帶有的精液,懷孕生下此女的。立誓道:“倘若如我所想是我骨肉,愿我的食指與中指流出乳汁,以便喂養(yǎng)此女。”誓畢,兩指頓時流出乳汁,女嬰得以吮吸。仙人將女嬰收養(yǎng)為女,長大后起名“蓓達(dá)莉”。 注
常來侍奉仙人的眾神也不斷饋贈一些適合少女穿戴的衣物飾品。蓓達(dá)莉年滿17歲時,仙人思忖:“吾輩仙人羅漢不宜與女流之輩同處一起,若他人瞥見亦不相宜。”為了能讓蓓達(dá)莉白天在外打水,夜晚才能返回,仙人給了她一個沒有鉆過眼兒的葫蘆,讓蓓達(dá)莉先將葫蘆浸入水中,再用竹筒接無眼葫蘆滴下的水,竹筒接滿水需整整一天。從此蓓達(dá)莉終日在外打水。
以上便是有關(guān)太公國王妃之弟從太公來到室利差呾羅的情況。
* * *
[1] 今日緬甸中部卑謬之古稱。
[2] 丹巴提巴,我國史籍上稱之為擔(dān)泊者,即今日的蒲甘。
[3] 五件武器,緬甸人謂:弓、劍、叉、棍、槍。也有大同小異的其他說法。
[4] 意即:豬逃入處。
[5] 意即:豬未濕。
[6] 意即:殺豬。
[7] 蓓達(dá)莉的傳說非常類似于本生經(jīng)第523號或526號故事。
(107) 素拉丹婆瓦與摩訶丹婆瓦兩兄弟
統(tǒng)治太公國的德多摩訶羅阇大王,命其姻弟——王儲除掉野豬之年,乃佛歷40年(公元前504年)。是年太公國王后生下一對孿生盲兄弟——素拉丹婆瓦與摩訶丹婆瓦。國王深感羞慚,遂對王后說:“汝可將現(xiàn)生之盲兄弟弄死,勿讓他人知曉。”因是自己骨肉,王后便暗中將二子藏起。佛歷59年(公元前485年),王得知王后藏子之事,道:“哼!王后,汝此種作為豈不有損朕的榮譽?現(xiàn)在必須立即將他們兄弟二人殺死。”王后懾于國王之威,不敢再違命私藏,想:現(xiàn)在馬上殺之不如讓他們離開,聽天由命。于是便命人造一上好堅固的筏子,備足可食用許久的干糧和糕點妥善安放在筏子上,并告訴了王子們,叫他們乘筏子順江漂走。
兩位王子吃著母后為他們準(zhǔn)備的干糧糕點,順流而下。一日,漂到實皆 注 ,撞在一垂到江面上一棵阿拉伯橡膠樹的樹杈上。此時,該地的女妖姜陀牟紀(jì)便跳上筏來,不斷地偷吃兩位王子的干糧。此地因阿拉伯橡膠樹的樹杈下垂江面,所以至今仍被稱之為實皆。
另有史籍記載,似乎是王子的筏子到了蒲甘郊外的勃魯?shù)虑?注 女妖才登上筏子的。
兩位王子說,原來每餐飯包都足夠我們吃的,現(xiàn)在卻不夠了,內(nèi)中定有蹊蹺。于是兄弟二人將各自的雙手都作了記號,打算探明虛實。果然,抓到了女妖姜陀牟紀(jì)的手。兄弟二人速取出短劍要殺女妖。王子乃是有造化之人,女妖在其面前無法脫身,怕自己命喪黃泉,忙求饒道:“請二位王子饒奴一命,今后王子如有差遣之處,奴定盡力效勞。”王子問:“你能否使我兄弟二人重見光明?”女妖答道:“可以!”二位王子讓女妖發(fā)誓后,才放了她。女妖將事情原委告訴威力無窮的神妖。神妖預(yù)見到:從此二位王子開始,今后歷代國王將承擔(dān)起傳播發(fā)展佛教的重任,便賜給了上好眼藥。
女妖隨王子們的筏子漂流,并著手為王子們醫(yī)治眼疾。開始醫(yī)治的地方叫“色固” 注 ;王子們見到光明的地方叫“育瓦林” 注 ,此地名一直流傳至今。王子們見到光明之后,把天空叫做蓋子,把大地叫做里面,所以后來就有了“摩布翁” 注 和“美德” 注 兩地名。
《緬甸大史》也說,女妖姜陀牟紀(jì)到“色固”之后始為二王子治療眼疾,二王子的眼睛是在到達(dá)“育瓦林”后才看到光明的。在《新史》中則另有一說,即王子們的眼疾開始治療是在實皆附近的“色固莫” 注 ,治好是在“色林” 注 城。
卑謬的《卑謬佛發(fā)塔史》載:二王子多次吃不飽才捉住女妖,并叫她治眼疾的。至岱內(nèi)羌女妖上岸尋藥,至色固開始為二王子治眼,至育瓦林二王子獲得光明,故有此地名出現(xiàn)。據(jù)說王子眼睛看到光明后曾說:“天為蓋地在中”,故該地名為“摩布翁”和“美德”。《古蒲甘史》的記載也與此吻合,二王子在“亞林” 注 一地得到女妖的兩粒神丹妙藥,眼睛遂獲光明,因此該地名為“亞林”。從馬龍城郊的亞林與摩布翁、美德此二地間的距離看,此種說法也是合乎情理的。
根據(jù)某些古老史籍的記載,二王子到馬龍才獲得光明,女妖在良吳河岸才登上王子們的筏子。此說也頗合情理。因為從色固和亞林兩地之間的路程分析是合適的。倘若說女妖是在實皆登上王子筏子,并多次偷吃王子們的佳肴才被捉住,那么女妖登筏之地與被捉之地必然相距甚遠(yuǎn)。但是實皆與色固莫二地卻幾乎連成一片。說多次偷吃糕點,實難叫人信服。
其他史書沒有一部記載,眼開始治于色固莫,眼明于色林的,僅《新史》中有此說。至摩布翁、美德方見到天地之說,顯然也不合乎邏輯,因為眼明之地與見到天地之地相距甚遠(yuǎn)。學(xué)者們認(rèn)為“色林”實為巴利文“色林伽補羅” 注 之簡稱。一般史籍關(guān)于色固和亞林的說法,觀點大多比較一致。因此《新史》中關(guān)于眼開始治于色固莫,眼明于色林的觀點,僅能作為一種個別的說法對待。
兩位王子眼睛治好后,繼續(xù)隨筏子漂到白鶴飛翔之地——貢薩賓 注 筏子靠岸后二王子便帶著五件武器上岸,來到國舅仙人修行處。“貢薩賓”今稱為“貢德林” 注 。
根據(jù)《瑞喜宮佛塔史》記載,王子們到達(dá)此地時曾說:這崗子真亮。故后人稱此地為貢德林。
兩位王子沿著國舅之女蓓達(dá)莉去打水的足跡而行,見到蓓達(dá)莉打水的情景,王子們說道:“你這姑娘真傻!打水的葫蘆怎么不打眼兒?”隨手拿過葫蘆用短劍切開葫蘆頭,倒出葫蘆籽,還給她汲水。水灌滿了竹筒。從此,“葫蘆不打眼兒” 注 這句話便成了一句俗語。
蓓達(dá)莉灌滿水后便回到父親——仙人的寺廟。仙人驚訝道:“今天你怎么這么快就打滿了水?”蓓達(dá)莉?qū)⑹虑榻?jīng)過告訴了仙人。仙人請來兩位王子,向他們詳細(xì)詢問。二王子說:“我們兩人是太公國王后緊那梨黛維所生。出生時因中了瘴氣,雙目失明,得到姜陀牟紀(jì)女妖的醫(yī)治才重見光明。”仙人聽罷大喜,說道:“你二人原來是我的甥兒啊!”后來佛歷60年(公元前484年)仙人將女兒蓓達(dá)莉嫁給摩訶丹婆瓦為妻。
是時,旦迎瓦底打敗并擄走了驃王丹補羅,南坎王后仍在該地。事后,干延族垂涎該地,隨之發(fā)生了干延族與驃族之戰(zhàn)。驃族得勝,干延族敗北逃遁。所謂干延族實際就是對丹兌至山區(qū)七縣居民的稱呼。后來,驃族又發(fā)生了南坎王后與兄弟爭位的事。結(jié)果,南坎王后奪得其位,并帶領(lǐng)眾將士在德加因建立村莊駐扎下來。她的兄弟則帶領(lǐng)手下兵勇逃往博烏。
《緬甸大史》和《新史》中一般都稱南坎為驃王后。為了交待清楚和與《古蒲甘史》相一致,我們將丹補羅王之后南坎的全名記錄下來。是時,上自驃王后,下至德加因一帶的臣民,均將太公王的國舅仙人奉若佛祖。仙人具禪定神通,威德極高,精通十八般技藝 注 ,通曉治國安邦之道。
仙人對驃王后說:“吾甥摩訶丹婆瓦,具備君王之美德,通曉佛典,熟悉兵法,驍勇善戰(zhàn),可立其為王,繼承你之王位。”驃王后思忖:“我乃女流之輩,倘若敵寇來犯,需以武力與韜略制勝,國家始能太平。”遂立摩訶丹婆瓦為王。驃王后是太公釋迦族的后裔,所以將其住地稱為德加因。驃王后之所以是釋迦族,是因為當(dāng)年大甘羅阇王尚在格禮當(dāng)紐的王舍城稱雄之際,驃族首領(lǐng)提婆堵陀前來求賜釋迦族王儲。大甘羅阇王便將16歲的王子穆杜塞達(dá)送到驃族地區(qū)接受王位。
阿畢羅阇王在世時,其子大甘羅阇與公主蘇婆達(dá)黛維結(jié)為夫妻,生下穆杜塞達(dá)王子。穆杜塞達(dá)王子出生時母后辭世。由釋迦族后裔穆杜塞達(dá)延續(xù)而來的驃王后,自然也屬于釋迦族系,屬于釋迦族的驃王后的住處便稱為德加因。
此事在《緬甸大史》、《新史》等史書中未有記述。根據(jù)《古蒲甘史》、《太公史》、《若開史》在此補充說明,以使從釋迦族延續(xù)而來的歷代緬甸君王世系更加清晰無誤。
摩訶丹婆瓦王登基之年為佛歷60年(公元前484年)。該王有兩位王后,即:蓓達(dá)莉和驃王后。驃王后生一女之后不久去世。蓓達(dá)莉王后身懷竺多般王子3個月時,摩訶丹婆瓦王辭世。摩訶丹婆瓦王20歲登基,在位6年,終年26歲。該王彌留之際,連續(xù)發(fā)生地聲七日。生辰為月曜日。
佛歷66年(公元前478年)摩訶丹婆瓦之弟素拉丹婆瓦繼位為王,立其嫂蓓達(dá)莉為后。其前妃即當(dāng)王儲時就侍奉他的女妖姜陀牟紀(jì)對此頗為傷心,便帶著兒子毗濕奴前往卜巴山建立村莊住下。素拉丹婆瓦王以法治國,深得眾望,26歲登基,在位35年,終年61歲。彌留之際,天空暗如黑夜,持續(xù)七日,生辰為月曜日。
* * *
[1] “實”意為阿拉伯橡膠樹;“皆”意為樹枝下垂。
[2] 意為:妖怪登上(筏子)的小溪。
[3] 意即:開始治療。
[4] 意即:光明村。
[5] 意即:天空蓋子。
[6] 意即:大地之中。
[7] 意即:開始治療的山岬。
[8] 意即:開始光明。
[9] 意即:得到光明。
[10] 色林伽補羅 Cala?gapūra。
[11] 意即:白鶴飛翔之地。
[12] 意即:平坦的土崗。
[13] 意即:令人費解。
[14] 緬甸人謂男子應(yīng)學(xué)會的十八種技藝。即:應(yīng)該精通吠陀、法典、占卜、養(yǎng)性、格言、科學(xué)、歌舞、數(shù)學(xué)、射術(shù)、古語、天文、史詩、醫(yī)藥、幻術(shù)、詩歌、修辭、語法、符箓等十八種技藝。也有其他大同小異的說法。
(108)竺多般王
佛歷101年(公元前443年),佛陀曾在博烏山巔授記過的五大征兆一夜之間俱現(xiàn)。
《緬甸大史》載,摩訶丹婆瓦王登基之際五大征兆出現(xiàn)。此說與前述佛歷101年將出現(xiàn)五大征兆頗為矛盾。
是時,伽灣波堤 注 天尊、仙人、天帝釋、龍、妙翅鳥、月天 注 、梵天王等七賢者,共同商議依照佛陀授記建城之事。他們尋得一風(fēng)景優(yōu)美地勢平坦之場所。天帝釋站在中心柱處,龍變成一條繩環(huán)柱而轉(zhuǎn)。龍圈圍之地直徑為一由旬,方圓三由旬。在此建立室利差呾羅城,該城有32大門32小門,有護(hù)城河塹城樓箭垛等都城的十條件。氣派非凡,宛如天帝釋所居的善見城一般。
《緬甸大史》中提及七賢,其中無伽灣波堤天尊,而有鳩槃荼 注 。《新史》中所列之七賢則相反,伽灣波堤天尊又取代了鳩槃荼。《中史》里則上述二者均落選,代之入選者為歡喜天 注 。《古史》中七賢又恢復(fù)原樣,除了仙人、天帝釋、龍、妙翅鳥、月天、梵天王之外,伽灣波堤天尊又被列入。授記中還有:在竺多般大王為宮殿命吉祥名以消災(zāi)卻禍之時,伽灣波堤天尊與仙人為其選定良辰吉日。只有前述七賢同《古史》、《新史》以及“埃欽” 注 、“茂貢” 注 等詩歌中之記敘相一致。
室利差呾羅城建于佛陀涅槃后的佛歷101年正月初一,日曜日,旭日東升之時。
另有史冊說是建于正月11日,月曜日。我們僅取多數(shù)可靠的記載。
眾神在建造都城的同時,七日之內(nèi)另建成三座宮闕重閣,一座7層、一座9層、一座11層,以供國王在雨季、暑季、寒季三時遣興作樂。城郭與重閣中的裝飾用具應(yīng)有盡有十分齊全。建造完畢,天帝釋親扶竺多般大王登基,灌頂加冕。竺多般大王有兩王后,一是父王摩訶丹婆瓦與驃王后所生的王妹山達(dá)黛維;一是龍公主蓓姜蒂。
天帝釋還贈予竺多般大王底拉溫達(dá)寶刀等五件御用寶器,以及與大王相稱之儀仗、鎮(zhèn)敵寶矛阿粦陀摩、神鐘、神鼓、國王乘坐的15肘尺高20肘尺長的納拉基梨大象和瓦拉哈格馬、17名日夜守護(hù)大王的神兵、鄂尼巴、鄂耶嘉、般興漂、般興紐和阿敦賓壘、彬賓壘等幾位足智多謀的具有八項條件 注 可充當(dāng)使者的大臣。
因竺多般乃福大之王,每走一步都會在地上留下深陷的腳印。天帝釋以自己無窮威力,在竺多般大王每走一步時,都在其落足之地用鐵釘相托。據(jù)傳,從南贍部洲至阿修羅界、龍界均為其屬地,需向其繳納賦稅。
繳納賦稅的情況是:先將通令拴在寶矛之上,登上擲矛山,擲出寶矛。此時,上述各屬國之君頓感神矛刺頭,只得紛紛好言相求,獻(xiàn)上貢物,神矛始飛回;有時用神鐘神鼓索稅,鐘鼓一鳴,諸人君、龍王等頓感耳邊鐘鼓巨響,只得卑躬請求,鐘鼓聲息。因此,南贍部洲之百王,每年均來敬獻(xiàn)嬌娥美女、象馬坐騎、金銀珠寶、錦帛毛皮、綢緞布匹等貢物。由于年年朝貢,貢品堆積如山,高達(dá)40肘尺。
一次,一神妖半夜來到王宮附近,天帝釋得知后呵斥道:“皈依佛法造化無窮的大王宮闕,豈是你輩去處?”遂將其關(guān)入鐵籠。為使后世君王能知此事,天帝釋特造一神妖石像關(guān)在籠中。佛歷167年(公元前377年)11月10日,月曜日,金牛宮昌隆,月亮處于金牛宮處,火星處于天平宮處,太陽與水星、金星會合于摩羯宮處,土星和羅睺星處于寶瓶宮,木星處于雙魚宮。是時,大王建造外宮,并舉行消災(zāi)儀式。大王按照伽灣波堤天尊與仙人選定的良辰吉日,即佛歷168年(公元前376年)4月11日,木曜日,金牛宮昌隆之日進(jìn)駐新殿。該大王在位期間,據(jù)傳擁有白象360頭,黑象3600萬頭,還有一支人數(shù)極多的 注 配有各種兵器的兵勇。是時,天上曾降下五次寶石雨。國中有佛陀弟子羅漢3000,國王每日向他們供奉四物,聆聽他們的教誨。
大王在國中廣建浮屠寶塔,供奉佛陀舍利,以便廣大民眾膜拜。所建佛塔有“索嘉馬”、“尼尼”、“喜喜”、“寶寶”、“廖廖”、“妙蒂丁”、“波耶當(dāng)”等各一座,“蘇當(dāng)卑”兩座,供奉佛陀臂骨舍利的“敏巴胡”寶塔一座,供奉從干延地區(qū)迎來的佛陀前額骨舍利的“浮屠基”寶塔一座,共計11座。
《緬甸大史》中僅記載有“索嘉馬”、“尼尼”、“喜喜”、“寶寶”、“廖廖”、“妙蒂丁”、“敏巴胡”和“浮屠基”等8座。
《新史》中則只記載9座,即“敏巴胡”、“敏丁”、“索嘉馬”、“寶寶”、“廖廖”、“喜喜”、“尼尼”以及兩座“蘇當(dāng)卑”。
《古史》中雖也記有9座,但名稱略有不同,即:“索嘉馬”、“尼尼”、“喜喜”、“寶寶”、“廖廖”、“波耶當(dāng)”、“德雅馬”以及“敏巴胡”和“浮屠基”。
根據(jù)《卑謬佛發(fā)塔史》的記載,塔乃商人義紀(jì)達(dá)、婆梨伽兩兄弟所建,至竺多般大王時重建,并命名為“妙蒂丁”。竺多般大王建造了“蘇當(dāng)卑”雙塔,由文武大臣修建“妙蒂丁”。根據(jù)與各種雅都詩篇、歷史典籍進(jìn)行諸多核校,得出了上述共計11座的結(jié)論。
可能有人會問上述關(guān)于額帶舍利的提法,與《佛額骨舍利史》 注 典籍中關(guān)于佛陀額帶舍利到過錫蘭的記載是否矛盾?巴利文“烏尼夏 注 ”意為額帶,而“那拉達(dá) 注 ”意為額骨,從這一角度理解是合適的。此問題可留待講述阿奴律陀王時期時再詳述。
阿奴律陀王時期佛教興盛,該王為以后諸王銘記在心,造福民眾,與3000羅漢商議,曾編纂了一部以“逃脫惡趣”為首句的法典。
具有無限權(quán)力、威望和福分的竺多般大王有一次,因沒收了一位賣糕點婦人奉獻(xiàn)給僧侶的五緬畝 注 土地,天帝釋送給他的神矛不飛了,神鐘神鼓也不響了。
于是大王向各位高貴的羅漢們請教。眾羅漢思索分析,知道是因為大王沒收了賣糕點婦人奉獻(xiàn)給僧侶的五緬畝土地所致,便說道:“大王,世間凡與三寶有關(guān)之物,皆如毒蛇。一切生靈若觸犯毒蛇,將被其咬。若侵犯不該侵犯的屬于三寶之物,也將失掉一切榮華富貴,面臨災(zāi)禍,甚至折壽短命。大王索取了不該索取的物品財富,故有此事發(fā)生。”聽眾羅漢如此說,大王就將該五緬畝地又還給了賣糕點的婦人,但因曾索取了不應(yīng)收取之物,神矛再也不飛了,神鐘神鼓再也不響了,因此眾君王再也不按例來進(jìn)貢了。為此大王盛怒異常。
一回,竺多般大王召見般興漂、般興紐兩位大臣,說“愛卿,南贍部洲乃朕之疆土,眾諸侯國王為何不按時繳稅?你等可迅速前往征收。”兩位大臣率大隊人馬四處征稅,歷時七年。時日長久,大王對二人失去信任,設(shè)計將二人殺死。二位大臣死后,大王失去了強(qiáng)有力的征稅人,于是親自乘坐龍王進(jìn)獻(xiàn)的“龍鱗”御舫,走遍南贍部洲征收稅款。
有一次,竺多般大王來到班特瓦城。班特瓦國王后心懷不善,將污穢之筒裙加工制成細(xì)軟的手帕贈予大王。大王不加了解,毫無疑心,用手帕擦臉,大王額頭之活痣頓時消失。痣一消失,龍公主蓓姜蒂也立即離開了他。大王郁郁不樂地返回京都。
是時,大王未將痰吐進(jìn)痰盂而吐進(jìn)大海,此乃說明大王之命數(shù)已盡,此時,龍王大怒,立即將大王與“龍鱗”御舫帶回龍國。
《新史》里排除了《緬甸大史》中關(guān)于竺多般大王與“龍鱗”御舫被帶回龍國之說。《新史》認(rèn)為,“林今”舫即“龍鱗”舫,而“龍鱗”舫是到了竺多般大王之子竺多仰王統(tǒng)治時期才被埋藏起來的,此兩種說法前后不一。其實,《緬甸大史》的不足之處是,它僅記載王子竺多仰時期只將“九寶舫” 注 藏起,阿奴律陀王曾將其挖出觀看,后來又埋藏起來。并未說將“林今”舫和“龍鱗”舫均被埋藏。《緬甸大史》并未說明將“林今”舫、“龍鱗”舫埋起。《新史》認(rèn)為“林今”舫即“龍鱗”舫亦不當(dāng)。因當(dāng)年所載之十二種舟舫為:“東魯布佐” 注 、“東魯賈岸” 注 、“卑基瑙” 注 、“瓦濟(jì)雅丁卡” 注 、“昂達(dá)德哥” 注 、“牟奧皆” 注 、“歲勒耶蒂” 注 、“九寶”、“卑基灣” 注 、“丁雅卑松” 注 、“林今”、“龍鱗”。可見“林今”與“龍鱗”乃為兩不同御舫。
竺多般大王有兩位王后,龍公主蓓姜蒂無子,驃王后之公主山達(dá)黛維育一子,名竺多仰。母后山達(dá)黛維,太后驃王后均身出純粹的釋迦族。竺多般大王生于火曜日,35歲登基,在位70年,終年105歲,佛歷171年(公元前373年)被龍王帶走,離開人世。根據(jù)竺多般大王一生之經(jīng)歷可知,身為大國之君王,凡屬三寶之物,縱然是一花一果也不宜獲取,需三思而后行。即便屬自用之物,也需細(xì)心了解,確知其潔凈無垢時方可使用。
室利差呾羅國在拘樓孫佛時代,稱為勃特那巴堤;在拘那含佛時代,稱為布翁納瓦底;在迦葉佛時代,稱為布翁納;在喬答摩佛時,稱為室利差呾羅;后因太公王之國舅變?yōu)樾扌邢扇耍置_西城。佛陀涅槃100年之時,在中天竺吠舍里國君伽拉索伽的支持之下,信摩訶耶舍為首的700羅漢舉行第二次佛經(jīng)結(jié)集,竺多般大王于結(jié)集的第二年,即佛歷101年(公元前443年)登基。
* * *
[1] 伽灣波堤 Gava?pate,原意為:公牛。
[2] 月天,又譯作月仙。
[3] 佛經(jīng)中所述一種鬼名。
[4] 印度人身象頭神,或譯作象鼻天。
[5] 一種詩體,即搖籃歌。
[6] 一種詩體,即記事詩。
[7] 參見(58)節(jié)所述。
[8] 原文為一廓巴尼Khawbhani之多,即在數(shù)字1的后面加上42個零的數(shù)字。
[9] 《佛額骨舍利史》 Nāla?adhātu Vamsa。
[10] 烏尼夏 U?ihssa。
[11] 那拉達(dá) Nāla?a。
[12] 緬畝:Pe。一緬畝等于一又四分之三英畝。
[13] 九寶指:鉆石、珍珠、珊瑚、石榴石、藍(lán)寶石、貓眼石、黃玉、翡翠、紅寶石九種。
[14] 意即:三界供奉。
[15] 意即:三界之首、佛陀。
[16] 意即:大國之首。
[17] 意即:金剛杵。
[18] 意即:勝利之威。
[19] 意即:天下星。
[20] 意即:新象右牙。
[21] 意即:大國之腹、大國的中心。
[22] 意即:滿載。
(109)竺多仰王至悉梨羅阇王等八代君王簡況
佛歷171年(公元前373年)竺多般大王之子竺多仰王繼位,是年59歲,在位22年,終年81歲。臨終時,天雷霹靂七次。該王生辰為水曜日。
佛歷193年(公元前351年)竺多仰之子仰邦王繼位,該王喜善好施,大智大慧,結(jié)交仙人、婆羅門、羅漢、圣賢,憐愛民眾猶如親生子女,嚴(yán)守君王十規(guī)。該王40歲登基,在位50年,終年90歲。臨終之時,二日共輝,相斗至午時。仰邦王生辰為土曜日。該王即位第二年,中天竺華氏城扶助第三次佛經(jīng)結(jié)集的阿育王即位。二王同時為王。
佛歷243年(公元前301年)仰邦王之子仰曼王繼位,該王行為不端。30歲登基,在位50年,終年80歲。辭世之日木星靠近月亮表面。該王生辰為火曜日。
佛歷293年(公元前251年)仰曼王之子葉坎王繼位,該王相貌英俊,王后眾多,精通射術(shù)。葉坎王40歲登基,在位31年,終年71歲。臨終之時,白晝出現(xiàn)星斗,影子倒映。該王生辰為月曜日。
佛歷324年(公元前220年)葉坎王之子坎朗王繼位,是年37歲,在位38年,終年75歲。臨終之時,一巨蚌從天墜地。坎朗王生辰為水曜日。
佛歷362年(公元前182年)坎朗王之子賴開王繼位,是年39歲,在位34年,終年73歲。辭世之日,雙日共照。賴開王生辰為月曜日。
佛歷396年(公元前148年)賴開王之子悉梨坎王繼位,是年40歲,在位28年,終年68歲。臨終之時,金星靠近月亮表面。該王生辰為木曜日。
佛歷424年(公元前120年)悉梨坎王之子悉梨羅阇王繼位,是年51歲,在位9年,終年60歲。該王沉默寡言,忠于誓言,喜善好施。身邊有6位國師。悉梨羅阇王曾擬削減歷法403年,但因不合時宜,未能成功。他的6位國師是:卜巴摩尼、因陀梨耶、給達(dá)梨耶、山達(dá)梨耶、釋迦、瑪達(dá)。國王用此6國師撰寫史籍和星相書,整理佛教經(jīng)典。悉梨羅阇王建造無數(shù)佛窟寺廟,大力維護(hù)佛塔寺廟之田產(chǎn),嚴(yán)守君王十規(guī),深受僧俗民眾、文武大臣們的愛戴。竺多般大王傳位滿9代,太公王世系斷嗣。悉梨羅阇王生辰為月曜日。
(110)鄂達(dá)巴 注 王
佛歷433年(公元前111年)鄂達(dá)巴王即位。鄂達(dá)巴王簡況如下:國中有一人,將其幼子送到和尚處當(dāng)了小沙彌。師父對他頗為疼愛并教他學(xué)習(xí)三藏經(jīng)書與吠陀。沙彌對師父十分敬重,殷勤侍候左右。一回,師父養(yǎng)的一只公雞每日啼叫道:“食吾頭者必成鄂達(dá)巴王。”師父聽罷心中思忖,你這畜牲,怎這般啼叫?于是喊來沙彌說道:“徒弟,這公雞叫得特別,把它殺了做熟給我吃。”徒弟照師父吩咐去做。當(dāng)做熟從鍋中撈出時,雞頭掉在了灶臺之上。徒弟怕弄臟了,就把它撿起來洗了洗吃掉了。師父問為何少了雞頭?答道:“因為撈出時雞頭掉下弄臟,就沒有給您添上,我把它吃掉了。”師父心想,此番該看公雞啼叫得是否屬實了。于是便將各種法典、王規(guī)、世俗之規(guī)等統(tǒng)統(tǒng)教給徒弟,然后讓他還俗,送到一武將門下謀事。少年相貌英俊,且具有福相和智相。武將待其如親子,給他相稱的衣冠飾物,出入往來皆帶在身邊。
一日,武將帶少年進(jìn)宮。大王見少年舉止文雅,有王公風(fēng)度,十分憐愛。大王無子嗣,便將他要來立為王子,封該武將為王子的監(jiān)護(hù)官員。少年通曉一切王規(guī),善于處理國家事務(wù),非常敬重國王,修養(yǎng)有素,深得國王和文武百官、僧俗民眾之愛戴。國王遂立其為王儲。
也有史籍記載,大王將公主許配給該少年為妻。
王儲15歲時,國王去世,便繼位為王。該王虔敬三寶,結(jié)交羅漢圣賢和婆羅門學(xué)者,嚴(yán)守五戒、八戒、十戒,以君王十規(guī)、四品律身,愛民如子,拜500羅漢圣賢為師,具備信、戒、聞、施、恥、慎、智等賢人七德 注 ,在位期間下過7次寶石雨。該王在天帝釋監(jiān)護(hù)下建造一座寶塔,寶塔造畢,高呼善哉,頓時地動山搖。因該王并非竺多般大王直系,乃出自旁系,故后人稱其為鄂達(dá)巴。
鄂達(dá)巴王生辰為火曜日,15歲登基,在位51年,終年66歲。王將死之時,雙日共輝。該王在位第17年時,即佛歷450年(公元前94年)正值錫蘭島國君伐多伽摩尼王在位時期,500羅漢圣賢,恐三藏經(jīng)不能長久口頌流傳,便將其寫于貝葉之上,勘校百遍。
* * *
[1] 意為:旁系之人、旁人。
[2] 佛教謂:依佛陀教誨,賢人有七德。所謂“七德”,一說為:明了修身之道;精通受益之法;善于處理私事;知道審時度勢;掌握大小尺度;熟悉眾情;善解人意七條。一說如文,即:信、戒、聞、施、恥、慎、智七者。
(111)巴比仰王至貝阇王等十二代君王簡況
佛歷484年(公元前60年)鄂達(dá)巴王之子巴比仰王繼位,是年37歲。該王生辰為火曜日,在位66年,終年103歲。彌留之際,木星靠近月亮表面。巴比仰王在位第6年,中天竺娑羯羅城之彌蘭陀王與那先長老二人就若干重大問題進(jìn)行了問答。此時,佛陀弟子已有億萬之眾。
佛歷550年(公元6年)巴比仰王之子仰牟卡王繼位。該王生辰為土曜日,精通四吠陀,福大造化大,為人沉靜穩(wěn)重,信守君王十規(guī),慈憫眾生,愛民如子。67歲登基,在位15年,終年82歲。彌留之際,水星停止運行達(dá)7個月之久。
佛歷565年(公元21年)仰牟卡之子仰登卡王繼位。該王黑膚紅眼紅眉,忌妒他人妻室,為人殘暴,不惜牲命,不信佛法。文武百官、僧俗民眾無不懼怕和詛咒他。在其統(tǒng)治年間,天大旱,人們食不果腹,民不聊生,且不弘揚佛法。仰登卡王65歲登基,在位3年,終年68歲。臨終之際,天空四面發(fā)光。其生辰為日曜日。
佛歷568年(公元24年)仰登卡王之子仰蒙薩粦陀王繼位。該王具備戒、定、慧三德,虔敬三寶,弘揚佛法,信守誓言,愛僧俗如子,50歲登基,在位15年,終年65歲。彌留之際,天現(xiàn)彗星。其生辰為木曜日。
佛歷583年(公元39年)仰蒙薩粦陀王之弟蓓粦陀王繼位。該王曾赴呾叉始羅城學(xué)習(xí)技藝,精通藥學(xué)、符箓和吠陀。63歲登基,在位12年,終年75歲。彌留之際,日出日落均在正午時刻。其生辰為土曜日。
佛歷595年(公元51年)蓓粦陀王之子蒙薩拉王繼位。該王58歲登基,在位5年,終年62歲。彌留之際,正午時分日始出。其生辰為水曜日。
佛歷600年(公元56年)蒙薩拉王之子布翁納王繼位。該王43歲登基,在位3年,終年46歲。彌留之際,地聲連續(xù)7天不止。其生辰為金曜日。
佛歷603年(公元59年)布翁納王之弟達(dá)卡王繼位。該王44歲登基,在位3年,終年47歲。彌留之際,10只禿鷲落在王宮之上。其生辰為月曜日。
佛歷606年(公元62年)達(dá)卡王之子達(dá)底王繼位。該王皮膚呈紅色,舉止不端,不為民謀利,不信奉三寶。29歲登基,在位3年,終年32歲。彌留之際,王城四周地震,大地裂開并冒水,日月全食達(dá)一月之久。其生辰為土曜日。
佛歷609年(公元65年)達(dá)底王之弟甘努王繼位。該王30歲登基,在位1年,終年31歲。臨終時,佛塔顯奇跡。其生辰為日曜日。
佛歷610年(公元66年)甘努王之兄甘岱王繼位。該王32歲登基,在位3年,終年35歲。彌留之際,天空漆黑如夜。其生辰為月曜日。
佛歷613年(公元69年)甘岱王之兄貝阇王繼位。該王37歲登基,在位4年,終年41歲。臨終之日,金星靠近月亮表面。其生辰為月曜日。
(112)蘇蒙陀梨王
佛歷617年(公元73年)蘇蒙陀梨王即位。該王行為不檢,24歲登基,在位7年,終年31歲。臨終之際,土星放射出彗星般的光芒。其生辰為土曜日。佛陀涅槃時摩訶迦葉長老為首的500羅漢圣賢與阿阇世王商議,將原歷法減去148年,使其與佛教大業(yè)一致,成為統(tǒng)一的佛歷。蘇蒙陀梨王辭世之年為佛歷624年(公元80年)。此時又值削元之年,天帝釋化身摩漢拉伽婆羅門,在勞伽難陀皎色加地區(qū)的石頭上留下了:“廢去多多亞達(dá)622年為小歷”的字樣。悉梨羅阇王時也曾擬廢歷削元,但因時機(jī)不適未遂,故未計入。多多亞達(dá)為廢歷之長數(shù),卡薩彬薩為廢歷之短數(shù),所謂佛歷者乃將佛教大業(yè)與歷法兩者統(tǒng)一起來的名稱。 注
* * *
[1] 本書(40)節(jié)已敘述過,釋迦牟尼涅槃當(dāng)年,阿阇世王與摩訶迦葉長老考慮到佛陀預(yù)言佛教大業(yè)將長存于世5000年,為了歷法能與其一致,改元開始稱為佛歷元年。“多多亞達(dá)”按緬文代表數(shù)字622,而“卡薩彬薩”按緬文代表數(shù)字560。佛歷624年蘇蒙陀梨王辭世之年,廢622年,余2年稱為小歷。后來到小歷562年時緬甸蒲甘王朝卜巴蘇羅漢再次廢歷560年,余2年紀(jì)元至今,即當(dāng)今之緬歷。
(113)阿蒂達(dá)羅王
小歷2年(公歷80年)蘇蒙陀梨王之子阿蒂達(dá)羅王繼位。該王品行不端,竟私闖母后寢宮,產(chǎn)生邪念。三皈依,守五戒,嚴(yán)守信誓的母后祝禱道:我的美德戒行若無缺陷,吾兒來時,愿吾寢宮變成拱形篷蓋無門可入之室。果然如愿以償。其子羞愧退下,頓感全身奇癢無比,正欲至宮中之四角湖沐浴,須臾之間,全身長滿猴毛,變成一只猴子,被民眾用石頭長矛擊斃。愛子變成猿猴逃離之后,母后也出宮急追,見狀說:“愛子的尸體回來吧!”至今該地仍被稱為“朗達(dá)羌” 注 。阿蒂達(dá)羅王生辰為土曜日,15歲登基,在位3年,終年18歲。王將死之時,金星放射出彗星般光芒。
* * *
[1] 意為:子尸溪。
(114)蘇般若那伽羅岑那王
阿蒂達(dá)羅王死后,王弟等互相爭位。王弟蘇般若得位,于小歷5年(公元83年)登基為王。在位期間因王系斷嗣,故后人稱之為“那伽羅岑那” 注 。蘇般若那伽羅岑那王儀表堂堂,信、戒、聞、施、恥、慎、智皆備,視僧俗如愛子,虔敬佛法。一次,干延族作亂。王親率象、馬、水、步四軍前去平叛,大獲全勝。王在干延國中見到一尊(用中等身材人的手臂量的)88肘尺高的金佛像,猶如覲見佛身一般,虔誠備至,日夜叩拜。此后蘇般若王整整三年一直未離開這尊純金制造的宛如阿利彌底耶佛的大佛像。時日長久,文武百官奏道:威德崇高的圣君,象馬將士均已疲憊勞頓,請從速起駕返回京都。國王下諭:朕難與此佛像分離,爾等可備一巨大珠寶神筏,將佛像置于筏上,繞那伽意山,經(jīng)海路運回室利差呾羅城。文武百官聽罷心想,大王下了一道難以完成的諭旨。如此一來吾等恐難再與家人團(tuán)聚了。個個憂心忡忡,人人郁郁不樂。后來,文武官員商議,在佛像座下掏一大洞。因佛像乃純金制造,沉重異常,便傾倒一旁。大王見狀遂問,佛像為何傾倒?文武官員們奏道:佛已歸天。大王聽罷十分不快,默然不語。文武官員們每人各備一根柴、一抔炭,將佛像熔化。大王又問為何將佛像熔毀?文武官員們奏道:佛已涅槃,神將其火化。大王聽罷此言大為不悅,沉默不語。眾官員恐大王動怒,就用熔化了的黃金鑄成28尊各有一肘尺高的結(jié)伽趺坐的佛像和佩劍獻(xiàn)給大王。文官武將也各自取了許多。事后,大王起駕回到室利差呾羅城。后來,當(dāng)民眾使用這些錢財時,七賢者建立的吉祥之邦,便饑饉成災(zāi),盜賊蜂起,一片混亂,無法寧息了。
是時,狂風(fēng)大作。一農(nóng)婦手中的笸籮被風(fēng)卷走,農(nóng)婦邊追邊喊:“我的笸籮……我的笸籮……”一時,人們以為“鄂色郭 注 打來了”。全國驚恐,民眾分為三支。大王染疾身亡。該王17歲登基,在位11年,終年28歲。該王生辰為月曜日。
* * *
[1] 意為:國家斷嗣。
[2] 鄂色郭是緬語“我的笸籮”的音譯。色郭又是克倫人的一支,所以鄂色郭也可以理解為色郭克倫人。
(115) 驃、干延、德三支分成 永錄島地區(qū)十九村民眾及薩牟陀梨大王登基
小歷16年(公元94年)全國分裂為三支,即驃、干延、緬甸各一支。此后驃與干延開戰(zhàn),雙方達(dá)成協(xié)議:人馬多者勝,各造一大佛塔。驃建塔于室利差呾羅城西,干延建塔于城北,先竣工者勝。干延用磚塊建造,塔未完成;驃人聰明,用竹子編成塔狀,圍以白布,塔尖升傘。干延人見了,自知失敗,匆匆逃遁。 注 干延走后,驃人自相爭斗,隨后又分裂為三:一股并入甲賓;一股并入德,最后一股在當(dāng)紐一地立國,3年后,在孟人的攻擊下崩潰,之后又在班當(dāng)?shù)逻_(dá)一地立國,6年后又遭干延人的進(jìn)攻而陷落,繼之又建敏東,又歷3年,到小歷29年(公元107年)時薩牟陀梨王在永錄島開始立國。
摩漢拉伽婆羅門改元后,小歷16年,室利差呾羅滅,驃、干延之間發(fā)生戰(zhàn)事,驃人得勝,在當(dāng)紐、班當(dāng)?shù)逻_(dá)和敏東等地先后立足,前后共歷時13年。兩者相加,即小歷29年之際,薩牟陀梨王與19村民眾在永錄島建立國家。
此處略有出入,上述驃人在當(dāng)紐3年,班當(dāng)?shù)逻_(dá)6年,敏東3年,合計僅12年。《緬甸大史》卻寫作“合計為13年”。有可能是如此統(tǒng)計的,蒲甘立國于小歷29年,室利差呾羅毀于小歷16年,兩者之間相差13年,于是歷史便據(jù)此記入史冊。
該19村是:1.良吳,2.那伽博,3.那伽極,4.曼基基,5.杜底,6.皎色加,7.構(gòu)蓋登,8.良溫,9.阿努羅陀,10.丹倉宮,11.育瓦蒙,12.金羅,13.高果,14.當(dāng)巴,15.美開敦,16.德葉亞,17.翁米亞,18.永錄,19.育瓦賽。每村設(shè)一村長,共19位。薩牟陀梨王統(tǒng)管19村,自立為王。
《緬甸大史》記載的19村中有辛古一村。此說與下列之說不符,即辛古一地又名鄂辛古,乃因一名為鄂辛古的獵戶曾于該地幫過江喜陀,因此而得名。因此,我們按《新史》中之記載,以翁米亞取代之。
* * *
[1] 此處故事與本編開始(105)節(jié)所述大、小甘羅阇爭奪王位故事頗為相似。可能源于同一歷史故事。
(116) 阿梨摩陀那 注 ——蒲甘城
佛陀在世之時曾從中天竺云游至該城建立之地,站在丹吉山巔遠(yuǎn)眺,但見河岸高處紫鉚樹梢上歇著一只白鷺和一只烏鴉;樹杈間有一個伸出雙叉舌尖的大蜥;樹下趴著一只小青蛙。佛見此景,微微一笑。從弟阿難問佛為何發(fā)笑。佛說:“阿難,吾涅槃后651年,此地將建一大城。”
“紫鉚樹梢上歇著白鷺和烏鴉,表明將來此地虔敬三寶喜善好施者多,邪惡不正品德惡劣者也多。”
“樹杈間那個伸著雙叉舌尖的大蜥,表明將來此城中的人們不事農(nóng)作,專營商業(yè),言語不實,不守信義。”
“樹下趴著的小青蛙,表明將來此城中的民眾生活安逸,快樂閑適。”
“創(chuàng)建該城的薩牟陀梨王在位期間,巨鳥、大豬、惡虎、飛鼯四害為患,將出現(xiàn)一位神通廣大的君王來消滅它們。”應(yīng)佛陀授記之言,驃紹梯 注 王消滅了巨鳥、大豬、惡虎和飛鼯。
* * *
[1] 意為:無敵城。
[2] 驃紹梯Pyusawhti,舊譯驃苴低或驃蘇蒂。
(117) 驃紹梯王
如前所述始于上古的摩訶三末多王的334569位太陽世系釋迦族后裔之精英、人、神、梵天三眾翹楚——釋迦牟尼成道之時,摩訶那摩王執(zhí)政期間,釋迦族世系因毗陀堵巴王子的危害而敗落。此時,釋迦族國王陀阇羅阇王帶了自己的大隊人馬,離開中天竺輾轉(zhuǎn)來到伊洛瓦底江上游的馬壘,隨后與同族的那伽岑王后有了感情,結(jié)為夫妻,并于該地建立古太公國。隨著時間的推移,太公王世系延續(xù)至第17代德多摩訶羅阇王登基。德多摩訶羅阇王之子摩訶丹婆瓦建立并統(tǒng)治羅西國。
此時,緬甸北部太公國國王德多摩訶羅阇與其子羅西國主摩訶丹婆瓦,兩人各自統(tǒng)治著自己的國家。上述太公王世系的后裔德多阿蒂佳羅阇釋迦王,避開馬壘社會的不寧,以平民身份來到靜處從事田園耕作為生。在其園圃中有一龍洞,是時人們有虔敬龍神的習(xí)俗,每日祈求龍神賜生貴子。一次,德多阿蒂佳羅阇王的王后,有福懷孕,胎足十月,生下一五官端正的王子,起名紹梯。居住在園圃洞中的龍王龍后憐愛王子,日夜佑護(hù)。王子七歲時,便向箭術(shù)精湛的高師仙人學(xué)藝。高師通曉《色尼迦耶》、《聲尼迦耶》 注 等浮世經(jīng)典,見王子相貌不凡,知其必出身名門,屬君王世系,來日定為下緬甸之主。于是將王子改名為明梯 注 ,并悉心教授其王子必修的18般技藝。
王子16歲時奏請父王母后準(zhǔn)其前往蒲甘城。父王母后憶起高師曾言及王子將為下緬甸未來君王一事,便允其請求。啟程時,父王親授其寶石弓箭。此弓非凡人所造,據(jù)稱乃佛陀授記,天帝釋親贈,全部以寶石制成。供其戰(zhàn)勝蒲甘仇敵,獲得王位,并后傳王族世系子孫后代,以弘揚佛法之用。
王子接受神弓之后直赴蒲甘城,住在一驃族老夫婦家中。驃族老夫婦無子,視其為親子。一次,王子告驃族老夫婦,他要到林中習(xí)箭。老夫婦出于對孩子的愛護(hù),擔(dān)心發(fā)生意外,說:“親愛的孩子,此國中東有一大豬,西有一巨鳥,南有一惡虎,北有一飛鼯,它們各有500同類護(hù)衛(wèi)左右。國王無力制服它們,故每日必為大豬送去60塊米飯團(tuán),9車南瓜,9車細(xì)糠;每7日為巨鳥送去7名少女。此等從未見過的兇頑大敵,糟蹋此國已12年之久矣!”王子完全相信自己之神力,遂去尋找惡敵。國南之惡虎,國北之飛鼯,國東之大豬,均被其尋著,并用其父王所賜之神弓寶箭殺死。
最后王子又來到國西巨鳥之巢穴。此時,備鳥食者為巨鳥送食,帶來7名少女,被王子撞見。王子詢問原委,備鳥食者逐一如實回答。王子斥道:“有我在此,豈能再言為鳥送食?”說畢將7名少女留下。7名少女死里逃生,萬分感激王子救命之恩,遂為其向天祈禱。
此時,巨鳥見王子出現(xiàn)在自己稱霸之地,便使出渾身解數(shù),大顯神通。王子視其如草芥,毫無懼色,嚴(yán)詞怒斥,并用金剛寶箭將巨鳥射死。有詩云:
魔鳥兇豬害人畜,貪婪無度終被除,
力戰(zhàn)惡獸獲勝利,阿梨摩陀太陽族。
偌大巨鳥終殺卻,兇惡公豬被剪除,
可歌可贊英雄漢,黎民百姓推圣主。
所以有人根據(jù)詩句說,只射死了巨鳥和大豬。如果,就此批評《緬甸大史》不對,恐亦不妥。不僅《緬甸大史》,其他諸如《蒲甘史》、《古蒲甘史》等也都清楚地記載了大豬、巨鳥、惡虎、飛鼯等四大敵人。上述詩歌作者勞加通當(dāng)木 注 ,只不過是將突出的內(nèi)容寫入了詩中而已。
據(jù)傳,巨鳥死后,王子從它身上拔下一根羽毛讓7名少女用頭頂起,7名少女費盡力氣才勉強(qiáng)頂起。王子叫她們頂著羽毛去獻(xiàn)給國王,頂至途中,因沉重異常體力不支,遂將羽毛扔掉。因此,該地稱為“艾當(dāng)畢” 注 ,稱殺死巨鳥之地為“艾畢當(dāng)” 注 。此二地名皆流傳至今。
7名少女返回將青年孤身射死巨鳥事奏明薩牟陀梨王。國王聽說為其送食12年之久的這些頑敵已被剪除,萬分高興,便帶象、馬、水、步四軍前往王子紹梯所在處。抵達(dá)后,國王見到被射死的巨鳥躺在地上,猶如一座小山,便問王子:“年輕人,你出身何等門第?殺死這般兇頑敵人,用了哪種武器?”王子如實作答。薩牟陀梨王得知他出身高貴王族,且神通廣大,智慧無窮,便將女兒底里山達(dá)黛維許配給他,定其為王儲。據(jù)說,薩牟陀梨王執(zhí)政期間給巨鳥獻(xiàn)食整整12年,共送少女4320人。
上述數(shù)字與《古蒲甘史》所載相符。該《古蒲甘史》是根據(jù)歷代著名學(xué)者所承認(rèn)并詮釋的史料編纂而成的。
其他若干史籍也有如下記載:伽拉那伽龍王的孫女、花龍之女贊底來到人間持齋守戒,住在馬壘山,與太陽神王子發(fā)生關(guān)系,有了身孕。太陽神王子又離她而去。贊底龍公主臨產(chǎn)前派白鴉去找太陽神王子。
王子包了一粒紅寶石讓白鴉帶回交給龍公主。白鴉在歸途中看見一伙商人在野餐。本性難改的白鴉打算撿食商人們吃剩的食物,便將寶石包放在樹杈上。商人和船主們發(fā)現(xiàn)白鴉放在樹杈上的寶石包,將其取出,換上一塊干糞放回原處。白鴉吃完忙取了包回去送給龍公主。龍公主見到干糞,非常傷心,便將龍蛋生在山邊,然后返回龍國。
此時,天神指引一位獵人來到龍公主產(chǎn)蛋的地方。獵人發(fā)現(xiàn)龍蛋十分高興,便將龍蛋撿起。時大雨滂沱,溪流四溢。當(dāng)獵人過溪時,手中龍蛋掉入水中,一枚金蛋在摩谷賈賓一帶裂開,變成紅寶石礦藏。
一枚青蛋漂到頂兌國生出一位公主,公主長大后,被頂兌國王立為王后。另有史籍記載,青蛋漂到妙香國,有的則說漂到太公國。眾說紛紜,很不一致。
還有一枚白龍蛋沿著伊洛瓦底江漂到良吳,被每開敦村人驃族老夫婦在河邊發(fā)現(xiàn)撈走,拿給杜云山麓的修道仙人看。仙人學(xué)識淵博,看了白蛋說道,此蛋非同一般,乃一寶蛋也。蛋中將生出之人必定神通廣大,才智過人,相貌不凡,能制勝大地上一切頑敵。且將弘揚佛法。驃族老夫婦聽罷喜出望外,便將蛋好生藏起。到時果然生出一位神通廣大、才智過人、相貌不凡的男孩。老夫婦像親生兒子般養(yǎng)育他。
據(jù)說當(dāng)其長大后,其父王太陽神王子親自送給他克敵制勝的神弓寶箭。此說與巴利文經(jīng)典注疏中記載完全不同。
所謂“伽拉那伽龍王有子花龍,花龍之女名贊底”。但經(jīng)典中只記載佛陀成道之日吃過乳糜齋飯后,盛飯的金杯在尼連禪河漂浮,伽拉那伽龍王收藏了該金杯。至于伽拉那伽龍王有子花龍一事,卻毫未提及。此乃與經(jīng)典不同之一。
許多經(jīng)典都清楚地記有:宇宙有一太陽宮,有太陽神。但是,卻從未發(fā)現(xiàn)經(jīng)典中有太陽神有子之說。這又是一不同之處。
星相書中有將土曜星說成是日曜星之子者。但在浮世星相書中卻從未有土曜星是贊底龍公主之夫的說法。這也是一不同之處。
關(guān)于“太陽神之子與龍公主結(jié)合后生人”一說。《布利達(dá)本生》故事 注 中有如下記述:王子與龍公主結(jié)合,因其父是人根,結(jié)果生了一個人,而陀塔羅塔龍王子與薩牟陀阇公主結(jié)合,因其父是龍根,生下一條龍。
《大史》中記載,溫偈羅阇王的公主與獅子結(jié)合,因其母是人根,結(jié)果生下了悉哈婆胡王子等。以上均有經(jīng)典可考。太陽神王子與龍公主相結(jié)合,倘若確有其事,應(yīng)隨其父根或母根,生神或龍,才符合情理。然而,此處卻非神非龍,而生下人子,既不合情理,也違反經(jīng)典。此外,豈能派白鴉去太陽神王子所在處?純屬神話傳說。
“一枚金蛋在摩谷賈賓裂開變成紅寶石礦藏”一說。南贍部洲上有寶藏56處,倘若摩谷賈賓一地確系龍蛋破裂變成的紅寶石礦藏,那么其他各處的金銀寶石礦藏難道皆為龍蛋所變?值得三思。經(jīng)典中的確也無關(guān)于56處寶藏是龍蛋變化而成的記載。只能認(rèn)為此說系一種夸張比喻之語。
關(guān)于青蛋的去處,眾說紛紜。有的說到了妙香國,有的說到了太公國,還有的說到了頂兌國。妙香國距緬甸六個月路程,逾百由旬之遙,從馬壘至妙香國又無溪流可達(dá)。龍蛋如何漂去?說得十分離奇。有的說到了太公或頂兌之后,變成了王后。太公或頂兌的確不遠(yuǎn),處于今日緬甸國土之內(nèi),然而變成了王后,屬于哪個朝代?是哪個國王的王后?寫得非常明白的史籍中卻無上述內(nèi)容。因此,對古時由龍蛋變成王裔一類的記載,因不合情理,學(xué)者們是不贊同的。
倘若如此,又如何解釋古蒲甘有埋藏蛋殼之塔呢?據(jù)各種史籍記載,阿努羅陀一地曾埋有巨鳥的頭骨。只能認(rèn)為,埋的是頭骨并非蛋殼 注 。因此便推翻了龍蛋王系之說。實際據(jù)史料載,是從上古摩訶三末多王延續(xù)而形成的阿蒂佳太陽王系。
史料記載:悉達(dá)多王子出家,在阿瑙摩河邊穿上梵天布施的蓮花袈裟,落發(fā)為僧。之后,到達(dá)離阿瑙摩河30由旬的王舍城。此地四周被般陀伐、紀(jì)阇拘達(dá)、毗婆羅、伊悉吉梨和方廣山等五座青山環(huán)繞,猶如牛欄。悉達(dá)多托蓮花缽在又名吉梨婆阇的王舍城化緣,頻婆娑羅王見了跟隨其后,到了般陀伐山谷間始得見面,并將國家奉獻(xiàn)給悉達(dá)多,詢問其出身世系。
悉達(dá)多答道:
高貴君王聽我言,不戀王族塵欲念,
太陽世系釋迦人,出家修行當(dāng)羅漢。
這段出自巴利文《經(jīng)集·羅漢經(jīng)》 注 。說明了自上古摩訶三末多王至凈飯王,不間斷地延續(xù)了334568代,他們均屬阿蒂佳太陽世系。迦毗羅衛(wèi)城,從烏伽牟卡王起至第82012代君王凈飯王止,不斷地承襲了釋迦族世系,所以他們屬嫡系釋迦族。根據(jù)上述巴利文《經(jīng)集·羅漢經(jīng)》之記載,凡摩訶三末多王之嫡系后裔,均屬阿蒂佳太陽王族世系。著名詩人信摩訶蒂拉溫達(dá) 注 曾賦詩道:
阿蒂佳屬,八萬代王,
統(tǒng)管三國,治理有方。
即將登位,時間不長,
一輪旭日,升自東方。
拋棄王位,脫去俗裝。
關(guān)于摩訶三末多王屬于阿蒂佳王族世系問題,《精義攝要》等經(jīng)釋中寫道:
太陽王族阿蒂佳,純潔威德真?zhèn)ゴ螅?/p>
具有巨大非凡力,摩訶三末多是他。
宛如人類之慧眼,一切黑暗能看穿;
好似第二輪紅日,射出恩惠的光線。
上述表明摩訶三末多是真正的太陽王族世系的后裔,他像第二個太陽,放射著威德的光芒。
有人說,天上的太陽僅能驅(qū)除表面的黑暗,摩訶三末多王卻能驅(qū)除內(nèi)在的黑暗。正因為如此,人們才將摩訶三末多王本人稱為阿蒂佳太陽神王。學(xué)者們不贊同此一說法。
因為經(jīng)典中將自然界的太陽稱為阿蒂佳,將阿蒂佳太陽之子稱為摩奴。宗教典籍中將摩奴稱為摩訶三末多。因此,按經(jīng)典之說,太陽王即阿蒂佳太陽王族世系,摩訶三摩多王即出自阿蒂佳太陽王族世系。巴利文的“阿蒂佳”應(yīng)理解為太陽王,“固拉”應(yīng)理解為摩訶三摩多王。
上述諸說,佛陀的弟子“智慧第一”舍利弗多羅在《摩訶尼陀薩經(jīng)》 注 中有過論述。
太陽王應(yīng)叫阿蒂佳,該太陽王屬喬答摩種系。釋迦佛陀也屬喬答摩種系,因此也稱釋迦牟尼佛陀為阿蒂佳太陽王族世系。
經(jīng)典中載,太陽王和釋迦佛陀均出自同一世系,即太陽王族世系。由此可知,自摩訶三末多王延續(xù)而來的阿三彬那剎帝利王系,均屬喬答摩種系,為太陽王族世系。
根據(jù)上述經(jīng)典之記載,將從上古的摩訶三末多王延續(xù)而來的阿蒂佳世系稱為太陽王族世系。有人寫道,驃紹梯王之所以被稱為太陽王族世系之后裔,乃是因為他是太陽神王之子與龍公主結(jié)合后生育的。
后來,許多作者在“埃欽”、“茂貢”等詩詞中也一傳十十傳百地將龍蛋生出的人描述得似乎比阿蒂佳王族世系更加高貴。此類詩詞如:
惡魔巨鳥,貪婪無度;
為害民眾,兇殘大豬。
阿梨摩陀 注 ,龍蛋神種,
引弓搭箭,將其滅除,
威力無窮,神通難述。
有的學(xué)者還在詩中這樣歌頌阿蒂佳太陽王族世系摩訶三末多王的后裔,阿梨摩陀那古蒲甘國的驃紹梯王:
太陽神種,世系綿長。
阿梨摩陀,圣土之上,
高貴蓮蕊,珊瑚為柄,
三拃粗細(xì),九尺余長,
御傘蔭蔽,無比吉祥。
神通廣大,驃紹梯王。
學(xué)者們常說,不論它有多么古老,不好的終歸應(yīng)被拋棄。歷史上也不乏例子。蒲甘先后30代君王在位期間一直信奉阿利僧。見識卓著智慧非凡的阿奴律陀王在接受了法號為達(dá)摩達(dá)蒂 注 的阿羅漢長老闡法教誨之后,隨即將謬誤的阿利教革除。阿利僧眾為騙取民眾的信奉,曾將寫好的字藏在杜梨紫葳樹干上,等到樹長出新皮將字覆蓋以后,再假托為夢,引導(dǎo)人們在樹干上把字找出。結(jié)果國王臣民輕信受騙者不計其數(shù)。所以,龍蛋王系之說雖不算古老,也應(yīng)當(dāng)將其作為古舊之說予以摒棄。可以確信,上述引用的有關(guān)《古蒲甘史》的內(nèi)容是完全有據(jù)可查的、符合情理的。
以上所述,完全是為了消除人們對驃紹梯王乃龍蛋所生等一類無益說法的疑惑,提出的一些符合常理的材料。
驃紹梯16歲時被定為王儲。3年后,薩牟陀梨王駕崩。薩牟陀梨王32歲登基,在位45年,終年77歲。大王彌留之際,車輪般大小的隕星落在御前。該王生辰為日曜日。
* * *
[1] 《色尼迦耶》《聲尼迦耶》即巴利文之Rūpanikāya和Saddanikāya。
[2] 明梯Minhti,意為:王。
[3] 緬甸阿瓦王朝一著名詩人,約1498-1578年。該人名之意即:率領(lǐng)勞加戰(zhàn)船三千之統(tǒng)領(lǐng)。
[4] 意為:扔掉羽毛。
[5] 意為:射鳥之山。
[6] 《布利達(dá)本生》 Bhūridatta Jātaka,本生經(jīng)第22卷——大頌卷第543號故事。
[7] 緬文中頭骨與蛋殼發(fā)音相似,且此處‘骨’與‘殼’是同一字。
[8] 《經(jīng)集·羅漢經(jīng)》 Suttanipāta Pabbajjasutta。
[9] 緬甸阿瓦王朝著名僧侶詩人,1468-1530年。
[10] 《摩訶尼陀薩經(jīng)》 Mahāniddosa Sutta。
[11] 即阿梨摩陀那,無敵城,指蒲甘。
[12] 意為:弘法。
(118) 羅西姜王 注
薩牟陀梨王辭世之后,驃紹梯并未馬上登基,而是請對其有恩的修道仙人還俗為王。因該王曾是位修道仙人,故人稱為羅西姜。小歷74年(公元152年)羅西姜91歲時登基,在位15年,終年106歲。王彌留之際,登奈底與丁兼之時恰好重合 注 ,生辰為月曜日。
據(jù)《宮廷寺廟史》等簡史、古史記載,羅西姜屬太公王世系。
* * *
[1] 羅西姜Ratheikyaun,意即:假修道仙人。
[2] 緬甸星相學(xué)將日出至日落這段時間稱之為一“純?nèi)?rdquo;Thouddadein,一純?nèi)盏?07分之692為一Tihti。凡度過62.909個Thouddadein時,就會多出一個Tihti來,這時就稱為逢“登奈底”Deinnetthe之時。一年新舊之交時稱為“丁兼”Thingyan。
(119)繼恩師羅西姜王之后驃紹梯王即位
小歷89年(公元167年)驃紹梯登基為王。該王因由驃族老夫婦撫養(yǎng)成人,故稱其為驃明梯 注 。該國在拘樓孫佛時期,曾名班堵巴拉薩;在拘那含佛時期,名丹巴拘蒂;在迦葉佛時期,名丹巴得薩;在喬答摩佛時期,名丹巴提巴;到驃紹梯王統(tǒng)治時期,易名為阿梨摩陀那。
《緬甸大史》中,前說薩牟陀梨王統(tǒng)治時期,其國名為阿梨摩陀那,又說驃紹梯王時名為阿梨摩陀那。前后自相矛盾。
驃紹梯王即位時,梵天在右,天帝釋在左,攙扶國王雙臂登基,其時神鼓大震,神琴齊奏,神笙喧天。立二王后,一是薩牟陀梨大王的公主底里山達(dá)黛維,一是威力無窮的龍王送來的龍公主意蘭陀黛維。天帝釋還贈予帝王登基五寶和全套宮廷儀仗與器物,九又三分之一肘尺長、三拃粗的珊瑚柄傘8把,該傘的百層傘面用柔軟的月光白蓮絲織成,傘頂掛著用無價九寶裝飾的榕葉狀飾物,整把傘用各種寶石點綴,金光閃閃。天帝釋還贈予產(chǎn)自象王湖名為基梨梅卡拉的六彩牙飛象、產(chǎn)自身毒江畔的天竺良駒等。
龍王所贈大批禮品中有:與六彩牙飛象同種的名為摩訶蘇婆達(dá)的六彩牙母象、內(nèi)廷用白象30頭、完美無瑕的內(nèi)廷用黑象4000頭、格達(dá)產(chǎn)黑象700頭、完美無瑕的內(nèi)廷用馬6000匹、宮外用馬6000匹。與降敵用諸般禮品一道送來的還有:侍奉御膳的龍女一名、侍奉更衣的龍女一名、侍奉梳洗的龍女一名、御敵護(hù)衛(wèi)龍兵180名。國王起駕時龍兵們守衛(wèi)在各處樓梯周圍,因龍兵們懼怕妙翅鳥,個個頭上梳著捕鳥套索狀發(fā)髻,手執(zhí)藤條。出行時龍兵們在前后左右護(hù)駕而行。
據(jù)稱國王手下有四大將軍,他們是亞扎沃陀那、德瓦沃陀那、達(dá)摩沃陀那、那伽沃陀那。有朝臣8000名、統(tǒng)領(lǐng)16000名、步卒10億、騎兵3600萬、戰(zhàn)象600萬頭。 注
驃紹梯王在世期間辦了12件大事,即箭射巨鳥;砍死大豬;斬除惡虎;殺卻飛鼯;登基之際,人、神、龍、天帝釋、梵天等齊集,神樂齊鳴,舉行大典;于瑞喜宮佛塔處朝見母后;為顯示威力,率象、馬、車、步四軍登卜巴山;千萬華兵侵入臨近國界的拘薩姆毗城之際,御駕率領(lǐng)象、馬大軍親征;在位期間天上落下三次珠寶之雨,黎民百姓撿寶三次,合計12件。 注
兩位王后的隨身宮娥有:佩戴紅寶石飾物的2000名;佩戴藍(lán)寶石飾物的2000名;佩戴花斑寶石飾物的2000名;佩戴翡翠飾物的2000名;佩戴珍珠飾物的2000名;佩戴鉆石飾物的2000名;佩戴貓眼石飾物的2000名;佩戴珊瑚飾物的2000名;合計16000名。兩位王后各有8000名。
意蘭陀黛維王后無子女。底里山達(dá)黛維王后育一子,名梯明尹 注 ,成年后被立為王儲。驃紹梯王父系母系均出自高貴種姓,神通廣大,威力無窮,故不時有天帝釋和龍王保護(hù)左右。南贍部洲所有君王均致函并派使節(jié)前來進(jìn)獻(xiàn)貢品、美女、寶象、戰(zhàn)馬等等。
驃紹梯王信守賢人七德,遵循君王十規(guī),皈依佛法,虔敬三寶。為了后代帝王的利益,驃紹梯王曾與天帝釋、伽灣波提天尊、修道仙人等商議,編纂了首句為“揚我佛陀妙法真諦”的法典。于埋藏巨鳥頭骨和箭射巨鳥之地建造佛窟和寶塔。驃紹梯王對待文臣武將鄉(xiāng)官士紳僧俗民眾等如愛子。此乃大王積德行善的情況。驃紹梯王35歲登基,在位75年,終年110歲。王彌留之際,木星靠近月亮表面,整日如夜晚般黑暗。據(jù)傳該王身高五肘尺,胸圍三肘尺。生辰為火曜日。
* * *
[1] 驃明梯Pyuminhti,意為:驃王子,即驃紹梯。
[2] 原文如此。數(shù)字明顯過分夸大不可信。此書中多數(shù)地方有類似的夸大。不再一一注明。
[3] 原文如此,實缺一件。經(jīng)查,此段文字與《緬甸大史》第1卷(190)節(jié)完全相同。但本書作者在錄取《緬甸大史》原文時,在“……神樂齊鳴,舉行大典;”后將“朝見父王太陽神王子;”一句刪去,故缺一件。
[4] 梯明尹Htiminyin,舊譯低蒙苴。
(120) 驃紹梯王之子梯明尹至底坦王六代君王
小歷164年(公元242年)梯明尹50歲登基加冕為王,在位57年,終年107歲,彌留之際,登奈底與丁兼之時恰好重合。木星靠近月亮表面。生辰為水曜日。
小歷221年(公元299年)梯明尹之子尹明拜 注 50歲登基為王,在位25年,終年75歲。彌留之際,木星與月亮相逢,全國地震達(dá)7日之久。生辰為木曜日。
據(jù)《緬甸大史》和《新史》載,梯明尹在位第44年時,固馬底瓦王之女黑馬瑪拉公主及其駙馬檀多鳩摩羅 注 ,從羯陵伽國的檀多補羅城帶佛牙去錫蘭島。許多詩歌據(jù)此也作了錯誤描述。此類描述同經(jīng)典中記載或《格拉亞尼碑文》所寫不一致。
《島史》載:從佛陀涅槃之日即錫蘭島開國君王毗阇耶貢摩王在位第37年至毗阇耶貢摩王之后的第60代君王摩訶舍那王即位之年,是佛歷811年(公元267年)。《格拉亞尼碑文》與《島史》的記載一致。碑文上寫道,佛歷236年(公元前308年)建造大寺之后的第218年,又建造無畏山寺,再過357年,摩訶舍那王即位。這三個數(shù)字相加正好是摩訶舍那王在位之時,即佛歷811年,倘若減去622年,即小歷189年。再加上摩訶舍那王在位的27年,就是其子給迪底里梅伽王登基的佛歷838年,即小歷216年(公元294年)。
給迪底里梅伽王登基后9年時,黑馬瑪拉公主與檀多鳩摩羅兩人,從羯陵伽國的檀多補羅城將佛的左下牙帶到錫蘭的這段歷史,在《額骨舍利史》中寫道:到阿努羅陀補羅 注 是在給迪底里梅伽王登基后第9年時。《佛牙史》記載是:人類之主摩訶舍那之子,給迪底里梅伽王登基9年之時……。《佛牙史注疏》記載說:當(dāng)時正是摩訶舍那王之子,給迪底里梅伽王即位9年之際……。《小史》記載說:在即位9年之際,自羯陵伽帶來偉大圣人的牙舍利……。與此等典籍之記載相一致,給迪底里梅伽王登基之年為佛歷838年(公元294年),加上在位的9年,應(yīng)為佛歷847年(公元303年)。按小歷計,登基則為216年,加上在位9年,應(yīng)為小歷225年(公元303年)。
上述史籍上關(guān)于梯明尹王在位的44年之際,佛牙抵達(dá)錫蘭島之說,與《島史》之記載以及《格拉亞尼碑文》是相矛盾的。梯明尹王于佛歷786年(公元242年)即位,加上在位的44年,應(yīng)為佛歷830年(公元286年),若按小歷計,則為小歷164年,加44年,為小歷208年 注 (公元286年)。距給迪底里梅伽王登基之年尚差17年。根本談不上他即位后佛牙由南贍部洲送至錫蘭島事。
由此足見,并非在梯明尹王執(zhí)政時期,而是在其子尹明拜王登基后4年之時,某位勇猛善戰(zhàn)的君主因希望得到佛牙前來討伐。固馬底瓦王戰(zhàn)死,其女黑馬瑪拉與優(yōu)阇尼城王子檀多鳩摩羅得悉后,無奈將佛牙舍利送往錫蘭。其時正值給迪底里梅伽王即位后9年,即佛歷847年,小歷225年。 注 正如《佛牙史》記載,佛牙送至錫蘭之時,舉行了隆重儀式供奉迎接,然后放在天愛帝須王為其建造的達(dá)摩釋迦寺。從此,便將寺名稱為陀塔陀杜伽耶 注 。以上均摘引自有關(guān)典籍,借以論證佛牙到達(dá)錫蘭島的年代。
小歷246年(公元324年)尹明拜王之子拜丁里 注 41歲即位,在位20年,終年61歲。彌留之際,太陽拖著一條掃帚尾巴,有棕櫚樹的七倍長,夜空的半邊暗無星光。生辰為木曜日。
小歷266年(公元344年)拜丁里之子丁里姜 注 即位,在位期間廢19村,在勞伽難陀處建底里畢薩亞城。該王信守君王十規(guī),愛護(hù)臣民僧俗,朝臣官民均愛戴國王,并為其祝禱。該王執(zhí)政期間,天上曾下過三次珠寶之雨。摩訶吉里 注 到來,王把他們安放在卜巴山上。丁里姜王53歲登基 注 ,在位43年,終年96歲。彌留之際,暴風(fēng)雨驟起,七日不止,樹木多被吹折。生辰為日曜日。
* * *
[1] 尹明拜Yinminpaik,舊譯苴蒙伯。
[2] 檀多鳩摩羅Dantakumara,意即:檀多王子。
[3] 即阿努羅陀城,也譯阿奴拉達(dá)普拉。
[4] 原文誤為173年。應(yīng)為208年。
[5] 原文寫成佛歷447年,小歷216年,二者均誤,更正之。
[6] 陀塔陀杜伽耶Dathadhatughara,意即:佛牙舍利存放之處。
[7] 拜丁里Paiktheinle,舊譯伯梯利。
[8] Theinlikyang舊譯梯利干。
[9] Mahagiri原意為:大山。
[10] 原文如此,如按此年歲計,則其父拜丁里8歲時即得此子丁里姜矣。明顯有誤。但無從查考,照錄之。
(121)丁里姜王在位時摩訶吉里兄妹二神簡況
太公國鐵匠鄂定道之子鄂定代,力大無比,折斷象牙也不費吹灰之力,其名遠(yuǎn)近皆知。太公國王得悉對文武大臣們說:“此人將奪朕王位,卿等可將他捉住處死。”鄂定代懼怕性命危險,遂逃入遠(yuǎn)處山林避難。國王異常害怕,便娶鄂定代之妹為后。過了很久,一日,國王對王后說:“愛妃兄長力大無比,朕擬起用他為邑宰,可速令他前來受命。”
王后信以為真,便請其兄前來。鄂定代心中思忖:“王已娶我妹為后,今才封我為官。”于是便奔王宮來。國王設(shè)計擒住鄂定代,綁在玉蘭樹上,四周架起柴薪,用風(fēng)箱吹起火焰焚燒。王后說:“我兄因我而慘死。”言畢縱身跳入火中。國王拽住王后發(fā)髻,王后全身被火燒焦,只剩下頭部。兄妹二人死后,變成神后居于玉蘭樹上。凡人畜走近玉蘭樹陰便會死去。于是人們將樹連根刨起投入伊洛瓦底江中。漂到蒲甘,人們將樹撈起雕成兄妹二人之像,安放在卜巴山上。從此以后,國王、文武官員、僧俗民眾每年一度到山上瞻仰拜祭。
小歷309年(公元387年)丁里姜之子姜都律 注 即位。55歲登基,在位25年,終年80歲。彌留之際,月亮放射出彗星般光芒,昴宿七星靠近月亮表面。生辰為水曜日。
* * *
[1] Kyaundurit舊譯干兜立。
(122)高僧佛音 注 赴錫蘭島取經(jīng)
關(guān)于佛音高僧赴錫蘭島取三藏經(jīng)一事,《緬甸大史》稱是自直通起程。《新史》則講由中天竺出發(fā)。此事經(jīng)過如下:
自佛陀涅槃之后至佛歷900余年間,三藏經(jīng)幾乎都是摩訶曇無德長老、須那長老、郁多羅長老及其門徒代代口傳下來,因當(dāng)年南贍部洲尚無文字。出生于摩訶菩提附近的一位婆羅門青年,精通藥典和吠陀,他在南贍部洲一帶周游,到處與人辯論,貶低他人觀點。后來,來到一座寺廟,他用平直而單調(diào)的聲音背誦經(jīng)書。梨波多長老聽到后想,此人準(zhǔn)是位學(xué)識淵博者,讓我和他比試一番。于是問道:“是誰發(fā)出驢叫的聲音?”婆羅門青年道:“你可曉得驢發(fā)出的聲音是何意?”接著又一連提出了許多問題,梨波多長老均一一回答了。梨波多長老也向婆羅門青年提問了若干有關(guān)佛法的問題,婆羅門青年卻無言以對。從此,婆羅門青年出家為僧,勤學(xué)吠陀,攻讀三藏。后來,這位婆羅門青年像佛陀那樣名聲顯赫,于是得名為佛音。
梨波多長老得知佛音志在于為《搭比薩那達(dá)耶》、《阿塔達(dá)梨尼》等經(jīng)寫釋,便說:南贍部洲僅有巴利文三藏經(jīng),既無經(jīng)釋又缺權(quán)威性解說,錫蘭島的有關(guān)注釋是純凈的;第三次佛經(jīng)結(jié)集的巴利文經(jīng)典也均被摩哂陀長老帶往錫蘭島,你可前往錫蘭島,學(xué)習(xí)舍利弗多羅長老的著述,學(xué)習(xí)僧伽羅語,并將僧伽羅文寫成的注疏譯成摩揭陀文。上述內(nèi)容與《小史》記載是相符的。
是時,稱為金地的直通之開國君王悉哈羅阇王的第25代后裔達(dá)摩巴拉王,虔誠信奉佛法,贈給佛音長老白象一頭,侍臣四人,以及其他各種禮物。佛音長老從勃生港起程前往中天竺地區(qū),采繪中天竺摩訶菩提薩埵圣地尼連禪河、花林精舍等圖像,然后再準(zhǔn)備奔赴錫蘭島。此段記述與史載一致。
此時,無所不知的天帝釋賜給佛音兩粒番欖果,一保其永不饑餓,一保其視力永遠(yuǎn)明亮;還賜予可滿足其一切要求的鐵筆。佛音在陀棄那的賓伽利碼頭登船,從海路到達(dá)錫蘭島。此段敘述與佛音生平及佛教史上記載相符。
抵達(dá)后,佛音在大寺波達(dá)那精舍 注 ,從僧伽波羅 注 長老修習(xí)上座部教義和僧伽羅文經(jīng)釋,并開始著手著《清凈道論》。后來,又將全部經(jīng)釋譯成摩揭陀文。這與《小史》記載相符。
此后又從錫蘭長老普陀密多學(xué)習(xí)《大經(jīng)釋》、《大波阇梨陀經(jīng)釋》 注 、《拘隆提經(jīng)釋》 注 并作了許多論著疏解。這與佛音所作《律藏后篇釋》 注 的跋中所載相符。
是時,佛音以白象為禮物,請求摩訶那摩王允許他將三藏經(jīng)及其經(jīng)釋和他本人作的《清凈道論》抄本帶離錫蘭。
當(dāng)佛音來到南贍部洲之際,天帝釋對他說:“南贍部洲中天竺地區(qū),已無建立佛教之地,佛教將在中天竺東南方九百由旬的邊遠(yuǎn)村落,諸如室利差呾羅、底里畢薩亞、羅摩迎等地發(fā)揚光大5000年,將佛經(jīng)真諦帶往該地區(qū)吧!”佛音來到稱為蘇陀摩伐提的直通城,羅摩迎國一帶頓時熱鬧異常,僧俗民眾乃至國王王后,紛紛舉辦盛會,敬獻(xiàn)齋物,表示歡迎,猶如具一切種智的釋迦佛陀駕臨一般。眾生將經(jīng)書恭敬地迎入都城,在王宮前顯要之地造妙法彩棚珍藏。
是時,為首的佛教長老是阿瑙摩陀悉 注 ,他屬于須那和郁多羅教派。須那長老和郁多羅長老是在第三次佛經(jīng)結(jié)集之后,來到金地傳教的。與須那長老在一起的弟子有十位,為首的是摩訶須畢達(dá),其余是:摩訶須摩陀達(dá)、蘇摩那帝須、須巴伽、須摩陀達(dá)、阿瑙摩陀悉等。在阿瑙摩陀悉弘法期間,緬甸、孟、若開、撣、云國 注 、萬象 注 、道格岱等地區(qū)的和尚法師,均陸續(xù)前來修習(xí)先師世代口傳下來的巴利文經(jīng)書及其經(jīng)釋。直至今日,邊遠(yuǎn)地區(qū)的佛教仍然繁榮興盛。這與《佛教史》和《直通史》的記載相符。
佛祖釋迦牟尼涅槃之后,佛歷236年(公元前308年)摩訶摩哂陀長老來到錫蘭島,與錫蘭開國君王毗阇耶的第六代后裔天愛帝須王共同弘揚佛法,使第三次佛經(jīng)結(jié)集的稱為“佛教規(guī)范經(jīng)典”的三藏經(jīng),得以由高僧長老口傳至佛歷450年(公元前94年)。第24代君王伐多伽摩尼即位后第六年,500圣僧預(yù)見到未來人類的愚昧無知,于是召集第四次佛經(jīng)結(jié)集,并將佛經(jīng)用文字的形式記載下來。
第63代君王菩陀達(dá)薩在位期間,一位講經(jīng)師將經(jīng)藏和論藏譯成僧伽羅文。到了佛歷946年(公元402年)第66代君王摩訶那摩即位之后,佛音長老才用摩揭陀文將三藏經(jīng)抄錄下來,并將其帶至南贍部洲的稱之為金地的直通國。
史籍中有將金地指為直通的,也有指為清邁的。據(jù)《格拉亞尼碑文》記載,金地即在羅摩迎地區(qū)。
據(jù)《直通史》記載,悉哈羅阇王在修道仙人和天帝釋的扶持之下建立了金地。此后,第60代君王烏巴德瓦在位期間,又將其南移,建立了蘇陀摩伐提直通國。關(guān)于烏巴德瓦王之孫佐達(dá)拘摩悉梨陀摩索伽王執(zhí)政期間,須那和郁多羅兩位長老到來之說,與經(jīng)典上關(guān)于二長老到金地弘揚佛法的記載是一致的。因此,只能認(rèn)為金地就是直通。
《緬甸大史》記載,丁里姜王即位第42年之時,佛音長老西渡錫蘭島,然而,丁里姜即位第44年,即佛歷930年、小歷308年(公元386年),此時摩訶那摩王尚未登基,有16年的差距。可見摩訶那摩王登基之年應(yīng)為佛歷946年,小歷324年,也是丁里姜王之子姜都律登基第15年之際。以上內(nèi)容是以《島史》記載為依據(jù)的,與《格拉亞尼碑文》、《佛教史》是一致的。
上述關(guān)于佛教的根本經(jīng)典三藏經(jīng)傳入緬甸的材料,《緬甸大史》、《中史》上均無記載,本書是根據(jù)有關(guān)經(jīng)典記載,在此加以補充的。
小歷334年(公元412年)姜都律王之子底坦王繼位,35歲登基,在位27年,終年62歲,彌留之際,霹靂引起大火焚燒七天七夜,影子顛倒。生辰為土曜日。
* * *
[1] 亦譯佛鳴。
[2] 也譯作中心大寺。
[3] 僧伽波羅 Sa?ghapāla。
[4] 《大波阇梨陀經(jīng)釋》 Mahāpaccarit A?hakathā。
[5] 《拘隆提經(jīng)釋》 Kurundi A?hakathā。
[6] 《律藏后篇釋》 Vinayaparivā A?akathā。
[7] 阿瑙摩陀悉 Anomadassi。
[8] 舊譯庸那迦,即今日泰國之清邁。
[9] Linzin即林城。
(123)非王族的牟克曼大臣與都耶大臣篡位為王
小歷361年(公元439年)非王族的三位大臣爭篡王位。牟克曼得手,登位3個月,王位又被都耶奪走。牟克曼臨終之時,天上落下小卵石雨。都耶33歲篡位登基,在位55年,終年88歲。臨終之時,良吳河岸不斷坍塌。其生辰為木曜日。
小歷416年(公元494年)眾文武大臣將底坦王之孫 注 從逃亡處找回,擁其登基為王,授其名為達(dá)拉蒙帕耶。王55歲登基,在位22年,終年77歲。彌留之際,星辰相撞。生辰為木曜日。
* * *
[1] 按原文無“之孫”二字。但據(jù)本書上節(jié)所述則底坦王已死,不可能再生復(fù)位。且所述出生、終年的年份均不同,可知原文有誤。經(jīng)查《緬甸大史》稱達(dá)拉蒙帕耶為底坦之子,姚楠譯哈威《緬甸史》中年表則稱泰羅牟驃(達(dá)拉蒙帕耶之舊譯名)為底坦之孫。分析底坦與達(dá)拉蒙帕耶相差55歲看,達(dá)氏為底坦之孫可能性極大,故按哈威緬甸史年表加上“之孫”二字。
(124)達(dá)拉蒙帕耶王 注 之子代傣王 注 至吞漆王等八君王簡況
小歷438年(公元516年)達(dá)拉蒙帕耶之子代傣王即位。代傣王身材魁梧。登基之后,放棄底里畢薩耶城,于德馬梯另建新城,名為丹巴瓦底 注 。該王45歲登基,在位7年,終年52歲。彌留之際,一星靠近月亮表面,雷擊引起大火焚燒七天七夜。生辰為土曜日。
小歷445年(公元523年)代傣王之子丁里姜艾 注 王即位,35歲登基,在位9年,終年44歲。彌留之際,河水倒流,大雨傾盆。生辰為月曜日。
小歷454年(公元532年)丁里姜艾之弟丁里拜 注 王即位,20歲登基,在位15年,終年35歲。彌留之際,王宮冒煙。生辰為土曜日。
小歷469年(公元547年)丁里拜王之弟坎朗 注 王即位,32歲登基,在位10年,終年42歲。彌留之際江上無風(fēng)起大浪。生辰為金曜日。
小歷479年(公元557年)坎朗王之弟坎臘 注 王即位,39歲登基,在位12年,終年51歲。彌留之際,鬼怪周游全國,狂笑七天七夜,民眾聞鬼怪笑聲不敢入睡。生辰為水曜日。
小歷491年(公元569年)坎臘王之子吞代 注 王即位,該王常按王室習(xí)俗使用寶牛、寶犁舉行隆重的演耕儀式。在一次演耕之時,國王身著金縷王袍的袖子,隨風(fēng)飄動,將牛嚇得猛跑不止,國王不幸跌進(jìn)犁溝而死。該王35歲登基,在位13年,終年48歲。將死之時,一星靠近月亮表面,眾多星辰白晝出現(xiàn)。生辰為月曜日。
小歷504年(公元582年)吞代王之子吞畢王 注 即位,30歲登基,在位16年,終年46歲。將死之時,天空出現(xiàn)兩日,無陰影,木星與金星相斗。生辰為木曜日。
小歷520年(公元598年)吞畢王之子吞漆 注 王即位,22歲登基,在位15年,終年37歲。彌留之際,木星從昴宿七星中間穿過,月亮放射出彗星般光芒。生辰為水曜日。
* * *
[1] 此處原文又誤寫為底坦王,明顯有誤,應(yīng)為達(dá)拉蒙帕耶王,更正之。
[2] Thaiktain舊譯泰克丁。
[3] 丹巴瓦底按原意即丹巴城,與丹巴提巴同,中國古籍中亦稱之為擔(dān)泊,地在今日蒲甘。
[4] Thinlikyaungnge舊譯梯利干尼。
[5] Thinlipaik舊譯梯利伯。
[6] Khanlaung舊譯乾隆。
[7] Khanlat舊譯乾羅。
[8] Htuntaik舊譯東臺。
[9] Htunpit舊譯東必。
[10] Htunkhyit舊譯東支。
(125)吞漆王后之師非王族出身的僧伽羅阇王
小歷535年(公元613年)王后之師僧伽羅阇王即位為王。該王又稱巴勃叟達(dá)王,或稱卜巴蘇羅漢 注 。該王精通三藏吠陀,齋戒有素,五官端正,深受王后們的喜歡,吞漆王死后被擁戴為王。吞漆王之子瑞翁蒂 注 懼而逃往勃林,裝瘋行乞。卜巴蘇羅漢嚴(yán)守君王十規(guī),愛僧俗如子。因國王非屬王族家系,摩訶吉里神不顯身說法。國王見狀,詢問智者。智者答道:因陛下非屬王族,故不肯顯身。國王為使王室不致斷嗣,便將瑞翁蒂王子找回,立為王儲,并將公主許配給他。
卜巴蘇羅漢即位第27年,時逢卡薩彬薩 注 之?dāng)?shù),于是又將小歷562年(公元640年)再廢掉560年,稱為“波修齊陀羅牟尼數(shù)字”余2年,也稱短歷2年 注 。卜巴蘇羅漢在改元之年辭世,在位27年,終年64歲。彌留之際,王宮頂上停住七只兀鷲,天空出現(xiàn)彩虹。生辰為日曜日。
* * *
[1] Pouppasawrahan舊譯布波修羅漢。
[2] Shweonthi舊譯瑞安梯。
[3] 卡薩彬薩代表數(shù)字為560。
[4] 短歷即今日緬甸采用的紀(jì)元,人們習(xí)慣稱其為緬歷。下文皆用緬歷,不再稱短歷。
(126)吞漆王之子瑞翁蒂以及鄂奎 注 等三王簡況
緬歷2年(公元640年)卜巴蘇羅漢之婿瑞翁蒂即位,35歲登基,在位12年,終年47歲。臨終前,老虎竄入王宮。生辰為金曜日。
緬歷14年(公元652年)瑞翁蒂王之弟貝東 注 即位,41歲登基,在位8年,終年49歲。臨終之時,昴宿七星靠近月亮表面,無數(shù)兀鷲在王宮頂上盤旋俯沖。生辰為金曜日。
緬歷22年(公元660年)貝東王之子貝當(dāng) 注 即位。貝當(dāng)和鄂奎兩人是兄弟。貝當(dāng)22歲登基,在位50年,終年72歲,臨終之時,登奈底與丁兼之時恰好重合。生辰為土曜日。
緬歷72年(公元710年)貝當(dāng)王之弟鄂奎即位,55歲登基,在位6年,終年61歲,臨終之時,木星放射出流星般的光芒達(dá)15日之久,影子顛倒。生辰為月曜日。
* * *
[1] Ngakhwe舊譯伽維。
[2] Peitthon舊譯白當(dāng)。
[3] Peittaun舊譯白東。
(127)敏最 注 王
緬歷78年(公元716年)敏最王即位。敏最并非王族出身,而是一位富豪的仆人,家住高果當(dāng)巴村。母親是看管種植園的,因與一魔鬼發(fā)生關(guān)系,生下了他。一次,女財主派他去牧馬,他不慎將馬丟失,因擔(dān)心主人打罵,便跑去見國王,國王將他留在身邊使喚。敏最身強(qiáng)力壯,國王命其充當(dāng)馬夫首領(lǐng)。國王十分喜歡馬匹,白天無人時經(jīng)常和王后一起到馬廄。來的次數(shù)多了,王后與馬夫首領(lǐng)談話也很投機(jī)。一次,國王外出狩獵,與眾文武官員失散,馬夫首領(lǐng)乘機(jī)將國王殺死。馬夫首領(lǐng)穿上國王的服裝,騎馬回城。到王宮之后又將不順從他的一位王后殺死,宮內(nèi)其余人等見勢都屈從了。眾文武怕天下大亂,也只好臣服。敏最王21歲即位,在位10年,終年31歲。臨終之時,木星靠近月亮表面。生辰為土曜日。
* * *
[1] Myinkywe舊譯敏維。
(128)登卡 注 王至丹奈 注 王等十位君王簡況
緬歷88年(公元726年)登卡王登基為王。前王敏最無子,大臣們便找到王族出身的登卡,輔立為王。登卡53歲登基,在位8年,終年61歲。臨終前天空血云密布達(dá)七日之久。其生辰為水曜日。
緬歷96年(公元734年)登卡王之子登空 注 繼位。40歲登基,在位10年,終年50歲 注 。臨終之時,三只老虎竄入王宮,其中一只竄上寶座。其生辰為火曜日。
緬歷106年(公元744年)登空王之子瑞朗 注 繼位。35歲登基,在位9年,終年44歲。臨終之時,王宮內(nèi)蜜蜂作巢,母狗在寶座上產(chǎn)仔。其生辰為水曜日。
緬歷115年(公元753年)瑞朗王之子吞屯 注 繼位。該王狩獵時從御馬上跌落,被荊棘扎死、吞屯26歲登基,在位9年,終年35歲。駕崩時登奈底與丁兼之時恰好重合。其生辰為土曜日。
緬歷124年(公元762年)吞屯王之子瑞茂 注 繼位。該王深謀遠(yuǎn)慮,勤奮強(qiáng)干。20歲登基,在位23年,終年43歲。彌留之際,木星靠近月亮表面,金星發(fā)出彗星般光芒。其生辰為木曜日。
緬歷147年(公元785年)瑞茂王之弟蒙臘 注 繼位。39歲登基,在位17年,終年56歲。臨終之時,天空中八曜齊現(xiàn),土星放射出彗星般光芒。其生辰為水曜日。
緬歷164年(公元802年)蒙臘王之子蘇欽涅 注 繼位。36歲登基,在位27年,終年63歲。臨終之時,土星和金星、月亮相疊。其生辰為木曜日。
緬歷191年(公元829年)蘇欽涅王之子開盧 注 繼位。35歲登基,在位17年,終年52歲。臨終之時,木星靠近月亮表面,金星放射出彗星般光芒,登奈底與丁兼之時恰好重合。其生辰為日曜日。
緬歷208年(公元846年)開盧王之弟彬比亞 注 繼位。因彬比亞村為其早年采邑,故名。該王45歲登基,在位32年,終年77歲。該王即位后第3年,即緬歷211年(公元849年)建蒲甘城。緬歷219年(公元857年)又建東敦城,命名為仰馬瓦底。該王臨終之時,金星放射出彗星般光芒,登奈底與丁兼之時恰好重合。其生辰為月曜日。
緬歷240年(公元878年)彬比亞王之子丹奈 注 繼位。該王喜馬,精通馬術(shù),常于夜間到馬廄察看御馬。在一次察看時被色雷鄂奎 注 所害。該王28歲登基,在位28年,終年56歲。遇害時,金星放射出彗星般光芒,登奈底于丁兼之時恰好重合。其生辰為金曜日。
* * *
[1] Theinkha舊譯梯因迦。
[2] Tannek舊譯丹尼。
[3] Theinkhun舊譯梯因?qū)O。
[4] 原文有誤,寫成55歲登基,終年65歲。按此年齡計,其父登卡6歲時已有此子登空,不可能。經(jīng)查《緬甸大史》,按大史所寫譯出。
[5] Shwelaung舊譯瑞隆。
[6] Htuntwin舊譯東溫。
[7] Shwehmaut舊譯瑞穆。
[8] Munlat舊譯牟羅。
[9] Sawkhinnit舊譯修金尼。
[10] Khelu舊譯基流。
[11] Pyinpya舊譯頻耶。
[12] Tannet舊譯丹尼。
[13] Sale Ngakhwe舊譯沙里伽維。
(129)色雷鄂奎王
緬歷268年(公元906年)色雷鄂奎為王。前面提及的登空王曾與其弟爭奪王位,最后登空得勝稱王。其弟失敗逃至色雷避難。后來,該人之孫鄂奎被父母賣給一家富豪。鄂奎自幼喜愛穿著打扮,據(jù)說一日必梳頭三次。一次,主人令其撐船赴蒲甘城,在抵達(dá)前的一個夜晚,忽做一夢,夢見腸子自肚臍外流,繞著蒲甘城。破曉,船繼續(xù)逆水而上。撐船間,竹竿忽然帶上一寶盤來。鄂奎發(fā)現(xiàn)以后,心想:我的夢太難以實現(xiàn)了,就用此寶盤抵消夜間之夢吧!于是便將寶盤扔回水中。
抵達(dá)蒲甘城之后,奔赴國師家。婆羅門國師不在家,于是鄂奎便將路上所發(fā)生的事告訴了婆羅門婦。婆羅門婦只解釋道:這是你的福分大,定會長壽。鄂奎見她不精心在意地解釋,就退了出來。過了一會兒,國師回來問其妻道:“我不在,有誰來過?”婆羅門婦將青年人前來解夢和他如何解說告訴了國師。婆羅門國師聽罷,不容分說,將妻子的發(fā)髻剪下丟在地上。頃刻間,天雷驟起,打在了斷發(fā)之上。
婆羅門國師立即出門去尋找來求解夢的青年。找到后說道:“年輕人,你家住何處?何人子嗣?你的夢是頗難實現(xiàn)的,你要持齋守戒,不久的將來定會成為統(tǒng)治蒲甘城的一位君王。當(dāng)上國王時請不要忘記我。”鄂奎做完買賣回到家鄉(xiāng)色雷。這時,主人更加虐待他、使喚他。鄂奎忍受不住就來到丹奈王身邊當(dāng)差。國王見他的模樣,十分可憐,就留下他當(dāng)馬夫。
國王不分晝夜,常帶一宮妃到馬廄來。一次,國王吩咐馬夫:“把馬糞弄到遠(yuǎn)處的坑里去,干了點上火,繼續(xù)向上添馬糞,后放的馬糞在下面的烘烤下,也就邊烤邊著了。”馬夫聽后照辦。一日,宮妃與馬夫計議,把國王推進(jìn)了馬糞坑。馬夫又威脅其他宮內(nèi)后妃們跟隨他,自立為王。
鄂奎前世曾是用三片榛龍腦香樹葉為佛遮陽的一個山妖。當(dāng)年佛陀曾授記:他將在此國中稱王三次。他前世是山妖,故力大無窮。且驕矜傲慢,盛氣凌人,貪食無度。文武大臣均懾其兇殘,懼服腳下。該王曾被色雷主人虐待過,對此耿耿于懷。當(dāng)了國王后就將原主人殺死。據(jù)說,把與其主人長相一樣的人們也抓來推進(jìn)水池內(nèi),喊道:“豬!”然后騎在象背之上,手執(zhí)長矛刺殺他們。
時日久了,大臣們收買了御象夫。當(dāng)國王在池塘里騎象取樂時,將拴象鞍的繩子割斷,國王連同象鞍一起落入水中。大臣們乘機(jī)撿起泥塊猛打國王,直至其死去。所以至今人們?nèi)苑Q該塘為“一人一把泥”。該王50歲登基,在位9年,終年59歲。臨終之時,棕櫚樹般高的妖魔顯身,站在王宮廣場之上。其生辰為土曜日。
(130)色雷鄂奎之子登科 注
緬歷277年(公元915年)色雷鄂奎之子登科繼位。25歲登基,在位16年,終年41歲。死因是:該王進(jìn)山狩獵,腹饑,到農(nóng)夫黃瓜地中摘瓜吃。因未征得農(nóng)夫同意,被農(nóng)夫用鋤柄打死。王將死之時,金星放射出彗星般光芒,金星與木星相撞。其生辰為土曜日。
* * *
[1] Theinkho舊譯梯因屈。
(131)農(nóng)夫良吳蘇羅漢 注
緬歷293年(公元931年)良吳蘇羅漢即位為王。登科王被打死時,御馬夫趕過來問道:“喂!農(nóng)夫,你為何將我王打死?”“你王摘我瓜吃,怎不能打?”御馬夫遂改口說:“農(nóng)夫!打死國王者為王啊!”農(nóng)夫說:“我不想當(dāng)國王,因為今年我地里的瓜長得真不錯。”“咳!瓜還是你的,王福也由你享受,國王之福極大,吃得好,穿得好,還有金銀珠寶、象馬牛羊、五谷糧食,應(yīng)有盡有。”經(jīng)御馬夫這樣一說,農(nóng)夫便同意了。
御馬夫暗中將農(nóng)夫帶進(jìn)王宮,并將詳情奏告王后。王后稱贊御馬夫聰明能干。王后怕走漏風(fēng)聲,引起國家不寧,便傳令說“國王欠安”,宮內(nèi)人等不得外出,宮外之人則不許入宮。同時向農(nóng)夫講習(xí)宮廷禮儀,并用冷水熱水為其洗去身上污垢。此時,一宮妃對農(nóng)夫表示不敬,王后怒喝道:“誰來收拾這賤奴?”于是立在門外的石頭人就沖了進(jìn)來,將宮妃擊斃。見此情景,宮內(nèi)的人均毛骨悚然,害怕不已。第六天王后派人鳴鑼通告全國:國王明日出巡,大小文武官員均得前來朝見。破曉,文武百官入宮,聚齊后,御座前的門剎時大開。文武百官頂禮膜拜。一位大臣輕蔑地說道:“非我王也!王后為何不與我等商議?”這時,立在門口的石頭人又沖了進(jìn)來把該大臣擊斃。見此情景文武百官以至全國民眾無不驚恐。
因為御馬夫?qū)m廷之事頗為熟悉,思忖縱然國王確是被人擊斃,但是若僅帶回國王衣冠和馬匹,未將擊斃國王者帶回,王后及文武官員民眾都將認(rèn)定是我將國王打死的。于是便委婉地說服農(nóng)夫,并將他帶回宮內(nèi),以做人證。到王宮后就神不知鬼不覺地帶他去見王后。學(xué)者們認(rèn)為,此事說明御馬夫是一位極其聰明機(jī)智的人。
農(nóng)夫當(dāng)上國王以后,神通廣大,威力顯赫,將自己原來的瓜地改成一幽美的大花園,并塑造了一大龍雕像。他認(rèn)為龍比人更高貴,且神通廣大,拜之必有大福。
鑒于羅西國直通等地有許多佛塔,王便與信奉謬誤教義的阿利僧們商議,建造了浮屠基、浮屠艾、浮屠達(dá)妙、丁禮浮屠、塞堤浮屠等五座浮屠。在浮屠中安放的偶像既非神像也非佛像,早晚供奉齋飯酒菜。因此,國王得名為“神廟施主安逸王”。
一切種智佛陀在世時的婆羅門長老開始傳到緬甸的太公、室利差呾羅、阿梨摩陀那、底里畢薩亞歷代君王時期,佛教都十分興盛。僧俗研修圣諦,持齋守戒,奉法曉忌。但是,自建立丹巴瓦底的代傣王之后,佛教日漸衰敗,由于缺少佛教經(jīng)典三藏,大多信仰異教阿利教。良吳蘇羅漢時期,國王和全國民眾均信仰阿利教。
良吳蘇羅漢身為農(nóng)夫在種地時殺死國王,按理應(yīng)受到重罰嚴(yán)懲,卻因他曾做過極大的善業(yè),反而得到了王位。佛經(jīng)中說,積善業(yè)者,雖不謀之而有所得;不積善者,雖力圖之卻無所獲。因此,傳統(tǒng)多證明,一切生靈,或雖多方奮力追求其發(fā)展和富足,卻因缺善而無所獲;或雖無所求謀,卻因積善而獲發(fā)展富足。
當(dāng)天帝釋扶助姜漂王 注 來即位時,良吳蘇羅漢王立于王宮門前大喊道:“朕仍在此,誰敢為王?”但此時他的善業(yè)已終,于是立在宮門口外的石頭人將其一推,便從宮門口倒栽蔥摔死在地。良吳蘇羅漢王45歲登基,在位33年,終年78歲。臨終之時,空中八曜同現(xiàn),妖魔在王宮頂上現(xiàn)身。其生辰為水曜日。
* * *
[1] Nyaung U Sawrahan舊譯良宇修羅漢。
[2] 即指(132)節(jié)所述之宮錯姜漂王,舊譯混修恭驃。
(132)宮錯姜漂王
緬歷326年(公元964年)宮錯姜漂王即位。姜漂王情況如下:色雷鄂奎謀害丹奈王篡位,時丹奈王一妃不愿當(dāng)鄂奎王之妃。該妃時已懷孕,便逃出宮去來到姜漂。姜漂又名“那伽姜”,因是到蘇灣那索達(dá)龍國的必經(jīng)之路,也稱為“黃金之路”。該妃在當(dāng)?shù)厣陆酢=跤啄昱c同伴玩耍時,常被罵為“沒有父親的孩子”。姜漂回家說:“村里的孩子都罵我是沒有父親的孩子。”母親說:“好孩子,你父并非普通之輩,是統(tǒng)治此國之君,你父被人謀害,王位被奪,我怕被強(qiáng)占為妻,便懷著身孕逃了出來,在此地生下了你。”
姜漂聽了母親之言,暗下決心:“我必奪回父王之位。”于是便去侍奉大王,大王派他到賴竇去當(dāng)征稅官 注 。
另有史書記載,是派他到南部的苗拉去當(dāng)征稅官。
姜漂十分孝敬母親,母親每日都為兒子外出征稅準(zhǔn)備飯包。姜漂每日都在沙針樹下解開母親為他準(zhǔn)備的飯包吃飯,吃之前都要先敬沙針樹。沙針樹神想:“此人每吃飯前,都先敬我,其前程不知如何?”當(dāng)樹神算出此青年不久將成為國王后,便現(xiàn)身對姜漂說:“你每日都先敬我吃飯,若欲得權(quán)力與福氣,應(yīng)勤做三皈依,守五戒,信守諾言,每日精修十念 注 。”從此,姜漂遵照樹神之囑去辦。可見,此時蒲甘佛教并未完全衰落。
此時,宮錯姜漂因有天帝釋等保護(hù)佛教之神的扶助,四處傳聞蒲甘將出現(xiàn)新君。于是,民眾紛紛傳說:“新君于某日駕到!都去朝拜新君啊!”人們一起蜂擁至杜云山。此時,姜漂也請母親提前準(zhǔn)備飯包,想趕早為國王去征稅,事畢好去朝拜新君。母親按兒子所囑辦了。于是,姜漂便于夜里帶上飯包,趕至賴竇征稅。
天帝釋變化成一位騎馬的老人,在馬背上對姜漂說:“年輕人,把我的馬帶到蒲甘城去吧!我還要在此地小留。”姜漂說:“我要趕去朝見新君,您的馬我不能帶走。”天帝釋說:“年輕人,騎馬不比你走路快嗎?你騎上這匹馬,給你這寶石簪針和指環(huán)戴上吧!再背上這刀和矛,若我逗留的時間長了,你就騎著馬徑直奔宮前廣場去!”姜漂戴上天帝釋給的寶石簪針和指環(huán),背上天帝釋給的底拉溫達(dá)寶刀和阿粦陀摩寶矛,飛馬揚鞭趕去朝見新君。文武大臣大小官員以及全國民眾見姜漂策馬而來,身上帶著寶刀寶矛與寶飾,閃閃發(fā)光,猶如初升的太陽光輝奪目,便紛紛叩首膜拜。姜漂此時也已意識到自己便是未來的新君,因為他記起沙針樹神對他說過的話,便騎著馬直奔王宮而來。良吳蘇羅漢王正站在宮前喊道:“朕在此,誰敢為王!”隨著喊聲,王宮門前的石頭人將他推倒,良吳蘇羅漢便倒栽蔥摔死在地。
良吳蘇羅漢曾立三姊妹為后,大姐為南宮王后,二姐為中宮王后,三姐為北宮王后。良吳蘇羅漢王死時,南宮王后已懷了基梭 注 王子九個月;中宮王后已懷了叟格德 注 王子六個月。
宮錯姜漂王即位后,仍封三位王后為后。后來北宮王后又生了阿奴律陀。基梭和叟格德王子長大后,建造了一座幽美的寺廟,奏請姜漂王“前去灑水祝禱”。宮錯姜漂王信以為真,來到寺廟。基梭和叟格德便將其擒拿,逼他落發(fā),然后對外說,國王熱衷于佛教,已削發(fā)為僧。宮錯姜漂王58歲登基,在位22年,80歲被黜。其生辰為日曜日。被黜之時,佛塔上出現(xiàn)奇妙景象;金星踩著月亮行走;月初二之時,月已圓;地動山搖達(dá)七天七夜之久;河水停流。
* * *
[1] 征稅官一詞音譯即:“宮錯”,原意是:征集蒟醬葉者。
[2] 十念。即:念佛(不忘佛的功德)、念法(不忘法的功德)、念僧(不忘僧的功德)、念戒(不忘戒的功德)、念施(不忘布施的功德)、念天(不忘修行成神之善業(yè))、念解(不忘解脫之道)、念滅(不忘無常滅死之道)、念身(不忘自身乃毛發(fā)等之集合物)、念定(不忘專心呼吸修習(xí)定)。北傳佛教有所謂“六念”者,即上述十者中的前六者。
[3] Kyiso舊譯棄須。
[4] Sukkate舊譯須迦帝。
(133)基梭王與叟格德王
緬歷348年(公元986年)基梭王即位。該王在親敦紐建造行宮,常至班基十鄉(xiāng)狩獵射鹿。某日,一獵戶在守等小鹿來溪邊飲水,以便射獵。鹿見國王來被驚跑。獵戶未看清來人,搭箭便射,竟將國王射死。基梭22歲即位,在位6年,終年28歲。將死時,妖魔大笑半月,并往王宮亂拋石塊。其生辰為火曜日。
緬歷354年(公元992年)基梭王之弟叟格德即位,阿奴律陀侍奉左右。阿奴律陀之母照料老王姜漂。阿奴律陀與父母同住。
某日,兄叟格德當(dāng)著阿奴律陀的面說道:“弟悉子輩,兄乃母輩。”阿奴律陀將此事告老王姜漂。老王說:“其意乃欲娶你母也。”阿奴律陀聞言大怒,求父王將天帝釋賜給的駿馬、兵器等給他。老王遂將阿粦陀摩神矛、底拉溫達(dá)寶刀以及寶石簪針、指環(huán)等一一賜予。并說:“父王之馬在父王被黜時即自行逃脫,但只要拿出父王的指環(huán)就可將其降服。得駿馬后,你可騎馬奔卜巴山,招兵買馬,積蓄力量,待兵力雄厚之時再來推翻你兄。”
另有史籍載,阿奴律陀乃是從其兄手中奪得駿馬的。
阿奴律陀在拿出指環(huán)獲得駿馬之后,便奔卜巴山一帶積蓄兵力。其母被其兄叟格德立為后。
另有史籍記載,阿奴律陀可能將其母帶走。
阿奴律陀備齊兵馬糧秣,便進(jìn)軍蒲甘,遣使告其兄叟格德讓出王位,否則就以兵戎相見。叟格德聽罷盛怒,當(dāng)即讓來使回話:“乳臭未干的小兒,竟敢口出狂言,欲與朕武力較量。文武百官只需一旁觀戰(zhàn),容寡人單槍匹馬取他。”
阿奴律陀得其兄回話,十分高興。至約定日期,便騎上神馬,帶上父王的寶刀神矛,來到的馬梯河畔。叟格德見弟騎馬而來,就迎上前去。阿奴律陀對兄道:“你比我大,容你先刺。”叟格德舉起長矛直刺阿奴律陀。阿奴律陀舉起阿粦摩陀神矛招架,未能傷及身軀,僅被刺中馬鞍前部。叟格德見未能刺中其弟,十分驚慌,全身顫抖。此時,阿奴律陀舉起阿粦陀摩神矛,大喝一聲:“王兄刺過,該輪到我了,你就招架吧!”直刺叟格德。寶矛從胸前直穿背后。叟格德身中神矛,連人帶馬一起逃至江邊,倒地死去。至今該地仍稱為“敏格巴” 注 。
阿奴律陀之母北宮王后聽說叟格德已被其子用寶矛刺死,胸罩脫落,號哭道:“兒子?!夫君?!”后來在該地造一浮屠,名為“博德林” 注 。胸罩脫落之地也造一浮屠起名“因屋究” 注 。叟格德28歲即位,在位25年,終年53歲。將死之時,兩個籃子般大小的火球自天而降,落至王宮。其生辰為土曜日。
* * *
[1] 意即:連同馬鞍一起。
[2] 即其號哭之詞:“兒子?!夫君?!”的音譯。
[3] 意即:“胸罩脫落。”
(134)阿奴律陀王
阿奴律陀刺死其兄后,隨趕至其父王居住的寺廟,請求父王接受王位。其父說,父已老矣,吾兒即位為宜。于是阿奴律陀于緬歷379年(公元1017年)登基加冕為王。并為其父舉行隆重儀式,授君王登基五寶,封其父為僧王。阿奴律陀在寺中安排宮娥侍女多名侍奉老父。
史籍上無阿奴律陀緬歷379年登基之記載。以上內(nèi)容是從阿奴律陀之母《北宮王后塔碑文》上得知的。該塔碑寫明:“緬歷379年女宿年10月23日(公元1018年1月11日)月曜日,阿奴律陀登基,公正合法地統(tǒng)治黎民眾生與文武百官姬妃王子。”
阿奴律陀刺死其兄后,整整6個月不得安睡。是時,天帝釋托夢:“大王欲消弭所犯殺兄之罪,可廣建浮屠、佛窟、寺院與佛亭。此外可鑿井掘池,開溝挖渠,筑堤疏河,辟田墾地,以此為你兄做功德。”
阿奴律陀王即位后,除冊立蘇盧之母為王后外,還遣使臣帶禮品到南贍部洲各地,為其物色門當(dāng)戶對的公主為后。話說中天竺吠舍厘國國王有七位公主,其中大公主僧伽密達(dá)與許多比丘尼在一凈園中食齋持戒。
是時,僧伽密達(dá)比丘尼栽種的一棵印度枳樹結(jié)了一個大甕般大小的果子,成熟落地變出一個美麗端莊的少女。眾比丘尼隨將其獻(xiàn)給吠舍厘國王。國王為她命名“魯紀(jì)亞巴芭瓦底”,并將其許配給王儲為妻。不久,國王辭世,王儲繼位,封魯紀(jì)亞巴芭瓦底為后。加冕之后生下一美貌公主名般薩格勒亞尼,居于宮閨之中。
阿奴律陀王的使臣探知這一消息,趕赴吠舍厘國獻(xiàn)上禮品,奏道:“抱迦雅馬 注 大國國君阿奴律陀王尚無王妃,特遣臣等前來求親。”吠舍厘王鑒于阿奴律陀的請求,只得答應(yīng)。遂派80名宮娥侍女相陪,掮輿護(hù)送般薩格勒亞尼公主。使臣迎接公主回國。般薩格勒亞尼公主具五美 注 ,無六瑕 注 ,有著純金般的外表,容顏耀人,肌膚滋潤,性情文雅。使臣見之,心生邪念。不日,終與公主有私。使臣思忖:“若與此隨從人等同回蒲甘,一旦大王得知此事,我必遭大禍。”遂將隨從人等逐鎮(zhèn)逐鄉(xiāng)一一遣散。抵旦迎瓦底后,奏知阿奴律陀王。阿奴律陀王親率象、馬、車、步四軍迎接。接受獻(xiàn)禮后,一同回京。至今,此地仍稱為“明邊當(dāng)” 注 。
至阿梨摩陀那京城,阿奴律陀擬準(zhǔn)備將迎來的吠舍厘公主納入金宮。原迎親使臣奏道:大王,吠舍厘并非一般不足道之小國,乃古代多位著名國王統(tǒng)治的大國。倘若公主是該大國君王親生,豈能如此草率將女兒獻(xiàn)上。若懾于大王威力將公主送來,亦應(yīng)由高級文武率領(lǐng)宮娥侍女、保姆奶娘、裁縫廚師等陪送。故臣以為今獻(xiàn)來之公主,定非吠舍厘國王親生。
阿奴律陀聽罷使臣讒言,未加調(diào)查了解便信以為真。大怒道:豈有此理!居然不獻(xiàn)親生之女,而把養(yǎng)女送朕。隨即將獻(xiàn)來的吠舍厘公主暫置西宮,交勃粦馬大臣。公主抵勃粦馬地方后,公主與阿奴律陀同房所懷胎兒已足月,此時發(fā)生巨大地震。
阿奴律陀王召見宮中星相家,詢問地震緣由。星相家奏道:國北有一胎兒,日后將登基為王。阿奴律陀王聞言,遂命殺盡北方孕婦。據(jù)稱被殺者逾7000,一條幼龍將江喜陀之母藏起,使其免遭死難。阿奴律陀王又召見星相家問孩子是否已被除。答:未被除,現(xiàn)已出生。大王又令將哺乳期和襁褓中的嬰兒統(tǒng)統(tǒng)殺死。據(jù)稱被殺者逾6000。幼龍又將江喜陀藏起未遭此難。大王又問星相家,孩子是否已死?答:仍未死,已是牧童般年齡。大王又下令殺盡牧童般年齡兒童。據(jù)稱被殺者逾5000。此次又因幼龍保護(hù)而幸存下來,未在被殺之列。
另有史籍記載,因其乃是未被殺死的幸存者,故名江喜陀 注 。
也有史籍載,因其美貌形象具足,故稱為江喜陀 注 。
在此順便說說他的幾個名諱。因其出生于勃粦馬,故也稱其為勃粦馬喜陀。因為用水壺讓他喝水時,口中就會現(xiàn)出表現(xiàn)帝王宏威的光輪,水壺就會自然向后傾倒,故又名克亞蘭 注 喜陀。
據(jù)《瑞喜宮佛塔史》載,因每次清查殺戮他都幸存下來,后來阿奴律陀賜名為江喜陀。又因為是鄂梯萊村村長的主人,他又名梯萊辛。
部分史籍記載,在旦迎瓦底城國王聽信使臣讒言,將般薩格勒亞尼公主逐往勃粦馬,在此之際,公主面向金宮屈膝叩拜。后來江喜陀登基,就在當(dāng)年母親叩拜之地,造了一名為巴膝豆 注 浮屠,以作紀(jì)念。這段歷史是十分清楚的。可見,只能認(rèn)為般薩格勒亞尼公主是在到了京都以后,才被逐往勃粦馬一地的。
關(guān)于江喜陀是龍王子之說:江喜陀之孫阿朗悉都 注 進(jìn)軍妙香國之際,緬歷470年(公元1108年),在覺辛的當(dāng)布雍基立的《賴道佛塔碑文》上有以下記載:“阿奴律陀王有一愛子梯萊辛、克亞蘭喜陀。梯萊辛、克亞蘭喜陀之孫敬祝金佛窟施主、老王萬壽無疆!”可見,為使子孫后代清楚了解,江喜陀乃阿三彬那王族世系阿奴律陀王之子,在阿朗悉都時已在碑銘上作了記載。然而,卻置此于不顧,一味追求所謂古蒲甘驃紹梯王乃天龍之子一類錯誤之說。且人云亦云,錯誤地認(rèn)為,神通廣大的人理應(yīng)受到天龍的監(jiān)護(hù),江喜陀乃受其父的保護(hù),故他乃天龍之子云云。關(guān)于天龍監(jiān)護(hù)之說有以下幾例:中天竺華氏城君王蘇蘇那伽王,幼時曾被天龍保護(hù);蒲甘國王烏茲那之妃普瓦紹幼時在林中被其父哄睡在一棵大樹之下,曾有一大環(huán)蛇保護(hù)等等。因此,梯萊辛江喜陀如此神通廣大,弘揚神圣佛教大業(yè)的君王必定是一位天龍保護(hù)的人物。
江喜陀母后將子送往國師處為僧。此時,星相家又奏道:“此人已出家為僧了。”國王問:“怎樣才能知道呢?”星相家道:“供齋飯后,用水壺敬水時,將見到該未來君王口中現(xiàn)出輪狀光芒。”于是大王每日齋僧。一日,國王供江喜陀齋飯,用齋畢,依例用水壺敬水,此時,國王見其口中出現(xiàn)帝王環(huán)狀光芒,驚恐之際,水壺翻倒。國王問星相家:“此人是否將奪寡人之王位?”答道:“將于大王之后隔一代為王。”國王說:“你等為何今日才將此話告我?因恐其奪朕王位,朕已誤殺許多生靈矣!”國王遂命江喜陀還俗,在御前侍候。因他乃國王之親子,國王憐惜他,并賜名江喜陀。
敏木有位名叫鄂推友 注 的青年,據(jù)說是位善爬棕櫚樹采棕櫚果的能手,他能在所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采摘完1000棵樹上的棕櫚果。阿奴律陀王得知后,便召其與江喜陀為伴同住。
卜巴有位名叫鄂隆賴佩 注 的農(nóng)戶,據(jù)說是位耕地的能手,他能同時駕馭30對牛耕地,工作細(xì)致且熟練。國王得知后,便召其與江喜陀、鄂推友為伴同住。
良吳有位名叫良吳畢 注 的泅水能手,據(jù)說他能從良吳高岸上跳入水中泅渡過江到對岸昂達(dá),然后又不停歇地泅渡回來。國王得知后,便召其與江喜陀等三人為伴同住。
有一次,下臣奏知大王:“賴竇地方有四匹馬鞍飾物全備的無主駿馬,人們捉不住它們。”大王遂命江喜陀、鄂推友、鄂隆賴佩和良吳畢等四勇士前去擒捉。四勇士巧做一圍場,圍場中灌滿水,通向圍場的小路兩旁用籬笆遮住,然后將馬趕入圍場,待馬在圍場中游水之時,四勇士奮力上馬,并將它們帶回獻(xiàn)給大王。大王將馬交給四勇士喂養(yǎng),為王效力。這四匹駿馬乃無價之神馬。阿奴律陀的坐騎叫甘帝伽賴?yán)唤餐拥淖T名那龍空岡;鄂龍賴佩的坐騎名禮牟英康;鄂推友的坐騎名那龍林代;良吳畢的坐騎名那龍阿杜末悉。這五匹馬合稱五神駿。
阿奴律陀王即位第四年,其父姜漂王崩。姜漂王58歲登基,在位22年,遜位居廟31年,任僧王4年,終年115歲,緬歷383年(公元1021年)歿。
《緬甸大史》載,阿奴律陀王于緬歷364年(公元1002年)即位,4年后其父姜漂王崩。阿奴律陀王為其父建造的《馬梯廟碑文》上說,該寺廟建于緬歷382年(公元1020年)。根據(jù)這兩個數(shù)字分析,姜漂王似乎是在建寺廟前14年逝世的。關(guān)于阿奴律陀王于緬歷379年(公元1017年)登基,即位第3年開始動工建造該寺,建寺一年后姜漂為去世之說,與其他許多碑銘和《新史》記載是一致的。
* * *
[1] 蒲甘一古名。為便于讀者理解,后文中此名一律直譯為蒲甘。
[2] 五美,緬甸人謂美女必備的五個條件:又長又黑的頭發(fā)、豐滿的肌肉、潔白的牙齒和有血色的指甲、滋潤的皮膚、青春的年齡。
[3] 六瑕,緬甸人謂女性長相的六種缺陷:太高、太矮、太胖、太瘦、太白、太黑。
[4] 意即:王歸山。
[5] Kyansittha意即:幸存者。
[6] Kyansittha又可理解為:非常美貌的孩子。
[7] 意即:水壺向后傾倒。
[8] 意即:屈膝叩拜。
[9] Alaungsithu舊譯阿隆悉都。“阿朗”意為:未來成佛者;“悉都”悉從巴利文音變而來,意為:英勇勝敵者。
[10] 舊譯牙兌由、牙底由。
[11] 舊譯牙隆梨畢。
[12] 舊譯良宇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