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復告族姓子。如來皆知。普由一切靡所不達。密如有知。云何知之。眾生必救於真諦界。知眾生界或在邪業矣。悉復分別此群生界。必定不定處於邪事報應之力。彼亦如是,其眾生界必在決定。前世宿命報應之果致此功勛。明識精勤諸根通利應當被訓。如來則為廣說經典。此等之類。於賢圣說當為應器。如來則觀宿本緣跡。尋為如應為演經道。眾生之界在不決定。存因緣力為教授相。宜以戒度尋為訓誨。如應禁戒不得解脫。不致濟度。如來則為誘入無本。因緣報應病與藥。若從如來聽聞經典。奉順道教便致德果。諸佛世尊由此等故興出世間。眾生沒溺永在邪業未立德本。意劣弱顏不為應器。如來至真為講經道。其不應器令得解脫如來睹此不應器者觀察護之。以是之故菩薩大士被弘誓鎧而救濟之。又復如來則以三事了貪欲者,世尊,或以貪欲人故而興出矣。又以貪欲而見系縛。欲令出家故興出矣。或以宿命貪吝緣故。而為興出。又知瞋恚復有三事。或以瞋恚而見系縛。思想之故。故興出世。或有所愿不具足故。故興出世。或有宿世陰蓋所纏故。故興出世知其愚戇當有三事。或有愚戇行無明事。或有貪見身故。或有沈吟之故。如來悉知。又如來知則以苦行了本神通。諸根明者因從苦行加痛致神通。懦劣根者,以安隱行速成神通。根通利者,以勤苦行成神通定。懦劣根者,亦因加痛而致神通。以舍因緣行於調和。了別神通。不信於道而不休息。當本加杖令成神通。佛悉知之。心性不和其行促暴。知疾可化令致神通。使無暗冥而歡喜悅。或有行者,因集道力使具足成。如來所知不復勤學。或有所行從修道力而具足成。不因集力。或有所行。不因集力不行道力。而具足成。或有所行從合集力。亦行道力而具足成。如來悉知。或有所行志性和雅其行不應。如來悉知。或有所行應機成就性不和雅。或有所行性不和雅所行不成。或有所行志性和雅所應成就。如來悉知。或有所行其身清凈心口不凈。或有所行口言清凈身心不凈。或有所行身口心凈。或有所行其身口心俱不清凈。如來悉知。如是之類所可行者,因緣報應所可依倚所從出生一切眾生之所行者,如來悉知。慧無損耗普達悉見是為如來第六之業。佛於是頌曰:
其有因行者,如往悉知之。決定之種類,識別眾生界。其不決定者,所行動虛偽。不應器如是,隨邪見之業。
其貪欲行者,則有三因緣。瞋恚行復三,愚戇亦如是,斯塵欲之界,無量雜種類。世尊悉知之,所行因緣應。
所行勤苦事,謂意聰達者,其懦劣之根,亦復當如是,諸根通利者,因行安隱來。世吼悉護知,如是等無異。
而行調和者,而住寂清凈。則以因此故,速得致清凈。亦疾成其行,究竟道調和。亦復加疾使,寂然尋歡悅。
合集諸所行,積累其功德。或不以行道,而達於道慧。或有從行道,而獲於成就。俱知其二事,從殊特行成。
或有修行者,志性而和調。或有應所行,而不順應行。有大人之行,兩事俱清凈。佛普見一切,無所不曉了。
或有人作行,其身修清凈。其所言心念,而不能清凈。或復有修己,身口行清凈。其心之所為,未曾行清凈。
或有在世間,身口心清凈。眾生之所行,佛皆見普達。或有能成就,或不能究竟。
是為安住佛,第六所了業。