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曰:【安而履之為禮。】
王氏曰:‘安者,定也。禮者,人之大體也。’此章之內,所明承上接下,以顯尊卑之道理。
怨在不舍小過,患在不豫定謀;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注曰:【善積則致于福,惡積則致于禍;無善無惡,則亦無禍無福矣。】
王氏曰:‘君不念舊惡。人有小怨,不能忘舍,常懷恨心;人生疑懼,豈有報效之心?事不從寬,必招怪怨之過。
人無遠見之明,必有近憂之事。凡事必先計較、謀算必勝,然后可行。若不料量,臨時無備,倉卒難成。不見利害,事不先謀,返招禍患。
人行善政,增長福德;若為惡事,必招禍患。’
饑在賤農,寒在惰織;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來,貧在棄時。
注曰:【唐堯之節儉,李悝(克)之盡地利,越王勾踐之十年生聚,漢之平準,皆所以迎來之術也。】
王氏曰:‘懶惰耕種之家,必受其饑;不勤養織之人,必有其寒。種田、養蠶,皆在于春;春不種養,秋無所收,必有饑寒之患。
國有善人,則安;朝失賢士,則危。韓信、英布、彭越三人,皆有智謀,霸王不用,皆歸漢王;拜韓信為將,英布、彭越為王;運智施謀,滅強秦,而誅暴楚;討逆招降,以安天下。漢得人,成大功;楚失賢,而喪國。
富起于勤儉,時未至,而可預辦。謹身節用,營運生財之道,其家必富,不失其所。貧生于怠惰,好奢縱欲,不務其本,家道必貧,失其時也。’
上無常躁,下多疑心。
注曰:【躁靜無常,喜怒不節;群情猜疑,莫能自安。】
王氏曰:‘喜怒不常,言無誠信;心不忠正,賞罰不明。所行無定準之法,語言無忠信之誠。人生疑怨,事業難成。’
輕上生罪,侮下無親。
注曰:【輕上無禮,侮下無恩。】
王氏曰:‘承應君王,當志誠恭敬;若生輕慢,必受其責。安撫士民,可施深恩、厚惠;侵慢于人,必招其怨。輕篾于上,自得其罪;欺罔于人,必不相親。’
近臣不重,遠臣輕之。
注曰:【淮南王言:去平津侯如發蒙耳。】
王氏曰:‘君不圣明,禮衰、法亂;臣不匡政,其國危亡。君王不能修德行政,大臣無謹懼之心;公卿失尊敬之禮,邊起輕慢之心。近不奉王命,遠不尊朝廷;君上者,須要知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注曰:【暗也。明也。】
王氏曰:‘自起疑心,不信忠直良言,是為昏暗;己若誠信,必不疑于賢人,是為聰明。’
枉士無正友。
注曰:【李逢吉之友,則“八關”、“十六子”之徒是也。】
王氏曰:‘諂曲、奸邪之人,必無志誠之友。’
曲上無直下。
注曰:‘元帝之臣則弘恭、石顯是也。’
王氏曰:‘不仁無道之君,下無直諫之士。士無良友,不能立身;君無賢相,必遭危亡。’
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
注曰:【非無賢人、善人,不能用故也。】
王氏曰:‘讒人當權,恃奸邪櫬害忠良,其國必危。君子在野,無名位,不能行政;若得賢明之士,輔君行政,豈有危亡之患?縱仁善之人,不在其位,難以匡政、直言。君不圣明,其政必亂。’
注曰:【人不能自愛,待賢而愛之;人不能自養,待賢而養之。】
王氏曰:‘若要治國安民,必得賢臣良相。如周公攝正輔佐成王,或梳頭、吃飯其間,聞有賓至,三遍握發,三番吐哺,以待迎之。欲要成就國家大事,如周公憂國、愛賢,好名至今傳說。
聚人必須恩義,養賢必以重祿;恩義聚人,遇危難舍命相報。重祿養賢,輒國事必行中正。如孟嘗君養三千客,內有雞鳴狗盜者,皆恭養、敬重。于他后遇患難,豬盜秦國孤裘,雞鳴函谷關下,身得免難,還于本國。孟嘗君能養賢,至今傳說。’
國將霸者士皆歸。
注曰:【趙殺鳴犢,故夫子臨河而返。】
邦將亡者賢先避。
注曰:【若微子去商,仲尼去魯是也。】
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
注曰:【此四者,以明人之淺則無道德;國之淺則無忠賢也。】
王氏曰:‘地不肥厚,不能生長萬物;溝渠淺窄,難以游于鯨鰲。君王量窄,不容正直忠良;不遇明主,豈肯盡心于朝。
高鳥相林而棲,避害求安;賢臣擇主而佐,立事成名。樹無枝葉,大鳥難巢;林若稀疏,虎狼不居。君王心志不寬,仁義不廣,智謀之人,必不相助。’
山峭者崩,澤滿者溢。
注曰:【此二者,明過高、過滿之戒也。】
王氏曰:‘山峰高崄,根不堅固,必然崩倒。君王身居高位,掌立天下,不能修仁行政,無賢相助,后有敗國、亡身之患。
池塘淺小,必無江海之量;溝渠窄狹,不能容于眾流。君王治國心量不寬,恩德不廣,難以成立大事。’
棄玉取石者盲。
注曰:【有目與無目同。】
王氏曰:‘雖有重寶之心,不能分揀玉石;然有用人之志,無智別辨賢愚。商人探寶,棄美玉而取頑石,空廢其力,不富于家。君王求士,遠賢良而用讒佞;枉費其祿,不利于國。賢愚不辨,玉石不分;雖然有眼,則如盲暗。’
羊質虎皮者柔。
注曰:【有表無里,與無表同。】
王氏曰:‘羊披大蟲之皮,假做虎的威勢,遇草卻食;然似虎之形,不改羊之性。人倚官府之勢,施威于民;見利卻貪,雖妝君子模樣,不改小人非為。羊食其草,忘披虎皮之威。人貪其利,廢亂官府之法,識破所行譎詐,返受其殃,必招損己、辱身之禍。’
衣不舉領者倒。
注曰:【當上而下。】
王氏曰:‘衣無領袖,舉不能齊;國無紀綱,法不能正。衣服不提領袖,倒亂難穿;君王不任大臣,紀綱不立,法度不行,何以治國安民?’
走不視地者顛。
注曰:【當下而上。】
王氏曰:‘舉步先觀其地,為事先詳其理。行走之時,不看田地高低,必然難行;處事不料理上順與不順,事之合與不合;逞自恃之性而為,必有差錯之過。’
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
注曰:【才不勝任謂之弱。】
王氏曰:‘屋無堅柱,房宇歪斜;朝無賢相,其國危亡。梁柱朽爛,房屋崩倒;賢臣疏遠,家國頃亂。’
足寒傷心,人怨傷國。
注曰:【夫沖和之氣,生于足,而流于四肢,而心為之君,氣和則天君樂,氣乖則天君傷矣。】
王氏曰:‘寒食之災皆起于下。若人足冷,必傷于心;心傷于寒,后有喪身之患。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百姓安樂,各居本業,國無危困之難。差役頻繁,民失其所;人生怨離之心,必傷其國。
山將崩者,下先隳;國將衰者,民先弊。
注曰:【自古及今,生齒富庶,人民康樂;而國衰者,未之有也。】
王氏曰:‘山將崩倒,根不堅固;國將衰敗,民必先弊,國隨以亡。’
根枯枝朽,民困國殘。
注曰:【長城之役興,而秦國殘矣!汴渠之役興,而隋國殘矣!】
王氏曰:‘樹榮枝茂,其根必深。民安家業,其國必正。土淺根爛,枝葉必枯。民役頻繁,百姓生怨。種養失時,經營失利,不問收與不收,威勢相逼征;要似如此行,必損百姓,定有雕殘之患。’
用山陵崩塌是因根基毀壞進一步來曉喻國家衰亡是因民生凋蔽的道理。也如同根枯樹死一樣,廣大民眾如若困苦不堪,朝不保夕,國家這棵大樹也必將枝枯葉殘。秦、隋王朝之所以被推翻,只因筑長城。開運河榨盡了全國的民力、財力。鑒古知今,人民生活富裕,康樂安居,國家自然繁榮富強。
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
注曰:【漢武欲為秦皇之事,幾至于傾;而能有終者,末年哀痛自悔也。桀紂以女色而亡,而幽王之褒姒同之。漢以閹宦亡,而唐之中尉同之。】
王氏曰:‘前車傾倒,后車改轍;若不擇路而行,亦有傾覆之患。如吳王夫差寵西施、子胥諫不聽,自刎于姑蘇臺下。子胥死后,越王興兵破了,吳國自平吳之后,迷于聲色,不治國事;范蠡歸湖,文種見殺。越國無賢,卻被齊國所滅。與覆車同往,與亡國同事,必有傾覆之患。’
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
注曰:【已生者,見而去之也;將生者,慎而消之也。惡其跡者,急履而惡鏱,不若廢履而無行。妄動而惡知,不若絀動而無為。】
王氏曰:‘圣德明君,賢能之相,治國有道,天下安寧。昏亂之主,不修王道,便可尋思平日所行之事,善惡誠恐敗了家國,速即宜先慎避。’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兇。
吉者,百福所歸;兇者,百禍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鐘。
注曰:【有道者,非己求福,而福自歸之;無道者,畏禍愈甚,而禍愈攻之。豈有神圣為之主宰?乃自然之理也。】
王氏曰:‘得寵思辱,必無傷身之患;居安慮危,豈有累巳之災。恐家國危亡,重用忠良之士;疏遠邪惡之徒,正法治亂,其國必存。
行善者,無行于巳;為惡者,必傷其身。正心修身,誠信養德,謂之有道,萬事吉昌。
心無善政,身行其惡;不近忠良,親讒喜佞,謂之無道,必有兇危之患。
為善從政,自然吉慶;為非行惡,必有危亡。禍福無門,人自所召;非為神圣所降,皆在人之善惡。’
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王氏曰:‘行善從政,必無惡事所侵;遠慮深謀,豈有憂心之患。為善之人,肯行公正,不遭兇險之患。凡百事務思慮、遠行,無惡親近于身。
心意契合,然與共謀;志氣相同,方能成名立事。如劉先主與關羽、張飛;心契相同,拒吳、敵魏,有定天下之心;漢滅三分,后為蜀川之主。’
同志相得。同仁相憂。
注曰:【舜有八元、八凱。湯則伊尹。孔子則顏回是也。
文王之閎、散,微子之父師、少師,周旦之召公,管仲之鮑叔也。】
王氏曰:‘君子未進賢相懷憂,讒佞當權,忠臣死諫。如衛靈公失政,其國昏亂,不納蘧伯玉苦諫,聽信彌子瑕讒言,伯玉退隱閑居。子瑕得寵于朝上大夫,史魚見子瑕讒佞而不能退,知伯玉忠良而不能進。君不從其諫,事不行其政,氣病歸家,遺子有言:“吾死之后,可將尸于偏舍,靈公若至,必問其故,你可拜奏其言。”靈公果至,問何故停尸于此?其子奏曰:“先人遺言:見賢而不能進,如讒而不能退,何為人臣?生不能正其君,死不成其喪禮!”靈公聞言悔省,退子瑕,而用伯玉。此是同仁相憂,舉善薦賢,匡君正國之道。’
同惡相黨。
注曰:【商紂之臣億萬,盜蹠之徒九千是也。】
王氏曰:‘如漢獻帝昏懦,十常侍弄權,閉塞上下,以奸邪為心腹,用兇惡為朋黨。不用賢臣,謀害良相;天下兇荒,英雄并起。曹操奸雄董卓謀亂,后終敗亡。此是同惡為黨,昏亂家國,喪亡天下。’
同愛相求。
注曰:【愛利,則聚斂之臣求之;愛武,則談兵之士求之。愛勇,則樂傷之士求之;愛仙,則方術之士求之;愛符瑞,則矯誣之士求之。凡有愛者,皆情之偏、性之蔽也。】
王氏曰:‘如燕王好賢,筑黃金臺,招聚英豪,用樂毅保全其國;隋煬帝愛色,建摘星樓寵蕭妃,而喪其身。上有所好,下必從之;信用忠良,國必有治;親近讒佞,敗國亡身。此是同愛相求,行善為惡,成敗必然之道。’
同美相妒。
注曰:【女則武后、韋庶人、蕭良娣是也。男則趙高、李斯是也。】
同智相謀。
注曰:【劉備、曹操、翟讓、李密是也。】
同貴相害。
注曰:【勢相軋也。】
王氏曰:‘同居官位,其掌朝綱,心志不和,遞相謀害。’
同利相忌。
注曰:【害相刑也。】
同聲相應,同氣相感。
注曰:【五行、五氣、五聲散于萬物,自然相感應。】
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
注曰:【六國合縱而拒秦,諸葛通吳以敵魏。非有仁義存焉,特同難耳。】
王氏曰:‘圣德明君,必用賢能良相;無道之主,親近諂佞讒臣;楚平王無道,信聽費無忌,家國危亂。唐太宗圣明,喜聞魏征直諫,國治民安,君臣相和,其國無危,上下同心,其邦必正。
強秦恃其威勇,而吞六國;六國合兵,以拒強秦;暴魏仗其奸雄,而并吳蜀,吳蜀同謀,以敵暴魏。此是同難相濟,遞互相應之道。’
同道相成。
注曰:【漢承秦后,海內凋敝,蕭何以清靜涵養之。何將亡,念諸將俱喜功好動,不足以知治道。時,曹參在齊,嘗治蓋公、黃老之術,不務生事,故引參以代相。】
王氏曰:‘君臣一志行王道以安天下,上下同心施仁政以保其國。蕭何相漢鎮國,家給饋餉,使糧道不絕,漢之杰也。臥病將亡,漢帝親至病所,問卿亡之后誰可為相?蕭何曰:“諸將喜功好勛俱不可,惟曹參一人而可。”蕭何死后,惠皇拜曹參為相,大治天下。此是同道相成,輔君行政之道。’
同藝相窺。
注曰:【李鎰之賊扁鵲,逢蒙之惡后羿是也。規者,非之也。】
王氏曰:‘同于藝業者,相觀其好歹;共于巧工者,以爭其高低。巧業相同,彼我不伏,以相爭勝。’
同巧相勝。(勝,不相下也,不相讓也。)
注曰:【公輸子九攻,墨子九拒是也。】
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注曰:【自‘同志’下皆所行,所可預知。智者,知其如此,順理則行之,逆理則違之。】
王氏曰:‘齊家治國之理,綱常禮樂之道,可于賢明之前請問其禮;聽問之后,常記于心,思慮而行。離道者非圣,違理者不賢。’
釋已而教人者逆,正已而化人者順。
注曰:【教者以言,化者以道。老子曰:“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教之逆者也。“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欲,而民自樸。”化之順者也。】
王氏曰:‘心量不寬,見責人之小過;身不能修,不知己之非為,自己不能修政,教人行政,人心不伏,
誠心養道,正己修德。然后可以教人為善,自然理順事明,必能成名立事。’
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注曰:【天地之道,簡易而已;圣人之道,簡易而已。
順日月,而晝夜之;順陰陽,而生殺之;順山川,而高下之;此天地之簡易也。
順夷狄而外之,順中國而內之;順君子而爵之,順小人而役之;順善惡而賞罰之。順九土之宜,而賦斂之;順人倫,而序之;此圣人之簡易也。
夫烏獲非不力也,執牛之尾而使之卻行,則終日不能步尋丈;及以環桑之枝貫其鼻,三尺之繩縻其頸,童子服之,風于大澤,無所不至者,蓋其勢順也。】
王氏曰:‘治國安民,理順則易行;掌法從權,事逆則難就。理事順便,處事易行;法度相逆,不能成就。’
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注曰:【小大不同,其理則一。】
王氏曰:‘詳明時務得失,當隱則隱;體察事理逆順,可行則行;理明得失,必知去就之道。數審成敗,能識進退之機;從理為政,身無禍患。體學賢明,保終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